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结合才是中道
2011.01.11
问:师父,请教您一个关于道德和风水的问题。有个风水大师说“一徳、二命、三风水”。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很渴,跑到一个宅子里要水喝。女主人给他舀了一碗水,看他很急,就在水里撒了一把糠。这人喝完水后说:“我会看风水,我给你选一块风水宝地吧。”当时他动了一个念:我这么渴,你还在水里撒糠,我就给你选个风水不好的地方,让你断子绝孙!结果这个女人就在他选的所谓“风水宝地”上建宅子,果然家丁兴旺。十年后他又回来,俩人一见面,他问道:“你这个宅子怎么这么好?我当初给你选的是一块普通的地方啊。因为我那么渴,你还把糠撒在水里让我喝!”女人说:“当时你又累又热又渴,我是怕你喝急了身体坐病啊。”这个故事是否说明了德行胜过风水?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明朝的一个风水先生,有一次他在一座大山里寻找风水地,找了好多天,发现了许多非常好的风水地,当然也有差的。有一天他走得又累又渴,看到山谷里有三间草棚,一个穷苦的人家住在那里以种药为生。风水先生于是走进去向这户人家讨水喝。女主人见他气喘嘘嘘的,口渴得嘴唇都起皮了,于是给他倒了一碗凉水。当他正要喝的时候,她抓了一撮糠壳子撒在水面上。结果这个风水先生不能马上喝那碗凉水,只能一边吹着糠壳子一边啜着凉水。他心里暗暗在骂: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坏!我渴得不得了,讨碗凉水,她还往里面撒糠壳子折磨我,不让我马上喝!但是他没办法,只得一边吹着糠壳子一边慢慢地喝,同时在心里暗暗地诅咒她,好半天才把那碗水喝完。为了报复女主人,这个风水先生说道:“我懂风水,看你家这么贫穷,我给你介绍一块风水宝地吧,你在那里盖房子,子孙会兴旺,会有钱有势还有地位。”女主人一听有这么好的事,当然说好。于是风水先生说:“前面那个山谷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你把茅棚迁到那里,将来你们家会儿孙满堂,代代富贵,女的会嫁到富贵人家,男的即便取个穷媳妇也会变得富贵。”女主人非常感谢这位风水先生,就带他下山,一直把他送到山口。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因为风水先生整天跑山看风水,十年后又转到这座山里来。他想:十年前这个女人对我那么不好,当时我报复了她,给她介绍的风水地叫做“绝户地”,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人,男的要么娶不上老婆,要么娶上老婆也不会生孩子。你说这个风水先生有多坏!良心大大的坏,比日本鬼子还坏!结果他到山谷里一看:哎,一幢高大的楼房矗立在那里!用现在的话来讲,可能是几层高的楼房。偌大的院子里高高地挂着大红灯笼,门口还养了几只猎狗,汪汪地叫着,一看就是个富贵人家,非常气派。风水先生很好奇,又走进去讨水喝。一进门,还是碰到十年前的那个女主人,双方一下就认出了彼此。女主人一看贵人来了,磕头作揖把他请到上席,用美酒好菜招待他,然后又给他沏上好茶。酒足饭饱后风水先生问道:“你们家是怎么变得富有的,盖了这么大一处宅院?”女主人说:“多亏您给我看了这块风水宝地啊!”风水先生这时良心发现,非常惭愧,就对女主人说:“实际上当时我给你看的并不是一块风水宝地,而是一块绝户地。因为当时我渴得不得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向你讨碗凉水喝。你不让我马上喝,还折磨我,往腕里撒了一把糠壳子!”女主人笑着说:“哎呀,先生你不知道,人渴急的时候喝凉水会把心惊炸开的。因为心脏很热,胃也很热,突然喝凉水会
被惊住、激坏。就像一块烧红的铁突然用凉水一浇会裂开一样。农村人都知道很渴的时候不能直接喝凉水,要喝温水。”风水先生一听:原来你是这个用意,我不懂,错怪了你。当时为了报复你,我给你介绍了一块绝户地,没想到你不仅没有绝户而且还儿孙满堂,这么富贵。于是风水先生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这正应了佛门里的一句话:神通抵不过业力,但是愿力可以赛过业力。也就是说神通降伏不了业力。而一个人只要生起了菩提心,发了四宏誓愿,就能降伏并消灭一切业障。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这就是佛教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万有都是真心的显现。
