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
 
{返回 择师知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71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

周拉 班班多杰


三、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本文以塔波噶举派的创始人塔波拉杰·索南仁青(亦名岗波巴)的名著《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以下简写《解脱庄严宝论》)[1]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根据,探讨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思想。这个问题,我们须从本书思想体系的维度切入,如“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成佛之缘善知识,……”[2]这是说,如来藏佛性及暇满之人身宝是人人成佛之内在根据,上师善知识是人人成佛之外在条件。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在从凡夫到成佛之间上师善知识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这样的思想框架表述,我们在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的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中尚未见到。这是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思想中的独特之点。该书第三章“明善知识”,专门探讨依止上师善知识问题。此章开头就说:“缘者是为善知识。”这是说虽然具足圆满的人身宝,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吾人一向对许多恶行都习惯了。这种培养(深厚的恶习气)的力量(极为巨大),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才行[3] 。这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并且绝大部分人都具备暇满人身,这是人们成佛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其前提性的条件便是上师善知识的启迪、教诲、引导、激励。

  如何依止上师善知识呢?其具体内容分五个部分:(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二)上师善知识的种类;(三)诸上师之性相;(四)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或方便;(五)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功德。

  (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

  关于这个问题,《解脱庄严宝论》的论述颇具特色,和前面讨论的宁玛派、萨迦派的说法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书中说:“1、须依止善知识之理由可由三门来解释:A、依经文来解释。B、依因明立量来解释。C、依譬喻来解释。” [4] 在这里,塔波拉杰以经典根据、逻辑推理、正反譬喻等三个方面来阐明依止善知识的理由。

  首先,以经典根据来阐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圣集颂》中的话说:“一个对上师有敬重心的弟子,他一定会经常依止一个有知识有修持的上师,而得到各种的进步。”[5] 这里,以《圣集颂》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记载为依据,说明了一个对上师善知识有敬重心的弟子,一个欲意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乘菩萨乘人,必然会选择一个品行端正、知识渊博、修证高深的上师善知识。塔波拉杰还引用《般若八千颂》的话说: “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河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6] 这是由藏译汉的译文,而汉译本《般若八千颂》中的译文是这样翻译的: “若菩萨摩诃萨,深心欲证无上菩提,常应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真净善友。” [7]这就是说,若菩萨摩诃萨愿获证无上正等菩提,则应时常亲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上师善知识。惟其如此,始能实现证得果位的愿望。

  其次,以逻辑推理的形式(以因明宗、因、喻的逻辑推理程式)来阐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理由。《解脱庄严宝论》记载:“量曰:

  宗:欲证一切智位之有情必须依止善知识。

  因:彼不识如何积资及除障故。

  喻:同喻:如三世一切诸佛。异喻:如辟支佛。

  要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消除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8]

  佛教因明学的完整的叙述方式必须包括宗、因、喻等三个方面,即首先立宗(提出命题),后说理由,再以譬喻说明此宗(命题)能否成立。譬喻也可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同喻,一个是异喻。这里,宗:想获证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必须要依止上师善知识;因:彼(指的是想获证一切智位的一切有情)等若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则即无法积累资粮,也无法断除诸障故;同喻:如三世一切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皆是如此;异喻:如辟支佛,即辟支佛不依上师善知识故,无法获得一切智位。用一般的叙述方式来说,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消除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就是依上师善知识。反之,则无法获得一切种智,犹如缘觉等。

  最后,以譬喻来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譬喻,几乎藏传佛教所有的宗派都用同样的譬喻,皆把上师善知识比作渡河时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险地带的护送者等。《解脱庄严宝论》说:“善知识就像是陌生路上的向导或危险地带的护送者或渡河的船师一样。”[9] 在这里,塔波拉杰也用了此三种譬喻,即渡河时的舵手、陌生路上的引路人及危险地带的护送者等,以此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三个譬喻一一作了解释。

  第一个譬喻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解释说:“如果陌生路上没有向导就会迟延或迷途,有了向导就可以避免这些失误而一步不失地安抵目的地了。步入无上菩提道而获证圆满佛位者亦复如是,若无向导般的善知识,则有可能趣入外道,若有向导般的善知识,则可以顺利到达一切种智之城。”[10] 这里说,上师善知识就像陌生路上的向导,若一个人没有向导而独自走陌生的路,就可能会导致迟延、迷途等,不会安然无恙地抵达目的地。若有了向导,则能顺利地达到目的地。同样,欲意获得一切种智而趣入菩提道者也是如此,若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就很难获证一切种智。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则能顺利证得一切种智。

