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6)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02

丑二、约领受现法乐住辨(分二科)    寅一、显义(分二科)    卯一、标

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

现在这里是讲「静虑异名」。本来名之为「静虑」,静虑就是「禅」,但是它也有不同的名称。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增上心」,第二科是「名乐住」。「名乐住」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讲过了,第二科是「征」。

「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这是「标」。「所以者何?」这是「征」。「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这是第三科的解释。解释里边分两科,第一科「约领受身心乐」的辨,说明乐住的名称的道理,这一科讲完了。底下是第二科,「约领受现法乐住辨」,分两科,第一科是「显义」,先是「标」。

「又得定者」就是成就四禅的人,「于诸静虑数数入出」,对于他所成就的禅,他「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入出」,就入在禅定里面然后又从禅定里面出来,出来以后又入在禅定里面又出来,就是这样来训练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领受现法安乐住故」;「领受」,其实也就是享受,就是领受这个禅的快乐,入在禅里面就能享受到禅的快乐,这样意思。这个「现法安乐住故」,这个「现法」就是现在的生命体、现在的色受想行识;因为你修禅的时候,也是色受想行识在修;成就了禅,还是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所以不能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另外有禅的。「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当然这是说为了享受三昧乐而这样做,但是也另外有个原因:初开始成就禅,对禅还不能说十分的熟练,所以要时时地入、入定;入、住、出这三个字,入禅定、安住在禅定里面、然后再从禅定里面出来,「入、住、出」三个字。常是这样训练,那你对禅就熟,随时就能入定,随时也可以出定;就是特别地要熟。当然你入了定以后,也就会享受到禅的乐。这是第一科,卯一是「标」。

 

卯二、释

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

这第二科是解释,解释显「入住出」里面的事情。「由此定中」,由于你成就的定,你若入到定里面,「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不是说空话,说禅定里面怎么怎么乐。你没有成就禅定,或者没有入在禅定里面,那都是空话。现在是实际上成就了三昧乐,而能够领受三昧乐,这件事是事实,是一件实际的事情,是这样意思。「由此定中」,是「现前领受」,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就是现在你能够领受「现法乐住」;你成就了禅,你享受三昧乐,你能安住在禅里面享受三昧乐。「从是起已」,你从这个三昧的禅定里面的境界出来,「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我已经尝到这个味道了:三昧乐。那么这是解释这件事,向别的人介绍这件事。

 

寅二、简非(分二科)      卯一、简无色定

于无色定无如是受,是故不说彼为乐住。

前面第一科是显「现法乐住」的这件事;现在第二科简别不是这件事,分两科,第一科是「简无色定」。

「于无色定」,说这个修行人他成就了色界的四禅,他又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相处定,他也成就了。成就了,他若入在无色定里面,从无色定里面再出来,「无如是受」没有这样的享受,没有色界定的这样的享受,没有。「是故不说彼为乐住」,所以不说「彼」无色定是「乐住」。你住在那禅定里面是没有色界定的这种快乐,是没有的。这是色界定和无色界定,这里面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名字也不同。

 

卯二、显彼应说(分四科)       辰一、标

然彼起已,应正宣说。

这底下第二科「显彼应说」,这里分四科,第一科是「标」,显示他应该表达他的事情,这是「标」。「然彼起已」,然而那个入无色界定的那个修行人,他从禅定里面出来以后,他应该宣说他定里面的事情,应该宣说。这是「标」,第二科是「征」。

 

辰二、征

何以故?

怎么回事情呢?第三科是解释。

 

辰三、释

若有阿练若苾刍来就彼问,彼若不答,便生讥论:此阿练若苾刍,云何名为阿练若者?我今问彼超色无色寂静解脱,而不能记。

「若有阿练若苾刍来」,就是寂静处的苾刍来,在寂静处住的苾刍多数是有修行的人。那么「就彼问,彼若不答,便生讥论」,这苾刍来了,就到这位得无色界定的苾刍这里就问他:「你现在入的是什么定?定里的情况怎么样?」这样问。「彼若不答」,但是那个得无色界定的那个人,假设他不回答、默然,不出声、不说这件事。「便生讥论」,那么这阿练若处苾刍就讥嫌他,就说了:「此阿练若苾刍,云何名为阿练若者?」现在这意思是有阿练若苾刍来,那么那个成就无色界定的人也是阿练若苾刍,或者这么说。或者是阿练若苾刍成就无色界定,他到另一个地方来,另一个地方的苾刍就问他:「你这么用功修行,你成就的无色界定是怎么样呢?」这阿练若处苾刍不回答。不回答,那么这个提出问题的这个苾刍就「便生讥论」:「此阿练若苾刍,云何名为阿练若者?」「阿练若」本来表示修行的意思,现在问他实际的成效,他不回答。不回答是表示什么意思?你有成就?是没有成就呢?这么意思。

