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六)
 
{返回 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07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六)


10、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以救度众生的缘故,我受生于三有中时,愿我所修的福德、智慧无有穷尽,虚空无垢手印等三摩地、了达真实性的智慧、教化有情的方便、大乘大悲的解脱等,每一种功德都无穷尽,由此获得共与不共功德皆无尽的大宝藏。

龙树菩萨说,这是为了普令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安乐,而发愿得到积聚种种无尽功德的身。

这里要认识:所愿境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此发起希求愿?这里,所愿境是获得无尽功德藏。为什么要获得无尽藏呢?对此,要深入思考,得到了决定的认识,就会主动往这方面发愿。

下面思维:我们希求一切时处能让接触自己的众生得到利益,毫不空过,但要实现此愿,就要成就能随时对众生作利益的能力,即自己要成就如意宝身。怎样成就呢?要修行获得福德、智慧等一切都无尽的功德藏。当自己成为无尽功德藏时,任何众生见、闻、忆、触自己,就能立即得利益。就像高强度的磁场,任何铁器靠近它,都会瞬间被磁化,毫无空过。

这里要认识自身圆满功德和利益众生的关系,只有自身获得无尽功德藏,才能一切时处给众生带来利益。譬如,太阳有无穷的光辉,大地的生物都蒙受太阳的恩泽,只要向着太阳,就立即获得光热。如果太阳光热有限,就不能满足一切生物的需求。同样,我们福德有限,就只能利益有限的众生,而且对他们只能作有限的利益。如果想无限地给众生赐福,则必须获得无尽福德藏,即使无量众生同时祈求赐福,也能当下化现无量的安乐资具,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像阿弥陀佛获得了无尽福德藏,即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往生他的净土,随意享用种种安乐,也不会满足不了。注意,这里福德藏是无尽的,否则不会出现这样圆满的利他境界。

智慧方面也是如此,为了圆满地利他,需要获得无尽的智慧藏。世间的学者智慧有限,即使在世间学问方面,也只通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知识,此外,无边的所知法对他来说都是未知的领域。比如,对于甚深的实相,对于如何解脱、成佛,对于深广的缘起等,都茫然无知。以这样有限的智慧怎么能带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呢?

既然我们发愿要利益全法界的众生,那就需要遣除众生的无明,为此就需要有无尽的智慧,无论哪种所知都透彻了达,能圆满地为众生说法。就像释迦牟尼佛成就了无尽智慧藏,能为一切众生任运说法,无论多么深奥、微细的问题,都现量照见,当下就准确开示,众生一听法音,就生起智慧,这就真正利益了众生。可见,必须要发愿成就无尽的智慧藏。

又,为什么要获得无尽的方便藏呢?比如一个人如果想治疗世间一切种类的疾病,就要让自己成为具有无尽方便的医王,不论遇到什么病,都能开出合适的药方。如果方法有限,就会出现对某些病束手无策的情况,也就不能利益到一切病人。同样的道理,众生的根机、意乐、因缘无量无边,必须成就无尽方便藏,才能出无尽手眼,普应群机,巧施度化,否则就难免出现“法不应机”、“法门无效”等的情况。这样就知道,为了能最有效地利益众生,必须获得无尽方便藏。

其它三摩地、解脱等等,也应如是思维。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闻思修不能脱节,要依次由闻而思,由思而修。比如这一颂,听了讲解后,要进一步思维,思维了就会形成明确的认识,会很肯定地信受,也就会主动发这方面的愿。不然,口念经文,心里却现不出“无尽”的内涵,怎么能以此为愿境而发愿呢?所以,要把握闻思修前前引生后后的规律。听了多思维,等思维透了,心里就会决定好愿的内涵,也就能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发愿串习。串习久了,就形成自己的愿力。

我们不要总浮于表面,应当把法融会在心中。在闻和修之间有关键的一环——思维,听了还要在心中多转几遍,才能融会贯通,真正消化。)

清凉国师把这一愿判为利益愿,并说:“愿于一切时,恒时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这是说,发这一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恒时能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为了获得三业不空的成就。三业不空是指身语意不论做什么,都能使众生受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自己必须获得无尽功德藏,所修的福德、智慧等等都应当是无尽的。总之,要明白因、果、作用三者,修习无尽的福智等是因,获得无尽藏是果,众生见闻忆触都获利益是果的作用。

