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四)
3、念师长恩故发菩提心
【云何念师长恩?】
怎样念师长恩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世出世间师长的恩德,其次思维只有发心才能报恩。
(1)念师长恩
【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
父母虽然生育我的色身,但没有世间师长的教化,我根本不知礼义;没有出世间的师长,我不会明白佛法。不知礼义(礼节和义气)就和禽兽一样;不明白佛法,不知道出离心、菩提心,没有戒定慧,和世间人有什么两样呢?
【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
现在我们粗粗知道礼义,略略明白佛法,袈裟披在身上,相续中有戒体,这是谁赐给的呢?这个深恩重德来自师长。
(2)为报恩而发心
【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如果只求自己一人解脱,那就只能利益到自己。而如果发大乘心普愿利益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师长就都能得到利益。所以为了报师长恩,一定要发菩提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三种因缘。
4、念施主恩故发菩提心
【云何念施主恩?】
怎样念施主恩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施主省吃俭用诚心供养,为恩极重。其次从因果上衡量,无功受供,信施难消。因此须发菩提心报答施主恩德。
(1)念施主恩
【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
怎样忆念施主恩呢?就是想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资具,并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早、中二时的粥、饭,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生病医疗、身口的费用,样样出自他人心力,拿来供我使用。
【彼则竭力躬[1]耕,尚难糊口[2];我则安坐受食,犹[3]不称心】
他尽力地耕作还难养家糊口;生活这样艰难,还肯缩减下受用来供养我。我则什么也没作,只是安然坐着接受饮食,还不称心。
【彼则纺织不已[4],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
她纺纱织布,一年忙到头还度日艰辛。我却安然穿衣,多有剩余,我哪里知道爱惜施主的心血?
《朱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一碗粥一钵饭要想到来之不易,里面有多少辛勤的汗水;半缕丝半根线常念劳动者辛苦,不能随意浪费。)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耕作,汗水滴滴答答落在禾下的泥土中,农民辛勤劳动才种出了粮食,但有谁知道这盘中餐粒粒沾满了农民的汗水。)
【彼则荜门蓬户[5],扰攘[6]终身;我则广宇[7]闲庭[8],悠游[9]卒岁[10]。】
他住的是破旧茅屋,一辈子在紧张、局促的环境里居住。我住的却是宽广房屋,庭院闲静宽敞,一年到头悠然自得,事事不用操心。
今天,一家几口经济紧张,买不起好房子,只能住在狭小的屋子里,境况这样困难,还肯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养师父。
【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
扪心自问:以他人的辛劳供我安逸享受,心里安吗?将他人的利养滋养我的身体,道理上顺吗?
(2)发菩提心为施主种福,才能自他受益
【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如果不是发菩提心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以福德和智慧庄严自己的相续),让施主沾上恩惠,让众生获得利益,那么业债难逃,连享受一粒米、一寸丝都要加倍偿还。这是发菩提心第四因缘。
我们出家修行,生活所需都由施主提供。我们要常念施主恩德,只有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才对得起施主,否则信施难消,恶报难逃。窥基大师《出家箴》云:“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污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没养蚕而有衣穿,没种田而有饭吃。这是织女、农夫的血汗,为了助你成道才送来供养的,道业不成就,怎能消受呢?)
比如世间贫穷的家庭,父母省吃俭用凑钱供孩子上大学,孩子不努力读书,吃喝玩乐,还嫌父母给的钱少,这在道理上说得通吗?如果是懂事的孩子,想到父母用心血钱供自己读书,会发愿刻苦读书来报答父母。同样,施主供养我们修行,我们应该让施主得利益,才算报施主恩,这样就非发菩提心不可。
5、念众生恩故发菩提心
【云何念众生恩?】
怎样由念众生恩而发菩提心呢?