我们还接着昨天晚上的话题,我们的真心在哪里?佛教讲明心见性,修行人都是为了破除无明,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我们的本来面目在哪里?如果用民间的话来讲,我们的魂住在身体的哪个地方?用基督教的话来讲,上帝在身体的哪个地方?伊斯兰教的真主又住在身体的哪里?其他教派讲的神灵又住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民间讲:“这个人的心是黑的,很可恶;这个人心好,是红的。”这指的又是什么?是否人品坏,心就是黑色的;人品好,心就是红色的?实际上良心好和良心坏跟心脏没有关系,心脏仍然是红色的。真主、上帝、阿拉、本来面目和心脏也没有关系,不在五脏六腑上居住。至于中医讲的什么“肝藏魂、肺藏魄”,这只是中医理论。若按这种说法,现在有的人肝切除了或者移植了,肺也切除了一半,是不是他就没有魂魄了?的确,一个人的胆识、魄力和他是否健康,他体质的强弱是有关系。比如一个做过手术的人,他的胆识、魄力确实赶不上一个没有做过手术的人,但不能说他没有魂魄,没有胆识和魄力。可是有些人身体非常健康,身体壮得像头牛,胆识和魄力却赶不上一个女人;有些人长得人高马大,胆量却特别小;有些人个子矮小,胆识、魄力却非常大。昨天晚上讲到,我们身体是由三种力量和合而成的,一个是我们的六根或者说四大,一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个是八识。八识随时把信息传递给六根,它既可以捕捉新的信息并储存起来,也可以把它累世储存的信息输出,以发挥作用。八识虽然不是本来面目,但它从未和本来面目分离过,始终围绕着本来面目。但很多修行人把八识错解为本来面目,即佛教讲的真心或者自性,伊斯兰教讲的真主,基督教讲的上帝,民间讲的灵魂。佛教不讲灵魂,讲本来面目。所有这些称呼都是指“那个东西”,但它们在层次上是有差别的。禅宗讲离开心意识去参,方能见本来。就像一根玉米棒子,外面包了很多层皮,第一层是玉米,第二层是玉米,第三层还是玉米,要见到里面真正的米,要剥掉好几层。皮和米是一体的,没有皮,里面的米就无法生长。所以民间很多宗教,浅一些的剥一层皮就说见到本来面目了,较深的剥了两层、三层、四层皮说见到本来面目了。而佛教是把七、八层——最后一层都剥完,才见到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过去很多开悟的人创立了自己的教派,他们都认为自己所证的果是究竟的源头,殊不知跟释迦牟尼佛一比,他们所证的果都不究竟圆满,相应地,他们的教法也不圆满究竟。唯有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教法是把外面的“玉米皮”全部剥完,真正见到并得到了里面的“玉米”。
问:今天早上一个被吓的人来这里,来时头发都竖着,经开导后平静了,头发也顺了。是不是他的魂魄回来了?
师:不是魂魄,是他的能量场被吓散了。每个人的场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当受到意外惊吓时,他的一部分场会分散出去。遇到这种情况,通过喊叫,可以把散出去的场的力量喊回来,让它归拢,归整。 这种磁场的力量和我们的本来面目也是一体的,但它绝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一个单独、固定的东西,它需要依附万物——为了起用才依附万物,如果不起用,它不需要依附任何东西。
问:三魂七魄是怎么回事?
师:它也不是本来面目,它指的是边沿的意识层面。就像一部完整的机器,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这部机器的发动机,是核心。所谓的三魂七魄或者三魂六魄,就是发动机周边的零部件,缺一不可,它们必须配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机器。
问:本来面目和中阴身是怎么回事?
