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
达照法师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740

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
——《永嘉证道歌》大意

达照法师 
讲于瑞安九里圆通寺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佛法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市佛教协会的领导同志们,前一段时间就跟我讨论过,说诸位在这里有一个永嘉大师禅学的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最近要把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学习完了,希望我能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证道歌》里面的一些重要思想。
   今天来主要的目的,是跟这个禅学班的同修来讲述永嘉大师的主要思想。原来郑老师跟我商量,说是听众大概有六十位左右,不过今天好象不止六十位,其中就有些没有学过《证道歌》的。所以,再讲《证道歌》的很专业的内容,可能大部分同修就会听不懂了。由于这个缘故,我就把《证道歌》的重要思想,再联系整个佛法的思想脉络,总结一遍。当然了,学习佛法,佛法告诉我们是干什么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证道歌》的证道这两个字,证就是实践、证明;道,我们简单地说就是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人生的真理,宇宙的实相,也就是说,我们要看清一切事物和人心的真相。这个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为“道”。证道就是我们把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意义实践过来了,这就是证道。那么《证道歌》的内容就是永嘉大师他通过佛法的修学、觉悟,走过来的一条路,用诗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在《证道歌》里讲述的内容主要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中国乃至整个佛教界,释迦如来一代教化的总结。总结什么呢,总结就是证体起用,这是永嘉大师《证道歌》的第一点内容。因为,在大小乘佛法里面,小乘的道是解脱道,解脱我们人生的种种痛苦、种种执著、种种烦恼。大乘的道不仅解脱痛苦,而且还要发现我们每个生命的内在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没有痛苦,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你光没有痛苦,同时也没有快乐这也不好。所以整个佛法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把你的所有痛苦都了断、都解决掉,第二件事情把你生命中所有快乐的成分都显发出来。所以起用就是起妙用,起快乐的妙用。这个是整个佛法,包括中国禅学里面的如来禅、止观法门,乃至种种有相的修行法门,它的目的在《证道歌》里面就是证体起用。
   第二个方面,它讲述的内容就是中国禅宗独特的指导方法,叫做从相见性。这个跟证体起用渠道不一样。从相见性,佛性在哪里?诸位说佛性在哪里?佛性不在别处,就在根尘相对之处,就在山河大地、日常生活运水搬柴之中,不离一切相,所以要从相上见到佛性。离开相,无性可见。你说佛性是无相的,如果你要离开相再来见佛性,这是不可能的,犹如缘木求鱼。这个在《证道歌》里面也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两个是整个大乘禅法的修行原理。所以,上一次郑老师让我讲一下《证道歌》的思想的时候,我想《证道歌》的思想非常丰富,学一年、两年也不容易把握它的精要,那么,我就想介绍《证道歌》的思想背景是什么,《证道歌》的思想背景也就是这两条,它含括了从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讲《华严经》、乃至后来的讲《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一直到法华会上,这一代时教当中,无非是讲了证体起用,那么如果说从相见性呢,在般若典籍里面有一部分提到,特别是《法华经》和《涅槃经》就从相上开示我们如何见性,实际上你要是把握好了这两步,你就能够贯穿整个佛法的思想脉络,这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三个方面,《证道歌》其实对我们真正用功修行有个非常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在修行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情,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所以《证道歌》里面给我们介绍了“修行路上的障碍”。修行路上障碍非常多,大概概括了一下,《证道歌》里面指出了十五种。
   第四个方面,《证道歌》同时也讲到了,修行路上的境界,境界也非常丰富。就像“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这完全是修行路上的一种境界。
   所以《证道歌》可以分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把握。
   今天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个部分,或者我讲简单一点,讲快一点,我们把前两点今天下午做个简单的介绍。这个是总体把握《证道歌》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把握大乘禅法修证原理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两步你弄清楚了,以后诸位再看大乘经典,特别是看禅宗的书籍的时候,那就非常清楚了。

第一、证体起用

   我们从第一点来看,证体起用,在《证道歌》里面讲得非常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第一句话,“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就是证体起用的全部显现。“无名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就是从相见性的显现。这头一个偈颂实际上把整个《证道歌》的思想脉络,或者说整个佛教大乘禅法的思想脉络全部放在里面了。
   所以这个内容呢,我们从第一点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证体起用,证什么体呀?真如本体!讲到真如本体,没有学过佛法的人可能又糊涂了,什么是真如本体?这里又牵涉到《证道歌》里面一个佛法的实践问题。佛法它实践什么?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那么佛法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方法,有哪些渠道进入呢,有五个层次,叫做五乘正法:五乘正法的第一乘是人乘,像太虚大师说的:
   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从整个学习佛法的角度看,我们在六道当中,人道算是最幸福的一道。人道比天道还要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人道在六道中间,下面有比我们更苦的,上面有比我们更快乐的。所以,我们知道有苦有乐,有一个比较,我们可以追求快乐,可以舍弃痛苦,有这么一个先天的优越环境。所以作为人道不知道修习佛法,这是太可惜的一个事情。释迦佛、十方如来都在人间成佛。原因就是,人在六道当中处于中间这一道,表法为中道。三恶道太痛苦了,他痛苦到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这个思想来修学佛法、改变它的命运,提升它的生命状态。没有办法升华它的生命素质。天道呢,太快乐了,在天道之中,完全被这种快乐控制住了。
