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上师瑜珈 (二)
诚爱敬之时、灌顶时体悟俱生智降临之时、修持上师瑜珈而进入加持之时、抑或内心悲悯满怀之时,都会产生十分类似的感受,缘起虽不同,伴随而生起的确是相同的觉受,也就是觉受到加持的降临。
想到母亲的慈爱,如果她正在受苦,我们当会生起慈悲心且渴望救助她,这正是发慈悲心的初机。了解一切有情都曾为吾母,就是发慈悲心的缘起。
当你感到慈悲满怀的这一刻,正是大悲心加持降临的迹象,也正是诸佛菩萨正在加持你。当你对身陷苦楚的如母有情众生起慈爱悲悯心时,你将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这种加持的体悟将会铭记于心。
有些人因为之前修持空性而感动得泪盈满眶,或者看到下三道的痛苦而异常不忍。由于我们对众生升起悲心,诸佛菩萨的加持便能遍及一切有情。如同其它的课诵仪轨,吾人代表一切众生祈请诸佛菩萨加持。如果真正生起大悲心,毫无疑问的,一切有情众皆得利益。
举例而言,我们修持上师瑜珈时,会修古沙力(施身法),就是向上师及皈依境供养自身肉体。在此同时我们也施舍供养给慈悲的食客,亦即渴仰加持及各种利益的众生。这是修持信心与爱敬,同时也是修持慈悲与喜舍的法门。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修持法门,行者不但可得加持,更可利益有情众。信心、爱敬和慈悲心,使我们获得加持,也因此利益众生。
举例而言,领受加持时的迹象,可能是不由自主地哭泣,或汗毛直竖,或全身上下打寒颤等等。我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强烈的出离心、信心、虔敬心和慈悲心,这些都是弟子领受上师、传承祖师及诸佛菩萨加持的迹象,也是我们体悟信心与爱敬及对一切有情生起同体大悲的迹象。吾人内心深深感动,也因而激发出各式各样不同的体悟。
在这种时刻,最重要的是切记上师直指心性的开示,体认并安住于正见。心性直接透过加持力来传示,了悟心性将可得成就自身利益。领受加持可得两种利益:自己的利益及他人的利益。
上师瑜珈:降临俱生智
如果要问,吾人自修时是否获得同样的加持以及心性的体悟,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修持上师瑜珈时。当上师融入自心,你的心与上师合而为一时,安住在空性中,这其实是一种比灌顶仪式简洁、较不繁复的相同形式的体验,藉此可以领受加持并且体认心性。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想要更充分而完整地修持上师瑜珈,则在我们祈请上师时应当忆想一切诸佛如来的无上福德智慧。心中再三思量,上师所有的殊胜功德与慈悲最能强而有力地激发起弟子的虔敬。我们会想起上师殊胜的福德及个人亲身见证的场合,我们也会对上师无穷的福慧功德心生欢喜,庆幸得以亲近上师,成为其弟子,追随其教法。
这样会帮助我们修行者对自己建立正面的心态,同时对上师产生信心与爱敬。我们欣喜自己的幸运,努力向上师尊贵的福慧看齐,并且利益有情众。
当我们将上师融入己身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对上师有绝对的信心和爱敬。我们不只是依着仪轨观想并唱诵经文,我们必须从内心真正感到这是上师和传承祖师融入我们,并且正在赐予加持。
一旦我们逐渐习惯这样的修持,内心对加持的体验并不会因为认知了空性而消失。事实上,随着认知空性内化于心,反而生起更多的加持,同时,我们对空性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持续不变。安住于空性时,信心与爱敬持续增长,我们也持续得到加持,空性的认知也更加安住于心。
这是修持上师相应法非常重要的一点。藏语有言,当加持由上而下降临,开悟则由下往上放光。「开悟由下往上放光」意指当信心与爱敬增长时,我们对空性的认知会更宽广、更持续不变。不只是信心与爱敬增长,我们的心也与上师的心融合为一,无二无别,我们也就直接面对无误的正见,也就是证得不变的空性证觉。
