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宽运法师西方寺夏令营开示(二零一零年七月)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67

宽运法师西方寺夏令营开示

日期:二零一零年七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如何认识佛法」。 

一、早期的香港佛教

现时香港的寺庙有多少间呢?大家知道吗?大小庙宇约有四百七十多间,其中比较大的寺庙像宝莲寺、西方寺、观宗寺、志莲净院等等,都是比较大的道场。其实香港还有很多老道场,像哪一些?像屯门的青山寺,大家知道吧?还有很多寺庙,如元朗厦村的灵渡寺及锦田的凌云寺,都是比较有历史的寺庙。

香港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北朝;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就已经传到香港。但是香港人真正开始了解佛教的是在一九四九年左右,大陆解放,一批国内的高僧大德南下,云集香港;香港才慢慢有了佛教。像早期的宝莲寺,还有宝林寺,与及后来的志莲净苑、观宗寺、西方寺、妙法寺等道场,对香港佛教发展之初都有过不少的贡献。尤其是荃湾的东普陀寺也曾经是孕育佛教的一个摇篮;当时的茂峰老和尚也非常的慈悲。到后来弘法精舍的兴建,与东林念佛堂的创办,这些都是早期香港佛教发展的见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东林念佛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它是定西老和尚创办的,还有从东北来的很多法师像圣怀法师、净真法师,还有我家师永惺长老,在念佛堂里艰辛努力了很多年,将念佛堂经营为一个刻苦清修的净土宗道场,成为香港佛教的一间模范寺庙。什么是模范?就是典范。早年念佛堂的出家众都修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就不再进食,非常刻苦,而且长年念佛、拜忏、诵戒,道风清净,影响全港道场,成了为香港佛教的标志,也就是模范,即其他寺庙的榜样。

后来屯门蓝地的妙法寺,在洗尘老和尚的领导下,亦渐具规模。大家有没有去过妙法寺呢?洗尘老和尚非常的慈悲,他创办僧伽学会并举办夏令营,其实当时的夏令营是短期出家;大家来到妙法寺的人要怎么样呢?就和我们出家众一样,可以学习做七天的沙弥,把头发剃掉,体验出家人的生活。这个短期出家,对香港佛教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信佛学佛。香港是很有福报的,由于解放的关系,国内很多的大德高僧都南下到香港,同心合力兴办佛教事业;一九四五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正式成立,推举筏可大和尚为会长。其宗旨即是肩负战后重建香港的使命,团结香港佛教僧俗男女,联合佛教四众,弘扬佛法,同修佛道,上弘佛法,下济众生,以社会弘法方式及教育弘化方式,为香港佛教发展开拓新方向。直至目前为止,香港佛教仍以佛联会为中心,各大小寺庙、道场不断的努力,共同推广此份弘法利生的事业。


二、如何认识佛法

 

1.大、小乘佛教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佛所创立的;佛陀成道后,首先度的是从前追随他出家的五位侍从,即五比丘,之后弟子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僧团。由是开始,弘法布教,广度众生。原始佛教发展至今日,有大乘、小乘;大乘佛教指的就是我们中国包括有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汉传佛教。而小乘佛教指的是斯里兰卡、泰国、老挝、云南等地的小乘佛教,亦即是南传佛教。虽然大、小乘在修行方式上有些不一样,但都是佛教。所以,我常常说,小乘的圆满就是大乘的实现,因为我们佛教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佛的,其间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一个怎样的历程?也就是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圆满通过这五十二个阶位才能最终成佛。由于小乘佛教所修的是自我解脱的法门,所以我们称之为自了汉;其实我们人呀,先要自了,才能了他,也就是先自利了才能利他,如果你不能自利充盈,如何能去弘法利生呢?更何况是了生脱死呢?所以一个人弘法利生之前,首先做到的就是自利充盈,这自利充盈就是刚才所说的小乘的实现,所以如果没有小乘,根本就谈不上大乘。有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大乘行小乘,其实所谓说大乘亦只是说说而已。所以今天大家来参加夏令营,希望从中体验佛教、了解佛教,当然就要了解大、小乘之别,还要了解佛法中的「三宝」。

