[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7)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30

卯十二、领纳相

云何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

这一大段一共是分三十一科,现在是第十二科「领纳相」。这个大科是「所缘差别」,这是修禅定的时候所缘境的不同。

「云何领纳相?」怎么叫做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这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内心里面随那个时候的因缘,忆念过去曾经经过的「诸行之相」,「行」就是有为法名之为「行」,就是经过事情的相貌在心里面现出来。这个「领纳」,过去诸行是所领纳的,能领纳的当然是这个人的心;这个心它在忆念的时候,过去诸行才显现出来的,若不念它是不现出来的,这是叫做「领纳相」。

 

卯十三、分别相

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

「云何分别相?」这是第十三。「谓思未来诸行之相」,这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在思惟将来的事情;将来的事情在现在来说是没有的,但是由心的思惟也就会现出来,那就叫做「分别相」。

 

卯十四、俱行相

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

这个「俱行相」是说什么呢?是「分别现在」,这件事在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现在的有为法的相貌。这个有为法的相貌和能分别的心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叫做「俱」;过去的在现在来说也是不存在,未来的在现在来说也是不存在,所以那不是「俱」。曾经经过的事情,心里面再忆念会再现出来,这件事当然我们不修行的人也有这种事情。这个「分别相」、我们也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在修行人有多少不同。如果这个人修行的禅定深了,他思惟未来的行相,有可能是符合事实的,未来是有这种事情,他心里面会分别;若是修行的功夫没有那么高,那思惟未来诸行只是这么妄想,未必符合事实,这是有这样的不同。

 

卯十五、染污相及不染污相(分三科)       辰一、别辨相(分二科)

巳一、举染污相

云何染污相?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

这是第十五科,十五科里边有「染污相及不染污相」,这两个相合在一科里面说。分三段,第一科是「别辨相」,「别辨相」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举染污相」。

「云何染污相?」怎么叫做染污呢?「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这是说这个修行人,他还没能够断这个贪心,他心里面还是有贪心的,所以有贪欲的活动的,是有贪心,那么就是心里面有贪的种子,他有因缘引发出来,那么就是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这个所贪的境界显现出来的时候,他思惟这个所缘境的时候贪爱心就现出来,所以叫做思惟有贪心的相貌,这就是染污心。贪是个染污,若没有贪就清净了。

「乃至于不善解脱心」,这中间就是「有瞋心、思惟有瞋心相;有愚痴心、思惟有愚痴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一共二十个心,那么第十九就是「于不善解脱心」,还没有能够解脱一切烦恼的心,「思惟不善解脱心于」,这个心没有解脱,而心会思惟这个不解脱的相貌,那么叫做思惟不善解脱的心相。

 

巳二、例不染污相

云何不染污相?谓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染污相。

这底下是第二科。前面是「举染污相」,这第二科「例不染污相」。怎么叫做不染污的心相呢?「谓于此相违」,就是与这个染污是相违的,就是「谓于无贪心、思惟无贪心相;无瞋心、思惟无瞋心相…乃至于善解脱心、思惟善解脱心相」,那么这就叫做「当知即是不染污相」,就是没有烦恼染污其心,其心就是清净了。这个心的本身,也不是染污、也是不染污,是无记的,它与染污心在一起活动就名为染污,与清净心在一起活动就名为清净;这个心本身是无记的,是这样意思。

 

辰二、出所观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

这底下第二「出所观」。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别别地辨别染污相、不染污相,这是一科。第二科「出所观」,是标出来、就是提出来这所观察的行相。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此中」就是这个染污相、不染污相这里边,是「已出离」,就是已经发出离心的人,这个人他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他有坚定地、高尚地意愿想要做圣人,他有这样的意愿,已经出离了。发了这样的心,「于断不修方便者」,他应该努力修学戒定慧、断烦恼才对;但这个人发心是发心了,对于断烦恼这件事他不修方便,不实际上采取行动修四念处,不采取行动修止观,那叫做方便;或者止观,或者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方便,他不修。不修呢,「观有贪等」,他若是注意自己的心相的时候,他心里面还是有烦恼;你发了出离心,只是发而已,你的烦恼还是在的。那个房子里有垃圾,你若不扫它就是在那里,它不会自动消失的;你若不修行,心里的烦恼还是在那里,观察还是有贪瞋痴等烦恼。

「修方便者,观略下等」,如果发了出离心,他就发心修行、修止观、修四念处、修八正道、修六波罗蜜,那么他就观察这个心有略、有散、有下、有举有这些不同的相貌。前面那个二十心里面有「略」,「略」就是修止的时候这个心与所缘不生分别叫做略。「下」就是惛沈,就是他开始修行的时候,心里面有的时候是止,有的时候是观,有的时候是惛沈,有的时候是掉举,就是还有这些事情。但是成功了的时候,烦恼种子都断掉了,那么就是没有贪心了,没有烦恼了就清净了。

