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01

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

  由于本课程不是依文解字翻译,大部分就只唸有划线及重点的地方,也不是去解释经文内容,而是解析经文的重点精华,把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及精神诠译出来,而不是做一些白话翻译而已。如果要白话翻译,坊间有出版白话翻译的书。

  佛陀在这一段经文就很坦白告诉我们,世间有三件事情是大家很不喜欢的,就很不喜欢、很不爱、不念,不会很喜欢不可意境界的现前,「不可意」就是很不喜欢的境界,佛陀就直接讲出是老、病、死。如果世间没有老、病、死这三种事情,我们不必修行,因为大家就没有苦。没有老、没有病、没有死,就没有苦。没有苦,又何必要修行,真的就没有修行。但是,偏偏事实上实相的存在、现象界的存在,却都是老、病、死不断在逼迫着。各位可以慢慢的去净化、静下来,然后看看我们自己,回来检视我们自己,我们内心深层的不安,原因在哪里?佛陀就直接指出来,因为有老、病、死的问题。

  我们说有「我」、「我所」、有「身见」……,都是因为这个「我」很怕死,于是才演变出很多的抓取,只要「身见」没有破,就会一直抓、抓。不要想说「我应该没有抓啊!」除非你是四果阿罗汉的解脱者,不然都一定有在抓,只是有没有发现到而已。有的是抓「名」,有的是抓「利」,有的是抓财产、妻儿、子女,有的是抓各种的成就。有的人认为那些出家人、宗教师,应该就是已经放下世间的这些,就没有在抓了?!除非他已经证到四果阿罗汉,纵使证到初果、二果、三果,都还是一样有在抓。

  由于这些是很微细的观察点,以后我们慢慢再加以剖析,自己要慢慢去看、慢慢去发现「我在抓的是什幺?」事实上,所谓的抓取,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不安存在,如果是真正大安心,就是解脱自在,没有任何的抓取。由于我们内心有一些不安存在,所以要透过一些抓取,来让我们感觉到有所依靠、有所依,让我们的心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心的地方。问题是你所抓取来的,你自认为能够满足你的需要,让你感觉安心,但是佛陀又把你再解析出来,它顶多只是暂时性、一时性的满足而已,不可能是永远的,不可能是究竟的。

  如果没有去把真正不安的原因找出来,你的那些抓取就好像小孩子静不下来,他需要打电动玩具、打计算机 ……,或是去飙车、去跳舞,或是吃一些药丸,这些都是在掩饰内心的不安。我们大人的抓取跟小孩子的抓取,在表相上是不一样,然而本质上却是一样。大人一样有大人不安的这些层面,一样也会抓取一些「所依」,来让自己安心。

  有的人会问我说,以前的观念认为百子千孙,就让人感觉到很满足。但是你真的满足了吗?没有!那些感觉都只是一时。当你所抓取的那些,起了一些变化之后,你又会有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佛陀就是要我们去认清:为了要掩饰这些不安,于是透过向心外去抓,由于你所抓取的那些,一样都是无常生灭,所以你是去抓个无常生灭,还是去抓无常。但是,偏偏这个无常又会让你去触到内心,因为没有安定感、没有永久感,于是内心的不安还是会存在。包括自己逐渐面对老、病、死,看到别人的老、病、死,看到自己老、病、死,内心隐隐约约的不安都是存在着。

  在老、病、死方面,不是说世间的学问、成就多高,就可以掩饰得了,没办法啊!世间的成就,就算再得三个博士学位,得到诺贝尔奖,问题还是存在啊!唯有当你回来面对,然后找出它的原因,再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够知道病根,「究竟法」就是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然后从根本来治疗,不是只治标。佛陀很明白讲出来,因为有老、病、死。

  「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课,一位学员的年纪已经七十岁,因为他罹患有气喘病,常常被病折磨,于是他说:「你说死亡会可怕,可是我不怕死,我怕病……」说他怕病、不怕死,因为他罹患气喘病多年,无法痊愈,常常为病所折磨,发作起来是比死还更难受。我跟他讲:因为你常常在生病,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死」,所以还没有体会到。事实上,他说他怕病、不怕死,很多人认为说一死百了。然而,问题不是那幺简单、不是那幺潇洒,众生就是怕死,事实上老、病都是死亡的一部分,不是说到死的时候才死。因为老、病已经在不断向你示现死亡这个死神在旁边,所以会那种惧怕存在。

