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五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一
甲五、摄事分2 乙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摄异门。云何摄事?
乙二、摄释一切4 丙一、标列三处
谓由三处,应知摄事。一者、素怛缆事,二者、毗奈耶事,三者、摩怛理迦事。
丙二、略摄契经3 丁一、标列一切
云何素怛缆事?谓由二十四处,略摄一切契经。一者、别解脱契经,二者、事契经,三者、声闻相应契经,四者、大乘相应契经,五者、未显了义令显了契经,六者、已显了义更令明净契经,七者、先时所作契经,
先时所作契经者:谓即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善说正法,此为先故。摄异门分说:应当序说先时所作。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随其所能,尽己所有而为说法。(陵本八十四卷二页6358)其义应知。
八者、称赞契经,九者、显示黑品契经,十者、显示白品契经,十一者、不了义契经,十二者、了义契经,十三者、义略文句广契经,十四者、义广文句略契经,十五者、义略文句略契经,十六者、义广文句广契经,十七者、义深文句浅契经,十八者、义浅文句深契经,十九者、义深文句深契经,二十者、义浅文句浅契经,二十一者、远离当来过失契经,二十二者、远离现前过失契经,二十三者、除遣所生疑惑契经,二十四者、为令正法久住契经。
丁二、随释四种3 戊一、别解脱契经
别解脱契经者,谓于是中,依五犯聚及出五犯聚,说过二[1]百五十学处,为令自爱诸善男子精勤修学。
依五犯聚等者:调伏事中说:有五种罪聚摄一切罪。何等为五?一者、他胜罪聚,二者、众余罪聚,三者、陨坠罪聚,四者、别悔罪聚,五者、恶作罪聚。(陵本九十九卷二页7409)此五犯聚,如彼应知。又此一百五十学处,当为二百五十学处。声闻地说: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所余别解脱经;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皆自誓言:一切当学。(陵本二十二卷五页1904)此说学处,应无有异。
戊二、事契经3 己一、略标列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己二、随别释2 庚一、释四差别4 辛一、杂阿笈摩2 壬一、释相3 癸一、辨相应2 子一、事相应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
所说相应等者:所说行相相应,是名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等,即此释句。摄释分说:行相者,谓诸蕴相应、诸界相应、诸处相应、缘起相应、处非处相应、念住相应。又说行相是所说相。(陵本八十一卷四页6175)由是此言所说相应。
子二、众相应
又依八众说众相应。
又依八众说众相应者:意地中说:众会事者,所谓八众。一、剎帝利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天王众,六、三十三天众,七、焰摩天众,八、梵天众。(陵本三卷十六页260)此应准知。
癸二、明结集
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
癸三、略显义2 子一、标列
当知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
子二、配释3 丑一、是能说
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
丑二、是所说
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
丑三、是所为说
若诸苾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壬二、结名
如是一切,麤略标举能说、所说及所为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辛二、中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
辛三、长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
辛四、增一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庚二、释阿笈摩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2]。
己三、总结名
是名事契经。
戊三、声闻大乘相应契经2 己一、明摄
于十二分教中,除方广分,余名声闻相应契经。即方广分,名大乘相应契经。
己二、指义
此分别义,如前应知。
丁三、广指所余
如是四种契经,由余未显了义令显了等二十种契经,如其所应,当知其相。
丙三、广辨三事3 丁一、素怛缆事摩怛理迦4 戊一、出所为
从是已后,依此所说四种契经,当说契经摩怛理迦,为欲决择如来所说、如来所称、所赞、所美先圣契经。
戊二、释得名
譬如无本母字,义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摄经,其义隐昧,义不明了。与此相违,义即明了,是故说名摩怛理迦。
戊三、明所摄4 己一、行择摄2 庚一、总嗢柁南
总嗢柁南曰:
界略教想行 速通因断支 二品智事诤 无厌少欲住
庚二、别嗢柁南11 辛一、界摄2 壬一、颂标列
别嗢柁南曰:
界说前行观察果 愚相无常等定界
二种渐次应当知 非断非常及染净
壬二、长行释11 癸一、界2 子一、辨邪界3 丑一、标
有四种所化有情先数习邪解脱见所集成界。
丑二、征
何等为四?
丑三、释2 寅一、举由常见
谓于先有、先世、先身、先所得自体中,听闻常见增上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于今由彼为因、由彼为缘,数习邪解脱见所集成界。
寅二、例由断见等
如说由常见,如是由断见、由现法涅槃见、由萨迦耶见,广说亦尔。
子二、明调伏2 丑一、总显
此中世尊,由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增上力故,寻求彼先胜解及彼后界,如其所应,为调伏彼邪胜解界故,多分为转四种法教。
多分为转四种法教者:谓说无常、苦、空、无我,是名四种法教。如其所应,调伏常见,乃至萨迦耶见邪胜解界。如下自释,义可了知。
或复[3]为余智未成熟者,令彼智成熟故;智已成熟者,令彼解脱诸烦恼故。
丑二、别辨4 寅一、为说行尽无常
为初邪界有情,说因灭故行灭,由行尽门说无常性,为调伏彼邪胜解界故。
寅二、为说行起无常
为堕[4]第二邪界有情,说因集故行集,由行起门说无常性,为调伏彼邪胜解界故。
寅三、为说行苦
为堕[5]第三邪界有情,由诸行苦门转正法教,为调伏彼邪胜解界故。
寅四、为说行空无我
为堕[6]第四邪界有情,若离诸行起萨迦耶见行者,由诸行空门转正法教;若即诸行起萨迦耶见行者,由无我门转正法教;为调伏彼邪胜解界故。
癸二、说2 子一、标列
复次,善说法律略由三种不共支故,不共外道,堕善说数。一者、宣说真实究竟解脱故;二者、宣说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说即彼自内所证故。
子二、随释3 丑一、真实究竟解脱2 寅一、征
云何真实究竟解脱?