为救度众生→修习无尽福智等→获得无尽藏→三业不空过恒时利益众生

目的         因          果             作用

初地菩萨发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身语意的造作,无一不起利他的作用),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身业不空)。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语业不空)。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意业不空)。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二喻都是讲获得无尽藏),修持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华严·十地品》)愿文中讲到“三业不空”是,不论身体做什么,众生见了,就会深信“佛法是真实的,这位菩萨举手投足,都展示了佛法的境界和受用”;不论口中说什么法,众生一听到,就能获得真实的智慧;不论内心有什么功德,众生才由忆念而最初生起净信时,就能令烦恼不生起。总之,众生的心不论缘我身、口、意的哪方面都会蒙受利益,叫做成就三业不空,就是自己成了像药王树和如意宝那样的利乐之源。

《华严经·出现品》上讲:譬如雪山有一种叫做善见的药王树,见到它眼得清净,听它的名字耳得清净,嗅它的香鼻得清净,尝它的味舌得清净,接触它身得清净,连药王树下的泥土也能祛病延年。如来就像这药王树一样,普能饶益一切众生,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听如来名号,耳得清净;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触如来光明,身得清净,究竟无上法身;忆念如来,获得念佛三昧清净。而且,供养如来所经过的大地和塔庙,也能具足善根,灭尽烦恼过患,获得身心安乐。即使众生见闻如来,以业障缠缚而不生信心、欢喜心,也能种下善根,不会空过,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经中又讲:大海中有一种大如意摩尼宝王,叫做一切世间庄严藏,具足成就百万功德。不论这如意宝王放在哪里,都能令众生消除灾患,满足所愿。……如来身如意宝王也是如此,叫做“能令一切众生悉皆欢喜”,凡是见到佛身、闻到佛名、称赞佛德,都能令众生永离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的一切众生同时专心祈愿见佛,都能满足所愿。……众生见到佛身,以此因缘,就种下善根乃至成熟……

佛身以恒沙功德积集而成,故名功德藏。以此功德藏能令众生见闻忆触舍离恶业、深植善根、脱离苦患、身心安乐,所以比作药王树和如意宝。我们理解至此,就要为能随时随地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成就无尽功德藏。

 

11、趣入(以下一组是修习圣者地的大愿)

分八:(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是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的刹界 (2)趣入十方一切刹中,亦如是见 (3)趣入佛语 (4)趣入转*轮 (5)趣入一念入诸劫 (6)趣入观见如来 (7)佛刹修行而趣入 (8)趣入往诣如来面前

 

(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是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的刹界

 

愿是希求之意。认清在哪方面希求之后,才能准确发愿。这一愿是希求证见一尘中有尘数刹等的无障碍法界。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在极小的一个极微尘中包容了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中的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每个佛刹都有以思维无法衡量那么多的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众会中,恒常演说菩提行的妙法,祈愿我现见此境界(“现见”即是证入。初地开始部分证入此境界)。

前三句是讲希求现见的境界,是所见的方面。第四句“我见”是誓欲现见这不可思议境界,其中有三重不可思议:一、一个极微尘中有无数佛刹;二、一个佛刹中有无数诸佛;三、每一尊佛都处在无数佛子的众会中。这是华严十玄中“微细相容安立门”的境界。

有人想:这是希求无法实现的果,是无果之愿。比如在一个极微尘中见不到一个佛刹的所有事物,现在有三世佛刹极微尘数的佛刹,每一佛刹都充满了无数诸佛,每一佛都处在菩萨众会中,这一切怎么能在一个极微尘中见到呢?有什么必要发愿现见它呢?

