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修学概要 十九
净界法师主讲
{返回 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20
佛法修学概要(十九)

净界法师主讲

己四、缘觉乘

五乘修学法门的第四科。缘觉的意思,「缘」就是因缘。「觉」就是觉悟。这个法门主要是从因缘的生灭当中,觉悟了我空的真理,所以叫做缘觉乘

谓依「因缘法」、悟「无生理」。证「辟支佛果」者。此有二种,一者「缘觉」,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法悟道者;二者「独觉」,出无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观「飞花落叶」之因缘悟道者。

「缘觉乘」,主要是观察在生命的种种的现象当中,他从生命现象的差别当中,知道有一个因缘法则。什么叫因缘法则?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泯灭。就是说生命的果报,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生起的,是因缘和合就虚妄的生起。假设因缘别离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根据这样的因缘法则,悟道了无生的道理。这个无生的道理就是我空的真理,证得辟支佛果。

「此有二种,一者「缘觉」,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法悟道者。」

缘觉乘,第一个是缘觉,他出生在有佛、或者是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譬如我们现在就是有佛法住世。他根据佛所说的「十二因缘」的法则去观察,而觉悟无生的道理,这个叫做缘觉。

「二者「独觉」,出无佛世,以宿世善根力故,观「飞花落叶」之因缘悟道者。」这个独觉,他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灭度了,乃至于佛法已经不在这个世间流转。这个世间上已经没有人能够明白佛法。他一个人在山中打坐,因为他过去生,智慧的善根力非常强。他过去生曾经听闻过佛法,虽然今生没有遇到佛法的住世,但是他内心当中有很强大的智慧善根。他在禅定当中,观察到飞花落叶。所谓的「春观百花开,秋睹黄业落。」春天温暖的风吹起的时候,从这个温暖的因缘,百花盛开。到了秋天,秋风肃杀之气的风一吹,花叶就凋落。秋睹黄业落。他从这种现象界的变化当中,觉悟到生命的现象,基本上是无常的,生灭变异,虚为无主。就是这种生命老病死的变化,这中间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们完全不能作主的,完全是我们各式各样因缘的业力和合,出现因缘的别离就消失。从缘生缘灭当中,就知道我空的真理,这个时候就解脱生死。这个因缘的观察有两个方式,一个是你遇到佛法的住世,那你占了便宜。你根据佛法的开示,从佛陀的法语当中,去观察因缘观。第二个是你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没有佛法流通的地方。那么你只好从生命的一个现象,你自己去观察。从一种现实环境去观察这种因缘的变化,从这当中去找出它的一个轨则,它的真理出来。一个是根据佛陀的言教,一个是实际的去观察现实的环境,所觉悟的道理都是一样,都是我空的真理。这个叫做缘觉乘。

这以下就介绍,根据佛所开示的十二因缘法则。这个十二因缘是在解释生命生起的因缘,跟它相续的因缘。《楞严经》上说,有一个阿罗汉叫富罗那尊者。他问佛陀:「佛陀,你前面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说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我们一念的心性,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云何入生山河大地?怎么会有生死的相续呢?这个生死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时候,佛就解释因缘。因为有无明的因缘,所以有行。因为行的因缘,所以产生识。识的因缘产生名色,名色产生六入,触、受、爱、取、有,然后有就产生了生,因为你有受生,所以你就会老病死。换句话说,十二因缘它就是在介绍整个生命的生起。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这生死流转是不正常的。是不正常的。我们这一念清净心本来没有生死,怎么会有生死呢?那是颠倒。

第一个在生命当中,最微细的生起的因缘是无明。

「无明-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一个错误的思想。烦恼的相貌是烦躁恼动,叫烦恼。烦躁恼动,恼害身心,故名烦恼。这个地方的烦恼,指的是我执。我执的烦恼,是很微细的烦恼。就是在我们寂灭的心性当中,这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一念明了心中,我们认为这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依止这个我来造善业、造恶业,来造业。谁能够拜佛呢?我去拜佛。依止这个我来造业,也依止我来受果报。谁去流转生死,这生死轮回是谁去受这个快乐的果报,痛苦的果报呢?是我去受果报。我们认为在因果的相续当中有一个我,这个就是无明。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源。「体即是痴」,它的自体是愚痴。因为这个我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那叫做愚痴。「迷闇为性」,佛陀是用一个譬喻,就好像我们在黑暗当中,没有光明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看到真相。怎么办呢?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走,只好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前进。向左向右,完全是凭着直觉,这个就是迷闇,没有光明的引导。「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无明,有一个我以后,我们就会有一种对立的情况,我跟我所,生命的生死就从这个地方发动出来。藕益大师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说我们心中的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执,是一个生死的根本。无量劫来生死本。但是我们凡夫认为这个我是本来面目,说我内心深处,本来就有一个我。我去造业,我去受果报。我们这样的错误认知,使令我们不能解脱生死。乃至于外道的禅定,在他高深的禅定当中,那一念寂静的心中,他又没有修我空观,他的我执都还在,之所以在这个高深的禅定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都不能够消灭,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生死的根本,这叫「惑」。由无明的时候,它会引生下一个行。十二因缘是前前引生后后。