  佛陀讲:为什幺一个人没办法断老、病、死,会有生死轮回之事呢?因为有贪、瞋、痴。总共有十个结,其中「身见」、「戒禁取结」跟「疑结」,是代表十个结里面的三个结,这里先讲出比较粗的三个结。为什幺一个人没办法断那十个结呢?因为「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佛陀就引导我们大家一层一层去找出原因。因为他一直在找原因,后来就知道原来原因在这里。

  「所以者何?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没有惭愧心,所以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为什幺没办法解脱苦、不安,很重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惭愧。在本书的第四章,就有提到惭愧心的重要,如果学佛没有体会到惭愧心,就算你很认真在修行,还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还是在「世间法」。所以,这里就有提出来说,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就会放逸,放逸所以不恭敬,不恭敬所以习近恶知识。

  为什幺说没有惭愧心,就会不恭敬、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呢?因为一个人没办法照见自己是井底的青蛙。在第一堂课有跟大家讲过,要拉开我们的视野,才能够照见原来往昔自己是在井底的青蛙,往昔自己是在「夜郎自大」。当你能够发现到这个事实,惭愧心会生起,才会走上解脱道。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惭愧心,就没有精进要走解脱道,就「不欲见圣」、「不欲闻法」,于是「常求人短」。

  「常求人短」就是常常在批判别人,常常在看别人的不对,指责别人的脸黑。真正的解脱法是反过来,回来照见我们自己,看我们自己的脸黑,看我们自己的贪、瞋、痴。前面所讲的,就是轮回的原因。「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因此「不信、难教、戾语、嬾堕」。就像我要跟你直接讲解脱法,你却认为这是小乘,是自了汉、不了义,于是不相信,会执着于「需要很厉害的超级偶像、超级大佛、超级的神,可以帮我加持、可以帮我成就……」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嬾堕,嬾堕,故掉、不律仪、不学戒」「掉」就是一个人很轻浮、吊儿啷当,没有积极想要学佛,还需要外人的鼓励、奖励,闻法的动力还不够积极。真正的解脱法是返回来照见我们自己,看到我们自己的脸黑,看到我们自己的贪、瞋、痴。

  「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因为没有心要走解脱道,于是就去求世间的名利。所谓的「习近邪道」,就是不断在追求世间的名利。只要谁能够告诉你何时可以快速发财,怎幺样走旁门左道可以快速升官,就把对方拜为是你的善知识、恩人。「不正思惟,习近邪道」的邪道,不要误认为「我们所走的才是正道,别人不跟我相同的,就都是邪道……」不要落入这样的分别。「邪道」代表就是没有真正走在究竟的解脱道上。

  「懈怠心故身见、戒禁取、疑结」就没办法破除,因为这十个结没办法破除,贪、瞋、痴就没办法断除,会带着很多的无明,然后在茫茫人生大海里面一直盲目冲撞,不知何去何从,抓、抓、抓、抓到后面,又是无可奈何的面对老、病、死,于是这时候是没有选择的面对死亡。我也曾经遇到一个人说,他的阿妈讲说「她已经不怕死」,于是问我这种说法跟解脱者的不怕死有什幺不同呢?一个是没有选择,因为这一条路你一直走,走来到这里,哇!死神就在前面,后退无路啊!没有选择的余地,跑也跑不掉,变成说怕也没用,于是就麻痺了,因此这不是解脱者所谓的不怕死亡。

  真正的解脱者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剎那,都是解脱自在,已经没有生死之事,也没有这回事了,生死一如。所以,他处处展现都是大安心,不是无奈、没有选择的面对死亡。如果一个人有贪、瞋、痴,就没办法离老、病、死,后面这一段就是佛陀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前面是解析生死轮回的原因,我们要究竟解脱,它的原因、它的层次是怎幺样呢?只要你断除贪、瞋、痴,就能够离开老、病、死,不落入生死轮回。但是,你要断除贪、瞋、痴,必须要先断除身见、戒禁取、疑结,也就是以此类推。你要断除这三结,也就是十个结,必须要怎幺做呢?必须要闻法、听闻佛法,要实际去修,这又有一个层次、次第、步骤。

  佛陀又归纳:「所以者何?以惭愧故不放逸」为什幺一个人能够解脱自在呢?因为有惭愧心,能够照见到自己的不足,照见到自己被过去很多的观念框框限住了,常常在划地自限,常常自以为是。当照见到我的心,原来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因为我们有贪、瞋、痴的展现,于是内心里这一面镜子,就不会平整,它就会有凹凹凸凸。但是,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境界,会因为彼此的贪、瞋不同,而展现不同的反应,所谓的「法无定法」就是这样。你认为这件事情是善的,你就会贪,就会把它抓取过去。这件事情他觉得可有可无,没什幺!于是这个事情对他来讲,也不会起什幺作用。如果他会起瞋,就会去排斥,会把这个境界推掉。因为每个人的感受、觉受都不一样。

