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思想与企业家的和谐幸福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4

佛教思想与企业家的和谐幸福

内容摘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科学技术的“物质至上”观念对人类文明发展提出挑战;当今世界面临新一轮严重经济危机,人们如何面对困境和应对挑战?使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产生认真思考,而在此基础上将其核心价值运用于人生经营和企业经营理念上,那生命的意义和利他的思维模式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

关键词:幸福至上 以心为本 利他之心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与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人们富裕了,有名有利了,但却焦虑了。中国企业家杂志2008年第9期调查显示仅有3%被调查者认为未感有严重焦虑情绪,既是幸福的,而97%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34.2 %的人有严重焦虑情绪[1]。人们究竟缺少什么?科学上的革命(科学技术)使人类充满信心,甚至成为了现代世界的新信仰,“物质至上”观念带给人们对物质的疯狂索求,现代化与温室效应的矛盾等,都对人类文明发展提出挑战。但事实上,“物质至上”却带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纷争,战争不断,仇富、复仇等恶性事件屡屡发生,而物质拥有与幸福指数并不成正比。有调查显示:物质生活充裕的人所经历的痛苦程度,竟然跟物质生活贫乏的人相差无几(只是显现方式不同)。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复杂环境中,人们又如何面对困境,应对危机?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心灵的环保以及思维模式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弄清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是人们经营人生,经营事业的根本。

1、幸福至上 

佛祖说:“一根蜡烛可以点燃1000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是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减弱的。”[2]物质上的东西是有限的(是外来的),所以会带来纷争的可能性,而幸福是无限的,它是内在的,所以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是不会有任何纷争的。所以幸福是至高财富,是所有目标中的目标。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

那什么是幸福呢?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它是一种情绪?是没有痛苦?是好运气?是满足?是物质享受?这些字眼都不能完整的说明对幸福的理解。不能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没有人总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幸福是一个长期的追求。如:当外在或物质发展的速度超过知识的发展时,人们承受著强烈的心理矛盾冲击,却苦无解决烦恼的方法,而丰富的物质享受就相对地带来了各种外在的干扰源,使我们跟内在世界(精神)失去了联系。于是很多人就寻求刺激,追求物质享乐或接触新鲜事物的刺激其本质上都是短暂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结果,所以不可避免地都会有所改变,当产生并维持快乐的基本因素改变时,新鲜感失去,情绪变化。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快乐”、“痛苦”,以及形成的原因。“心”的感受,其实是两种基本活动交互影响下的展现,一是本能的认识力,二是制约因素。如果我们能够认清一切情境的真相,那么我们唯一的反应就会是“慈悲”。所谓制约因素在佛教名相中就是“烦恼”。即贪、嗔、痴“三毒”。愚痴就是“自我”,将“他”划分在外界,把他人和物质视为快乐或不快乐的可能来源,生活变成一种争斗,形成痛苦的轮回或回圈,但具有形体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中,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却不愿意接受它的相对性差异这是逃避。贪著,即欲望,改变是相对实相中唯一不变的事实。嗔念,就是恐惧,拒绝接受相对真理的无常本质所导致的必然变化。以上均自心造作罢了。这是形成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圣严法师智慧语: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3]所以,要获得可持续的快乐——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了人的最高需要是精神,当人们的生活、安全、自我实现达到时,那么生命的意义最终应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我以为幸福应该是当下快乐+未来预期(可持续性)。意义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我们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以心为本

那如何得到幸福?根本是我们的心。佛经上说:“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分析。[4]意义就是价值,人生价值的根源即在人的心。中国哲学的“心”,梁漱冥先生精辟地概括:“何谓心:心非一物也;其义则主宰之义也;主谓主动,宰谓宰制。对物而言,则曰宰制,从自体言,则曰主动,其实一义也。心之与物,其犹前之与后,上之与下,左之与右,要必相对待而有见焉。”说明了心是主宰。而佛教提出了一种精神科学,或者说佛教的目标就是内心的科学,一种对精神的研究中得到发展的科学。制造出更好的人类存在者,开发一种内在的认识,以改造外部世界。通过认识到我们对于自我的眷恋是没有真实物件的,通过解除我们对于现象的牢固性的眷恋,从而使我们摆脱各种扰乱心灵的情绪,终止痛苦的恶性循环。是什么眷恋著现象实在性?是精神。除了精神本身,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帮助人认识精神的最终本质。

佛教是觉醒的路,它是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精神劳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这条路的目的就是“完善”,最终的认识、觉醒,即“佛陀的境界”。

我们唯一消灭的,并且是彻底消灭的东西,就是无知。然而,对于自我存在的眷恋,包括痛苦就是无知的主要表现之一,佛性是对于事物的最终本质的醒悟。一个在精神实践中拥有巨大心灵力量和良好稳定性的人能够将甚至是最强烈的痛苦的时刻也用于向著精神实现前进。

要过一种有品质的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给予生存以一种内在意义,而给予它一种内在意义的唯一方法,则是认识并改造我们的精神,利用佛教那些真理,将我们本身具有的完善的潜能变为现实。所以精神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动力。

3、利他的思维模式

以上赘述了幸福至上的意义以及以心为本的精神核心,那如何运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呢?