师:什么是中阴身?就是这个身体坏掉了,出去了一个东西,在没有找到另外一个载体之前,它在中间游离不定,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他是不是本来面目呢?不是。那他上面究竟带着什么信息呢?我们的八识心田和他是一体的,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所有的信息,中阴身里面都有。当中阴身找到合适的载体时,他就投入其中,即所谓的投胎,然后按上一世的理想、愿望和生活方式继续生活。在中阴身进去的那一瞬间,还有一种力量会同时进入。这个力量无处不在,没有来没有去,就像空气一样,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它的存在。有载体,它也存在;没有载体,它也存在。但是只有当人有了载体,才能感知它的存在;没有载体是无法和它融为一体的。这个载体不一定是人,哪怕是一个动物,也能感知到她的存在。对于这种力量,现代科学把它称为磁场,宗教学把它叫作灵,各种宗教都赋予它不同的名称。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东西可以脱离身体独立存在,身体缺了这个东西就不能正常运作。唯识学说它是“去后,来先”,即人死时,最后走的就是它;投胎时,最先来到身体里的也是它。如果它不进来,这个四大就无法存活,更不要说工作了。它随时可以消失在宇宙中,和万物融为一体,又可以随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的载体是什么形象,它就可以化现成什么形象。如果载体是一棵树,他的形状就是一棵树;如果载体是人,它就变成人形。
问:载体必须是物质吗?中阴身有没有载体?
师:对我们娑婆世界来说,中阴身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当它超越娑婆世界后,中阴身就属于另外一个时空的物质。因为在我们娑婆世界必需有一个载体,比如说身体,才可以游戏。如果你不在娑婆世界游戏,完全可以不要身体这个四大。在中阴身的世界里,没有身体的它们照样可以吃喝拉撒过日子,交流,甚至做买卖。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游戏规则跟我们娑婆世界一摸一样,只是他们没有四大。而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每个人都有四大。有一天当我们脱离了娑婆世界,也不再需要四大,在另外一个时空里照样修炼,一样可以吃喝玩乐,做人所做的一切。除非超越了三界,所有的个体全部变成了一个整体。但只要一进入三界,就有个体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来到三界?我们是怎么从整体里分离出来,或者说掉下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对于这个演化过程,《楞严经》上说得非常清楚,非常微妙,而且也非常有趣。本身这个整体里面充满着智慧、悲心和一种活的力量,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个整体——源头走出来,分离出来的。为什么出来呢?因为我们在上面动了念头,所以就生出一个个体。一旦生出个体,就会由上而下往下落。同样,虽然今天我们是一个个体,但里面也具备了回归整体的力量,只要把自我空掉,把身心空掉,这个个体顷刻间就会融入整体——回归本源。实际上只是为了讲话的方便,我们说这个个体是从上面掉下来的。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下面就是上面,上面就是下面,它是一个圆形的整体,没有上下之分。
问:在整体里面为什么会动念呢?
师:它本身就具备动念的功能。因为整个宇宙的规律就是“成、住、坏、空”,整个宇宙一直不停地按这个规律轮回着。成住坏空就是轮回,轮回就是成住坏空。
问:不动念就能避免轮回吗?
