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三量
 
{返回 唯识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38
唯识简介(净常)
 
22.唯识三量
 
在我国古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从前有某甲这个人,以砍柴维生。一天上山砍柴,不小心把斧头丢了,到处都找不到,其邻居有一小孩,一看到某甲,就有些胆怯,畏畏缩缩,于是某甲就怀疑是这个小孩偷的。某甲既存有这样的心理,所以一看这个小孩一举一动都是小偷模样,就是不看小孩时,某甲也一肚子是这小孩鬼鬼祟祟的影子!后来有一天,某甲又到山上去,竟然在山上找到了斧头,一时心中迷惑解开,回来再看到那位怯怯生生的小孩,事情却也奇怪,这小孩已不再是小偷的模样了!这不是某甲心理在作怪吗?外境不是随着心理在转变吗?从这个故事显示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像这种错误的认识,实在不胜枚举。由于我们无始以来妄情执着的作祟,贪瞋痴等烦恼的驱使,经常使得我们是非不辨、善恶不分、邪正错乱、黑白颠倒!致使我们糊里胡涂的造了许多罪业,掉进痛苦的深渊,永远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平素以心对境,在起心动念之际,应回光返照,详予审察:我这一念心是正确的思虑呢?还是错谬的认知呢?若是正确的心理,则可以让它继续发展,反之,错谬的认知,则应立刻给予遏止。佛法要旨所谓「自净其意」,即是从增益善良、正确的心理,扑灭罪恶、错谬的心理做起。
 
唯识学对于我们心理活动的说明,十分详尽。唯识学以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外境时,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种差别,即所谓「三量」:现量、比量、非量。量,就是量度、计虑的意思。譬如:以尺量布,就可以计算出布的长短,此即称之为「量」。同理,我们以心量境,即可分辨境的黑、白、斜、正等等,此亦称之为「量」。兹简介三量如下:
 
(甲)现量─现量之所以得名为现量,乃因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是「现在」:简别不是过去与未来。
 
第二是「现有」:简别不是没有。譬如:某人虽是现代人物,但此刻他恰不在这里,即不能成为现量。
 
第三是「现显」:简别不是隐覆,譬如:某物虽属现在、现有, 但是它却被它物所隐覆了,即不能成为现量。
 
具备了现在、现有、现显三个条件,而且还要不用意识加以思索,能够立即直觉,亲证到的境界,才可以说为现量。(现量当下即得,故近世哲学家用为「直觉」之义)。
 
相宗纲要说:「对所缘境,无分别心,逼附境体,显现量知,此则现量是也。」这里所谓的「无分别心」,须加以解释,唯识学说有三种分别,即自性分别、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先说:「自性分别」,这就是不假比较、推测等方法,直观客观的事物觉知。(此自性分,又可名为任运分别。)再说「随念分别」,这是对于过去的事物、追忆、怀念的心理作用。(其所以名为「随念」者,以其随逐明记不忘的「念」心所故云)。最后说「计度分别」这是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不现见诸法,思构分别的作用。所言「现量」,就是不分别。但所谓「不分别」,只是没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并非没有自性分别,此点不可不知。
 
问:在能缘心中,属于现量的有那些?
 
答:因明入正理论疏,举有四类,即前五识,五俱意识,诸识之自证分,定心。
 
唯识宗亦举出四类,即前五识之见分,第八识之见分,五俱意识,诸识之自证分及其证自证分。
 
(乙)比量─就是由于推理、比较、对照等认识出来的心理作用。(「比量」近世哲学家借用为「推理」之义,即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作用,在佛家叫做「因明」)。
 
相宗纲要说:「谓藉己知之境,比附量度未知之境,而能正知,是名比量。」譬如:见远处有一团黑烟冉冉上升,将这烟(已知之境)推度一下,就可比知那远远的地方决定有火。再如:隔墙见到有一只角,将这角(已知之境)测度一下,就可比知墙的那边决定有牛。再如:发现习气相续现行,推度一下这现行之所由来,就可比知众生决定有个「持种识」在。诸如此类虽然所量度的对象,没呈现在面前,但所比知的没有错谬,称之为比量。
 
问:在能缘心中,属于比量的有那些?
 