 

辰三、释染净(分二科)  巳一、染污心(分二科)  午一、举有贪心

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

前面第一科是「别辨相」,第二科「出所观」,现在第三科「释染净」,解释染和净。分两科,第一科是「染污心」分两科,第一科「举有贪心」。

「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就是有贪爱的境界就有能贪爱的心,这个能贪爱的烦恼与心在一起活动,那叫做「贪相应心」,这叫做「有贪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这个「贪相应心」是贪现行了,「彼品粗重」是没有现行的种子;或者说表面上他的心没有贪,但是还有彼品、彼类,彼贪一类的种子「随逐其心」没有舍离,那也叫做有贪心。这样讲,说是表面上没有贪心还不是靠得住,不能说决定就是清净;若有种子,还是不清净。所有这有贪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贪相应心,一个是没有相应但是还有种子存在随逐不舍,所以叫做「彼品粗重」。

 

午二、例余一切

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

这第一科是「举有贪心」,现在第二科「例余一切」。「如是由缠及随眠故」,前面说有贪心;「如是」、这样子,由于你有烦恼的现行叫「缠」,还有烦恼的种子叫「随眠」,由缠及随眠的关系,「一切染污心」,就是有没有烦恼活动都是染污、不清净的,随其所应,应该明白是这样子。这件事当然是要学习过佛法的人,而这样子观察自己的时候才明白这件事。如果不大明白的人:我心没有贪心、我就是清净,我就是圣人了啊!那就变成增上慢了。所以现在这里面说你要注意,「如应当知」你要注意这个事情。

 

巳二、不染污心

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

这是第二科「不染污心」。前面说的是染污,这底下说不染污。「以能对治」,因为这个人发了出离心之后,他能够修四念处,由佛法来对治、来消灭这个烦恼缠和烦恼的随眠。心里面有正忆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能降伏烦恼的活动,还不能够断烦恼的种子。要深入的观察心是无常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才能断烦恼的种子。所以「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就清净了,能断烦恼种子。所以非佛教徒也能得四禅八定,也没有欲界的烦恼了,但是不能断随眠,那还是不清净,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三九五页: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等者:依世间道,已得离欲,名已出离。于断惛掉,未能勤修应时加行,是名于断不修方便。与是相违名修方便。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八页)。不修方便者:观心有贪离贪,有瞋离瞋,有痴离痴,染污不染污相。修方便者:观心略、散、下、举、乃至广说,善解脱、不善解脱,染污、不染污相。如是染污、不染污别,随应当知。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等者:依世间道,已得离欲」,依世间的修行方法,能够离世间的欲,「名已出离」,我刚才不是这么讲的。这个是《披寻记》的作者这么解释,这叫做已出离,就是出离欲了,但是不是用佛法的方法离欲的。「于断惛掉,未能勤修」,这件事他不勤修;就是「未能勤修应时加行,是名于断不修方便」,这样讲。「与是相违」名叫做「修方便」。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呢?「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就是这个修行人静坐的时候,「时时间」那个时候、那个时候,那么就修习止;说我心里面掉举了、散乱了,我就修习止把掉举、把散乱停下来;过一会儿我又掉举了、又散乱了,再修止相,所以「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这个时候我心里面惛沈了、沈没了,那么我就修观,心里面去如理作意,或者是观察无常、或者观法无我、观一切法空、无相,这样子时时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举相」,这个修习举相,沈没的时候就可以修习举。这个举相,前面解释或观佛相、观佛的光明、修光明像,那么心就不沈没,不沈没就生欢喜;或者修举相,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佛、法、僧、戒、舍、天,修六随念;或者自己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心里这样一观念的时候生欢喜心,这个沈没就没有了,那就叫做举相。什么时候应该修止,什么时候应该修观,什么时候应该修举,你就那个时候应该修止,修观,修举。

「于时时间修习舍相」,什么叫做舍呢?说我这个时候止得很相应,心里面不惛沈、也不散乱,明静而住,那时候应该修舍相;已经相应了,你不要再去动它,不要再去修止、再修举就不对了,要舍。我这时候修观,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修得很相应,就这样修就好了。就是正好的时候你就不要再动,那么叫做「舍」、「修习舍相」。止、观、举、舍,修止观的人,这是很重要的,要用这些方法来调,来调自己。「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八页)」。

「不修方便者:观心有贪离贪,有瞋离瞋,有痴离痴,染污不染污相」,你没有修方便,那么人就是这样子,有的时候贪、有的时候不贪,有的时候瞋、有的时候不瞋,就是这样子。「修方便者:观心略、散、下、举、乃至广说,善解脱、不善解脱,染污、不染污相。如是染污、不染污别,随应当知」,你若修行的时候心就起变化,有这样事情。这是把这段文解释完了。