「我今问彼超色、无色寂静解脱,而不能记」,说是我现在问他,他呀!「超色、无色寂静解脱」,这个色界定的寂静解脱就是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也名为寂静解脱,你若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就超过了色界的寂静解脱,若是你成就无漏的禅定,成就无漏的圣人的色、无色界的禅定,那么就是超过了色界定也超过了无色界的寂静解脱,都超过了,就是更高的禅定,就是超过了有漏的色界定、无色界定。说我现在问他,你所成就的超色、无色界寂静解脱,「而不能记」,这个苾刍不能回答,默然无声、默然无语;这样这就是嫌他了。

 

辰四、结

是故为说应入彼定,非为乐住。

这是第四科「结」。所以应该说,你入了「彼」无色界的四空定,不是一个快乐的住、不是安乐住。就是对色界的四禅来说,无色界的四空定不可以名之为「乐住」,不可以名之为乐住。但是得到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也是不可思议,他的定力是高过了色界的四禅的,但是它里面的慧不如色界四禅,就是有这个问题。

这里面差一点的呢,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因为它无色就是没有身体,只有受想行识没有色,所以要是身心安乐住,只有心住而没有身住,没有身的安乐住。而这个乐;前面我们讲过是身乐、心乐二种乐,那么色界天的人有身体的存在,所以他有身乐,也有心乐;那么无色界天的人只有心,受想行识的心而没有色,就是没有身乐,那么他缺少一个,他只是一个受想行识的乐里面有乐,没有身乐。

可是在前边这《瑜伽师地论》的解释,这身乐是指阿赖耶识说,有阿赖耶识的力量使令这身体有乐,是这样解释。若是《大毗婆沙论》当然不说阿赖耶识的事情,只说有身乐、有心喜;心喜、身乐,只是这么说;这是这个无色界定没有身乐。再另一外一个事情后边有解释,这个从色界第四禅开始是把这个乐放弃了,只有舍受,就是色界第四禅,就是舍受,无色界的四空定也都是舍受。那么这个乐的事情他不高兴了,修禅定久了的时候,他不高兴有乐的事情,就把乐取消了,只是舍,舍也是一种乐。这个人,我们凡夫也有相同的情形,说有人欢喜吃辣椒,这个人不欢喜吃辣椒,「这个辣有什么好呢?」但是欢喜吃辣的人就是要吃,不吃不行,就是这心理上的变化。这个得了禅定的人,这心里面的变化也是有喜、乐、舍,有这三种受。三种受最初有喜受、有乐受,那是非常值得欢喜的事情,但是久了也不欢喜,喜也不要了、乐也不要了,只是舍,这个舍他非常满意。譬如我们若是讲满意的就是好,那么这样说呢,他对于喜不满意、对乐也不满意,对于舍他满意。所以我们若这样说:满意的就是乐,那么舍就是乐,也可以这么解释;就是喜和乐这种受不欢喜,他欢喜舍。那这样说,无色界的四空定当然也是舍,他是舍也是乐,但是缺少一个乐,那个身心,只有心而没有身,这个身的乐没有。这样说和色界定彼此是差了很多、差了很多的,是不同的。而前边说到色界的四禅名为乐住,不但是第四禅,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在内,总起来名之为「乐住」。

 

癸三、彼分涅槃等(分二科)      子一、标

或复名为彼分涅槃,亦得说名差别涅槃。

前边说了两科,一个是「增上心」,一个是「乐住」。现在第三叫做「彼分涅槃等」,分两科,第一科是「标」。「或复名为」,或者说这个四静虑名为「增上心」、名为「乐住」,或者又名为「彼分涅槃」,叫这个名字。「亦得说名差别涅槃」,这说出两个名字来。这是「标」,底下解释。

 

