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解脱之道讲记 a29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六 业感的比喻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67

“六、业感的比喻

无论是身语动作(表业),或由此引起的动能(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剎那就过去了。业既然已剎那灭而过去,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对于这,经中有比喻说明:”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是表业还是无表业,我们从生灭的缘起法来看都是剎那剎那生灭不住的。就有人提出:生灭不住的缘起万法,“不住”就是根本没有留下,后面如何感果?无常、剎那不住、非实有的生灭法,为什么能感果?就这问题,佛法中有一些比喻。

“(1)比喻为「种子」:如草木的开花结子,虽凋谢枯萎了,但种子还会生芽、抽枝、发叶的。
    (2)比喻如「熏习」:像藏过名香的匣子,香虽已取出了,但匣里还留有香气一样。因此后代学者,就成立种子说或习气说,来说明业力感果的可能。这是通俗的比喻。”

家里有拜拜的人就知道,香用完了,装香的盒子还有香的味道,常常熏,那个香味就会留下来,这是比喻熏习。前面是种子说,这是熏习说,这都是比较通俗的比喻。

“(3)依佛法的深义来说,过去了,或剎那灭了,并非等于没有,而只是从现实存在转化为另一姿态。可以说:灭了,过去了,不是没有,而还是存在的。当然,这与存在于现在的不同。如物质的从质转化为能,决非没有,但不能以体积、质碍等物质概念来局限它。所以业力虽剎那过去,但一样的存在(只是非现在的存在)只要遇到因缘的会合,就会招感果报,如「能」化为「质」一样。在尚未修证解脱以前,纵经百千劫,业力仍不会失去的,如三昧水忏中,因袁盎的中伤,而杀害了誃错。袁盎所作的杀业(教他杀),一直到身为悟达国师那一世时,因贪染沉香座,才感得患人面疮的果报。”
    一般的观念就是这样,造作的过去了就不见了,不见了就是没有,包括人死了也好象也是什么都没有。这里就用了一个能与质互相转换的比喻来说明业力的作用。《杂阿含经》说无作者,无受者,业力不失。纵经百千劫,业力亦不失。三昧水忏里讲到这个因缘,过去袁盎中伤誃错,后来他被杀了,于是心中怀恨一直要找袁盎报仇。直到悟达国师前十几世都是修行的高僧,他找不到因缘可以报仇。这一生悟达国师还是修得很好,当了国师,境界也很高。但有一次皇帝赐他一个沉香座,他心里就起了一念欢喜心,于是誃错就有机会报了。可见我们修行人一念的贪欲起来,就出问题了。十几世的高僧到这一世生死轮回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解脱以前业力都不失,皇帝给他一个很宝贵的沉香座,他只是起了那一念的欢喜心而已,这个业力就有机会报了――脚上生了一个人面疮,表示业力不失。业力虽有,如果没有助缘是不会发作的,助缘就是贪欲爱取,所以爱取贪欲没有断以前,是不可能解脱的,业力还是有机会感得果报的。所以修行如果只修定而没有慧解脱,定力总有退失的时候,即使无色界八万大劫,还是一样堕落,所以慧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

我们一直辛苦的在上课,其实就是要建立正见,依正见才能开发智能而解脱,这是最重要的。没有正见不能解脱,再久的业力还是会受报的,大家就知道上这个课的重要性了。


 


{返回 体方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之道讲记 a30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七 从前生到后生
下一篇:解脱之道讲记 a28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五 人死以何业受报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解脱之道讲记 a12 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
 法法从缘起
 看清它超越它
 解脱之道讲记 b28 灭谛 六 解脱与究竟解脱
 解脱之道讲记 c11 七、正念
 见灭知灭故
 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解脱之道讲记 b8 十二因缘 第十项 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三字经》新注 六根六尘[栏目:唐思鹏居士]
 佛法修学概要 四[栏目: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 第二章[栏目:热罗多吉扎]
 《大念处经》开示(十一)[栏目:玛欣德尊者]
 二课合解 第三讲[栏目:亲佛法师]
 佛学常见辞汇 十画~十二画[栏目:陈义孝居士]
 二十一世纪佛教教育的展望[栏目:向学法师]
 7 飞越生死[栏目:大机大用]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栏目:张秉全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