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0

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

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佛教的修学体系,认为应以菩提心为宗,辅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体系建构与实践的核心。另外,本文也根据作者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灵鹫山佛教教团“四期教育”体系。通过从阿含、般若、法华、华严四期的学习与引导,让修习者由浅入深,成为一个菩萨道行者。值得注意的是,架构虽分四期,然而整体的学习跟修行,都不离开当下的真心与菩提心。

关键词:修学体系 菩提心 戒定慧 菩萨道 四期教育

一、当前世局现象和佛教修学体系的关系

现代世界看似文明发达,实际上却隐含着各种危机。诸如:政治斗争下的冲突与战争、金融海啸下的失业与贫穷、资讯网路下的失序与虚无、环境破坏下的暖化、干旱与能源危机,还有来自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妇女、儿童问题,以及跨国组织犯罪问题、水污染问题、健康问题等等……

今年,以上这些内容都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挑战专案。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源自人心的迷失。现代文明过份强调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造成人类过度的竞争与贪婪。而一昧追求外在的欲望,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内在心灵视而不见。人们在“向外求”的过程中,变得愈来愈空虚、脆弱与虚无,从而使上述问题成为人类束手的危机。

佛法的精神恰可作为对治当代这种现象的一剂良方。佛教之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觉醒的生命和一个正觉的世界。在探究生命实相的过程中,不断地看清楚外在世界的虚妄不实,与内在欲望的颠倒无常。从觉醒幻相到净除习气,提供人们安身、安心以及圆满生命内在价值之道。佛教的修学体系,则接橥一套核心理念和实践法门,一步步的将人从无止尽的“向外求”,转换成轻安自在的“向内求”,让人们通过这套修学体系习得“安心”之法,重新向自己的内在心灵复归。

也因此在思考,作为当代的佛教僧侣,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佛法为这些时代问题贡献心力?同时,或许我们更要自问。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对佛教的修学体系的梳理与实践来为现代人“安心”,从而解决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引起的纷扰弊端。

以灵鹫山佛教教团为例,它是以华严思想对应全球化时代而展开大乘菩萨道的教化工作:以菩提心发起胜义出离心,成就戒、定、慧三学,再通过四期教育体系判别实践次第,以期让人明心见性、证悟本来。从人心着手,消弭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弊端。

下面,我将就这些内容详细说明。

二、谈佛教修学体系之“共法”

1、发菩提心

学佛,最重要就是最初的真正发心。《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谈到发心,这是南北传“三乘”佛教[1]的共法。在《杂阿含经》里[2],佛陀告诉弟子要发菩提心,证得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无漏根;更于《华严经》中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3]可见,发菩提心是佛教修学体系的关键性出发点,菩提心穿透自度度人之一体两面,无可偏废。

然而,虽说菩提心是三乘佛教的共法,但南传(原始)、北传佛教,对菩提心的相关界说不尽相同。

原始佛教以无常、苦、空、无我为菩提心的内涵,重点倾向于个人的离苦得乐而证入涅槃。主要弘传阿含的教法,强调笃实修行安那般那、四念住等禅修方法,以证取无漏涅槃果;汉传大乘佛教的发菩提心内容除了自度解脱之外,更强调利他的菩萨行。此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四弘誓愿的实践,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至于密乘所说的发菩提心,其实际内涵和精神与汉传大乘佛法所著重的并无二致。两者同样以自度度人为菩提心的核心精神,只是密乘在实际修学方法上强调对本尊法的观想等密乘行法。

无论南传北传、显教密教,学佛起点就是发菩提心。从以南传强调的佛教之解脱三法印、四圣谛、缘起观等法义,切实地修行,体悟自性光明,到大乘法教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发起,成就广大佛行事业,悲智周遍。两者所修学的都是传承自佛陀教法,目的都是教导众生止息内心的无明烦恼,达到真正离苦得乐、涅槃寂灭的解脱境界,圆满正觉的世间。

于此,我个人对菩提心作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菩提心就是成佛之缘起,当一切缘起时,即能发愿自觉觉他,相信未来定能圆满一切的种子而成佛。种子即是记忆体,每一记忆体就是不同种子,若能让每一记忆体都是遍智、正觉,那么一切种子的呈现将都是福慧具足,这就是佛陀的境界。


如果发心发愿不正确,便不具足真福真慧。这等于生了孩子后却不管教好,使得生命成长的过程到处流浪漂浮,最后沦落到没有价值的生命,浮沉于生死海中。所以学佛的人念念都要是正念、正见。相信因果,相信一切种子记忆着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相互因果,这样才能正确的发菩提心。要时时刻刻去缘自利利他的心,自利是把自己的人格品行调好;利他是让别人能离苦得乐,不造恶因结恶果。要懂得记忆就是种子,每个人未来生命都要靠记忆体去串联,了悟缘起成佛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2、戒定慧三学的传统与当代蕴含

