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七集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17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7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三一页:
  疏【称理,则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义;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义。】
  莲池大师在上面一段经文说的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说到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都给我们解释得很详细。此地这一段,这是消归自性的开导,也是我们世间一般人所谓修学的心得,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消归自性。
  演【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义者,根有出生义。】
  经上讲的根,「根」是根本的意思。植物有根有本,它就能开花结果,所以它有生长的意思。这个地方讲,根有出生的意思,就是生长的意思。
  演【今四圣六凡,色心依正,从自性生。】
  四圣六凡,这是说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这实在是找到真正的根本,也是哲学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圣是圣人,「四圣」是讲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是讲六道,这是把十法界统统包括了。正报如是,依报也不例外,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山河大地乃至虚空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法所求的,就是求明心见性。心性是每个众生圆满具足,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凡夫的自性确实没有减少一点,诸佛的自性也不会比我们多一点,从自性上说,完全平等,体平等、相平等、作用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虽然是平等的,这里面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因为诸佛菩萨他也住在十法界里面,我们凡夫乃至蜎飞蠕动、饿鬼、地狱,他还是生活在十法界里。悟了,他就得自在快乐;迷了就造业受报,问题就出在迷悟。佛法的教学是教我们破迷开悟。迷是一切烦恼、苦难之因,悟是一切快乐之因,只要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讲的果报,破迷开悟是讲的因缘,要在因缘上下手。所以我们知道事实的真相,是从自性生的。
  诸佛菩萨悟,悟什么?悟自性。一切凡夫迷,也是迷的自性。自性上没有迷悟,迷悟在人!我们要问:怎么迷的?诸佛菩萨怎么悟的,这是关键,佛在《华严》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就是迷。诸佛菩萨没有妄想,也没有执著。《大乘起信论》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楞严》上把迷的现象说得很清楚,一念不觉。由此可知,一念不觉还在无明之前。一念不觉,这才成了无明;无明,这才生三细相;由三细相,这才变出六粗相;三细六粗,这才演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这么来的。我们现在就要追究,这一念怎么会不觉?说实在话,不觉就是「有」一念,有一念就叫做不觉。这个话说得很明白,真心本性里面决定没有一念,你起一念就是不觉,就迷了。我们从早到晚一个念一个念接著,不晓得多少妄念?这个念头止也止不住,这个事情很麻烦!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从过去一念不觉到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再说得不好听,就养成一个打妄想的习惯,所以妄想永远是停也停不住,麻烦就出在这里。
  佛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恢复本来面目,想真正彻底觉悟,必须把妄念断掉。妄念,最微细的妄念叫无明,粗一点的妄念叫尘沙,再粗一点的叫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总名字叫妄念,也叫妄想。妄想起,是从最细慢慢到最粗的。现在佛教我们要断妄念,只能从最粗的、次粗的、微细的、最细的,这样去断。像我们穿衣服一样,第一件穿里面的,再穿外面的,脱的时候要从外面脱,一层一层脱到里面,不能从里面脱起,一个道理。