寅二、释2 卯一、约二种解脱辨2 辰一、标举
谓毕竟解脱及一切解脱,即是见道果,及此后所得世出世修道果。
辰二、料简
此中见道果,由毕竟故得名真实,而非究竟,于一切解脱犹有所应作故。
卯二、约三种解脱辨2 辰一、标列
又解脱有三种。一、世间解脱,二、有学解脱,三、无学解脱。
辰二、料简
世间解脱非是真实,有退转故。有学解脱虽是真实,而非究竟,犹有所作故。当知所余,具足二种。
当知所余具足二种者:谓无学解脱应知。
丑二、方便2 寅一、征
云何方便?
寅二、释2 卯一、真实解脱方便
谓于诸行中,依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修无常想;依无常,修苦想;依苦,修空、无我想;因此得入谛现观时,由正观察所知境故,获得正见。
卯二、究竟解脱方便3 辰一、住厌逆想
由此正见为依止故,修道位中,遍于诸行住厌逆想。
辰二、灭喜贪缠2 巳一、别辨2 午一、于住时
彼于住时,虽由彼相应受,忆念思惟不现前境明了现前,而不生喜。
午二、于行时
由不生喜增上力故,彼于行时,即于彼受所缘境界不生染着。彼于一切所求境界,得处中故,尚不希求,何况耽着。
得处中故者:谓于无记舍中行平等故。
巳二、总结
彼由如是若住、若行,于喜贪缠速能灭尽,心清净住。
辰三、永拔随眠
又即于彼如所得道极多修习为因缘故,永拔彼品粗重随眠,获得真实究竟解脱,当知即是心善解脱。
丑三、自内所证3 寅一、征
云何自内所证?
寅二、释2 卯一、标四相
当知有四种相。
卯二、辨二位2 辰一、有学位2 巳一、标
若于有学解脱转时,由二种相,内慧触证。
巳二、释
谓我已尽诸恶趣中所生诸行,又我已尽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余后有所生诸行,又我已住能究竟尽无退转道。
除其七生二生一生者:七生,谓于预流果。二生,谓于一来果。一生,谓于不还果。
辰二、无学位2 巳一、标
若于无学解脱转时,即由如是二种相故,内慧触证。
巳二、释
谓我已作为断其余一切烦恼所应学事,我今尚无余一生在,况二、况七。又随所乐,亦能为他如实记别。
寅三、结
如是名为自内所证。
癸三、前行2 子一、标列
复次,即彼解脱有二种前行法。一者、见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
子二、随释2 丑一、见前行法
见前行法者,谓由解脱及彼方便自内所证增上力故,从他言音,起闻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未入正性离生能入正性离生,得如实见出世正见。
谓由解脱等者:此说不共外道善说法律,名增上力。此说解脱及彼方便自内所证,是其三种不共支故,义如前知。
丑二、道果前行法
道果前行法者,谓得如是正见已,复起所余正思惟等,或同时生、或后时生道前行法,为断所余诸烦恼故。
癸四、观察2 子一、略标列
复次,为欲证得所未得解脱故,应观察八事。谓于诸行中爱味、过患、出离观察,及闻、思、思择力、见道、修道观察。
应观察八事等者:一、观察爱味,二、观察过患,三、观察出离,四、观察闻慧,五、观察思慧,六、观察思择力,七、观察见道,八、观察修道,是名观察八事。如下别释,义可了知。
子二、随别释2 丑一、初三事2 寅一、辨3 卯一、观察爱味
于诸行中观察爱味时,能善通达诸行爱味所有自相。
卯二、观察过患
即于诸行观察过患时,能善了知三受分位过患共相。谓于是中甚少爱味,多诸过患。
卯三、观察出离2 辰一、标差别
如是了知爱味染着多诸过患共相应已,于所爱味一切行中,随所生起欲贪烦恼,即能除遣、制伏、断舍。
辰二、释断舍
于此欲贪不现行故,说名为断,非永离欲故名为断。又于彼事心未解脱,若于随眠究竟超越,乃永离欲,心得解脱。
寅二、结
是名一门观察差别。
丑二、后五事3 寅一、由闻慧
又修行者,于彼诸行正观察时,先以闻所成慧,如阿笈摩,了知诸行体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空及无我。
寅二、由思慧
彼随圣教如是胜解、如是通达。既通达已,复以推度相应思惟所成微细作意,即于彼境如实了知。
寅三、由思择力等2 卯一、别辨3 辰一、思择
即由如是通达了知增上力故,于彼相应烦恼现行现法、当来所有过患,如实观察。由思择力为依止故,设复生起而不实着,即能舍离。
辰二、见道
彼由如是通达了知及思择力多修习故,能入正性离生。
辰三、修道
既入正性离生已,由修道力,渐离诸欲。
由修道力渐离诸欲者:此中诸欲,谓三界欲贪应知。
卯二、料简2 辰一、简差别
彼由思择、见道二种力故,随其所应断诸烦恼,谓不现行断故,及一分断故。由修道力,究竟离欲。
辰二、结略义
如是由前二种,渐离欲贪;由修道力,心得解脱。
癸五、果2 子一、总标
复次,有二种烦恼断果及苦灭果。
子二、别辨2 丑一、烦恼断果2 寅一、见所断果
一者、见所断果。由证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尽捺落迦、傍生、饿鬼,我今证得预流无退堕法,乃至广说。
我今证得预流无退堕法等者:谓已安住能究竟尽无退转道,是名证得预流无退堕法。又自了知:我已永尽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余后有所生诸行。是名广说应知。
寅二、修所断果
二者、修所断果。由证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后身暂时支持,第二有等永不复转。
第二有等永不复转者:此中等言,等取生老死等苦法应知。
丑二、苦灭果2 寅一、辨苦灭4 卯一、约因辨
复有二种苦灭。一者、现在为因,未来苦灭;二者、过去为因,现在苦灭。
卯二、约依辨
复有二种苦灭。一者、心苦灭,二者、身苦灭。
卯三、约受辨
复有二种苦灭。一者、坏苦、苦苦苦灭,二者、行苦苦灭。
卯四、约果辨
复有二种苦灭。一者、非爱业果苦灭,二者、可爱业果苦灭。
寅二、辨彼果
复有少分已见谛迹诸圣弟子,虽已超过诸恶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尽一切结故,其心犹有于当来世共诸异生生老死怖。为断彼故,而能发起猛利乐欲,乃至正念及无放逸,勤修观行。
癸六、愚相4 子一、标
复次,有二种愚夫之相。
子二、征
何等为二?
