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七集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42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七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7

   请看经 本三十一面:

   经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是文殊菩萨提出来的第三个问题,后面是总结:

   经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三个问题是全经 的纲领,换句话说,这部《圆觉经 》就是世尊跟我们讲解这三桩事情。在前面,就是第二个问题,诸位要特别重视「菩提心」,这在我们修学来讲是非常的重要。圆瑛法师注解引用《起信论》所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希望大家要特别的留意,必须将这三心的意思、境界,要有很清楚的认识,努力的去修学。我们简单的讲,我常常给诸位换换名词来说,总是希望诸位能体会到大意。直心就是《金刚经 》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说起来诸位也许还是搞不清楚,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一切法都不执著,这个心就叫做直心。无论世出世间法,才有执著,心就不直了。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心就是直心。如果你有一丝毫的执著,你这个心里有一物了,有一物就不直;所以这个心要清净,不能有一物。这个是真心,《大经 》里面常讲的「常住真心」,《楞严经 》里面所讲的「六根根性」,六根根性就是直心,它是一切无有分别执著。这是讲的体,真如本性的理体。

   下面两种都是作用,就是直心的作用。第一种作用是好善,喜欢一切善法,虽然好善又不执著,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他都修学,像《戒经 》里面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他又不著莫作的相,与直心相应,众善奉行又不执著行善的相,这个心多清净!不是说「本来无一物」,这个善恶都不作,那就错了,那是有体无用。要有体有用!有体无用这是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心清净,心里头无有一物,但是他善恶都不作。凡夫有用无体,与体不相应,他作恶作善都有执著,心不清净。这是凡夫小乘与佛菩萨不相同的所在。大悲心就是利益众生的心。由此可知,修德、修善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个生活行为就叫行菩萨道;那就是说,你的言行思想与三心相应,这就叫菩萨道。

   今天这个问题,特别是为『未来末世众生』,换句话说,正讲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真正『求大乘者』,发心求大乘佛法的人,如何能『不堕邪见』。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关系太大,可以说在释迦牟尼佛当时那些人只有前面两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佛不住世了,到今天斗争坚固的时代,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

   讲义【能使未来末法之世,求大乘之众生,得正知见,不堕邪见。】

   他这几句话,就是把这四句经 文用白话文翻出来了。末法时期,诸位一定要承认就是业障太重,不是承认别人,承认自己,自己业障太重。假如自己业障不重,诸位想想,你读诵大乘,照理来说,像《金刚经 》佛所讲的,这样的人一定是诸佛菩萨护念、人天恭敬供养,为什么别人还瞧不起你,还要被别人轻贱?由此可知,我们的业障深重。这样好的佛法,社会大众不尊重,反而不如一些外道,这不是业障深重的现象又是什么?这是佛弟子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受持经 教,不肯为人演说,换句话说,没有尽到修学、没有尽到宣传的责任。受持是依教奉行,我们没有照做。像五年学戒,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是要自己发心,谁都不能勉强谁。

   在过去的制度、风俗习惯里面,大家晓得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老师对学生确实认真去管教。今天不行了,老师如果教学生稍微严格一点,学生就反抗,不但学生反抗,家长也不允许。现在崇尚自由、崇尚人权,谁也不敢侵犯你的人权。好了,那你爱怎样就怎样,你喜欢堕地狱你就堕地狱,与谁也不相干。所以今天的修学,老师只能提示你,不能苛责你,不像从前老师教学有体罚的。你们看看《高僧传》、《禅林宝训》、祖师的语录,都有体罚,而且都有很重的体罚。在从前跪香是很轻的处罚,做错事情罚你跪香,跪香就是跪一支香,差不多是一个半钟点,罚跪,跪二支香就三个钟点,常有的事情。现在还得了!如果我罚你跪一支香,你马上到警察局按铃告状,我还得判刑。现在就是没有法子教了。

   讲义【法弱魔强。】

   什么叫做『魔』?凡是障道的,就叫魔。佛法正规的教学现在有了障碍,这个障碍就是魔。如果能遇到这个教学,你说成就多少人!今天这个障碍来了,老师没办法教,只好随你去,这是你个人的福报,你个人的业障,那有什么办法!像这些事情自己要明了,自己要发心、要认真去修学。虽然发心,特别要晓得法弱魔强,你要晓得这个魔的境界是哪些,要清楚,只要是障道,障碍我们教学、障碍我们修行的,统统是魔。