「行-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我们认为有一个我以后,这个我没办法静止不动,它不能安住在真空本性当中,它就要动。它一动以后,就是一个「行」。就是一个造作。当然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也可能造不动业。就是他依止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或者造罪业、福业,或者是禅定的不动业,这叫。凡夫这个造业都是依止我,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正念修我空观。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这个业力背后那个念头,都是依止自我。依这个自我来造业。所以那个文殊师利菩萨有一次为很多居士说法,说大乘不二法门。很多人听到以后,发菩提心,有些人甚至证到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四地。这时菩萨就赞叹他,说:「文殊菩萨,你真是功德很大,让那么多人栽培善根,成就圣道。」文殊师利菩萨说:「我没有说法,这个功德不是我作的。」那些菩萨说:「不是你作的,刚刚是谁说法呢?是什么力量能够说法呢?」文殊师利菩萨说:「因缘力故。」那是一种因缘力。就是说,菩萨过去有慈悲心,有悲心的愿力,这是一个因。众生的根基成熟,这是一个缘。根基的成熟,去招感菩萨的愿力,说法。在整个说法的过程当中,文殊师利菩萨并没有执着有一个我,在去造作这个业,他没有这样的分别。所以他这个不能说是行,他不造作这个行业,所以没有流转的业力。所以说这个行是依止无明所发动的,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业力。一种生死业力。这是过去的业力。有行以后,就会产生识。

「识-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识」是一种了别的功能。它有明了分别的一种功能叫做识。心识。他这个时候能够进入母胎里面去投生。你过去烦恼跟业力的推动,就变成一个阿赖耶识。我们的心识有两种,一种是粗的,前六识。一种是微细的阿赖耶识。阿赖耶翻成中文叫藏,或者叫藏识。因为它能够含藏无量无边善恶业力的种子,所以叫做藏。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阿赖耶识是我们的业力的熏习而产生的,我们现在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一个阿赖耶。阿赖耶识在唯识学,它说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海一样,藏识海,海里面的水,就是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那个地方涌动。如果这个人阿赖耶识善业强,他这个阿赖耶识比较寂静。如果说这个人的阿赖耶识恶业力强,那个大海的扰动就比较厉害,它会比较扰动。所以说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海,含藏很多很多的海水。识会产生名色。

「名色-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前面的识呢,它只是一个心法,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投胎。它只是形成一个心识,有感情的一个心识,有各式各样的感情,各式各样的业力,都被这个心识给摄藏住了。这个时候的心识,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虚空里面飘动,他会遇到他过去有因缘的父母,就投胎了,胎相的完成。他依止父精母血的和合,然后心识就跟色法就投胎。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名」就是前面的阿赖耶识。他那个心识摄藏无量无边的业力。「色」指的父精母血和合的硬块。这个时候色心和合,构成有情的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六处就是六根。这个胞胎还没有六根,换句话说,他还不能够去领纳外界的境界。这种情况,解释一下。一个人刚刚在母亲投胎的时候,他的受用跟外界是完全隔离,因为他没有六根,他没办法去接收外在的讯息。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名色的这个众生如果是福报大,善业强。他会发现他住在一个宫殿里面,到处是宫女,他的饮食非常的美妙。如果说这个人的福报很低,善业很薄弱,罪业很重。这名色的众生,他会发现他生长在一个像贫民窟一样的地方,吃一个很臭秽的饮食。这是名色。他这时六根没有生起,完全不能受用外在的境界。他只能依止他过去的善业、恶业,发现他的一种果报。这叫名色。名色会慢慢增长,就会延生六入,到六入位。

「六入-六入为六根完具位,亦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六入位的时候,这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生起来。看这个胞胎的样子,就像一个人的样子,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人相已经现出来。又叫发毛爪齿位。这时头发有一点出来,牙齿、指甲,都慢慢的生起。在胎中由名色,慢慢吸收母亲的滋养,慢慢增次广大,六根具足,叫六入。六入位的众生,开始去跟外在的境界接触。这个时候的接触是间接的,也就是说,他不能直接跟外在接触。他要假借母亲的六根,所以我们讲六入的众生,跟母亲是同一个鼻孔出气。他的呼吸要仰仗母亲的鼻孔,这时候他跟母亲的关系因缘非常的深,母子连心。如果这个小孩子很聪明,这个母亲就变得很聪明。如果这个小孩子很愚痴,母亲怀了胎以后,这个时候也会变得很愚痴。把他生出来以后,才恢复原状。你看这个舍利弗尊者,他的母亲本来智慧很平常,舍利弗母亲的弟弟很有智慧,叫摩呵俱絺罗。舍利弗的母亲一怀孕以后,变得很有智慧,因为这个时候舍利弗的智慧,跟他母亲的智慧合起来。因为六入位的胎儿跟母亲是同一个鼻孔,母子连心。他的弟弟跟他姐姐,舍利弗的母亲,辩论的时候就辩输了。摩呵俱絺罗说,哎呀! 我姐姐的这个儿子,以后一定不得了。他赶快趁他外甥还没出世之前,就到北印度去学四吠陀。他说,我身为舅舅的,以后跟我外甥辩论,辩输了是很没有面子的。学了十六年,十六年当中,因为精进修学,没有时间剪指甲,指甲非常长,叫长爪梵志。十六年后回来,饱学整个印度的学问,要找他外甥辩论。问他姐姐:你儿子呢?你儿子应该十六岁了。她说:我儿子随佛陀出家了。他说跟佛陀出家了,找佛陀去。遇到佛陀以后,就希望佛陀把舍利弗还给他。佛陀说:「你立个宗旨,我们两个来辩论,如果你辩得过我,我就把舍利弗还给你。」他立了一个宗旨,说:「我一切法不受。」以这个为宗旨。佛陀就问他说:「你一切法不受,你这个法,你的内心受不受?」如果你不受,你这个宗旨就不能成立,你自己的宗旨,你都不受。你受,就跟你的宗旨违背,你说一切法不受,你这个法还是受。所以摩呵俱絺罗就失败了,就随佛出家。出家以后,就是问答第一。他成就阿罗汉以后,因为他过去学过四吠陀的学问,特别有辩才。所以说在六入位的时候,这个小孩子对外境的接触,是跟母亲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胎教,就是这个意思。母亲怀胎以后,到这个小孩子六根生起,差不多是四十九天左右。六入位。这时候的母亲,要经常听一些比较祥和的音乐,小孩子生出来以后,脾气会比较好一点。如果说这个母亲,经常听到吵架的声音,小孩子出生以后,个性很暴躁。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时候,已经在接受外在的境界,而他的思想跟母亲有关系,受母亲的情绪。如果这个母亲经常生气,这个小孩子以后脾气会暴躁。六入位,他的六根跟母亲的六根紧密的合在一起。