答:这不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比如以不可思议的业力尚且能幻化种种世间界,会在上、中、下等的不同方位变现纷繁万相,为什么以不可思议的智慧不能在一个微尘中出现无数幻化呢?这是可以的。经上也说有四种不可思议——禅定不可思议、业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比如,在小小的碗中装上清水,水中能映现具有星宿等一切庄严的广大天空;在一尺高的镜子中能显现一千里中的种种事物。所以这不是不可能,关键要领会在空性中可以显现缘起,从此处入手就能真正生起信解。所以佛说“一切诸法犹如影像”。

信心不动摇的人对所有这些境界会有“肯定是如此”的信解,他相信佛语是真实无欺的。佛所说的这些事对凡夫而言成了一种秘密,我们能够信解不疑,以此缘起就可以证入空性。

 

(2)趣入十方一切刹中,亦如是见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上一颂是发愿现见一尘中有尘数刹的境界,即一个极微尘中有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一一世界都充满了不计其数的诸佛,一一佛都处在菩萨众会中。

这一颂再将此境界扩展到十方刹海,也就是,一个极微尘中是如此,十方刹海的极微尘一一都如此,在十方刹海的每个毛端中都含容了过去、现在、未来所出现的一切佛海和国土海(过去出现了多少佛和国土,现在及未来出现多少佛和国土,一切都含容在一个毛端中;十方刹海的无数毛端,一一如此。),对此不可思议的深广境界,我经历劫海恒时周遍修行。

“我遍修行”,即我修行周遍现前上述不可思议的法界;“经劫海”,即经历无量劫数,念念如是趣入。

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因为法界原本是广狭无碍、一多相容的,我们因为迷乱才妄现为有障碍的境界,所以应当迷途知返、离妄归真,发愿证入毗卢性海。这一品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是能入的法,所入不是人天或阿罗汉的境界,唯是佛果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们首先定好这个目标,然后缘着这个目标猛利发愿。

这里要区分分别心和智慧境界的差异。在分别心妄执,一不是多,短不是长,狭不是广……,种种现相都是习气变现的,以虚妄执著导致法法不融通。智慧的境界,事与事融通无碍,一中含多,小中容大。这才是我们应发愿求证的境界。

我们首先要对能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妙道通过闻思引发胜解,再缘着它不断发愿、积资、求证。我们不想成佛则已,想成佛就必须以发普贤愿作为先导,然后以愿导行,修行证入。

 

(3)趣入佛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趣入佛语。怎样发起此愿呢?首先按照经文了解佛语的功德之相,然后心中明确现出所愿境,再作意发愿。

这一颂讲:消尽了障碍的如来,语言最极清净。具体如何呢?在如来说法的一个言音中具有无量的音声海;而且,相应无数听法者的意乐差别,每一佛语都自然成为别别的词句,让每个听法者都觉得佛是以这样的声音对我说法的;而且,每个音声都流出佛的无量辩才海。

《别行疏钞》从十方面描述了佛能转*轮的圆音境界。

一、佛在世时以一种声音演说佛法,众生都能随自己的种类生起各自的理解。

二、佛以随顺某地区的语音说法,听者都认为世尊在宣说与自己同类的语言。

三、佛只说出随顺众生根机的一种语音,听者却各自听到合乎自己根机的各别法门。

四、佛只说出随顺佛法的一种声音,听者却各自听到不同的法门。

五、在佛胸中有清净大种,功德最为殊胜,能发出清净的梵音声相。

六、佛有无心之音(不起分别的声音)。如果佛起心动念,声音就表现为特定的相,由此会像凡夫发音那样有各方面的限量,不可能以一切音回应。正因为佛不起念发出特定的声音,所以能显现一切音而普遍回应,就像谷响无心,能一时相应无数人的能感因缘而一一回应。其它如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演奏者随着心念推动以手弹奏而造作种种特定的声音,所以无法以一音回应一切。

七、佛是唯一圆遍的妙音,没有宫、商、角、征、羽等音,或者平、上、去、入等的四声差异。出于增上缘的力量,佛音顺应众生的机感而成为众多音声,就像一轮圆月自然在千江万河中流现众多的月影。

八、佛具有众多音声,一切众生所有的语音,没有一音不含摄在如来*轮的音声之内,这是由于心无障碍,一音即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的缘故。《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余。”

九、香山大师说,所谓一音,就是无音。如果有音,就不能说“一音”,因为有体的法都不是一的缘故,由佛无音,才说“一音”。如果佛有音,则成了特定的一类音,怎么能普遍回应一切音呢?正因为佛无音,所以能随众生的机感出种种音,就像钟声随打击的轻重而发出种种声音。

