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舟三昧经 卷中
 
{返回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676

般舟三昧经

吴立民 徐荪铭 释译

卷中  

  无着品第五——修定见佛亦不应执着
  1观察诸佛妙相
佛告诉贤护说:「这个一切佛现前的法门,应当怎样观想呢?比如我现在你面前说经,你应当这样想:一切佛都站在我面前,应当具足成就一切相好。二观察诸佛妙相,弄清楚为何不见一切佛顶相。对诸佛都应当这样想:我将来也应当像诸佛那样,具足妙相,也应当具足清净禁戒,修三昧法门。应当想:我成佛是从身得,还是从心得?更进一步想:佛既不用心得,也不用身得,既不用心得,也不用色得。为什么呢?说心吧,佛无心:说色吧,佛无色,不用这精神意识的心,也不用这有质碍之体的色,这才能求得无上菩提智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佛已脱离了有质疑之体的色,佛已了脱痛痒的感觉、思惟、造作生死之行、分别意识等束缚。佛这种了脱,愚痴的人是看不到,也不知道的,只有有无上智慧的人才能知道。
  2以无执着之心念佛
「应当认识到:到底如何念想才能见到佛呢?是凭自己的身体呢,还是凭智慧呢?应当说:既不从心得见佛,也不用智慧得见佛。为什么呢?凭智慧求见佛不可能得到,凭智慧求我也无所见,无所得。一切法本来都是无常的。把无常的东西看做有,就是执着:把没有的东西看成有,也是执着。既不是无有,也不是有,也不是亦无有亦有,适得其中,但从这种中道观点看,也不在边,也不在中,也不有,也不无。为什么呢?万法皆空,正如湼盘清净的境界,既不坏、不腐烂,亦不永远坚固不变,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边,既没有思想,也不动摇。什么叫不动摇?有智慧的人不算计,所以不动摇。道理就是如此。贤护,菩萨要见佛,就应当以菩萨无所执着之心念佛。为什么说无所执着?经说:『万法本无所有,心中亦不应执着。坏是本坏,绝是本绝,这就是无所执着。』确实如此,贤护,菩萨修持此定门,应当这样见佛,不应当对见佛产生执着。为什么?假如有所执着,就会自己烧毁自己。好比铁匠夹一块生铁在炉中烧得正火红,有智慧的人不应当以手去接。为什么呢?因为会把自己的手烧坏的。贤护,菩萨要见佛,也不应当执着,对有质碍的色、有痛痒的感觉(受)、思惟、造作生死之行、分别意识这『五蕴』都不应当执着。为什么?因为执着就会烧身。见佛应当念佛的功德,应当以大乘佛教自度、度他的精神来求见佛。」
佛告诉贤护:「菩萨在修此定门中不应当执着。能不执着,就能很快修得此法门二佛这时说了以下偈语:
  如新磨镜、盛油器,女人装饰一照就知道。
  于中生起淫欲心,放逸姿态迷人甚荒唐。
  法本虚无追不至,迷色就能使火烧身。
  女人患苦从此起,只囚不解万法无常即是空。
  有想菩萨也如此,我当成佛盼甘露。
  度脱人民除烦恼,有人想故无法得解脱。

  求索人本不可得,亦不求生死及涅槃。
  法不可执如水月,观察佛道本来无归趣。
  智慧菩萨当了知,世间万法本皆无。
  于诸人物不执着,就能速于世间得佛道。
  诸佛从心解得道,心者本性清净明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明此理即能行于解脱道。
  一切诸法无色漏,离想无想才知空。
  绝去淫欲心无染,有解此者得三昧。
  精追奉行求佛道,常听诸法本清净。
  无得无求无不求,有此法门不难得。
  观察所有如虚空,佛道涅槃寂静称第一。
  无想无作亦无闻,如此能明了神圣的佛道。
  见一切色不想念,眼无所执着无往来。
  常观诸佛等如空,已度众生满足一切之所求。
 
  其人清净眼无垢,奉行精追心神寂静又安然。
  无量经法都受持,思惟分别此法门。
  行此定门无执着,除去一切无明得禅定。
  不说世间无贤人,外道闻此皆迷惑。
  当离相想而思惟,心以清净得见佛。
  见诸佛后一切见,其人速解此三昧。
  地水火风莫能碍,如在虚空一切也不蔽。
  行此精追见十方,坐此遥闻诸佛演妙音。
  像我这样讲说经,乐道法者就能面见佛。
  彼应不再有其它思惟,唯想世尊说法事。
  如此专念莫他观,唯闻道义以法布施人。
  常念解了此定门,广泛传授讽诵佛妙法。
  无有一佛在过去,也不在现世与未来。
  唯此清净微妙禅,不可言说堪赞叹。
 
  我于三界无上尊,为利世间故特出世间。
  能够证此菩提道,宣此法门无伦比。
  其有讲受此法门,身常安稳意不慌。
  此为诸佛无量德,至尊佛道获不难。
  广采众经不思议,为众生故常勤求。
  速弃诸欲与尘垢,精追修行此定门。
  现世若欲见无量佛,乐从诸善知识所受法。
  速疾去色除贪着,行此清净寂灭的三昧定门。
  于此无贪无怨恨,也无愚痴与憎爱。
  又无无明及狐疑,如是方能解此寂静禅。
  原典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三味,当云何?譬如佛今于若前说经,菩萨当作是念:诺佛悉在前立,当具足念诺佛端正,悉欲逮见一一想;当想识无有能见诸佛项上者悉具足作是想见诸佛。当作是念:我身亦当逮得如是,亦当逮得身想如是,亦当逮得持戒三昧如是。当作是念:我当从心得从身得?复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①。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何以故?佛色以尽,佛痛痒、思想、生死、识了尽。佛所说尽者,愚痴不见不知,智者晓了之。
「作是念:当持何等念得佛?当持身得佛?当持智慧得佛?复作是念: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智慧得佛③。何以故?智慧索不能得,自复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无有,反言有,亦着。是两者亦不念,亦不复适得其中,但用是故,亦不在边,亦不在中,亦不有,亦不无。何以故?诸法空,是如泥洹,亦不坏,亦不腐,亦不坚,亦不在是问,亦不在彼边,无有想,不动摇。何等为不动摇?智者不计,是故不动摇。如是,跋陀和,菩萨见佛,以菩萨心念无所著。何以故?说无所有,经说:『无所有,中不着,坏本绝本④,是为无所著。』如是,跋陀和,是菩萨守是三昧,当作是见佛不当着佛⑤。何以故?设有所著为自烧,譬如大段铁着火中烧正赤,有智者不当以手持。何以故?烧人手。如是,跋陀和,菩萨见佛,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何以故?著者为烧身,见佛但当念其功德,当索摩诃衍⑥。」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著,不著者疾得是三昧。」佛尔时顼偈
  如新磨镜盛油器,女人庄铐⑦自照形。
  于中起生淫欲心,放逸姿态甚迷荒。
  追不至诚虚捐法,为色走使烧其身。
  女人患害从是起,用不解法非常空。
  有想菩萨亦如是,我当成佛逮甘露。
  度脱人民忧恼患,有人想故为不解。
  求索人本不可得,亦无生死及泥洹。
  法不可拥如水月,观察佛道无归趣。
  黠慧菩萨当了是,解知世间悉本无。
  于诸人物无所著,疾速于世得佛道。

  诸佛从心解得道,心者清净明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是者成大道。
  一切诸法无色漏,离想者空无想空。
  绝去洼欲则脱心,有解此者得三昧。
  精追奉行求佛道,常听诸法本清净。
  无得行求无不求,有是三昧不难得。
  观察所有如虚空,道意寂然审第一。
  无想无作亦无闻,是为解了尊佛道。
  见一切色不想念,眼无所著无往来。
  常观诸佛等如空,已度世间诸所求。
  其人清净眼无垢,奉行精追常寂然。
  无量经法悉受持,思惟分别是三昧。
  行是三昧无所著,除一切冥得定意。
  不见世雄无肾圣,诸外异道闻此惑。