「触-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触是觉触,开始有感觉,对境界有感觉,为认识之开始,对外境认识的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前面的名色跟六入,他完全是在母胎当中。到触的时候,他正式的出胎,从母亲胎里面出来。他的六根跟色声香味触法,正式的接触。叫做触。这个时候的触,他还不能分别境界苦乐。就像一个镜子,它把境界现出来,是个男人,是个女人,但是他不能分别各式各样的感受,就是把影像现出来而已。这叫做触。

「受-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受就是六根的领纳。这个时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开始去领纳外境,生起苦乐的情绪,这要受。触对境界的时候,对遇违顺中庸的境界,生起苦受、乐受、舍受的感觉,叫做受。

识、名色、六入、受,到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果报体,它还没有造业。但是这个果报体,可能是可乐果报,不可乐果报。但是这个地方还没有牵涉到善恶的业力,他完全是在承担过去的无明跟行,所创造的业力。爱、取、有,就是正式造业。他今生开始造业了。

「爱-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就是染着。染着就是你拿一块白色的布,用墨汁泼上去。墨汁就染着在白色的布上,洗不掉,没办法分离了。意思就是说呢,我们这一念心,对于可爱的境界,染着的相貌亦复如是。虽然境界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这一念心,经常会去回忆这个境界。我们这念心跟这个境界不能分开,就叫做染着。像墨汁跟白布不能分开一样。怎么会有爱呢?由。就是我们爱着那个受,譬如说,你这个人喜欢吃面,你这一念心跟面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乐受,就是习惯。你为什么喜欢吃面呢?因为你爱那个乐受。因为你这一念心,只要接触到面,你就会出现乐受。你之所以会爱这个面,是因为有乐受的关系。如果你心接触面,产生苦受,你不喜欢它,你不会产生爱。爱是由受,事实上,我们不是爱那个境界,而是爱那个乐受。我们为什么一再想要吃面?因为希望那个乐受不断出现,是这样子的。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的果报体,我们去取着这三有的境界,对于乐受,喜欢它和合,永远不要分开。对于痛苦的感受,希望他分离,叫做爱。由爱就会产生取。

「取-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驰取追求,前面爱的活动,念念相续,辗转增胜,就变成取。取跟爱是同一个东西。取的势力比较强大,爱的时候,不一定要得到,到取的时候,他一定要采取行动,一定要得到。取比爱更加厉害,势力更强大,叫作取,事实上就是爱的意思。即由种种之执取,对于财色名食睡的执取,这个时候身口意三业开始活动。集成未来身心之苦果,因名为取。当然就开始创造业力,为未来的生命去累积了一个痛苦的因地,叫作取。爱、取都是属于烦恼所摄受。

「有-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是存在,存在就是一种业力,存在一种生死的业力。这个业力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爱着驰取之不已。前面的爱取,就是发动变为纵我役物之行,追求物质,这个时候,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能克制的,不能克己复礼。会创造很多的业力,就招感很多后来的果报,叫有。有就是一个业力。当然这个业力,也可能是个善业,也可能是个恶业,但是他依止自我的爱取而发动的,所以他都是有漏的,有漏的业力。

「生-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前面的有,就是你已经在内心当中创造了一个业力。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避免受生,去三界受生。当然你的业力是善业,就到可乐的人天里面去受生,如果有是恶业,就到一个不可乐的三恶道去受生。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有生,我们就不能够避免老死。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我们既然在三界受生,那这个老病死是必然的结果。身心演变是任何一个人不能避免的。未来之世,既然受生,一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跟生与之俱来。佛陀解释生命的现象,就是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由过去的烦恼业力,去创造一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一个胞胎。胞胎长大以后,他就会去爱取。爱取就会造成有,就会创造业力。你为什么造这个业呢?因为你对这个业有爱取,对这样的一种行为,你有欢喜心。你为什么拜佛呢?我对拜佛有欢喜心,这是个善业。你为什么喜欢诵经呢?因为我对诵经有欢喜心。爱取有,有缘生,因为这样的业力去受生。既然受生,就有老病死。三世二重因果。过去跟现在,一重因果;现在跟未来又一重因果,三世二重因果