佛音本来无二,但听者听到很多种的声音,这是众生各各以自己的心显现的,并非以心亲自取他人的境。(意思是说,以佛力为增上缘,每个众生都随着自己的因缘而在心前显现相应的声音,不是以心去取到佛自身的声音。)经中说“自心取自心”,处处都说唯心,所以以无音相的法音普应一切众生的机感。

十、一音即是一切音,一切音即是一音。

如果不是一即一切,佛就不可能在演说一音时让众生各各领受到自己的理解。(意思是,如果不是一音即一切音,那就在这一音中缺少某些语言,由此使用这些语音的众生就领受不到佛所说的法义。事实上,从“佛说一音能令一切众生随类得解”可以证明佛的一音中具足一切音。)

其次,如果不是一切即一,如来的一音就不可能普遍具备一切。(意思是,如果不是一切音即一音,那就有部分音声没有含摄在这一音内,这样佛语就有欠缺,不是一音普遍具备一切音。)

正因为“一多相即”(一法和多法相互蕴涵),所以佛演一音就普遍完备,能让一切众生都有领受理解。

所以,如来以消尽障碍的缘故,语的妙力任运施展,不必勤作,就自然按无数听法者的意乐,在彼彼心前显现为最适合的声音。如来语言如此微妙,我们应当祈愿以耳根听到,趣入如来的音声之海。

我们凡夫语言境界狭隘、有限,执著使我们的灵知狭窄短促,只能起极有限的作用。比如,一言中发不出两种声音,以一音不能随顺多个有情的意乐说法。事实上,我们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包括佛语的德相,只不过以执著障碍而不得显发。现在要恢复本有,就应该从起点上发大愿来求证,以愿力推动就能趣向目标。心性如车,愿力如司机,司机能驾御车驶向终点,愿力能引导行者趣向目标。

或许我们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愿趣入佛语境界,现在能随着经文发起此愿,确实很难得。比如,地球上六十多亿人,对世间种种事业都会谋划、追求,不遗余力地去成办,但他们对这件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根本大事,却表现得茫然无知、如聋如盲。世人久久陷在迷乱中,自性是佛,却不知道发心做佛。相比他们,我们能发愿很稀有、难得,能在无边的妄想中出现这样珍贵的愿心,就像从满天乌云里放出了一线阳光,是佛性最初的苏醒。

 

(4)趣入转*轮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趣入三世一切诸佛转妙*轮的语言海。

佛的语言海如何呢?佛恒转理趣*轮的妙音是无穷无尽的,对这无穷无尽的语言海,愿我以大智慧一念间就同时趣入。什么是理趣呢?就是佛以种种方便说种种法门,在某时间针对种种意乐的有情,一说此法就能令其趣入真理,转为所化。

总之,这些愿文都是描述佛的境界,愿愿都以佛境界为目标,内心希求趣入。

学习《普贤行愿品》,务必要把握好发愿这个重点,能把握好,就落到了实处,也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5)趣入一念入诸劫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趣入念劫圆融的境界。念是一刹那,代表最短的时间,劫代表极长的时间,能在一念中深入未来一切劫,叫做“尽一切劫为一念”,也就是在这一念中显现未来的一切劫。进一步,能在一念中遍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劫的每个时间点,叫做“一念入于三世一切劫”。

在分别心的境界中,一念不是一劫,更不是一切劫,一念中不会显现无量劫,这是时间上有障碍。到了一念遍入一切劫时,三世不离于当念,叫做念劫圆融。我们能逐渐消除执著,时空境界就会逐渐转变,比如证入初地时,能一念中入前一百劫、后一百劫,之后地地升进,境界越加微妙自在。到了佛地,无障无碍,一念与一切劫平等平等。

我们要知道,经中每一句都是极重要的发愿内容,我们在每段愿文前加上愿字,就能扣住发愿主题,比如“愿我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等等。凡是愿文,都要以至诚之心发愿趣向,能这样做,就会明白这部普贤行愿是生命最究竟、最伟大的祈愿。

经文是高度概括、浓缩的文字,我们思维时要做到具体、清晰,不然法义没有消化在心里,就很难深刻作意。比如,如何发愿“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呢?这是祈愿我能在一念中趣入未来的一切劫。从现在往后十劫、百劫、千劫乃至无数劫,这一切都在一念中显现,祈愿我现量证入此境界。进而,在一念中不但显现未来一切劫,而且显现三世一切劫。这样认定清楚了之后,发愿才能心中有数,一念到这一颂时,心才能随顺作意:我誓愿证到在一念中显现一切劫的境界。