2.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要了解佛教首先要了解「佛」;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他是人,不是神,只是他已经彻底觉悟了,有大智慧,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福圆满、慧也圆满,亦即是福慧具足。我们现在是福不圆满、慧也不圆满,因此,如果我们要学佛的话,就要福慧双修。成佛是我们的终极追求,但如何才能成佛呢?那就要修行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超级自我,最后成佛。这个指的是佛,往下是菩萨。

佛教把宇宙分为十法界。菩萨是什么?是上求下化的,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是有大悲心的人,所谓「一切从大悲心开始」。

记得我第一次去妙法寺参加短期出家的时候,见到谁呀?见到洗尘老和尚,他为我们戒子们开示,拍拍胸脯就说了:「谁是菩萨?」他说:「我就是菩萨!」到现还感染着我。这个菩萨代表了一种担当,正如刚才说了,上求下化,因为我们要知道帮人家就是帮自己;人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到了不退转位的时候,就彻底了悟其实帮人家就是帮自己,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度己;由于菩萨真正能做到自利利他,所以能达到不退转的地步,那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在学佛的路途上,我们通常是进一步退两步;好像现在很多人,一说到佛教就觉得很落后,就觉得很古老、很迷信,所以心里头就有一种障碍,不敢跟人家说:我信佛、学佛。你们敢说堂堂正正地说吗?其实我认为大家不要有障碍,为什么呢?我找了一些资料来详细说明。

3.发愿做菩萨

不知道大家对西方的尼采认不认识?大家很多都是大学生、高中生,前两天放榜你们的成绩好不好?有没有中六中七放榜的?你们有没有读西方哲学史?你们对尼采个人知道不知道?知道,很好。这个尼采他是个西方的哲学家,他怎么说?他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就是说,佛教是能实证的。比如说上帝,我们能不能做上帝呀?我们不能。而这个佛我们能不能做?我们能做。还有,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中国有四大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有观音菩萨。其中观音菩萨和文殊普贤菩萨,他们都是有头发的,都是居士身;这个居士身,你们能不能做?都能做。就是说,佛能做,菩萨你们一样能做。当然了,地藏菩萨你们暂时不能做,只有我们法师或者将来你们把头发剃掉才能做。这就说明了,其实佛和菩萨离我们并不遥远。除了佛菩萨之外,还有「罗汉」,我们都知道,罗汉可分为「四果罗汉」。虽然他是自了汉,但是他已经断除了见思惑、尘沙惑等等种种的烦恼,所以才能证得罗汉;这个罗汉我们都可以做,缘觉也可以做,为什么我们都能做到?因为他们所修的都是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就是生命的秘方,透过十二因缘的了悟,就能破除无明,见到生命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来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关系,都靠十二因缘来解释。将来有机会可以给大家详情解释;如果我们对十二因缘有了彻底的认识,就能解开生命的疑惑。修十二因缘的就是缘觉,此外还要修苦、集、灭、道。因为我们人生有很多的苦,但是现在大家年纪轻,当然没有什么体会呀。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苦,其实读书也是很辛苦的,可是对人生没有深刻的体会;为什么没有?因为佛教说的苦有很多种,有生、老、病、死,还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苦交煎,此外,还有无量诸苦。小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碌,忙碌什么?忙读书,忙着为将来的出路、将来的前途打算,希望将来出人头地、事业有成,并且要组织家庭,置业买楼等等,很多很多的理想,他没有时间考虑太多的东西,因为经历很有限。

4.五戒十善

所以很多佛教徒年龄都比较大,就是因为他们从人生里头慢慢的体会到人生是苦的、是无常的。佛教也是这样,当你感受到苦了、知道苦了,就会去找苦生起的原因,再去找灭苦的方法,然后依着这个方法去行。也就是通过修道来断除这个苦。这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的意义。修四圣谛所证的是什么境界?是罗汉的境界。刚才说了,佛教里头分为十法界;佛、菩萨、声闻和缘觉,这指的是「四圣」。

