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初识(三)
 
{返回 明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8

佛法初识(三)

百法:佛法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概括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前九十四个法是有为法,后六个是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听、识能分别等等。有为法依有漏无漏(漏是烦恼的异名),分为两种,即世间的有漏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须依靠无漏法的配合,才能运作。只要是有为法,不论有为、无为,都是所生法,都如梦幻泡影。

无为法:就是无功能、无作用的法,比如无余涅槃,只是第八识独存状态的一种表述,再如不动无为,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无为法既然无功能、无作用,当然也不会有烦恼,故也叫无漏无为法。无为法一定无漏。无为法不是所生法,而是所显法。

问: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什么被有为法所摄?

答:因为第八识在三界出现、运作,出生一切法,住持一切法,都是有为功能。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指第八识本体真实不虚,没有变异,如如不动,显示了祂的无为特性。所以实质上第八识即有为、即无为,非有为、非无为,不落两边,唯是中道。

百法分为五大类,故叫五位百法

一、心王法:有八个识,也叫八大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法:共有五十一个,是与心王共行的法,如臣佐王,王在臣在,全称为“心所有法”,有六类:

1、遍行心所法,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心所法,也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

3、善心所法,有十一个: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心所法,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6、不定心所法,有四个:睡眠、恶作、寻、伺。

三、色法:有十一个,即五根,六尘。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四、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无为法:有六个: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

下面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清楚起见,心经原文的句子之前,都加一个记号“○”,以示区别。)

般若:读作“玻惹”,意思是成佛的智慧,不但与世间的智慧不同,而且也与小乘的智慧不同,所以经常用般若这个音译的词,以示区别。

菩提:菩提与般若都是智慧之义。但仅是小乘解脱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只能叫做菩提。菩提涵盖的意思较广,包括三个方面:

1、声闻菩提:即苦集灭道四谛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2、缘觉菩提:即十二因缘法所宣说的解脱智慧。

3、佛菩提:即大乘菩萨道六度、十度、四摄、十力、四无畏以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法所宣说的成佛智慧。般若仅指佛菩提,即成佛的智慧。

智慧:如果说智慧,就有三种之别。

1、一切智:小乘解脱道的智慧,包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切智细分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2、道种智:菩萨成佛之道的智慧,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

    3、一切种智:已经成佛的圆满智慧。

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达到解脱生死、并圆满成佛的彼岸。

心经:关于心的经典。《心经》虽短,但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的心都讲到了。真心、妄心也都说明了。

:是精神作用的总称。每位众生的心其实只有一个,但为了让学佛的人了解心具有的不同的性质与功能,首先把心分为真心、妄心两种。真妄最基本的区别是,1、真心不生不灭,妄心有生有灭;2、真心不分别六尘万法,而妄心必然分别六尘万法;3、真心可以持身、持种,妄心不能持身、持种;4、真心不与烦恼相应,而妄心与烦恼相应。

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别为八识。其中第八识是真心,其它七识是妄心。由第八识出生第七识,由七、八两个识和合再出生第六识,然后六、七、八三个识和合再出生前五识,再由八个识和合,辗转出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

因此第八识叫第一能变识,第七识叫第二能变识,前六识叫第三能变识。所以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

有为法:就是有功能、有作用的法,比如水能喝、耳能听、识能分别等等。有为法依有漏无漏(漏是烦恼的异名),即有无烦恼,分为两种,即世间的有漏有为法和出世间的无漏有为法。所有的有漏法,都必须依靠无漏法的配合,才能运作。

无为法:就是无功能、无作用的法,比如无余涅槃,只是一种第八识独存状态的表述,再如不动无为,也只是四禅境界的表述,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无为法既然无功能、无作用,当然也不会有烦恼,故也叫无漏无为法。

下面一句一句讲《心经》:

观自在:大乘作观行证果,最重要的是对真心的体证。因为真心总是与妄心在一起和合运作的,所以用能观的妄心,去观照另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妄心是能观,真心是所观。能观的妄心主要是第六识意识。观自在,就是用第六识去观第八识。

:是在定中用般若智慧观察、观照的意思,有能观、所观两方面。在这一句里,能观的是妄心,不自在;所观的是真心,自在。或者说,妄心能观却不自在,真心不能观却自在。观是重要的修行法门。修行作观是妄心的事,真心既不作观,也不须要修行。

自在:是所观,即被观的对象。真正自在的有两个。一个是真心,即众生的第八识,不包括前七识;一个是佛心,包括八个识,因为成佛以后,八个识都自在,每个识都能圆满独立地运作。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有情是众生的别名。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使众生能够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悉能解脱一切生死烦恼,都能最终成佛。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就像我们也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一样。找到了本来就自在的真心,能够现前用妄心观照真心的菩萨,就是能观自在的菩萨。为什么这里不用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是要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寻声救苦的,而《心经》所说的观察,不是用来观察别人,而是用来观察自己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够观察自在心的菩萨们,在实践甚深的智慧到彼岸的成佛之法的时候,进入中道现观,对照这个本来自在的真心,深入现观五蕴不自在、因缘所生、无常、无我。

因此,观自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前提,而找到真心,又是观自在的前提。所谓参禅,就是找真心,也是找真心的方法和过程。而找到真心,就是开悟,也叫破参。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悟后起修的事情。

照见五蕴皆空:以般若之智慧,观察五蕴之法,通通是因缘所生、刹那变化、最终归灭的空相之法,都是假相,只是一个过程,都不自在,都必须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心,借缘辗转假合才能生起并暂存。离开真心第八识,就没有五蕴皆空可讲。因为如果没有第八识,根本就不可能有五蕴;如果没有五蕴,怎么会有五蕴的无常变异和缘起性空呢?