师:不动念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知道,佛教里讲的不动念是指有念而不住,保持觉照的状态。如果有住,说明没有觉照。之所以起了念又不住,就是因为有觉照。只要有四大存在,就不可能没有念,更不可能没有觉照。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觉照。由于有四大这个载体和本来面目融为一体,所以就形成了两股力量。心意识指的是妄心,这个心就是凡夫的心,识是分别识,都是四大、六根的功能。本来面目具备觉知的能力,所以自然涵盖了四大、六根的功能,但四大、六根却无法像本来面目一样觉知。一个祖师曾经说过,开悟的人是真我指挥假我在行事,而没开悟的人是假我包着真我在行事。用这个“包”,大家容易理解成真我就在四大里面。实际上真我既在里面,也在外面;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它不受四大的限制,什么都包不住它,但里面仍然有它的力量。所以祖师们有一个观点,开悟的人不一定是从头顶上走。当然,最初开悟的时候头顶必须打开。当头顶畅通,证得果位以后,本来面目或者说我们的神识、魂魄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和毛孔都可以进进出出。对于成就的人来讲,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它的通道。但就最初打开时而言,一定是从头顶出去的。
问:刚开始练进进出出,是不是表明还没有融入万物?如果融入万物就不会再有来去和进出了。
师:最初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但是,当这个过程结束后就不存在进出了,此时大千世界尽在我们心中,或者说大千世界尽在我们的四大里面,四大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四大。但这是境界,是功夫,必须亲证,跟理论没有关系。大而言之,有外在的宇宙可超;小而言之,我们色身这个四大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是三界。如果连我们的四大都不能随时进出,不能突破,融入宇宙更是妄谈。因为四大就是宇宙的缩影,就是宇宙的复制品。就像我们法堂里的寺庙模型一样,大雄宝殿的微雕模型是按大雄宝殿1:30的比例缩小的,大殿里的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户,模型里面都有。当我们能够突破并掌握色身时,也就掌握了宇宙的潜规则。问题是我们现在连这个色身都掌握不了,降服不了,驾驭不了,更不要说透过色身入法界了。
佛教讲成佛要具备“三身四智”。其中的三身就是报身、法身和化身。过去禅宗里很多人证得了法身,但由于他在肉身上下的功夫不够,这个业报身转化不了,虽然明心见性,见到了本来,但还不具备千百亿化身的功能,相对佛的果位来讲,他还不够圆满。所谓的明心见性、开悟成佛,那只是针对凡夫来讲,针对阿罗汉的果位来讲。如果此时此刻你的身心比较放松,你就比较容易空掉。你一松就通,一通就空,这时候你就能感觉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不受你身体的阻碍的。此时你的身体就相当于一个纱窗,这股力量就相当于空气,可以穿透你的身体,自由地进出。但是,只要你一起心动念,你的身体瞬间就会变得像一堵墙,空气就无法自由地进出了。由于你的四大没有修好,把内外的力量隔开了。这个道理就如同你拿一个桶往池塘里一扣,当桶装满水时,桶里的水和桶外的水从此就隔开了,但内外水的属性毫无区别,因为它们原本是一体的,只是由于桶这个牢笼的存在,它们被分成了内外两部分。什么时候你修炼到突破了色身,即把桶打破了,内外的水顷刻间就融为一体。
那么这个桶、这个牢笼是怎么形成的呢?也就是这个四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去突破这个这个桶、这个四大,让内外融为一体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佛教始终在阐述的一个道理:必须把身体空掉。但是空掉身体要有一套方法,你不懂得调姿势、调呼吸、调意念,身体是没办法空掉,色身这个“桶”是没办法打开的。这个“桶”其实是由我们的呼吸和意念形成的,如果你理顺了呼吸和意念,这个“桶”自然就破了,消失了。如果你会利用五脏六腑和色身来用功,就是在为内外的“水”服务;如果你不会用功,五脏六腑和色身就如同一个坚固无比的铁桶,把内外的水隔开。
问:能否用上功与身体素质有关系吗?
师:那还用说,身体健康肯定有利于修行。身体不健康,你生存的力量都不够,哪里还有多余的力量修道呢?但是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程度和他的智商没有关系,并不是体弱的人智商就低。
问:感觉修行应该佛道结合,先从道家修身的方法入手会比较好。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做基础,修行比较容易上路,心态也会比较稳。如果一开始就从佛家入门,又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难找到感觉,修行很难上路,会越修越没有信心。是不是这样?
师:佛教修身的方法太高明了,一般人没有基础是用不上手的。比如佛教里的初禅就要炼精化气,二禅是练气化神,三禅是练神还虚,四禅是练虚入道。但是现在的佛教都讲究“悟”,都不愿用方法去修。如果没有任何基础,一上来就讲空,就讲悟,空上一百年也空不掉,悟上一百年也还是傻瓜一个!