观察十二因缘,他有二个观察的方法。第一个是顺观。顺生死的流转门去观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无明能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有」就是相续相,不断的相续。这个是顺观,从十二因缘的顺观。观察生死的流转。

第二个是逆观。逆生死流,随顺于还灭门的观察。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为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生老病死灭。假设我们把无明消灭了,这时候业力就消灭了,胞胎就消灭。胞胎消灭以后,不可能有爱取,当然也不可能有来世的受生。恢复到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所以它这个十二因缘的观察,第一个顺观,顺者生死的方向去观,无明缘行,到生老病死。第二个是逆观,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生老病死灭。刚刚介绍的三世二重因果的十二因缘,是《阿含经》的,小乘的十二因缘。现在我们介绍大乘唯识的十二因缘观。大乘的十二因缘观,它是讲二世一重因果,讲过去跟现在。这当中只有一重因果,不过这个观法比较微细。大乘十二因缘观的特色,它主要是在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具足十二因缘。从内心当中,可以看到过去的烦恼跟业力,也可以看到未来的受生,就是现前一念。把十二因缘汇归到现前一念。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

「无明」跟前面是一样,我执,一个多生多劫所熏习错误的习气。我们认为我们一念心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有这个我以后,就有能所,就会造成行,就是造业力。这个「行」就会去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使令阿赖耶识变化。假设这个行是个善业,就使阿赖耶识善的功能增长。如果这个行是个恶业,使令阿赖耶识的恶业增长。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产生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名色」就是色心的和合。「六入」就是六根。「触」就是接触。「受」就是领纳。名色、六入、触、受是约种子,一个六道的种子。唯识学把四个法,名色、六入、触、受,当种子。这个心识是指过去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什么叫过去。以今生来说,粗分来说,过去就是过去生。你没办法改变的,你过去累集在阿赖耶识当中,累积有三恶道的种子,有诸天的种子。有诸天的名色;六入、触、受,有三恶道的名色、六入、触、受。从唯识的角度来说,你现在的这一剎那,对望的前一剎那,这个也可以是说现在对过去。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名色、六入、触、受。比较容易清楚。佛在世的时候,佛陀的亲弟弟,难陀尊者。他娶迦毗罗卫国最美的女人当太太,他们夫轻的感情很好。佛陀有一天到难陀家前面去扥钵,难陀在家的时候就很尊敬他哥哥。现在他哥哥出家成佛了,侍者就来通报,佛陀来扥钵。这个时候难陀为他太太在梳头发,他说你等一下,我到厨房去拿点饭菜,供养我哥哥,马上回来。拿了饭菜去供养佛陀。供养佛陀的时候,佛陀在前面走,难陀在后面追。难陀跑的快,佛陀也跑的快;难陀跑的慢,佛陀也跑的慢,保持等个距离。这样子把难陀带到僧团,带到僧团以后,佛陀就命令舍利弗,把难陀强迫剃度。难陀尊者说,我不是来出家的,我是来供佛陀的。但是没办法,他哥哥有威德,只好随大众作早晚课,作息。每天作早晚课,赞叹佛陀、赞叹法、赞叹僧,生起很多的善业。他不是真心要出家,有时候五堂功课做完以后,就打妄想,想过去的太太,过去的一些情况。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每一个念当中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样子。无明浮动,这个时候就产生识。无明缘行,行缘识,当然有善的无明缘行、缘识,有恶的无明缘行、缘识。当然他自己都一点没感觉。有一天佛陀就带难陀尊者到天上去观察,到忉利天去。忉利天很多的宫殿,大家很快乐。但是有一个宫殿,刚刚在布置,很多的天女在布置墙壁花冠。佛陀说:难陀!你看这个宫殿,其他宫殿都有男人住,为什么这个宫殿没有男人,你去看看。难陀就过去问:为什么你们这个地方没有男人呢?他们说我们的男人是人世间的难陀尊者。他出家以后,因为持戒修福的功德,来到这个地方作我们的主人。难陀尊者说:我就是难陀。不行,你现在是人的果报,你要死掉以后,才能够来到这个地方。难陀就很高兴,很高兴以后。佛又带难陀到地狱去,刀山油锅,很多的油锅当中,很多的众生被油炸。但是有一个油锅正在起火,佛陀也问难陀,你看其他的油锅都有人在炸,这个地方刚刚起火,怎么回事?你也去问问看。难陀去,你们这个地方怎么没有受报的众生呢?起火的狱卒说,这个人是他是人世间的难陀比丘,他在出家的功德,到忉利天去。天福享完,他因为出家修行的时候,打妄想,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时候,他来到这个地方受油锅的果报。所以说难陀尊者回来以后,紧张了,每一个念头的活动,阿赖耶识当中,产生了名色、六入、触、受。所以就好好的修行,断除恶念的相续,后来证阿罗汉果。从十二因缘观察,我们一念明了的心当中,我们不讲过去、不讲未来,就讲现在。现前一念心识。我们用智慧来观察现前一念心识,这一念明了的心当中,它有三恶道的名色、六入、触、受的一个业种子,等待我们去受果报。它有人天美妙的名色、六入、触、受的业种子,等待我们去受果报。当然它也有清净庄严极乐世界的莲花化身胞胎的名色、六入、触、受,等待我们去受果报。就是我们一念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业力,等待我们去受果报。因为我们从现在一念心识,去对望我们过去无量的生命,我们曾经生起恶念,曾经生起杀盗淫妄的业。我们也曾经在佛堂当中,很真诚的向佛陀忏悔、诵经,作五堂功课的一个善业,我们也曾经真诚信愿的去执持名号,去成就一个极乐世界的名色、六入、触、受。甚至从缘起上来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可能到三恶道去,也可能到人天去,也可能到极乐世界去,都有可能。因为这样的业种子,都被我们这一念心识给保存下来,这个就是过去世的因地。现在应该怎么处理呢?这当中有一个现在世,有一个「缘」。这个缘很重要。因的业力要得果报,一定要有缘,就是你的爱取。譬如说,我有一块田地,这田地中我种了芒果的种子,也种了苹果的种子,也种了葡萄的种子,三种种子。这当中只能够有一个开花结果,那一个会开花结果呢?就是说看你会去对那个种子浇水?去灌溉。你灌溉苹果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你现在面对你的心识,有这么多的业种子。临命终的时候,到底那一个业种子会发动出来?就是你的爱取的方向很重要。如果说我们对于恶念的爱取的势力最强,你可以观察。我对于五欲的境界爱着最强,爱取的方向是相对于五欲的,可能会触动三恶道的种子。如果对于造作善业爱取的心特别强,善业的心强,你就会去触动人天的名色、六入、触、受。我现在是信愿具足,我对娑婆世界的心情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对娑婆世界一切的财、色、眷属,完全放下。你这个爱取的方向,一定会去触动极乐世界的名色、六入、触、受。所以说你现前的爱取,你是在五欲的境界爱取,你是在三宝的境界爱取,会决定是那一个业种子去得果报。所以爱取这个缘的滋润以后,就会变成有。「有」是指什么呢?前面的名色、六入、触、受,这个十法界的业种子,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只是一个业种。有就是经过爱取滋润过以后,有得果报力量的一种强大势力种子,叫有。就是说你这个念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不断的生起这个念头。这个时候去滋润前面的名色、六入、触、受,就变成有。有就是一个强大的业力的种子。假设我们在临命终之前,没有修止观,或者没有忏悔来断恶念的相续,那肯定会随这个方向去受生老病死的果报。这个就是从唯识的角度,它解释十二因缘,完全是从现前一念的角度。现前一念对望的过去,过去是一个业。你现在的爱取,就会影响你未来的果报。