子二、释(分二科)       丑一、彼分涅槃

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

这个「彼分涅槃」怎么讲呢?「由诸烦恼一分断故」,由于这个修行人,他成就了色界四禅的时候,这个烦恼的一部分已经消除了、断了。这个烦恼的一部分断了是什么呢?是现行的烦恼;就是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也是有种子的,但是指欲界烦恼的现行消除了,种子还在的。断了一部分的烦恼故,「非决定故」,断一部分烦恼,它种子还在,有因缘的时候,烦恼还会活动,烦恼一活动,就是退了,就是没有禅定了,所以「非决定故」,它不是决定的断烦恼,靠不住的,暂时的烦恼不动而已。这个烦恼,将来有因缘还会动的,所以说叫做「不决定」。这样说名「彼分涅槃」;「彼分涅槃」的「彼分」怎么讲呢?这个窥基大师讲是「类似」的意思,相似的意思,就是这个断除一部分烦恼呢,他心里面也比较寂静了,烦恼是有动乱的相貌,使令你心不安;现在没有烦恼了,心里面能寂静。这个寂静,和涅槃也是寂静有点相似,所以叫做「彼分涅槃」。那么「相似」,就是不是真实的了。若真实的涅槃就叫做「此分涅槃」;它与涅槃相似还不是真实的,所以叫「彼分涅槃」。

 

丑二、差别涅槃

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别涅槃。

这是第二科。前边解释这个「彼分涅槃」,这里解释「差别涅槃」。这个涅槃是无为的境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无为的境界。现在说色界四禅,名之为「涅槃」,这是有为的境界,这个不是究竟的,烦恼还没有清净不是究竟涅槃,所以叫「差别涅槃」,它是和涅槃不一样的,所以叫做「差别涅槃」,这样子说。

 

壬三、出离受等(分三科)         癸一、出诸受事(分四科)

子一、辨差别(分二科)           丑一、标

复次,此四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

这是第三科「出离受等」。「出离受等」这个安立,前边一开始这个〈三摩呬多地〉那个地方说到,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安立」;这个「安立」里边……这个「别辨」里边分成三科。第一科是「静虑支分」,初静虑有五支、第三静虑也有五支,第二静虑、第四静虑有四支。「静虑支分」这科说完了。第二科是静虑的异名,这一科也说完了。现在「出离受等」。这个四禅它们还有点事情,就是「出离受等」;有的「受」,他从那个受出来了,他不再受那种受了;这里边也各有各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出诸受的事情,分四科,第一科是「辨差别」,第一先是「标」。

「复次,此四静虑」,这四种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这也可以说,这个「名」就是「说」的意思;也可以说他们初禅从一个受里边出来了,二禅又一种受,三禅、四禅又一种受,从那种受解脱出来了,这是有这样的意思。这是「标」,底下是「列」。

 

丑二、列

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相中出离舍根。

「谓初静虑出离忧根」,这个「受」就是苦、乐、忧、喜、舍五种受;这一切欲界的人、色界的人、无色界天的人,你逃不出去这种受,就是苦受、乐受、喜受、忧受、舍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这个初静虑、成就了初禅的人「出离忧根」,这个忧愁的这件事没有了,他从这个忧愁里面出来了。那么就是因为我们有欲的人都有忧;我们欲界的人,平常的人我们有忧愁,就是特别高贵的人也是有忧愁,都是有。我们人间的人有忧愁,欲界天上的人也有忧愁,都有忧。为什么有忧?就是因为有欲。欲为什么令你忧愁呢?欲这种事情它要有变化的,它不一定满你的意的;你欢喜这样子可能令你满意,过一会儿就变了不满你意了,不满你意你就有忧愁,是这样意思。

「第二静虑出离苦根」,二静虑就是把这个苦恼这件事解脱出去了,没有这个苦的这种事情了;下边文有解释这个苦怎么回事情。这「根」这个意思,「根」是个增上义,就是对于这件事的出现特别地有力量,有力量出现这件事。这件事出现令你忧愁,那么就是因为它有根,它能随顺这件事。「出离苦根」,第二禅才出离苦恼的事情。

「第三静虑出离喜根」,不高兴这个喜。因为初禅、二禅都有喜,那个时候还要保留这个喜;现在第三禅的人不高兴这个喜,要把这个喜解脱出去。

「第四静虑出离乐根」,对于乐也不高兴。本来修禅的人是为了得乐而才修禅的,但是成就了禅以后,久了又不高兴这个喜乐;你看人的心情的变化,真是!不是最初的时候想得到的。

「于无相中出离舍根」,这是佛教徒出离舍根。前边这个第四静虑出离乐根,除掉了乐,那时候他是什么受?他是舍受;苦、乐、忧、喜、舍,是舍受,就是不苦也不乐的舍受。现在佛教徒力量是更大,苦、乐、忧、喜能够解脱出去,「舍」也能除去,能把这个舍受也超越了,这是不容易,能超越这个舍受还是不容易的。原因就是佛教徒能得到「无相三昧」,得无相三昧的时候这个「舍」也能除掉了;「出离舍根」。

这一段是「列」,把这件事列出来,底下解释。前边是「辨差别」,辨这个「受」的不同。这底下解释经里面说的道理,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忧根」,分四科,第一科是「于生位」。

 

子二、释经说(分二科)         丑一、举忧根(分四科)

寅一、于生位(分二科)         卯一、引经问

如薄伽梵《无倒经》中说如是言:苾刍!忧根生已,应当如实了知生者,此于何位?

