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定学
圆慈法师
定学是佛教中的三学之一,是连结戒学和慧学的中介和桥梁;它又是静心健身之术,是喜悦之源,是修习心和开发心智的方式方法,是建立清净庄严世界的途径,是近涅槃的清净道。定学的分类可依佛教实际分布的地域而分为南传实习定学和北传实习定学;又可依定学的发展和传承而分为早期定学、中期定学和後期定学,亦即小乘定学、大乘定学、中国禅学和西藏定学,我们的讨论将依这些分类而展开。
小乘定学
小乘定学虽早在公元三世纪就译成了中文,但因师资问题,修定的环境问题和步骤繁杂,加之中国人修行的目的不在证阿罗汉果和涅槃,而目的在於学菩萨行以成佛;所以小乘定学的经典在中国普遍不受重视,研究者少而修者更少;这类的经典往往成了寺院的不动产或装饰品。此是佛教的萎缩相,少闻(学)寡语,更不能因根机而施教,百家争鸣被独唱一句或不立文字之音所淹没,在教化上教条地流向二边:或让人追求来世安乐,或让人追究一句以期顿悟。佛法因之被囚於寺内一角,使众人敬而远之。佛教没了活力,佛法的光辉自然隐匿;佛子自困手足,新学佛法者寡,弘法场地少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今日的大乘系里,有设营立坛以广扬圣教之心者寡,有此行者寡之又寡。设以三学滋润四众者更是寡而少,此是佛教之衰象,僧人之失职。今澳门佛教总会诸大德设菩提之旅之营帜,设三学之高堂,实为应世之悲智妙用。小乘定学多流行於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那儿的僧人不信弥陀,不谈他方净土,深信自己解脱之能力,以弘扬三学十二分教、持戒、修定增慧为日常所务,以证四果和涅槃为目的。依阿含经和小乘论著而言,定是三学中的增上心学,是三种善教中的中善,如”众善奉行”等语,是说明定教为中善,又得有神变等故为中善,人若具定慧,其心力之稳固状况,”譬如坚石山,不为风所动,毁誉不能动”。以三明等的近依而言,定是阐明为六神通的近依,因为只有依於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以行为而言,定是阐明回避称为自苦的极端行为,而戒是阐明回避称为沉溺极乐的行为,慧是阐明行於中道的教。以超越恶趣的方便而言,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戒是阐明超越恶趣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以断烦恼而言,定是以镇伏断而断烦恼,如以初的近行定等而伏断烦恼。以对治法门而言,定是用来对治缠的。以杂染的净化而言,定是用来净化爱杂染的。以证果的原因而言,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因为证阿那含果的称为定圆满者。
关於定和定的原理
经典中说,依於“心”而修三摩地;巴利文或梵文的“三摩怠被颉叭痢?samadhi)一般译为中文的“定”。甚麽是定?觉音在其所著之《清净道论》中说:“善心一境性为定”。此语之意义与“置心一处”,“摄心一处”相近。觉音认为“等持”是定的意义,此即为“平等正直地安置和保持心与心所於一个所缘的境上,或依那法的威力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地住於一个所缘的境中”。
若依《法聚论》所载,佛经中的“止”(舍摩陀samatha)、“心一境”(cittekaggata)和“心不散乱”(avikkhepa),“一心”皆是定(samadhi)的同意字。所以,在汉译的《坐禅三昧经》中有“系心一处,是名为止”,“止则心闲少事,故心住一础薄靶亩ㄊ堑佬纳⒎堑馈薄S炙担骸跋敌牟涣钔饽睿饽钪钤瞪阒罨怪浦钭。敲恍摹薄!靶淖∫淮σ嗖怀凵ⅲ敲ǜ薄!鹅匾ň酚小俺V咕泊Γ恍亩俗媸直漳浚闵砜谝猓骱龇乓荨薄!洞锬Χ嗦揿犯诙喾矫嫦允玖恕爸埂焙汀肮邸?vipassana)在引心向定入禅上的密切关系和相辅作用,如言:“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从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
