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7 问答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42

问:请问院长,玄奘法师后来如何决断「当常」、「现常」这个问题?

答:我也在想。你最初有这个疑问所以到印度去,但是你学了,完了以后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但是没有看到有交代,没有看见。

  佛法学多了,以前的疑问,在他心里面不那么明显了。就算是没有说,但是不明显。因为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遇见这个问题不懂,心里面认为这件事很重要。等到去天天的学习、天天的思惟,学多了,对于一个…站在【唯识】的立场去通达全面的佛法以后,以前的疑问,在他心里面不介意了,再不说什么了。不说什么,但是这个问题是这样子。

  如果是…从…现在我开始说的话,是我妙境心里面的分别,是无稽之谈,或者说有根据也可以。

  这个【唯识宗】的经论里面,它说一切众生有的有「佛性」、有的没有「佛性」,不是都有「佛性」的。所以不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有人成佛、有的人不能,有的人能得阿罗汉,有的人不能,他永久的都是个生死凡夫,【唯识】的经论有这种味道,有这种意思。这种意思,我们现在把这个声闻、缘觉这件事放在那里不说,单独说「佛性」。

  这个窥基大师他就…也是大智慧人,所以他就解释这个《涅槃经》上说,《涅槃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得做佛」,这个《涅槃经》上有这种话。《涅槃经》有这个话。

  《涅槃经》前十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意思是「现常」,你现在的虚妄的分别心里面就有「佛性」,是这样子。等到后来、后一大段的《涅槃经》里面说的是「当常」,就是说你现在没有「佛性」,你现在你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没有。但是你现在心里面有虚妄分别心呢?你这分别心遇见佛法了,由闻思修这么修行,逐渐地、逐渐地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是「将来」你会有一个常住的佛,是「当常」,是这么讲。这么讲那么统合起来说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样解释。

  这样解释,这个谁?我们的印顺老法师,也是大智慧人(我现在想起来什么说什么哦),他说这个《涅槃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有一点共于【外道】的理论,有这种情形。有这种…或者说的谦让一点来说,有这种倾向啊。

  那么【三论】的学者把他重新加一个新的解释,新的解释怎么意思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将…他现在有虚妄分别心去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也就是这一念心,遇见佛法之后呢?从闻思修逐渐、逐渐,将才就成佛了,这就叫做「佛性」、这就叫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调和一下,调和一下,使令他附和佛法的真义,不共于外道。我看印老法师好像有这个味道,有这样解释。

  那么这个窥基大师怎么解释呢?窥基大师他不这么解释。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在你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这个「诸法如义」。「如来者,诸法如义」,都是「诸法寂灭相」,都是「空」的、都是「毕竟空寂」的、离一切相的「圆成实性」,一切众生都是有的,这叫「理性佛性」。说是「当常」就是我们遇见了佛法的时候,发无上菩提心了。感觉到众生是苦,佛法是宝,能够是众生的这个常夜的明灯,是非常的重要,我应该发心把这个灯来破一切众生的无明的黑暗啊,我要做大菩萨。你发了无上菩提心,你修行六波罗蜜,就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就栽培了无漏的善根了,这个是「佛性」,这个就是「佛性」。这个「佛性」逐渐的增长、逐渐的成就,就得无上菩提了,就成佛了。这样说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那个「诸法如」的「佛性」,那并不保证你就能成佛的。你若有这个发无上菩提心、修六波罗蜜,这样的「佛性」,这叫做「行性佛性」,是有为,你有这个「佛性」你才能成佛的。

  所以这个【唯识】的经论上说啊,是有的人有「佛性」、有的人没有「佛性」,约「行性」说的,约「行性」的「佛性」说的。这个《成佛之道》论也提到,这是窥基大师这么样来…用《涅槃经》上的「当常」和「现常」,把它名之为「理性佛性」、「行性佛性」,来融通解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道理,使令它没有矛盾,这样解释。这样说这个「当常、现常」就是这样解释了。那么也是「当常」、也是「现常」,是无障碍的、是无障碍。