这个「忧」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呢?「如薄伽梵《无倒经》中说如是言」,像佛、世尊,「薄伽梵」我们以前解释过了。有一部经叫做《无倒经》,在这一部经中「说如是言:苾刍!忧根生已,应当如实了知生者,此于何位?」这部经上佛就招呼这个苾刍说:「忧根生已,应当如实了知」,说是我们内心里面忽然间有顾虑、有忧愁,有不满意的事情出现了,心里边不欢喜;这个「忧」若是出现了以后,你不能放过这件事,你要明了这忧根是怎么一回事情,「应当如实了知」,要明白这个忧根。明白什么呢?「生者,此于何位?」这个忧根它在什么地方出现呢?什么时候出现这个忧根?「此于何位」,此「忧根」在什么阶段会出现忧根呢?

前边这是举忧根、于生位,这一段是「引经问」。下边第二科「依义答」,回答。

 

卯二、依义答

谓即于此断方便位,若为忧根间心相续,尔时应知。

「谓即于此」,「谓」就是说这个修行人、这个比丘,「断方便位」,就是要断除去这个「忧根」,就这个忧愁也就是一个苦恼,就是苦;修行人要灭除去这种苦恼,那么这是在什么时候呢?在「断方便位」,就是断这个忧根的活动的时候这个阶段,有忧根、有忧;这下边还有解释。

这个「忧根」,我们姑且这样说:譬如说是在家人,在家居士他在欲里面生活,大体上就这样说;在家的俗人在色声香味触这个欲里面生活,在欲里面生活,他内心时时是有忧,有忧。但是这个在家人信佛了,他出家了,放弃了这个欲出家了。出家以后目的是想要成就「圣财所生乐」,就是由佛法的戒定慧成就的乐;但是还没成就,只是希望成就而已。已经有的乐放弃了,要想要成就佛法中的涅槃乐、或者是三昧乐,也还没有成就,两方面都没有;一个已经成就的放弃了,一个想要成就的还没成就,在中间这个时候,中间这个时候,就是初出家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心情,是个什么心情呢?就是「忧」,唉呀!我已经有的乐……我虽不是三头六臂,但也不是一无所长,我在社会上我也可以有一点成就的,但是放弃了;放弃了!但是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一无所有!这个心情也不是个好受的境界,所以名之为「忧」。是这么回事。

所以是「生者,此于何位?」这是说比丘,不是指在家人说。指这个比丘,你什么时候你心里面有这个忧呢?「即于此断方便位」,你出了家,你想要成就圣道所生乐,就是要断世间的苦集二谛,断这苦集二谛修灭道,这修行的时候;这「方便」就是修行的活动,修学圣道的活动叫作「方便」,以此为方便可以得涅槃,所以叫做「方便」,就是行动。用这个方便断世间的苦,断除这个爱烦恼和见烦恼;方便就是断的能力。断一切苦的时候,就这个时候,还没有成就涅槃乐的时候;若成就涅槃乐就没有忧了嘛!现在就是正在用功修行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心里头有忧。就是出家人,这些修行人就是这么个境界。这有忧的时候,也就会这个也不对劲,那个也不对劲,看什么都不舒服,总是不舒服。不舒服,怎么办呢?还得忍耐一点,你不忍耐怎么办呢?把世间的欲乐放弃了,圣道乐还没成就,心里面不那么安闲自在,这种心情遇见什么都是不满意。不满意怎么办呢?就得要忍耐一点,这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就是这么意思。

「若为忧根间心相续,尔时应知」,这个初开始放弃世间的欲来希求圣道的这个人,他的心情,他的心里面当然也不是时时的忧,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时候有的时候一想起来的时候,这忧就来了,原来这个平静的心为忧根所间断,忽然间这个忧上来了,这个相续心里面忽然这个忧出来了,出来了,把原来的那个平静的心间断了,也就是阻碍了。「尔时应知」,那个时候你这个比丘,你不能随这个忧去了,你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察这个忧的,观察它,这样子你心才能安下来的。如果你不观察,「不对劲,这也不对劲,这也不对劲,好!我要到别的地方去!」到别的地方去亦复如是,还是一样的,也是这样子。说「我不出家了,我回到社会去!」回到社会去,更厉害!我认为更厉害;那个忧还是更厉害的,就是这么回事。

