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二)
 
{返回 宽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71

菩萨乘(二)  

    (二)事六度和理六度

    在大乘菩萨所修万行之中,六度是其中主要的修习法门。六度的原名是“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汉译是“到彼岸”。因修行者乘着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安乐的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

    六波罗蜜第一是檀那波罗蜜,汉译“布施度”,是度悭贪的。二、是尸罗波罗蜜,汉译“持戒度”,是度毁犯的。三、羼提波罗蜜,汉译“忍辱度”,是度恚的。四、毗离耶波罗蜜,汉译“精进度”是度懈怠的。五、禅那波罗蜜,汉译“思维修度”,是度散乱的。第六、是般若波罗蜜,汉译“智慧度”,是度愚痴的。

    这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亦即是“事修”和“理修”两种。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事修和理修是针对著相与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这样叫做“事修”。理修是指所作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是名为“理修”。

    这个“理修”也可以说是“真修”。因菩萨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观照的功夫(三轮体空),能所俱遣(能观和所观都不执著)故,而达至波罗蜜之究竟境界;否则只能够称之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称度,将来只不过是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报,不能达到涅彼岸了。

    三轮体空者,单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叫做三轮体空。此三轮体空,亦是因以“观照”的功夫,观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质皆无所得,所以会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境,得到无限的功德。

    这六度皆是有“三轮”的,然修六度行者,应当要知道“三轮”原是空的,不著于法相,乃合于“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执着“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罗蜜,始能得到彼岸。这便是“理六度”了。如果执着“人、我、法相”而修,将来就一定只得到人天的福报,终是不能超出三界的。所以永嘉大师有一首《证道歌》说得好:“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这就是指执著“三轮”相修行而言的,属于“事六度”了,虽然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尽势衰,犹如箭坠,还是要轮回生死的。

  

    三、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论亲冤,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这里是说出世菩萨修四无量心;至于入世,也应分清大敌大我,大是大非)。解释如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往往只知自求快乐,而忽略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而且期望所有的人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并且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快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道自求解除痛苦,往往很少顾及到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不同,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往往只为自己遇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见别人快乐而生起欢喜心的较少。某些人甚至还存有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修喜无量心的人,只要见到听到有人——不论是谁,能离开痛苦或得到快乐,都是满心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分别执着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执着,正似一潭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当时提婆达多因好吃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其病即得痊愈。后来,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这就是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执着,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返回 宽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三)
下一篇: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菩萨乘(一)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一 7 八圣道
 义工服务就是入菩萨行(2010年7月26日宽见法师给义工群的开示)..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六 4 不恶口的利益
 如何广义念佛?
 洗去铅华 重归平实——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僧人角色之思考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 2 法布施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九 3 精进
 结夏安居期间,要怎样清净三业?
 身心的洗礼
 你是不是这个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问如果他们没有迷信的信仰呢?如何引导。[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栏目:谛闲法师]
 只是专心思维无常的刹那变化不真实,或思维五蕴的无我等法理,能达到止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白绫灰泥变成琉璃[栏目:舍利瑞应篇]
 出现死相后...耳识灭尽,只是听到一片嗡嗡声,那如何接受上师的引导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栏目:命运靠自己2·说好做好]
 4、什么是归依三宝?[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六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因果同时则不一相续,同一相续则绝非同时---他生无望成立[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