  超度思想当志求,心以清净得见佛。
  睹诸佛已不复见,尔乃解是尊三昧。
  于地水火莫能碍,风种虚空亦不蔽。
  行是精追见十方,坐遥听受所化法。
  如我于是讲说经,乐道法者面见佛。
  作行想力而不着,唯从世尊所说法。
  得者如是无所念,专听道义兴法施。
  常念解了是三昧,普谛受诵佛所讲。
  过去诸佛皆论法,当来世尊亦复然。
  赞说宣布分别义,皆共叹讲是三昧。
  我亦如是为人尊,在世无上求生父。
  皆悉解知此道眼⑧,故解说示寂三昧。
  其有讲受足三昧,身常安隐意不荒。
  是为诸佛无量德,致尊佛道获不难。
  
  注释
  度采众经不可议,欲达一切诸佛化。
  速疾去欲诸垢尘,精追行是净三昧。
  现世欲见无数佛,乐从诸尊听受法。
  速疾去色除所著,行是清净寂三昧。
  于是无贪及瞋恚,舍离愚痴捐憎爱。
  紊速无黠除狐疑,如是得解空三昧。
  ①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指念佛既不应对精神意识的「心」有所执着,亦不应对有质碍之物质「色」 、「身」有所执着。一切都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得,然后能有所得。
  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佛智,今译为无上正等卫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
  ③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智慧得佛:参①注。智慧,此处指世俗之智慧。若出世间之般若智慧,即是无所得为得,什么都不执着。
  ④坏本绝本:当指坏从根本起,灭绝亦从根本起。
  ⑤见佛不当着佛:指通过念佛修行,自然显现佛,而不应刻意追求,执着于成佛。
  ⑥摩诃衍:摩诃衍那的简称,今译为大乘。
  ⑦庄餝:即装饰,指服装、打扮。
  ⑧道眼:指见正道的天眼通,又指观道之眼。 《贤护》将此译为「诸佛菩提一 。故全句为一念证诸佛菩提故」,与「皆悉解知此道眼一稍有不同。

  四辈品第六——四众弟子如何修持佛立定
  译文

  工比丘学此三昧
贤护菩萨对佛说:「尊敬的佛,有一切佛站立面前这么殊胜的法门,我想请问:如果有在家菩萨想离弃家庭、爱欲,出家学佛,听闻此定门之后,如何学习?如何修持?如何奉行?」
  佛说:「如果有菩萨出离家庭、爱欲,想当比丘,想学此法门,诵持此法门,应当保持清净的禁戒,不得有一丝一毫的缺戒。什么样是菩萨不缺戒呢?一切时间地点,不管是出外,还是回道场,都要奉行禁戒,守护戒律,不能有丝毫的违犯。应当经常对阿谀讨好、谄媚等坏习气感到可怕,远远离开它,应当守护这一禁戒。能这样做,就是清净持戒。什么样的菩萨算缺戒呢?比如说,他贪求色。所谓求色,就是说他的意念中,想凭自己做的功德,后世生什么什么天啊,当转轮胜王啊!」佛说:「用这一点来比方说这个菩萨缺戒,因为此人经常这样做,以为是守戒,并且以为这样就有福德,想此后生什么什么地方,乐于做什么,这也是一种贪于爱欲的行为,是违反戒律的。」
佛告诉贤护:逼种出家菩萨,想学习此法门,保持清净完整的戒律,不谄媚、讨好,持戒应当为智者所称赞,受罗汉们的称誉。应当按经典的要求,多行布施,当精进修行,过清净的生活,有强烈的进取欲望,应当有坚定的信念,以宣讲劝化为乐,当事奉比丘,亲近善知识。在一切可以听闻此法门的地方,向一切可以宣讲此法门的善知识请教,把他当做和佛一样看待。」
佛告诉贤护:「这位菩萨把善知识当做佛事奉,很快就会修成此法门。假使不恭敬老师,轻慢善知识,欺骗、嘲弄老师,想使自己修持奸此三昧,长期坚持,是不可能的。对于不恭敬老师的人,得赶快离开他。」
佛告诉贤护:「这位菩萨如果从四众弟子处,听闻宣讲此法门,应当作佛一样看待。对听闻修持此定门的地方,也应当受到尊敬。」

佛告诉贤护:「菩萨对所听闻此法门的地方,下应当持谄媚的态度。假使菩萨这样做,就应当经常乐于独处,不吝惜身家性命,不得贮聚谷米食具,应常常乞食,不受人家的宴请,不嫉护,自觉守戒,依法而住,所有的东西都能知足,常常经行不松懈,不贪睡眠。贤护,这就是经中的教导,想舍弃爱欲出家当比丘的菩萨,应当这样修持遵守此法门。一 于是,贤护菩萨对佛说:「世尊,我想再请教一下,如果后世有的菩萨懈怠,闻此法门,不精进修行,而自念:我只能等当来佛出世的时候才能修此法门了。为什么呢?你看,我身体这么瘦,又有病,恐怕修不成。他听闻此经,也就不去精进修行了。如果菩萨要精进修道,想学此经,应当教他遵循这部经的教导去做,不惜身家性命,不羡慕那些有所得的人,有人赞扬也不沾沾自喜,不贪供养,对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都不贪慕执着,清心寡欲,听闻经典,不懈怠,精进不止。那位菩萨不应当想等将来再修此法门,而应当想:即使我的皮肉、筋骨、骨髓都腐烂了,修习此法门终不松懈,那伯是死了,也不懈怠。听闻此经后,无不欢喜。」
这时,佛说:「好极了!好极了!贤护,你所说的很对,我很欢喜,过去、将来、现在一切佛都随你而欢喜。」佛这时念偈语说:
  像我今天所说法,都能受学独处独行。
  修行功德自守戒,求此法门不难得。
  沿门乞食不受请,爱欲享乐都抛弃。
  从听闻此法门处,尊敬法师如同佛一般。
  若有诵行此定门,常当精追莫懈怠。
  不得吝惜于宣讲经法,不能贪求供养才给人讲经。
  乐于传授此三昧,这才算是佛弟子。
  如此讲授与奉行,追入定门终不久。
  常当努力不懈怠,不贪睡眠心开解。
  速离那些恶知识,一心求此善法门。
  不图安逸不休息,时常舍离与世俗人的聚会。
  出家憎人求此法,追随佛教当如此。