   在因缘里面说,善知识是我们修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太重要了。能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我们少走很多冤枉路,他能帮助我们快速的成就,指导我们正知正见,不堕在邪见里面,这个要靠善知识。如果对善知识没有信心,没有耐心,这里头又有了魔障。善知识教导我们的必定是规规矩矩的方法,不是奇奇怪怪的。搞神通,搞些奇奇怪怪的,都不是正法,正法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大乘经 典,最重要的《华严》、《法华》、《楞严》、《圆觉》、《金刚般若》、《净土三经 》,这些大乘经 论你们仔细去研究,里面没有奇奇怪怪的地方,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来教导我们,教我们修学。

   这些经 论当中,将如来的因地,菩萨的发心,都说得清清楚楚。第一要紧的我们要相信,所以「信」是相当不容易。我们一般讲的信,大家概念里面这个信是「你说的我相信了」,这不是真信,佛法里面讲「信解行证」,这个信不是这个意思。我给你说了,这个相信,这个信心不踏实;必须要你见道了,这个信心是真的,这个信心才是踏实的。所以小乘的信心是须陀洹果,为什么?他见道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换句话说,他不堕邪见,这叫真信!修学大乘者要到圆初住才不堕邪见。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个不容易!这样说起来,这么高的标准,实在是难得!此地这个疑问提出来就有它的必要性,必须有一个正知正见的人做为我们初学的依靠。我们现在没有到见道位,既没有到见道位,换句话说,必堕邪见。

   有同修来跟我讲,他说在佛门里面发心做好事、出功德、做善事,结果还要被人毁谤,甚至於还要被人侮辱。他说:我很生气,想了一想,古人所讲的「好事不如无事」,算了,我不做了,做了好事还要挨骂!我就给他讲:你生瞋恨心,应该的,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 给你授记了。你们念《金刚经 》,佛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那个时候如果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那你应当生瞋恨,为什么?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做种种善事被人家侮辱,你应当生瞋恨,因为《金刚经 》作证。我一说,他就笑起来了。

   佛为什么不生瞋恨?因为他做种种善事,他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他不生瞋恨。我就问他:你以后还要不要做善事?我说: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别人,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给做掉,目的在此地,那就是无量功德。你搞错目标,我做善事是给别人做好多好事,自己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念念增长,不但增长,还增长烦恼。大家一赞叹,你生欢喜,人家一毁谤,你又生瞋恨,你所修的是什么?你所修的叫大烦恼,哪里是佛法!天天念经 ,早晚都念《金刚经 》,结果还被《金刚经 》迷惑了,不能开悟,不晓得把这些道理在境界里头提起观照。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大家,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言而蔽之,修不著相而已。不著相就是直心,就是深心。四摄法是为度一切众生,虽度一切众生,也不能著度众生的相。佛在《金刚经 》上说,「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著度众生的相,真正做到三轮体空,这才叫做自度度他,才能说不堕邪见。否则的话,你四相在,你说你不堕邪见,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四相就是邪见,你用邪见来修学,你如何能不堕邪见!

   所以我们常常跟同学们共同勉励,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我们修的是清净心,我们学的是清净心,凡是障碍我们修学的那就是魔障。魔障没有什么了不起,觉了他就没有障碍,迷了就成障碍。觉悟了,魔就变成佛,迷的时候佛就是魔。譬如刚才我说的,这个同修做好事修功德,被人家毁谤侮辱,如果你一觉悟,那个人就是佛!没有这些毁谤侮辱,怎么晓得你自己离四相?怎么晓得你心清净?怎么晓得你在境界里不生烦恼?一定要境界来磨炼。你一生瞋恨心,外头境界是魔境界;你一生清净心,外面的境界是佛境界。你说,外头境界是佛还是魔?外面的境界无佛亦无众生。外面境界都是你自己心刹那刹那在变,所以你心地一念清净,外头都是佛境界!再跟你讲,百界千如,我们从早到晚十法界的因都有,偶而有一念很清净的,这是佛境界现前;一念瞋恨心起来,外面境界是魔境,地狱境界现前;一念贪心起来,外面饿鬼境界现前;一念愚痴,外面是畜生境界。要晓得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怎样去修学。