系念修心以得定入禅的原理,《坐禅三昧经》是这样说的“系意观行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念令还,常念观心,心出制持,若心疲极,住念所缘,舍外守住,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疲)极乃住息;所缘(境处)如柱,念如绳锁,心喻猕猴;亦如乳母,常观婴儿不令堕地,行者观心亦复如是,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此修禅定的原理与禅教中牧牛图所显示的道理相应。
定的相、味、现起、足处
依据《清净道论》所说:“定以(心意)不散乱为相(或特徵),以消灭散乱心为味(或作用),以心不散动为现起(或现状),据`乐者之心而善等持'的语句,因而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
心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修定就是修心、改造心、强化心或令心升华。所以要想修好定或对修定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必要对心有个了解。
小乘经典中对心之锐利和作用,虽然还没谈及如大乘经论中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心所造”的地步,但也啃定了心力之不可思议。此引《法句经》中的法句以显示之。《法句经双品》中说:
一切(恶)法,心为前导,心为主使,由心促成;
若人以邪心,或言或行动,苦恼跟随他,如轮随牛足。(1)
一切(善)法,心为前导,心为主使,由心促成;
若人以净心,或言或行动,安乐跟著他,如影随其身。(2)
依此而言,一切事(或法)都是依心的关系而存在,特别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心作主宰,作领导的,由心力所促成的。现代科学的发达,有征服太空的威力,成就极大,不但旅游太空登上了月球,还正向其它星球进军;对人类的物质文明贡献也极显著,例如电话、电视业的发展,能使人们听到和看到遥远的声音和情境,从前蜀地的出家人去浙地朝拜观世音菩萨来回数月,而去印度朝拜佛教圣地来回则要数年;利用现今的交通工具,一周便能让人如愿以偿。再如电灯代替了腊烛,电脑代替了毛笔,动力机使水牛和毛驴进了动物园。这些说明心力的作用,和心被善引导时,可以造大福给予人类,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从而改变人的某种命运。但是,如偏重於物质科学的发展,做其奴隶,而忘却对本身,对自心的省察、调御和改造,那结果一定是:物质科学的发展成就,都会成为增加苦痛的因素。i如核子能力的运用,以善心用之可以给人以光明;以恶心用之可以摧毁种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所以法句第四十二颂说:“仇者对仇,怨者对怨,心被邪使,为害最大”;而第四十三颂则说:“非由父母为,亦非亲族作,心被善导引,造最是大”。由此而言,人物无论大小,只要有心,心是活的,皆有必要进行心之了解、分析、归类、调理,以及分别对待等。这样去作,於世出世法上皆有好处。如何了解呢?方法很多,不过学佛学者,应从佛教入手。
依上面的法句来看,心为行为善恶的的决定者。何为行为?行为是指人对事的一切活动说。依佛法说,包括了身体,语言(及字)和内心的有意活动。身体的动作和语言的表达上有善的,有恶的;另有无所谓善恶的行为,称为无记。何为善的行为?一般的来说,凡与人有益的,受到国家奖励的,社会所称赞的,则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与人有害的,则是恶的,不道德的行为。不过依佛法而言,凡是善的行为,应该是同时对己对他或她都有好处的行为,忽视一方都不为圆满的善和美,或者不为佛所称赞的尽善尽美行为。行为的所以成为善恶,必由内心来影响。行为从内心而引发,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先考虑,其次决定;然後是发为动作:动身,动口或动笔,便有善恶的价值。行为的善恶,主要决定於内心,所以法律对於犯法者,必审查其动机,为预谋或为偶发,这舆佛法的见解大体一致。我们的语言和身体的动作,己有心为因缘,有了心的成分;因此,渗入了善心往往成善事因缘;而恶心成恶事因缘。这可见行为的善恶,由於心力的作用和参与。所以劝人向善行善,要教人从心地改良做起。