思维众生本是过去世父母,对自己有大恩德,他们此时正身陷大苦海中,寻求救护,为此发心救拔父母以报其恩。以这报恩心的推动,挑起救母重担,誓证无上菩提,便是由念众生恩而发菩提心。
这里念众生恩应在念父母恩的基础上思维,就是修好了今世父母恩,再移到众生上思维,他们曾给过我们和今世父母一样的生养之恩。
(1)众生是过去父母需要报效
【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11]?】
我和一切众生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互为父母,互有恩德。虽然经由转世心识昏迷,彼此不认识,但以道理推究,怎么能不报效?
所谓推理,就是观察我们不只转生一世,而是无量世;每一世都由父母生养成人。所以,除了只是转世不认识之外,众生实际对我们有大恩德。既有大恩德,就应该报答。
【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12]蜎飞[13],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
现在披毛戴角的,怎么知道以前没做过它孩子?现在蠕动蜎飞的,怎么知道没做过我父亲?每每见到幼时离开父母,长大后连父母的容貌都忘了,何况前世亲缘,现在根本记不起姓张还是姓王。
我们没有宿命通,前世的事都忘了,但忘了不等于没有。比如,我们忘了自己怎样在中阴界漂泊,怎样入胎、住胎,怎样出生……而这些都是曾经亲身经历的事实。
有一首古诗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返回故里,乡音没改,两鬓却已经斑白,儿童相见不相识,天真地笑问“你从哪里来?”轮回就像这样,经过转世,记忆完全丧失,彼此的身体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原先的至亲也相逢不识,就像毫无关系的陌生人。
我们要深知,这只是无明让我们不认识累世父母,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蒙蔽智慧、让我们昏迷不觉的元凶,我们能听信它而不念恩报恩吗?知道了真相之后,我们要把观念纠正过来,再认累世父母,关怀累世父母,由此发展出大乘的慈悲菩提心。
(2)众生苦需要救度
【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
这些前世父母辗转幻变成六道中形态各异的众生相,他们正在地狱的烈火中呼号,在饿鬼界里辗转呻吟,这样的苦痛有谁知道?他们的饥饿向谁诉说?我们虽没有现场目睹这一情景,但他们一定在焦急地求救。他们本是我们的父母,而我们也真是他们的孩子,在父母需要救助时,我们能置之不理吗?
《弟子书》说:“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累世的父母此时正趣入生死苦海中,被涛天的业浪淹没。如果以转世不认识就舍弃父母,而只顾自己解脱,那还有比这更无惭愧的事吗?)舍弃生养自己的母亲,对下等人都不合理,何况是修大乘法的人。按这样思维之后,应主动挑起报恩的重担。
《弟子书》又说:“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我们生下来时,毫无能力,是饮谁慈爱授予的乳汁才得以存活呢?曾经凭母爱千辛万苦把我们养育成人的诸母,即使最下等的人也不愿舍弃。)“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中阴路上,漂泊无依,是得到谁的腹部而安住呢?刚刚落地时,是谁慈悲、细心地把我们抱在怀里?现在母亲烦恼、痛苦、无依无靠,即使最下等的众生,也不愿舍弃母亲、只顾自己解脱。)
总之,就像《广论》里所讲的那个比喻,母亲忘失了正念,心识狂乱、双目失明、无人引导,正一颠一跛地走向险恶悬崖。在这危急关头,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救护母亲,又能指望谁来救助呢?
比喻中,“心识狂乱”指母亲的内心被烦恼扰乱,无法自控而变成狂乱。“双目失明”指母亲没有慧眼,看不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无人引导”指没有真实善知识的引导。“一颠一跛”指每个刹那都在造作恶业。“走向悬崖”总的指走向生死,特别指走向恶趣。母亲处在这样险恶的境地,只能靠孩子来救护,孩子也应该想方设法把母亲救离险境。这样思维之后,应该发心把老母有情救出生死,以报母恩。
【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
不是佛经不能指陈这些事实,不是佛陀不能说出这些言语。那些邪见人没有现见宿命的智慧,他们怎么会知道呢?
