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定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57

❈ 我们平时禅修期间,由于还没有实证心之本性,所以难免会进入一种五根遮止的状态,即眼不见境、耳不闻声,世人多将此称为入定。但即便临时自己感觉有多么殊胜,这仍旧是属于世间禅定,无法成办解脱。

❈ 当妄念生起的第一瞬间就知道:“妄念又开始漂泊了。”这就叫做正念。若要是能提起这个正念,并且根据自己当时的见地来树立不同的方便道而作调伏,这就叫做妄念转为道用。

❈ 若过早印证见解,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可能直接奔着这个见解而去,并且天天都会期盼修法进入这种状态,若不具有这样的状态还会产生诸多烦恼。修行可不能如是高攀,当我们不具备这种见解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次第来成办。

❈ 无论你现前禅修的见解达到什么地步,都要学会自然,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若禅修之时过于紧张,妄念可能就会越来越多,甚至身体都会感到不舒服。若要是过于松缓,则又可能非常容易进入睡眠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做到自然而产生的过失。

❈ 佛乃引领众生成办解脱的引导者,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之故,诸佛菩萨会示现不同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逐一依止所有本尊方能成办解脱。你现前具有信心之本尊同样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依止这位本尊而作修行一样能够成办解脱。

❈ 我们在禅修过程中不要总想着要断绝一切烦恼妄念,这是不现实的。要记住,我们现前只是一个凡夫,出现烦恼妄念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断绝烦恼而是要懂得如何将烦恼转为道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

❈ 观修出离心应先从轮回过患开始做起。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初次传法就宣讲苦谛,也是在讲轮回过患,因此观修轮回过患并生起定解是出离心稳固的基础。

❈ 由于不懂得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我们总是习惯去寻找他人的过失。即便是在生活中与人发生细小的纠纷,我们都会认为是由于对方的过失所致,并由此导致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可不是一个修行人该有的行为,我们应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而作调伏才是真正的修法。

❈ 也许我们会觉得自己现在身体健康又年富力强,所以死亡离自己非常遥远。但细致想想,我们身边并不乏健康富有却英年早逝之人,那我们又有何把握认为自己一定能久留于世呢?因此不能再自我欺骗下去,要多观修无常并尽可能多抽出一点时间修修法。

❈ 修法的目的就是在了知、认识自心与上师、本尊、众生无别的基础上达到觉受,最终证悟上师自性本具有的功德:遍知、大悲、救度众生之力。但了义的境界是诸佛菩萨本具有的密意,所以我们要从不了义之中逐渐成办了义之见解,这需要一个过程。

❈ 我们在平常的修行中不要太执著觉受。因为从修行角度而言,觉受是见解增上之过程,但从觉受本身呈现来说,他还不是最了义之见解。正是由于你有所知障,才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所以他并不值得我们去执著。要记住,漂泊轮回的根本不是觉受,而是对觉受的执著,因此要放下一切执著。

❈ 我们天天都在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切佛教的根本就是要调伏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座上的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九节风、还是意要发菩提心等,诸多方便的目的都是为了调心。座下之时,则要时时观待自心,端正自己的心态,这也是在调心,也叫做修法。

❈ 作为修行者,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理解什么是八识,还要在实修中体会八识的状态。只有当你了解这些状态之后,才能更好地辨别自己当前所修行的见解与真实见解之间的差异,才不会步入偏道歧途,将行道执为究竟见解。

❈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绝不能高攀见解。用文字掩盖自己的见解,用思维创造一种见解并做修行,这些都称之为伺察意之见。无论你修学多长时间,可能见解都一直停留在这样一种思维造作之中,很难增上。因为真正的见解是修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 在执受见解的立场之中恒时护持,这叫做依见而修,这样的行持凡夫很难做到,即便暂时能稍微做到一点,也无法长期护持。因此对于次第根机而言,不得不依靠修行来成办见解,也就是依修而见。

❈ 想在初次开始修法期间,就悟证最究竟之实相,恐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根机和当下所证悟到的见地,一步步往前走,无论是有相定、无相定,迷惑无相定还是清明无相定,顺着次第修持才是正确的修行。对于次第根机而言,想一下子达到最好的境界,并不现实。