 

卯十六、正方便相

云何正方便相?谓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

这是第十六「正方便相」。这个「正方便相」,或者说这个「正」是什么呢?「正」就是无我,「正」就是涅槃,就是随顺进入涅槃的修行方法就是正方便相,就是合理的方便相,合理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谓所思惟白净品」,没有染污的清净善法,这一类的因缘相的相貌。

 

《披寻记》三九五页:

云何正方便相等者:谓若思惟如是如是守根门住,乃至正知住故,如是心不染污,名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

「云何正方便相等者,谓若思惟如是如是守根门住」,就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常守护它,这些染污的东西不要进来。「乃至正知住」,乃至食要知量、初夜后夜要不能睡眠、要修习止观要修行,乃至一切时正知住故,这就叫做白净品因缘相的相貌。「如是如是心不染污,名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什么叫做正方便相?就是这个。

 

卯十七、邪方便相(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邪方便相?

就是不合道理的、增长贪瞋痴的这一切事情的相貌。

 

辰二、标

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

这是第十七科「邪方便相」;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标」、第三科是「释」。这底下就是「释」。

 

辰三、释

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

「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这个「如是」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色是一个境界,各式各样的色就是「如是如是」,各式各样的音声也是「如是如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境界。「不守根门住」,不守护自己的六根。「乃至不正知住故」,那么这就是「如是如是心被染相」,心就被染污了。

这就叫做「邪方便相」,也就是一般的不修行人的相貌。

 

卯十八、光明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光明相?

这是第十八科「光明相」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光明相」呢?

底下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明善取」又分两科,第一科「举二种」,举出来两种。

 

辰二、释(分二科)   巳一、明善取(分二科)   午一、举二种

谓如有一,于暗对治或法光明,殷勤恳到善取其相,极善思惟。

什么叫做「光明相」?这底下举出来两种。就是「于暗对治」对这个黑暗的对治;这个暗是外边的暗,就是夜间有暗、或者白天在洞里边也是有暗,那么这就需要太阳的光明、月亮的光明、或者灯的光明、或者其他火的光明,就能对治这些黑暗相。

「或法光明」,这个就是闻思修,对于佛法有闻思修的学习,你就有了佛法的光明,就是智慧,这个是能对治心里面的黑暗。那么对治心里的黑暗这件事「殷勤恳到」,这不是短时期就可以成功的,你要精进「殷勤」、就是一次又一次要这样去修行的;「恳到」而且要特别的诚貌,不是马马虎虎可以行的。

「善取其相,极善思惟」,比如修这个观诸法无我,这个「无我」要「善取其相」,你要取到这个「无我」的相;修无常观也是,修诸法空也是,不管你在佛法里面的这些法门,要「善取其相」。你马马虎虎的,说修无我观,什么叫做「无我」还不懂,你就是没有善取其相,那样修无我观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善取其相以后,而「极善思惟」,在禅定里面要极善的思惟,要深刻的认真的去思惟这个无我义,那么这就叫做「法光明」。这样的法光明也能破除去一切的黑暗,破除去肉眼所见的黑暗也是能破,那么就能够成功了,就能破除烦恼。

这是解释「光明相」,分两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明善取」;午一、「举二种」,午二、「例于上」。

 

午二、例于上

如于下方,于上亦尔。

这一段文在字面上解释,「下方」就是欲界,「上方」就是色界、无色界。这佛教徒不管在哪里,都是要这样用功修行。但是在我们欲界有外面的黑暗;若是天上就没有了,天上它本身有光明。

 

巳二、结建立

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建立此相。

「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像前面说的;这是巳二「结建立」。这一些对治黑暗的相,有日月灯光的光明治暗,有法光明的治暗相。「建立此相」,要对治内心的黑暗,那要建立法光明的相。

 

卯十九、观察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观察相?

这是第十九「观察相」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观察相」呢?

这是问。底下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略标」,略标这个「观察相」。

 

辰二、释(分三科)         巳一、略标

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

「谓有苾刍」,这是说有出了家的,那么出家到了非家,这样的比丘。「殷勤恳到,善取其相」,他也是特别的努力、很诚恳地努力。「善取其相」,善取法的行相,然后用法的行相来观察对治这一切染污相,那么这就叫做「观察相」。前面说是守护根门,那当然这是修行的因缘,主要还是四念处,「而观察之」。

 

《披寻记》三九六页:

云何观察相等者:谓于行、住、坐、卧,诸所有业为正知作善取其相而观察之,名观察相。

 

巳二、别辨(分二科)  午一、观所取法(分二科)  未一、住观于坐

住观于坐者: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

这底下第二科「别辨」。前面「略标」这观察相,这底下再详细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观所取法」,分两科,第一科「住观于坐」。