此外,还有「六凡」;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是人,佛教里说怎么做人呢?其实我们修五戒就可以做人,大家知道「五戒」是什么吗?可能很多在佛教学校读书的同学都知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五戒其实是一个做人的基本要求,所以五戒具足的话,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佛教教我们首先要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跟着就是受五戒、八戒;八戒即是「八关斋戒」,接着就是出家众的沙弥的十戒,还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女众的三百八十条比丘尼戒。刚才已经说了,人是从五戒开始;五戒守得好,将来就可以做人;如果加上修福修慧,福慧圆满了就是佛,如果修「四摄六度」,将来就是菩萨;修苦、集、灭、道,将来就是罗汉;如果修十二因缘,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缘觉。

既然修五戒将来可以做人,那修十善呢?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十善」,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念上就是不贪、不嗔、不痴。也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那你将来就会生到天界。我们都知道天界有二十八重天,欲界、色界、无色界,层层往上升。但是你必须要修禅定,这个禅定也不是那么容易修的,他和禅宗的禅有些不一样,所谓「四禅八定」;四禅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修的最好,就能去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天界并不圆满。而六道也是不圆满的,唯有佛才是最圆满的。不过如果能去到天界已经比人间好的多了。反过来说,我们的嗔恨心很重,像阿修罗一样,佛说三十七助道品,他偏说三十八助道品;这个阿修罗就指的是嗔恨心。

好像我们很多人亦很容易妒忌,也有阿修罗的属性;你的成绩好,我的成绩不好,就产生妒忌;你长的好看,我长的不好看,也产生妒忌;你高我矮,我矮你高,都会产生一种妒忌心,因为自私是人的天性,你看我们从小一出生,就开始觉得:妈妈是我的,有的时候更以为这个世界是我的,佛教其实就是教导我们破除这种我见、我执,然后再进一步,破除法执、空执,都要一点点的,渐次的,破除这种种的烦恼。因为人的习性就是执着,阿修罗的个性就是非常的固执,这个阿修罗经常在天上与帝释天主和天众们打架,有的时候争美女,有的时候争美食,就在那里经常打架,也就是不断在斗争,阿修罗就是斗争型的人,老是喜欢跟人家斗争。如果我们像阿修罗一样过分投入到这种斗争里去,就会影响到自己的今生,也会影响来生,这指的是阿修罗的转世。另外,还有什么?还有就是畜牲、饿鬼和地狱,这三恶道就是修十恶的结果。所以说,十善可以生天,十恶就会生到地狱去;中品的十恶转生为饿鬼,下品的十恶就转生为畜生。佛教规划了整个的十法界。

5.佛教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那佛教解决了什么问题呢?他解决了两大问题。一个解决了人的问题。做人刚才说了,都有生、老、病、死,怎样才能不生、才能不死呢?其实如果没有生,就没有死,有生自然就是有死;超越生死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生命的理想家园,常、乐、我、净,不生不灭,它符合人类的追求。所以说,佛教所主张的就是解决生死问题的方法,追求就是了生脱死的途径,刚才讲的是人生观,另外还给你一个宇宙观。它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法;什么是无常法?宇宙万物都是离不开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就好像什么?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样,都是周而复始。佛教说的是因缘法,怎么个因缘法?在《杂阿含经》卷二中记载:有一婆罗门向佛论道。佛对婆罗门说:「我论因说因。」婆罗门白佛言:「云何论因,云何说因?」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法,好像我们今天大家聚在一起,都是一个因缘,所谓缘起缘灭;缘起我们有一念想办一个夏令营,大家来到我们西方寺,过了三天以后,这个缘就散了,就没有了。如果大家的缘很深,下一次再来,我们的缘就可以继续,续我们今天这个缘。所以说这个都是因缘;人是因缘,这个宇宙也是因缘;怎么样的因缘?刚才说了,即是成、住、坏、空;为什么说成、住、坏、空呢?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是不永恒的,可能大家香港人没这种体会,如果你去到东北;东北辽宁省的朝阳市,那里有很多化石,很多龙的化石,还有很多鱼骨的化石、鸟的化石──就在那一刹那的时候,就是宇宙在变迁,可能以前是一个海洋,一刹那间,整个都常埋地下,变成了化石。多少亿年前,地球曾发生这种变迁。所以佛教说,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没有永久的。