  他会起瞋,就会排斥这个境界,原来是一条直线,会把它排斥成一个凸形的线出来,然后这是乙所喜爱,就会抓过来。所以,同样的这些境界,事实上是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所抓取而形成的境界,这样就是没办法如实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在这种层次情况,就是落入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我们去扭曲,然后不知道。如果不能照见到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惭愧心很难产生出来。

  所以,如果一个人有惭愧心,就会不放逸。为什幺不放逸?因为看到自己的脸黑、自己的丑陋,看到自己很多的不足、贪瞋痴,他会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的要学习,虚心的要走上解脱之路,不会再像以前的我是、我能、我慢,自以为「我是大学问家、我是大学者、我是一等的科学家、我是顶尖的化学家、我的功劳很高很大……」会看到这些都是展现我慢的情况,就会虚心下来学习,于是就会「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就是亲近善知识,一方面也是说他本身也想要做善知识,希望真的能够成为明眼人、解脱者,当你有发出这种菩提心、愿力,就会物以类聚。

  你会想成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因为有听闻到正法,就不求人短,我们的心就不再去看别人,挑剔别人的缺点、毛病,而是回来净化我们自己,因为知道所有的众生只要还没有解脱,同样都是贪、瞋、痴具足,我们去看别人脸黑,事实上我们脸不见得比别人白。所以,当真正回来看自己,你会看到「啊!真的!我没有比别人好,我的贪、瞋、痴没有比别人少……」这时候的惭愧心就会发起来,让自己会更加柔软的再净化自己。

  「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你能够精进,就不会「掉举、住律仪、学戒」因为到「不掉、住律仪、学戒」,就是已经进入实修了。前面是「不求人短、生信、顺语、精进」,再更前面有「乐闻正法」,有听闻到正法,进入闻、思、修,这样才会进入实修。所以,就会「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就是佛教所讲的戒、定、慧。以后我们讲解到有关「戒」的时候,将会提到为什幺要有持戒的这些,但是不要让戒条又成为你的束缚、綑绑。「戒」本来是要帮助你解脱,结果又被戒条束缚住,反而又是更增添很多的束缚。

  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心不懈怠」因为不断积极精进用功,就能够向初果、证初果,再来证二果、三果逐步上来。于是「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是证到什幺阶位?就是证初果的断三结。「不着身见」就是「身见结」破除了,「戒禁取结」也破除了。有关「持戒」方面,是要持到戒律的精神,否则「戒」会变成是你的束缚,如果「戒禁取结」这个结没有破除,也不可能证到初果。以后我会再讲述如何才能掌握到戒律的精神,而不是被戒条、戒相所束缚。

  「不疑」是因为对于佛陀所讲的「三法印」,能够去体会这些实相,于是就不会怀疑,是来自于你前面阶段的实修实证。记得!所有疑问的破除,是来自于你的实修实证,只要你还没有亲证到,不管你的信心多幺坚强,里面都有疑的成份存在。所以,「不疑」一定要来自于你的实修亲证。「不疑故不起贪、瞋、痴」不起贪、瞋、痴,前面说「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是证到初果,然后你继续用功、再继续努力,就二果、三果这样逐步上来,贪、瞋、痴就能够断除、断净,十个结断净就是证到阿罗汉。

  一个人没有贪、瞋、痴,就能够离开老、病、死。为什幺能够离开老、病、死?因为当一个人慢慢净化之后,你的心镜是一面平整的镜子,没有贪、瞋、痴,这样能够如实照见事象原来的本来面目,不会去扭曲它。就像上次有讲到现代稻草人的幻灯片,你可以去看到那个幻相、假相,然而却不会被那个境界吓跑,也不会被那个境界吸引而去抓取,因为你能够看到实相,所以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于是根除掉老、病、死的原因,可以把真正的苦、不安的原因解决掉,这样现世、这一世就能够解脱自在。现在这一堂课,先把整个解脱的架构、重点核心标示出来,让大家明了到达解脱的层次、步骤,扣住解脱法的核心,其他的方便法要怎幺样权用,就是看个人。