「住观于坐者」,用这样的字样来形容这观察相。「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这个「住观于坐」是经上说的话,那么弥勒菩萨解释这句话就是「谓以现在」,这个「住」是现在的威仪,这个「住」一个时候,就要坐下来,这个「坐」是未来的威仪。那么这个「住观于坐」这个话,就是你现在这个时候,「能取观未来所取法」,现在的心、你的心、也就是智慧是能观察的;用这个现在能观察的智慧,观察未来的所观察的法,这样解释这句话。

 

《披寻记》三九六页:

住观于坐等者:〈声闻地〉中亦有此文,应准彼知(陵本二十八卷十四页)。此中坐言所谓宴坐。即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四卷二页)。诸佛弟子,听闻悎悟瑜伽法己,应作是念:我当成办佛所听许悎寤瑜伽,初夜后夜欣乐宴坐,此说未来所知位,由是于坐名未来法,于住位中欣求彼故。今观彼相谓现在住为能取,未来坐为所取,是名住观于坐。

「住观于坐等者:〈声闻地〉中亦有此文」,这《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有这个文,现在这是〈三摩呬多地〉有这个文;这〈声闻地〉有这个文。「应准彼知」,应按照〈声闻地〉说的法来认识这一段文(陵本二十八卷十四页)。

「此中坐言,所谓宴坐」,「宴坐」就是寂静坐,宴坐树下修缘起观。「即于大床」、或者是小绳床、或者是草叶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这个正愿,「愿」就是你自己的心,来端正自己的愿心。「安住背念」,安住在背念;这个「背念」就是背一切染污念,就是厌离一切染污念;而不是随顺染污念,那就是向、而不是背了。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四卷二页)。「诸佛弟子,听闻悎寤瑜伽法己」,就是中夜可以休息,初夜后夜还是要修止观的。听闻了这样的佛的教导法已,「应作是念:我当成办佛所听许悎寤瑜伽,初夜后夜欣乐宴坐,此说未来所知位」,就是现在在说将来所知道的境界。「由是于坐名未来法」,坐是属于未来。「于住位中欣求彼故」,现在不是坐,现在是住,在住的时候,就是…我过一个时候,我要怎么怎么的…这样子意思。「今观彼相,谓现在住为能取,未来坐为所取,是名住观于坐」,这个「住观于坐」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样意思就还是精进,有精进地味道;我计划、自己在计划:我不要懈怠,我要初夜后夜还要修止观,这样意思。

 

未二、坐观于卧

坐观于卧者: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法。

「坐观于卧者」,这是第二科「坐观于卧」。「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法」,这个坐是现在,卧是过去,我以前我曾经卧下来。「谓以现在」是能观的,观察过去所观察的法。

 

《披寻记》三九六页:

坐观于卧等者:此中卧言,所谓右胁而卧,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声闻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二十四卷五页)。由此因缘能顺修习悎寤瑜伽。此说过去所知位,是故说卧名过去法,于宴坐中忆念彼故。今观彼相,谓现在坐为能取,过去卧为所取,是名坐观于卧。

「坐观于卧等者:此中卧言,所谓右胁而卧,住光明想」,在卧的时候心里面要观想这个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思惟:我不要一直卧在那里,要起来!不要一直休息。「巧便而卧」,卧下去要有这样的善巧方便,思惟光明。「〈声闻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二十四卷五页)。「由此因缘,能顺修习悎寤瑜伽。此说过去所知位,是故说卧名过去法,于宴坐中忆念彼故。今观彼相,谓现在坐为能取,过去卧为所取,是名坐观于卧」,这么样解释这个文。

 

午二、观能取法

或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

这是第二科「观能取法」;前边是「观所取法」,现在「观能取法」。

「或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这句话怎么讲呢?「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前面是观所取,这是观能取。后后的能取,观察前前的能取法;前前的能观察的法,这是「观能取法」。

 

巳三、结义

此则略显二种所取、能取法观。

这是第三科「结义」,前面是观所取,这一科是观能取,所以叫做「略显两种所取、能取法观」。

 

《披寻记》三九六页:

或在后行观察前行等者:此说若已生起无间谢灭所取作意,说名前行。若此无间新新生起能取作意取前无间已谢灭者,说名后行。今观彼相,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是名后行观察前行。此前后行皆名能取,以从染污令清净故。

「或在后行观察前行等者:此说若已生起无间谢灭所取作意」,这什么意思呢?这是说若已经生起「无间」、中间隔没有其他的间隔生起的法又谢灭了,什么「谢灭」呢?「所取作意」,就是所观察的境界。就是有所观察,有能观察;这个所观察的境界谢了,就是转变了,这是「作意」。「说明前行」,已经生起的它又谢灭了,这是「前行」。