子三、列
一者、于所应求不如实知,二者、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子四、释2 丑一、于所应求不如实知2 寅一、是所应求
何等名为是所应求?所谓涅槃诸行永灭。
寅二、不如实知
而诸愚夫,于当来世诸行不生都无乐欲,于诸行生唯有欣乐。由是因缘,于所应求及诸行生所有众苦不如实知。
丑二、非所应求而反生起3 寅一、征
何等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寅二、释2 卯一、非所求
非所求者,诸[7]老、病、死、非爱合会、所爱别离、所欲匮乏、愁、叹、忧、苦种种热恼。
卯二、反生起
彼于如是诸行生起反生欣乐,于生为本一切行中深起乐着,于生为本所有诸业造作积集。由是因缘,于有生苦及生为本老病死等众苦差别不得解脱。
寅三、结
如是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癸七、无常等定2 子一、标列
复次,于诸行中有四决定。一、无常决定,二、苦决定,三、空决定,四、无我决定。
子二、随释3 丑一、由三相4 寅一、无常决定2 卯一、征
云何诸行无常决定?
卯二、释5 辰一、标
由三种相,当知过去、未来诸行尚定无常,何况现在。
辰二、征
何等为三?
辰三、列
谓先无而有故,先有而无故,起尽相应故。
辰四、释3 巳一、先无而有2 午一、反显
若未来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即应非先无而有,如是应非无常决定。
午二、正成
由彼先时施设非有,非有为先,后时方有,是故未来诸行无常决定。
巳二、先有而无2 午一、反显
若现在行从缘[8]生已决定有者,是即应非先有而无,未来诸行便应非是无常决定,现在诸行亦应不与起尽相应。
午二、正成
由现在行从缘生已,非决定有,以有为先,施设非有,是故过去诸行无常决定。
巳三、起尽相应
如是现在诸行,因未来行先无而有,因过去行先有而无,由此施设起尽相应。
辰五、结
是故说言:当知去来诸行无常性尚决定,何况现在。是名诸行无常决定。
寅二、苦性决定2 卯一、征
云何诸行苦性决定?
卯二、释4 辰一、标
谓去来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况现在。
辰二、征
所以者何?
辰三、释
过去诸行是已度苦,未来诸行是未至苦,现在诸行是现前苦。
辰四、结
是名诸行苦性决定。
寅三、空性决定2 卯一、征
云何诸行空性决定?
卯二、释4 辰一、标
谓去来诸行尚定空性,何况现在。
辰二、征
所以者何?
辰三、释
未来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过去诸行其性已灭,由此故空;现在诸行虽有未灭,谛义、胜义性所远离,由此故空。
辰四、结
是名诸行空性决定。
谛义胜义性所远离者:谓现在行,相虽可得,非性实有。如幻化事虽现可见,非真实故。
寅四、无我决定2 卯一、征
云何诸行无我决定?
卯二、释4 辰一、标
谓去来诸行尚定无我,何况现在。
辰二、征
所以者何?
