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我心中的佛学与科学(明纯)
 
{返回 佛教与科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2

我心中的佛学与科学
明纯  
 
       前言

  我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学佛初期,我总想用科学来解释佛学。后来,随着学佛的深入,我发觉在“佛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应该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思想。这里记录的是自己学佛的一点体会,以求诸方大德的指正。

  在现代人的思想中,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绝对权威。人们相信科学、依赖科学;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用科学来解释。倘若科学无法解释,就以不合逻辑为理由加以斥责或坚信科学还有待于发展,并以为发展后的科学必将可以圆满地解释所有的问题。无形中,“科学万能”的观念不证而自明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哲学家休谟说过的话:“人一用意念就能举起手来,这件最平易的事情若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则成了最神奇的。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科学至今未能构造出足以说明这一现象的合格的理论。”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有必要反躬自问一下:“科学是万能的吗?”在科学面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你的价值何在?人啊,千万不要迷失在自己所造的种种观念之中。

  一、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实际却是一个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认识而且颇有争议的总理。它是一个“没有绝对严格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概念”,以至“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

  在12世纪初期最早尝试给科学下定义的宇宙论者威廉,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此外,从“科学”一词的词源上看,不是英文的Science,还是德文的dieWissenschaft都是源于拉丁文的Scientia,即“知识”一词。还有,在17世纪中叶的中国,当西方科学传入时即将Science译成为“格致”——格物致知,也是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意思。总之,大多是把科学看成是对事物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性两大部分。

  感性认识是指用人的感性(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一个研究对象,得到有关这一对象的种种认识。这个研究对象必须与外界完全隔离。并且大家约定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和研究对象的大小、轻重、温度等种种特性固定不变,否则便无法进行研究。从事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室就是用来隔离和固定研究对象的。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家公认的无须证明的公理加以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的认识。著名的公理有:质量守恒、时间的均匀性,以及形式逻辑的三段论等等。

  被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被称为“发现的天才”的伽利略,是这一方法论原则的奠基者。但胡塞尔同时又称伽利略为“掩盖的天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渐渐支配了人们的头脑,人们入乎其内而习焉不察,终至于把它当作唯一可能的认识立场和思维方式。因而从这一立场上看不到的东西就从科学中消失,并被认为不存在了。这就是掩盖。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有一个种族的人,由于遗传的原因而全部患有色盲,那么在他们的眼里,世界将是一片灰白的,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认识就会将彩色当作“幻觉”、“不存在”、“不合逻辑”,甚至是“精神鸦片”等等。同样的道理,人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局限将产生多么可怕的“色盲区”!我觉得认识并勇敢地承认这点才是人类走出“科学新迷信”的希望。

  二、正信的佛教

  佛学认为人的感性是有局限的,是不完全可靠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可以被隔离的独自存在的东西(诸法无我),也不存在可以认为某时某刻固定不变的事物(诸行无常)。人们由于习惯于用有局限的、不可靠的六识去接触、了解世界与自身,感受不到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感受不到任何物质都是由一些条件组合而存在,感受不到离开条件的组合便空无一物(“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学认为这就是无明。

  正是由于无明,虽然也能感受到一个人由小到老的变化无常,却执着于内心深处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我”在承受从小到老的变化。进而“我”在承受痛苦、烦恼,“我”在享受幸福、快乐。也正是由于无明,虽然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运动不止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分解为一百零七种化学元素,而任何一种元素又都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又分解为质子、中子;再分解为夸克……,但在具体事物上,总是人为地从直觉上假定在某一刻或某一层次上的不可分性或独存性。

  佛学明确地指出这其中的种种错误,而如实地揭示世界的实相——缘起无自性,指导人类走上永离颠倒虚妄、永恒快乐之路——成佛。

  佛教告诉世人从自性中求成佛。唐代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哪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五灯会元》)向内求佛的功夫,就是勘破无明,提升觉悟,净化身心。

  三、科学的回归和超越

  科学一直在向外求答案。现代人已习惯于依靠汽车代步,依靠电话交谈,依靠空调避暑,依靠电脑记忆,依靠机器干活,依靠电影、电视娱乐,依靠医药治病……久而久之,人类渐渐迷失了自己,人类不再是万物之灵,而变成一切向外驰求的失落者。听听祖师们的棒喝吧:“即今问我者,是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你要走远路吗?你自性具足“神足通”。你想永恒、快乐吗?你自性具足“涅槃第一乐”。你想了解别人的思想吗?你自性具足“他心通”。……

  人类迷信于科学就像是一个身怀宝珠的富翁在向外乞讨别人的施舍,一旦施舍者发怒,富翁只好遗憾地怀抱宝珠而亡。

  科学必须回归。当人类发现核武器已经多得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时,人类突然省悟,从而裁军。当人类发现物质极其丰富但心灵却越来越空虚、贫乏时,人类猛然悟,开始注重并认真地研究宗教。当人类享受过种种快乐以后,发现快乐总不能长久,高潮过后便是更深更广的低潮而长叹人生如梦、好景难长时,人类便会猛然回头。这时,科学才有可能踏上回归的路程,人类才有可能重新找失去了的自己。

  科学与佛学之间,似乎存在着巨大的无法填充的鸿沟。其实不然,科学的回归必然带来科学的超越,科学的超越必将是佛学的发挥和证明。《中观论》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现代科学的种种定理、概念、规律等在佛学看来最终都是缘起法,空无自性的。但佛学又主张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就是说并不否认建立在种种人为的“定义”(即假名)上的假名有,相反地,佛学同样主张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成果为人类提供种种方便。

  因此,我相信,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当基础物质研究最终发现由分子、而原子、而质子、而中子、而电子、而夸克……永无止境时,科学完全有可能超越,从而接受佛学提出的“缘起性空”的观点。当人体科学研究最终发现人体具有的多种特异功能确属事实时,科学完全可能彻底接受佛学中的种种神通异能而承认人的六识的局限性和不真实性。当科学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与科学对精神世界的研究达到高度谐调时,“万法唯心、三界唯识”的观念便会完全被科学所证实并接受。


 


{返回 佛教与科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与科学——新时代的对话(李长俊)
下一篇:佛法与科学,因缘法与四圣谛——阿含经义概说(黄兆萦)
 科学发展证明佛教的正确(传喜法师)
 愿望·科技·佛教(陈星桥)
 佛教和自然科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多识仁波切)
 佛教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思想(黄秦安)
 现代物理学和佛学的关系(刘洪斌)
 佛教科学论(堪布索达吉)
 佛教与科学(叶毅生)
 观测心中的太空(Alan Wallace)
 认知结构的检讨(梁乃崇)
 谈时间(梁乃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妙叶大师传[栏目:宋智明居士]
 与其祈求奇迹,不如创造奇迹[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五浊恶世[栏目:大安法师]
 缅怀心灵工程师[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