「若此无间新新生起能取作意,取前无间已谢灭者」,前面谢灭了,那么谢灭了以后呢,又「无间」、没有间隔地,又新新地生起能取的作意,生起能观察的智慧作意,生起能取作意。「取前无间已谢灭者」,然后观察那一剎那前边已谢灭的那个,这样子观察。「说名后行」,这叫做后行。「以后后能取观前前的能取法」,这样子;「今观彼相」,现在观察彼的相貌,「谓以后后的能取,观察前前的能取法」,这样子。「是名后行观察前行」,这样观察。「此前后行皆名能取」,前边也是能取,后边也是能取。「以从染污令清净故」,这样修行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从染污里面解脱出来,使令自己得清净,是这样意思。

但是这里边的意思,是已经谢灭了;前一剎那的染污谢灭了,后一剎那生起的能观,又去观察这谢灭的染污相,这是以后观前的意思,就是观察它因缘所生是毕竟空寂的。这样的修观法、观察法,有一个什么特别点呢?我们有的什么时候,这静坐的时候有一种情况,就是前一剎那有了染污心、灭了,后一剎那这清净心生起了,对于前一剎那的事情,不管了、不管它了,这也是一个相貌。但是在这里这地方看、不是,前一剎那的染污是灭了,但于后一剎那的时候,还要去对治它一下,观察它是因缘所生、是毕竟空的,这样子去观察一下,这里面有这样地味道。

 

卯二十、贤善定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贤善定相?

这是第二十科「贤善定相」分两科,第一科「征」。怎么叫「贤善定」的相貌呢?

这是问。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标相」。

 

辰二、释(分二科)          巳一、标相

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

「贤善定」的相貌是这样子,「谓所思惟青瘀等相」,就是修不净观的时候,你心里面思惟自己的身体,从脚指头开始青瘀了,那地方有病了、坏了,青瘀、脓烂、散坏,白骨显现这些形象,这样修行是什么用意呢?「为欲对治欲贪等故」,就是为的想要消灭自己心里面这个欲的贪心「等故」,就是为了这个缘因。欲的贪心,有贪就有瞋,各式各样的烦恼,你修这青瘀等的不净观就能对治它,这就叫作「贤善定相」。

我们从这些经文上,这是《瑜伽师地论》,但是这些事情都是经上说的。这可见佛开示我们修行的法门,内心里面有什么病,就直接要去对治它,不是放纵它不管了,不是这样子;是直接去对治它,是这样子的办法。我昨天也说过,我们现在一般的情形这修行方法,我就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有了不清净的染污心现前,我念佛。念佛是转变了所缘境,也是把染污心过去了、灭了,灭了,但是我只是一直念佛,一直念阿弥陀佛名号,把这一念心占有了,其他的杂念不进来。念久了呢也可能会一心不乱,但是那个烦恼贼还是在那里的,烦恼贼还在那里。

这个话对比前面这段文,正好是这样意思。就说我前一念心我有了烦恼了,我一发觉了,烦恼就灭了,我的清净正念起来了;起来了,还是要观这个烦恼贼,要用智慧剑去断它的;深入法性地观察,就能断现行也能断种子。

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只是念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烦恼活动了的时候,我心一念佛,染污心是没有了、灭了,但是你并没能去杀烦恼贼,只是躲避了一下就是了,我们现在的修行就是这样;我念咒也是这样,念经也是。念经或者我念《地藏经》也好、念《金刚经》、念《大品般若经》、念《华严经》、念《法华经》、念《维摩经》、念《大宝积经》,念各式各样的经,但是念这些经论的时候,从文字上这样去念,文里面也是有义,但是我们没能够深入地学习。或者就是学习过,我们文字上这么在心里面一过,没能够修观,小小有一点思慧,思的不是很多,这样子熏习了一下,对那烦恼有一点威胁性,能威胁心里面的贪瞋痴。因为这样的大乘经论;小乘经论也是一样的,这个经论的理性、也就是智慧,对烦恼是有威胁性的,但是我们没有深入地思惟,也更没能够修止观,对于烦恼还是不能灭,你还是不能消灭它。

现在经上,我们学习的经论上,佛菩萨的意思不是这种辨法,不是。是「为欲对治欲贪等故」,若有了贪欲心,就是要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是这样子办法。我心里有了贼的时候,就是要增加警察的力量,使令这土匪不可以存在的;或者是有一个学校能教导,使令这些土匪变成善人了,这也是可以。所以是「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是这样办法的。

 

巳二、释名(分二科)          午一、征

何故此相说名贤善?

