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经》法语
 
{返回 印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95

释印泉法师于2011年6 月11日—12日在马来西亚人生佛学中心讲解《金刚经》法语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所有宗教之共同教诲,唯独佛教,还加上“自净其意”。佛教的重点在于自净其意,可从《金刚经》的经文获得验证。

--心不清净,就看不到真相;只有明心,才能见性。

---因为知见不正确,而产生迷惑,导致堕落;培养正确的知见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远离苦难和堕落。

---厕所虽然肮脏,贪嗔痴比厕所更肮脏。放下贪嗔痴,才能让我们往上提升,不再六道轮回。

---世间的知识教育,有其局限,比不上佛陀的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才是根本,才是最究竟圆满的。

---佛法是从“布施”和“放下”开始,没有“舍”,是不可能有“得”的。

---凡夫心量小,做任何事,都想到报酬,不像佛菩萨,不计报酬,就会不觉疲厌,所以成果能够究竟圆满。因此,心量不大的人,不可能有大智慧。

---弥勒菩萨笑脸迎人,是教我们生平等心,现欢喜相。

---福报从服务众生而来,因此不能自私自利,要为对方考虑,大家是一体的,般若里面是没有对立的。真心本性里面,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大家都是一体的。

---学佛是把心量打开,般若智慧就自然生起。

---学佛之后,不是永远跟着释迦牟尼佛的后面走,而是要和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把自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拿出来,我们和佛没有两样,佛所讲的,我们都有,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学佛是关心自己的生生世世,这才是真“关心”。

---学佛是要把我们的傲慢心放下,否则容易为魔所侵,成为魔弟子 。 佛弟子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学佛之后,如果变成傲慢,所学只是知识,而非智慧。普贤菩萨教导佛弟子要“礼敬诸佛”,而非“贡高我慢”,因此,佛弟子一定不能有傲慢心,否则,我们便是“常随魔学”,而非“常随佛学”。

---学佛要从“经典”入手,佛不住世的末法时期,佛弟子要依“法宝”。马六甲能有《经教教育学会》之设立,非常难得,这是马六甲,甚至是马来西亚的福报。因此,“经教教育学会”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推动佛陀所说的经典,以续佛慧命。

---推动经教,是了不起的事情,现在读诵大乘经典的人少了,所以我们要推动。有些人学佛会生退转心,是因为不读经典所致。比如不读《华严经》,就不知道佛家的富贵。

---有很多人学佛,还是落在迷信,是因为没有接受经典教育,所以,马六甲能有《经教教育学会》非常殊胜,通过推动经教,助人开智慧。

---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经教教育学会》把佛陀的经典介绍给大家,非常殊胜。

---听经闻法,是在培养我们的愿力,有了愿力,我们就能在生死的关头,由自己做主,不需要看阎罗王的脸色。倘若业力过重,就要看阎王的脸色。目前虽然医药发达,却只能帮助别人健康,减少痛苦,不能延长寿命。如果医生能够延长人的寿命,阎王就要看医生的脸色了。

---学佛就是要把业力转为愿力,平日可以小事随缘,但是,面对生死关头,我们要自己做主。临终时手忙脚乱,一定去到三恶道。

---念佛而成就的祖师大德,包括莲池大师,在年轻时,都学习经教,过后才念佛。如果只需要一句佛号,佛陀何必说法四十九年,讲这么多经典。了解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只有多研究经典,才能老实念佛,因此,我们不要错听大善知识的话。

---我们应当学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随喜别人所学的法门,而不要落入谤佛谤法谤僧。不学其他法门可以,但是不要排斥,以免造业。有人因此造业也不知道,真是冤枉。

---狭隘的心,与菩提心不能相应。念阿弥陀佛,如果心量不大,不能包容其他法门,念佛也不能往生。我们要随喜赞叹佛陀所说的每一部经典和每一个法门,而不要排斥其他经典和法门,这是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论那部经典,都是导归极乐,我们不要断章取义。