 

(6)趣入观见如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念这一颂时,要发起现见如来和趣入如来境界的愿。

这一颂说,祈愿我在一念中现量见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而且我恒时趣入佛的境界,具有如幻解脱和它的威力。

用所入和能入来分析,前三句讲所入,第四句是能入,所入是现见三世诸佛和恒时入佛境界。以什么能入呢?以如幻解脱的威力。

菩萨的解脱是像幻化那样的,这唯是智慧的自性,以这个妙力恒时入于一念中见三世诸佛等的境界。“解脱如幻化”是指作用解脱,就像幻化师能自在无碍地变现,菩萨能自在地驾驭时空,能把一座须弥山纳入一个芥子中,能延一念为无量劫、促无量劫为一念等等,作用自在无碍,如幻如化。

总之,这是发愿在一念的慧观中现见三世诸佛,并入于诸佛的行境,也就是成了幻化那样的解脱,纯粹是智慧的自性,以这智慧的力量恒时趣入。

 

(7)佛刹修行而趣入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前两句和第三句是递进关系,前两句是讲趣入一个极微中有三世佛刹的境界,第三句展开来讲十方尘刹的无数极微,一一如此,发愿无余证入此境界。“庄严”,是指佛刹无量器情的庄严,如器世界的量庄严、形庄严、色庄严、光庄严、音庄严,有情界的主尊庄严、眷属庄严、受用庄严、相好庄严等等。就像《往生论》所说的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再使它最大化,不但一佛刹土的庄严,而且三世佛刹中的一切庄严,都在一个极微中全体显现。

这一颂总起来解释:在一个小小毛端的极微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刹的器情庄严海全体显现,愿我以神通力使它现前而修行趣入。一个极微是如此,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刹土中有无数的毛端,每一毛端都出现净土庄严海,这十方无量无边的净土庄严海,我一念中都深深地趣入。

问:一个佛刹中的自性、形、色、量等多方面的差别现相尚不能住于一个极微尘中,何况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全部无间隔、无杂乱地安住在一个极微尘中,这怎么可能呢?

答:如果世界是实有的,确实小中无法容大,一中不能容多,但诸法是像幻化那样毫无自性的,无生、无灭,像毛发那样,从本寂灭,自性涅槃,所以一切都可以显现。

再从低处类比观察:比如,按照自己的分别念持续串习,种种法都会显现,像修禅定时观想白色、红色,或者观想整个世界都是水等,一旦习气成熟,就会按那样显现(详见《醒梦辩论歌讲记》)。同样,能安住在智慧的境界中修习,这一类不可思议的境界都会成就。依此类推,也能信解上面不可思议的境界。

又比如,世间人修了一段时间咒语成了咒师,以咒力可以幻化很多东西,观众都万分惊奇,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东西?这里关键是要通达万法唯心,不是心外有什么法,一切都是里面心的幻化。再从法界体性的角度看,一切法都是同一法界性,互相融通含摄。就像帝释天宫的因陀罗网,网上嵌有一千颗明珠,在每颗明珠中都影现一切珠影。像这样,每个微尘都是法界性,一切法都含摄于法界中,所以一个微尘中能显现十方三世所有的法。最终彻证实相时也是如此,在佛的一个毛孔中显现法界一切时空现象。

总之,我们要深深了知,这里发愿不是以趣入分别心的境界为目标,而是以证入胜义为目标;不是以趣入人天、阿罗汉的境界为目标,而是以趣入佛果境界为目标,以这个原因,赞叹这是佛子最伟大的行愿。


 


{返回 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七)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九)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七)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八)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一)
 普贤行愿品讲记(八)
 普贤行愿品讲记(五)
 普贤行愿品讲记(九)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与企业(星云法师)[栏目:佛教与管理]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摩诃无上瑜伽密法[栏目:祈竹仁波切]
 佛性故事[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生活还在继续[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增壹阿含经卷第九[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五百罗汉 071、萨陀波仑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先积厚德,遇白兔坟[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怀念惟贤长老[栏目:黄夏年教授]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柒 把牛找回来![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七十空性论[栏目:经论著作]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