这底下第二科「释名」。前面是「标相」,这底下解释「贤善」的名字,分两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解释。「何故此相说名贤善?」是征、是问。底下解释。

 

午二、释

诸烦恼中贪最为胜;于诸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

「诸烦恼中贪最为胜」,我们凡夫,扰乱我们心里面不寂静的烦恼有很多很多,但是贪心是最有力量的,贪求欲这个心「最为胜」,「胜」就是有力量,有最大的力量。「于诸贪中欲贪为胜」,贪也是各式各样的贪,有的人贪吃,有的人贪…各式各样的贪,诸贪中这欲的贪心是更是有力量,它有什么不好呢?「生诸苦故」,这欲贪能令你苦恼,能令你引起很多很多的苦恼。

「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若修不净观,这不净的相是彼贪心的对治,你缘青瘀等相,就能对治能令你苦恼的贪心,所以名为「贤善」,名为贤善定。

 

卯二十一、止相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

这底下第二十一科,就是「止相」。前面是说「贤善定相」,这「贤善定相」是赞叹不净观的意思。「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这个「止相」是这样意思,「谓所思惟无分别影相之相」;这个止要有一个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在心里面现出来就是影相、就变成影相了,这影相是有个本质的相,我们心缘这个本质,在心里面就现出与本质相似的相貌,那叫作影相。就像面对镜子来说,镜子里面现出一个影相来,那个相就是影相,原来那个就是本质相。这心里面所现出来的所缘境叫作影相。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分别,叫作「无分别影相」。

前面说这「思惟」这句话怎么讲呢?不分别是不分别,你内心里面还是要不断地思惟这个所缘境的,这个「思惟」就是想念的意思。比如说:我想我的母亲,我心里面念念想,这个相就继续地显现在心里面;若不想,不想这个相就不现了。

所以修止的时候,这无分别的影相显现在你心里面的时候,你要不断的想你才能够没有其他的妄想进来;你心里面不想所缘境了,所缘境就不在就没有了,但这个心它不会停下来,它又去想别的事情,那么别的事情就现出来了,那就变成妄想了,变成散乱了。所以这个止,修止的时候你要不断的想所缘境,不断地忆念所缘境,你才能够没有其他的杂念进来,你才能够明静而住。

这个方法,这《瑜伽师地论》的确是大慈大悲,它说的很周到,告诉你怎么样降伏这个妄想。若是心里面有了一个所缘境,我以出入息为所缘境,或者我用脐轮作所缘境,或者我用一个光明为所缘境,或者莲花为所缘境,或者是什么什么做所缘境,是的,有了所缘境;但是怎么样才能念念相续地缘所缘境没有杂念呢?你要思惟、要想,念念地忆念所缘境,才可以。那么这就叫作止,这个止是这样意思。

 

卯二十二、举相

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

「云何举相?」举相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第二十二科。「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怎么叫做举相呢?「谓策心」,策心就是警策它、鞭策它、警觉它,警觉什么呢?「心所取,随一净妙」,你心里面所想的,想的什么呢?随你某一种清净微妙的境界;就是观察佛相,佛相是最净妙的形象;或者是其他的光明相,这些相貌,使令你的心就不惛沈、不沈没了,兴奋起来就精神好了,这沈没、惛沈就过去了,这时候你继续可以修止观了,这是这样意思。「随一净妙」,净妙也可能很多种,其中的一种,就是这样意思。

 

卯二十三、观相

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

「云何观相?」第二十三科、怎么叫作「观」呢?「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闻思」就是有语言文字的佛法,我们是听闻别人讲解或者自己阅读的,也都算是闻。闻而后能思惟,专精思惟经里面的义,叫作思。我们现在的汉文的佛教徒的情况,多数缺少思慧,或者小小有一点也可能,总是不太及格。「修慧」就是在禅定里面去思惟法义,那就叫作修慧。这个修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更大的力量;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也有一点智慧,但这个智慧的力量不大;专精思惟所成就的智慧,力量是大过了闻慧,但是还不如修慧。这修慧,禅定里边你若思惟诸法实相,这个力量非常大,能够改变你的凡夫的境界成为圣人,所以叫作「修」;能使令你成为圣人,能彻底的改变你的思想,所以叫作「修」。这修是有力量的、强大的力量;若闻思力量不是很大。这闻思修慧所思惟的诸法相,这就叫作「观相」。

这样说呢,闻所成慧;由听闻而得到的智慧去观察一切法,也名为观;思惟一切法的真实相,也叫作观;修慧思惟诸法相也叫作观。这样说,这个观是通于这三种智慧。当然这三种智慧,这修慧虽然是很重要,但是不能离开闻思的;离开了闻思,修慧也是没有的。只是闻思而不修也不行,所以闻思修,都是应该具足的。

 