---心量狭隘,有能力而不去帮助人,念佛也不能往生。

---曾在马国的五六十个道场讲经弘法,发现马国佛教团体的理事都能互相谦让,不去争夺职位的高低,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没有遇到佛法,我们也和其他人一样,搞名闻利养,搞贪嗔痴,在六道轮回。

---每天忙忙碌碌,车来车往,其中所为,只是名和利而已。了解了真相,我们就会知道,学佛修行,才是最好的。

---佛教道场一定要常常举办讲经弘法活动,以及常常举办“佛七”,这些活动是在培养和熏习正知正见。如果听闻正知正见的时间少,肯定敌不过邪知邪见。

---所谓“多一间寺院,就少一间监狱”,一位高僧能保一方平安,一个道场若能推动正法,灾难也就自然免除。

---世间法是会变的,而佛法却永远不变,因为真理与智慧是永恒的。出世间的第一大福报是明心见性,而读诵大乘经典,就是为此打基础。

---世间法和知识,不时要更新和淘汰,因此学得很累,而佛法却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学佛很快乐。

---世间法是用脑过度,而佛法则是用心不用脑,因此能生欢喜心,所以学佛不要做非心的奴隶。

---平常心是道,平平常常才是真;可惜我们的心,却常常处于不平常。

---心清净、善良,灾难就会减少。由于我们的心充满贪嗔痴,不停地向地球发出不良的讯息,地球发出来的回报,一定是不好的。

---心不平静,就容易被境界所转。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要如如不动。

---应当让心转境,而非任由外面的境界,牵转我们的心。

---要用智慧,而非用情绪或情感解决问题。学智慧,要有清净心,而学知识,却不需要清净心。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而知识却有其局限性。

---智慧能断烦恼,而知识却不能,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

---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是“火宅”,不值得留恋,但是,我们因为麻木了,不知道火宅的痛苦。因为生生世世都把“假”的看成“真”,把“真”的迷失了,所以才会在六道轮回。

---世道越来越坏,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佛陀所说的“五浊恶世”。之前只听到肉类中毒,如今,空气污染,蔬菜也中毒,因此,这个世间不值得留恋。

---六道轮回从“我执”中来,放下我执,六道也就没有了。学佛就是要年年淡化我相,因此,学佛就是放下自己。

---学佛不论多久,都要保持初发心,永远都要“佛在眼前”,而非“佛化云烟”。因此,对于佛陀所说的,坚信不疑非常重要,深信佛陀所说的真相,就不会生起退转心。

---要有恭敬心,真诚心和好学心,如此学佛,才能得利。学佛修行一定要老实,不能求快,否则很容易被魔与怨亲债主抓住把柄,没法成就。

---学佛的人,这一生只是尽义务,不享受权利;我们要看来生,来生得大利,成佛成道,那才是最重要的。

---佛本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的福报最大,佛都不眷恋,而要选择出家修行成佛。我们何必还要做转轮圣王呢?

---学佛要背尘合觉,而非背觉合尘,如果跟着感觉走,肯定六道轮回。

---除了业障重,因为恭敬心和真诚心不够,所以我们听法也不能开悟。我们比不上古人,古人听了就信,而我们,听了还有怀疑,所以难有成就。倘若没有恭敬心,学佛只是学佛学常识而已,无法了脱生死。

---佛学是内学,修行是修自己,打败自己,而不是管别人,打败别人。整个佛法,也是在消业障,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学佛之后,凡夫只有我一个,别人都是佛菩萨,就如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要“礼敬诸佛”。

---佛菩萨所到之处,令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佛菩萨没有搞对立,没有自己丝毫的意思,而凡夫的意见则很多,包括我贪我见我慢我痴。

---学佛是从减少欲望开始,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钞票永远少一张,屋子永远少一间。学佛也是从知足开始,当下就知足,不是等到有了一百万才知足。