   过去释迦佛有一个弟子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他在人间有一个弟子是学医的。平时,在佛弟子当中,或者别的人生病、头疼的时候,就找这个医生来,这个医生是神医,什么病都能看好。后来这个神医往生了,死了之后升到天道去,在忉利天享受。有一次,目犍连的一个同修头痛,生病了,说这个人间的医生看不好怎么办呢?目犍连神通第一,跑到天上找他去。在天上碰到他了,他这个医生啊,坐在一个快乐的车上,幸福之车,坐在一个快乐的车上开过来了。原来在人间做人的时候,看见师父来了就会非常恭敬,要顶礼、要磕头,看见师父特别客气。在这个时候呢,他看见师父来了,就手一挥向师父打一下招呼,师父你来了,车就赶紧开过去,那个车就没有停下来。目犍连就用神通把它停住了,停住之后他车开不动了。目犍连走过去说,你这家伙怎么搞的,以前那么虔诚,今天怎么看到师父就跑掉了?这个弟子就说,我实在是太快乐了,进入这个快乐的环境之后,心里想停下来,根本就没有办法停下来。所以这个世间很多人,他要是完全被快乐笼罩的人,他也抽不出时间来学习佛法。所以天道不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地方,但他是生命一种快乐的表现。
   所以在佛法里面,第一个我们先从做人这个地方开始,五乘里面因为三恶道在下面是痛苦的,三善道呢是快乐的,我们的生命不是快乐就是痛苦,或者,苦乐兼半,就是在这六个范围里面浮沉不定。所以轮回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轮回,诸位想到轮回好象很可怕,好象人死了之后才去做什么。实际上,轮回就是我们生命的不稳定。你快乐也不稳定,你的痛苦也不稳定,在这种不稳定的生命状态当中,你无法把握自己的心态,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轮回。所以,佛陀看我们,轮回的人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受苦比受乐更多,天堂只是客店,地狱就是自己的家乡,轮回中的众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恶从善,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诸恶莫做是把三恶道里面痛苦的层面杜绝掉。众善奉行是升华我们生命中比较真比较善的、真善美的部分,所以纯真纯善的生命,可以归纳为人天乘。不过,关于人天乘善法,我在这里就不给大家介绍了。因为人乘是五戒,天乘是十善,五戒十善加起来有很多做好事的行为,有相的修行、住相的修行,都是人天乘善法。
   那么修行人天乘了之后,这个实际上还是一个世间法,所以,我们对于做好事,一定要有这样一种佛法的观念,佛法让我们做好事,是让我们获得生命解脱的一个基础。就像地基一样,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你的房子根本不可能盖牢,就算你讲法讲得再好,你再洒脱、再舒服,如果你是一个恶人,你不做好事,那你永远都不会解脱。所有的大小乘经典,都讲人天乘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基础打牢了之后,接下来才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在你人天乘的基础上面再往前走,还有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呢,才是佛法的精要所在。
   那么这三乘里面,一般分开大乘和小乘。小乘是什么意思?小乘就是自行车、摩托车一样,只把自己运走,就是自己觉得人生太痛苦了,我把自己的生死问题解决掉,把自己的痛苦消除掉,但是不考虑到别人,不管别人的问题解不解决。大乘可不一样,大乘是不但自己解决,还要帮别人解决。就像客车、还有火车、飞机,它可以运载很多人,所以叫大乘。小乘的修行方法怎么修呢?小乘证体不起用。
   到了三乘的时候,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从出世间的地方开始的。他不从世间法开始,世间你再做好事,也是不究竟的,如永嘉大师说的很清楚“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自由。”这是他对人间善法、人天乘的一种看法。所以,《证道歌》的第一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绝学无为”,绝学是绝什么学呀?诸位想一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学什么?从小到大,你所学的这一切,无非都是世间法,无非都是妄想、分别、执著,无非都是以一种价值去掩盖另一种价值。
   我们人哪,很多时候被世间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害得够戗!大家忙忙碌碌,几十年就被世俗的价值观掩盖住了。所以价值观很害人,比如说在解放前,中国民间流行的很突出的价值观,就是三寸金莲,女孩子的脚要三寸才漂亮,如果长到五寸的那就是丑的。这种价值观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凡夫众生偏偏就觉得有意义。就像现在有人觉得减肥才漂亮,觉得排骨美,瘦得跟白骨精一样,还说是漂亮的,这种价值观完全没有人生的意义。但是,社会上一旦形成这种价值观以后,大家都觉得我胖了出去就脸上没光。如果在唐朝,一个女的出来,如不是胖乎乎的,说你这个人没福相,唐朝的美女都是胖乎乎的。世俗的价值观害人害得很深,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价值观都是人为创造的,不是一个具体真正的价值存在。
   所以佛法用五戒和十善这个世间的价值观念,就是更超出世间的价值观念,就是道德的价值观,就是世间有实际受用的道德的价值观,来掩盖我们虚无的价值观,或者说代替我们虚无的价值观。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就呈现出比较完美的状态、比较真善美、比较真实,但是,你现在任何状态都是世间法。所以呢,绝学无为这个学呀,就是要把你世间的价值观全部打破,包括佛法里面五戒十善的价值观念,注意哦!我说打破这个价值观念的意思,就是世间的五戒十善做好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是我们的基础。如果你基础好了,始终把住那个基础不前进,就像这个房子地基打好了之后,上面不许你盖房子,这是个傻瓜,你的房子永远都盖不成。所以佛法的修学,在这个基础上,你一定要往前一步,往前一步这一步,就是绝学,诸位想一想我们学来多少东西?释迦佛要讲这绝学两个字,他的思想要讲十二年!所以,不是今天在这里说,就能讲得很清晰。为什么他讲十二年呢?在十二年当中,佛讲《阿含经》,就是讲解脱道,就是要讲证得我们真心的妙用、真如的本体,所以绝学就是绝世间之学。
   老子讲的那句话比较好,“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绝学无为啊,是用了这样的一个词,来形容我们佛法的修证。但是老子讲的绝学无为,还没有到佛教的这一步,因为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绝学呢,“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这个损啊,讲的还是佛教的四禅八定的境界,禅定的境界,还不是解脱的境界。这个在憨山大师的书里面,憨山大师有评判。所以,绝学的这个学,实际上要落实到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当中,诸位现在可以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我们要观察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世界到底是什么组成的?比如说,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个什么世界呢?是个物质世界,唯物论,对吧?一切以物质为先。我们现在在生活当中,你最大的执著,就是执著物质的享受。这种执著带来的痛苦,带来的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你征服自然,然后自然就给你报复,这是因果报应。你要做一件事情,你不知道这个事情做完之后它背后隐藏的那种负面的因素。所以,物质世界给我们极大的局限。另外呢,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什么?我们追求精神的享受。艺术、文学、哲学、世间的各种音乐、美学,无非是讲追求精神的享受,他有实际的受用。那虽然有实际的受用,它还是世间法。
   所以,你要明白这个绝学无为证的这个体呢,先要观察我们自己的人生。观察我们的物质世界,然后再观察我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到底有没有一个可以做主的东西。物质和精神,这个释迦佛在阿含经典里面,讲了十二年,十二年啦!归纳在佛法里面就是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五蕴皆空,有人说佛教是唯心的,你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有人说佛教是唯心的,那是他说错了。佛教不是唯心的。那佛教是不是唯物的?佛教也不是唯物的。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的第一蕴是色蕴,色蕴就是物质世界。首先一照,物质世界不是真实地存在。物质世界不是真实地存在,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的错觉。既然是错觉,那就不是真实的存在。能量和质量可以互变,质能互变。看得见的东西和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互变。所以,第一个是照见色蕴皆空,物质就是空的。