  2比丘尼学此三昧
贤护菩萨对佛说:「问比丘尼求菩萨道,想修持此法门,遵守此经法,应当如何做?」
佛告诉贤护说:「比丘尼发大乘菩提心,修持此法门的人,应当谦虚、恭敬,不应当嫉妒,不得发怒、怨恨,抛弃自高自傲,精进努力不松懈,不贪睡眠,经行不睡,不积聚财物,不谋利益,身心清净,保持清洁,不惜身家性命。经常乐于经典,刻苦多学,弃除淫欲、愤怒、愚痴等习气,从魔鬼所设的罗网中跳出来,去除以前所喜好的服装、珠环等装饰品,不恶口,不贪爱奸的衣钵供养。受到别人的称誉不讨好、
谄媚。修学此法门时,应当敬重教师,视同于佛,应当按照经中的教导去做,守此定门。」佛这时念偈语道:
比丘尼隶行恭敬,无怨无恨不嫉妒。
弃除骄傲不自大,如此修行得三昧。
常精追,不睡卧,弃贪欲,不图长寿。
  一心慈悲求此法,当如此修佛,立定。
  不得有淫欲心,不得怨恨及愚痴。
  莫堕入魔王罗网,求三昧当如是。
  如有修特此法门,无调戏,舍弃对色身的贪爱。
  当坚信,莫狐疑,当至诚,勿虚饰。
  舍弃小慈行大慈,尊敬善师无傲慢。
  当去离于众恶,修此定门当如此。
  修行求法想成功,不贪衣钵与供养。
  从师听闻此三昧,视师如佛无差异。
  3男居士学此三昧
贤护菩萨跟佛说:「善男子居家修道,听说此法门,想学习、奉持此法门,应当如何?」
佛告诉贤护:「善男子居家,想修学此法门,守持此定,应当持守五戒,住于净洁的地方,不喝酒,也不请别人暍。不得与其它人行淫,自己不这样做,也不教人这样做。不得沈湎于对妻子、儿女的情爱之中,不得系念男女欲爱之事,不得挂念财产。时常想离开妻儿,出家当比丘。时常持守八种禁戒,斋戒时应当时常到寺院,参加特定日子所举行的戒法及忏悔仪式。时常想到布施别人,不想到我自己这样多布施就能多得福。当多行布施,为万民求幸福安乐。应当时常对善知识慈悲奉事,见到持戒出家人不得轻易说他的坏话。这样做了,就能学习、奉持好此法门。」佛这时说了下面的偈语:
居家菩萨,欲得此法门,
常当学根本,心无昕贪慕。
  诵特此经,乐于出家作沙门。
  不贪恋妻子,舍离于财色。
  常奉持五戒,一个月一次八关斋,
  斋时于佛寺,修定多布施。
  不说别人恶,不得轻慢人。
  一切不执着无所求,当行此法门。
  恭敬诸经法,常当乐佛道。
  常无谄媚与虚伪,也无吝惜与妒嫉。
  有修此定门,常当恭敬善知识。
  勿自大与放逸,事师如同佛。
  4女居士学此三昧
贤护菩萨对佛说:「若有善女人,想发大乘无上菩提心听闻此法门,想学守此定,应当如何?」
佛告诉贤护菩萨:「如果在家女居士求大乘道,发菩提心,听闻此法门,想奉持此定,应当守持五戒,做到三点:自觉归依佛,归依于法,归依于侩。不能事奉外道,不能崇拜天,不得占卜择日,不得调弄戏耍,不得轻视怠慢他人,不得有贪心。女居上应当时常念布施,欢喜乐意听闻此经,致力广博学问。女居士应当时常敬重教师,心常不疲倦、不松懈。如果侩尼路过,应时常敬之如宾客,以饮食事奉他们。」佛这时又说了偈语:
  若有在家善女人,诵持此法门,当从佛法教,遵守五禁戒。
  守持此定门,应当尊敬佛。归命法和僧,恭敬一切善知识。
  不得事外道,不得祭拜天。行特此法门,见人立送迎。
  除去杀盗洼欲,至诚不搬弄是非,不得饮酒食。
  当特此法门,不得怀贪心。常当念施舍,除去诬谄与阿谀。
  不得说人短,常当恭敬事奉比丘比丘尼。
  恭敬听法语,如此方能修定门。
  原典
跋陀和菩萨白佛:「难及天中天说三昧者。若有菩萨,弃爱欲作比丘,闻是三昧已,当云何学?云何持?云何行?」
佛言:「若有菩萨弃爱欲作比丘,意欲学是三味者,诵是三味者,持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戒大如毛发。何等为菩萨不缺戒?一切悉护禁法,出入行法悉当护不得犯戒大如毛发。常当怖畏远离于谀谄,悉当护禁。作是护者,是为清净持戒。何等为菩萨缺戒者?是菩萨求色。何等为求色?其人意念,持是功德,使我后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①。」佛言:「用是比此菩萨为缺戒,其人久持是,行持是戒,持是自守福,欲所生处,乐于爱欲中,是为毁戒。」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比丘,欲学是三昧者,清净持戒,完具持戒不谀谄,持戒当为智者所称誉,为罗汉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念强,当多信劝乐,当承事于和上,当承事于善师。所从闻是三昧者,所可闻是三昧处,当视其人如佛。」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视师如视佛者,得三味疾。设不恭敬于善师,轻易于善师,欺调于善师,正使久学是三昧,久持久行,设不恭敬师者,疾亡之。」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若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得闻是三昧,当视如佛。所闻三昧处,当尊敬。」
佛告跋陀和:「菩萨所闻是三昧处,不当持谄意。向是菩萨不得谄意,常当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希望②人有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不嫉妒,自守节度,如法住,所有趣足而已。经行③不得懈,不得卧出。如是,跋陀和,如是经中敦,其弃爱欲作比丘学是三昧者,当如是守。」
如是,跋陀和菩萨白佛:「难及天中天所说法,若有后世懈怠菩萨,闻是三昧已,不肯精进,其人自念:我当于后当来佛所索是三昧耳。云何?言我曹身赢极有病瘦恐不能求。闻是经已,懈怠不精进。若复有菩萨精进者,欲学是经,当教之随是经中法教,用是经故,不惜躯命,不望人有所得者,有人称誉者不用喜,不大贪钵震越④,无所爱慕,常无所欲,闻是经不懈怠,常精进。其人不念,我当于后当来佛所乃求索,自念使我筋骨髓肉皆使枯腐,学是三昧终不懈怠,自念我终不懈怠死也,闻是经已,无不欢乐。」
时,佛言:「善哉!善哉!跋陀和,所说者无有异,我助其欢喜,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悉叻欧喜。一佛尔时顼偈言:
  如我今所说法,悉受学独处止。
  行功德自守节,是三昧不难得。
  常乞食不受请,悉弃舍诸欲乐。
  所从闻是三昧,敬法师如世尊。

  绕佛身周围,从头顶而入。阿难从座位起来,披好袈裟,走到佛面前,对佛施礼然后叉起手,念了下面的偈语:
  其心清净行为无污杂,神通无极大变化。
  越过种种障碍超众智,光明遍照除去尘埃。
  智慧无量心能普遍得解脱,佛音微妙胜过迦陵鸟。
  一切外道不能使他动摇,微笑放光是何囚?
  愿大觉士为解说,慈悲哀怜于求生。
  如果听闻佛妙音,洞明圣解教化广实行。
  世尊所感非为妄,泉圣导师岂虚笑?
  今日谁当作决定?世尊愿为解此意。
  谁住持佛法道德坚?谁行佛法使其兴旺?
  谁能传承这深妙佛藏?谁能作为求人的归宿?
  谁于今日利世间?谁当总宣佛法藏?
  谁于佛智得常住?世尊愿为解说之。

  有诵行是三昧,常精追莫懈怠。
  不得惜于经法,不求供乃与经。
  其有受是三昧,尔乃为是佛于。
  学奉行如是者,得三昧终不久。
  常勤力不懈怠,除睡眠心开解。
  当速离恶知识,然后从是法行。
  去放逸不休息,常舍离秉众会。
  比丘求斯三味,随佛教当如是。
跋陀和菩萨白佛:「比丘尼求菩萨道,欲学是三昧,欲守是三昧,当持何等法,住学守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比丘尼求摩诃衍三拔致⑤,是三昧学守者,当谦敬,不当嫉妒,不得瞋恚,去自贡高,去自贵大,却于懈怠,当精进,弃于睡眠不得卧出,悉却财利,悉当净洁护,不得惜躯命。常当乐于经,当求多学,当弃淫恚痴,出晓罗网去,当弃所好服饬珠环,不得恶口,不得贪爱好钵震越。当为人所称誉,不得有谀谄。学是三昧时,当敬善师视如佛。当承是经中教守是三昧。」佛尔时颂偈言:
  比丘尼行恭敬,不妒嫉离瞋恚。
  除侨慢去自大,行是者得三昧。
  当精追却睡卧,捐所欲不贪寿。
  一心慈于是法,求三昧当如是。
  无得听贪洼心,弃瞋恚及愚痴。
  莫得堕魔罗网,求三昧当如足。
  没有学是三昧,无调戏舍贪身。
  一切捐众狐疑,当至诚不虚铹。
  舍小慈常大慈,敬善师无己已。
  当去离于隶恶,求三昧当如是。
  行求法欲得者,不贪着钵震越。
  从人闻尔三昧,视如佛等无异。
  跋陀和菩萨白佛:「若有白衣菩萨⑥,居家修道,闻是三昧已,欲学者,欲守者,当云何于法中立,学守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白衣菩萨,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持五戒坚净洁住,酒不得钦,亦不得钦他人。不得与女人交通,不得自为,亦不得敦他人为,不得有恩爱于妻子,不得念男女,不得念财产。常念欲弃妻子,行作沙门。常持八关斋⑦,斋时常当于佛寺斋。常当念布施,不念我当自得其福,当用万民故施。常当大慈于善师,见持戒比丘不得轻易说其恶。作是行已,当学当守是三昧。」佛尔时顼偈言:
  有居家菩萨,欲得是三昧,
  常当学究竟,心无所贪慕。
  诵是三昧时,思乐作沙门。
  不得贪妻子,舍离于财色。
  常奉持五戒,一月八关斋,
  斋时于佛寺,学三昧通利。
  不得说人恶,无形轻慢行。
  心无所荣冀,当行是三昧。