  第二个譬喻说,上师善知识如行走危险之地时的护送者,如《解脱庄严宝论》中说:“恐怖危险之地处处都有强盗、野兽等的危害,若无护送者而行走于此地,将会有失去性命的危险。同样,在入菩提道而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时,若无善知识之护送,则于内会被烦心妄念贼所乘,于外会被妖魔所诱而误入歧途,断送善根。颂曰:‘烦恼贼得便,善业为坏夺,善根灭无余,断上趣命根。’若有善知识之护导则无此忧虑,可以安抵一切智堡。”[11] 所谓的危险之地是指处处皆有强盗,遍地充满野兽的地方。你若行走此种地方,必须依靠勇敢的护送者,否则,将会遇到生命危险。同样,若你进入菩提道而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涅槃佛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依靠上师善知识。否则,如盗贼般的烦心妄念之妖魔乘虚而入,因其诱惑而引入歧途,从而断送善根。若依靠上师善知识之护送,则能顺利、安全抵达目的地——一切智堡。所以,修行者必须要依止上师善知识之护送。塔波拉杰还引用了《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中的一段话说:“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达一切智阶位的护送者。” [12] 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是我们修行到达一切智阶位的根本保障。

  第三个譬喻说,上师善知识如渡河时的舵手,《解脱庄严宝论》中说:“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有一条渡船,可是假如没有船师,此时如果自己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抵达彼岸。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13] 这里说,当你乘船横越一条大河时,若无舵手而独自穿越,就有沉没或被大浪卷走的危险。若有懂得水性且勇敢的舵手在侧掌舵,则能顺利到达河彼岸。对修行佛法者而言,修行者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但若没有舵手般的上师善知识作导引,仍会有堕入生死巨流的危险。这样,永远流转于生死轮回,无法得到解脱。所以,愿获得一切智的修行者,必须要依靠舵手般的上师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轮回苦海之彼岸——涅槃之境地。最后颂曰:“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14]

  综上所讲,噶举派在论述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和根据时,提出了经典、正理、譬喻的框架概念。而在我们所见到的宁玛派和萨迦派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中,尚未见到如此体制化、概念化、理性化的体系支撑,只是一般的论述而已。更需要令人关注的是噶举派在这个体系框架中引进了因明宗、因、喻三支比量的逻辑论证系统。用佛家之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证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理由。此似可作为噶举派论证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理由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上师善知识的类别

  塔波拉杰把上师善知识分为四类,《解脱庄严宝论》中云:“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属于化身佛一类的善知识;属于报身佛一类的善知识。”[15] 塔波拉杰这个归纳法也和宁玛派、萨迦派的说法不同,是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思想的一大特点。那么,刚刚投入佛门、皈依三宝的善男信女如何区别四类上师善知识,又怎样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呢?《解脱庄严宝论》中说:“对这四类善知识,每个人要按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道修业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要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16] 关于考察、选择哪类上师善知识,这个主要是根据修行者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若以一个初修佛法的人来说,由于自己的听闻不广、思维不深、修证不高,很难直接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初修者应依止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为适。投入佛门者经过听闻、思维、修行佛法,净除自己相续中的业障后,方可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上师善知识。若菩萨摩诃萨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则可以依止化身佛的上师善知识。若菩萨摩诃萨已获得登地以上的果位时,就已具备了依止报身佛之上师善知识的条件。总之,修行者根据自己的佛学水平、性格取向、修证境界,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依止不同类型的上师善知识。

  对于刚刚投入佛门的初学者而言,选择、依止哪一类上师善知识最适合呢?《解脱庄严宝论》中讲:“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们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17] 那些刚刚接触、投入佛法的初学者,皆困在业障及烦恼的暗室中,尚无修证智慧之光。因此,根本就不具备见到佛陀或大菩萨上师善知识一面的能力,何谈依止上师善知识!那些初学者遇见众生类上师善知识,并借助众生类上师善知识之指示明灯,方能了悟学佛之道,才能够逐渐亲近诸佛及菩萨上师善知识。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四类上师善知识当中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的恩德最大。也就是说,我们初学者应当亲近、依止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

  (三)诸善知识之性相

  塔布拉杰大师还阐明了四类上师善知识的界别或不同特点。

  首先,关于佛陀上师善知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云:“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胜士。”[18] 佛陀上师善知识应具足断、证功德,断是指完全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这里,属于报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与属于化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皆称为佛陀善知识,一同解释。