   第二个,受想行识,这是精神世界。受想行识也是空的。这样一来,物质空掉了、精神也空掉了。注意哦!这个时候是最关键的,你现在不要讲话,全神贯注地观察外面的世界,身体能看得见的这个物质的,你先把它空掉。没有物质世界的存在,没有我们身体的存在,然后你进一步观察,还有个思想存在。还有思想的觉受存在,受想行识呀,还有一种认识的存在。哦,第二步,受想行识也把它空掉。就这一句话啊,你就能够证体了!只要你色心二法当下空掉,当下能够看见如如不动的本体,所以佛法里面讲的真如本体它是没有色相,没有心念,勉强地叫它是真心,实际上它也没有心的名字、没有心的概念。一般人讲五蕴讲得太粗了,听不懂。所以,佛又方便地说,那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哎,这样一分哪,你要是学了几年佛,要是有些基础之后,你就听懂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根尘相对产生的那个分别心,六种。这十八个东西,就是我们现在大家生活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如果在轮回当中,我们如果在三界以内,你所生活的,就是这个色心二法,也就是这十八界。你把它抓起来也就是一把。
   所以,要了生死,了这个分段生死,你说难吗?也不是很难,因为你把这十八界看清楚了,知道这个色法物质世界,和内心这个世界啊,全部都是我们的幻觉,全部是不可靠的,我们的痛苦也在这里,我们的快乐也在这里,无常也在这里,毕竟空也在这里。所以呀,你要想了生死,要想解脱轮回,你把这个色心二法,把这个五蕴,把这个十八界看清楚,抓起来一把往那儿一扔,就解决问题了。这里就没有生死可言了。所以绝学,不以世间为学;无为,不以世间所为。世间有为有造作,就有动,动就是色相,所以五蕴皆空那个空就是体,就是真如的本体。
   当你真正的去体会,比如说诸位今天下午坐在这里,你可以简单地观想一下,你可以把你听课的几分钟时间,当你布施出去了,你就把你的这个身体,这个物质世界扔掉不要!把你的想法、过去无量劫的想法、包括你学佛的想法、发菩提心的想法、做好事的想法,全部不要了!因为那些全部是妄想分别。你想想,你现在扔掉的这一下,就这一刹那,你所能够体会到的,就是我们真正自在的本体,它无拘无束,没有人能够欺负它,也没有人能够让它烦恼。在这个时候,如果说地球是一个铁丸子,有人把这个地球拿起来,往你脑袋上砸下来,怎么样啊?地球粉碎了,你这个身体也被它砸粉碎了,但是,你好好的,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上了。
   所以证体起用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证得这个体,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的明心这一层。明心和见性有不同的内容,明心就明白我们心的本体,看到我们的真心,就是远离你一切虚妄分别,远离你一切意识心态,证得这个真心。它从来没有动,它也没有作用,它本身没有动摇,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所拥有的任何痛苦、烦恼和快乐,都没有,但是它如如不动。所以,小乘人一到这里他高兴哪。他说,哎呀,我终于解脱了,住在那里不出来了。所以小乘是证体不起用。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证体还要起用。那么这个证体,可以说,除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顿悟禅以外,其他的所有法门都是从证体起用这条路走过来的,包括禅宗后来的参话头。
   那么诸位,要是你今生想修行,想得大利益呀,有一个问题必须闹清楚的,就是,你怎么去用心,你这个心放在什么地方去用、去修!早上有个同学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心不可得,你发什么心?这是个最重要的问题,你要知道这个心在哪里用!在哪里用呢?刚才说这个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是我们轮回的所有内容,那么我们现在是个凡夫,我们的整个生活,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上面,你脱不开你的想法,你脱不开你的物质的身体,就像蜘蛛网把这个蜻蜓、虫子牢牢地捆起来一样。你就被它抓得死死的,这个时候,你说,我三心不可得。你这个时候,如果你说你自己真的三心不可得,你是个大妄语。为什么?因为你就像被房间关住一样,你在房间里面,然后你说,你已经跑到外面的空中去了,有可能吗?你最多是在房间里面的空中。就像鸟关在鸟笼里面,然后这个鸟笼放在房间里面,然后你从鸟笼里面跑出来,其实还是在房间里面,你这个鸟还是不自由的鸟。然后,你一下子觉得比原来自由多了,快乐多了,然后你就以为自己解脱了,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三心不可得之前,一定要有个用功下手处,也就是说,你一定要知道从鸟笼里面飞出来这个鸟,一定要知道这个房间还有个窗户你能够闯出去!那么这个窗户在哪里?明白吗?这个用心在什么地方?在佛法里面,基本上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呢,就比较容易下手的,是从我们的意识下手,意识啊,就是十八界里面,六识的最后一个,这个比较容易,念佛,这个意识实际上我们就叫妄想,对吧?就是我们的妄想,这个比较容易懂,所以,有人说念佛法门很了不得,他直接从你妄想下手,把你妄想一层一层消除掉了,也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以一念抵万念,一定把妄想顶住不让它起来!顶住之后,它自然在进步的过程中会证得三昧,证得正定。念佛、持咒、观想、觉照、禅定的力量,早期传入中国的各种禅观,全部都是从意识上下手。这个法门要是讲起来很多,诸位现在也可以试一试用这个方法,比如说大家有学念佛的,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清楚,就是不让自己打妄想。这个很容易,不管是老太婆还是小孩子,你听到这个法,你就会用。但是这个也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在意识上,你念佛要是念的一心不乱了,就是说你念的不再有妄想了,那下一步的功夫怎么做?下一个跟禅宗的参禅会入同一个层次。参禅的起步比较高,所以参禅的人要中上根,中根和上根,下根的人很难参禅。下根的人呢,妄想纷飞,要想把妄想停下来,太难太难,对世间的执著又特别重。这是一个方面,从意识上。
   另外一个呢,是从意根上下手。这个意根啊,不容易,讲妄想我们大家知道,脑袋那个老东想西想就是妄想、很清楚。但是意根是什么呢?意根啊,诸位注意听,意根就是妄想从之生起来的地方,意识的根本啊。这个意识呢就像树长起来那个树叶、花果、树杈、树枝,这个根就是树根。那么意根又是怎么一回事呀?它又没有妄想,所以要命就在这里。意根是没有妄想的,但妄想又是从意根出来的。诸位有没有观察过,妄想从哪里来的?你闭上眼睛,自己没有妄想了。你突然想一下,外面一辆车,这车马上就会从脑袋里面冒出来了。这个车怎么会从我们脑袋里冒出来的?是从外面的车拉过来的吗?又不是。你现在想一下飞云江大桥,大桥马上就出来了。妄想就这么多。所以这个意根有一个非常微妙的作用,就是诸位把意识妄想停下来之后,没有妄想了,然后这个意根呢,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却很清楚。他脑袋里面很清楚,他会感觉到:我现在很清楚了,我现在没有烦恼了。