  奉敬诸经法,常当乐于道。
  心无有谄伪,弃舍悭妒意。
  有学是三昧,常当行恭敬。
  舍自大放逸,奉事比丘僧。
跋陀和菩萨白佛:「若有优婆夷,求摩诃衍三拔致,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行何等法,学守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若优婆夷,求摩诃衍三拔致,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于佛,归命于法,归命于比丘侩。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示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不得有贪心。优婆夷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力多学问。优婆夷常当敬重于善师,心常不倦不懈。若比丘、比丘尼过者,常以坐席宾主饮食待之。」佛尔时顼偈言:
  若有优婆夷,诵是三昧者,当从佛法教,奉五戒完具。
  守是三昧时,当尊敬于佛,及法比丘隶,恭敬其善师。
  不得事余道,勿祠祀于天。行是三昧者,见人立迎逆。

  除去煞盗洼,至诚不两舌,无得向酒家。当行是三昧,
  心不得怀贪,常当念施与。除去谄谀意,无得说人短。
  常当恭敬事,比丘比丘尼。闻法语悉受,学三昧如是。
  注释
  ①遮迦越王:又作遮迦越罗,即转轮胜王。
  ②希望:希,念也,悲也,愿也。此处即希求的意思。
  ③经行:坐禅欲睡眠时,绕一定的地方往来行走,叫经行。经行时不得摇身,不得太 疾,不得低头,收摄诸根,心不攀缘外境。有痊疴、消食、生福的作用。
  ④钵震越:当指衣钵。此句「不大贪钵震越」 ,《贤护》译作「不染衣钵」;另于<授决品>有「于钵震越及衣服」 ,《贤护》译作「勿贪好衣及涂香」,故钵震越或又指涂香,待考。
  ⑤三拔致:又名三拔谛,今译为发趣,即发心趋向菩提道,与发菩提心同。
  ⑥白衣菩萨:为在家信士、信女的别称。本文指优婆塞,在家信士。又常着白衣在白莲中,戴天发髻冠、袭纯素衣,左手持开敷莲华之观世音菩萨,亦称白衣菩萨。
  ⑦八关斋:八关戒之异名。即禁止犯盗、杀、淫等违反戒律之事。

  授決品第七——知難而進奉持此經
  译文
  1此經在沈寂後重現
賢護菩薩問佛:「少有能及者,天上天下最尊貴的佛,你所說的這個定門,諸位菩薩都樂意精進奉行,毫不懈怠,以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知道你涅槃後,這個法門能不能在南贍部洲流通?」
佛告訴賢護菩薩:「我湼槃後,這部經當流通四十年,以後不再出現。到以後的動亂年代佛經將要斷絕時,許多出家人不再奉持佛教了。到世上紛亂不止、國與國之間相互攻打時,這部佛經將再度出現於世。」

  2誓于乱世奉持此经
贤护菩萨、罗怜那竭菩萨从座位站起来,整了一下衣服,叉着手来到佛面前告诉佛:「佛涅槃后处于乱世的时候,我们共同来护卫此经法,修持此法门,广泛为众人宣说,听闻这部经没有厌倦时。」
摩诃须萨和菩萨、侨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一起对佛说:「佛湼盘后,处乱世时,对于这部经卷,我们共同护持,使佛道久行于世。别人未听闻此经,我们当共同宣说,为他们讲解此经。世间稍有信根的人,我们都向他们传授此法门。」
  3佛光遍照十方
  这时,五百位菩萨从座位上站起,四众弟子都叉手在前,对佛说:「佛涅槃后,逢乱世时,听闻此正法,我们都自愿奉行、护持此经,听从八大菩萨的教诲。」这时,佛微笑着,口中放出金光,光芒照耀到十方无数  佛国,一片光明,然后光佛这时以偈语回答阿难道:
  佛告诉阿难汝见到没有,五百人等在前立。
  他们心欢喜歌颂道,我等当奉此经法。
  颜色和悦敬视佛,我等何时得此法门,
  都肃立赞叹佛,我辈当亦能如此,
  五百人等今现在,名字虽异根本修行都一样。
  当乐奉受此深经,将来乱世亦同样。
  今我嘱托告你等,佛慧无量要知其根本。
  此辈不独见一佛,亦不立此得其慧,
  我能透彻了解彼前世命,曾经尊敬八万佛。
  五百人芋存在道,常解经义勉行成。
  劝助无数诸菩萨,常行慈悲哀悯求生护经法。
  劝化一切众人民,都令证得菩提道。
  能见过去诸佛,超过八十亿亿多。

  名僧大德心得大解脱,彼时此等已奉持。
  现世于此受我教,分布供养是舍利。
  奉持受习佛的教化,皆能讽诵有所付托。
  安置塔寺及山中,付嘱天龙及全鸟。
  各各传授经卷后,寿终皆得生天上。
  后虽转生于人间,常不离于好种姓。
  当能重新特此佛道行,依特此经如所愿。
  口《囚爱乐此经法,求则得之持奉行。
  令无数人得听闻,欣喜无限心无等。
  求法精诚不厌倦,不贪身体及寿命。
  降伏一切诸外道,授其经法弘扬其志向。
  此经法是否无人能受,谁持讽诵讲说者?
  今四革人住我前,五百之众完全能奉待。
  八位菩萨是,贤护、罗怜那竭、那罗达、

  摩诃须萨、和轮调,囚坻达、须深、侨日兜。
  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奉玄妙法神德具。
  常以经法哀悯世间,宣畅大乘经普流传。
  贤护菩萨等八贤,五百人中称英雄。
  常当奉特大乘经,于世俗一切无贪着。
  得微妙乐除众苦,百福之体相庄严。
  常行慈悲哀悯度众生,使得安隐灭除诸烦恼。
  寿终之后生法家,不复归于三恶道。
  世世相随常和合,得无上菩提最胜事。
  已弃捐于八难处,速离一切诸恶道。
  其功德行无边际,所受福佑无法估量。
  复当得见弥勒佛,于彼常起归依心。
  恭敬供养生平竿慈悲哀悯心,唯求无上清净道。
  其时此辈共和同,正意奉事人中尊。
 
  不倚俗事得法忍,速达无上菩提道。
  彼常奉特此经法,夜以继日劝讽诵。
  广积功德行清净,遇弥勒时义如此。
  于此贤劫所兴佛,广利世间如灯放光明。
  所在之处护正法,诚心奉事三世佛。
  处处悉心供养佛,见三世佛除去一切毒。
  当速修得菩提道,不可思议无限量。
  若中有身前得佛道,后人辗转相供养。
  将来无数亿劫后,于此终竞乃断绝。
  于是居士如贤护,罗怜那竭、那罗达,
  及须萨和侨日兜,曾见诸佛多如恒沙。
  常当奉事佛正法,广泛传播诸佛无亿数。
  功德无量不可计,至于无数亿劫中。
  若有众生受持佛名号,或于醒时及梦中。
 
  能勇猛精追引导世人如狮子,彼辈皆得无上佛菩提。
  如能面见及听闻,真能信敬及随喜,
  皆得成佛无疑虑,何况奉持供养佛者?
  如果怨恨及护骂,怀恶意向捶打人者,
  受此八人威神恩,尚且得成佛何况恭敬礼佛者?
  彼所受法不可思议,称名功德无量寿无量。
  利益广大无穷尽,功德智慧不可知。
  常得面见无量佛,清净持戎如恒河沙。
  于是广为行布施,以求无上佛菩提。
  如此功德不可数,多劫宣说难穷尽。
  受持此经诵习者,达菩提道不再难。
  如有爱乐此经卷,受持讽诵讲说者,
  五百人如人中白莲花,其心爱乐终不疑。
  假使施得此经法,爱乐道义更精追。
 
  行清净戒除睡眠,入此定门终不难。
  欲得安隐传播经戒,比丘受笋在道场。
  常行乞食知止足,得此定门终不难。
  脱离闹市不受请,不贪美味舍弃爱欲。
  从师听闻此经法,敬奉善师如世草。
  除去贪吝受此法,断绝洼欲捞弃愚痴。
  发起菩提心终无疑,然后奉持此定门。
  行无执着舍贪欲,常自谨慎无怨限。
  精追奉行佛法教,然后奉持此定门。
  不贪着男女及所有物,远离骄傲怠慢及妻妾。
  居家学道常怀惭愧心,然后学诵此经法。
  无贼害心行为柔顺,舍除毁谤讥笑等恶习。
  不用色求得坚持之力,常善讽诵此法门。
  若比丘尼学此法,常当恭敬紊骄幔。
 