说这一段文就告诉你,什么时候是忧呢?这指修行人来说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是最难的时候。所以这个我也在想:佛在世的时候,或者是有阿罗汉、大菩萨住世的时候,我们拜佛做师父,拜阿罗汉作师父,拜大菩萨作师父,你这个师父那他当然是过来人,他若收你作徒弟一定你是可造就的,不然他不收你的,那么当然他也善巧方便的摄受你、教导你修四念处,就成功了。原来想要出家的目的是这样子嘛,你有这个愿,然后由愿导行就这样用功。本来这件事不但是佛在世,也不但是正法住世的时候,乃至于就现在也是一样嘛,现在一个知识正常的人他要出家、修学佛法,一样嘛,他也是一样有愿一样有愿而有行,由愿导行的。

可是到末法时代结果不是;结果怎么不是呢?最初可能是有愿,可是出了家以后呢,愿也可能还有;也可能没有了。所以那个由愿导行的行,不导行了,一天就是平平的这样子,也可能还是用功,但是用的功不是四念处,不是能够得圣道,不是;只是个远方便,远远的栽培一点善根,要久远久远以后有可能得圣道,而不是现在,而不是现在。而这样自己也忍受,也同意这件事;本来最初我要相信佛法,「哦!世间是苦我承认了,世间是苦我要修行,我要发心修行!」结果到了修行时候,而所修的修行不是现在能得解脱的,这就是与原来本愿有一点不符合,也可能原来的发心也是同意的,「好!我就是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得无生法忍、得圣道!」原来是同意的。也有的可能也还模模糊糊,这个道理还在模糊不清的阶段,还是不是太明白。等到真实来到佛教里面来,也可能有因缘认真地学习佛法,这时候明白;也可能不大学习,就是学习也不欢喜,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那么这样情形就造成了一个末法的现象,末法现象是什么现象?你不能修四念处就不能降服烦恼;不能降服烦恼,烦恼还照样活动。佛教徒,在家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不能修四念处降服烦恼,烦恼照常活动,那这时候佛教是什么面貌呢?就是末法的现象,这原因就是这么回事情。

现在你看佛菩萨,《瑜伽师地论》这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当然说是比丘,「苾刍!忧根生已,应当如实了知」,这话说什么呢?就是初出家的时候,你一出家的时候…表面上出家人的这种境界,也没有去耕田、也没有去作生意,一天没什么事作;实在按这经上佛的意思告诉你,你要时时地观察你的心、心行,观察你内心的活动是怎么事情,你要认识。「应当如实了知」,这个「如实」这个字很厉害的。你要认识,我这个心里面怎么活动,你要看清楚、要知道的;你要知道「我这个心里面有忧」。当然这只是说「忧」,其他的一样,都是要时时要知道自己的心的。

现在「举忧根」第一个,就是忧在什么时候生,它生起的时候你要知道、要知道!就像这土匪要来了,你马上要知道这土匪来了,是这么意思。这是这个「于生位」。

 

寅二、于彼因缘等(分二科)       卯一、牒经言

又应并此因缘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实知者。

这是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于生位」,这个忧在生起的时候你立刻要知道,要知道「哎呀!我这个心里有忧出现了!」这底下第二科「于彼因缘等」,分两科,第一科是「牒经言」。

「又应并此因缘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实知者」,那个《无倒经》上又说:「并此因缘」;前面这个忧的生起你要注意,忧一生起你就要注意了。不但是此生起,「并此」,并且再加上忧生起的因、忧生起的缘,是因缘。「及序」,由此因缘而生出来了忧就叫「序」。这忧的相貌、忧的活动「皆如实知」。这《无倒经》上有说:你这个比丘,你都应该认真的知道是怎么回事情。那么这几句话是那个经上说的话,《瑜伽师地论》把那经上的话引来了,就说「又应」,又那部经上说:「并此因缘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实知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牒经言」就把那经上的话引来说。

底下第二科「别征答」。前面是「牒经言」等于是问,底下一样一样的问,有问有答,分五科,第一科是「知因」。

 