  所以,要先断见思烦恼。诸位要是不在这上面下功夫,念经是白念了,念佛也不会往生,也收不到效果。佛法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些方法、门径做什么用?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破除妄想、执著。因此,见思烦恼这是最粗的。见烦恼断了,就证小乘须陀洹果;你这个烦恼破了,就入圣流。须陀洹果,在一般教下讲,位不退,虽然没出三界,从此以后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他的底线是人道,天上人间来来去去的。什么叫见烦恼?什么叫思烦恼?用现代话来说,见就是见解,你看法错了,看错了,这就叫见惑;思惑是思想,你想错了。由此可知,见思烦恼断了,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很正确、没错误。思惑断了,就证阿罗汉果。在念佛法门,见惑断掉就证事一心不乱,这是下品的;思惑如果断了,品位就高,他证的是上品的事一心不乱。
  如果我们把事一心分做上中下三品,小乘须陀洹就是下品,小乘二果、三果就是中品,四果阿罗汉就是上品。但是这个法门非常特殊,在断证上,断烦恼的层次上跟小乘人相同,善根福德、智慧德能,小乘人是望尘莫及,不能跟他相比!所以这个法门就殊胜,超过二乘太多了。如果再进一步,把尘沙烦恼也断尽,更破一品无明,这就证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也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初住菩萨,上品的等觉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净土里面讲都是证得理一心不乱的。由此可知,无论是事一心、理一心,真正证得的人,每个人功夫浅深还是不相同。依照大乘佛法来讲,理一心四十一个阶级,浅深次第不相同。理一心如是,事一心也不例外。由此可知,我们讲功夫成片,是没有能够破一品烦恼的。真正得一心,至少是见惑断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才真正是属於事一心不乱。
  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那就要认真的去省察,我们念佛、念经、修行为什么功夫不得力?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这跟治病一样,把那个病因找出来,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我们看《高僧传》,看《大藏经》里面的《居士传》,从前在家出家、男众女众修行,根性利的,三、五年就开悟,也有证果的;根性稍微差一点,十年、八年也有成就的。我们为什么搞一辈子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这个原因不难找到,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的人修行目的是求人天福报,求这个。古人修行的目的是断见思烦恼,他目的不相同。同样是念佛,他念佛是要把妄想执著给念掉,把它伏住,人家目的在此地。我们今天念佛是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这不一样!因此,我们的成就就不如古人了。
  念佛菩萨是不是真的能升官发财?果然有那么灵,念佛菩萨就升官发财,你们还要上学校念书干什么?用不著了。还要那么辛苦工作干什么?念佛菩萨就可以发财,你还要那么辛苦去工作?所以要晓得,那只不过是一点精神的安慰而已,就像打麻醉剂一样,麻醉一下,管不管用?一点用处也没有。但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话都是真话,佛不妄语,「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可惜我们这句话只听到它的表面,真实的内容没有去体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求法?为什么有求必应?因为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佛氏门中求,到哪里求?从自性当中求。不是在外面求,外面求不到的。外面你求佛菩萨,佛菩萨泥塑木雕,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你?要向自性里面求,那的确是有求必应,这个不是假的。所以古人修行是真正从自性里面用功夫,我们现在人学佛是专门作外表功夫,作形式上的功夫,没有向自性里面求,这是根本的原因。
  我在讲席上奉劝同修们,一定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要把我们菩提道上的障碍清除。障碍,微细的障碍我们不说,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我们讲眼前的、最粗重的,就是内要断烦恼,外要不受诱惑,我们的功夫才能得力。内里面的烦恼叫三毒,贪瞋痴慢疑,贪瞋痴是三毒,要把这个东西要拔除。外面诱惑最大的是财色名利,财色名利是四大魔王。你天天在魔王掌心里面,逃不出他的掌心,你还有什么成就?你怎么能出六道轮回?怎么能往生?所以千千万万要记住,外面不受诱惑,内里面要把贪瞋痴灭掉,然后恢复到自性,自性就能生万法。
  万法里面最殊胜的,也是我们天天想求的,能生智慧、能生善根、能生福德,这都是我们要求的,这些东西统统是从清净心中才能求得到的。离开清净心,你想想看,心那么毒,生出来的东西全是有毒的,怎么会生出好东西出来?所生出来的是十恶五逆,生这个东西。三毒要是拔除,生的就是十善,这个不一样!