  舍离调戏及自傲,得此定门终不难。
  常行精追除睡眠,破除我执与物欲。
  爱乐佛法不惜命,然后学诵此定门。
  制止洼欲意不执着,无怨恨心不谄媚。
  终不再堕魔鬼罗网,持奉此法得如此。
  于诸求生行平等,除去放逸扫尘埃。
  性不粗暴及恶语,然后能奉特此法门。
  华丽衣服及涂熏,不得须臾有贪爱。
  尊敬善师视如佛,然后学诵此定门。
  所生水离隶恶道,深信乐于奉行佛法教。
  迷离一切八难处,持此佛立定门得如此。
 
  原典

  般舟三昧经授决品第七①
跋陀和菩萨问佛:「少有及者,天中天、怛萨阿竭②,乃说是三昧,诺菩萨所乐精进行,无有懈怠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般泥洹后,是三昧者,当在阎浮利③内不?」
佛告跋陀和菩萨:「我般泥洹后,是三昧者,当现在四十岁,其后不复现。却后乱世佛经且欲断时,诸比丘不复承用佛教。然后乱世时,国国相伐,于是时是三昧当复现阎浮利内,用佛威神故,是三昧经复出也。」
跋陀和菩萨、罗怜那竭菩萨从坐起,正衣服,叉手矜佛前白佛:「佛般泥洹后乱世时,我曹共护是三昧,持是三昧,具足为人说之,闻是经卷无有厌极时。」
摩诃须萨和菩萨、侨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共白佛言:「佛般泥洹去,却后乱世时,是经卷者,我辈自共护持,使佛道久在。其有未闻者,我辈当共为说,教授是深经。世间少有信者,我曹悉受之。」
时,五百人从坐起,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叉手于佛前,往白佛:「佛般泥洹后乱世时,闻是三昧,悉自持护愿持。我五百人嘱累是八菩萨。」
时,佛笑,口中金色光出,至十方不可计佛国,悉照明,还绕身三匝,从头上入。阿难从坐起,更披袈裟,前至佛所为佛作礼,却住叉手以偈赞曰:
  其心清净行无秽,神通无极大变化。
  已过诸碍超隶智,光明除冥去垢尘。
  智慧无量心普解,佛天中天鹖鸭音④。
  一切外道莫能动,何缘而笑出妙光?
  愿正真觉为解说,慈愍一切众生尊。
  若有闻佛柔濡音,解释达圣化俗行。
  世尊所感非唐举,隶圣导师不妄笑。
  今者谁当在决⑤中?世雄愿为解此意。
  今日谁住道德坚,谁当逮得兴妙行?
  谁今受得深法藏?无上道德隶所归。
  今日谁当愍世间,谁当奉受是法教?
  谁坚立于佛智慧?世尊愿为解说之。
  佛尔时为阿难说偈言:
  佛语阿难汝见不,五百人等在前立。
  其心欢然歌颂曰,我等亦当逮是法。
  颜色和悦敬视佛,我等何时得如是,
  皆悉竦立嗟叹佛,我辈会当逮如是。
  五百人等今现在,名字虽异本行同,
  常乐奉受是深经,于当来世亦复然。
  今我嘱累告汝等,佛慧无量知彼本。
  是等不独见一佛,亦不立此得其慧。
  彻照彼之宿世命,以曾吏见八万佛。
  五百人等存在道,常解经义勉行成。

  劝助无数诸菩萨,常行慈哀护经法。
  劝化一切求人民,悉令逮得大道行。
  知见过去诸世尊,睹八十亿那术数。
  名德普大脱于心,拥护是法三转行。
  现世于此受我教,分布供养是舍利。
  安谛受习佛所化,皆悉讽诵有所付。
  着于塔寺及山中,若付天龙干陀罗⑥。
  各各转授经卷已,寿命终讫生天上。
  天上寿尽还世间,各各而生异种姓。
  当复取此佛道行,分别是经如所愿。
  用爱乐斯经法故,求辄得之持奉行。
  令无数人得听闻,欣踊难量心无竿。
  是等黠慧不厌法,非贪躯体及寿命。
  降伏一切诸外道,授与经法弘其志。
  是经法者无能得,及持讽诵讲说者。
  今四辈人住我前,五百之隶能堪持。
  是八菩萨跋陀和,罗怜那竭那罗达,
  摩诃须萨和轮调,囚坻须深侨日兜。
  比丘及尼清信士,奉玄妙法上义句。
  常以经道哀世间,宣畅方竿普流化。
  跋陀和竿八菩萨,于五百众为英雄。
  常当奉持方竿经,于世之俗无所著。
  释一切缚解空慧,紫磨金色百福相。
  恒行慈哀度求生,施以安隐灭诸尘。
  寿终之后生法家,不复归于三恶道。
  世世相随常和协,然后逮得尊佛道。
  已弃捐于八难⑦处,远离一切诸恶道。
  其功德行莫能称,所受福佑无能量。
  当复值见弥勒佛⑧,咸同一心往自归。
  悉共供养竿慈哀,逮于无上寂灭句。
  其心佥然而和同,正意奉事人中尊。
  不倚俗事得法忍⑨,疾逮无上大道行。
  彼常奉特此经法,夙兴夜寐而讽诵。
  殖隶功德修梵行,睹弥勒时义若此。
  于是贤劫所兴佛,慈哀世间放光明。
  每所在处普持法,奉事去来现在佛。
  皆悉供养诸世雄,见三世尊无隶毒。
  当疾逮得尊佛道,不可思议无有量。
  中有前得佛道者,后人展转相供养。
  不可计劫那术⑩数,如是终竟乃断绝。
  于是居士跋陀和,罗怜那竭那罗达,
  及须萨和侨日兜,曾见诸佛如恒沙。
 
  常当奉事正法化,宣布诸佛无亿教。
  道行⑾无量不可称,至于无数亿劫中。
  假使有人受持名⑿,所周旋处若梦中。
  如是勇猛导世间,皆当逮得无上道。
  若有睹见及闻声,其心欣然踊跃者。
  皆得佛道不复疑,何况奉受供养者。
  若瞋恚之及骂詈,持恶意向挝捶者。
  于是八人威神恩,尚使得佛况恭敬。
  彼所受法不可议,名称无量及寿命。
  光明无限德无疑,智慧无量行亦然。
  常得面见无量佛,清净之戒如恒沙。
  于是广普行布施,以用求索无上道。
  无数亿劫说其福,莫能齐限厥功德。
  受是经法诵习者,逮于大道不复难。
  
  其有爱乐此经卷,受诵讽持讲说者。
  当知五百人中人⒀,其心爱乐终不疑。
  假使施得是经法,爱乐道义加精追。
  行清净戒除睡卧,逮是三昧终不难。
  欲获安隐布经戒,比丘受学在闻居。
  常行分街⒁知止足,逮是三昧终不难。
  舍离众闹不受请,口莫贪味素爱欲。
  所从闻是经法者,敬如世尊常供事。
  除去悭贪受是法,断绝淫欲弃愚痴。
  发起大道心无疑,然后学行是三昧。
  行无所著舍诸欲,常自谨慎弃恚恨。
  精追奉行佛法教,然后受学是三昧。
  不贪男女及所有,远离侨慢并妻妾。
  居家修道常惭愧,然后学诵是三昧。
 
  无贼害心行柔顺,不乐谤讪舍诸恶。
  不用色求得法忍,当善讽诵是三昧。
  若比丘尼学是法,常当恭敬弃侨慢。
  速离调戏及贡高,得是三昧不复难。
  常行精追除睡卧,不计吾我诸人物。
  爱乐法者不惜命,然后学诵是三昧。
  制淫逸意舍所著,无瞋恚心弃谀谄。
  终不复堕魔罗网,持是三昧得如是。
  于诸求生行平等,除去放逸隶尘埃。
  性无卒暴及粗言,然后学诵是三昧。
  于钵震越及衣服,不得须臾有贪爱。
  尊敬善师视如佛,然后学诵是三昧。
  以逮善利离恶道,一心信乐佛法教。
  迷离一切八难处,持是经者得如是。
 