卯二、别征答(分五科)         辰一、知因

云何知因?谓了知此种子相续。

「云何知因?」这句话里面说那个因缘要如实知,「因」是什么呢?「谓了知此种子相续」,那你要知道,在你的微细的心里边有忧的种子,久远以来相续存在你的心里面,你知道你心里面有忧的种子的。就是久远以来在五欲的境界里苦恼,你就有忧;有忧了就熏习了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无始劫来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的。你要知道,心里面有忧的种子所以有忧的,这件事要知道。

 

辰二、知缘

云何知缘?谓了知此种所不摄,所依助伴。

「云何知缘」?这是第二科。经上说是「并此因缘」的「缘」是什么意思呢?「谓了知此种所不摄,所依助伴」,这就要知道那个种子所不摄的,不是那个忧的种子;是另外的,你这忧愁的心理的助伴,帮助你生起的、和你作伴侣的,在一起活动的这些事情,你要知道。那么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些种种的……你为什么要忧,就是要所缘缘了;你所缘的境界令你心里面有忧,是这样意思;这个下面文有解释「忧」。「此种所不摄,所依助伴」,这个是帮助你生起忧愁的心理的一个助伴。

 

辰三、知序

云何知序?谓知忧根托此事生,即是能发忧根之相,及无知种子。

「云何知序?」这个「序」是什么意思呢?「谓知忧根托此事生」,这个忧愁的心理,就是寄托、是假托、也是依托,依托那个因和缘,而这忧的心情生起来,是这么回事,是因缘和合而生。「即是能发忧根之相」,这个「序」就是,在你内心里面能发生忧根的相貌,就叫做「序」。「及无知种子」,这「无知种子」也是发生忧根的一个原因。

 

《披寻记》三六九页:

云何知序等者:序谓所由,由托此事令生起故。此复云何?谓染污相或出离欲俱行善相,是名能发忧根之相。非理作意所引无明随眠,是名能发忧根无知子。如是二种皆忧所托,由之而生,故名为序。

「云何知序等者:序谓所由」,由于这个原因才有忧的,「由托此事令生起故」,使令这个忧愁的心才生起。「此复云何」呢?为什么又会生出来忧愁的心理呢?「谓染污相或出离欲俱行善相」这两个现象,这两个现象下面有解释,在这里不要说。「是名能发忧根之相」。「非理作意,所引无明随眠,是名能发忧根无知种子」,这个「无知种子」怎么讲呢?这个「非理作意」,不合道理的分别心、非理作意「所引的无明」,这个「无明」是由非理作意引发出来的;而这「无明」呢?你无明一动就有随眠,「是名能发忧根无知种子」,就是由于无明而有忧愁。

前面说过、解释过什么叫「无明」:就是执着有我;我在过去、我在未来、现在是怎么回事情。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执着一切法都是真实的,执着一切法都是真实的,这就是无明。而这无明是通于一切烦恼的,一切烦恼都是因无明而引起。

「如是二种,皆忧所托由之而生,故名为序」,前面的因缘是「忧所托,由之而生故名为序」,但这个又加上了一个「无知种子」,因为无知而有忧愁。

这「知因」、「知缘」、「知序」这三个解释完了。

 

辰四、知相

云何知相?谓了知此是戚行相。

「云何知相?」怎么叫作「相」呢?「谓了知此是戚行相」,这个忧是个什么相貌呢?就是「戚」心里面忧郁、郁郁不乐,就是不欢喜,但是又无可奈何,这么一种相貌,戚戚忧愁的相貌。

 

辰五、知行

云何知行?谓了知此能发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

第五个「云何知行?」,怎么叫作「行」呢?「谓了知此能发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那就是明白「能发之行」,能发动这个「忧」的行。「行」有两个意思:忧即是行,忧就是心,就是心里活动的相貌,你心在活动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不同的相貌就是「忧」。比如说,喜、乐也是心行,都是心法;现在这里不是说喜乐,而是说忧愁,这是一种行。忧愁的行,活动出现了以后,因此又会继续发动出来一种行。譬如说我心里面本来是静坐或者拜佛或者读经,忽然间这忧愁的心一来了,不能拜佛也不能静坐,也不能读经,怎么辩呢?「唉!我开车出去跑一跑!」这就是由「忧」所发动出来的行,各式各样的行,也可能不是想要跑,但是我找一个人去谈谈话,充充彀子,把我这个忧疏解疏解!也可能是这样子。也可能是其他的各式各样的行,现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而这个行是不合道理的行,因「忧」而发出来不合道理的行,「不如理作意相应思」。

 

寅三、于出离中极制持心(分二科)       卯一、引经问

如是知已,于出离中极制持心者;云何制持?

