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
 
{返回 惟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6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惠能大师首先称大众为“善知识”。《法华文句》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涅槃经》说:“能教人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谓之善知识“。就是能教导众生远离恶行修行善法的人,称为善知识。指朋友互相善导于正,成为道义之交,非广知博识的人。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令我不缺乏,远离怖畏,能得安隐修道。二、同行善知识,乃与我同道互相切磋,策发修学。三、教授善知识,宣扬圣教训戒于我,令防恶趋善。此中以第二种义。虽然大师传佛心印,超胜一切人,自为人天教授善知识。而大师谦恭自牧,视一切人都是善知识,垂范后世,称众为同行善知识。换言之能立志离恶向善,而且也能使人离恶向善的堪称为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是梵语,译为觉,觉是觉悟的意思,是指能觉悟法性的智慧而言,就是正觉无相真智的无漏智慧,称为菩提名诸佛道。觉悟的反而就是迷惑,发起这个成佛的道心来反迷归悟。因为我等凡情无始以来无明不觉,受诸烦恼系缚,迷惑良知的灵性。所以,不能觉知成佛的道心,流落六祖受苦。人具有本觉即是修证的正因,乃是佛与众生共具的觉性理体,本来自己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的觉道,来觉悟自心的妙性,从来以来就清净无相,妙性圆明朗彻乾坤。离诸一切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奈何无明医目,妄见诸法空花乱坠。若了花处,当体即空,就能直见菩提自性的本觉理体。了无诸法的空花可得,并不是依法修行的成就。换而言之,不论凡圣都是一如。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真如佛性,和十方诸佛,原无二致。”可是凡怀圣究竟有不同的地方,那只是形相的不一样,迷与悟的境界差别。众生迷昧就像一颗未开发的宝珠,被无明尘垢覆盖,不能显出它那无尽的光华,湛然的清净。众生若了悟,则犹如无明尘垢覆盖的宝珠,一旦被洗涤开拓发掘出来,展显它焕然艳丽的光彩,由此菩提妙性是引导人类精神道德趋向彼岸的觉悟境界。所以一切现象的本体和一切心相的性觉,名为自性本觉。

    然“本来”是指无始以来十分久远的历程。本自来无所求,去无所去,名为本来。“清净”是佛性不染一粒尘埃,离诸恶行过失,断烦恼垢染,称为清净。这是障尽解脱的离垢清净。若我们修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静,心行一如,达成一片,离诸垢染烦恼是心行清净。一念真心现前,超诸善恶对待的清净法身,这是清净解脱的自性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以恒沙妙用的清净心,就能直接了知诸法实相的本体永恒的生命。未觉悟的人性混炖茫无适从,犹如乌云密布的天空,遮覆太阳的光明。人性被无明烦恼覆盖,背觉合尘,迷失了真心光明。一旦回光返照,明悟本觉的菩提心性,不是妄求于外缘,而是内心的反省,返闻自性,开拓光明的佛心。由此但用此心,直下了悟自性是佛,不加任何方便,心境自然明朗,清净庄严,无明阴霾全然驱散,自性慧日当空,照彻心地,光耀如意,举心动念,莫不光明自在。这样能如实直捷了悟因圆果满,证实相理体,成佛可期。

    所谓佛,译为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情知见。二、觉他。先自觉而后觉他,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大觉悟而入佛之所见。三、觉行圆满,自他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满究竟佛果。所以六祖大师说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清净无染。大师说法言词简短,义理深切。如果善用此心,与佛合一,当下顿悟,剎那成佛。《起信论义记》说:“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但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都是为此心所累。诸佛惟都能了此心,即见自性,见自性即是菩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又《华严经》说:“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如来。”云:“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不,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传心法要》说:“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差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提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可见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而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有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是真佛。证究竟诸法实相,坐菩提道场,圆成佛道。正如《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以上可以了知六祖大师的顿悟法门从古至今,佛佛道同,祖祖亦然。