辰三、释
未来诸行非我之相,未现前故;过去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现在诸行非我之相,正现前故。
辰四、结
是名诸行无我决定。
现在诸行等者:现在诸行,相虽可得,而非是我,唯彼行相正现前故。由是道理,无我决定。
丑二、由二相4 寅一、无常决定
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无常。一、由过去世已灭坏故;二、由未来、现在世是应灭坏法故。
寅二、苦决定
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是苦。一、是生等苦法故;二、是三苦性故。此诸苦相,如前应知。
此诸苦相如前应知者:生等诸苦各由五相,如有寻有伺地决择中说应知。(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页4933)又佛世尊说三苦性,所谓苦苦、坏苦、行苦,已如前知。(陵本六十六卷一页4937)
[9]
寅三、空决定2 卯一、标列
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是空。一、毕竟离性空故;二、后方离性空故。
卯二、随释2 辰一、毕竟离性空
毕竟离性空者,谓诸行中,我、我所性毕竟空故。
辰二、后方离性空
后方离性空者,谓于已断一切烦恼心解脱中,一切烦恼皆悉空故。
寅四、无我决定
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无我。一、诸行种种外性故;二、诸行从众缘生,不自在故。
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无我者:此中义显,离蕴、即蕴计我都不可得,如次配释二相应知。
丑三、由十相
复由十相,当知诸行四相决定。谓由败坏、变易、别离、相应、法性相故,非可乐、不安隐、相应、远离、异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声闻地已广分别。
复由十相等者:声闻地说: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4)今依彼义,随应当知。谓此败坏即是灭坏无常,变易即是变异无常,别离即是别离无常,相应即是合会无常,法性即是法性无常,非可乐即是不可爱苦,不安隐即是不安隐苦,相应即是结缚苦,远离即是无所得空,异相即是不自在无我,由是故说诸行四相决定。
癸八、界3 子一、辨品类2 丑一、标列
复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离系品界。一者、断界,二者、无欲界,三者、灭界,四者、有余依涅槃界,五者、无余依涅槃界。
丑二、随释2 寅一、初二界
谓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无欲界。
寅二、后三界
即此唯有余依故,名有余依涅槃界。此依灭故,名为灭界,亦名无余依涅槃界。
子二、出异名6 丑一、诸行止
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静故,名诸行止。
丑二、空
由我、我所、我慢、执着及与随眠皆远离故,说名为空。
由我我所等者:此中我、我所行,谓萨迦耶见。言我慢者,谓即此慢。即彼诸缠,名为执着。即彼粗重,名为随眠。如摄异门分说应知。(陵本八十三卷十八页6332)
丑三、无所得
由一切相皆远离故,名无所得。
丑四、爱尽
于断界中,一切随顺有漏法上所有贪爱皆远离故,名为爱尽。
丑五、无欲
于无欲界所有欲贪皆远离故,名为无欲。
丑六、灭及涅槃
于灭界中,及于有余依、无余依涅槃界中,如其所应皆永灭故、皆寂静故,随其次第,说名为灭,亦名涅槃。
子三、明修习3 丑一、修厌
又于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厌。
丑二、修离欲
于无欲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离欲。
丑三、修灭
于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灭。
癸九、二种渐次2 子一、标列
复次,为心解脱勤修习者,有二种渐次。一、智渐次,二、智果渐次。
子二、随释2 丑一、智渐次3 寅一、征
云何智渐次?
寅二、释2 卯一、无常故苦
谓于诸行中,先起无常智,由思择彼生灭道理故;次后于彼生相应行,观为生法、老法,乃至忧苦热恼等法;由是因缘,一切皆苦。此即依先无常智,生后苦智。
乃至忧苦热恼等法者:略无死法,说乃至言。略无愁叹,故置等言。
卯二、苦故无我
又彼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热恼法故,即是死生缘起展转流转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无有我。此即依先苦智,生后无我智。
寅三、结
如是观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名智渐次。
丑二、智果渐次2 寅一、征
云何智果渐次?
寅二、释2 卯一、明渐次3 辰一、列四种
谓厌、离欲、解脱、遍解脱。
辰二、随别释2 巳一、厌离欲解脱2 午一、第一差别2 未一、释3 申一、厌
云何厌?谓有对治现前故,起厌逆想,令诸烦恼不复现行。
申二、离欲
云何离欲?谓由修习厌心故,虽于对治不作意思惟,然于一切染爱事境贪不现行,此由伏断增上力故。
申三、解脱
云何解脱?谓即于此伏断对治多修习故,永拔随眠。
未二、结
如是名厌、离欲、解脱第一差别。
午二、第二差别
复有差别。谓于厌位断界极成满,故名厌。即依止厌,除非想非非想处,于余下地得离欲时,施设离欲位,故名离欲。于非想非非想处得离欲时,施设解脱位,故名解脱。是名厌、离欲、解脱第二差别。
巳二、遍解脱
云何遍解脱?谓由如是烦恼杂染解脱故,生等诸苦杂染亦普解脱,是名遍解脱。
辰三、结得名
如是由智增上力故,于诸行中起厌;由习厌故,得离欲;由习离欲故,得解脱及遍解脱。如是名为智果渐次。
卯二、明所断2 辰一、出邪执4 巳一、标
此中复有四种邪执。
巳二、征
何等为四?
巳三、列
一、见邪执,二、慢邪执,三、自内邪执,四、他教邪执。
巳四、释2 午一、初二种2 未一、辨相2 申一、见邪执
见邪执者,谓于诸行中执我、我所。
申二、慢邪执
慢邪执者,谓于诸行中起我慢执。
未二、料简
前见邪执,障谛现观;后我慢邪执,障修所断烦恼等断。
午二、后二种2 未一、别辨相2 申一、自内邪执
自内邪执者,谓独处空闲,不正分别为依止故,执有实我,或见邪执、或慢邪执。
申二、他教邪执
他教邪执者,谓由他教,起邪执着,谓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转。
谓此是我等者:我及我所,是见行相。依见起慢,是慢行相。此中兼说,二俱起故。
未二、简自他
又于内起不正分别,执我、我所,名内邪执,亦名非他教邪执。
辰二、明智果
如是一切邪执永断,当知是名智果。
癸十、非断非常2 子一、出三相4 丑一、标
复次,由三种相,应知诸行非断、非常。
丑二、征
何等为三?