   所以在《楞严经正脉疏》交光大师的著作里面,特别强调要“用根不用识”,禅宗的参禅法门都是要我们用根不用识,禅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么多闲事,它只要你看到这个意根,所以参禅有一个参话头,参话头诸位知道啊,有没人用参话头功夫的?(答:不多)不多。参话头,这个是中上根人能用,下根人参不起来。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参话头,什么是话头?我们说,参“念佛是谁”,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多人参话头,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到处找,这个不是参话头,这个是在念话头。参话头是什么呢?参话头就是要参话的前头,话的前头是什么?诸位想不想说话?你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当说话了,话头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前的那个啊。所以参话头的功夫是这样的,想念阿弥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要念出来就是话尾了,念出来它就跑掉了,所以你要参,参的是:话的前头。诸位现在你试试看,能不能参得起来?你想念阿弥陀佛,但是偏偏不让它念出来,正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看看!想念,你脑袋里“阿弥陀佛”不要冒出来,冒出来那就是话尾巴了,能不能做到?这个你要是能做到啊,这就是参话头。而且这个参话头,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绵密,它这绵密到什么程度呢?禅宗告诉我们参话头是这样的,用功的方法,这个话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句话,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还要盯着这个话的前面。这挺难哪,参话头参的着急的时候,就像吞那个热汤圆,很热的汤圆含在嘴巴里面,吞下去又会烫死掉,吐出来又舍不得,它味道太好了,舍不得吐,就卡在这个喉咙里。
   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猫捕鼠”,猫抓老鼠,看到这个猫抓老鼠,追、追、追、追,老鼠一下跑到老鼠洞里面去了。然后这个猫就四爪抓地,尾巴翘起来,然后就全神贯注盯住这个洞口,干吗?这老鼠别让它出来,一出来就要扑上去,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心里面这句话啊,不让它冒出来,但是一定要想看着它。这猫呢,一方面不让老鼠出来,一方面又想老鼠出来,出来可以抓住它。它一出来又跑掉了,哎,所以你不能让它出来。它不出来你又白等,所以又想它出来。这如猫捕鼠,这参禅的人,参话头的人就要这样。就是要这样,想要自己念佛,却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就盯着,看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能不能想到?能想到你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想不到了,你老老实实的,在妄想上面先去除。如果你妄想慢慢消除之后,念佛功夫慢慢用深了之后,心会慢慢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你就会慢慢看见这个意根。所以,参话头实际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诸位,你妄想没有出来的时候,脑袋里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意根。
   意根有个非常好的作用在哪里呢?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体会得到的。比如说,诸位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件麻烦的事情、烦恼的事情了,你就问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件事情是痛苦的?你肯定说:我知道。那么,那个知道的东西痛不痛苦啊?它不痛苦。“知道”的本身并不苦。比如说,有人打你一巴掌,“啪”一下,这时候很痛,痛,你知不知道啊?痛,你知道痛。知道痛那个“知道”本身它痛不痛啊?它不痛。所以我们凡夫就执著在意识妄想上。人家说你一句呢,你就在这一句话上,在这个概念上,在赞叹或者诽谤上,甚至在这个身体上,就痛了,就苦了。如果你回到这个意根上呢,一点都不痛,也不苦。所以早期佛法修行的,要在意根上下手。佛陀曾经讲过一句话说,“不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是什么?我们一般的人,第一支箭射到你身上,身体已经很痛了。身体很痛之后呢,你心里面还要跟着这个箭痛。心里还要着急、难过,还要恨那个人打我。所以,你的心也跟着痛了。那修行的佛弟子呢,佛陀告诉弟子们说:多闻圣弟子,不受第二支箭,只受一支箭。别人打我一下,只是感受到打我的这一下痛,这个比如说皮肤被打坏掉了,这个我知道,心不要因此而痛苦、而恨他。你就确确实实的,去对付每件事情,只是知道事情的本来面目,哦,本来是这样,你不受它负面的作用。所以,在意根上用功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你平时,随时会关照着意根,生活当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麻烦,你问你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些痛苦、麻烦,然后你马上回答说,我知道;那么,知道的这个“知”它痛不痛苦呀?它不痛苦。哎,这个问题马上就解决掉。有很多弟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人烦恼来了,打电话给我,我就是这么简单告诉他,你烦恼吗?他说我现在正烦得不得了。哎,谁知道你烦恼啊?你知不知道你烦恼啊?我当然知道!我要是不知道,我就不烦恼了。好,那个知道烦恼的,烦不烦恼啊?他很听话,他马上会回观自己啊,观照自己那个知道烦恼的“知道”,他一看,没有烦恼。所以知道烦恼的那个知,并不烦恼。这个就是禅宗在意根上用功的诀窍。
   诸位要是细听,有基础的同修呢,在禅宗有修行的,在这一块特别重要。前面一个层次,在妄想上用功夫,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第二步,在意根上用功夫了,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在这里容易有一个误区,要注意啊,这个误区是在哪里呢?这个意根的境界非常的清净,你感觉它,它没有烦恼。所以,当你有一天用功用到这里了,你说,哎呀,很清净,这个世界上好象和我没关系了。好象没关系了,只是很明白,知道吃饭、知道穿衣、知道走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好象一尘不染,因为这个意根它可以不落在法尘上。法尘就是妄想、分别的概念,它不缘法尘、不起妄想分别的时候,就是感觉本来如此的这样一种境界。有很多人,以为在这里就明心见性了,实际上还是个生灭法,所以我说,这里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见性之前的八种错误的境界里面,其中就有这一种。那么这种境界的特点在哪里呢?就在于,他脑袋里面有个很坚固的感觉,就是我现在解脱了,我现在很清楚。那个我执,这个意根就是整个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本在这里!意根就是我执的根本!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无论你好坏是非,完全以意根、以这个我为中心的,以我的感觉为中心,所以你觉了一切法,你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了,好象你看到很清楚了,心里不受到侵扰了,实际上是最大的干扰最大的不安。所以意根非常麻烦,我们说句不好听的,它会装摸做样的,它在我们自己心中,会树立起来一个清净的概念,没有烦恼干扰了,这多好啊。所以在三界里面,四禅八定当中,四无色定的第一个空无边处,第三个无所有处,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这三层天,都相当于意根的境界。
   中国的道家、庄子,西方的哲学家,很多人都能到达这个境界。他对世间也无所求、无所得,看上去在文化上好象很高妙,但实际上呢,他总有一个东西。有个什么东西呢?你看他的书,你看他的话,你就明白了,有个东西在那儿可以抓住的,就是我!所以这个“我执”就在这里。
   如果诸位想要了生死呢,禅宗的方法比较好。禅宗的方法让你参禅啊,就把这个意根滚得很熟悉,就像母鸡孵鸡蛋一样,死死把它孵住,孵、孵、孵,壳一破掉,小鸡就出来了。那么,时时刻刻把我们生死根抓住,你清清楚楚没有烦恼的那个根本,你抓住在这里,吃饭、穿衣在这里,所以参禅的人要绵绵密密,到最后,桶底脱落,那也就是把这个意根砸破掉了。这样子我执一破,就证入了本体。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个根和本体相差没有太远,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面,因为我们这个语言文字,一落在我们心中就成为法尘,我们听来的法,不管你讲得多好,你说那个法师讲得多好,那本书讲得不得了的好,再好就是释迦佛跟你说的话,一落入我们凡夫的心中怎么样呢?全部都是法尘,都是妄想分别,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一层通过。要在这一层意根上通过之后,就能证体了。
   诸位要是现在想试试看呢,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通过四个层次、四个步骤试一试看:
   第一步,我们把物质世界扔掉,在你心里面,把所有的物质世界,不管是光明,还是空,这个身体,这个世界,你全部扔掉不要了。你可以观想一下确定如此。
   第二步,把你的心念全扔掉,心里面的念头,也就是说,不管你现在想的好还是不好,想的是听法呢,还是做好事、做善法的,一切善恶是非的想法全扔掉!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第三步最关键,现在不是外在的扔掉了,内在的妄想分别也扔掉了,那剩下的明明白白的那个,也把它扔掉!你看看能不能扔掉?这个明明白白再扔掉一下,那你证得的就是本体了!这个体从来没有动摇,它也不明白。你说不明白呢?它没有我们那种妄想、意根那种明白,实际上它是有明白的,但是,它的明白已经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明白。所以这个第二步到第三步啊,机缘成熟的人在三言两语之下,马上就透过去了。确实能够把这个明明白白的扔掉,干干净净的,那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根基的人,可能因此在意识当中又给他创造一个见解出来。所以在唐朝以前,中国禅宗就直接让你把这个东西扔掉,很简单。那么扔掉之后,这就是证体了。
   第四步,证体起用,所以到这个份上,永嘉大师说的:“绝学无为闲道人”,实在是悠闲得不得了!因为我们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一直追求啊,几十年忙忙碌碌,生生世世都在这里追求的,无非是财色名食睡,无非是色声香味触,所以,生生世世在这里,这颗心总是不得安宁啊。那你就觉得很奇怪,当你把这个物质的世界扔掉,当你把内心的精神世界扔掉,当你把这个明明白白的心也扔掉之后,你才发现,原来生命怎么会有这么安的地方呢?不曾动摇啊!无量劫来没有动摇,现在明白了它也没有动摇,将来也不可能会有动摇!生命的本体就是这样如如不动。闲哪,所以“绝学无为闲道人”这个“闲”,是确实内外世界断绝无尘,一种平怀,泯然自绝。全部了断了。
   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还想得到一个,哎呀,我终于得到一个绝学无为的东西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落入了这个法尘当中,所以,下一句永嘉大师再逼着你,不除妄想不求真。哦,不除妄想不求真!这是什么?前面我通过一种方便的法门引导大家,让大家先把这个物质世界扔掉,然后再把妄想扔掉,然后再把明明白白这颗心扔掉,那么当你证得这个体之后,下一步要怎么呢?起用了。起什么用?不除妄想,反过来说,我们可以妄想了这个时候,为什么可以妄想了?因为你看到生命的本体原来就是这么不动的,所以现在我口渴了,好,我打一个妄想,那我就喝茶,诸位看,当你前面这个物质世界、妄想全部了断了的时候,喝茶有什么关系?喝茶难道不是生命最庄严的显现吗?妄想有什么关系?是非人我,人世间的种种千差万别,我们不是有大智慧吗?所以呀,这个起用就是不除妄想,不除妄想是从这里呀。因为你了生死,是从这个我执的意根开始,从这个地方突破,所以你起用,还是从妄想这个地方回来。
   那么刚才讲到了“绝学无为闲道人”,这个就是我们要证体的最重要的部分,证得的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地方,就是真如的本体,佛佛唯传本体,传的就是这个体。
   那么证体之后呢要起用,起用在哪里用?刚才说了,我们要证体,要先看到自己的妄想,然后在妄想背后那个,你很清楚自己有妄想的这个东西看清楚了,然后把它再拿掉,我执就破掉了。我执一破,见到的就是真如的本体。那么起用呢,还是要从意根这个地方开始,也就是说,从我们的妄想开始,这条路从这里过来,把外在的环境断掉,然后把妄想再断掉,然后呢了知的明明白白的心也断掉,然后经过来,这时候见到的真心,这是顺序的过程。当你见到真心之后,又从这里返过来,所以,返过来的这一部分,就是妙用。我们还是这么多事情,还是这么多的人生,我们坐在这里,还是这么多人,我们一天还是吃三餐饭,但是,那个吃饭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了?(因为)你从这里已经找到了你的真心,在真心的基础上,证体的过程当中呢,要起妙用了。所以证体起用,这是整个佛法的一个重要的道路。凡是一切从修行的法门入手的,都是要从这条路走过来,看了真心之后,回过头来的,特别是不除妄想,你看,它直接从这里下手,那么每个妄想生起来呢,就是你佛性的妙用。所以,诸位看这个图表(黑板上所画图表),这个真心如果包含了这个过来的部分,这就是佛性啊,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佛性。所以真心跟佛性是不一不异,真心只是如如不动而已,真心起用了,就是佛性的妙用。所以你要证得真心呢,必须把你的妄想分别全部一刀了断,断在那边。然后你再过来,让自己想,这是手表、这是人、这是花,你在生活当中种种分别。
   其实,永嘉大师说的这个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个妄想,按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是意识,对吧?在佛门里面教下啊,一般不说它是妄想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也是这个意识,在我们凡夫的时候,你一切的想法全部是错误的,这才叫妄想。那么如果你回过头不除妄想起妙用的时候呢,证体起用的时候呢,这个叫做妙观察智,它叫妙观察智,它是智慧了。所以一个真学佛的人,他不是越学越傻,越学学得跟木头一样,什么都想不起来,而是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观察力。转识成智,转的过程就是这样一条路过来,再这样一条路回去。所以人生没有哪一样不好,这是站在你明白真心的人来说的;说人生实在是太痛苦了,是站在我们凡夫的没有修行的人来说的。这条路你要是摸清楚了,你再来看佛法,太好了!原来有是非人我的这个了知心、第七识,到这里呢就成为平等性了,平等、完全平等,也是智慧。一个人能做到平等,真平等的时候,他是智慧。能够做到妙观察也是智慧。所以呀,不除妄想不求真,如果你在这里要除妄想要求真,那么永远都在这里起不了妙用。所以阿罗汉哪,他就住在真里面,叫偏真涅槃,他偏真了,就求真,就住在真里面,住在真里面就叫做无余涅槃,或者是有余涅槃,他就住在涅槃里面。那释迦佛就要骂他是什么,骂他是焦芽败种,没出息的。你要是安住在这个真心里面不出来了,你也是没出息。
   所以大乘佛法的整个过程,从我们现在开始下手,一直到证得真心然后起妙用,永嘉大师就用这一句话:“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这一不求真哪,你无边妙用全部显现了。那你才能看出我们生命当中丰富多彩的内容。那禅宗祖师的那些洒脱的情怀,你才可以完全体会到。那么这整个过程呢,是我们修行佛法的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证体起用。《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师一听这句话就开悟了,你知道“应无所住”,无所住在哪里呀?无所住于物,无所住于妄想,无所住于你了知的那颗心。你看,证体了没有?证体了;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生了知心、生妄想心、生分别心。两条路,证体、起用,一切佛法都是从这里入手。
   所以,你看看这个修行法门,叫你念佛好不好?好,念佛是叫我断妄想的,再进一步是干什么?很清楚。那么这一条路要是弄清楚了,释迦佛讲法的五十年当中,前面四十二年说的法你全部明白了。四十二年讲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啊。诸位呀,在前面的十二年中,就讲的是这一条路,还没有回去。因为前面十二年里阿含经里面讲的就是证得小乘的涅槃,讲解脱,所以到这里呢,从这个路上我们走过来,到这里,我们解脱了。佛法,小乘叫做解脱道,自了汉,走的就是这条路,那么再回过头来到这里呢,这叫做菩提道,也叫做菩萨道。哎,菩萨是回来了,就是小乘和大乘。所以前面这十二年讲的是过去这条路,后面的方等、般若,讲的是回来这条路。四十二年,就讲这两句话,就是永嘉大师说的,“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诸位要是想细听这句话,那我们还得再听50年,你才能完全听懂。当然了,如果有根基很利的,可能三言两语就听懂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得很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相见性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第二点——从相见性。这一点在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也是很难得的,而且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为什么叫从相见性,刚才是证体起用,那个体我们通过很多法门证得这个体,现在不用你证体了,你直接从这个相上就见到佛性。这个难啊!《证道歌》后面两句话怎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咱们这个幻化空身就是法身。