这二者彼此互利,相得益彰:加持往下降临越多,信心与爱敬以及空性的认知更加往上光辉灿烂;信心与爱敬以及空性的认知更加往上光辉灿烂,加持往下降临越多,这个过程引领行者迈向开悟证果的大道。
上师瑜珈的意涵:与上师之身、口、意融合为一
让我再次重复上师瑜珈的重点,以便你们学得更完整。修持上师瑜珈亦即与上师融合为一时,首先要观想,并向上师祈请,接着观想宇宙万象全都融入上师的形相,然后上师融入我心。我们的心与上师的心于是融为一体,无二无别。身口意自然安住于空性中。
我们举目所见,一切唯心造,所有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心的显现,除了心以外别无其他。我们所见的宇宙万象都要想成是上师,这是我们日夜都可以修持的观想。宇宙万象都是本尊的本性,与上师无二无别。理解这一点并生起信心,宇宙万象皆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万象融入空性,我们终于了解,上师原本就与我们的心性无差无别。
一旦我们能明了心性的本质是空,我们向上师祈请将上师融入我心,也就是将加持融入自己。
将上师融入你的心,你的心完全与上师无二无别,因此你与上师无二无别。安住在空性中,不要执着,也就让身口意自然安住,这就是上师瑜珈的要点,你们要牢牢记住。
身语意不造作
上师瑜珈的教法要我们的身口意自然安住,这是什么意思呢?金刚密咒乘传承的禅修基本就是身口意三要点,身就是姿势合宜,语是适度的凝神,意是心放宽而专注,不起念头。
这样的禅修就是简单地让身口意三门自然安住,也就是说不需改变或增删身口意的本性。
大体而言,身口意的任何起心动念都是枉费时间,从无始以来我们有过的起心动念与言语造作已不计其数,到今天我们已蹉跎掉无数的良机,因为我们仍是凡夫,在世俗的汲汲营营中了无成就。
让我们的身口意耽游于欲界中不会产生任何利益,然而,如果我们舍弃这些无意义的行为,则能真正获得开悟与大乐,因此,我们所有的苦恼,诸如五蕴、六根之缠缚与障蔽、七情六欲都能获得止息。
密咒乘禅修的传承都有教法指导弟子如何安住身语意。身语意安住的意思就是让三门持续独处于空性中。修持三寂静(three solitudes),我们全然舍弃身口意的活动,而让三门安住于空性。
就身而言,我们不但停止身体的动作,以禅修的姿势静坐,并且舍弃相关活动的念头,如「我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躯体完全摆脱任何活动。
就语而言,我们维持自然呼吸,适度凝神,不发一语,包括想到要说什么或不该说什么。
就意而言,我们让心挣脱任何的活动,什么也不想,把心安住于前念方止后念未生之间的空档。
我们放下身口意所有的活动,只是以禅修的姿势静坐而不做其他。身躯挺直,脉自然直,心当然安定,这样我们就能让躯体静止不造作。
呼吸松柔,自然不造作,眼睛则保持适度的凝神状态,适度凝神对于袪除地水火风的内在不协调具有强效。如果我们的目光游移、眼神闪烁不定,可能打断禅座。眼睛随着眼神的方向凝望虚空,直直向前,而且稍稍往上。这就是修持语的不造作。
我们修练眼神的同时,心既不能专注于太远处的虚空,也不能固定于太接近身体处。教法中提及距离约为一把弓的长度,也就是四至六英呎。我们只是正常地凝视,丝毫不勉强,也不费力,仅仅随顺眼神往前凝视。
我们的心安住于空性,在前念已止,后念未生的空档之中,没有其他,心性的要点就是心中空无一物。当我们努力维持心神专一时,不要太过于用力专注,也不要让心过于松弛而掉入昏沉。
心无执着点,意味着心无住于任何地方,也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就是说心无造作,但是并不是一片空白,我们是全然在场,完全灵明,清楚知道周遭发生的一切。〈下期待续〉
——转自萨迦文殊佛学会《文殊》季刊2009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