而道教的方法是天天练这个身体,又忽略了“悟”。它是过于在身体上下功夫,而不在心上下功夫。所以二者都走入了极端。本来在修炼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用三年的时间,身体这个基础就打得很牢了,然后再开始性命(身心)双修,这才是正确而稳当的修行之道。但是按过去的门户之见,学佛就不能学道,学道就不能学佛;佛教徒看道教的书就是背叛,道教徒看佛教的书也是背叛。但是这种看法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你什么书都可以看,只要能消化,会兼容,就不会障道,否则看多了反而会障道。
无论你是修道还是修佛,你的身体是不会改变的。就像无论你是信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你身体的结构都不会因为你信仰的不同而改变。我曾经讲过,不管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身体结构没有本质的差异。古人能通过一个方法修行开悟,我们今天要想开悟、明心见性,还必须用古人的方法。如果有根器,有智慧,能把古人的方法学会,足以让我们成就,不需要自己再去研究,创立新的方法。实际上古人已经将修行的方法研究开发到极限,现代人根本无法超越,更不需要再标新立异,创立新的方法。
问:无色界是不是没有四大?
师:无色界已经没有我们娑婆世界的这种四大,但无色界有无色界的四大。千万不要把四大理解为我们这个有血有肉,敲上去会砰砰响的身体。无色界的天人也有身体,色界的天人也有身体,但不是我们这种肉体。就像我们人在天上飞,就必须换一个身体,飞机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要到海里去作业,就要开着潜水艇入水。此时潜水艇就是我们的四大,我们的四大就是潜水艇的灵魂。所以在不同的时空需要不同的四大。在娑婆世界我们的工具(四大)既不是潜水艇,也不是飞机,而是有血有肉之躯。但是,无论在天上还是在地上,或者在水下,无论在做什么,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觉照必须出现,必须跟随!
问:是不是修到四禅无色界,就出三界了?
师:有的人没有功夫也会开悟,有的人有功夫却开不了悟。一禅到四禅指的都是禅定功夫,跟智商没有绝对的关系。过去的禅堂里很多人禅定功夫修得非常好,都达到了四禅,但仍然没有开悟,没有开智慧。而有一种人已经开悟,开智慧了,却没有四禅的禅定功夫。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这跟一个人累世的修行和在因地上发的愿有关。现在有一种现象:有的人很虔诚,可是一修就着魔,一修碰到的都是邪师邪法,碰不到真正的明师和正法;而有的人不发心修行,甚至不信佛,碰到的却都是明师,甚至很多明师跟他成了朋友;有的人身体好,有的人身体差;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凡此种种都与我们在因地上发的愿或者起心动念有关系。
问:六祖传的禅法是否经过了四禅八定?
师:六祖见五祖时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要深山隐居,打捞三十年呢?现在很多社科院的专家学者都已经悟道了,可是为什么他们仍然没有超越生死,有些人的行为甚至比凡夫还凡夫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功夫啊!专家学者们都比我们的悟性好,都比我们的思想境界高,学识都比我们渊博,在跟我们交流时,我们都讲不过他们。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他们都不如我们这些做功夫的。因为虽然他们在理上悟了,但是不做功夫。而我们往往是死做功夫,不去研究经典,学习理论,不去悟,虽然偶尔会见到一点道的影子,但让我们讲却讲不出来。所以达摩祖师讲道分“理入”和“行入”,这时候理就是理,功夫就是功夫。但这只是因为还没有达到究竟的果位才如此讲。到了究竟的果位上,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两者是一不是二。
问:如果悟道后不断地修,是否一生就能获得圆满的果位?
师:悟道后如果根器不够,仍然达不到圆满。尽管在理论上已经悟道了,但是在做功夫的时候如果根器不够,也未必能圆满,但至少不会走偏差了。悟到了就意味着方向已经搞清楚了,但这个过程未必能很快走完。
问:悟道后色身不是可以转变吗?如果继续不断地修,怎么不能一生修到圆满的果位呢?
师:悟道并不表示色身可以随之转变。色身的转化没有那么快。翁源县的地图你是否能看懂?我给你一份,可能你三分钟就看懂了,并装进你的脑袋里。但是,如果让你手拿地图,到翁源县的大街小巷走一圈,你也未必能像在家里看地图一样清晰明了,能头头是道、圆融无碍地讲解出来。理论和实际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和出入。
问:那他下一世再来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又迷掉了?