发菩提心后,要务实学佛,真正落实持戒、禅定、慧观。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所谓五戒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大智度论》云:“十善为总相戒,……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戒,就是规矩,能随时管控、审核自己的心念。戒,是具足学习灵性之法的条件。藉由戒行摄身,使自己不去触犯粗重的烦恼。所以,戒是保护生命的原则和道理,引导我们过严谨、慈悲、符合中道的生活,在惊涛骇浪的现代世界中,守护人生旅途不迷失生命方向。而“七佛通戒偈”,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过去七佛以之作为生命实践的方向准则,依循这一原则、轨道,串连到未来的生命基因,成就善的回圈网路。

事实上,这个优良的传统依然是今天全球化时代下的伦理准则。不杀生即是尊重他人生命;不偷盗即是尊重他人财产,经济平等;不邪淫即是尊重他人家庭,两性平等;不妄语即是讲求信用,尊重承诺;不酗酒即是尊重法理,不乱性而迷失理智。

修学禅定,是在善持戒法之后,把生命中不好的杂质慢慢清理掉后,修禅定会较为容易。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自净其意”。由自净其意而契入禅定,进入禅定便容易任持觉性光明、悟明心地。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禅定法门,无论是呼吸观,或耳根圆通,或修学各种三昧,都需要以般若正见契入甚深禅定。

慧学是透过闻思学习而来的佛法义理。佛经狭义有三藏十二部,广义则为一切法界智,需经禅定方能持明观照,观照诸法缘起性空,而获得真正智慧。《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4]当心意识不颠倒,念念都能转识成智,则渐能达到光明自在。此时,大悲心起,则能究竟利他。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一切佛法修学体系的共法,而以我自己的修学体会来说,整体佛法的义理和修行系统都是相辅相成的。例如:透过阿含守戒与定慧修行,修习达到圆熟阶段,便得着禅的真实智慧;并对众生发起慈、悲、喜、舍的心,这即是法华的菩萨道精神;广度众生,从自度到度他,从自觉到觉他,以华严精神来说,这是实践生命、服务生命、生命奉献生命的理念,到达无处不是华严世界,实现华严净土的目标;当信、解、行、证当下圆满呈现,这即是禅的证量、华严的呈现。整体佛法的修学体系可以从这里开展出来,教化培育佛门龙象,利益群生。

3、行菩萨道,究竟成佛

《华严经》云:“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要建立对佛菩萨的信仰,如同信仰自心的光明。这份光明也是对众生的爱心,佛菩萨是不会忘掉众生的苦,佛弟子亦应承担这份使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又名觉有情,何谓菩萨道呢?菩萨道就是开发心性的空间,圆满我们的觉性。在行菩萨道过程当中,开发我们的觉性,去除私欲、明白无我、净化所执。从利他行为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全面的开展。

学佛一方面是学觉悟,透过禅修、念佛、持咒、诵经等各种修行法门,开启心性的光明;另一方面是把慈悲开放出来,把爱心开放出来。而爱心和慈悲是灵性里面最大的能量,诸佛的显现都是因为以大悲心关爱菩提苗而成就佛国世界。人人都具有觉性,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要周遍的去做慈悲的事情,用无尽的生命种无尽的成佛种子,以善心正念连接过去到现在一切的缘起、觉醒一切众生能成佛的本性。

三、灵鹫山对于当代佛教修学体系之实践

一、菩提本愿、当代重现

释迦牟尼佛将悟明心性、解脱度生的体验传到这个世界并延续至今,灵鹫山无生道场的传承教育理念,即以树立佛法传世教化的法脉,期愿能“传承诸佛法,利益一切众。”让这世间珍宝般的佛法,能于当代再兴、弘传、久住。

大乘佛法在台湾诸山宗长努力下,以诸多面向广泛弘传,都极具特色地开展。正如灵鹫山成立之初的第一志业-----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启建,就是基于华严世界的精神所开展的,其背后所彰显的正是菩提心的具体表现。灵鹫山长期以来接引信众都强调发菩提心,修行也是为了巩固菩提心。灵鹫山的整体志业就是在经营菩提心、营运菩提心,乃至于教育修学的体系亦是为了将菩提心的弘扬系统化、层次化。

世界宗教博物馆鉴于华严世界的多元和谐、重重无尽的正觉境界及菩萨行布圆融法门的无碍理念,期愿在多元文明世纪降临之际,及时以宗教对话、网路交流将佛法“和谐世界”的理念普传,将宗教“爱与和平”精神形成搭建共识平台。在资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接引心灵失根、逐潮漂流的人们走出困境,发现宗教与生命的价值意义。由此出发,转化冲突、创造和平,令地球平安、世界和谐。这是诸佛期待的大事因缘、菩萨翘首的菩提本愿,更是灵鹫山为使佛法在当代振兴的使命因缘!