    我们在此进一步分析,菩提的妙性无有染污,虽说从来无染,而能生出众人妙功德。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寂而常照,不变随缘。照而常寂,随缘不变,皎然清洁无暇。不变为体,出生名用。皎洁为相,体相用唯是一心。若能悟得菩提,自性清净,但用此清净心,圆满无碍,就可直截了当成佛道果。如宋明教大师说:“大哉心乎,资始变化。而清净若常,凡然圣然,幽然显然,无所无处,而不自得之。圣言乎明,凡言乎昧。昧是变,明是复,变复虽殊,而妙心即一。即了是一,则知本来清净,清净故何有染污。”若能直下观察,则如《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颠倒不生,斯即而易见,顿悟的见解,已经是不清二楚的,祇须自己去参究。

    以上所讲,包括了本经体相用,莫非是显示全经的法要。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反复论述,说明了菩提之所以称为觉道,无非觉彻自笥本来就清净而成菩提。菩提就是自性,自性清净就是菩提。菩提是自性的心体,也是本经之体自性清净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觉彻了菩提自性。本来是清净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但以这清净心的妙用,就能够直接了当成佛道种。正如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菩提即自心觉性,何说有树无树。“明镜亦非台”,喻心本无形,何得有相。“本来无一物”,相既不有,物从何来。“何处惹尘埃”,自性本来清净湛然。此偈颂彻见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所以五祖认为机熟,密引传法。复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圆悟自性,本来清净,而得传佛心印。故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本经的宗旨。

    然而但用此心,应如何用呢?但息妄执,即见本性。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心悟达清净,妙用无边。六祖大师悟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等自得心印如此,教他亦尔,代代传持,演变成五宗,枝繁叶茂,以此默传心印于靡穷,即是为本经的妙用。概括全经的体宗用,又括全经总纲,与有缘者应仔细体验个中滋味。千万不要以文解义,须在心性上体会,妙用无穷,才是自家真正的受用。