因此照见五蕴皆空的空,一是说空相,四大皆空,五蕴非实;也是说空性,四大五蕴的本质只能是空性。所以下面会说“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集聚之义,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暂时聚合呈现的假相。五蕴在说身、心两个方面,色蕴说色身,其它四蕴说妄心。也就是说,无论是色身还是妄心,都不自在,都由第八识这个自在心直接或间接所生;第八识本身则既不属于五蕴里的色蕴,也不属于五蕴里的其它四蕴,而是全部五蕴身心的总根源。             

色蕴: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即指五根和内五尘。

问:色蕴为什么不包括外五尘?

答:因为阿罗汉灭除五蕴入无余涅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并没有因此而灭除。外五尘是众生的共业所成,内五尘是众生的别业所成。

                                                          

问:为什么色蕴不包括法尘?

答:十八界中,心法是意根(意根就是第七识)和六识,色法是五根六尘,法尘为色法所摄,这与百法中的十一个色法是一致的。但法尘并不为色蕴所摄,因为五蕴主要说众生身心两方面,法尘既不是五根身色蕴,也不是受想行识其它四蕴。所以色蕴唯有五根五尘十个法。

五根:指身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有五扶尘根和五胜义根的不同。

五扶尘根:就是五种感觉器官及其传导神经。扶尘根只触外五尘。

五胜义根:就是大脑,就是大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味觉中枢、触觉中枢的集合体。胜义根只触内五尘。

问:如何区别扶尘根与胜义根

答:只有可以显现内六尘之处,才是胜义根。除了这个部分,根的其它部分都是扶尘根。

六尘:是指物质及其产生的现象,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有外六尘和内六尘的区别。

外六尘:外五尘是第八识依四大种而现起的境界,为五扶尘根所触。外法尘只是外五尘的变动,并无实质。

内六尘:内五尘是第八识在五胜义根上显现的外五尘的影像,内法尘是第八识在内五尘上显现的又一重影像。五胜义根触内五尘,意根触法尘,因而生六识。内六尘才正是前六识所分别的境界,而外六尘是不能被前六识直接触知的。众生不知自己感知的都只是自己内心的影像,误以为能直接感知外部的境界,所以都是认假为真,执虚为实,生活在梦幻泡影之中。

不论五根,还是六尘,其实都离不开四大,即构成物质现象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但内五尘似色非色,不是四大种所成,唯是影像,内法尘更是影像的影像。

对身体来说,

:是指身体中比较固定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筋腱等。

:是指身体中可以流动的部分,如血液、胃液、胆汁、尿、泪等。

:是指身体中的热量、能量。

:是指能使身体内外运动的机能,是体能的运用,也指呼吸。

   四大有能造和所造两种。能造的四大,指第八识中所含藏的四大的种子——能造色法的功能;所造的四大,指四大种所造色,既五根和外五尘,小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佛法里叫做“邻虚尘”),大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宇宙。

人活着时,就暂用这些集聚的物质及其能量,人一旦死了,这些物质和能量就分散了,又全部回归于大自然。所以,人的身体,只不过是物质和能量的暂时聚集而已,哪有什么真实的自我可言?众生执着,妄谓有我,完全是错觉矣。

属于精神现象的其它四蕴,识蕴是根本。每个识一产生都会有五种基本功能伴随,那就叫“五遍行心所有法”,简称“五遍行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受蕴、想蕴、行蕴,其实就是其中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三种功能的显现。而行蕴,也指识蕴、受蕴、想蕴以及色蕴的运行。

受蕴:就是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有时会说五受,即三受再加忧、喜。苦乐有肉体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感受,忧喜则纯是精神上的感受。

想蕴:想就是知道、清楚、明白,但凡有知,一定有想,不论是非好坏。想蕴就是了知性。这种了知并不一定要借助语言文字,乃至不一定要起心动念,往往在六识触六尘的第三刹那就已经完成,极其迅速。

行蕴:除了受蕴、行蕴,其它的心所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皆属行蕴。思心所对六尘作了决定:或继续执取,或舍离执取,决定之后就有了心行,乃至进一步有了口行与身行,也都为行蕴所摄。

行的意思是迁流变化。一般来说,行有两种。依发生的处所说,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叫身口意三业;以善恶性质来说,有善行、恶性、非善非恶行,也叫善业、恶业、无记业。

无记业就是不能说是善业,也不能说是恶业,无所谓好坏,如平常的吃喝拉撒睡等等。

问:业与行有何异同?