心净则国土净
了解心对根身的主导、为善的发动、以及心能影响报体等之後,看看心对身外之物的影响力,以进一步了解心之作用力,以明了修心之重要性。如我们的夏令营,所在寺院的建筑,都市计划等,都是依人的心力来决定。即使是卫星上天,动物的复制,火箭等,看来是外物,似乎舆心无关,可是研究起来,只是某类人心的需要,才不断产生出来。人心有甚麽而需要,不消说,主要是为夺取控制和求生存,这才有种种的制造。依不同的要求,开展不同的知识,引出不同的行动和成就。如人得了重感冒,其心定是不宁,家人因欲其康复请医和用心护理,大夫定要用心诊视施药,而健康学家用心在如何防治此病患,医药研制者则尽人心研制有效而无副作用;而其不友好者则是另一种心态。这便是随人心的反应欲求不同,就有不同的工作,引出不同的成就。推而论之,世间所有一切文化活动,科学进步,都依於心力的推进。
依佛法而言,世界的苦乐,世界的治乱和安危,都依人的心力而造成。假使众人之心皆向善,重道德,守法令,这个世界就会转成祥和清净的世界。反之,多数人向恶,不重视道德,不守法令,便会变成暴戾的秽恶世界。所以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譬如,中国的苏州城在诗人张继的笔下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锺声到客船”;而在马可波罗的眼里则是东方的威尼斯;八十年代的苏州城仍是外国游人所崇敬的古城。现在的寒山寺已经是苏州城内的寒山寺。半夜钟声绝非今有,乌啼寂灭已久,代之是汽笛不息。大马路是油烟浓浓,小港小弄是叮叮当当的脚踏车催促之声。体现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观念。心力是能转移环境的,能使她转好,也可使她转坏。不过如转向丑恶苦恼,那就不是善者的理想了。我们一般所能了解的,心的力量,要通过我们的身体,手足,才能改变环境,但心力如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可以不经过物质的手足等劳动,而能影响外界的。
佛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的含义,就是原因,条件或关系。世间万事万物,依於各种因素关系,才能存在,才能现起。如我们的夏令营,是由营地,导师教员学员护助人员等成份的存在而现起。一切法也都因所存在的条件或关系的解散或消除而不存在。如鼓不擂无声,“死者不语”。此正是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一切法依他因缘而存在。在种种因缘中,“依他因缘”是特别的重要,不能缺少的条件,这就是“心”。换言之,一切法不离心的关系,缺了心识的因素,是不能存在得如此的。讲到心为因缘,意义并不单纯,然在依心(或他)而起中,有一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依识而安立。这就是说,一切法的存在,存在得如此,此是经过我们的心识作用:如我们的心识不如此,那大家认为如此的东西,也就不如此了。有些人心理起了变化,别人觉得好的,他却觉得是讨厌的痛苦的。或者,他人没有见到听到,他却见到听到了,譬如净因法师能常见鬼,与鬼沟通,当然,在人类的共同认识中,他是不一般的。再如我们认千真万确的水,据佛经所说,鬼见之如脓血,天人见之如琉璃,鱼之宫殿,而某些人知其为H2O。又牛见了红色,就眼红,而且猛攻红色之物;西班牙人借用牛的弱点,而行斗牛之玩命之乐。再说火,对常人是热的,会灼伤皮肉;可是有些巫术师,走在红红的火坑上,一不觉痛,二不会被灼伤。这便是心识化,而影响於根性身体)境(外界)的关系。所以佛说:我们觉如此如彼,都与心识有不可离的关系。可以说:心识为(种种因缘中的遍)因,事物是果。心与外境,有著因果不相离的关系,如你的心变化,你的外境也就变化了。
心与身
心能影响身体