丑三、列
一、以无住行为因故;二、生已无住因故;三、未来诸行因性灭故。
未来诸行因性灭故者:能生未来诸行种子,此名未来诸行。由现在行之所熏习,名彼因性。是即能熏现行名之为因,彼所熏种名之为果。现行虽灭,而种相续,由是义故,下自释言:能生未来诸行现在因性灭故,当知诸行非断。
丑四、释2 寅一、成非常
此中诸行因无常故,生已住因不可得故,当知诸行非常。
寅二、成非断
能生未来诸行现在因性灭故,当知诸行非断。
子二、辨四缘4 丑一、标
复有四缘,能令诸行展转流转。
丑二、征
何等为四?
丑三、列
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
丑四、释2 寅一、略摄
即此四缘,略有二种。一、因,二、缘。因唯因缘,余三唯缘。
寅二、别辨4 卯一、因缘
又因缘者,谓诸行种子。
卯二、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者,谓前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灭,后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生。
卯三、所缘缘
所缘缘者,谓五识身等,以五别境为所缘;第六识身等,以一切法为所缘。
卯四、增上缘3 辰一、约根望识辨
增上缘者,谓五识等,以眼等各别所依为增上缘,及以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意识身等,以四大种身,及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
辰二、约业望果辨
又先所造业,望所生爱非爱果,当知亦是增上缘。
辰三、约资粮望道果辨
如是资粮望道,道望得涅槃,当知亦是增上缘摄。
癸十一、染净2 子一、明观察2 丑一、总标
复次,由三种事、二种相,应当观察杂染、清净。
应当观察杂染清净者:谓当观察一切杂染及清净故。
丑二、别释2 寅一、由三事3 卯一、征
云何由三种事,观察一切杂染、清净?
卯二、列
一者、于诸行中观察杂染因缘,谓观彼爱味为爱味故。二者、于诸行中观察清净因缘,谓观彼过患为过患故。三者、于诸行中观察清净,谓观彼出离为出离故。
卯三、结
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由三事,观察一切杂染、清净。
寅二、由二相3 卯一、征
云何由二种相,观察一切杂染、清净?
卯二、列
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尽所有性故。
卯三、释2 辰一、辨二相2 巳一、如所有性
如所有性者,谓于诸行中,若爱味、若过患、若出离。
巳二、尽所有性
尽所有性者,谓于诸行中,尽所有爱味、尽所有过患、尽所有出离。
辰二、辨观察2 巳一、如所有性摄3 午一、于爱味
此中观察诸行为缘,生乐、生喜,是名于彼爱味。又此爱味极为狭小。如是由二种相,观察如所有性所谓[10]爱味。
午二、于过患
又观察诸行是无常、苦、变坏之法,是名于彼过患。又此过患极为广大。如是由二种相,观察如所有性所谓过患。
午三、于出离
又复观察于诸行中欲贪灭、欲贪断、欲贪出,是名于彼出离。又此出离寂静无上,毕竟安隐。如是由二种相,观察如所有性所谓出离。
欲贪灭欲贪断欲贪出者:此中三相,如次配属毗奈耶、断、超越应知。摄异门分说:毗奈耶,由了相、胜解作意;断,由远离等作意;超越,由方便究竟果作意。(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8)
巳二、尽所有性摄
又即此爱味、即此过患、即此出离,于诸行中,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审谛观察,当知是名于彼观察尽[11]所有性所谓爱味、过患、出离。
子二、显体性2 丑一、约三种有情辨
又为了知如是三事体性是有,应知三种有情众别。一、于诸欲染着众,二、于诸欲远离众,三、于诸欲离系众。
丑二、约三种愚痴辨3 寅一、出种类2 卯一、略标列
于此三处,复有三种世间愚痴。谓若天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诸天人。
卯二、明安立
如是三种世间,由三因缘,应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净自在故,谓若魔、若梵世间。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谓若沙门、婆罗门。三、趣种种业因果故,谓若诸天人。
趣种种业因果故者:种种业因,是其能趣。彼果异熟,是其所趣。总此二种,说诸天人名为愚痴。
寅二、显断证
又于此三处,随其所应能断、作证,有二种道离四倒心。谓已入见地,及于上修道多修习住。
有二种道离四倒心者:见道、修道,名二种道。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贪相应于心,令心颠倒,名四倒心。有寻有伺地说: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陵本八卷五页562)此应准知。
寅三、辨解脱3 卯一、辨相2 辰一、标列
又此二种道,有四种相心解脱果。一、贪瞋缚解脱相,二、欲贪灭断出离相,三、九结离系相,四、生等诸苦解脱相。
辰二、料简
此中前三相,显示因处烦恼解脱;后一相,显示果处诸苦解脱。
卯二、举喻2 辰一、出其四缚4 巳一、由种种缚
于此义中,譬如有人处在囹圄,为种种缚之所系缚,所谓或木、或索、或铁。
巳二、由善防守
又置余人令其防守。或设有彼从幽絷处逃至远所,还执将来;或有尚不令彼转动,况得逃避。
巳三、由坚牢系
或有安置广大、微妙、种种可爱所系妙欲在幽絷处,令彼自然心生乐着,无欲逃避。
巳四、由怨加害
如是彼人为一切种缚之所缚,为善方便守之所守,为最坚牢系之所系,复为怨家随欲加害,所谓打拍、或复解割、或加杖捶、或总断命。
辰二、结名解脱
若有能脱是四缚者,乃得名为从一切缚而得解脱。
卯三、合法2 辰一、显四缚4 巳一、贪瞋痴缚
如是于彼三处世间愚痴有情,为种种缚所系缚者,当知即譬贪瞋痴缚。
巳二、善方便缚
其守禁者,譬不正寻思,及未永拔烦恼随眠。不正寻思故,尚不令动,况得离欲而远逃避。烦恼随眠未永拔故,虽世间道方便逃避远至有顶,复执将还。
巳三、最坚牢缚
可爱妙欲譬之九结,由彼结故,令于生死自然乐着,于自系缚不欲解脱。
巳四、四魔怨缚
彼既如是为种种缚极所密缚,善方便缚之所密缚,最坚牢缚之所密缚,复四魔怨随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
辰二、结解脱
若能从彼四种系缚善解脱者,乃可名为从一切缚而得解脱。
辛二、略教摄2 壬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略教教果终堕数 三遍智断缚解脱
见慢杂染净说句,远离四具三圆满。
壬二、长行释11 癸一、略教3 子一、标
由三因缘,有诸声闻往大师所,请略教授。
子二、征
何等为三?