  演【以从理具起事造故。】
  「理」是理论,凡是一切事总依理而生的。离开道理,不可能有事相,事相都有一个道理在。现在科学讲物理,凡是物,物质都有道理、都有个理。可是现代世界上物理学家研究一切物的理,只研究一个皮毛,只看到表层,真正精深的理,他还没有发现。不过我们看到他们的成就,也不能不佩服,也有相当可观的成就。但是还没有能够找到真正的根本,真正根本要是被他找到,他就成佛、成菩萨,那就不一样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演【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者,福德有富有义,今四圣六凡,依正色心,自性本具,以彼事造由理具故。】
  这两个说法是一个道理。一个从能生,称它为善根;一个说它本来具足。末后这句好,末后他引用《六祖坛经》上这两句话:
  钞【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这是六祖大师讲的。『能生』的意思,就是善根的意思;『具足』的意思,就是福德的意思。自性没有一样不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艺具足。再给诸位说,种种物质受用也具足,大家求财,财也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你要是从自性里面去修,那就没有不具足的,样样具足,为什么?一切物质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万法的本体。所以,这是从心性上来给我们说善根与福德。由此可知,我们每个人的善根福德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决定不能说自己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我们虽有,与佛平等无二,现在问题是我们的善根福德透不出来,有,不起作用。这就是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性德虽然具足,我们缺乏修德,必须以修德来显性德,把性德开显出来,我们就能够得到受用。修就是修正、修理,把我们一切违背性德的处所统统修正过来,使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都能与性德相应,这样性德逐渐就能开显了。
  修德有没有标准?没有标准,我们怎么修法?有标准,佛的经论就是最好的标准。一切经里面,尤其是本经与《无量寿经》,就是大、小二本,《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 》是小本,大、小二本是佛法里面最殊胜的标准。依这个标准来修,一生决定成就。怎么修法?底下这一科:
  ◎【二、示正行】
  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一章就非常重要。这一大段是讲修行,前面讲的是助行,现在要讲正行。正行是因,助行是缘,先必须具备修行的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个条件你都具备,那你可以开始修了。修证不容易!我们修行条件没具足,就想开始干,怎么修都得不到一个结果,就是预备的功夫没有能做得好。前面所讲的全是预备的功夫,现在讲正行。我们看经文: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一段经文是跟我们讲修行,正行。正行是什么?『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莲池大师念佛念四个字,只念「阿弥陀佛」,不念「南无」,他教别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问他这是什么理由,他说:我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所以客气话都不要了。「南无」是客气话,不必客气了,就念「阿弥陀佛」。因为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就「阿弥陀佛」四个字。为什么教别人念六个字?那个人他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加个「南无」客气一点。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南无也是「恭敬」的意思,那是敬礼的意思,礼敬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等到多生多劫之后,也许这个缘成熟,再以这个因作往生的正因。
  疏【承上多善多福,乃生彼国。】
  上面讲多善根多福德,这是缘,具足这些条件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疏【而善根难植,福德难修,况复云多,累劫劬劳,莫之能办,如宝积十心,华严十愿等。】
  这是讲善根、福德确实是难修。
  疏【今有一法,直捷简易,即为多善多福,故显持名功德殊胜。】
  现在有一个方法,修多善根、多福德很容易,怎么容易法?念阿弥陀佛,你善根福德统统具足了。如果不念阿弥陀佛,修善根福德是非常之难,显示出这一句佛号功德殊胜不可思议。说个老实话,这句佛号虽然很容易念,南无阿弥陀佛,几个人肯念?不肯念。真正肯念这句佛号的人,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他必定是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他所修积的善根今天成熟,这是讲他的善根、福德成熟了,现前又蒙十方诸佛如来在冥冥当中加持他、保佑他,这是因缘。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加持,多因缘!过去生中多善根、多福德,他才听到这一句阿弥陀佛生欢喜心,死心塌地老老实实念下去,不是简单事情。所以,凡是念佛往生的人,绝对不是一生修的,而是多生多劫修积,在这一生成熟。
  钞【善根难植者,如前身子发大乘心,因婆罗门乞眼退失等。】
  身子是舍利弗尊者,这是讲修行不容易!舍利弗尊者示现的是一个小乘僧,他听到大乘佛法非常羡慕,发心要学菩萨,要行菩萨道。菩萨道难舍能舍,他发心愿意布施、愿意施舍。这个时候天人就变化来考验他,变一个生病的人,病得很可怜,在路上哭,舍利弗遇到,他说:「你有什么困难?我是行菩萨道的,我能帮助你。」这个病人听了很欢喜,他说:我现在得重病,药是有了,没有药引。他说:你要什么样的药引?他说:要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一个眼睛作药引。他说:我证了阿罗汉,我就施舍一个眼睛给你!就把眼睛挖下来给他了。挖下来之后,他说:错了!我要的是左眼,你挖了右眼。舍利弗说:你为什么不早说?你早说我留一个眼睛,现在弄得我两个眼睛都没有了。这是要行菩萨道,不得已,另一个眼睛再挖给他。这个病人闻了一闻,他说:这味道很难闻,不能作药引,算了!丢掉不要了。舍利弗听了就很生气,「算了!我还是作小乘,不行菩萨道了」。这么一个公案,因为乞眼退心,还是作阿罗汉好,不作菩萨了。这是说修积善根之难,实实不容易。这叫内财布施,我们今天身外之物都放不下,还会用内财布施吗?你就想想看,谈何容易!不是简单的事情。说得是很好听,确实不容易做到。
  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德行上没有真正建立,发的心都不是真实的;自己以为发了大心,其实是露水道心,遇到境缘就退失了。如果还掺杂著名闻利养,那就不是善心,是恶心,那不是弘法利生,那叫裨贩如来,拿著佛的招牌求名闻利养,把佛法当作求名利的工具,这个罪业非常大,果报决定在三途。你就晓得修行真正不容易。所以现在修行,说老实话,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拿佛法当作名利还少,不太容易;出家人拿佛法当作求名利的工具容易,也多。古时候出家,他真正修行,他是为了生死、出三界。今人观念不一样!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出家人要不守本分,还要搞分外的东西,就大错特错,那何必要出家?