答:身业、口业、意业,也叫身行、口行、意行。善业、恶业、无记业,也可称为善行、恶行、无记行。业与行虽可通用,但也还是有些区别。业往往指业行的完成,行往往指业行的进行;另一方面,业主要指有情众生的造作;客观环境的迁流变化,不能叫业。行,一方面,侧重于业正在进行之中;另一方面,也可指客观环境的迁流变化。

     

识蕴: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包括第七识,第八识。菩萨不入无余涅槃,所以七、八两个识永远在一起和合运作,故非属生灭蕴集之法。

第七识在前六识断灭的五位,即五种情况(眠熟无梦、闷觉、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下,以及中阴身入胎前期尚未生起前六识时,都继续运行不辍。第八识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永无间断之时。但有时也把第七识摄在识蕴之中,因为第七识毕竟是可断之法。

  

关于潜意识: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概念并不十分确定。大约是指第六识的一部分和第七识的一部分。潜意识也叫深层意识,大致是指被业力推动,不由自主而显示出来的非清醒意识所能理解的、超出常理的意识,如某些直觉等。这基本还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

有一种叫集体潜意识,有共业的众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具有的共同认知,其有意识的成分,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的成分。那些不由自主的、自动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无法用意识控制的行为,如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身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七、八两识直接完成的。而大量的无记业、习惯性行为,如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靠七、八两个识运作完成的,当然有时也有前六识参与,必要时也可以用意识控制。

佛法说的意识,有四种状态:

1、散乱意识,就是一般人通常的意识状态。

2、定中意识,是修禅定的人,在禅定中的意识状态。

3、梦中意识,是人在梦中的意识状态。

4、病中意识,是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时的意识状态。

其实还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被施行催眠的意识状态,一是吸食迷幻药物以后的意识状态。施行催眠由于被人引导,进入一种非睡非醒的状态。吸食迷幻药以后,则有点类似于某些梦中意识或某些病中意识的状态。

度一切苦厄:就是让我们现前照见五蕴皆空而证得解脱果。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时,我见(也叫身见)就断了;继续深观的话,我执也会跟着断除,我见我执都断了,就是有余涅槃,成慧解脱阿罗汉。在小乘,最后进入无余涅槃,永断分段生死,不再回到三界六道中来,也可以说“度一切苦厄”了。但在大乘,更深的意思是究竟涅槃,还要永断变异生死,才是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慧解脱阿罗汉:已断我见我执,但还没有具足四禅八定,不能立即随自意取证灭尽定,不能提前随时取证无余涅槃,只能等到寿尽而舍报的时候或舍报以后在中阴阶段取证无余涅槃,这样的阿罗汉,就叫慧解脱阿罗汉。解脱不坚固的慧解脱阿罗汉,即使不能取证“现般涅槃”(临命终时入涅槃),至少也可以取证“中般涅槃”(中阴身时入涅槃)。

度:是远离、超越、断除的意思。

苦厄:苦是痛苦,身心的逼迫感、煎熬感;是灾难、危险。

一切苦厄:包括成佛以前身心所感受到的全部苦难。不但有世俗谛苦,如苦苦、坏苦,还有胜义谛苦,属于圣人无漏智的证境,如行苦。

问:为什么可以度一切苦厄呢?

答: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我的苦。没有自我,谁轮回呢?所以佛教救人的方法极其彻底,将一切苦难连根拔除。那就是先证得无我。而无我不是靠修行才得到的,无我是真理,是事实。本来就无我,从来就没有自我,自我及其一切与自我有关的称叽、毁誉、荣辱、苦乐、忧喜等等都只是由于众生不懂无我真理而起的妄知、妄觉、妄受。若能证得无我的真理,不仅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度众生。所有的苦都消灭了,就成佛了。

舍利子:即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由于《心经》是专讲般若智慧的,舍利弗又智慧第一,所以舍利弗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机众的代表。《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给舍利弗的。

舍利弗为什么又叫舍利子呢?原来,舍利弗的妈妈叫舍利,舍利弗是舍利的儿子,故又名舍利子。这和有些修行人死了以后火化留下来的舍利或舍利子,完全是两个概念。


{返回 明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初识(四)
下一篇:佛法初识(二)
 佛法初识(五)
 佛法初识(九)
 授八关斋戒仪轨
 佛法初识(七)
 佛法初识(八)
 《三宝歌》的意义--在第十八届生活禅夏令营的开示
 佛说戒消灾经(明证顺意)
 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佛法初识(二)
 佛法初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886 原人论(唐 宗密述)[栏目:09 注述讲记]
 参加共修容易消业积福[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播种爱心(思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少欲、知足[栏目:修行笔记]
 瑜伽菩萨戒要义 二、四十三轻 11、掉动嬉戏戒[栏目:瑜伽菩萨戒]
 慈氏学闻思修班 第六次讨论[栏目:慈氏学·专题栏目]
 25、大圆满窍决法[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七七)[栏目:杂阿含经]
 怎么把佛的理念跟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呢?[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亲人的祭日可以供肉、烧纸钱吗?家里以前是供香纸,现在学佛了怎么办呢?[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