结要颂:「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假设我们今天还没有真实觉悟,还没有依止佛法的智慧,去观察这个世间,还是随顺过去的习惯,爱取的方向,还是在世间的五欲的境界活动。你一次一次去滋润三界的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去得果报。一念悟,轮回顿息。假设我们能够透过佛法的修学,观察不净苦,无常无我,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个时候爱取所活动的境界,是一个三宝的境界,是一个阿弥陀佛依正庄严的境界,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生死给消灭掉。忏悔上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从这个偈颂看得出来,忏悔,不用在佛前拜八十八佛。这当中有一个根本精神,就是你要断相续心。你在拜佛的时候,假设没有忆念过去的罪业,而生起惭愧心,想要断除造作的势力。就是说我从今开始,我不再造作,没有这样的念头,就不能构成忏悔。只是跟佛陀、八十八尊佛结个缘而已,当然不可能灭罪。因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假设我们能真正的生起一个惭愧的心,思惟过去无量生死当中,所造的罪业,向佛菩萨至诚的发露、至诚的发愿。「我弟子从现在开始,我过去所造的罪业,永不再造作。」你有这样的念头生起,那是真忏悔。这个时候,你的爱取的方向就会改变。你爱取的念头,就从五欲的境界转成对三宝的欢喜心,对三宝的皈依。这个时候你无量无边的罪业,因为你的观想,忏悔的力量,你的业力就改变了。你本来要到三恶道去的,但是因为你真实的忏悔以后,每一次的忏悔,就消灭你每一次的罪业。假设我们拜八十八佛的时候,这样的念头没有生起,没有一种要断恶念相续的心生起,忏悔的功德就有限,跟三宝结个缘而已。从十二因缘可以观察出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大乘的十二因缘,它讲的更微细。

问:?

答:怎样去解脱无明,不要跟无明在一起?无明在我们心中,是一个由生转熟,一个非常强大的势力。我们经常会认为有一个我,这是一个很强大的习气。所以你如果在平常活动的时候,很难观察出来。譬如说,我们今天作香灯。突然有人问,香灯是谁作的?我做的。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它本身不是恶业,但是自我的心识就生起。这是很微细的一个念头。什么事情?是我。要对治,刚开始一定要在静中。就是一天当中,要把一些事情放下,要拜佛,先拜忏,让身心调柔。拜忏拜半个小时以后,经行。然后坐下来,修我空观。从那个观察无常、苦、无我。观察以后,慢慢的,觉察我们这一念心的流动相,生灭变异相,完全是一个随顺业力的活动,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生起这样的认识。一次一次的观察,你在静中有这样的修行,出来动中,才有可能有这样的正念。如果你没有静中的修习净业,动中不可能。你一定是先在静中观察,透过观察以后,你心中真的生起这样的理解,对佛陀所说的真理,你有一点感觉了,你在动中才可能提起这样的功夫。一定先静中修,然后在历缘对境。

问:?