  其次,关于地上菩萨类上师善知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云:“地上菩萨类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十力功德自在:于寿得自在,于心得自在,于资财得自在,于业得自在,于生处得自在,于所欲得自在,于愿得自在,于神通得自在,于智慧得自在,于法得自在。”[19]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上师善知识,指的是从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的不同的断、证诸功德。从初地到十地的诸菩萨当中,住于八地以上的菩萨已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自在功德,一为于寿得自在,即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二为于心得自在者,即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三为于资财得自在者,即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四为于业得自在者,即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五为于生处得自在者,即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六为于欣乐得自在者,即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七为于愿求得自在者,即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八为于神通得自在者,即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九为于智慧得自在者,即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十为于法得自在者,即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个众生种性万别千差,名、句、文辞各个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对我们初学者贡献最大的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呢?塔波拉杰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20]。这里说,属于普通众生类之上师善知识应当具备的条件有八种、四种或二种等说法。说八个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话说:“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持守菩萨戒律,多闻大乘经典,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21]此段话在汉译本《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是这样译的:“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忧怖畏,语具圆满。”[22]上师善知识具足八相,方可算为合格的、圆满的上师善知识,八相分别是多闻大乘经典,持守菩萨戒律,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

  说四种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说:“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23]塔布拉杰大师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一段话来阐明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一为多闻广学,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开示广大法要;二为断除疑虑,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三为能持,由于持守善士之作业的缘故,堪受赞扬; 四为善说真如二门,即能说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之实相道理。

  这段话在汉译《大乘庄严经论》中似难找到完全对应的偈颂,但其意思是有的,如说:“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有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24]这里说的是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十种功德。

  说二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25] 塔波拉杰引用《菩萨行论》中的论述来说明二种条件者,也就是说善知识既要深通大乘教,又要守持菩萨戒。此即是所谓的二种条件。

  (四)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或方便

  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分为三,即恭敬与供养;爱敬并承事;修行及努力。

  首先,恭敬与供养。在《解脱庄严宝论》中恭敬与供养分段解释:“恭敬是说要对善知识常行礼拜和周围绕行;他行近的时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时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以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26] 这些皆为敬重上师善知识的具体表现,学佛者应如此时常敬礼上师善知识。塔波拉杰大师还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一段话说: “以无厌足心,频视善知识。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善知识实在是难见、难出、难遇的缘故!” [27]在汉译本《华严经》中似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话,但有这个意思,“于善知识心无厌足。……何以故?善知识者难见难遇。”这说明,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当你遇到品德与修学双馨的上师善知识时,就应以无厌足心瞻仰其慈颜,并对上师善知识行礼、敬重。《解脱庄严宝论》中讲:“供养是说要以与法不相违的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财物象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承事供养善知识。"[28] 这里说,弟子们用合法渠道获取的、并与佛法不相违的财富,如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来供养上师善知识。供养时不应生起吝惜心,像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供养、承事上师善知识。学佛的弟子,毫无吝啬地恭敬、供养上师善知识,方能获证佛菩提。

  其次,爱敬并承事。《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爱敬是说要视善知识如佛,凡有所训皆不违越,对善知识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像那诺巴大师依止(谛洛巴)上师时一样。”[29]这里说,学佛者要视上师善知识为真佛,从而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语旨皆接受,不能违越。而且,对上师善知识要有仰慕、敬重和敬信之心,犹如印度修行师那诺巴依止(谛洛巴)上师一样。塔波拉杰还引用了《般若经》中一段话来论证:“《般若经》云:‘你应该对善知识竭尽全力的去敬重、爱惜和净信!’[30]这也是说,应当把上师善知识视为真佛,对上师要敬重、爱惜、净信,并且付诸行动。

  最后,关于修行及努力。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而得听闻、思惟和修持佛法,由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31] 修行及努力是指弟子们对上师善知识的教言要洗耳恭听,深入思惟,如理修持。通过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修持佛法及上师善知识的教言,方能使上师善知识欢喜。惟其如此,弟子方能得到加持,获证真法,趋入佛道,获得一切种智。塔布拉杰又引用了《入法界品》及《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来印证努力修行上师善知识的教言的重要性,如《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32]也就是说,通过修持佛法及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使上师善知识欢喜,就是获得一切佛菩提的重要方法或途径。《大乘庄严经论》云:“为离于贪著,为求随顺行,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33]并解释说:“此偈上半显示回向亲近,下半显示因亲近回向亲近者,不为贪著利养故,但为随顺修行故,因亲近者,菩萨如所教授随顺修行,为亲近善知识,何以故,菩萨以此随顺令彼善知识心生欢喜故。”[34]

  从上师善知识求得佛法亦有三个步骤,如《解脱庄严宝论》云:“向善知识求法,第一步要有适当的准备,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为病人想,把佛法作为药物想,把上师作为医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佛法,就能够治疗宿疾。最后应该设想自己是一个孔口朝下的器皿或无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35]这里说,诚心修法的善男信女向上师善知识求法时,首先应具足菩提心,这是入大乘佛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要正确对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所讲之佛法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妙药,视上师善知识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医师。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医师、妙药和患者的关系。最后,弟子听闻佛法时应克服“三过”,即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求法之弟子应具足出离心而发菩提心,要视上师善知识为真佛,听闻佛法时舍弃“三过”等,而仔细认真地听闻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获得解脱,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