答:相宗八要直解云「惟禀正教人,第六识与正解等诸心所相应者有之。」
 
(丙)非量─与前面所说的现量、比量没有什么多大不同,只是相似的现量,相似的比量而已。因明入正理论疏云:「似现似比,总名非量。」所言「似」,就是相似,即是对所量的对象,都是错误不正确的,与真实的事理不相符合。
 
似现量之例:如在暗淡无光的黑夜中,远远见到一条麻绳,不知是绳而误认为蛇;又如忽然见到一只麋鹿,不知道是鹿而误认为马,当知这就是非量,但这是属于现量观察上的非量,境虽现见,量则全非,称为似现量(又如本文前面之例:樵夫见小孩,以为是小偷,亦属似现量)。因明入正理论云:「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
 
似比量之例:对于远方白茫茫的一堆云雾,你以为是烟,因此推度说那个地方有火(其实是有水,不是有火),叫似比量。又如:见到一个活活泼泼的生命,运转自在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有人推想其中,必有一个主宰,殊不知这一推想是完全错误的,根本失去了推理的依据,因为活活泼泼的生命体中,确实没有实在的自我可得的,如是不如正理的推论,即是非量。但这是属于比量推度上的非量,所以又叫似比量。因明入正理论云:「若似因智为先(如于雾等妄谓为烟),所起诸似义智(邪证有火),名似比量。」
 
问:在能缘心中,属于非量的有那些?
 
答:第六意识之一分(第六意识通现、比、非三量,今指通非量之一分)及第七末那识。
 
结论(1)三量之中,现量与比量都是正当的量知,非量则是误谬的量知。因此,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依止现比二量,远离非量。这只有在平素多看佛经论,如华严、因明诸书,多听闻正法,多亲近善知识才能办到。此外,在态度上,尤应注重谦虚、客观、不妄作聪明、不自以为是。
 
(2)如上所述第六识与第七识,既通于非量,故平素修持,当从六、七二识下手。所谓「六七因中转」,第六识与第七识的转依,在菩萨因地中就可以做到。可是在修行过程第七识本身力量太过薄弱,他并没有闻思加行的功用(因第七识只有非量),所以单凭他自己的力量,并不能得到转依。
 
但六七二识的关系极为密切,第六不仅是第七所发之识,且亦以第七识为所依根,所以菩萨在因地中修行时,唯有运用强而有力的第六识的修功,来推动第七识向上、向善、向光明!那么第六识如何去修习呢?一种是修观,再一种是念佛。「修观」是说:观自然界一切现象,无一为真,皆属依他起性,都是假有,终归于无。「念佛」是说:以阿弥陀佛为所缘缘,口常念佛号为增上缘,心常想佛号为等无间缘,以阿赖耶识中的清净无漏种子为亲因缘,藉此殊胜方法,即可以伏住见思惑,再具深信切愿,当生即可横超三界,往生西方净土。
 
总之:我们的第六识的确负有返入圣流的能力,茍能借着第六识去如法修行,渐渐即可远离非量,依止现比二量,乃至转识成智,速得解脱。
 

{返回 唯识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宗之传承
下一篇:唯识三境
 唯识简介 十四
 唯识论善恶 续(三)
 唯识简介 十六 三量
 唯识简介 十九
 唯识简介 三
 唯识宗之传承
 唯识简介 八
 唯识简介 九
 唯识简介 十八
 唯识论善恶(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恭敬心 慈悲心 菩提心[栏目:桑吉银登仁波切]
 248.问曰:魔力甚大,肉身菩萨道力尚少,云何不得便?[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