前面第一段是「于生位」,这个忧生起,这是第一段。第二段「于彼因缘等」,这忧有因、有缘、有序、有相、有行,这是第二段。现在第三科「于出离中极制持心」,分两科,第一科「引经问」。

「如是知已」,这个初发心出家受戒的比丘,你要观察;我这个心有了忧了,你要观察这个忧怎么生起的、怎么因缘、什么相貌?知道了以后,观察了以后呢。「于出离中极制持心」,你要想办法,把你这个心从那忧里面出来,从那忧里面跳出来。

我们有些人,我们也是听人讲过…。大家都愿意发表文章,也有著作,那个善知识就告诉你:烦恼来了,随它去,不要管它!不要管它,你还是怎么怎么…就这样就完了!这算是修行方法?这样修行呀?

你看现在这里不是这样意思。我们说这是弥勒菩萨说的话,弥勒菩萨不是这样讲,弥勒菩萨说:「如是知已」,忧这个烦恼出来了,你要观察它是怎么生?什么因?怎么缘?怎么叫作序?怎么叫做相、行?都要观察。观察完了以后,你要想办法,把你这一念清净心从那忧愁里面解脱出来。这弥勒菩萨是这样讲,不是说,「不要管它、就随它去」,不是这个意思。我最初看见这种解释方法,我都心里面不同意,不同意这种态度。就像土匪来了,你知道这土匪他要来偷你东西,说是「不要管他!」这个事对不对?所以心里面这忧愁,有贪心、有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心里面出来,这就是心里面来土匪了,来土匪了不要管他,这是对吗?是应该那样子吗?

所以现在这地方告诉我们,你要清清楚楚的把它观察一下,不是不管它呀!观察完了,「于出离中极制持心者」,这《无倒经》上这么讲,「于出离中极制持心」,那么弥勒菩萨就把这句话引来了,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者」是个问话,问号。

「云何制持?」,前面那句话是佛说的,佛说:「如是知己,于出离中极制持心」这是佛说。下边弥勒菩萨作注解,「云何制持?」经上的意思是说,这修行人立刻的要…「我现在这心里面有土匪来了,我现在有烦恼、有忧的烦恼,我要把我这个心从忧里面解脱出来!」你要有这样的意愿,这意愿现出来。现出来的时候怎么办呢?「极制持心」,这个「极」,用尽了你的力量要管制它,不许有忧,不许我这一念心有忧,把这忧要排除出去;极力的要控制住这一念心,叫他不要有忧,是这样意思。

「极制持心」,我们看弥勒菩萨怎么解释。「云何制持?」怎么样来控制它、摄持住它?「制」,也可说是下个命令,命令把这个忧取消了它,叫我的心没有忧,那么就从忧里面解脱出来。怎么样来制持呢?

 

卯二、依义答

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于思惟修、任持坚住。

这弥勒菩萨很详细的告诉我们,分两个立场来解释这件事。一个是「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就是我们心里面有忧愁的时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染污行,在染污行生出来忧愁的时候,你要「制摄其心」,把这个忧愁取消,叫它心不要忧,这是一个。第二个「于思惟修任持坚住」是另一个,这个是属于清净的,清净心里面有忧,那个时候「于思惟修」;这个「思惟修」,闻思修三慧、这就是修慧,在修慧里边,你要有「思惟」,实在就是四念处,明白一点说。就是修这四念处,用四念处来清净你这一念心叫它不要有忧,是这样的意思。「任持」也就是摄持,也就是管制它,叫它不要有忧、没有忧的心情,坚定的安住在那里不动,是这样意思。

这也就很明白了,怎么样来管制这一念心呢?「极制持心」,就是四念处、就是四念处,用这个办法。这分两类;一个染污行、一个思惟修,这两个是不同。

 

《披寻记》三六九页:

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等者:此中二句,别释制持。欲所引忧或不善所引忧,名染污行。心无染恼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是名于染污行制摄其心。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方便修习令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安住爱乐离忧性中,是名于思惟修、任持坚住。

「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等者:此中二句,别释制持」,这「于染污行制摄其心」这是一句,下边「于思惟修任持坚住」这是一句,用这两句来解释「制持」。