依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或报体),由前生业力所招感;出生以後,受著父母的抚育,饮食的营养,长大而成熟。在这一生中,我们的身体,可能在业力限制内,起著很大的变化,此中就有随心识的变化而变化的成分。中国有一俗语说:“心能修相”。肉店的工作人员和屠宰者的形象比在花市上工作者的形象决定两样;英国的电视台时常作美容品的广告,而美容师却常常忠告太太小姐们:“无怒,保持内心和悦,笑颜常开,比甚麽美容方法都有效 庇怯舯耍谛牡亩窕跋烀娌康谋砬椤6忻琅灰贡涑砂追⑴诱吖沤窠杂小?/P>
心种种故色种种
另外,很多昆虫,生有保护色:如住在青草丛中的,生成青色;生在土堆中的,生成土色。更有住在树皮上的,生有树之色。这说明,住在那个环境中,对该环境的色彩及形态有深切认识,而引起了与他一样,以便掩护自己的意欲;身体便跟著而起变化,颜色像他,形态也像他。由於心有种种差别,所以身色也有种种差别。一次弟子们问佛:鸟类的羽毛,为甚麽有种种不同的颜色?佛回答说:“心种种故色种种”。此说明了由心识的要求而影响报体的变化。一切众生自体,从前生到後生,受到心识的决定影响,皆可依此推论而信解。我们未来的报身,实受著现在心识作用的决定影响,那麽,我们现在的报体,受前生心识的影响,也可以信解了。此所谓“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生作者事”。
定心舆安乐
至此,我们不能不说,心力之大,可以说能让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心能让我们蹬莲台面见诸佛,亦可使我们身遭不幸。正是这个心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所在的世界是越来越走向紧张和恐怖。为了甚麽呢?大家心里明白:其中,不是为了战争优势,争世界控制权,便是为了开辟财源;大家争先恐後的在这条跑道上竞赛,忘却了自心的改善,从而使世界变得不安宁,病态百出。因此,求得心安、少病少恼和身得轻安之事成为人人祈求之事。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轻安?有甚麽妙法?妙法是佛说,这就是定心,定心才有安乐。所以《法句经》心意品中有:易变轻躁心,难防难抑制,智者调直之,如矢师矫箭。(33)独行远游,无形住窟;调御此心,脱魔王束1[yuan1][yuan2]。(37)心不安定,难了正法,无坚固心,难成正慧。(38)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智者护之,引至安乐。(36)心离贪欲,意不受扰,超越善恶,无有恐怖(39)
定心之法
上面说到“心种种故色种种”;这是因为世间有种种的心,才有世间种种的事事物物,百千的行为和结果。所以佛所说定心的方法绝不只一个,而有多种多类。为甚麽呢?因为佛是大医王,能够应病施药方,对症下药。心有多少种类?依佛所说的法门而言有八万四千法门,以一个法门治一种心而计算,那就有84000种心。中国古语中有:“人面兽心”、“人心莫测”等,也说明心之复杂性和难以掌握。而佛说“意微难见”、“独行远游,无形住窟”,因之施以定心之方法。定心有甚麽用途?广而大。常言说心静自然凉,心定能退敌千军,以小例而言,如三国里的“空城计”;是心能给人以达目的力量,如“望梅止渴”。总之心定可止内忧外患。因为心定了,便会使我们的身心发生不寻常的现象和超常的力量。如体内的血脉流通;内脏及内部的筋骨肉,都是一般心力所不控制的,只有听其自然。但在修定者就有能力控制和引导它的运动。对於这方面的体验,如感兴趣可看看蒋维乔所著的《因是子静坐禅定全法》2一书。
定的种类
修定的方法因心而设立。其种类在小乘圣典中分为五大种类,此见於《解脱道论》和《清净道论》等著作之中。此列表如下(略):
a.有寻有伺定:初禅定和近行定共为此定
b.无寻唯伺定:第二禅定为此定(因此定中他仅见寻的过患而不见伺的过患,但求断寻而超越初禅者)
c.无寻无伺定:以达三禅的一境性为此定。
1.喜俱定:於四种法中的初二禅和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喜俱定”。
2.乐俱定:於彼等四种法和五种法的第三及第四禅一境性为”乐俱定”。
3.舍俱定:其余禅为”舍俱定”。而近行定则为喜乐俱或为舍俱。