    修学佛法,首先要明了“菩提、自性“是人人所原有的智慧觉性,本来都是清净的。因众生一念不觉,缘虑妄境,染着尘垢,遂致蒙蔽觉性而妄执分别,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由此可知众生与佛的不同,只在我人一心。心若背觉合尘就成为众生,心若背尘合觉就成为佛。所以说:“诸法不离自性,三界唯自心造。”六祖大师一开始就像狮子吼般地吼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四句,这不仅是六祖大师顿悟法门的枢要,而且是整部《坛经》和盘托出成佛作祖的心地法印。我们参禅悟道,若忽略这四句偈的语,那是不识本经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经中。所以说这四句是明心见性的指南,我等候选人造成不要错认定盘星。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住居南路,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广行众善,真知正见,称为善知识。了别心识,听闻为知,见形为识,以善为本。请大家听我惠能(自称)。惠能:就是惠能降生时,就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但惠能父亲叩问其义,僧说“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就飘然离去,此是六祖得名由来。“得法事意”,即并陈述得到顿悟妙法一段经历、体验,勉励后学。我的父亲本来籍贯是在范阳,就是现在直隶定兴县的地方。唐置郡,属于河北省。严父,即父严母慈,尊称父亲为严你。姓庐,名行瑫。但他是被当朝降职的官员,流放发配到岭南的广东,岭南是唐贞观时设置的道名,在五岭之南,包括现在两广及安南之地。现在粤中还有岭南之称。就是现在的新兴县的地方。做了老百姓,称作新州百姓。由父母官降而为一般流放平民,自然难免感到世事苍桑黯然无光。一生的不幸,父亲又死得早,遗下年老的母亲和孤苦的我,只好迁移南海来。南海即县名,旧兴番禺同为广东省的广州首县,今移治在佛山镇。孤遗即幼小丧父的孩子为孤遗,也就是尝尽了人间痛苦的坎坷、辛酸、艰难贫困之苦。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落后贫穷,衣食自然不足,不得已只能到集市去卖柴薪来维持生计。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虽然贫穷得靠卖柴度日,却牵引出一般与佛结缘的经过,无异喻说贫贱并非无福,学佛还须有缘。世上任何事的成就决不是平白无据而得来。就是在当时有位顾客买柴,但卖柴是一种低微的生意,营商必须要有顾客的关照,并嘱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后,我得了钱,正要退出门外时,看见一位客人在读诵佛经,我一听到那位客人所诵的经语-即无上微妙的法音,惠能觉得心中欢喜,突然扫尽了阴霾,整个心境都是明朗智慧,豁然醒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于时惠能用了一种欢喜而迫不及待的心情,立刻询问那位客人,请问您诵念的是什么经呢?客人答说:“《金刚经》。”《金刚经》是唐玄奘三藏法师所译《大般若经》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具称《能断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经》,但此此五祖传授的《金刚经》,系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单行本,流传最广。所以《金刚经》是大乘经典中最开智慧最为宝贵的经典之一。我们所知道的物品中以金为贵,以金最为刚强,故金刚二字,有此涵义,象征真实与可贵。以经无相为实,无住为体,妙用为用,使修学者悟理见性。凡读诵此经的大都称赞功德无边,受用无穷。大致来说,若是宿有上根的人,一闻此经就可了悟。反而言说,假如没有宿慧,读诵再多,恐怕也未能了悟个中奥妙。因此惠能又再问客人,你从哪儿来,而得持诵这部希有珍贵的经典呢?客人告诉说:“我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那里来的。”蕲州在黄州府东180廛,黄梅县是属于蕲州的范围内的县地,而东禅寺又在黄梅县内,位于湖北省黄梅县西南20余里处的东山,即五祖弘忍将衣钵传兴六祖惠能的地方,而东禅寺又叫莲花寺。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五祖即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一说江西九江人),俗姓周,法名弘忍,13岁拜谒四祖道信,随从30年而得法,主化于东山的东禅寺,传法于六祖惠能,74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因此客人以沉稳的口气对惠能说,该寺就是由弘忍大师在那里主持教化的道场,跟随在大师他参学的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是到那寺虔诚皈信的一个,所以常常去寺里顶礼参拜而恭听弘忍大师讲授此经的。弘忍大师经常忠告出家众和在家众说,只要时时持诵《金刚经》,是同金刚不坏的真理,就能使妙觉明性显现出来,见到自己的真如法性,从自然的幡悟中直接了当地成就无上佛道,可见这部经是何等的重要。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30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当时惠能听了这番话,方知《金刚经》是如此尊贵,仿佛明了自己从宿世以来就和这位客人结下良好因缘。果然承蒙这位客人慷慨解囊,拿出了纹银十两之多,交给惠能,教以便足老母亲衣食和安家费用,因为他觉得惠能是一位天资颖悟、宿根深厚的人,不学佛法实在太可惜,叫他辞别母亲以后,立即就前往黄梅东林禅寺参礼五祖为师。惠能既是宿具善根,佛缘深厚殊胜,哪有不欢喜的道理呢?就依那位好心的客人指点,立刻回家把银两交给老母,把老母生活安顿好,并得到母亲同意以后,也就向老母辞别。由此可见佛教向重伦理,出家也不能忘了孝道,经父母同意后出家学道才是正大光明、合情合理的行为。由于求法拜师心切,一路披星戴月,急赶路程,不到30余天,就到达黄梅县的东禅寺里,当即入内向五祖顶礼祈求,慈悲收容。因此,六祖常现不识字相,可见识字一定不多,但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他的根性智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虽然如此,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我们看下文六祖初到东山时所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及“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等语,就可推知他是悟到了人人都有的本体自性,即是佛性。他是悟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只是不离自性。



{返回 惟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3)
下一篇: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6)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1)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0)
 惟因老和尚传 7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7)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9)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5)
 解行相应
 自性自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八十分义 二种根本分第十二[栏目:乘一法师]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栏目:惟觉法师]
 圣典篇 转*轮经[栏目: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摄大乘论》笔录 第二章、所知依[栏目:妙境法师]
 安居第二十六日(一):珍惜点滴善缘[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做事须先察后入养成好习惯 中途放弃造苦果恶习留后世[栏目:六度万行]
 入定不是睡觉[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