卯二十四、舍相

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

「云何舍相?」舍相怎么讲?「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心里面也不惛沈、也不掉举、也不散乱,明静而住,这叫做平等了,这叫已经成就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这是说我们修行人,你能够守护根门、食能知量、又能够初夜后夜;白天不要说;就是夜间,初夜后夜也还是能用功,你能够有沙门的庄严,能够如法的用功,那就叫作「善品」。这善品的因缘,使令你修止观的时候,得到平等心的时候,这时候你就这样子下去,那就叫作「增上舍相」。已经得到平等心了,你就这样子任运让它这样相续下去,就叫增上舍相。

 

《披寻记》三九七页:

云何舍相等者:谓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是名已得平等心。复由所缘令心上舍,是名于诸善品增上舍相。此如〈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一卷九页)。或复远离惛沈掉举,名已得平等心。最极寂静,名增上舍。

「云何舍相等者:谓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你精进到一个适当的位置的时候,你就不要再强大,太过精进就不对了;太过精进有可能把你相应的境界失掉了,或者你的体力不够,太过精进伤害了自己的体力,也不能用功了。所以太过精进也不好,不足也是不好,「是名已得平等心」。「复由所缘令心上舍」,你这时候的所缘境,使令你的心达到那一个最相应那个舍的境界,就是平等的境界,「是名于诸善品增上舍相。此如〈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一卷九页)。或复远离惛沈掉举,名已得平等心」。「最极寂静,名增上舍」,那个最极寂静这个时候叫「增上舍」。

 

卯二十五、入定相

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

「云何入定相?」这里解释怎么叫「入定」,说出它的相貌。「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怎么样才能够入定呢?你要有因缘你才能入定,这因缘相当然就是要持戒清净、要守护根门、食能知量这些事情,这些都是因缘相。还要有个「所缘相」,你要有个所缘境;你修四念处也好、修各式各样的法门,它都是要有一个所缘境,这是一个条件。还有「应修习相」,应修习相就是要对治沈、掉、乱、着,对治这些障道因缘。这些事情、这三个条件;因缘、所缘、应修,这是三个相;这三个相具足了呢,「入三摩地」就入定了,这样意思。

「或复已得而现在前」,那也叫作「入定相」;你已经得到定的时候,你正念一提起来这个定就现前了,那就叫作入定相,这就这么讲。

 

卯二十六、住定相

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

「云何住定?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就是前面说的这些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这些入定的因缘你能够善巧的成就了,这是第一个条件。「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因为你善取其相的缘故,也就是不断的修行,成功了的时候,随你心之所欲,你就能够要入定就能入定,就在定里面安住不动,这是第二个相貌。

「又于此定得不退法」,又对这定你得到不退、不失掉;但也要警慎才能不失掉。有的经论上说你要经行,你常静坐修定,要常常经行的;你若不经行,你入定的时候时间不久你就要出定,不出定不行。这可见身体的健康还是很要紧,你身体的气血正常健康,你也就修行容易成就,成就了以后入定的时间长,这是「住定相」。

 

卯二十七、出定相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

「云何出定的相貌」,这是二十七科。「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这个「分别体所不摄」,「分别」是什么?「分别」是心,分别的体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分别心是「定所不摄」的,那么是什么?就是散乱。这个散乱心现前的时候,散乱是不定的相貌,所以就是从定出来了,是这么意思。这是「出定相」。

 

卯二十八、增相

云何增相?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

这又说个「增相」,什么叫做「增相」呢?「谓轻安定倍增广大」,就是你不断的静坐,一开始的时候有轻微的轻安乐,小小有一点舒服,但是你不断的努力,它逐渐的就增长、增长。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就开始有轻安乐,到了这个初禅、二禅、三禅的时候,这个轻安乐倍加,是加倍的增长广大,而这个轻安乐是你心所觉知的、所思惟的相貌,那么这就是「增相」。

 

卯二十九、减相

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狭小所思惟相。

「云何减相?」这二十九科,怎么叫做「减相」呢?「谓轻安定退减狭小所思惟相」,你若不断的努力,你就由少而多轻安乐渐渐增长;若是你轻安乐已经得到了,你懈怠,你常不入定,那么你这个轻安和那个定就是逐渐的退下来、逐渐的减少,叫「狭小」,乃至到完全没有了,都有这种事情。「所思惟相」,也是内心的境界,也是你所思惟的相。你的定增长、轻安乐也是增长,你轻安乐增长、定也是增长,它们互相增上的。但是这个毗钵奢那也有关系,你常常修这个毗钵奢那观的时候,能够灭除定的障碍。没有定的障碍、定就增长,定增长、轻安乐增长,轻安乐增长、定也增长,定增长、毗钵舍那也增长,就是互相增上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那么那就叫做「增相」。如果你懈怠,就是退下来,懈怠就没有了。

 

卯三十、方便相

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狭小故。

这是第三十科。「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就是这个前面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奢摩他和毗钵摩那这是个方法,你用这个方法不断的努力去修这个止、修这个观,那个这叫做「方便」;所以这个「方便」有个「行」的意思,实际的行动叫做方便,用实际的行动做成功的方便。现在这里说什么呢?就是「二道相」就是一个止、一个观。