   前面这条讲完之后,诸位觉得脉络挺清晰的,对吧?从我们这里开始修行,然后回过头来起妙用。但是从相见性这个,在佛法里面真的要大善根的人才能明白。为什么大善根的人才能明白?《金刚经》里面也有这样一条道路,《金刚经》实际上是讲明心见性的道理,明心见性的道理,就这两条道路,《金刚经》都提到了。而且《金刚经》的前面十六分跟后面十六分呢,讲述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永嘉大师整个《证道歌》里面,头一句就把这两条路全部显示出来。后面这一切呢,只是讲我们证得这条路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毛病啊,或者是一些好的境界而已。所以呢第二条路,《金刚经》里面有句话叫做,“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一个从相见性的方法。禅宗在宋朝之前没有参话头的,宋朝之后有参话头的。我刚才说参话头是在意根上下手,那是前面这条路走的,不参话头怎么个不参话头法?有这个学人跑过去问师父,什么是佛?唉,这是佛(手指某物?),这是相,从相见性。师父什么是佛?即此是!即心是佛!所以一切肯定的都是从相见性。
   佛陀在《法华经》上啊,有表现出来。《法华经》里面告诉我们,说佛陀出现于世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要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佛的知见是什么呢?佛的知见就是所谓诸法实相,一切法的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诸法实相就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那么这个十如是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个,第一个是相,第二个是性,第三个是体,相性体这三者;明白相性体这三者的关系了,那么就是整个佛法的诸法实相,就是我们要认识事物,从十个角度去认识,十个角度要是太多了,我们最起码要从这三个角度去认识。刚才说的把一切相空下来之后证到这个体,这是解脱的;从这个体再回来,这个回来是菩萨的。所以菩萨道的核心,是发菩提心,而见佛性。
   那么第二从相见性这条路啊,诸位看到这个相了,这是第一步,先要看到相。然后,相的后面是什么呢?体是有没有相呢?体是没有相的。刚才我们不是证体起用吗?体是没有相的,你在相上再看到一个没有相的东西,体相不二的时候,这时候你见到的就是佛性。这是从相见性,道理是这样的,一讲啊,可能诸位有点绕。你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实验试试看,慧能大师一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那么我们去体会这个“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体会一下,见到一切相,你却看不到一个相。你看到这个指头的时候,是不是想到指头呢?是不是认为这就是指头呢?如果你看到指头,虽然很清楚这是指头,但是你脑子里并没有这个指头的痕迹,指头的形象都没有,只是知道这个,这比较难。
   所以我们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条路在中国只有在禅宗,禅宗还是在宋朝之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这条路才显发出来的。而且呢,永嘉大师他在这里深得受用。所以永嘉大师一宿觉,诸位学过肯定知道了,他一跑过去见到慧能大师怎么样了?饶三匝,锡杖一杖,不开口,这住这个相。这个相就是佛性的妙用,你老人家有没有看到这是佛性呢?慧能大师当然看到了。但是慧能大师虽然看到了,还要考考你,你这是装模做样的还是真的明白了。所以要“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一切对话言语动作,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相,即便是当时慧能大师要是跑下法座给他两耳光,这也是相。对于一个大手笔宗师来说,他完全没有痕迹。所以在这个上面呢,诸位如果能够从相上看到一个无相的东西,你可以这样子去体会,你切菜的时候,有一天你突然明白,其实切菜没有菜相,你说话没有说话相,心里面没有说话的痕迹,走路的时候没有走路的痕迹,念佛修行的时候也没有念佛修行的痕迹,修行一路走过来,种种境界在你这里没有境界,所以你才能在一切相上自由自在、放大光明!
   我们读大乘佛经读过很多,大乘佛经里面经常会讲到的一句话叫什么?六种震动,有没有?佛一说法都要六种震动啊,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间涌四边没,四边涌中间没,六种震动。这就是从相见性的佛性妙用啊。怎么样个从相见性法呢?你现在所感受的这个世界,不是不去感受,不是不知,不是不见,了了知见,不落知见,所以不是不知道。那么诸位,你现在把脑袋往右边看,大家都往右边看的时候,右边的境界你看到了。当你看到右边的境界的时候,左边的境界没有掉了,对吧?你想不到左边的。那你看到左边的时候呢?左边的又涌现了,右边的又看不到了。所以佛性是怎么用的?吃喝拉撒行住坐卧无非都是佛性。只是你吃喝拉撒行住坐卧的时候没有吃喝拉撒行住坐卧的相。终日吃饭没有吃到一粒米,他不是不吃饭,他也天天吃。所以在禅宗的公案里面,诸位要是再细细地从头到尾看下来,也就是这两条路,第一条路呢,你说,师父呀,什么是佛啊?这里没有佛!师父啊,我要求你给我安心哪,没有心可安!一切否定的形式回答的,就是要否定刚才说要证体起用的那条路。这个整个走的,就是证体起用的那一条。先否定,然后你马上看到你,你就看到本体了。看到本体之后,你自然证体就会起用。然后还有一种呢,是肯定的。肯定的是什么?师父,什么是佛性啊?庭前柏子树!什么是佛性啊?电风扇在吹!什么是佛性啊?我刚刚吃过饭了!都非常肯定的。但是你不要搞错了,你以为这个电风扇在这里就是佛性啊?不是。是告诉你这个事实的真相。告诉你一切相的当下,你要离开相。所以呢,证体起用那条路简单地说,就是离相而无相,你先要离开相,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然后你没有相,然后起无边妙用。从相见性呢,是即相而无相。即相而无相,就在相上离开相。这个如果对于根基利的人哪,修行起来那是一日千里。前面那条修行的路虽然有次第、有台阶、有方法,你一步步可以走,但是呢,确实比较慢。如果你根基很利的,能够即相而无相的,一切滋身产业,就是你做生意啊,办工厂啊,还是工人打工啊,完全没有关系,任何形式都可以是最好的修行。因为任何形式都是一种相,你就是在庙里敲着木鱼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也是一种相,在这个相上没有相。那你拿着汽车的方向盘在那里开,这个是一个相,在这个相上你要无相。所以,一切世间滋身产业就是佛法的妙用,这一步非常难得的,从相见性。
   那么,即相而无相呢?就是永嘉大师这一句话,“无明实性即佛性”,当然我们讲无明啊,就是包括我们现在的当下,现在我们并不明白佛性,无明。无明就是傻乎乎的不懂,简单地说,不明白真理,它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愚痴的,也就是说,你听也听不懂,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反正就那么一回事了,哎,这是无明。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无明上面,你不著这个无明相,你管他听懂听不懂啊,你管他是说的比唱的好听,还是唱的比说的好听,我一天只要听到这个声音我就知道这个声音是无相的。啊,我说任何话你都知道这个话是无相的,你心里面就不受任何话影响了。所以我在这里可以破口大骂骂你们,你们不会觉得有什么关系;我在这里赞叹,你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关系,因为你已经在一切相上呢,离开一切相了。这就是佛性的妙用。所以呀,无明实性,在见思惑没有破的时候,我们是受深重的无明影响。在你贪、嗔、痴生起来的时候,是深刻的无明表现。在你见思惑破完了之后,自己觉得解脱了,这是中等的无明,就是沉沙惑。在你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佛性道理的时候,还有个佛性在的时候,这是细微的无明,还是个无明。