先解释第一句,「欲所引忧或不善所引忧,名染污行」,前面讲过这个道理。「欲所引忧」,就是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因为享受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而引起来一种忧,这是一种染污行。你享受如意的欲,享受的时候,但是能引起内心的忧愁,心里面有顾虑、有忧愁,就是「欲所引忧」。「欲所引忧」,前面其实解释很多了,总而言之就是无常;你享受五欲这个欲是无常的,暂时令你满意,但一剎那间就会变的。自己也会变,而欲也会变,一变、不满意了就是有忧。或者现在没有错误,但你就会想到,「哎呀!它可能会变,不满我意了!」又是不对了,种种的事情,所以就是「欲所引忧」。

「或不善所引忧」,就是作种种恶事的时候,有人作恶事心情快乐;但是有人作恶事的时候心情也会有忧,想到我这恶事这样作了将来他会报复我,心里就不舒服了。就是有种种的想法,这叫作染污行;在染污行里面、染污的活动里边,心里面有忧,这是一种意思,就是染污行。

「心无染恼,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说这时候心里没有染污行,这个欲所引忧也没有,不善所引忧也没有,心里面没有这染污。「染」即是「恼」,名为「染恼」,这个染污来扰乱你、来触恼你,这个叫「染恼」,现在没有。这事是那么回事:这比丘已经出家了,他已经远离了五欲也没作恶事,但是他有可能会回想到以前的事情,他心里面有忧;有忧、可能这一剎那间就过去了,这时候,可是它有这种作用。「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你若心里没这染恼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会「趣入」,也就是不进入,进入到那个「流散驰骋染污行中」,心里面流动散乱、「驰骋」就是跑来跑去在那染污行中活动,这个心在染污行里活动。若是这个修行人心里面没有忧,自己管制这个心,叫它不要到那个「流散驰骋染污行中」,自己控制这一念心,叫它不要到那里去。

前边是说什么叫作「染污行」,解释完了。这下边是说你怎么来控制它呢?心里面不要有染恼。怎么办法能没有染恼呢?「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就是这样办法。「染污行中」这个事情再明白一点说,就是心就不要忆念那件事,你心里面不要忆念这个染污行、不要忆念;这不善的行、染污行你不要忆念;不要忆念、你这心就从染污境界出来了;出来了的时候,安住在清净的戒定慧的所缘境里面,这心就从忧愁出来了,是这个意思。「是名于染污行制摄其心」,就是这么意思。

在方法上说,不是个难事;就是转变所缘境,明白点说,转变这个所缘境。这个心从那染污的境界里面出来;但是换句话说转变所缘境,就是你立刻把这一念心忆念戒定慧的事情,忆念戒定慧的所缘境,忆念这四念处的所缘境立刻就清净了,就是这么回事。「于染污行制摄其心,」这句话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这样办法。

「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方便修习令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这是解释第二句:「于思惟修任持坚住」。「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因为学习了佛法所以有这样的智慧,什么智慧呢?「思择力」、就是思惟、观察、决择的智慧力量;你有这智慧会思惟、会想一想。想些什么呢?「了知彼忧染恼过患」,说是我放弃了世间的五欲,我来到佛法里面修行,我这心还在想欲的事情,这是不对的嘛!就是这么想:我不应该有这种忆念,我若这样忆念使令我心不清净,这有过失,那么障碍我用功修行,修学四念处,这又是个过失,还有很多很多的过失;就这样思惟观察,这就叫做「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

「方便修习令心随我势力而转」,那么就采取四念处的这种法门去努力修行,就是「方便修习」。采取行动修习四念处,「令心随我势力」,使令我这一念分别心随顺智慧的力量。这个「我」就是智慧,随顺智慧的力量,「自在而转」;没有烦恼的时候在四念处里边活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自在的活动,「自在而转」。

「安住爱乐离忧性中,是名于思惟修、任持坚住」,这「安住爱乐」就是出了家,当然我是想要得涅槃所以对圣道是有欢喜心的,那么我就安住在圣道里边,远离对于欲所引忧的事情,「是名于思惟修,任持坚住」,就是这样意思。这里边还有其他意思的,下文还有解释。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通过否定的方式表达[栏目: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现观庄严略义宝鬘论[栏目:五部大论专集·现证庄严论·参考]
 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 作者简介 目录[栏目: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
 解读《楞伽经》第十五讲[栏目:佛光法师]
 佛教故事系列(佛蕊)[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助力免费午餐大型网络慈善活动[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二、止观双运、具足四念处[栏目:隆波通禅师]
 说吉话祥 十二 善顾妻儿子 Puttadārassa saṅgaho[栏目:说吉话祥]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对建设和谐世界的作用(净宗法师)[栏目:人间佛教]
 密教思想与生活 言语之表达[栏目:悟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