答:我执是生死的根源,没错。但是断,不容易。所以我们对十二因缘的修行,我们站在净土的角度,先不要从无明下手。因为这个对我们来说太困难了,这个是很微细的。我们先从爱取下手。我们不要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我们不要。我们刚开始怎么办呢?先从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先从爱下手。就是说,站在带业往生的角度,尽量调伏你的爱取,因为这个我执是很微细的。念佛是谁念的,是我念的。没关系。净土法门它不怕你执着有我,带业往生。但是你在娑婆世界的爱取一定要淡薄,你对极乐世界的爱取,皈依的心要强。就是转变你对三界的爱取,变成对净土的爱取。方向改变。你爱取改变以后,你无量无边业力的种子,三界的种子因为你没有三界的爱取,它不能得果报。你先到极乐世界去,然后你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你说法,花开见佛悟无生,那个时候你在来断无明。我看这样子比较保险,就是你今生所要做的努力,先求带业往生。我们这个刚开始的修行,不要一开始从无明灭。先从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死灭,先从爱取下手。这个地方先切断。因为缘觉乘是自利法门,要断无明,一定要有禅定。没有禅定不可能。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从断爱取,不必禅定,因为它很粗,它是比较粗的。我讲一个小故事,把这个十二姻缘做个总结,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出家第六年,他想到在家的父亲,净饭王。带着僧团就浩浩荡荡的往迦毗罗卫国去了。他的父亲听到,我的孩子回来。思念六年的儿子回来,很高兴,下令全国举办一个广大的庆祝活动,欢迎成佛的儿子回来。这时佛陀带着目犍连、舍利弗、诸阿罗汉,一千二百人,威仪具足的走入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坐在大象上,看着队伍走进来。净饭王是个凡夫,一看,我的儿子成佛以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但是后面的弟子看起来不太庄严。因为这些阿罗汉都是修苦行,佛陀从外道里面度过来,都是修苦行的。生活困苦,睡眠也不足,看起来瘦瘦的。当然阿罗汉那一念心,三明六通八解脱,无量无边的功德,净饭王看不到。请佛陀回来,供养吃饭以后,净饭王就跟佛陀说:佛陀,红花也要绿叶来配,你那么庄严,弟子都长的那么瘦。我看这样好了,释迦族里我规定他们,所以的王族,每一个王宫贵族,都派一个男人出来,长的最庄严的,找五百个跟你出家,庄严你的僧团。佛陀就默然答应,就把释迦族五百个,庄严种性的全部都剃度了,来庄严僧团的阵容。当然他们都是公子哥儿,养尊处优,也不能在迦毗罗卫国待着,过去他的老地方。离开迦毗罗卫国,到其他地方去修行。佛陀命令舍利弗来教导这些释迦的五百个贵族。这五百个贵族,以前在家里都是王宫大臣的儿子,养尊处优。现在晚上也不能睡太久,要经常去扥钵,很辛苦。有一天佛陀就到这个五百个比丘的地方,给他们安慰鼓励。佛陀就为他们讲因缘法,因缘生、因缘灭,过去的荣华富贵不能长久,你要赶快把握时间修习解脱道。讲到一半的时候,来了一只狮子,很凶猛的狮子,看到佛陀,看到僧团,非常的凶猛。当然佛陀就用神通力把牠制止,为牠说因缘法,结果这个狮子就死掉了,解脱了狮子的色身。解脱了以后,佛陀就说,这只狮子是怎么回事呢?在过去毗婆尸佛的时候,贤劫千佛里面第一尊佛,毗婆尸佛。他是婆罗门的老师,婆罗门里面最尊贵,地位最高的老师。有一天毗婆尸佛,在一个城市,要做弘法的大会。这时婆罗门就说:老师,我们应该去听佛陀开示说法。婆罗门师也同意,就带着徒弟去听法。因为来了很多王宫大臣,各宗各派的领导者,僧团的比丘对这个婆罗门师没有好好的照顾。婆罗门师在婆罗门的地位很高,很骄慢。看来你们不把我当一回事,很生气就出恶口,起瞋恨心。说:你们这些秃驴,不懂得礼貌。一生气之下,法也不听,把弟子都带回去了。带回去了以后,因为一念的瞋心、恶口,就生生世世做狮子到现在。佛陀说,这个婆罗门师,当时的善根智慧,如果毗婆尸佛说法的时候,遇到这一个恶因缘,他能够忍下这口气,去听法,他至少能证到初果,就是那一次的说法。他如果心平气和,不要计较这一些小事情,为了法而来。他那一次的法会当中,他听到那个法,他那个因缘,应该可以证得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因缘错失了以后,你看一念的瞋心,从毗婆尸佛到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受了狮子的果报。到这一生我为他说法,把他内心的瞋心给消灭,「心若灭时罪亦亡」,他得从新投胎,他要什么时候得到人身,又要遇到佛法的住世,再有跟佛法接触的因缘就不知道。所以佛陀根据狮子的因缘,就勉励五百个贵族的比丘说,讲了四个偈颂:「不眠夜长」,你晚上睡觉的时间很短,经常要熬夜修行,你感到夜晚特别长,不眠夜长。「步行路长」,你过去都是坐车出去,现在出去扥钵,都是一步一步走下山,步行你感到路很长,但这个都不是真正的长。夜长、路长,都不是真长。什么是真长呢?「不闻正法愚生死长」,诸位比丘,你们不听闻正法,不明白生命的真实相,不能够解脱心中无明。这个愚痴就让你生生世世在生死中流转,每一次的受生,都含藏很多很多老病死的痛苦,这才是真正的长。这些比丘经过佛陀的鼓励以后,就开始勇猛精进的修行,后来五百个贵族比丘都证了阿罗汉果。不闻正法愚生死长。假如我们不听闻十二因缘法,就生生世世的随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轮回之路,永远不能停下来。愚生死长,愚痴就使令我们相续的在生死中流转。这个是讲到缘觉乘。

问:?