  (五)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利益或功德

  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和《般若经》中的话说:“《入法界品》云:‘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中不予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般若经云:‘善知识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6]在这里,塔布拉杰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话来印证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利益或功德。在《华严经》汉译本中这样译的:“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37]也就是说,由上师善知识所摄,从而得到开示、加持的菩萨,不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牲等三恶趣;由上师善知识所护佑的诸菩萨,将不会于大乘法中退转;由上师善知识所护念的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必能迅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涅槃。

  通过以上论述,《解脱庄严宝论》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和宁玛派、萨迦派相比较,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书中将如来藏佛性说、暇满人身说、依止上师善知识说作为内因与外缘,融为一体来论述,这种论述维度和取向具有新颖、独特之处。用因明学的维度来论述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也是噶举派论证上师善知识的一大特色。宁玛派、萨迦派论述上师善知识时,不但示人如何为徒,且亦示人如何为师。也就是说,从师徒双方的互相选择、彼此辨识的互动中来考量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问题。而噶举派则从上师善知识的类型及其特性的分析中,阐明每个人以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在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态度与方法上,噶举派只强调了恭敬、供养、爱敬、修行及努力等几个方面,而没有提出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噶举派更多地从上师善知识的维度,谈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问题。而少有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条件方面进行探讨。总之,噶举派对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思想更趋理性化、逻辑化、体系化。


  【注 释】

  [1] 塔波拉杰·索南仁青:《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简称《解脱庄严宝论》),本书是塔波噶举派显密佛法之基础读本。要修学噶举派显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书的内容,方能系统、全面地验修噶举派的教法。本书第三章“明善知识”中,系统地论述了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塔波拉杰·索南仁青,是塔波噶举的创始人,生于1093年,圆寂于1153年。《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一书写于12世纪中期。我们所见到的文本,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共371页。汉文版由张澄基先生翻译,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本文所引的汉文译文均引自张澄基先生的译本,对其中的某些所引用的译文,笔者对照藏文原文,作了一些改动。特此说明。

  [2]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5页,汉文版第3页。

  [3] 同上,藏文版第30页,汉文版第22页。

  [4] 同上,藏文版第30页,汉文版第22页。

  [5] 同上,藏文版第30页,汉文版第23页。

  [6] 同上,藏文版第31页,汉文版第23页。

  [7] 三藏法师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51,第四分觉魔事品第21之2。载《大正藏》第7册,第839页。

  [8]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1页,汉文版第23页。

  [9]同上,藏文版第32页,汉文版第23页。

  [10] 同上,藏文版第32页,汉文版第23页。

  [11] 同上,藏文版第33页,汉文版第23页。

  [12] 同上,藏文版第33页,汉文版第24页。

  [13] 同上,藏文版第34页,汉文版第24页。

  [14] 同上,藏文版第34页,汉文版第24页。

  [15] 同上,藏文版第35页,汉文版24页。

  [16] 同上,藏文版第35页,汉文版24页。

  [17] 同上,藏文版第35-36页,汉文版第24页。

  [18] 同上,藏文版第36页,汉文版第25页。

  [19] 同上,藏文版第36页,汉文版第25页。

  [20] 同上,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6页。

  [21] 同上,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7页。

  [22]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卷25,第138页。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来三。

  [23]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7页。

  [24] 《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暑四。

  [25]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7页。

  [26] 同上,藏文版第39页,汉文版第27-28页。

  [27] 同上,藏文版第39页,汉文版第28页。

  [28] 同上,藏文版第40页,汉文版第28页。

  [29] 同上,藏文版第40页,汉文版第28页。

  [30] 同上,藏文版第40页,汉文版第28页。

  [31] 同上,藏文版第40-41页,汉文版第28页。

  [32] 同上,藏文版第41页,汉文版第28页。

  [33] 《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暑四。

  [34] 《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暑四。

  [35]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41页,汉文版第29页。

  [36] 同上,藏文版第41-42页,汉文版第29页。

  [3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返回 择师知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择师必备基本知见
下一篇: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二)
 亲近善知识要具有九种心要
 如何选择明师?
 密教首重师承论(孙景风)
 密宗的师徒关系(专访宗南嘉楚宁波车)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
 如何选择明师
 勿任意说上师是菩萨的化身及如何择师
 如何成为合格弟子(普巴扎西仁波切)
 择师十条件(宗喀巴大师作 能海上师讲解)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09年2月19日答弟子问[栏目:法界法师]
 遥远的问候[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评沈译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善行学[栏目:太虚法师]
 1739 新华严经论卷 1-5[栏目:08 新华严经论]
 把修行落实到生活中[栏目:如瑞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