---学佛,要先发出离心,再发菩提心。如果对于娑婆世界还有眷恋和抱怨,不仅无法生起出离心,更难发出菩提心。

---发菩提心,需要长远心和长时间。世间人获博士学位,至少需要廿年,而学佛得道,需要更长的时间熏修,不是短时间就能得道的。

---学佛一定要端正态度,如果学佛没有受用,一定是心态出问题,就如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学佛之后,我相淡薄一点,人相对立少一点,为众生服务,而众生也包括我在内。集体好,个体肯定跟着好。

---学佛是“解”难“行”易,“解”有力量,“行”就自然有力量。我们要先“信”,接着求“解”,然后去“行”,如此学佛才能受用和得利。如果只是“解”而不“信”,是不能帮助我们了脱生死的。

---佛度有缘人,所谓“有缘”,就是一定要相信佛陀所说的都是“真实语”;如果不信佛所说的,佛就很难度化。

---学佛是真了解自己,若不学佛,所谓的“了解自己”,都是扭曲的。

---学佛要能让别人见到你有好的转变,不能只是嘴上说而已,遇事要能如如不动,不生烦恼,不容易生气,平时要能看破放下。

---学佛之后,如果“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如果“能说又能行”,乃国之宝也。

---学佛一定要修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学佛不得利,一定是没修好六度波罗蜜。

---不学佛,因为不了解 事实真相,就一定会继续造业,没完没了地搞生生灭灭,在六道轮回。

---不学佛的人,以为“名闻利养”都是正常的,而学佛修行的人,放下“名闻利养”,却被视为不正常,真是颠倒真相。

---学佛才知道世间是虚妄的,才知道人生真的是一场梦。

---学佛之后,知道如何用清净心,过日常的生活,心无所求,随缘去做,就会自然减少“求不得苦”。

---学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满足于人天福报,要往上提升,求生西方净土,那才是最究竟圆满的。

---学佛之后要明白,不能带走的(包括名闻利养),我们一定要放下,能带走(佛法),我们一定要用功精进。

---来到佛堂学佛,不是为了求平安求健康,而是为了学佛做佛,就像六祖慧能一样。如果要求健康和平安,世间的医生和善知识,都可以教我们,我们不必麻烦佛菩萨。

---学佛之后,明白人道与天道都还不够好,还有更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去,就像我们不要做这个国家的公民,要移居到其他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学佛不清净到极处,念佛也不能成就,以轮回心学佛,得到的只是人天福报而已。

---现在是末法时代,法弱魔起,我们能来学佛,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善根福德有信心。

---佛法可比喻为太阳,太阳出来时,一定先照高山,接着平原,之后才是低谷。所谓的高山,就是善根福德深厚者。

---初学佛者,不要先介绍他们读《金刚经》,以免他们以为佛法只讲“ 空性”。

---学佛要有成就,就要老实依教奉行,要放下。学佛还有烦恼,是因为还有分别执著的心,分别执著减少,烦恼也跟着减轻。

---别人送烦恼给我们,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如此烦恼肯定减轻。

---我们还是凡夫,还没开悟,一定要对佛陀所说的,依教奉行,就像一两岁的孩子,一定会相信父母所说的一样。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佛弟子也应向佛陀看齐,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做事要欢欢喜喜,不计报酬,如此修行是不会吃亏的。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每部经典,都能帮助众生成就,因此都是第一。作为佛弟子,我们就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和经典,绝对不能自赞毁他,落得谤佛谤法谤僧的下场;因此,我们要学会随喜赞叹别人所学的法门和经典,千万不要有门户之见。

---佛所讲的,不是世间一般绝顶聪明的人所能讲的。

---佛教被一些人误会,佛是不吃亏的,吃亏的是误会和诽谤佛的人,真理永远是真理。

---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佛法的忍,是看破放下,和世间的忍,是不同的,并非所谓的“小不忍则乱大谋”。