答:有时候有善根,他有遮障。有些人善根很强,但是他造了罪业,这是罪障。所以我们在修止观之前,天台的止观,一定要先修忏。把遮障去掉。这个时候你这一念心跟法接触的时候,就容易相应。罪障,就是你会觉得心静不下来,心的一种扰动相。我修止观,修不净观,我隔壁的同学,他一修就观的很清楚,观的法喜充满。我观了半天,就是观不进去。就有罪障。这个时候暂时不要修,起来拜忏。所以说修忏很重要。但是要有一个呵责,断相续的一个作意,就是我不敢再造做了,要有这样的念头。在忏悔的时候,忏悔都有一个文,一个发露的文,把自己的罪障发露出来,无量劫所造的罪业,无量无边。仰仗佛力,我今天至诚的忏悔,我誓不再造作。一定有这样的愿力,然后再去修忏。这样子修忏以后,你的罪障就越来越薄、越来越薄,越来越薄,就消失掉。消失掉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会有很轻松的感觉,甚至你作梦的时候,梦到一些瑞相,或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或者梦到你洗澡。洗澡是最好的,洗得很干净,甚至于会看到三宝,就是你那个罪障破坏了,消灭了。这个时候你再来修行,读诵大乘经典,法喜充满,欢喜,跟法相应。是这样子的。

问:?

答:四谛法,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谛法在声闻人根基比较顿,比较差,他是从苦谛下手。他从色身的果报,身心世界去修不净无常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的所观境还比较广阔。观身、观心。声闻人,四谛法,从苦谛修果报。缘觉人直接从集谛,现前的一念无明下手,他观现前一念,这个人根性利。所以缘觉乘没有分果,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要么你是凡夫,要么你就是辟支佛。因为他觉悟无明、无自性,因缘所生无自性当体即空,你要嘛你不懂,要嘛就是懂,它没有次第。但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对于苦的体会,他有浅深,所以四谛法的修学,他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分果的差别。其次,缘觉断烦恼,断的比较彻底,声闻人断烦恼比较不彻底。

天台教观讲一个譬喻,火烧木炭。声闻人断烦恼,就像烧火成碳,缘觉是烧火成灰。所以阿罗汉还有习气,因为他烧木成碳,烦恼没有了,还有习气。难陀尊者,他生生世世都是在尊贵的家庭,爱烦恼很重。他到市区去扥钵,看到女众,他也是上下打量。居士就讥嫌,这个比丘怎么威仪那么不好呢?佛陀说:他是阿罗汉,他内心当中,无生沙贼应供,一片的清净光明,他没有爱烦恼,他是一个习惯动作。辟林伽婆磋也是,他五百世做婆罗门,高贵的种性。他生长在一个富贵的人家,整天在家里面驱使奴婢驱使惯了。成就阿罗汉以后,他到了河边,他也不座船。他叫河神过来,小辈断流。把这个水给停下来,我要走过去。河神很生气,你是一个阿罗汉,你不能这样欺负我,我是个河神。他就告到佛陀那里去了。佛陀说:你是不是叫人家断流,让你走过去呢?这样不对啊!佛陀呵斥他。但是佛陀说,他是阿罗汉,他没有烦恼,这是他的习气。因为他五百世当中,都生长在一个高贵的种性,他内心有骄慢的习气。你跟他在一起,就他特别骄慢,你感觉到骄慢的气氛,但是他没有那个烦恼。习气不能招感生死。所以声闻人断烦恼,他断烦恼的正思,还没有断习气。但是缘觉不是,缘觉是烦恼也断,习气也断。他十二因缘的观察法,他断的烦恼比声闻人更深,更深刻。

问:?