  学佛要学佛法本分的事情,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家人的本分是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出家人的根本。自古以来,我们佛门没有办过佛学院。现在有很多佛学院,出不了人才;从前不办佛学院,人才辈出!人才不是从佛学院出来,怎么出来的?他悟本出来的。他自己修行,先断烦恼后学法门。古德培养人才跟我们现在方式不相同,人才是老师从学生当中选拔出来的。普遍的教导,是教你断烦恼。烦恼认真在断的,断得有相当效果,师父把他提出来,你可以学法门;烦恼习气还很重的,你现在还不能学,为什么?不是法器!不是老师有偏心。
  佛们常有一个比喻,老师这里有醍醐,这是牛奶提炼到最好的东西。我现在给你,你要拿东西来装。我拿个碗来装,这个碗从前是盛毒药的,老师看这碗不干净,不给你,去洗,把毒药洗掉,我才给你。为什么?碗里头有毒,醍醐装到碗里,醍醐就变成毒药了。这个意思你能懂吗?意思很深!你心里面三毒烦恼没有洗干净,你学佛法,佛法都变成了毒素。什么毒素?所知障。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经题上讲,烦恼不断,修学法门,所得到的是邪知邪见。怎么邪知邪见?你里头有贪瞋痴,贪瞋痴就把佛法变成邪知邪见;贪瞋痴拔掉之后,这个佛法是正知正见,佛知佛见。你就晓得这个断烦恼是多么重要!烦恼不断,没有资格学法门。
  四弘誓愿是有次第的,先叫你发心,发心之后再修行,发心是发愿,愿是前导,好像引路的,发的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与佛同心同愿。要想度众生从哪里下手?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之后再学法门,就没错了。现在人学佛是决定不断烦恼,马上就要学法门,法门学得愈多愈是贡高我慢,贪瞋痴跟这法门一样的增长。清凉大师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为什么?他没有佛法的本事,他造业还少;他懂得一些佛法,他造业就造得大,换句话说,他将来堕地狱也堕得深。
  我们学佛要以古大德做为我们的榜样,不能看现代人;看现代人他们怎么学,我们跟他学,他入地狱,我也跟他堕地狱,这叫愚痴。跟古人学就没错。真正发心想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一定要从断烦恼下手,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要远离,断得愈干净愈好,决定不能增长。这些东西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这就是你功夫得力。绝对不是说,你研究经论一天比一天研究得多,讲演一天比一天讲得好,那是假的,骗人的,那个不是真的,真的是烦恼习气一天一天减少,智慧德能一天一天增长。菩萨五德、六和,六和是六和敬。五德就是儒家学生赞叹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厚(温和厚道)、善良、谦恭(谦虚恭敬)、忍让、节俭,菩萨之德。我们要从这上下手,要在这上认真的修学。
  钞【福德难修者。】
  善根不容易,难修,福德也不容易。
  钞【如涅槃三十四经云。】
  《涅槃经》第三十四卷:
  钞【五品心修十善,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始修终修,方成百福。】
  现在过年我们都祝福别人百福。百福从哪里来的?百福是从佛法上来的。百福怎么来的,《涅槃经》上说得很清楚。
  钞【则福之不易修明矣。】
  修福也难!但是福德的精要是『十善』,就是你用什么样的心修十善。心分为五等:上上、上中、上、中、下。你是用哪一等心修十善业道?我们是什么心,这要晓得。清净心完全是利益众生的,那是上上心。《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居士,他求自己的功名富贵而修十善,那是下心。所以福也不是容易修的。了凡居士最初发心做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做圆满,你看多难!圆满之后又发心做三千桩善事,三年才做圆满。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认真的断恶修善。
  『宝积十心』,这是解释『况复云多』。善根福德这样难修,经上讲要多!少了不行。『累劫劬劳,莫之能办』,这句话是真的,都修不成功!这一生我们看到真正接受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他是无量劫中所修积的善根福德,累劫还太少!从《无量寿经》上去看,经上讲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过去生中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佛,那是多少劫?这样的善根,还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那样的善根福德还不算多,因为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明白,他听佛讲《无量寿经》,听了很欢喜,心里动个念头「我将来成佛要像阿弥陀佛」,而没有动念头「我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得他动个念头说我将来成佛要像阿弥陀佛,这一生没往生,不能往生。这就说明他那个善根福德还不够多,难!
