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一门深入”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30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一门深入”

  
近代的思想家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为学应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一门深入是学问的造诣。如果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为学问,只能算是常识,所谓门门通,门门稀松;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就不能够见其成就和独到的特色,那不是专家,而是一般的通才。所以,佛制规定,出家的比丘应该专精于经、律、论的修学,如果资质优秀,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时间,旁览教外的典籍,因为人在一生中的时间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圣典浩如烟海,虽皓首穷经,尽毕生之力,也无法尽学其精奥。因此,自古以来,学佛之人探究经论是有选择的:在初入门时,可以从概论的书籍及通论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后即应该有所选择,依据个人的心向、兴趣,从事某一部经和某些相关的经,某一部论和某几部相关的论,某一部律和相关的律书,如此尽一生之力,学习、修持、研究、弘扬,就可以成为一代大师;尔后继者再循著他们的成果续加钻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现象。

  目前对于一般的佛教徒来说,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谓“一门深入”,倒不是有关经、律、论的问题,而是在于宗教经验、修持法门,以及善知识的选择和追随上。因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门,以致于不论是修苦行、修乐行、修显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从而样样都学。在显教方面,如果净土、禅、律、天台、华严、唯识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几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足以使得那些患得患失、见异思迁、浅尝即止的人,处处参学,常常变更他们的老师。时至今日又有某些没有师承的密教,以及民间信仰的鬼神教徒自称上师、自立活佛,纷纷出现世间,而他们也都有一套自圆其说、自成其理、自创其法的宣传,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给。一般没有佛学基础的人,在对修持方法和修行急效有所要求下,也不免处处摸索,见一样学一样,结果很可能遭致精神错乱、心理失常、生活失调等下场,而与社会脱节,变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因此,我们主张要一门深入,不要见异思迁,得陇望蜀。如果你已认定所学的是正统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没有发生副作用,不论念佛、参禅、持咒,在正常心态下,日积月累不断的修持,都必定会有成效可见。切莫求好奇心的满足、官能的刺激和思想的激汤,应该以平常心去修学佛法的正常道,也就是合理的、人本的、自力的、清净的、利他的,最多加上佛力救济,以求临终往生佛国净土,就够了。否则,既想成为佛教的高僧和大德居士,又想通晓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学、宗教等各种知识学问,便无异是浪费生命。如此,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既不能够充分地自修,也不能够以自己的所长去帮忙他人。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下一篇:圣严法师谈祈愿·发愿·还愿
 明末佛教研究 自序
 佛遗教经讲记
 实践指南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平安的人间
 禅的心灵环保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 第二节 《..
 学佛知津
 临终瑞相能否就表示解脱了吗?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禅林宝训》引论(蒋九愚)[栏目:禅宗文集]
 如何处理是非[栏目:叮咛·圣严法师谈天下事]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二[栏目:龙树菩萨]
 工厂是道场,工作是修行[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心念、色身与禅境[栏目: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八)无记并非解脱之见解[栏目:圣者言教]
 《唐密述要》第五部分:唐密事相[栏目:唐密文集]
 没有得到师父面传,能不能够诵咒、结印?[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