子三、释3 丑一、由生胜解
谓唯多闻为究竟者,于诸余行而厌背者,生如是解:但略闻法足得自义,何藉多闻以为究竟。要修正行为真[12]实故,又弃舍多闻究竟欲故。
谓唯多闻为究竟者等者:谓如一类,先唯多闻以为究竟,于余法随法行而生厌背。今生胜解,欲修正行,不以多闻为其究竟,是故往大师所,请略教授。
丑二、由有怖畏2 寅一、怖多所作
又有怖畏于所入门多所作者,为善方便而得入故。
为善方便而得入故者:为得趣入所应入门,请略教授,以为依止。此无颠倒,名善方便。
寅二、怖心散乱
或有即彼已于多法善听善思,彼作是念:我于多法已善听思,若我今者尽已听思所得诸法以为依止,于住心境及解脱境欲系心者,将不令我作意散乱。若尔,住心尚不能得,何况解脱。
丑三、由不决定
又于如是所闻、所思一切法中不得决定,当依何者速证通慧?当依何者速得出离?当缘何境而得住心?当缘何境而得解脱?彼既如是自不决定,若于大师、或众所识如来弟子现前见已,便即往诣请略教授。
癸二、教果2 子一、标
复次,当知正教授,有四种自义果得。
子二、释2 丑一、正教授
谓为此出家及如此出家,即形相具足、事业具足、意乐具足、处舍取具足。
形相具足等者:誓受下劣形相,谓剃除须发,舍俗形好,着坏色衣,是名形相具足。于所作事成就轨则,是名事业具足。唯为涅槃而求出家,是名意乐具足。誓受禁制尸罗,精勤无间修习善法,是名处舍取具足,断除不善,修集诸善故。此中意乐具足,当知释前为此出家;所余具足,当知释前如此出家。
丑二、自义果
依此故得无上得、现法得、自然得、内证得。
得无上得等者:得般涅槃,名无上得。即于此生得般涅槃,名现法得。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而证解脱,名自然得。解脱自性唯内所证,无诸戏论,名内证得。
癸三、终2 子一、出种类2 丑一、标列
复次,有六种死。谓过去死、现在死、不调伏死、调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
丑二、随释5 寅一、过去死
过去死者,谓过去诸行没,乃至命根灭故死。
寅二、现在死
现在死者,谓现在诸行没,乃至命根灭故死。
过去诸行没等者:诸行灭已,不相续生,是名为没。又复将命终时,寿退、暖退,余心处在,乃至一切寿量皆穷尽故,名命根灭。其识弃舍心胸处故,是名为死。如摄异门分释应知。(陵本八十四卷十一页6383)
寅三、不调伏死2 卯一、释因
不调伏死者,谓于过去世不调不伏,有随眠行,展转随眠世俗言说[13]士夫随眠而命终已,于现在世结生相续,有随眠行所摄自体而得生起;于现在世乃至寿尽,亦复如是不调不伏,广说乃至而命终已,未来自体复得生起,又能摄取有随眠行。
卯二、显果
由摄取彼以为因故,便为生等众苦所缚,亦为贪等大缚所缚。
不调不伏有随眠行者:谓过去世不清净、不解脱死,是名不调不伏。由是因缘,诸行相续,为烦恼种之所随逐,是名有随眠行。即于是中,我执种子,名为世俗言说士夫随眠。此复云何?谓如是名、如是种类、如是族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是名世俗言说士夫之相。由是言说熏生我执,是故说名世俗言说士夫随眠。从无始来展转随逐,由是说言展转随眠。
寅四、调伏死2 卯一、释因
调伏死者,谓于现在世已调已伏,无有随眠而命终已,未来自体不复生起,亦不摄取有随眠行。
卯二、显果
不摄取彼以为因故,解脱生等众苦差别,亦复解脱贪等大缚。
寅五、同分死不同分死2 卯一、约曾舍身命辨2 辰一、同分死
同分死者,谓如过去不调不伏,曾舍身命,于现在世亦复如是而舍身命,当知如此名同分死、名相似死、名随顺死。
辰二、不同分死
若于过去不调不伏,舍身命已,于现在世已调已伏而舍身命,当知此名不同分死、不相似死、不随顺死。
卯二、约有无随眠辨2 辰一、同分死
若于现在有随眠行,展转随眠而命终时,如过去死,名同分死及随顺死。
辰二、不同分死
不如过去而命终时,不能摄取当所结生未来相续同分诸行,名不同分死及不随顺死[14]。
子二、略摄相2 丑一、标列
又此六种死,当知有二种相。谓诸行流转过患相,及诸行还灭胜利相。
丑二、随释2 寅一、诸行流转过患相
若于过去及于现在不调不伏,同分而死,复于未来取生等苦,及为贪等烦恼缚者,名诸行流转过患相。
寅二、诸行还灭胜利相
若于现在已调已伏,不同分死,又于未来不取众苦,解脱一切烦恼缚者,名诸行还灭胜利相。
癸四、堕数2 子一、标列
复次,由八种相,得入于彼诸行生起世俗言说士夫数中。谓如是名、如是种类、如是族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
子二、指释
如是诸相,于菩萨地宿住念中,当知如前已广分别。
当知如前已广分别者:谓如菩萨地说:何等名为八言说句?谓如是名、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差别、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又说:随言说句有六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类差别,三者、父母差别,四者、饮食方轨,五者、兴盛衰损,六者、寿量差别。(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3964)于中一一分别应知。
癸五、三遍智断2 子一、出三种4 丑一、标
复次,由三种相,于诸行中,应知无我遍智及断。
丑二、征
何等为三?