  佛陀在《杂阿含》、《中阿含》的好几经里面,有提到解脱的次第、层次、步骤,以前我在闻思阶段协助相当大的恩师--杨郁文教授,在所着《阿含要略》有归纳及系统的整理,如果有心要再深入经典,这一本也是可以参考、值得研阅,他就是把这几经散卷归纳整理,让我们大家参考自己现在是在什幺层次、什幺阶段,走到什幺步伐。就像现在要开车到哪里,你现在走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走,你会清楚知道。所以,解脱道真的是很清楚,也绝不模糊、不含糊,有没有解脱?自己心里清楚明白。以前我也是参考这方面的归纳次第,再经过个人的实修实证之后,做出比较详细的整理,就是各位手上这本「阿含解脱道次第」所列的整个次第。

  现在再请大家回来看这本书的目录,第一章到三十六章,就像盖高楼大厦,第○章就是打地基,当地基打稳之后,再来一层一层的盖起来,这些都有前后的次第关系,从第一章的「概论」,第二章是「善人、慈悲喜舍」……,再来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再来为什幺要有惭愧心?都是一个层次、一个步骤,如果没有具足这些基础,很认真跑到山上去住茅棚、闭关专修,很认真去参禅,很认真的去唸佛,很认真的去持咒,那幺你走偏差了,也不知道啊!落入在「世间法」里面绕,不知道啊!因为一个人要照见到什幺叫做世间法?什幺叫做出世间法?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厘清楚什幺叫做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什幺是世间法?什幺是方便法?这样你的修行就会很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的深入。

  所谓的「十六阶」,是后来论师整理出来,《阿含经》也有出入息念十六胜行,以后要进入实修实证,现在还是要实际的闻思,然后逐步落实,资料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只要你能够「归零」,静下来好好进入闻、思、修,具有正确的闻思基础,要修、要证就不会困难,如果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我不敢保证、不敢讲。所以,你要进入实修实证,一定要有前面闻思的基础,四念处是属于实修,但是前面的闻思基础要有。

  修行的步骤要清楚明了,听闻佛法之后,然后去思惟、去求证、去体悟,慢慢对法的信心才会建立,才会死心塌地的进入实修。具备正知正见之后,才体会到什幺叫做出世间法,才体会到什幺叫做出世间法,什幺叫做解脱道,什幺叫做究竟法,如果这些观念没有正确建立,光是在「修」上面,落入在世间法,或是说走偏差了,你对照不到的,你察觉不到的。

  所以,很多人讲说修行就在四念处里面好好的修,这样就好了,结果很多人修四念处之后,越修越厉害的。就像很多喜欢参禅的人,他越参禅、越修之后越厉害,于是背着一把剑,到处去跟人家较量,到处要去砍、要去杀,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如果你不清楚前面的次第、步骤,光是在这里修,真的会越修越厉害,这样第一个步骤的惭愧心都没有具足,怎幺走上解脱道?!真正证初果,他是修跟证齐行,「证」就是要断十个结,简单讲就是断贪、瞋、痴。如果修行不是回来断十个结、断贪瞋痴,则都是在世间法。

  要断十个结、贪瞋痴,没有了解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差别,是没办法真正断除的。因为在你认真修行的背后,都还是有很多的抓取,因此要先闻思,然后再修证。我们这整个解脱道的次第,第1章到第6章是属于人天善法,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第7章到17章是属于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跟方法,第18章到27章是实修的内容跟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实证、证果的内容方法,第34、35两章是解脱道跟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

  所以,只要大家好好下工夫阅读这本书,然后再于课程一起闻思、讨论,建立正知正见之后,后面的修、证很快。如果没有前面这些闻思基础,你在这里再花十年的工夫,也极有可能都是在世间法里面绕,在听闻本课程的讲述以后,就会知道很多观念是跟以前观念有很大不同,你根本没有想到那些、看不到那些的,我们就是要把那些观念深入解析出来。事实上很多的上课内容,不可能听一次就能够消化吸收,当你的心越宁静,聆听的深度及吸收的内容就会不一样。

  刚才有一位同修就问我,如果对老、病、死方面还没有那幺深刻体会,修行的动力就没办法打入骨髓,怎幺才能够让老、病、死方面的体会更深?我们今天的幻灯片会播放这方面,而且今天老、病、死方面,还只是播个概论部分,有些很震撼性的画面,在后面几次课程再陆续播放。当然,幻灯片内容不是很恐怖,而是以前我们习以为常,在逃避的、不想看的,现在以如实的画面播放出来,没有刻意去丑化,而是让我们看到实相、进入如实观。因为我们要了解五蕴、六根、六尘的无常,以及根、尘、识的无常,还会播放一系列实际尸体的幻灯片,以医学解剖的角度来看全身的脏腑,一个器官、一个器官播放出来,让大家很清楚可以看到、了解,因为这也是实相。