  我们今天听到这个经、佛号就能接受,死心塌地依照这个修学,一切都能舍掉、放下,我们过去修积的善根福德超过他太多,他不能跟我们为比!我们在经上看到,阿难尊者看到阿弥陀佛,他就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在《无量寿经》看到的,阿难求往生,阿闍王子这些人没有求往生。此地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是真正不易!你把这些经论合起来看,你就了解事实真相。
  钞【宝积十心者,一、於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二、於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三、於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乃至十,於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具此十心,往生净土。】
  这是《大宝积经》里面所说的。虽然这十条没有完全节录,这四条也就相当重要了。我们看注解:
  演【起大慈无损害心者,谓於法界众生,与自性众生,咸欲与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是无损害心。】
  这个标准就相当高。「法界众生」就是一切众生,「自性众生」就是指自己,拿现在的话来说,对人、对自己,就是这个说法。对人要慈悲,对自己也不要伤害。愚痴的人自己天天害自己,怎么天天害自己?你增长无明是害自己,增长邪见是害自己,增长贪瞋痴是害自己,天天害自性众生,对不起自己!天天觉悟,每天我迷惑颠倒少了,我的觉悟多了,这才叫对自性众生起大慈心,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自己的心一天比一清净,这就是灭贪乐,离苦与乐。我们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我们的智慧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长?果然如是,那就是於自性众生起大慈心,无损害心。先能够度自己,然后帮助别人,自利利他,再帮助法界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这是菩萨所修的,不是凡夫修的。这就晓得善根难植,福德难修!
  演【起大悲无逼恼心者,谓於有情世间及五阴世间,皆欲拔境界逼迫之苦、烦恼缠缚之苦,是无逼恼心。】
  「有情世间」就是法界众生,「五阴世间」就是自性众生。我们自己有烦恼、牵挂、忧虑,法界众生也有。同样一个道理,先要把自己的苦拔除,然后才能帮助别人离苦得乐。实在讲都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达到这个目的都不容易。经文讲到最后,结归到净土,这个法门就不难,人人能做得到。虽然说不难,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不难,是跟其他法门比较,没有其他法门那么困难;不容易是看你是不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就容易,真正觉悟是晓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在这个世间,古人讲的比喻,「石火电光」,电光是闪电,「人命无常」,这是真正觉悟,十年、二十年真的一弹指就过去了。我们中年以上的人想想年轻的时候,就像在昨天一样,时间太快了!往后还能有这么长的时间?没有了。纵然有这么长的时间,也是刹那之间就过去了,你想到这里,可怕!一口气不来,怎么办?世间这些众生搞什么?生死轮回!佛法里面讲「生死疲劳」,生了死、死了生,无始劫以来生生死死,统统搞这个东西,真是可怜可悯!这个事实真相真正觉悟了,发勇猛之心,我从此以后再不搞生死轮回,那你遇到这个法门就容易了,你这一生一定成就。
  世间人不要说是没学佛的,学佛的同修可以说大多数都是醉生梦死!几个人从生死轮回里觉悟过来、醒过来?太少了!一万个学佛的人当中,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正醒过来的,我看三、五个不得了!很稀少、很少见到的。虽然念佛,还在梦中、还在作梦,还是在迷惑颠倒,这怎么能成就?还继续不断天天搞生死轮回,这是害自己、害众生,这就是三毒里面的愚痴,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对於佛法也不认识。
  演【不惜身命乐守护者,约理则备修德而圆性德,约事则求半偈而舍全身,自利则如善财不避火坑,利他则如不轻甘受打掷。】
  这是真正认识佛法,真正明了佛法,他才肯发这个心去护持,护法不惜身命。他为什么这样做?晓得佛法真正是宝贵,不但度自己,能度一切众生。我们讲今天世间什么事业最有价值?护持佛法是最有价值,这是真实的功德利益,其余都是假的,死了带不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护持佛法的功德是可以带得去的,所以这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第一桩事情。