丑三、列
一、于内遍智,二、于外遍智,三、于内外遍智。断亦如是,随其所应。
丑四、释
所谓诸行都无有我,无有我所,亦无有余互相系属。当知如是于内、外、俱遍智及断。
子二、释得缘2 丑一、标差别
此中由法住智得决定遍智,数习此故,舍彼相应所有随眠,得毕竟断。
丑二、明善巧2 寅一、令得遍智
当知此中,为于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来大师说正法要。
寅二、令得永断
若于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断者,为令唯于如先所得遍智数习得永断故,复加劝导。
癸六、缚2 子一、由三种4 丑一、标
复次,于生死中而流转者,有三种缚,由此缚故,心难解脱。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非由恶说。
丑二、征
何等为三?
丑三、列
一者、除其爱结,余结所系诸有漏事;二者、爱结所染诸有漏事;三者、能生当来后有诸行。
余结所系诸有漏事者:谓九结中,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是名余结应知。
丑四、释
于此三缚,由三因缘,心难解脱。谓初由种种故,第二由坚牢故、可爱乐故,第三由微细故。
子二、由五相2 丑一、标列
复由五相,为后有缚所系缚者,当知有五我慢现行。谓由所依故、所缘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
丑二、随释2 寅一、初二相2 卯一、略标举
当知此中,萨迦耶见以为依止,计我未来或当是有、或当非有,以有非有为所缘境。
卯二、随难释
此中非有为所缘境,唯有一种;有为所缘,乃有五种,谓我当有色、我当无色、我当有想、我当无想、我当非有想非无想。如是一切总收为一,合有六种所缘境界。
非有为所缘境等者:谓依自身有我慢者,彼于涅槃唯作是思:我当不有。不正了知:唯有诸行当来不有。名以非有为所缘境。此无差别,故唯一种,以缘无故。
寅二、后三相3 卯一、助伴
言助伴者,谓动乱心。
卯二、自性
言自性者,恃举行相为其自相,戏论自性为其共相,一切烦恼戏论性故。
卯三、因果
因果性者,谓能感生为因性故,造作业行爱随逐故。
癸七、解脱2 子一、标列三相
复次,由三种相,当知心善解脱。谓于诸行遍了知故;于彼相应诸烦恼断得作证故;烦恼断已,于一切处离爱住故。
子二、随释遍知2 丑一、于如所有性
又于此中,由四种行,于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谓无常等。
谓无常等者:等取苦、空、无我应知。
丑二、于尽所有性
由十一行,于诸行中能遍了知尽所有性。谓过去、未来等,如前广说。
如前广说者:谓如前说:于诸行中,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审谛观察。是名十一行相。今说能遍了知尽所有性,如彼应知。
癸八、见慢杂染3 子一、总标列
复次,有二种、五种杂染,并五种因相。如是二种,诸有学者应知应断,诸无学者已知已断。
子二、随别释2 丑一、出杂染2 寅一、二种自性
何等为二?谓见杂染及慢杂染。
寅二、五种差别4 卯一、标
此二当知五种差别,谓由行故,缠故,随眠故。
谓由行故等者:于五种中,计我、我所及与我慢,是名由行。第四执着,是名由缠。第五随眠,名由随眠。
卯二、征
何等为五?
卯三、列
一者、计我,二者、计我所,三者、我慢,四者、执着,五者、随眠。
卯四、释2 辰一、总显所由
当知此中,计我、我所、我慢三种为所依止,于所缘事固执取着,唯此谛实,余皆愚妄。
辰二、别释后二
当知此中,由缠道理,说名执着;即彼种子随缚相续,说名随眠。
丑二、显因相2 寅一、总标事
又有识身及外事等,当知是彼五种因相。谓计我因相,乃至随眠因相。
又有识身及外事等者:自内所依,名有情数色,名有识身。非有情色,说名外事。等言,等取诸内外事。声闻地中广分别相应知。(陵本二十八卷二十页2395)
寅二、广为因2 卯一、标列
即此因相,复有二种。一者、所缘因相,二者、因缘因相。
卯二、别配
计我、我慢,以有识身为所缘因相。计我所,通以二种为所缘因相。彼执着,以闻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随眠为因缘因相。彼随眠,以不如实了知诸行,烦恼诸缠数数串习为因缘因相。
子三、辨安立4 丑一、标
复次,有四种有情众,当知于中安立杂染。
丑二、征
何等为四?
