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
 
{返回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1

居士: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其中一句“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请问法师,这是印祖的方便说,还是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请慈悲开示。

法师:印祖的很多开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经验之谈,我们宜依教奉行。佛经不可等同于世间的学问,不能只靠我们的逻辑思维即所谓的心意识去研究。因为佛经是从实相般若所引发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发吾人的观照般若,令行人契证实相般若,这些都要用至诚恳切心方可造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应道交,妙德难思。如果用生灭心去揣度佛经文句就会越推越远,可谓白云万里。“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这句话中的“果能志诚之极”,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又确实是我们要趋向的一个目标。学佛就是要至诚恭敬。到达至诚之极的境界,那么对佛法的教理就会自然明了,如屋里人道屋里话,十分亲切。

如何契入至诚境界呢?这就需要从截断分别意识开始。我们平时抄经、读经、受持,这些都是契入到至诚境界的一些方法。就像智者大师行法华三昧,读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心缘药王菩萨舍身之苦行,至“是真精进”句,俨然入定,见共慧思禅师同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慧思禅师说“非尔弗感,非我莫况”,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世间种种学问都无法与其相比。所以我们无论是打坐、拜佛、读经、抄经、念佛等等,都是趋向至诚之极。至诚之极可契入法华三昧、契入念佛三昧;安立念佛三昧,一切智慧便都法尔现前,教理自然会透徹了解。因为教理无非就是吾人内心的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们按印祖的话去做,至诚颛蒙念佛,暗合道妙,潜通佛智,终必大明乎教理。


{返回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为什么天天拜忏,业障还是那么重?
下一篇:已经过世的父母,我们要如何拯救他们?
 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才能有效地去除妄念?
 怎么专一念佛?
 是“万修一二去”还是“万修万人去”?
 一念净心即得往生,就不需要一天一万声佛号。那还要念佛吗?
 在信心上该如何下功夫?
 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
 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
 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
 弟子的丈夫不信因果、诽谤正法、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寓教于乐[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人有二十难之十五 不说是非难[栏目:人有二十难]
 修行重在精神境界[栏目:传喜法师]
 一条心[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转绕佛塔时要有想法[栏目:索达吉堪布]
 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生命无尽[栏目:海涛法师]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栏目:圣严法师答疑]
 云何为唯名假立之业果?[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摄大乘论 第41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