「或趣倍增广大」,或者你精进不懈怠,「趣」就是向前进,向前进的时候,止也增长,观也增长,加倍地增长广大起来。「或趣退减」,或者你不对劲,你懈怠或者什么业障现前了,你就退下来了,「狭小」,这是这一种。

 

卯三十一、引发相

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摄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这是三十一科;一共三十一科,这是最后一科。「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摄广博文句义道」,就是你修止又修观、修观又修止,就能够引发出来殊胜的功德。什么呢?第一个是「引发略摄广博文句义道」,这个「略」、少少的文句会引发出来广博的文句,或者广博的文句能够「略摄」到少、简单的一些文句;就是能够由广而略,也能由略而广,这叫做「引发」。当然这文中有义,「义」就是「道」,义是心之道,义是心行之道,能这样地转变。这个民国初年的八指头陀,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就会作诗也能写文章,我看写那文章像经书是一样,那文章写的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出家人修行这件事是不可思议。

「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说是你修奢摩他、又修毗钵奢那的观,又能引发出来无诤三昧,能引发出来四无碍辩,能引发出来妙愿智等,能引发这殊胜功德。「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你若是得到了三摩地,又修止观得到三摩地,那还有进一步,还有「诸余」、还有很多佛的十力、四无所畏等最胜的功德都能引发出来。「及能通达甚深句义」,你这个止观不断的修习,对于佛菩萨说法的甚深句义你也能够通达,通达佛是说什么法,说什么妙法你都能明白。「微妙智慧」,还有甚深的微妙智慧你也能成就,就是能得到佛的智慧。「如是等相」这叫做引发,这叫做「引发相」。

 

癸二、明摄(分二科)          子一、略标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

这是第二科明所摄。前面是三十二相,分三十一科解释完了。现在「明摄」,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复次如是诸相」,就前面三十二相,即前的根本的四相所摄。「根本四相」是什么呢?就是所缘相、因缘相、应远离相、应修习相,这是四根本相。四根本相能摄这三十二相的,所以叫做「即前根本四相所摄」。这也就是本论的作者,也是能略也能广,能广也能略。

这是「略标」。第二科「别释」分四科,第一科「所缘相摄」。

 

子二、别释(分四科)          丑一、所缘相摄

谓所缘相,具摄一切。

前面是「略标」。这底下说,这三十二相就是为「所缘相」所摄,都是所缘相。

 

丑二、因缘相摄(分二科)          寅一、摄一切

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

「因缘相亦尔」,这第二科说这个「因缘相」。因缘相分两科,第一科「摄一切」,也能摄一切。「前与后为因缘故」,这个「因缘相」是表示什么呢?你不断的修止观,前为后作因缘,作因缘又怎么的呢?「为令后后得明净故」,使令你后来的止观就明净;最初开始总是不明净,后来逐渐的就会明净。就是前前为后后作因缘故,使令你有进步了。这是第一科。

第二科「辨二种」分两科,第一科是「标摄」又分两种,第一科「举正方便」。

 

寅二、辨二种(分二科)   卯一、标摄(分二科)   辰一、举正方便

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

前面解释那个正方便。「正方便」也有很多的差别,虽然有很多差别,都是属于因缘相的。就是修定、修止观的因缘,就是前面说的守护根门等等的这些事情。

 

辰二、例邪方便

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

这是第二科,例这个邪方便。像正方便是这样子,那个邪方便也是一样,也给你作因缘的。正因缘作好因缘,那么邪方便做个坏因缘,就是这样子。

 

卯二、辨品

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

前面第一科是「标摄」,现在第二科「辨品」类。「一是白品相」,就是正方便。第二邪方便就是「黑品相」,这是它的类别。

 

丑三、应远离相摄

诸染于相,唯应远离。

「黑品」就是染污,染污是修行人所应该远离的,不应该亲近。

 

丑四、应修习相摄

所余诸相,唯应修习;于彼彼时,应修习故。

「所余诸相唯应修习」,第四科是「应修习相」。这个「所余诸相」就是染污相除掉了,剩余的一切相,那就是白品相;那是我们应该亲近、应该修习令它成就的。「于彼彼时,应修习故」,于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你就应该修习。这个止是什么时候修,观是什么时候修,乃至到各式各样的相,什么什么时候修,这样意思。这样子就成就了白品相,也就得到了很多的功德了。

这是〈三摩呬多地〉,这第十一卷到此为止了,这个十一卷解释完了。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6)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见到阿弥陀佛像闪闪发光是什么意思?[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在爱情中实现涅槃[栏目:论语禅]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济群法师)[栏目:律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