  注释
  ①「七」 ,原误为「十」 ,据上下文义改。
  ②怛萨阿竭:即如来。见《行品》注④。
  ③阎浮利:即阎浮提。见《譬喻品》注①。
  ④鹖鸭音:鹖鸭当为鹖鸭,又作歌罗频伽、迦陵频伽,即妙声鸟的声音。此鸟本在雪山,在鶸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
  ⑤决:指义理的决定,为印度正理学派所创立的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之一——决谛。
  ⑥天龙干陀罗:天龙,即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干陀罗,即香神,为八部众 之一。《贤护》译作「天龙及金鸟」 。
  ⑦八难:指见闻佛法的八处障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拘卢洲,因为乐报殊胜,总无苦恼,故难见佛法;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聋盲痦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

  ⑧弥勒佛:指从佛受记将继释迦佛位为未来佛的菩萨。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
  ⑨法忍: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
  ⑩那术:又译作那术多、那由他。那由多为千亿、百万或兆。
  ⑾道行:指修道的功行。
  ⑿受持名:即受持佛菩萨的名号。念佛修净土的人即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净土。故念佛的人叫持名行者。
  ⒀人中人:即对念佛行者的五种美称之一。《观无量寿经》把他们誉为人中白莲花。
  ⒁分卫:即乞食。以乞得之食物分给众比丘、比丘尼,以护卫他们修道。


  拥护品第八——修佛立定龙天护卫
  译文
  1八菩萨以珍宝、己身供养佛
贤护菩萨、罗邻那竭菩萨、侨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八位菩萨听佛说经,都十分欢喜,持五百件棉织的上等侩衣,各种珍宝布施,乃至用自己的身体供养佛。
佛告诉阿难:「贤护菩萨等八人,是五百菩萨之师,常持中道正法,用以软化劝导众人,令众欢喜,众人即得随顺之心、真实之心、清净之心、离欲之心。」这时,五百人部叉手站立佛面前。

  2如法修行不信外道
贤护菩萨告诉佛说:「世尊,菩萨应当具足几个方面的条件才能得此念佛修法门?」
佛说:「菩萨有四方面的条件,才能得此法门。哪四个呢?第一、不信外道第二、断绝爱欲:第三、依法修行:第四、对生命不贪图执着。具备这四点,就能快得此念佛法门。」
  3学此三昧诺天拥护
佛告诉贤护:「如果菩萨修学此定,能奉持、讽诵、遵守,今生就能得五百德。譬如,贤护菩萨,有仁慈之心的比丘,终不会中毒,终不会被兵器杀伤、大火烧,掉入水中也不会淹死,恶官也不能损害他。菩萨能修持此法门的人,都能如此不会中毒,不为刀兵所伤、不被火烧、水淹、恶官也不能损害他。比如,贤护菩萨在大劫将到尽头,即将被烧毁时,持此法门的菩萨,即使堕落大火中,火也会被扑灭。好比大罂的水能灭小火一样。」
佛告诉贤护:「我所说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凡是菩萨持此法门,不管量帝王、贼,还是水、火、龙、蛇、夜叉鬼神、猛兽、毒蟒、蛟龙、狮子、虎、狼、狗、人、似人非人、鬼神,在他们想娆乱人,想杀人,想夺人衣钵,破坏别人入定、扰乱人的正念时,总不能伤害到这些菩萨。」
佛说:「我所说的莫非如此,除了受其先世的业报,不能逆转外,无不如此。」佛说:「我说的无不是如此。如果有菩萨修持此法门,总不会生眼病,耳、鼻、口、身都无病,其心终不受干扰,不会遭到灾难。如果这些菩萨临终或生命垂危时,有这些病患,那一定是宿世的因缘所造成的,不然是不会有这些病患的。
  「再次,贤护,这些菩萨还会受到诸天、龙神、夜叉鬼神的称誉,受到阿修罗、迦留罗、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人以及非人、佛的称誉。
  「再次,贤护,这些菩萨为诸天所保护,为诸龙、四天王二帝释天、梵天的护佑,受到夜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修罗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人非人的拥护,诸佛也拥护这些菩萨。

  「再次,贤护,这些菩萨会受到诸天的敬爱,受到诸龙、夜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修罗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人非人的敬爱,诸佛本来已离开了爱欲,因为纯粹道德的原因,也敬爱这些菩萨。
  「再次,贤护,这些菩萨诸天皆想见到他们,诸龙、夜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修罗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人非人,都乐于见到他们诸佛为了普度众生的缘故,都想接他们到佛教的道场去。
「再次,贤护,诸天、龙、夜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修罗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天见到,晚上睡梦中都能见到诸佛,诸佛各自说出他们的名字。 「再次,贤护,这些菩萨在住所没有诵经,以前也没有听到经卷,但凭着念佛定的威神力量,梦中皆晓得经卷的名称,各各都能听到诵经的声音,如果白天听不到,晚上梦中也能听到。」
佛告诉贤护:「即使用一劫、二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来说菩萨修持念佛定法门的功德也说不完,更何况努力求得此法门的无尽功德呢!」佛这时念了下面的偈语:
  若有菩萨学诵此,佛说念一切佛立定,
  赞叹不尽其功德,犹如无边恒河沙。
  刀剑长矛不能伤,盗贼怨家不能害。
  王公大臣喜悦归向,学此法门得如是。
  大蛇合毒确实可怕,见修行人毒速除,
  不再怨恨吐恶气,诵此法门得如此。
  冤家仇人莫能挡,天龙、鬼神人非人,
  见其咸光皆沉默,学此法门得如是。
  山野恶狼及蟒蛇,狮子猛虎及野牛,
  无伤害心收敛其毒焰,都来护卫此行者。
  鬼神恶煞勾人魂,诸天人民担心受害。
  戚其威神自然驯伏,学此法门得如此。
  其人不生病无苦痛,耳聪目明无障碍。
  能言善辩智慧称殊胜,行此法门速达此。
 
  起人终不堕地狱,离饿鬼畜生诸恶道。
  世世所生知因果,学此法门得如此。
  鬼神龙神共拥护,诸天人民亦赞同,
  阿修罗摩喉罗也来护卫,行此法门得如此。
  诸天都来颂其德,天人龙鬼与人非人。
  诸佛赞叹使你都如愿,为人讽诵说经的缘故。
  其人道意不退转,久远世佛法慧之义永无尽。
  姿容美貌无法比,诵习此经开示教化人。
  国家争端民荒乱,饥饿至极人民受苦穷。
  终不于中夭其命,必囚诵经化度人。
  勇猛降伏诸魔事,心无所畏毛不竖。
  其功德行不可量,奉特此经得如是。
  妖蛊幻化及符书,秽浊邪道不正行。
  终无有能危害者,只因爱乐佛法达本故。
 
  一切都来歌颂其功德,具足解空智慧是佛于。
  于后将来最未世,亲手得此经必如此。
  常行精追怀喜悦,同心和悦奉此经。
  受持经卷勤讽诵,今我以此为彼说。
  原典