丑三、列
一者、外道有情众,二者、此法异生有情众,三者、有学有情众,四者、无学有情众。
丑四、简2 寅一、简有无4 卯一、外道有情众
外道有情众中,具有一切。
卯二、此法异生有情众
此法异生有情众中,四种可得,及彼因相,并执着因相一分,然执着不可得。
四种可得等者:前说五杂染中,唯除执着不可得,所余计我、我所、我慢、随眠四种可得,及彼四种所缘因相、因缘因相,并执着、随眠因缘因相可得。于执着因相中,为简闻不正法、不如理作意,故言一分。
卯三、有学有情众
有学有情众中,计我、我所二种,及彼[15]因相、执着、随眠皆不可得,及我慢执着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随眠可得。
及彼因相执着随眠等者:我及我所所缘因相,名彼因相。彼现行缠,名彼执着。彼种子缚,名彼随眠。我慢现行,名我慢执着。我慢所缘因相,名彼因相。如是一切,于有学有情众中皆不可得。
卯四、无学有情众
无学有情众中,一切皆不可得。
寅二、简行断4 卯一、外道有情众
又外道有情众,凡所有行不为断彼。
卯二、此法异生有情众
此法异生有情众,所修诸行正为断彼,而未能断,未见如实故。
卯三、有学有情众
有学有情众已断一分,为断余分,复修正行;虽见如实,而不自称我已能见,犹未获得尽、无生智故。
卯四、无学有情众
无学有情众一切已断,于诸行中而自称言我如实见。
癸九、清净说句4 子一、标
复次,有八种清净说句。
子二、征
何等为八?
子三、释2 丑一、初四种
谓由超过见、慢故,名二种超过意清净说句。
超过见慢等者:超过我、我所见及与我慢,是名超过见、慢。超过此故,一切杂染皆不相应,名意清净。
由断彼因相故,名除相清净说句。
断彼因相等者:断彼见、慢所缘因相,是名说名除相清净。
由断彼执着故,名寂静清净说句。由断彼随眠故,名善解脱清净说句。
丑二、后四种2 寅一、有学
复次,有学有二清净说句。谓于后有一切行中,由不现行道理,名已割贪爱及转三结。
寅二、无学
无学有二清净说句。谓止慢现观故,及一切苦本贪爱随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边。
止慢现观者:有学有情中,犹有我慢随眠可得。无学现观断彼随眠,慢永寂静,说名为止。
子四、结
如是一切总收为一,合有八种清净说句。
癸十、远离四具2 子一、总标列
复次,由四支故,具足远离名善具足。何等为四?一者、无第二而住,二者、处边际卧具,三者、其身远离,四者、其心远离。
子二、随难释3 丑一、远离相等
谓于居家境界所生诸相寻思、贪欲、瞋恚悉皆远离,依不放逸防守其心。
丑二、发勤精进2 寅一、略标
又由五相发勤精进,速证通慧。
寅二、列释5 卯一、有势力
谓有势力者,由被甲精进故。
卯二、有精进
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故。
卯三、有勇悍
有勇悍者,由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
卯四、有坚猛
有坚猛者,由寒热、蚊蝱等所不能动精进故。
卯五、有不舍善轭
有不舍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
丑三、远离沈掉
又为断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毗钵舍那品随烦恼故,愿正止观无有失坏。
又为断惛沈睡眠等者:惛沈睡眠能障奢摩他,名奢摩他品随烦恼。掉举恶作能障毗钵舍那,名毗钵舍那品随烦恼。远离此故,心得平等,由此释前其心远离。
癸十一、三圆满4 子一、标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有三圆满。
子二、征
何等为三?
子三、列
一、行圆满,二、果圆满,三、师圆满。
子四、释3 丑一、行圆满
行圆满者,谓为触证断、无欲、灭界故,听闻正法、为他演说、自正修行法随法行,是名行圆满。
丑二、果圆满2 寅一、断果
果圆满者,谓即由此法随法[16]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脱。
寅二、智果
又能证得现法涅槃,是名果圆满。
丑三、师圆满2 寅一、约大师辨2 卯一、标列
师圆满者,谓能引发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为根本故,皆由世尊转法眼故,皆以世尊为所依故。
引发一切梵行之法者: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说名一切梵行之法。如摄异门分释应知。(陵本八十三卷三页6283)
卯二、随释3 辰一、由为根本
由如来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说世尊为彼根本。
辰二、由转法眼
佛出世已,观待彼彼所化有情,说正法眼,师及弟子展转传来,故说世尊转正法眼。
辰三、由为所依
转法眼已,若有于中生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决了,故说世尊为所依止。
由如来出世等者:摄异门分说: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现等觉故,诸法皆以世尊为本。(陵本八十四卷六页6368)与此义同。
寅二、约说法师辨
又说法师略有二种,一者、由教,二者、由证。斯由从他闻正法已而宣说故,依证学道、无学道已而宣说故。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五
[2] 「阿笈摩」,陵本作「增一阿笈摩」。韓清淨加註:改為「阿笈摩」。
[9] 編按:此段引文原在卷六十六,韓清淨將之調整至卷六十一。
[14] 大正、陵本無「名不同分死及不隨順死」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