   讲义【楞严经 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这都是讲末法时期的众生,修学大乘的人,他没有修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这算不错的,堕到小乘里面去算是运气好的,但是还是堕落。『诸天、魔王,及魔眷属』,这个堕落就很惨,诸天、魔王及魔眷属都是属於六道,从天道到地狱道这里面统统都有。『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讲义【二种根本者,一、真本,二、妄本。妄本是识心,真本是根性。】

   『妄本』就是分别心、执著心,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是妄心。真心是六根的根性,常住不生不灭,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真心是体,妄心是用,用与体相应就是佛菩萨,用与体不相应就是凡夫,这点诸位要明了。妄心与真心相应,这叫用真心。不然的话,你就堕到无想定;不用心意识,这是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再不然就落在小乘,「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从这个地方你要明了,对自己对内一切无有分别执著,对待别人又不离分别执著,体用一如,体用不二!如同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一样,这样才能不堕邪见。

   自己要是不能,那就得要亲近一个善知识。什么时候自己有资格离开善知识去进修?就是你会了,你在境界里体用不二、运用自如,你可以出师,可以离开老师。没有到这个程度,换句话说,你还会堕到邪见,不能离开老师。决定不堕邪见,这时候可以离开老师,不必要再跟到老师身边。

   经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

   这两句话是赞叹他。我们通常讲这两句话的意思,好极了!好极了!问得好极了。言语上没错,可以这么说法,可是意思很深,决不是普通的人能领略得到佛这两句赞叹的意思。这个赞叹,他这三个问题提出来,度了多少菩萨,成就多少众生,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决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所以说不可思议,这种功德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经 【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

   他这个问,不是为他自己问的,完全是为了利乐他人而问。『汝等』,「等」是等诸菩萨,广泛的说,释迦牟尼佛住世弘法教学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当中所有提出问题来发问的你们这些人,「汝等」指这些人,这就全包括了。如果把范围缩小来看,就是这一会,圆觉会上发问的有十二位菩萨,你们这些人。『乃能为诸菩萨』,不是为二乘,不是为人天大众,所以这部经 叫一乘了义经 典,是为诸菩萨解决疑难,帮助这些菩萨成佛。

   经 【谘询如来。】

   『谘询』就是请教的意思,有种种许多大的问题不能解决,要提出来请教如来。

   经 【因地法行。】

   如来之所以成佛,最初是什么样的因缘成就的。

   经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两句是允许给他讲。我们把这段的意思在《讲义》里面跟诸位提示出来,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佛门里面的教学:圆瑛法师讲:

   讲义【文殊菩萨殷勤三请。世尊因其为法心诚,利生念切,乃重言善哉以赞之,一、赞其能为现前菩萨,二、赞其能为末世众生。】

   请法的心真诚,礼节隆重,目的是利生心切(利生念切,这个念就是心),心念非常的恳切,所以佛对他加以赞叹,实在是太难得。今天的人是自利的心很切,利他的心没有,这个难!我们要学佛、要学菩萨,看到菩萨都是利他心切,没有看到是利自己的,所以大家要从这个地方去学,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善哉善哉』的赞叹,第一个是赞叹他为当时在座的这些菩萨,其次赞叹他能够为后世的人著想。

   讲义【若知如来因地法行,及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自然得正知见;明白正修行路,得正住持,即是安住一真圆觉妙心,任持万行无失,不落空有二边,是为不堕邪见。】