  虽然失明的人有某方面的障碍,但是很多器官却是很敏锐,只要有心学法、有心闻法,一样可以补足他的不足,所谓「勤能补拙」。所以,不是失明的人就不可以闻法,就不可以修行。我们修行就是从原来的不知不觉,要慢慢提升到后知后觉,再提升到先知先觉,有的人会认为你在说老、病、死,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感触,你说人生会有很多的苦,佛陀讲说「苦谛」,但是我体悟不到那些苦,所谓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我觉得现在过得很美满、很好,我体悟不到那些苦……。

  但是,佛陀以前在皇宫里面身为太子,难道他的生活会比你差吗?世间的荣华富贵会比你差吗?佛陀为什幺会要放下一切要去修行?就是一个人的智慧成长到一个阶段之后,他去看到世间现象界的这些生、老、病、死,现象界的这些无常、生灭变化,让他很震撼啊!在《阿含经》有这样的比喻,当不知不觉的人本身碰撞到了事情,也还感觉不到,会觉得说「我实在很歹运!我实在很衰!天公对我很不公平!……」都会怪很多的境界,怪很多上司对我不好,老板对我不好,太太、老婆、先生对我不好… …,都是责怪别人对我们不好,责怪我们比较衰运……,怎幺办?于是赶快来祭一祭、赶快来拜一拜,还是赶快去……,把外面的这些障碍铲除掉……,这样就好。

  这样的情况就是你本身踢到铁板,还不知道要觉醒,还在责怪东、责怪西,就是所谓的「不知不觉」。当你遭遇到自己的亲人死亡,还没有觉悟,一样是在「不知不觉」的境界。然后再从「不知不觉」的层面,慢慢提升到「后知后觉」,亦即从别人踢到铁板的境界里面,从别人遇到一些老、病、死,遇到一些波折、挫折里面慢慢去体会。有人曾经名利权势很高很大,但是一个「无常」转变,就成为阶下囚,当看到一些现象界之后,从中体会当自己在追逐名利,到最后也可能落入同样的情况,慢慢就会「后知后觉」,然后再进入到「先知先觉」。于是,不一定是发生在自己的亲人,当他看到世间的现象之后,了悟到自己也会是这样,当我看你在老、病、死,就像看到我自己一样,不是别人在老、在病、在死,他会看到别人是在示现,他是天使啊!

  是天使在告诉我真理、佛法。如果你会看,处处就看到真理、看到佛法,进入「先知先觉」;如果你不会看,处处看不到法、看不到真理,还会想逃到他方世界去看。有的人根本还欠缺修行动力,于是会想说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找到真理、找到法、就可以解脱 ……。要回到现在、回到当下,你才能够见到法,如果你真的会看,天使处处都在,老、病、死都是天使。

  记得在中鼎公司前任董事长刚往生没多久期间,有一位中鼎同仁问怎幺样帮他唸佛?怎幺样具体帮忙善后工作?于是我就跟他讲:最重要是他这样的一个示现,帮忙你多少?不是说你去帮忙他。当然,我们以慈悲心、善心去帮忙他,这是很好,问题是他帮忙你多少?他是个天使、以身作则,在示现你真理、示现你佛法,你看到了吗?体悟到了吗?我们去帮他唸佛,去帮他做一些善后工作,不要还是落入「不知不觉」,要「先知先觉」啊!如果你会看,他就是佛菩萨,就是天使在告诉你法、告诉你真理。若前任董事长的过世,能让你们体会到法,他就是死的很有价值,不要让他白死,他真的就在告诉你法、告诉你真理。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下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四章 四圣谛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三)
 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八、幻灯片——实相解说(一)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七)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10
 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四、出入息与法念处的结合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禅修开示 代序——谆谆教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遗教经讲解》觉者释迦牟尼佛[栏目:正如法师]
 学修三皈依(10~19)[栏目:傅味琴居士]
 心力与愿力[栏目:如孝法师]
 附录五 六妙门与须弥桩[栏目:白话六妙门]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六[栏目:智谕法师]
 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 - 老化是自然现象[栏目:真正的快乐]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宋道发)[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佛教禅修简介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Meditation..[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绪说 二、本经的特色[栏目:自立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