  从理论上讲,「备修德而圆性德」,这是真正护法。换句话说,我们以念佛来说,念到一心不乱,这才叫护法。念到理一心就明心见性,没有这么高的功夫,念到事一心,念到功夫成片,决定往生净土,就是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真正护持佛法。这个佛法是自己的佛法,自己的佛法也是法界众生的佛法,你往生成佛了,成佛之后必然普度众生。所以自己成就,一定能够成就别人。这是从修德圆满性德,这是护法。
  从事相上讲,「则求半偈而舍全身」,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因地的故事。他求学的时代,佛法难闻,很不容易!帝释天(就是忉利天主)变化成一个罗刹来试验他,看到这个修行人,来考考他,他说:我是罗刹鬼,我肚子很饿,我有佛法,但是我要先吃饱才跟你讲。他说:你吃什么?他说:我吃人。仙人说:只要你肯为我说法,我愿意这个身体供养你。罗刹给他说四句偈,四句偈实在讲只说了两句,他能够不惜身命求法。这是从事上来说的,真正行菩萨道!
  我们今天求法,实在讲,得到佛法比那个时候容易,现在印刷术发达,经典得到是一点都不困难,就是因为得来太容易,反而恭敬的心、尊重的心失掉了。今天台湾的《大藏经》随便就丢来丢去,没有人珍惜。反过来看大陆就不一样,大陆经典非常难得到,我们送到大陆,去迎接的人都跪在地下,一个人头上顶著一本,顶戴著,是那么样的恭敬,我们看到心里作何感想?我们是随随便便丢。他们是非常不容易得到,所以那样的恭敬,那样的尊重,这有福了。不管他有没有机会看,这种恭敬心就是种福。从前经论得来不容易,那个恭敬尊重跟我们现在心态不一样。
  「自利则如善财不避火坑」,善财去参访胜热婆罗门,「你要求法,你跳火坑」,善财童子为了求法只好听话跳下火坑,结果那火坑很清凉、很自在,他并没有受到伤害。这是诸位读《华严经》可以看到的。「利他则如常不轻菩萨」,《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见任何一个人都顶礼膜拜,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敢轻慢一个人。
  这是讲於佛法不惜身命来守护,举几个例子都是说从前人的。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守护?守护里面的真实义,第一个是「依教修行」,是从这个地方做起;然后一起修学,修学佛法、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叫守护。在家同修有这个责任;出家的同修们,那更是要肩负起所谓如来家业。佛的事业是什么?就是弘法利生。所以道场,名副其实,这场有道!什么道?成佛之道。这个场所确实有成佛之道,这才称得上叫道场。我们现在有场没道!不但是说护法,这法都没有!法没有,护什么?护也谈不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
  道不在经典上,道在心性当中、在生活行为之中,道在这里。道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个道是指经典,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教训、境界去做到,这样才能把佛法发扬光大,利益众生。我们今天印经印得很多,经典送给人,人家也看不懂,纵然念几遍觉得不错,他也不会做,那有什么用处?所以我们印了很多经典送到世界各处,我还要到那里去作秀、还要去讲解,不讲解,他不懂!
  这个农历年过了,我初七就要到新加坡,去跟他们讲解《弥陀经要解》。不跟他讲,他不懂,他不晓得怎么修!到处去讲解,使这个经典送出去能起一点作用。所以同修们要发心,尤其是年轻人,要认真,要努力,认真修行,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后再成就自己的学问,这才是「乐守护心」。为法忘躯,不惜身命,什么样的苦头都愿意吃,这才真正是自利利他。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八集
下一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五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二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五九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八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三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巧方便引钝根[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弥陀大意略讲(心澄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Relying on Teachers[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上师住过的地方[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劝修净土诗》第十四、十五首[栏目:大安法师]
 了缘了债就是动力[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