---所谓“一门深入”,是指“行”门,“解”要多门。读了《金刚经》,不读其他经,并非“一门深入”。

---我们还是凡夫,学佛是要用佛法对治世间法,放下世间法;成佛之后,连佛法也要放下,因为那是本性自有的。

---有首歌叫“跟着感觉走”,其实就是跟着“贪嗔痴”走,肯定会堕落三恶道。因为我们还未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还没有正确的知见,那些感觉都是“贪嗔痴”。

---世间的一切,包括贪嗔痴,其实都是在勾引我们,诱惑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停止这些诱惑,一定堕落三恶道。

---要敢吃亏,吃亏是福;不吃亏,爱占便宜的,现在都已经蹲监狱了。

---做了好事,不要居功,连“做好事”的念头,也不能有;佛菩萨帮助众生,因不着相,所以不生疲厌,这就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菩萨修行不着相,因此所得福德比我们凡夫多。凡夫是着相布施,因此福德不如菩萨。

---着相一定不能见性,所以不要迷在生生灭灭的心。我们所要找的真心,其实就在我们每天所用的心里面,不生不灭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心”善,“行”就自然跟着善。倘若所作所为,让别人受苦,比如吃众生肉,就不是善了。造了恶,又要吉祥如意,怎么可能呢?

---心善,能让我们相貌庄严,因此,我们要多行善,心就自然清净,相貌也跟着庄严,而不需要去花钱整容与美容,美容与整容都是靠不住的。

---捐款做善事,还不如在佛门作义工,做慈善还是会在六道轮回,但是,我们可以随喜赞叹;帮助众生出六道,这种事情没人做,佛在做,我们也跟着佛做。

---自私绝对不能自利,如果自私能自利,因果就没有了。如果某人自私,还能荣华富贵,那是他前世修来的福报还没享完。

---不断恶修善,哪能开悟?要做很多善事,把业障消掉,才能开悟。了凡四训教导我们,要做一万件善事,才能改变命运,而学佛开悟,则要做更多善事。功夫到了,水到渠成,佛菩萨一定会加持。 下手处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断恶修善,福至心灵,看佛经,就容易明白理解。

---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所以是“散男子,散女人”,而非经典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

---所谓“不生不灭”,是指自性里面,恶法不生,善法不灭。

---所谓“离”相,是离心中的相,而非把身子抽离。闭关是用一段时间,让心静下来,和外界保持距离和隔绝,然后才出来。

---要恒顺人生的变化相,这些变化相,都不是真实的,不论是少年,成年或老年。我们不用担心老了之后怎么办,由于这些变化相都不真实,所以无须去担心。

---享福了福,受苦了苦,所以年少时要修福惜福,老了才能享福,反之,年少时只知享福和消福,年老了就受苦。

---佛家的富贵,是人间帝王所比不上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要放弃皇位出家修行。佛门的富贵是永恒不变的,而世间的荣华富贵,却是有时间性的。

---读了《金刚经》,我们就会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清楚的认识。因此,我们处事时,一定不能“迷”相,一定要知道“离”相。

---读了《金刚经》,我们才明白,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人事,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消业障。

---《金刚经》第二品的“应云何住”(意即:应该怎么住?),和第十七品的“云何应住”(为什么要这样住?),两者的意思是有分别的。

---《金刚经》里的”化无所化”品,是说“教化,却没有被教化的相”。

---《金刚经》里的“天眼”,是指“四禅八定”;慧眼是指小千世界,法眼是指中千世界,佛眼是指大千世界。除了佛眼,其他眼,都是有业障的,而肉眼的业障最重。

---《金刚经》说,一切法不可得,我们可以用它,但是不要去占有它。

---《金刚经》云:若以色(物质)见我(见性),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开悟)。

---学习《金刚经》,是要学习彰显我们的佛性;《圆觉经》说,一切众生都是佛。

---学了《金刚经》,我们才会珍惜净土法门,老实念佛。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就是着相迷相的人。