跋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懦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见佛所说,是八菩萨皆大欢喜,持五百劫波育锦衣①,持珍宝布施,持身自归供养佛。
佛语阿难:「是跋陀和等,于五百菩萨人中之师,常持中正法,合会随顺敦莫不欢喜者,欢乐心、随时心、清净心、却欲心。」是时,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
跋陀和菩萨白佛言:「菩萨持几事得是三昧?天中天!」
佛言:「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断爱欲;三者如法行;四者无所贪生。是为四,菩萨疾得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学是三味者,若持若诵若守,今世即自得五百功德。譬如,跋陀和,慈心比丘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火不能烧,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如是菩萨守是三昧者,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终不为火所烧,终不为水所没,终不为帝王得其便。譬如,跋陀和,劫尽坏烧时,持是三昧菩萨者,正使堕是火中,火即为灭。譬如大罂水灭小火。」
佛告跋陀和:「我所语无有异。是菩萨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贼、若水、若火、若龙、若蛇、若阅叉鬼神②、若猛兽、若大蟒、若蛟龙、若师子、若虎、若狼、若狗、若人、若非人、若狮攫、若薜荔、若鸠洹鬼神③,若欲娆人、若欲煞人、若欲夺人钵震越,若坏人禅、夺人念,设欲中是菩萨者,终不能中。」
佛言:「如我所语无有异,除其宿命所请,其余无有能中者。」佛言:「我所语无有异。若有菩萨持是三昧者,终不病目,若耳鼻口身体无病,其心终不忧,终不厄。是菩萨若死若近死,设有是患者,佛语为有异,除其宿命所作。
「复次,跋陀和,是菩萨诺天皆称誉,诺龙皆称誉,诺阅叉鬼神皆称誉,诸阿须轮皆称誉,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若人非人,皆称誉是菩萨。诺佛
天中天皆称誉是菩萨。
「复次,跋陀和,是菩萨为诸天所护,为诸龙所护,四天王④、释提桓因⑤、梵三钵天⑥皆护是菩萨,阅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须伦鬼神、迦留罗鬼神、旨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拥护是菩萨,诸佛天中天皆共拥护是菩萨。
「复次,跋陀和,是菩萨为诺天所敬爱,诸龙、阅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须伦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敬爱是菩萨,诺佛天中天皆无有爱欲,以道德故皆复敬爱是菩萨。
「复次,跋陀和,是菩萨诺天皆欲见之,诸龙、阅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须伦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若人非人,皆思乐欲见是菩萨,诸佛天中天皆各各欲使是菩萨往到其所,用人民故欲使往。
「复次,跋陀和,是菩萨诺天皆来至其所,诸龙、阅叉鬼神、干陀罗鬼神、阿须轮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喉勒鬼神、若人非人,皆来至是菩萨所,与共桐见。诸佛天中天,菩萨不但昼日见,夜于梦中,若见诺佛身,若诸佛各各自说其名字。

「复次,跋陀和,是菩萨所未诵经,前所不闻经卷,是菩萨持是三昧威神,梦中悉自得其经卷名。各各悉见悉闻经声,若昼日不得者,若夜于梦中悉见得。」
佛告跋陀和:「若一劫,若复过一劫,我说是菩萨持是三昧者,说其功德不可尽竟,何况力求得是三昧者?」佛尔时顼偈言:
  若有菩萨学诵是,佛说三昧寂定义。
  假使欲叹其功德,譬如恒边减一沙。
  刀刃矛戟不中伤,盗贼怨家无能害。
  国王大臣喜悦向,学此三昧得如是。
  蚖蛇⑦含毒诚可畏,见彼行者毒疾除。
  不复瞋恚吐恶气,诵是三昧得如是。
  怨雠嫌隙莫能当,天龙鬼神真陀罗⑧。
  睹其威光皆嘿然,学此三昧得如是。
  山野弊狼及大蟒,师子猛虎鹿枷获。
  无伤害心摄藏毒,悉来亲护足行者。

  弊恶鬼神将人魂,诸天人民怀害心。
  戚其威神自然伏,学此三昧得如是。
  其人不病无苦痛,耳目聪明无音塞。
  言辞辩慧有珠杰,行三昧者速逮是。
  其人终不堕地狱,离饿鬼道及畜生。
  世世所生识宿命,学此三昧得如是。
  鬼神干陀共拥护,诸天人民亦如是。
  并阿须伦摩喉勒,行此三昧得如是。
  诸天悉共颂其德,天人龙鬼真陀罗。
  诸佛嗟叹令如愿,讽诵说经为人故。
  其人道意不退转,法慧⑨之义而无尽。
  姿颜美艳无与竿,诵习此经开化人。
  国国相伐民荒乱,饥馑荐臻怀苦穷。
  终不于中夭其命,能诵此经化人者。

  勇猛降伏诸魔事,心无所畏毛不竖。
  其功德行不可议,行此三昧得如是。
  妖蛊幻化及符书,秽浊邪道不正行。
  终无有能中其身,用爱乐法达本故。
  一切悉共歇其德,具足空慧佛尊子。
  然后当来最未世,手得是经得如是。
  常行精追怀喜踊,用心和悦奉此法。
  受持经卷讲讽诵,今我以是为彼说。
  注释
  ①劫波育锦衣:指棉布衣,为比丘能穿的十种衣之一。
  ②阅叉鬼神:又名夜叉、药叉、捷疾鬼、勇健。能伤害人,飞行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
  ③枷攫、薛荔、鸠洹鬼神:当指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如干闼婆《香神、乐神》 、薛荔多(饿鬼) 、鸠盘茶(厌魅鬼)等。
  ④四天王:指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即护世四天王,亦称四大金刚。
  ⑤释提桓因:即天主、帝释天。
  ⑥梵三钵天:即应天王、梵天王、梵摩三钵。
  ⑦妩蛇:又叫四蜕蛇,比喻地水火风之四大相诤,能令人身死,如毒蛇一样。
  ⑧真陀罗:又作甄陀罗、紧那罗,天名,原译作人非人、人疑神,后译为歌神,即乐神名,八部束之一。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
  ⑨法慧:指过去世五十三佛之一。五十三佛即阿弥陀佛之师世自在王佛以前的五十三位佛。见《无量寿经》(曹魏康僧皑译)。

  羼罗耶佛品第九——参无畏王修此定
  译文
  l参无畏王修定成佛
佛告诉贤护:「过去无限久远的时代,有佛名叫无畏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正遍知,在世间有极崇高的地位,安住于世间,对于经义十分明了,天上天下,称为至尊。这时有一位长者的儿于,叫须达《善给》 。与二万人一起来到无畏王佛的住所,向佛作礼,然后坐在一边,长者子善给向佛请教如何修持此念佛法门。无畏王佛知道善给深信佛法,便为他讲诵念佛定法门。善给听后,十分欢喜,受持讽诵此经出家
修学此定门,有八万岁。那时,长者子善给从佛那里听闻很多佛经,从无数佛那里听佛经,有很高的智慧。善给后命终,生于三十三天上,又从天上下生人间。
「这一劫中还有一位佛,名电德如来。出生于剎利种家。这时,长者子善给又到电德如来住所听闻此念佛定法门,跟随他出家求法。善给还遇到从婆罗门家出生的光王如来,跟随他出家修行,在八万四千年中守持这念佛定法门。」佛告诉贤护:「长者子善给自此后过八万劫得成佛,名燃灯。这时,长者子善给为人高明勇猛,智慧广大。」
佛说:「见此法门没有?贤护,有如此爱乐于法,才有如此的求法之行。假如有人欲求得佛道,得此念佛定法门,应当学诵、奉持、教人、遵守此法门。如此才能不久成就佛道。你们知道吗?贤护,此法门,是诸菩萨的眼睛,诸菩萨的母亲,成为诸菩萨的归宿,为大家所算仰,诸菩萨一切智慧、功德从此而生。你知道吗?贤护,这个念佛定法门,能离一切诸法黑暗,能使天上天下大放光明。你知道吗?贤护,菩萨所修的这个法门,是诸佛的宝藏,是诸佛所住持的地方,是珍宝大海的源头,是无量功德的汇聚,能增进慈悲、菩提智慧之宝典。应当知道,这些都是修持念佛法门的结果。