师:只要四禅八定修完了就不会迷,没有超越四禅八定就会迷。就像水还没烧开就熄火了,这水仍然是生水。而烧开后,即便放凉了也是凉开水。因为水性已变,不再是寒性,而是热性。
问:四禅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再来做人了吗?
师:四禅八定尚未超三界。
问:六祖开悟后就不需要再走这个过程了吗?
师:怎么不需要呢?刚才不是讲了,六祖是理论上先悟道,是顿悟,但还需要修证。所以后来南禅派就形成了一个弊端,学南禅的都是一些大学士,他们都学口头禅,追求顿悟,很多虽然悟道了,但在生死大限到来的时候,一个个还是傻了眼!而北禅的神秀派在理论上可能讲不过南禅的惠能弟子,但是生死一来,个个可以谈笑风生、含笑自如地走掉。所以后来南派就灭在那帮所谓的“禅师”身上。再后来,南北又融为一体了。
问:十地顿超是指什么?是理上的悟,还是功夫?
师:是思想境界。但也是到达了一定程度才能十地顿超,没有到达一定程度是超不了的。本身没有十地的基础,又如何能超十地?十地就像一个平台,你还没到达这个平台,又如何超越这个平台?连基础的功夫都没有,见地都没有,怎么超呢?我们刚开始修,就是修自己的习气毛病和各方面的嗜好。你的习气毛病越少,嗜好越少,你离道就越近,你的真我现前得就越快。你的嗜好太多,你的真我完全和嗜好融为一体了,你就没办法超越了。但是,当修到一定程度,你能走进去再走出来的话,即便有任何爱好,也是和道融为一体的。因为爱好本身就是道的显现。可是我们还没有走进去再走出来,这时候的爱好是脱离道的。
问:您说南宗惠能的手下在生命大限来的时候,个个手忙脚乱。而北宗神秀的手下个个都是坐脱立亡。请问后来的五宗七派是神秀的传承,还是惠能的传承?
师:六祖惠能。
问:可是在《五灯会元》上记载,明清的禅师全是惠能这一派的徒孙,而北宗神秀门下这一派却没有留下一个真正的法子。
师:禅宗在惠能的徒子这一代被推向了顶峰,在徒孙这一代开始衰败、消亡。但是到了南禅第四代,大家已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只顿悟不做功夫不行,必须摒弃这种只耍嘴皮子说口头禅、不做功夫的流弊,理上一旦明了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功夫。所以这时候就开始改革,将悟与修相结合,使禅宗得以延续至今。
问:刚才说六祖一派以理上为主,不讲做功夫。请问这是上师自己的观点,还是禅宗记载的祖师的观点?
师:我的观点。
问:六祖及其徒孙的修行方法与您的一致吗?
师:不一致,否则我就是六祖了。
问:那六祖惠能这一派主张悟后起修又怎么讲?
师:我也主张悟后起修啊,而且我特别强调悟后起修。我也主张理是顿悟,事需渐修。可是现在的人都只求悟,不注重修,那有什么用呢?
问:是不是现在的人认为顿悟后就没事了?
师:不累积到一定程度怎么可能顿悟呢?就像烧开水一样,不持续地烧火使水达沸点,水怎么会开呢?水之所以会开,说明已经烧了一定的时间,比如十分钟、二十分钟,达到了一定的温度,才突然开了。顿悟也是渐修累积的结果。
问:请问上师,南派惠能与北派神秀的修法,以您的观点,那个更纯正?
师:他们两个是一个法门,把他们分开,这个法门就不完整,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法门。
问:也就是他们是一样的?
师:他们两个完全一样。如果把他们两个拆开,就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法门。
问:既然一样,为什么五祖不把衣钵传给神秀,而传给了惠能?
师:神秀讲的是因地,惠能讲的是果地。我相信如果当初五祖让慧能先开口,得衣钵的必定是神秀。可是神秀先开口,惠能看完神秀的偈子后,是在他的基础上才创作了那首偈子。
问:他俩的偈子有什么区别?
师:一个讲因,入手处;一个讲果,圆满后。
问:您说一个讲因一个讲果,是您自己的理解,还是他们两个的真实境界有差别?