  说是一切众生皆有诸法如的「佛性」,这个不管是【三论宗】也好、【法相宗】也好、【天台宗】也好,乃至【华严宗】、【禅宗】,一切佛法都是统一承认的,都是承认这一点。那么这个「行性佛性」这样解释,谁能反对呢?我看也要承认,也要承认这一点。那么这样解释,就应该是把这个「当常」、「现常」的问题,究竟是「当常」?是「现常」?这问题应该是解答了。解答的结论呢?就是也是「当常」、也是「现常」,而没有矛盾。应该是这样说。

 

  我以前也说过一个问题,就是【禅宗】里面有一位禅师,两位禅师在一起走路的时候,一位禅师说是「人若是没有…心里面若没有佛,就不能流转生死」,说这个问题。有一位禅师说「若有佛的话,就不迷于生死」,不迷于生死应该没有生死。这两个禅师互相争论,后来去见那个法常禅师(法常禅师是马祖的弟子),马祖印证什么、什么子熟也?印证他就是开悟了,就是这样意思,那么印证的时候。那么法常禅师说「你们…」好像那有一位禅师说(是夹山禅师),一个定山禅师、夹山禅师。夹山禅师问他,两个人提出这问题了,说是我们这两个人的看法,谁亲?谁疏?用这亲、疏两个字来形容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亲,亲者近也;疏者远也。我们两个问题谁是能接近真理?一个谁是能与真理相远?用亲、疏两个字来形容。那么法常禅师说「且去,明天再来」。那么明天来了,那么就是夹山禅师他去问的,那么法常禅师说「亲者不问,问者不亲」。这样子就等于是否认了夹山禅师这个问题,等于是这样子。

  但是我看这个解释还是不能够令人心服,心还是不服。不过我另外有一个在《高僧传》上看出来一件事。好像一个人在禅定里面就看见佛了,看见佛。佛开示他的道理,他就从中提出来一个问题,说是一切法究竟是有为呢?是无为呢?这样问佛。佛说「都是戏论」,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说得好。说是「有佛…心里面是有佛?是没有佛?」「都是戏论」,应该这么解释也是对的。

  我们没有成佛的人,就是佛菩萨开导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缘起」的道理要说清楚,我们才能够心里面没有疑问,才能心能安下来,去修「四念处」,不然的话心里老是不安。所以就会说「是有佛呢?」、「是无佛?」因为这都是经论上的话。

  《楞伽经》上说「如来藏」,「如来藏」是「涅槃因」、也是生死之因。因为有「如来藏」你才能流转生死、你才能得涅槃。「如来藏」是什么?「如来藏」就是「诸法如」、就是「佛性」。就是「佛性」,有「佛性」才能流转生死、有「佛性」才能得涅槃。

  但是夹山禅师说「若有佛性,就不应该迷于生死」,也有道理。尤其是这个《大乘起信论》上说是「如来藏有大…」「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有「大智慧光明」,为什么流转生死呢?你解释、解释我听听。我看很难解释这个问题,很难解释。

  但是这个…这个【三论宗】也承认「诸法如」是「佛性」,一切众生都是「诸法如」,都有「佛性」,但是没有说「如上有大智慧光明义」,没有说这句话。没有说这句话呢?就没有这个问题。

  若是照《阿含经》上这么解释呢?不说这件事。就是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你现在修四念处,破除颠倒就得涅槃。你没有借口生出种种疑惑,没有这个借口。

  但是人呢?你常常用功修行就会发现一件事,你就按照《阿含经》这个四念处修行,也会发现到「诸法如义」,也会发现这件事。你不能说是「大乘非佛说」,这句话不能说,你真实用功修行。你只是在文字上这样分别,有的时候有这样想法,有那样想法,但是你自己修止观的时候,你就会碰到这个「诸法如」。你碰到的时候,啊!这句话不可以这么说。你自己会碰到!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二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因明“支”的历史变迁(曹泓涛)[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空缺)[栏目: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