佛陀现见众生多生互为亲人,在《梵网经》、《悲华经》、《地藏经》、《阿含经》、《大日经》、《心地观经》等中揭示了众生互为亲人的事实。我们这才知道,众生都是父母,都对自己有大恩德,需要感恩图报。
比如,佛在《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又在《心地观经》中说:“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这样来看,往昔的恩德还没报答,或者因业力生起不顺心的事,由于执著,亲人反成怨家。这是无明障蔽了了知宿命的智慧,不知是自己前世父母,需要报恩,互相饶益。以因果衡量,不作饶益就是不孝。以此因缘,各种种类的众生何时都有大恩德,这样的大恩,实难报答,这样的事实,叫众生恩。)
(3)为报众生恩而发心
【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因此,菩萨看蚂蚁蝼虫都是前世父母、未来诸佛,时常考虑如何饶益以报恩德。这样,由念众生恩而发利他成佛的菩提心,是发心第五因缘。
比如,阿底峡尊者听到众生的声音,就想这是母亲的声音,当狗在哀叫时,就想到是母亲在哀叫。
又比如法王如意宝,一生当中极为慈爱众生。每一次,上师见到有人打饿狗等旁生时,上师就会流泪说:“这些众生无始以来作过我们的母亲,以恶业力转成旁生,已经这样悲惨可怜,你们还忍心打它们,不如打我吧!”
在大恩上师身边有一只黑山羊,从小就跟在上师身边,形影不离,晚上也一直睡在上师的枕头旁边。上师对它非常慈悲,经常给它传授显密法要,连密法当中最深的《四心滴》、《七宝藏》,也给它念了完整的传承。后来老山羊去世之后转生到香巴拉刹土,再后来生到东方现喜刹土。
像这些大菩萨就是真正把众生看成自己的父母,时时以慈悲心作饶益。上师如意宝在《怀业时语》中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勿执自族亲友他怨敌,成苦众生商主我心语。”(三界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应当大慈大悲平等爱护一切众生,不要执著这是自方的亲友,那是他方的怨敌,应该作一切苦难众生的商主,把他们都引导到涅槃彼岸。)
其次,视众生为未来诸佛,就是了知众生都具足如来藏,具有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知道这一点之后,对一切众生都像对待佛那样恭敬。
“常思利益,念报其恩”,就是发慈悲心对那些缺乏安乐的有情,心里想:怎么能让他得安乐呢?但愿他得到安乐;我应该想方设法让他得到安乐。对那些众苦缠身无法解脱的有情,心里想:怎么能让他脱离此苦呢?但愿他早日脱离苦难;我应该想方设法让他脱离此苦。像这样叫做“常思利益”。但是,只心里想还不够,还要发起增上意乐,就是想到轮回的众生都极其缺乏安乐、被重苦折磨,怎样才能让他们离苦得乐呢,我应该主动担起这个责任,由我一人把众生拔出苦海、安置在究竟的安乐中。进一步观察到,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愿望,唯有成就具有无上智悲力的佛果,由此发起取佛果的心,就是通过念众生恩而引发菩提心。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所谓报众生恩,不是只给予众生轮回的安乐,因为三有的安乐都是欺诳而无实义的,何况在享受欲乐的同时会增长贪欲等烦恼,造成长夜漂流生死。所以,真正的报恩是把一切父母都安置在解脱和涅槃的安乐中。《中观心论》云:“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如果有人对众生慈悲、恭敬、报恩饶益,欲报恩德,那么除了把他们安立于涅槃之外,还有什么更合理的方式呢?)
--------------------------------------------------------------------------------
[1] 躬:亲自。
[2] 糊口:吃粥,比喻生活困难,勉强维持。
[3] 犹:还。
[4] 不已:不停。
[5] 荜门蓬户:用柴用茅草作门,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
[6] 扰攘:纷乱。
[7] 广宇:宽广的屋子。
[8] 闲庭:安闲、宽敞的庭院。
[9] 悠游:悠然自得的样子。
[10] 卒岁:一年到头。
[11] 报效:报答、效力。
[12] 蠕动:没有脊椎的爬虫。
[13] 蜎飞:飞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