   这个注子注得很好,后面佛还有详细的开导。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清净心就是唯一真诚之心,净土法门里面讲的「一心」,说绝了!《起信论》里面讲三心,三心就是一心。净土法门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一心不乱」,一切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你们想想,一心不乱,哪一法能超越这一句?净土法门直截了当就是修一心,我们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把这个提起来,就修一心,决定无有二心。一心就是清净心,一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起一个念就落在二边,就不是一心!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里面,样样事情做得很周到,做得很圆满,利益一切众生,自己是一心,用一心来做,在种种境界里炼一心。一心就是不染著,不著一切相,不著一切法,你心就一了。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你著相,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贪著其相你生烦恼,瞋著其相你生烦恼,疑著其相,对相疑惑,真相不明了,疑惑,你起烦恼。你要是一切都不染著,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给诸位说,生死也没有了,这是更深一层的境界。唯有真正一心者,才能悟入一乘的真实义。『谛听』:

   讲义【诫以谛实而听。】

   第三行:

   讲义【一心入於语义中。】

   『一心入於语义中』,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 》里面所讲的「反闻闻自性」的功夫。什么叫反闻?一心听就是反闻,一心听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一心。断疑生信,「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生实相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信心清净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意思略略的说出来了。

   我要告诉同学的,就是要劝大家发心成就大众,不要发心利益自己。成就,实在讲不难!这么多年当中,佛法里面最重要的根本*轮《华严经 》没有人讲,纵然讲,不圆满。大陆上过去有几位法师大力的在弘扬,但是都没有把这个经 讲圆满,虽然讲了多少遍也没讲圆满,非常遗憾!经 太大了,但是诸位晓得功德亦大,不可思议。这部经 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圆满。我们想想,一天八个钟点,我们没有这么多精神来听,讲的人有精神,听的人疲倦了。清凉大师一生讲五十多遍,就是这个讲法,我们根据过去所讲的经 验,确实一年一部。我们也讲了一千七百多个小时,一年。一天讲一个钟点,八年,这个时间好长。台中李老师一个星期讲一个钟点,八年再乘上七,要五十六年这部经 才能讲圆满。他现在讲了将近十七、八年,还要讲个三十几年,这个经 才能讲圆满。一天如果讲两个小时,四年,你们想想看,行,四年可以。办一个佛学院,每天上两个钟点课,四年这部《华严经 》就讲圆满,一天讲四个钟点,两年就圆满。我在这个地方提醒诸位同修,要发大心,要求大解,开大解、修大行、证大果。

   根本*轮,佛教根本经 就是两部,一部《华严》,一部《法华》。古德有提「二华堂」,一个是《华严》,一个是《法华》,这两部经 都称之为经 中之王,两部都是根本*轮。这次我们将《华严》跟《法华》合印,精装七本,很庄严,希望大家要努力。目前我们讲解《华严》的方法是随说,《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随说是经 」,随说是什么?不是完整的本子来讲,是在里面选讲,也不一定先后次第,也不按照它章法脉络来说,随便在里面选几句、选一段来讲,这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要是讲全经 ,那更不必说了。古德在《金刚经 》注解说,「随说是经 」好比佛的碎身舍利,一颗一颗的舍利,要是讲全经 等於说佛的全身舍利,那就是留整个的肉身,用这个来比喻随说、全说的功德利益。

   这样子来看,弘扬大法不难,难在什么?难在护法,没有人护持就难,护法不是普通人,佛陀当年在世,那些护法者都是古佛与诸大菩萨再来的,为什么?因为普通的人他起心动念为自己不为佛法。像这些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他起心动念是为众生不为自己,所以才会护法、请法。大法要启请的,没有人请不能自己说。启请的人都是菩萨,像文殊菩萨一样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诸菩萨、为一切众生来『谘询如来』,这就是请法。唯有大心的菩萨才能建立道场,才能做这种弘法利生的大事业。经 上说得很好,「经 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即为有僧」,经 典本身是法宝,可见得经 典所在之处是三宝具足,既然三宝具足,这个所在诸天善神他就拥护,他就供养。我们今天反而被人轻贱,被人糟蹋,这就是我们自己业障深重。要晓得,要知道忏悔,要知道努力精进,决不能退转,决不能懈怠,决不能灰心,那你就向魔宣布投降了。你果然能忏除业障,精进不懈,决无退转,那些魔将来都变成你的护法,魔向你投降,完全是操纵在自己,由自己决定成功与失败。下面这段经 文:

   经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答应给他开示,他提的这三个问题佛答应来讲解,文殊菩萨跟在座的这些大众都欢喜。『默然而听』,就是一心悟入。佛对我们这是开示,我们做学生的人要能够悟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讲义【文殊承教欢喜,愿闻了义之教。】