佛法为什么会衰微?!就是变了调!我们要老实修行,认清佛祖西来真谛,对佛的法教要真心实践。在这个认知原则下,我们学习完整的世尊法教,并且认识到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心境宽阔、接纳众生,且能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不管是世间学中的人类学、心理学,或是出世间的三乘教法,都要学习。因为接引不同的众生而学习不同的法门,然而,不管任何法门都要把它放入佛法的觉性大海中。

僧众离不开修行与弘法,人人都是弘法师,处处都是说法台。随时随地观照我们的心念,转化我们的心念,转识成智、自觉觉他。我们希望培育出优秀的寺院管理人才,或是各宗派的专才,还有真正禅修体验的法师,或是对密教、南传佛教有兴趣,且能用心修行的佛弟子。

在当今全方位生命教育时代,从多元文化的论坛与对话化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觉醒到不惑而没有执着的生命。期待在多元文化对立的时代中,得以事事无碍周遍含容。我们期许一套适应这个时代需求的佛教修学体系,来引领众生离苦得乐,点燃众生幽暗错乱的思想,回到本来的自在光明。

二、以菩提心为修学体系核心的四期教育

灵鹫山无生道场成立以来,由参悟本来的禅心与“缘起成佛”的菩提心,到利乐有情的慈悲与“悲心周遍”的行愿,辅以戒定慧三学。以“禅与慈悲”为宗风,依“修行与弘法”行解并进方针为僧俗教化根基,以“缔造华严世界,共创爱与和平地球家”之愿景,接引各界有缘,共同成就清净佛土。

因为我是出身在战乱中的孤儿,从小体会到生命的苦难与无常,所以出离心油然而生。曾在坟场冢间苦行、断食闭关,效法世尊从华严证量到阿含教化,个人依止如是佛法教育之常轨来建立教团弘化四方。就此,灵鹫山无生道场在这个时代弘化使命中,建立修行弘法的四期修学体系:

(一)培养初学者如何成为一个出家人、成佛法器的“阿含期”;

(二)建立佛法根本见地,学习如何运用于生活职事的“般若期”;

(三)实践菩萨道弘法利生的“法华期”;

(四)成熟为具足世界观,能住持一方的“华严期。”

每一期都有经典依据,如阿含期落实四部阿含的精神;般若期是般若中观经论为主;法华期以法华经为依;华严期以《华严经》统摄。虽分四期,然而整体的学习跟修行,都不离开当下的真心与菩提心!

三、四期教育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一)阿含期:阿含期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发心者养成僧格道念。

(1)安立身心、清净修道:从安立身心开始,学习感念四重恩,依上师心、报常住恩而安住,建立清净的修道生活;

(2)却除习气、建立僧格:学习如何面对身心业习,依佛法因果,培养僧格品德;

(3)依四念处、奠出离心:学习了别身心本空、世法无常,奠定出离道心。 

依佛陀《阿含经》的圣谛法教,在生活经验里观照,发现佛法与生命的本质关连。由此,建立学佛基础,养成能成就修行的出家僧格。阿含期的学习目标即是:基础修道生活的建立,基本僧格的养成,世法苦空无常的出离道心。清楚如何从僧格的养成到如何进入圣位,在解门与行法都具足信心。在这期学习中,首重佛门五堂功课及出离心的坚固,并熟练佛门行仪,展现清净祥和、慈悲安定的出家威仪。

(二)般若期:般若期的学习,着重于引导修行者的“僧伽慧命养成”:

(1)止观修学、立般若正见:如何学习止观与观照空性,建立觉观正见;

(2)解行并重、起观照般若:寺院学院化、学院寺院化,以般若行观照生活中的处处解脱;

(3)处众伦理、重协作承担:如何处众利生的协作承担,培养僧伦与职伦。

依佛陀《般若经》的中观慧见,在生活日用中观照,由发现佛法的存在,进而渐次能将佛法理念贯通融会,并学习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来体认佛法本质,焠炼为能承担如来的法器。以“生活即福田,工作即修行”的般若理念来实践“生活禅”的教化。灵鹫山教团也依循佛陀结夏安居传承精神,每年四季僧众精进闭关就是灵鹫山僧伽慧命养成的充电场、陶炼炉。