师:我讲的都是我吃进去再吐出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吃进去,我是从来不吐的。
问:可是在五祖的判断里,神秀的偈子根本没有开悟。
师:那只是五祖。万行就说他开悟了。
问:天台宗讲的“六即佛”,其中的“理即佛”是否就像六祖在见地上已成佛的意思? 如果要即生成佛,该如何做?六祖和神秀两个是理即佛,还是即生成佛?
师:天台宗讲的六即佛,最后必须在功夫上圆满。功夫上不圆满,都不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但是见地不正,功夫也不会圆满。到一定层次,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但是在这个层次之下,理还是理,功夫还是功夫。为什么佛教讲四禅八定是共法?所有的教派,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锡克教、婆罗门教等,所修的四禅八定完全一样。四禅八定并没有脱离心意识。
问:为何《圆觉经》上说佛与众生无性差别?
师:那是在果位上讲没有差别;果位以下,每下一个台阶都有差别。就像佛的三身四智,在未证得之前全都有差别;一旦获得三身四智,在这个平台上就没有差别了。
问:在因地起修时,佛和众生是有差别的?
师:有差别!但只要到达果位就没差别了。
问:六祖那一派和神秀那一派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师:没有区别。
问:刚才上师说每个众生修行都有差别,现在又说没差别了,请问为什么上师说话前后矛盾?
师:每个众生都有差别,根性不一样,选择的法门不一样,当然有差别。
问:弟子不那么认为。
师:说来与我听听。
问:圆觉经上说得很清楚,众生无性差别,外道种性、凡夫种性、如来种性先不谈,就说声闻种性和菩萨种性吧。声闻种性是先断事障,后断理障。菩萨种性是先断理障,后断事障。声闻是先修四禅八定,后修三昧,断除贪嗔痴后才开悟成佛。菩萨种性是以般若智慧单刀直入,先见本来面目,然后再用自己的般若智慧断尽烦恼而成就。
师:圆觉经上讲的“无性差别”指的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和佛的本来面目是没有区别的。即便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的佛性和已经成就的佛的佛性是没有差别的,也就是当初六祖见到五祖时说的:我葛僚身虽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别呢?
问:请问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
师:如来禅比较偏重接引众生,或者说比较倾向于随缘普度。而祖师禅的侧重点不在普度。他打出去,你能接住,他就跟你讲;你接不住,他就不跟你讲——这就是祖师禅。而如来禅不一样,打出去你接不住,他会想办法让你接住,所以说偏重于普度。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
问:《禅宗录》上记载,大皋和尚说祖师禅胜过如来禅,请问胜在什么地方?
师:祖师禅是利根器的人学的。根器不利就只有学如来禅。如来禅是有修有证。祖师禅是无修无证,只见本来,即告功成。
问:大皋和尚是如来禅还是祖师禅?
师:他超越了一切禅,不能用一个概念给他套上。
问:生活禅、安详禅,祖师禅、如来禅之间有什么区别?
师:生活禅是明国年间才提倡的,因为捕捉不到祖师禅和如来禅,才不得不喊生活禅。就像现在的人所讲的人间佛教一样,根本无法和其他禅同日而语。
问:您是属于如来禅还是祖师禅?
师:我哪个禅都靠不上。
问:上师是有修有证,还是无修无证?
师:有修有证。
问:有修有证就是有所得,对吗?
师:有所得。
问:佛经上讲无所得才是无上正觉,有所得即是增上慢人。
师:那是佛,不是我呀,万行是有所得啊!悉达多讲悉达多的感受,万行讲万行的感受,就如同你讲你的感受一样。但是今天晚上你一直在讲别人的东西。你应该讲讲你自己的东西、你的观点。
答:上师的观点就是弟子的观点!
师:我的观点就是你的观点?就像我们都吃一碗饭,为什么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会一样呢?那不是废话!我们每个人吃这碗饭都应该有自己的感受,你不能说你吃这碗饭没有感受,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或者是悉达多的感受。你的感受是对与错且不说,只要你吃了这碗饭,就应该有感受。你做了一件事情就应该有体验。如果说你的体验和悉达多的一模一样,恐怕大家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问:弟子当初的问话就是感受,弟子的感受都在问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