a.小定:於近行地的一境性为小定。
b.中定:色界及无色界的善一境性为大定。
c.大定:舆圣道相应的一境性为无量定。
第四种一1.定的苦行道迟通达
3.定的乐行道迟通达
4.定的乐行道速通达
二a.定的小小所缘
b.定的小无量所缘
c.定的无量小所缘
d.定的无量所缘
三1.初禅:镇伏诸盖为有寻伺喜乐定五支的初禅定。
2.第二禅:初禅之后,止息了寻伺而仅有喜乐定三支的第二禅。
3.第三禅:此后离了喜而成为乐和定二支的第三禅。
4.第四禅:舍断了乐而成为定舆舍受俱的二支的第四禅。
四a.定的退分:此中由於障碍的现行为定的退分定
b.定的住分:由於彼随法念的住立为住分定。
c.定的胜进分:由於到达更胜的定为胜进分定。
d.定的决择分:由於舆厌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为决择定。
五1.欲界定:一切近行的一境性为欲界定。
2.色界定:色界的善心一境性为色界定。
3.无色界定:无色界的善心一境性为无色定
4.离系定:出世界的善心一境性为离系定。
六a.欲定:以愿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欲定。
b.勤定:以精进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勤(或精进)定
c.心定:以心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心定
d.观定:以观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观定
第五种1.初禅:镇伏诸盖为有寻伺喜乐定五支的初禅定。
(依五法2.第二禅:初禅之后,仅以止息了寻而余有伺喜乐定四支为分说)第二禅。
3.第三禅:此后以超越寻舆伺而余有喜乐定三支的第三禅。
4.第四禅:再后离了寻伺喜而余有乐和定二支的第四禅
5.第五禅:最后舍断了乐而成为定舆舍受俱的二支的第五禅
注:此是将四法分说中的第分为二种而成此五禅说。
依上表可以看出定的种类:或依法数分,或依界分或依减支分,或依断离分,而有五大类而不离一境性;此中细说,如《俱舍论》、《解脱道论》、《清净道论》等小乘著作中陈述。
定的杂染和净化
依小乘的《分别论》而言,定的杂染是指能使定退化的一些法。定的净化则指能使定胜进的一些法。譬如:若得初禅者有欲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这是退分的慧,是定的杂染,是促使定退化的法;若得初禅者有无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这是胜进的慧,是定的净化,是促使定胜进的法。简而言之,得定者的定退化或退步,是因其所得定的杂染因素或成份的介入;世间的所有定都有:(1)能令其自己退位的不良或杂染因素一面,(2)又有能使其自己保持和进展升阶的良好净化因染一面。因此,对於定的杂净一面修定者不能不警觉,而对定的净化一面不能不进取。【未完待续】
【注释】
1、魔王束:可理解为一切有害身心健康的因素。
2、此著收入《禅定指南》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印刷i此有一小故事可以显示心被物隶的点滴情形:兰有位电器商,很羡慕他人的德国造”奔驰”牌豪华轿车,更想知道坐在里面和驾驶她的感觉和滋味;经多年的努力,一日他的梦成了现实,自从有了她,自觉高人一等,所以往日的朋友见到他,总觉得他说话和神情不如以前那麽友谊;他的生活变化,他的妻子最为了解,往日他是早出晚归,有了心爱的车子之後,他是晚出早归,每日早晚必洗车子,每夜三起床以抚摸其车;在用车上,他规定自己,在烈日时不能用,因为烈日促使其老化;去路坏的地区和倪童多的地方,不用,因为有损坏车的因素;下雨泥路日不能用,因为有损车的容貌。除其本人用车,别人勉谈。他的子女乘班车去上学。一年之後,有人问他的儿子,他父亲的车内都有些甚麽装置,回答是不知道。为甚麽呢?没进去过。他的妻子对他的车子不但不喜欢,而且是非常的仇视。因为自从车子进了她丈夫的家,她位居第二了。
刊载于《澳门佛教》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