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并非开悟
舍弃你所贪执的一切。
——第九世噶mb,《大手印了义海》
虽然“湖泊经验”被视为“止”禅修的最高境界,但并非真正的开悟或完全证悟。它是修持道上重要的一步,却不是终极目标。所谓的“开悟”,是完全证悟自己的佛性。佛性是轮回与涅檠的基础,它超越一切念头、情绪,以及感官识(根识)和意识的感受经验,也远离了“自与他”与“主体与客体”的二元体验。它是浩瀚无际的,是智慧,是悲心,也是大成就。
我父亲曾经说过一则他在西藏时发生的故事。他的一个出家弟子在山洞中禅修,有一天,这个弟子捎了一个紧急口信给我父亲,请父亲务必到山洞中看他。我父亲抵达时,这位僧人兴奋地告诉他:“我已经完全证悟了,我知道我能飞了。但是,因为您是我的老师,我还是需要得到您的许可。”
父亲知道这个僧人只是短暂地体验到自心本性而已,于是坦白告诉他:“别傻了,你飞不起来的。”
“不,不,”僧人兴奋地答道,“假如我从山洞顶端跳下去……”
“不可以!”父亲打断他。
他们就这样来回争辩了好一会儿,最后这位僧人终于让步了,说道:“好吧!既然您这么说,我就不去试了。”
这时已接近中午时分,于是僧人便供养我父亲午餐。服侍我父亲用完午餐之后,这位僧人便离开了山洞。但过了没多久,我父亲就听到“砰!”的一声,随后,深邃的山洞底下便传来哀嚎声:“救救我,我的腿断了!”
我父亲于是爬下去,到了那个僧人横躺的地方,说道:“你不是说你已经证悟了吗?现在你的证悟在哪儿啊?”
“请别再提我的证悟了,”僧人哭喊道,“我快痛死了!”
慈悲如昔地,我父亲把这位僧人背到山洞中,用木板固定住他的腿,并给了他帮助伤口愈合的藏药。然而,这肯定是这位僧人永难忘怀的一课。
就像我父亲一样,我的诸位老师总是审慎地指出“短暂体悟”和“真正开悟”之间的不同。体悟随时都在变化,就像天窄中云朵的飘浮移动般,而开悟,即自心本性的稳定觉性则如天空本身,是衬托各种变动体验生起的一个不变背景。
想要达到开悟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修持逐步开展,并以每天多次的短时间禅修作为开始。从短时间禅修中逐渐增长的安定、平静或清明等体验,很自然而然地就会激励你延长修持的时间。太疲倦或太散乱的时候,剔强迫自己一一定要禅修。但是,当你心中有个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告诉你,现在是专注禅修的好时机时,那就千万要把握机会做禅修。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放下任何你可能体验到的喜乐、清明和超越念想的觉受。喜乐、清明和超越念想都是非常美好的体验,也是你跟你的自心本性建立了甚深连接的一种明确征兆。但是,当这样的体验发生时,我们通常都会被诱惑而想紧抓不放,希望这些体验能持续下去。
你可以记住并领会欣赏这些体验,但如果你试图留住或重演这些体验,最后你就会感到挫折与失望。我非常了解,因为我自己曾经历过这样的诱惑和企盼,也曾因为屈服在这样的诱惑和企盼之下而感到灰心挫折。每一次喜乐、清明或超越念想闪现的瞬间,都是当下对自心如实的自然体验。
当你试图抓住某个喜乐或清明的体验时,这个体验就会失去本身活跃生动且自然的特质,而变成一种概念、一种死去的体验,无论你再怎么努力想要留住它,还是会渐渐消退。稍后如果你试着再复制这个体验,也许可以尝到一点先前的滋味,但这也仅只是一种记忆,绝非那个直接的体验本身。
我学到的最重要一课是,获得平静的体验时,要避免对这种正面的体验产生执著。就如同任何内心的体验一样,喜乐、清明、超越念想等体验也都是自然地来来去去,并非你所创造的,也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才让它们发生,更不受你控制,它们仅只是自心本然的特质。老师们教我,每当这些殊胜的体验发生时,要在这些觉受消退之前见好就收。因此,每当喜乐、清明或其他美好的体验发生时,我就会马上停止禅修。出乎意料之外,这些体验竟然比我试图抓住它们时更加持久。我也发现,下一次的禅修时间快到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禅修了。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在喜乐、清明或超越念想的体验生起时就结束禅修,其实是学习放下执著的大好时机。紧抓或坚守着美好体验不放,真正是禅修的一大危机,因为我们很容易就会将这些美好的体验误以为是开悟的征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暂时现象,是对自心本性的短暂瞥见,它很容易被遮障,就像太阳被云朵遮住一样。一旦那短暂的清净觉性体验过去了,你又得处理内心所面临的昏沉、散乱、惊扰不安等平时的状态。事实上,比起试图攀执喜乐、清明、超越念想的体验,好好处理这些负面状态,反而会让你获得更大的力量与更大进展。
让你的体验成为你自己的向导和灵感吧!走在这条修持的旅途上,要让自己尽情欣赏沿途的景色。这旅途上的无限风光就是你的自心,由于你的心本来就是证悟的,因此,倘若一路上你都能把握机会随时安住一会儿,那么最后你将会领悟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其实就是你当下所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