   从凡夫到成佛,整个过程当中,被无明笼罩的这个过程,你的当下离开这一切相,那就是佛性,也就是无明实性即佛性,这不容易呀。这个在天台宗称为是大开圆解,什么意思呢?就算你听完这堂课后,你没有证到佛性也没有见到佛性,但是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明白你的生活当中不管起什么念头,你哪怕看到一个人讨厌他,你就毫无道理地去骂他,你是个坏蛋,你不但坏蛋,你还起这个坏念头,这个念头的当下,你能够离开这个相的时候呢,它就是佛性在起用。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分别是什么呢?如果你真的大开圆解了,你起了这个坏念头之后啊,它不会有负面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坏念头不会表现在你的行为当中,不会去害人。比如说你想打人了,手痒了只想打人,这是坏的,但是你看到这个相是假的,是空的,你心里呀,就不受这种打人的束缚了。但是你的习气很重啊,所以还是去打了人了。这是怎么打呢?这很可能就是对他有帮助了,让一个人训练他的意志。比如说,父母亲打孩子一样的,这孩子不听话,你一下子来我想揍他一顿。但是呢,如果我们平时的人你不明白道理,你打了之后心里还着急还痛苦,所以呀,所有的父母亲他打孩子他心里难过,这个实际上是不对的。你应该看清楚,这个孩子你应该打他一下,把他教好了,所以你很开心,然后你就打他一下。但是你不能表现出来,你表现出来就是很凶,很难受的样子,所以装给他看的。这个就是佛性的妙用了。如果说你没有见到佛性,你只是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叫做大开圆解。所以呀你的一切行为,只对自己、只对旁人、包括你身边的人,有好处没坏处。你不能说我是父亲我爱打你就打你,然后孩子给你打完之后就没出息了,以后见到谁都怕,这样子啊你就不好了,因为你啊没有大开圆解。所以大开圆解的人那叫做活杀活捉。什么叫活杀活捉?大手笔的宗师,他一出来就非同小可,该什么方法救度众生,他就用什么方法。所以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哪,以前有一个徒弟问师父说,师父,什么是无明哪?我们有没有知道什么是无明哪?然后他师父就瞪着大眼睛说,你有什么资格问哪?当然他说得比我凶多了,我凶不起来。这徒弟一听这句话,脸马上“唰”一下就红了。然后他师父就告诉他,这就是无明。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脸就红了,突然就冒火了,无明火。所以这个无明火的本身,你正在发的时候,你如果马上能够离开相,无明实性即佛性,这是从心理的、精神的、内在世界的受用来看到,无论你是愚痴的还是有智慧的,无论你听懂还是听不懂,无论你有多少烦恼,在这一切相的当下呢,你如果心里面能说,哎呀,这些相原来是假的,一下子呢在相上就不执著这个相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身心一下突然就解放了。这种解放、这种自在、这种妙用,就是佛性的妙用,就是一种心灵证得真实的体现。当然了,你随着自己用功的进步呢,这种表现是越来越明显,你内心的这种束缚呢,也越来越清晰,所以呀,可以分开说,一开始是大开圆解,自己的见思烦恼都有,然后第二步呢,见思烦恼没有掉了,心里面不会再动摇了,不会再为这个世间所动摇了。第三步呢,不但不为世间所动摇,而且还要来救度众生,菩萨的同体大悲。然后最后一步呢,什么大悲不大悲,什么救度众生不救度众生,什么有相无相,通通跟他没关系,通通了如指掌。这是第四步,所以“无明实性即佛性”啊,有这样几个,凡夫、断见思惑的、断沉沙惑的、断无明惑的,分开这四种人,这四种人的修行过程,他的当下就是佛性,所以叫“无明实性即佛性”。
   那么,“幻化空身即法身”呢,主要是从有相的思想上来谈。就刚才说从相见性,空身就是相。我们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身的时候,你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相,我相;执著外在这个世界、执著他人的时候就是人相;执著一切众生的时候就是众生相;执著时间就是寿者相;执著空间,就是人我众生相。所以《金刚经》讲的无四相,实际上就是打破我们的时空观念!把你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一下子破掉了。怎么破的呢?第一个方法就是《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刚才讲的;第二个方法呢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你看看,从我是名我,即非我是名我,总是在你一切相上呢,离开一切相。那么这样子呀,诸位可以想象一下,你说我们有哪件事情不能做呢?哪件事情不是佛性呢?没有了。那么也就是祖师大德常说的,佛性在哪里呀,佛性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大光明!嗯,在六根门头。刚才我讲见性的时候,要照见五蕴皆空,对吧?五蕴呢实际上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以你从证体起用的过程你要把这个六根全部打破,叫什么,“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云老和尚走的就是这条路,证体起用的路。而慧能大师呢,也是走的证体起用的路。所以慧能大师他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然后在五祖那里得法之后,在猎人队里再呆了十五六年,这就是起用的过程,他走的是那条路。那么还有很多,像大梅法常祖师,他就是走的从相见性这条路,根基很利呀!人家见到马祖的时候,问马祖什么是佛?他说,即心即佛!哎你这个心就是佛!就是指我们这颗心哪,诸位呀!证体起用的时候需要把我们妄想心了断,从相见性的时候不要了断,而是在你无明妄想的这颗心当中,就是佛性的妙用啊!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的第二句是“不除妄想不求真”,接下来就是讲从相见性,你看看非常严密呀。所以呢,大梅法常祖师他一听到马祖道一跟他讲的这句话之后,即心即佛,他马上跑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去干吗?去看他的六根门头放大光明!诸位有没有放光明啊?
   我们修行过程中,会有种种境界的不同,第一个境界,一般如果你觉得有受用是证得空的境界,证空了。比如说你打坐坐得好,一开始是腿空掉了,然后是胳膊脑袋空掉了,然后呢呼吸也空掉,最后身体也空掉,世界也空掉了。哎,剩下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是坐禅就会有感觉的。这个里面的空啊,容易误会的,因为你虽然空掉还有个空相。所以有些人会执著这里面的玩空,有些人就说,哎呀,没有因果了,佛性本体哪里有因果啊?所以你一说没有因果、不落因果那你就去做狐狸去,啊,野狐禅,他不懂得因果道理。所以呀,在这个过程当中呢,会出现种种境界,第一个就是空的境界。空的境界在历史上呢,害了很多人,他执著空了。有禅定的人执著禅定的空,没有禅定的人执著妄想里面的空。这两种你看都是要命的,那么当这些空都挡不住你的时候,你才能明白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空,才能明白证体起用那个体。
   那么,在这之前呢,还有两种,一种就是禅宗说的光影门头,这叫门头,就是还在门外。刚才说的空,在空里面容易出现问题的。这个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针对这个执著空的问题反复强调,哦,太多了。学禅宗最怕空你知道吧,所以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能执空如芥子许。一下执著空、断灭空了,不悟因果,到时候下地狱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下去的。这是第一种拦路虎。
   第二种,就是你不执著空以后再往前走,会见种种光明、会见日光灯那种光、太阳光的光,甚至六根呢,会有六道光柱,眼睛一看呢就有两道光冒出来了,耳朵有光出去、鼻子也有光出去的,有时候你这光能把人照透了,这人站在这里,你看到他背后的墙上的东西。就像X光透视一样,会透过去,山河大地没有阻隔。这种种光呢,如果光照得厉害的时候是什么?是整个天地一片光明,这个实际上啊是第二个路口,歧路、出入的地方,出现在这里执著的人太多了。所以过去在西藏他讲这个虹化,他不只是说内心见到这个光明,而且身体都可以变为光明飞走了,成个光明身飞走了,如果他我执没有破,根本还是宇宙间的一个游魂而已。我们说的神仙,哎,他只是一个神仙,我执没有破,那个色界天的光音天,它通体就是一个光明;大梵天,基督教说的上帝,他就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他最伟大,最初就是由他来的,大梵天他看到这一点了,所以他觉得上帝创造万物,以为都是他生的,那都是我执非常严重的一个。所以在这里面哪,色界的禅定会出现的第二个误区。
   第三个就是影,这个比光还要麻烦。影实际上就是境界。光没有掉了,他境界非常多,比如说,他能够看到十万亿国土之外的世界,他能看到,有这个本事。看到这每个众生啊,轮回路上,八万四千大劫以内,你是怎么生、怎么成,过去世、未来世他都了如指掌。哦,这下知道,我这境界简直太好了。完了,我解脱了,我执没有破!所以只有光影门头再突过去之后,这个时候你才能跟佛性见面哪!你且见到佛性的妙用,所以,讲佛性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大光明,诸位啊,不是放出来这个光明。