(1)摆脱私我意识,走向心灵的自主和自由。

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把利他经营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认为经营者的任何策略,乃至重大决策,归根结底都是其思维模式的产物。从京瓷公司1959年成立,到1993年电信电话公司(DDI)成功为止,道盛用了30年的时间,缔造出两个世界一流的企业,他成功的经营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就是“利他经营”。道盛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利己是不好的或者是不需要的,这种看法未必正确,利己之心是维持肉体所必需的,也是神赋与人的一种“心”[5],他是两个层次,利它之心属于更高层次,人只有具备利他之心,才能真正幸福,利他之心包含著与竞争对手的互利共赢。

心灵的纯粹可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抛却“利己之心”,发挥“利他之心”。佛教主张普渡众生才能达到高超境界,利他才能利己,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世界经济危机,战争爆发等等,都是“我”,“我”地热衷于利己的人所发生的现象,是人的心制造出来的。由于利己和利他之心的不同,人生和社会就会有天堂和地狱差别。即在现实世界中,心态影响人的生活是普遍现象。当我们心理充满爱时,就身处天堂。当我们心理怀有怨恨是就住在地狱。世界最大的差别都源自于心,天堂与地狱对应的就是利他与利己。如何抑制利己之心?要不断自醒,自我反醒。“察己”和“慎独”。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提高修养的方法,并且持续不断。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做有利于社会的事业才能使自己得到益处,并形成良性回圈。很多成功企业家都有一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为社会和人民作贡献,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实惠。在当今社会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关闭企业、大幅裁员,其实是只顾自己利益没有觉悟到神圣事业的信念。思想意识支配人的行动,人的行动又是其思想意识的反映,只追求利益的人事业永远不会成功。人和企业的成功在于思维方式,它决定经营者理念,经营理念又决定其竞争中的行为。以人为本,以心为本,作为企业家只有以利他之心为本,真正考虑员工乃至社会的利益,才能建立牢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形成良性回圈,国家也同样才能和谐,世界才能和平。《当和尚遇到钻石》的作者美国佛学博士罗西以他用出世思想行入世之事的事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思考,他将佛教思想的核心《金刚经》融汇贯通,运用万法潜能,在其经营钻石生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深在商业界,时修清静行,体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智慧。圣严法师曾说过:“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6]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许多人为了赚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身心健康和快乐,那他的生命意义又何在呢?而道盛等一批卓越企业家的成功核心,就是“利他之心”并使其也获得了财富。只有先“利他”,才能达到长远的“利己”,这也就是心的和谐,形成了和谐幸福的良性回圈,而这一核心思想也同样适用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无数事实证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耗能为代价的,并己经遭到大自然的报应。人要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共利共生,是当今人们应认真对待并付诸行动的紧迫问题。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类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2)发挥潜能

以上谈到了心的力量以及修心的目的在于我们的心力。但如何使人生达到可持续幸福?我以为就是在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过程中,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那是一种莫大的快乐。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增加那些自己觉得喜欢、有意义和擅长的事情,在这其中发挥幸福的潜力。“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7]

(3)丰富和满意的人际关系

亚里斯多德说:“没有友谊,就没有幸福。”培根说:亲密关系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将我们的痛苦减半。”自助与助人是分不开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而最大的幸福来自于意义和快乐。

总结:佛教的空性智慧,万物的潜能能带给人内心的德行与外在的成功。用佛教智慧经营人生,经营事业,以此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而乐在其中就能使我们的身心和谐与快乐。

如果我们人类能有更多、更好的人类存在者,我们就可以改造外部世界,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世界的和谐、和平、美好将成为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中国式焦虑的真相[J]。中国企业家,2008(9)

[2] 摘自《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尔博士。 

[3] 《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58。

[4] 《心的自由》讲座—湛如法师。

[5] 日本道盛和夫《新日本?新经营》,中译本,149页

[6] 《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72

[7] 《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78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借鉴
下一篇: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
 浅谈当代汉文大藏经整理传译之方向
 以慈悲智慧面对危机
 加强交流 增进友谊
 五台山信仰与世界和谐
 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
 仏教——平和の実现に向け
 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法国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与宗教的关系
 当代大型佛教组织的管理挑战
 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瑞士佛光山的弘法实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栏目:慈氏学·专题栏目]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