(三)法华期:法华期的学习,注重“发起菩提行愿”,引导修道者:

(1)发菩提心:学习将般若性空的观照与大悲心相互连结,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发起清净菩提心;

(2)巩固菩提心:历练度生行仪,了知诸法如幻,觉醒轮回苦趣的妄执,回照佛性觉观的安住,执持愿力转化业力;觉观娑婆自他众生的顽强无明,以忏浣清净业识垢染,坚定菩提道念,回护不退之菩提行愿。

(3)成就菩提心:学习诸佛菩萨的空悲善巧,发掘自他的潜能特质,发愿深入无为法的修持,成就自他无二的利生志业。

法华期的学习实践,最重要的是能善巧地向大众推展戒定慧三学的修习:耐心、爱心的对待苦难的众生;无私的接引大众学佛、发菩提心;以身作则、服务人群。而如何与时俱进、推动当代弘化,这与社会脉动保持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法华期的训练中,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灵鹫山水陆法会可以为这期教育成果的验收。因为,此法会是以当代众姓水陆的法会平台,接引当代人们参与的水陆忏法,由打开超越时空之人我限制,发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认识“生命共同体”的存在,体验佛法因果与轮回业报的真实不虚;并在十方诸佛菩萨加持见证下,诚心忏悔、净除罪障、发愿回向,与过现未来法界众生和解恩怨、广结善缘、发心学佛、悟道成佛。而整个水陆法会坛城,也是佛子精进修道、落实行愿的重要关期,由净心行愿、护念利生、成就佛道,具体印证法界整体就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修道成佛的生命教育场所,也印证法华经“一佛乘”的大教场。 

(四)华严期:华严期的学习,是培养具有世界观、能住持一方的优秀僧才

(1)实证修行力:对于实相修证方针能具体把握,禅定功夫、修心法要能有所体悟。

(2)佛学专业力:于三藏十二部具有完整的基础理解,并专精于一经一论。

(3)宏观弘化力:对正觉之法是不是平等弘扬、对众生是不是平等度化,就是能于一切缘起,悲心平等;不但具有世界观,且能圆融无碍、住持一方。

培养决择正法的观照力,依佛教真实义的思辩,建立中心思想,成为一方住持人才,并能受用佛法,且以诸法实相自利利他。

此期教育,期许学人能担荷如来家业,融合时代需求,受用佛法于当下,转化一切对立于法界和谐之中,令世、出世间无有差别,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例如:因应全球化多元社会,如何以一念真心,关爱地球、推动和谐世界。

二十多年来,灵鹫山推展不同宗教与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在实践过程中转化宗教间之冲突成为和谐。世界宗教博物馆提供全球各宗教人士对话的平台,站在善的起点,实践“尊重、包容、博爱”的精神。用持续不断的对话,勾勒和谐社会的图像。除了肩负起教育大众平等互爱的精神,并显现佛法的慈悲与智慧解脱的无碍世界。

四、结语

世间缘起的一切法,本来即变动不居,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心显得烦躁不安,而佛法本来即以降伏、止息内心无明烦恼为其旨趣。世界的真正和谐平安,是从每个人的心念来转化,所以第一届的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切要而美好的开始。今年是第二届的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如同上述所言,佛法的真正修学实践,根基始于发菩提心。发心之后,要好好落实于实践,以戒定慧三学确立当代佛教的修学体系,作为南北传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和总持,再以悲心行愿来缘起成佛。

个人从出家闭关到弘法利生三十余年,在顺应此全球化时代中,体会到佛教的修学应有它一定的次第性,但也要有其灵活性。可以三乘相互圆满地修学,所谓内罗汉、外菩萨,内罗汉代表佛法扎实的修学次第,一步步来,把根基扎稳,迈向涅槃的无漏果;外菩萨代表灵活性。

《华严经》说:“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5]菩萨运用一切世间的知识学问来利益众生,以一切方便善巧来度众生。灵鹫山结合四期教育体系,并体现于生活日用与历年举办的水陆七、万人禅修、宗教交流等活动,主旨即在接引众生一起来参与佛法修学,让他们有机会来扎实修学“内罗汉”次第历程,也可以学习“外菩萨”慈悲度众生,两者构成无限的良善回圈。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藏传佛教显宗修学的建构与作用
下一篇:佛教忏悔思想的现代意义
 理论和实践是佛教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西藏死亡艺术
 为何要从佛教的角度谈环境保护?
 汉文佛教大藏经的整理
 佛教是科学且超越科学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
 佛教的现代传播
 和谐世界 从口开始
 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瑞士佛光山的弘法实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修手册 劝勉[栏目:禅修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