   当然了,这个光明出现了,它也不是坏事。我刚才说的这几种境界呀,是修行路上会出现的,但是呢,不意味着它就是坏。如果你执著它,以为它好,那你可能就上当了;如果你不执著它,它反而是好的境界。因为毕竟你出现这些境界之后,你对佛法会生起大的信心。你修行了半天,自己光明也没见到,空也没证到,你就不知道佛说的到底对不对呀,你就会怀疑了。所以呀,有这些境界以后,你就会产生信心。但是你一旦执著在这上面,那完蛋了。所以《楞严经》告诉我们,“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别无圣解,哎,不作圣解是好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你执著了,若作圣解,无论是空也好,是光也好,是影也好,都会着魔。当然这个着魔不是我们说的神经病一样疯疯癫癫的,他就是心里面以我执为根本,然后他住在这个上面来说法度众生。哦,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他会觉得你只要身心世界空得了,我空了,就是解脱了。像老子讲的,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是一个无的境界,虚无嘛,老子的虚无。哎,这是在空里面出现的问题,邪师说法。在这里面他不懂得因缘果报,不懂得因果的道理,所以一个执著空的人他不讲因果。他的行为道德要是有缺陷,那两种情况,一种呢,他是证得了,但是习气太重,习气太重这个,他慢慢了断会了断的,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那第二种就是,他走斜了,走歪了,不讲因果。光影门头也是这样,如果以这个光或者声音作为悟道的标准,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说,诸位听说过这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对吧?青海无上师的,她就是听这个声音,听声音的种种层次,就是以这个相作为修行的标准。还有那个*轮功,李洪志在这个肚脐上面转*轮转得什么样子啊?这种修行境界就是创造的妄想境界。虚妄的、有相的妄想境界作为修行的标准哪,这种种都是群邪的表现。这《楞严经》里面五十阴魔讲得很清楚。所以呢,佛性在六根门头放大光明,并不只是有这个光相的光,而是指无相的光明。无相哪,怎么样子在六根门头看到无相的光明呢?六根门头看到无相的光明,在佛法里面,光明代表是智慧,黑暗代表是烦恼。那么六根门头放大光明呢,就是你的六根清净,了了分明,没有任何的负作用,只要你六根所对而无相,就是即相而无相。六根所对就是有相,在这个相上看到无相的这个,六根相对而无相。那么,诸位你现在可以看一看,你眼睛所看的这一切,不知道了;诸位眼睛现在这样一看,啊我在这里讲话,很清楚。你却没有讲话的相,也没有我的相,也没有你的相,你只是知道这个。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光明,你却很清楚。这东西就没有痛苦哪!它清净到没有清净相的样子啊。所以《心经》才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清净的样子。那么你眼睛现在看到的是我,看到的是佛像,还是看到的是厕所是大小便,一样!你只是知道这么一回事,你还会执著这个人真漂亮,那个人真难看,会吗?不会啊,因为你看到好看难看的都是佛性在妙用。而且呢,你还可以知道他是好看还是难看,你看微妙就微妙在这里了。
   所以呀,天台宗讲的,圆人修法日劫相倍,你大开圆解之后,从相上能够起修,从相上能够见到无相的,你的六根所对,随时随处都在修行。“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电风扇的声音就是给我们讲经说法的声音,拖拉机的声音、车水马龙的嘈杂声音,就是给我们说法的声音啊。诸位你如果想一想,我们不说别的,你只说眼根和耳根门头怎么放光明,你天天在大街上你看到人来人往,乱七八糟。你心里只是知道有乱七八糟这么一回事,哎,乱七八糟的念头也没有,心不著相,哦,一切乱七八糟到你这里就没有乱了,听到外面的嘈杂声音,特别是城市里面的嘈杂声音,你没有嘈杂相,超然自在。所以呢,就算你在十字路口也是好参禅哪!
   这样子你体会体会,在生活当中体会,在佛堂里面体会。你有一天如果体会到了,你就看到你眼睛所对的一切尘,了了分明,却不受任何影响。耳朵听到的也这样,鼻子闻到的也这样,舌头尝到的也这样。哎,吃也没关系,什么也可以吃,吃也没有吃相,终日吃饭没有吃到一粒米,所以你不会为你的好吃不好吃而着急了。那么如果诸位啊,你有一个特别的嗜好,比如说你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你就专挑你自己不爱吃的那个试试看,无相去吃,你肯定吃得很舒服了,那比你平时吃的再好的东西还要舒服。佛性的妙用就妙在这里,它能够把我们所谓的烂铁也铸成佛像。当我们这颗妄想烦恼痛苦的心,你在这里观察观察,你发现这就是佛性的妙用,哎你看这多好啊,你可以为家里人干点活,这大街上有垃圾你可以把它捡起来扔在垃圾桶里面,你不捡也没有关系,非常自在,所以一切心一切法一切事到这里都成为妙用。这个就是永嘉大师告诉我们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那么后面这两个啊,我刚才说是四点哦,第三点是修行路上的障碍,第四点是修行路上的境界,这个其实对于一个真正要开始修行的人是很重要的。不过,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有不少人还没有上路,所以呢,不讲也可以。只要把第一点、第二点的宗旨抓住了,我们根据自己的根基、喜好,你可以从念佛入手,可以从参禅入手,也可以从其他法门入手。但是你选择这个法门的时候,最好找一个老师,甚至是找一个师兄,比我们懂的,有一些基本的佛学知识,像我们在座的有不少都是善知识了,都可以指导大家修行的,包括在家的老师,出家的师父,庙里面的懂得佛法的师父,你可以向他们请教,然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你要知道什么是佛法呀,佛法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把我们生命内在这个宝库打开,我们大家都有这个宝库,都是绝对自在、绝对幸福的宝库,可是我们都把它浪费掉了。我们天天向外求,却不知道自己的宝库,打不开,所以佛法呢,就是要我们把这个宝库打开,永嘉大师《证道歌》实际上就是这把钥匙。从前门进来的钥匙呢,就是证体起用;从后门进来的钥匙,就是从相见性。其实是四通八达,什么门都可以进。所以我希望呢,诸位能够在六根门头放大光明!阿弥陀佛!到这里结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周春根据录音整理)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修证次第要略
下一篇:逆川禅法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觉为本——觉悟乃人生之真谛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八讲 正宗分——多闻智慧觉
 禅心密印 第九章 能所双亡超三界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八
 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九讲 正宗分——布施平等觉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证法
 觉悟入门—善护因缘
 《楞严大义》修道之三
 华严法会开示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戒律学 第六章 戒律的罪与罚 第一节 戒律的罪与罚之特色[栏目:佛教戒律学]
 Is sex before marriage a type a sexual misconduct?[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摩诃止观卷第九上[栏目:智者大师]
 为什么学佛 第二章 三恶道 3.皈依佛不下地狱[栏目:能弘法师]
 约束身心 戒恶修善[栏目:传喜法师]
 如何做个开心快乐人之四 勿忘普贤菩萨之随喜功德 A[栏目:衍慈法师]
 The Universal Door Of The Bodhisattva Who Listens ..[栏目:佛教经典·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Sutras · Bilingual Reading]
 1742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唐 湛然撰)[栏目:09 注述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