好像你们的青春可不可以常驻啊?青春不能常驻,没有办法。宇宙是如此,人生还是如此,都是无常法。这个无常法刚才说是因缘法,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成、住、坏、空,这种说法,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以下为大家以佛家的观点略为解释。

这个「成」就好像宇宙初期,这个宇宙初期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当时是没有人居住的,在宇宙「成」立时是没有人的,到「住」的时候才有人,到「坏」、「空」的时候一样亦没有人。那个时候会出现大三灾,小三灾;小三灾的时候,就会出现三种劫,也就是饥馑劫、瘟疫劫、刀兵劫,这三个劫。这个时候,很多的人都会毁灭。当然,还有大三灾;大三灾就是风灾、火灾、雨霖;火灾时,色界初禅天以下全部烧成灰烬;水灾有下霖,引起大雨,令二禅天以下世界全部被浸没;风灾由风相击而起,第三禅天以下世界全部被风吹飘散。四禅天以下都会烧毁,整个的宇宙就毁掉了。

6.如实观察.如实知见

所以说,这个宇宙就是在这样成、住、坏、空的过程中,所以今天佛教就是告诉我们,人有生、老、病、死,宇宙就是成、住、坏、空。佛在世的时候,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可是佛却说他自己并没有说过一法;如果我们说佛说法了,那就是谤佛了。佛只是把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佛说法是应时应机的,后人如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提出「判教」的主张,将佛陀一代时教,归纳为「五时八教」。五时即是:第一华严时,乃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第二鹿苑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如日照幽谷之时。第三方等时,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食时)。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第五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的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的时期,大约是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的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此时所说的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的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八教」即是化仪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形式与仪则,与「化法四教」──佛陀教化众生所采用的教法内容。由此可见佛教义理系统之完整与圆融。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信佛,可是你不信佛,你一样要生、老、病、死,宇宙一样要成、住、坏、空;世间万物一样要生、住、异、灭。就好像我们这个楼房,八十年后、一百年以后,就会毁灭。人是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所以说,一切都是无常法。但虽然是无常法,我们总不能在这里天天的幻想,怎么幻想啊。《中阿含经.箭喻经》里头,有一个曼童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他追随佛陀出家,但是出家之后,每天在那里空想,怎么空想呢?常常独坐静处思维:这个世间是有常的?是无常的?世间是有边?是无边?等等超经验的问题。他问题太多了,找不到答案,于是就去请教佛陀,他问佛的时候,又提出了很多问题:到底这个世界是有,还是没有的呢?世界是有尽头,还是没有尽头的呢?是否身体死以后,生命亦会消灭啊?就是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们来的时候是否也带着很多问题呢?有没有问题啊?没有问题吗?你们都很厉害。其实你们应该带一点问题来问,来这里找答案。这个曼童子,就是有很多的想法,他就问释迦佛,佛就一一给他解答了。

当然在问之前,他对佛陀说,如果佛陀不给他解答,他就还俗回家。好像你们在这里头,想问问题,可以问我,我的普通话你们可能听不懂;你们可以问问衍空法师。其实大家都是一样,都带着很多很多的问题。曼童子去问佛陀;佛陀就给他解答了?经文里是怎样说的呢?「世尊以如实观察,如实知见一切诸法。」佛所说的一切都是如实的,真实不虚的,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话,又怎能说是如实呢?所以佛教有「如实观」。

当时佛陀就跟曼童子讲了,并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他说,就好像有一个人,身被毒箭所伤,而就在受伤的时候,身受很重的苦;箭射到身上当然是很痛苦,特别是以前的时候,射箭都是毒箭,因为以前没有枪炮啊,大家都是弯弓射大雕,都是拉弓射箭。就是说,这个人受了箭伤以后,很痛苦,他身边的亲人啊,就给他找医生,给他疗这个箭伤,可是他不让人家拔箭,反而一直追问;他怎么问的呢?他问,射箭的人是个什么人呢?谁向我射箭了呢?他姓甚名谁啊?他叫什么名字啊?他伤我这个箭是长的、是短的呢?是粗的、是细的呢?是黑的、是白的呢?是不黑不白的呢?是用牛筋啊,或者是用璋鹿的筋造的箭呢?这个箭的羽毛,是鹅毛呢?是鸡毛呢?是鹤毛呢?但是在他老是问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毒发身亡了。