答:十二因缘,你从那一个断,它都可以。不过从净土法门,带业往生,他是从爱取断。他不是断,是改变它的方向。爱取净土。你现在爱取的境界是在五欲的境界爱取,把它抽回来,换到极乐世界的的功德,依正都爱取。譬如这颗树,你要它往东边发展,你现在要把它转变过来,往西边去发展。你把它砍断,它就往西边到下去。那你说这样子有没有违背因果法?没有违背因果法。这个人为什么烦恼那么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它没有坏因缘法,因为种子要得果报,一定要爱取的滋润。没有缘的滋润,不能得果报。他到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解脱了生死。圣人在受果报,那是如梦幻泡影,受而不受。就是说我们一念心当中,有很多三恶道的业力,也栽培了往生净土的净业。因缘所生法,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就是看谁先得果报,看谁速度快。如果你让三恶道那边得果报,那就完蛋了。这一念到三恶道去,搞不好三恶道出来,极乐世界已经没有了,那你就错失好的良机了。如果你把握今生,让清净的净土业先得果报,那就好了。无量无边三恶道业的种子,等到了圣道就好处理。无生的真理,光明现出来以后,业的种子也得大自在,你要得果报也可以,不得果报也可以。就像到三恶道去,示现到三恶道得果报,你没有痛苦的感受。从因缘所生法的角度,我们这一念心有很多的可能性,这在比赛,看你要让那一个业的种子先成熟?你到极乐世界的因缘先成熟,或到三恶道的先成熟,都有可能。关键就在爱取,因为这个业力已经造作了,没办法。这个业力已经没办法处理,所以修行是改变我们的内心,不是改变业力。「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种子是不能断的。是转迷为悟,你觉悟以后,这个业种子是没有力量。光明出现就没有黑暗。所以说修行他这个止观很重要,观察生命的真相,使令你内心当中生起智慧,你应该怎么走?「人天长夜,宇宙黯淡,谁其予光明。」我们生命的之路应该怎么走,谁来引导我们?三宝引导我们。我们每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怎么样能够随顺三宝?恶念起来,马上转念念佛,让恶念的势力,不要让它增长。第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不能怪我们,因为过去有这样的种子。第二念没有对治,这就是你的过错,你的觉照力不够。第一念,生为凡夫,我是觉得不能怪我们。但是你第一念生起的时候,你佛号要马上提起来,切断它。转念念佛,不能念要它念,不能断要它断。你每一次这样断了以后,他爱取的势力越来越薄弱,取而代之,信愿持名,三资粮的力量,越来越增长。这时候你那颗树的方向就改变了,从东方慢慢的趋向于西方。你净土的业力,就慢慢、慢慢,一次一次的成熟。就是这样子的。这是我们从经论当中,知道苦集灭道。就能够知道未来我们内心的道路要怎么走。

问:?

答:临命终的助念很重要。我们平常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没有逆境的干扰,修行这个心能够专注。临命终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病痛,加护病房,全身插满了管子,身体又痛苦,内心也彷徨,不知生从何来,死将何去?下次不晓得要去那里?禅定一定会失掉的,眷属又哭,又闹的。你又要离开这一世的亲人。你内心当中,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那一个地方是我的皈依处呢?如果不念佛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在这个关键当中,有人给他开示,劝他提起正念。这个时候你想什么都没有用,这个念头很重要,赶快忆念阿弥陀佛,把心安住在佛号上,这是你的皈依处。这句佛号能够引导你,这一念彷徨的心,苦恼的心,到极乐世界去,它真正的皈依处。这个时候他静下来,他在黑暗当中找到光明,像大海之中找到船一样。他抓住这个佛号,往生极乐世界。「心若灭时罪亦亡」,他这一念在三界活动,爱取的心,改变方向。所以临终要是会开示的人,会救一个人的法身慧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就是说,它没有决定性。在没有得果报之前,随也说不准,它到底会怎么样?空就是说,它不决定。这个时候,如果适当的善知识出现引导他,那功德无量。他本来到三恶道去,因为你的开示,提起正念,到极乐世界去,那你是功德无量。把一个地狱的人,转到极乐世界去了,整个生命未来的因缘,都完全不同。所以临终关怀的确非常重要。不过这个人本身要有点善根,如果他平常都不修习佛法,要靠临终的几句话,也不容易。就是说,平常这个人多少有也在修行,他本身也有定课,在寂静当中修止修观,观察娑婆的苦,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临终的时候,因为这个事情太突然,那么多的干扰,身心的扰动,一时忘失正念。但是他毕竟还有善根,他曾经经常听闻佛法。这时他一时忘失正念,你一提醒他,就触动他过去的善根,光明出现,他就安定下来。

问:?

答:如果这个人完全都没有学佛,一助念就能生起,那这个人是多生多劫的善根。过去世他有学佛。「观经」说下品下生,一生造五逆十恶,他的业力,地狱的名色、六入、触、受,业种子要发动出来。但是他念阿弥陀佛,具足十声,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多生多劫,他已经有成就这样的善根。

问:?

答:我们闻法的善根,是金刚种子。譬如说,普通的善业,我布施、放生、持戒,这个业到天上去,受完就没有,下来就没有。你这个一入耳根永为道种,我们听闻佛法,明白道理,这个业力进去以后,犹如金刚毕竟不消。这个金刚种子进去以后,他永远都在。虽然他力量不够,但是他这个种子不会失掉。你如果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只要有善知识的开导,他就会发动出来。善根的种子,不会因为我们的堕落,跟罪业而消失的,他永远不会失掉。善根永远不会失掉,福报会失掉,善根不会失掉。闻法的善根不会失掉。

 

{返回 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
下一篇: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
 佛法修学概要 四
 佛法修学概要 二
 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三
 佛法修学概要 一
 佛法修学概要 五
 佛法修学概要 十四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
 佛法修学概要 十五
 佛法修学概要 三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栏目:蔡礼旭老师]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1 苦圣谛[栏目: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与准提信仰(蓝吉富)[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2010年7月空海法师台湾禅修开示(四)[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现代青年的生活环境与身心安定 心灵本质永远相同[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福德日记7月28日─四无量心的修学[栏目:福德日记]
 观智进程 VII、智见清净 17、省察智[栏目:观智进程·马哈希尊者]
 再论原始佛教及其圣典集成[栏目:蔡惠明居士]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一[栏目:净界法师]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二讲 缘起(第二部分)[栏目: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