---佛所说的一切经,包括《金刚经》,据说有五百种解说,但是,含义只有一个,所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比如导游介绍马六甲,有者从青云亭说起,有者从马六甲苏丹说起,有者从郑和来到马六甲开始说起,有者从汉都亚说起,都是在介绍马六甲,也都不离开马六甲。

---烦恼生起时,要离开一切诸相,是名诸佛。凡夫因为着相,所以有烦恼,如果离相,就不会生起烦恼了。因此,六根对六尘,要离相,不能着相和黏相。

---贪生怕死,就是烦恼,生死烦恼或欲望烦恼,都会令我们堕落三恶道。

---读经之后,如果能够受持,依教奉行,今生就能得利;如果读后,不明白意思,不能受持,要等到来生才能得利益。个人遇缘不同,所以读经的受用也不一样。

---用功几十年,开悟刹那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由于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才有贪官污吏,生时被关入监狱,死后堕落。其实,贪官污吏也都有高智商,也都不缺钱,只是因为贪的习气,动了贪念,才会造业。如果他们知道因果,他们一定不敢贪。要知道,临财勿苟,不该得到的钱,会带来灾祸和疾病,因此不能强求。

---清朝乾隆皇帝的大臣和申,因为贪污而在四十多岁时被送入大牢,贪污来的钱财,也被充公,何苦呢?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是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大家都有份的。

---梦境是心变现的,我们能怪梦境吗? 要怪自己的心,学佛之道,没有其他,求其放心而已。

---为什么同样做一件事情,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不能成功,那是“因”在作祟,有“因”者能够成功,无“因”者,则没法成功,因果就是这样。

---佛度有缘人,有缘人就是要出三界的人。

---佛陀不要我们在人天道成功,佛要我们出离三界。佛也随喜我们留在三恶道,是要我们消业障。

---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而是宗教的宗教,因为佛是天人师。

---经云:我相,人相,众生相(指:空间),寿者(指:时间)相,一合相,意即:组成的相。

---经云:不生法相,意即:不要执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学佛也不能有法执,一定要圆融通达。执著只能得到一部分,而非全部。

---学佛要不即不离,不要执著,也不要离开。我们要离人间相,人间相不可得。

---佛教我们放下虚妄的东西,因为这些假的东西,都是不可得的;真的东西,我们就不要放下。

---佛所说的法,都是对治众生的毛病,当我们明心见性,成佛得道时,就要放下佛法。就像医生所开的不同药方,都是对治不同病人的病情一样,等病好了,也就不需要再吃药了。

---通过读经,减少我们的烦恼,转烦恼成菩提,如此读经,才有功德。

---怀孕的母亲,正确的胎教是让胎儿接受良好的讯息,不该看不该听的,就不要去看去听。

---在人世间,进不进监狱,是由自己做主;而来生是成佛或堕落三恶道,同样是由自己做主。

---放下“患得患失”,就是放下烦恼,心就自然清净。

---我们会被外面的境界所转,是因为妄心在起作用,所以会生烦恼。真心是不会有烦恼的。

---度化别人,要先看自己的能力,我们如果能力不足,勉强去度化,反而会被对方所转去。

---心可以发,缘没有到,就没法度众生,所以需要等待。


 


{返回 印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26)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7)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8)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1)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9)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12)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4)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18)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6)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19)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1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逐渐破除一切我执[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出家因缘(宽秀)[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借鉴经验 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尊道)[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B 906经名叫“法相坏经”,所谓昔日制戒多,比丘却很愿意学习;如今制戒..[栏目:界定法师]
 体光老和尚 开示四十八[栏目:体光法师]
 佛陀的启示 (顾法严居士译)[栏目:基础佛理]
 真学佛,对任何人都感恩[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和睦、和谐与和平[栏目:仁焕法师]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四)功德田、恩田和福田[栏目:圣者言教]
 复金振卿书示正确对待烧纸钱[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