所以说佛教说的是「如实观」啊,它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好像很多人都说了,前人也说了,说什么啊?他说啊,其实这个人,人生虽然漫长,紧要处就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在这头空想,五十岁做什么,六十岁做什么,七十岁做什么......单是想是没有用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紧要处就只有几处,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时候;这个年轻的时候,是长知识,长见识,学知识的时候,我们做什都应该脚踏实地。这个佛教也是脚踏实地,说的都是如实,不是如虚。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大家以前可能都听过,朱熹是宋朝一个大理学家,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啊,就是说,少年很容易老,但是学问很难成就。这一寸光阴不可轻啊,我们都说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了,就好像做梦一样,阶前的梧桐叶啊,已经告诉你,转眼间,秋天已经来到了。就是说,人生是很短暂的,勉励我们要珍惜易逝的年华,把握年青的光阴,好好用功求学。
其他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无始无终的,我们一步一步的修行,直至最后成佛。当然现在我们没有神通啊,我们不知道自己前世怎么样;我们亦没有宿命通,我们不知道过去,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现在,好像大家为什么会来到寺庙?为什么想要了解佛教呢?因为佛教是教人管好自己的生命的一个学问。世俗的人,很喜欢管理财富,管理金钱,管理种种种种的;天天为自己的将来计划,但是很少人给自己的生命做一个计划,所以,我认为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生命管好,如何变得有意义。怎么有意义呢?正如前面所说的,人生有八种的苦,我们怎么样才能灭苦,怎么样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佛教讲的是三世因果;在座可能很多人都是读科学的;电视剧里经常说,生命没有“take two”,就只有一次;生命有没有来世,我们不知道;这是个大课题,佛教真实的告诉我们,生命是循环不息的,是有今生来世的,只是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活到百年而已。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青春,刚才说了,「少年易老学难成」,那应该怎么样去珍惜呢?一方面我们要多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生命的意义、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唯有了解以后,我们人生才能应付这个挑战,因为未来的人生是充满很多挑战的,大家准备好了没有呀?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释迦佛的「八相成道」,当时身为悉达多太子的释迦佛,他经过东、南、西、北四门,见到人生的生、老、病、死,感悟人生的无常,于是立志要出家,他跟他父亲净饭王说:「我能不能不死?能不能不老啊?能不能不病啊?能不能不死啊?能不能不别离啊?」这些都是释迦佛想到的问题。刚才说,人生有爱别离,人生都有老,人生都有解决不了的苦。好像读书有读书的苦,佛陀也经过读书求学的阶段;你们每一次的考试,压力都是很大的,还有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你看得到6A、5A了,他们很欢喜;可是得不到A的人、考不上名牌大学的人却很失望;一个是自己失望,一个家长失望。很多时候,读书就好像为家长读,为别人读,这人生里为什么呢?就是充满这么多的竞争与矛盾。这是一个五浊的恶世,所以在这个五浊恶世里头,要懂得把握自己,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良方,找到一个生命的钥匙。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刚才都说了,不要是老在这里头幻想啊,不要幻想,我们应该怎么样啊?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做人。

当然在佛教里头,在净土宗里头,教我们要修「三福」,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第二要尊重师长。因为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师长是给我们解惑授业的人,是我们的知识的来源,我们生命力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尊敬他们、事奉他们。

8.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不过,依佛教所说,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呢?佛教说生命是从光音天来的。光音天子最先来到这个人世间,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进化,由于种种的贪念,生起了从二根到五根,可是我们现在不能复原了,因为在光音天是以念为食的,「念」就是说用念头一想就有,但是我们现在不可以,我们要煮来吃。我们的生命就是如此,我们现在没办法复原。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唯有修十善才能回到天上,还有要加上禅定的功夫。我们现在贪、瞋、痴、慢、痴烦恼炽盛,不能复原了;不能复原,那我们就应该怎么样呢?就应该多认识一点生命,解决死亡的问题。我们怎么面对「有生就有死」的定律呢?怎么面对将来的死亡呢?