   这是启请的人,他得的欢喜。

   讲义【在会法众,莫不皆然,忘缘息虑,静默伫听。】

   『在会法众』,一同修学佛法的大众。『忘缘息虑,静默伫听』,这八个字就是「默然而听」的注解,这两句话很重要,也就是佛所讲的「谛听」。忘缘,「缘」是外面的境界;息虑,「虑」是自己的生灭心,就是心里面的妄念。这就是教你,听经 的时候把一切外缘统统放下,放下到什么程度?左右的人都不知道,真放下了,一心而听;内,息一切的妄念,全神贯注,静默伫听。如果用这种态度来听经 ,哪有不开悟的!哪有不成就的!

   在世法教学当中,汉朝的大儒郑玄,我们今天读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都是郑玄注的。马融是汉朝著名的大儒,郑玄是马融的学生,可是他的成就超过老师。马融讲学的时候他有一个习气(就是爱好),要听音乐,他喜欢这套。我们现在听音乐,放一个电唱机在面前也可以,那个时候没有,那个时候的乐是一些歌女演奏的。他家里面是大家庭,马融官也做得很大,学问也好,家里面养著有歌妓,就好像乐队一样,自己家里有。讲学的时候乐队在后面演奏,他用个布幔拉起来,用个布围,里面在演奏。他在这个地方讲,学生在那边听,那个布围当然也有露缝的地方,学生听老师讲经 ,后面看看那些演奏的女子,偷偷的去看看。

   他学生很多,他教学三年,只有郑康成(郑玄)一个人全神贯注听讲,从来眼神没有偏差过一点。郑玄学了三年,临走的时候他很感叹,「我的学问完全被他学去了」。这个老师嫉妒心很大,他晓得这个人这么年轻,到我这儿来三年,全神贯注把我的东西统统学去,将来成就一定在我之上,心里不服,就派人在路上想把他暗杀。郑玄这个人头脑很聪明,他老早就晓得,走小路溜掉了。这是了不起的一桩事情,这就是讲郑玄学东西他能够谛听,真正是做到「默然而听」,所以他的成就果然超越马融。

   中国文学里头常讲「饮酒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他这儿来的。他离开老师,老师同学给他饯行,每个人敬他一杯酒,他一次喝三百杯,连小礼节都不失。如果我们都有郑康成这个酒量,释迦牟尼佛就不会有「不饮酒」这条戒。为什么?他不醉,他不乱。古礼比佛门里面还要琐碎还要细,我们的威仪没有儒家的威仪讲得多。郑康成一点都不失态,真正证明他修学确实是有相当的功夫,不是平常人能够比拟的。而且在马融座下的时候,他才二十几岁,很年轻就有这样的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我们今天读到「默然而听」,就想到郑康成。

   世出世间法,闻法要想开悟(不开悟没有成就),诸位要记住,决不是记言语,你把这个话记得再清楚,不开悟。录音机摆在此地,录得一个字都不漏,它不开悟,它是死东西。我们也要学,学像录音机一样,学像机器人一样,全部都录下来,录下来不开悟,那没有用,那叫做记问之学。世出世间法都不重视记问之学,重视的是开悟,开悟一定要一心悟入,要默然而听。底下经 文就很重要,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答这三个问题,这是入到最重要的部分。今天讲到此地。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八集
下一篇: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十一卷)
 无量寿经讲记 勤修坚持 第四六
 谈怎样功夫才得力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闻经获益 第四十八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四卷
 了凡四训讲记 (积善之方)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佛教的学位制度
 学佛就是学做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4 别境五心所[栏目:元音老人]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十六)[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如果有轮回,为什么世界比以前多了那么多人口?多出来的那些是哪里来的?[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无声胜有声[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六愿、天眼智通愿[栏目:信愿法师]
 家庭果报现前[栏目:仁焕法师]
 现前还造业,等临终最后一口气才念佛,能带业往生吗?[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一一、见宝塔品──宝塔涌现,证明说法[栏目: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生命因厚重而美丽[栏目: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相应50经 支经[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