❈ 作为凡夫,有时无意当中产生一些烦恼以及情绪飘动,乃至生不起信心等都很正常,但此时应第一时间认清自己的罪业。在改变命运增上见解的过程中,调伏逆缘的方便很重要,但前提必须要认清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只要你知道这些是过失,及时调整,相信你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少。

❈ 我们当今信仰佛教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为了走个过程,更不是为了逃避生活当中的烦恼而寻求自己内心暂时的宁静。我们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究竟解脱,这才是我们修法的真正目的。

❈ 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寿命无常,难道所有的修行者对寿命无常的观想都观修得很好吗?恐怕并非如此,若要是无常观想得好,那么我们就不会再觉得每天的修法是一个包袱,是一个任务,是一种苦行,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喜悦。

❈ 我们的禅修状态可能今天很好,没有什么妄念,内心非常清净,可第二天状态又很不理想,妄念非常炽盛而无法安住。我们常常因时好时坏的禅修状态而心生烦恼。但如果没有妄念也没有昏沉的话,树立调伏又有何意义呢?因为所谓的调伏,就是指无论是起心动念还是在平静之中,都在调伏着自己的内心。

❈ 三恶趣是否在自己的身旁,就看看内心贪嗔痴烦恼是否沉重。当贪嗔痴烦恼沉重到极端的时候,你眼前所呈现的相就是三恶趣之相。因为无论是三恶趣还是三善道,乃至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清净之相,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 很多人在初受皈依之时,以为自己皈依了某一位上师,除此之外的一切上师都与自己无关,乃至有时还会讲解他人的过失。要记住,你所皈依的对境不是某个人而是佛法僧三宝,凡具三宝功德的一切尊者都是皈依的对境。因此在你对具备三宝功德的其他导师产生分别心以及宣说过失之时,就已经违犯了皈依戒。

❈ 若我们在修行显宗的时候,不能与密宗合为一体而修行;或者在修学密宗之时,不能与显宗结合为一体,那么即生成办解脱也是不可得的。因为当一切修行形成二法“他就是他、我就是我”的时候,即生成办解脱就很渺茫了。

❈ 如果我们时时带着自己的分别念去判断他人,就会觉得别人的言行都是过失。但若能带着一把镜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那即便是在地狱中见到恶人,也会觉得他是一个善人。我们平常觉得某人不好,但在懂得调伏自己内心的人面前,他一切都是好的。因此所谓的“和谐”并不在心外,而在于自己的清净心之中。

❈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若要是能端正好自己的心态,即便当时做的事情看上去很恶劣,也可以称之为善,因为你的心是善的。大乘佛法着重讲解调心,因此我们平常要时时铭记这个修行主旨。

❈ 虽然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一天修行的时间短了一点,但若能长时间不间断地修,三百六十天就修行了三百六十座,这个功德可就大了。因此不要觉得现在修行时间太短,等待将来能全天修行的时候再开始修法。我们真的会有这样的时间吗?所以还是平常尽可能多抽出些时间修修法。

❈ 修行首先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永远不会生起寻求解脱的信心,这样一来,是绝不可能成办解脱的。

❈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永远不会以烦恼的多少、昏沉的轻重来树立自己见解的高低。最重要的在于调伏。

❈ 我们平常口中都会说,人身是很难得到的,尤其是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则更为稀有。但反观自己,如今将身心投入修法的时间有多长?平时是如何修行的?从这个角度就能知道,我们对人身难得的理解究竟如何?

❈ 只有出世间禅定才具备菩提心,世间禅定是不具备菩提心的。因此即便可以长时间止息妄念,安住在无分别的状态之中,但由于不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三种功德,这样的禅定也无法成办解脱。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所依止的对境
下一篇:清净无染
 善巧圆满
 了脱生死
 依止导师
 临终
 修行是一门苦行
 皆为虚幻
 究竟的皈依法
 所依止的对境
 不要高攀
 从调心开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去,作禅那[栏目:坦尼沙罗法师]
 佛教是否主张死后捐赠器官?[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我的佛学院生活[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论(杨化群译)[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