在《佛说婆罗门避难经》卷一里面,有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怎么说呢?它说有四个婆罗门的人,他们是四兄弟;他们非常的精进,得到了五种的神通;这五种神通是什么呢?就是他心通、宿命通,还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这五种的神通,他们有了神通以后,非常的修行,结果都成了仙;成了仙以后,都很怕死,都不想不死,都想找一个不死的秘方。这个老大潜入大海里,以为到海底里头去就可以不死,当然他用神通一下子就潜到海里去了,可是最终会不会死啊?最终仍然会死。老二把自己怎么样?用他的神通升到天上以为就可以不死,可是当他升到空中的时候,他还是死了。另外老三怎么样啊?他以为躲在山里头就可以不死,他跑到山里去躲藏;躲到山上以后怎么样啊?最终仍然难免一死。那老四怎么样呢?他钻到地下去,我们说挖地三尺,走到地下去了,他会不会死啊?结果还是死了。所以这个时候,释迦世尊以天眼看见四位仙人的下场,就说了一首偈语,这个偈语怎么说的啊?他说:「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就是你在空中也好,海里也好,地下也好,山里也好,没有一个人可以不受死,最终都是要死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有生就有死,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啊。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今天开始的时候跟大家都说了,西方的哲学家尼采说过,这个宗教、佛教都是可以引证的,也就是说,它是真实不虚的。其实很多人啊,都赞叹过佛教、推崇过佛教。西方有个罗素大师也是哲学家,他说:「我觉得不论是智慧和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他宗教的创始人。」就是他给我们找到了解决生死的良方;生死的问题,他已经解决了。那解决了以后,既然知道有生就必有死,所以我们便要把握生命、珍惜生命。经上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就是今天过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一天,好像什么呢?「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就好像少水的鱼,那有什么值得我们欢乐的呢?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啊?「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慎勿放逸。」就是要精进用功,不要让自己放逸。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讲一个笑话;什么笑话呢?以前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慢条斯理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着急。冬天里的一天,天上下着大雪,天气很冷;他和朋友一起围着火炉烤火取暖,眼看着朋友的衣角被炉子里的火星点着了,他却慢吞吞地说:「有件事情,我已经看见了,想告诉你,但怕你着急;不说吧,又怕你损失太大。你认为我到底是该说,还是不说呢?」

朋友问:「到底是什么事呢?你绕了半天还没有说出来。」那人寻思了一会,才一字一板地说:「是这样的,我看见你的衣服上有一股青烟,仔细一看,原来是你的衣角烧着了。」

朋友急忙跳起来,脱下自己的衣服把火扑灭,但衣服上已经烧焦了一大块。朋友忍不住埋怨说:「你既然早发现了,为什么不早说?那人仍然是慢条斯理地说:「说你是个急性子,真是一点都没说错!」

佛教里头讲的是如救头燃啊,就是说,这火烧到你的头发上了,那你急不急呢?那就应该急了。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现在的年轻人读书、上网,意念太多太多,没有时间去想,或者说,没有好好地去想,那今天大家来到寺庙里头,就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其实每一个人在一年之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怎么样呢?都应该抽出七天的时间,做什么呢?闭关反省;反省自己,反省生命;生命是需要反省的,是需要提升的;只有在反省的过程中才会认识生命,找到方向。我相信只有佛教才能帮助你们;你们明白了,自然就会找到座标,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说是真正认识了佛法。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宽运法师西方寺夏令营开示──食存五观
下一篇:人类从何而来
 清净供养 无上福田──东林念佛堂斋僧法会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十八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如何对治瞋心?──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父母恩重说孝道
 八关斋戒精进佛七开示
 瓶中甘露常遍洒 内杨枝不计秋──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感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三)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九
 人家说他爱你,不要当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