  2观想念佛得观慧
  「因此,如果要从修持此法门而成佛,应当听经专心精勤观察四念处。什么叫四念处?第一、当专心观察自身,观察他人身,知自身、他人身,一切本无,毕竟见:第二、专心观察自己对痛痒的感受、他人对痛痒的感受,知自己、他人此种感受,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第三、专心观察自己的意识、他人的意识,知自己、他人的识,毕竟不存在:第四、专心观察自己的法行、他人的法行,知道自己、他人的法行,都是没有自性的。」
  3见闻佛法不执着
  佛告诉贤护:「这念佛法门,谁能信受奉行?只有如来、不退转菩萨、阿罗汉才相信。如果有人被愚痴迷惑心窍的话,那么他就会离一切佛站立面前法门很远。什么呢?这个法门应当常常念佛,才能见到佛。」
佛告诉贤护:「菩萨应当念佛、观想佛、听闻经典,不应当有所执着。为什么?诸法皆空,本来无生。为什么?因为诸法本无所有,本无所念,从此法中本来也不得到什么,所以对什么都不要执着。好比虚空非常清净,这法也是清净的。诸法都是人们妄想而成,本无所有。法本无所有,凭借种种因缘而为有,本性是空的、涅槃寂静的。因此,诸法无所有,本来无所从来,也无所从而去。人们本来也没有这个法,对此不执着就接近正法,对此有所执着,就离正法越来越远。」
佛告诉贤护:「如果有守此念佛法门的人,就应观想而入什么都无所想的状态之中,见佛念佛,守住正觉,听经念法。守正觉,就是不对自我、对万法有所执着。为什么?贤护,有意识守正觉,就不能见佛:有所执着,即使有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正法。施舍他人而图福报,不是布施:持戒有所希求别人赞扬,就不是持清净戒:贪着于法,就不能达到涅槃清净境界:对于经典阿谀、谄媚,也不算高明:乐于世俗的聚会,对外道感兴趣,始终无法有正确的行持:有所要求中遇到难处,即愤恨、怨怒,就不能忍耐、忍辱负重:有有所憎恶的偏颇,就不能劝说他人行于正道。善求阿罗汉道者,不能由此见道,现在一切佛都立在面前的法门也达不到。诸法无所从来,立足于此,就能产生法乐;有所执着,就不能悟空理。菩萨不能有贪心与吝啬,有松懈、怠惰,一定不能得道:有淫妷,就不能入于观行:有所系念,就不能入定。」佛这时说偈语道:
此竿功德不可计,奉戒具足无污秽。
其心清净远离尘垢,修此法门得如是。
设有特此佛立定门,智慧倍增无缺陷。
  多闻通达众义常不忘,功德圆满如明月。
  如有受特此法门,得见诸佛识见不可思议理。
  通晓无量之道法,无数天神护其德。
  如有修特此法门,常见十方诸佛现面前。
  听无数佛讲经法,则能受持普遍修供养。
  如有持此定门者,恶罪勤苦皆除灭。
  诸佛慈悲哀悯求生,都共同赞叹此菩萨。
  假使菩萨想见到,将来无数佛世尊。
  一心踊跃住持正法,当学讽诵此法门。

  如果有修得此定门,其功德福难以估量。
  待得人身最第一,常得出家乞食千家饭。
  如能于末法时代得此经,得功德利堪称第一
  得其福报无限量,受持此法门应当得如此。
  原典

佛告跋陀和:「乃往昔时不可计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羼罗耶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①,于世间极尊,安定于世间,于经中大明,天上天下号日天中天。尔时,有长者子名须达②,与二万人俱,来至羼罗耶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须达长者子问羼罗耶佛是三昧。孱罗耶佛知须达长者子心所念,便为说是三昧。须达长者子闻是三昧已,大欢喜,即悉讽受得作沙门,求是三昧八万岁。时,长者子须达从佛闻经甚众多,悉从无央数佛闻经,其智慧甚高明。长者子须达其后寿终,生忉利天③上,以后复从天上来下生世间。
「尔时,故劫中复有佛,名术阇波提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菩④。时,佛在剎利⑤家生。尔时,长者子须达复于佛所闻是三昧,复求之。时,长者子须达其后复于故劫中复有佛,名赖见罗耶⑥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波罗门⑦种。时,长者子须达复于佛所受是三昧,求守八万四千岁。」佛告跋陀和:「长者子须达却后八万劫得作佛,名提和竭罗⑧。尔时,长者子须达为人高明勇猛,智慧甚广。」佛言:「见是三昧不?跋陀和,饶益乃尔,使人成就得佛道。若有菩萨得是三昧者,当学诵、当持、当教人、当守。如是者得佛不久。若曹知不?跋陀和,是三昧者,是菩萨眼,诸菩萨母,诸菩萨所归仰,诺菩萨所出生,若知不?跋陀和,是三昧者,破去于冥,明于天上天下,若知不?跋陀和,是菩萨三昧者,是诺佛之藏,诸佛之地,是珍宝渊海之泉,是无量功德之镇益⑨,明哲之经,当作是知三昧昕出。
「如是从是中出佛,闻经正立于四意止中。何等为四意止中?一者自观身,观他人身,自观身观他人身者,本无身;二者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自觐痛痒观他人痛痒者,本无痛痒;三者自观意,观他人意,自观意观他人意者,本无意;四者自观法,觐他人法,自观法觐他人法者,本无法。」佛告跋陀和:「是三昧谁当信者?独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罗汉乃信之耳。有愚痴迷惑心者,离是现在佛前立三昧远。何以故?是法当念佛、当见佛。」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当念佛、当见佛、当闻经,不当有着。何以故?佛本无是法,无所因。何以故?本空无所有,各各行法念,是法中无所取,是法无所著。如空等甚清净,是法人所想,了无所有,无所有,是法假所因者空寂耳,如泥洹。是法无所有,本无,是法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人本无是法,不著者近,有著者远。」 佛告跋陀和:「若有守是三昧者,因想入无想中,见佛念佛,守觉闻经念法。守觉不得念我,不得着法。何以故?有守觉。跋陀和,有守觉不见佛;有所著如毛发不得法。施他人有所希望为不施;持戒有所希望为不净;贪于法不得泥洹;于经中有谀谄,不得为高明;乐于众会中,喜于余道,终不能得一行;于欲中念难,有瞋恚不能忍辱,有所憎恶不得说他人。善求阿罗汉道者,不得于是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中不逮。无所从来,生法乐,于中立;有所著不得空。菩萨终不得悭贪,有懈怠不得道,有淫妷不入观,所有念不入三昧。」佛尔时顼偈言:
  是等功德不可计,奉戒具足无瑕秽。
  其心清净离垢尘,行此三昧得如是。
  设有持是三昧者,智慧普大无缺减。
  博达众义常不忘,功德之行如月明。
  设有持是三昧者,解了觉意不可识。
  晓知无量之道法,无数诸天护其德。
  设有持是三昧者,常自面见无数佛。
  闻无量佛讲说法,辄能受持念普行。
  设有持是三昧者,恶罪勤苦⑩皆灭除。
  诸佛于世行愍哀,悉共嗟叹是菩萨。
  假使菩萨欲睹见,当来无数佛世尊。
  一心踊跃住正法,当学讽诵是三昧。
  其有持是三昧者,其功德福不可议。
  逮得人身最第一,出家超异行分卫。
  若有未后得是经,逮功德利最第一。
  得其福佑不可限,住是三昧得如是。
  注释
  ①羼罗耶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羼罗耶佛,即无畏王佛。参《贤护》之译。怛萨阿竭为如来;阿罗诃为应供;三耶三佛为正遍知;为佛十号之三号。
  ②须达:又作须达多、苏达多,今译为善与、善给、善授、善温等。
  ③忉利天:欲界六重天之二,译作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名三十三天。在须弥山之顶上。
  ④术阁波提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菩:即第二如来,名电德如来、应供、等正觉。参《贤护》。
  ⑤剎利:即刹帝利,为古代印度四种姓的第二等,即王族及士族。但佛典中称刹利为第一位种姓。
  ⑥赖昆罗耶:即第三如来,名光王如来。参《贤护》 。
  ⑦波罗门:意为清净。印度第一种姓。婆罗门教、印度教称之为「人门之神」。是古印度一切知识的垄断者,自认为是印度社会的「最胜种姓」。从事修行的婆罗门称为梵志
  ⑧提和竭罗:又译作提洹竭,即燃灯如来。又称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
  ⑨镇益:义不详。疑原文「是无量功德之镇益,明哲之经」,当作「是无量功德之镇,益明哲之经」 。镇即汇集,益即增进。《贤护》此句正作「是无尽藏显头陀功德」 ,「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提也」。生即增进。
  ⑩恶罪勤苦:勤即勤。指所犯的罪恶及所遭受的辛劳、困苦。
 


{返回 般舟三昧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舟三昧经 卷下
下一篇:般舟三昧经 卷上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六九)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九)
 妙法莲华经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二○)
 《显扬圣教论》中的因明
 比丘尼传 4 齐 崇圣寺僧敬尼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八)
 百喻经 1 愚人食盐喻
 阿含经菁华节录·壹、贪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届:再谈“生活禅”(冯学成)[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1717 法华玄义释签(唐.湛然述)[栏目:02 经注论疏]
 儒雅香境[栏目:传统香道]
 自我定位[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的考察[栏目:董群教授]
 「上师」的争议性(陈建强博士)[栏目:择师知见]
 家人要我带孙女,烦死了。我本来就修行不好本想清净一下,这可怎么办啊?[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你心没动,就伤害不到你[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求解脱法,修解脱道[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金刚萨埵[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