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五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55

第三十五天

为了利益众生而愿证得无上菩提,怀着这样的心去听闻大乘佛法。所听的法是开示佛子大行的,大乘菩萨修行的《入行论》的第六品——安忍品(忍辱品)。

百千劫中所积集 布施妙供供如来

所有一切诸善行 一念嗔心能摧毁

如前所说,在那样久远的时间中,积累布施、持戒和修持这三种福德因缘,所得到的福德可以说是无量无边。时间是那样长远:一大劫等于八十小劫,一个小劫是人的寿量从十岁增到八万岁,再从八万岁减到十岁,每一百年变化一岁。百千大劫,时间如此久远,所积的善法又如此全面,但如果生起嗔心,也可以把这么多的善行善业摧毁。其中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比如证量高的菩萨对证量低的菩萨的嗔恚,未得戒菩萨对已受戒菩萨的嗔恚,凡夫之间的嗔恚等。总之说明一个问题,嗔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把很多的善行摧毁。

嗔心是怎么摧毁善法的呢?就像植物的种子被火烧了一样,虽然样子还是个种子,但功能——生果发芽的功能已经没有了。同样,嗔心把善根摧毁的话,也是把以后感果的功能摧毁了。

重罪无如嗔恚罪 难行无如忍辱行

是故於此应殷勤 以多方便修忍辱

重罪的过患表现在哪里?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摧坏善根,一方面障碍修道。就这两个方面而言,嗔恚是最厉害的。从修行角度讲,苦行难行摄含了很多种修行。但再也找不到比忍辱的难行、忍辱的苦行更难修行的了!在别人伤害我们时,能怀着非常坦然、欢喜的态度去面对,这便是安忍的修行、耐怨害忍。能去修这样的忍辱行,便应当多方面地精进修持。

“以多方便”,从各方面、通过各种道理去修。为什么要修安忍?后面会从各方面阐述许多道理。继而反复去思维,让内心生起安忍的心。

苦怀嗔恚逼恼心 心不寂静不平等

不生欢喜及安乐 寝卧不安难入寐

嗔恚就像一种病痛,会让我们的身心非常痛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生起嗔恚的心,心就会处于不寂静不平等的状态、非常乱。身体不会安乐,心也不会欢喜。寝食难安,睡觉也睡不好。

平时,一般人在心比较平静的状态下,做事能安住,心非常平和安稳。一旦生起嗔心,就会完全转变:做事的时候心也无法安住,心处于非常狂乱的状态,自己有时都控制不住自己,难以得到平等的心。

利养恭敬施恩惠 从令其人相亲附

  若使其人怀恚心 能令变叛相杀害

如果某人对他人很好,给予很多东西,对朋友或对下人各方面很照顾,也非常热心地帮助别人,令别人很亲近他、依靠他。但如果此人嗔心重,虽然过去曾多次对人施予援手,但由于脾气过大,一旦生气根本让人无法忍受,即便以前受过他恩惠的人,也可能会背叛他,乃至于杀害他。因此嗔心大的人,即使施恩惠于别人,也没什么用,达不到真正的利益,不能令人产生好感。这完全是嗔心的缘故。

一般会从九个方面生起嗔心:

从自己的角度有三个方面:过去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现在正在伤害自己的,乃至怀疑他将来会伤害自己的。

从自己亲友的角度,也有三个:过去伤害、现在伤害、将来要做伤害

从自己怨敌的角度,也有三个:过去利益过、现在利益、将来会利益。

简单说就是从这九个对境,容易使我们产生愤怒的心。产生嗔心、产生愤怒、愤怒到面红耳赤,会使我们身心发生很大变化,对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嗔恚的过失非常多。

嗔心会使外界产生各种不好的、邪恶的境界。一旦想起别人对自己的不好处,马上就会转变,小到言谈举止乃至吃饭睡眠,都无法得到安稳;大到世界上的战争——这些均是嗔心所感。外在的种种的斗争,形形色色的猛兽出现,都是嗔心的化现,都是在嗔心的驱使下产生的。

就如本颂所讲,主人对底下的仆人,即使平时给予帮助、吃穿都照顾周全,但若脾气很大,就可能使仆人忍受不了他的嗔心,而去反抗他、杀害他。

由嗔亲知生憎厌 施恩摄受不相亲

同样,下面“由嗔亲知生憎厌”。如果一直因嗔心而说难听的话,说话不顾及别人,而言语非常刺耳,也会使自己的亲人产生憎恶。“施恩摄受不相亲”,想通过财物布施,施予恩惠、照顾,而去摄受别人,让别人听从自己。而嗔心重脾气大,别人也不会喜欢、亲近你,甚至远远地舍弃你。有时,他人的忘恩负义也是由自己的嗔心引起。

总之人若有嗔心 终不能得安乐住

由嗔恚魔於其中 便能兴起诸苦恼

总之,从今生来说,一个有嗔心的人,身心永远得不到宁静;来世更会堕入恶趣。总而言之,如果有嗔心,现在和将来都得不到安乐。“由嗔恚魔於其中,便能兴起诸苦恼”,产生形形色色的苦恼。

若人谨慎伏嗔心 现生后世皆安乐

通过前面所讲的嗔心过患,应该谨慎用心地思维这些过患,以之调伏、摧伏自己的嗔心。一旦能够摧伏自己的嗔心,“现生后世皆安乐”——今生后世都能得到安乐。

下面是讲嗔心是如何生起的:

作所不欲遮所欲 嗔恚由斯二者生

心不愉悦如饮食 长养嗔心应摧伏

嗔心是由心不愉悦而来,心不愉悦从何而来呢?“作所不欲遮所欲”,我们不喜欢的、讨厌的事情有人硬要做——作所不欲;我们喜欢的事情,别人偏偏遮止,并对己做出形形色色的障碍——遮所欲。嗔恚主要从这两个元素上产生。心不愉悦就像嗔心的饮食一样。当别人硬要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情、硬要遮除或障碍我们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以上两者一旦发生时,心肯定不快乐,就会以这样的饮食长养嗔心;吃饱喝足,嗔心就会自然生长起来,并快速增长。所以我们应该摧伏不快乐的心。

是故我应於此敌 毁其粮秣令无余

唯除如是为我害 此敌更无他事业

既然心不愉悦是长养嗔心的粮食,我们就应该把嗔心的粮食断绝掉,不让它自如地生长。为什么要断绝嗔心的粮食,不让它生长?因为嗔心这个敌人除伤害我们之外,再无其他事可做,所以我们要把敌人的粮食摧伏。

我今任为何因缘 不应动乱欢喜心

既然嗔心这个敌人唯知伤害我们,而且是以食用“心不快乐”这种饮食,来造成伤害,我们在碰到任何事情、任何境界发生时,便都不要动乱欢喜心、不要去扰乱清明的内心。一旦这个心被扰乱,容易产生嗔心。

我们的内心本来是澄明的,自性清净光明。外在的一切烦恼都是客尘,把我们的内心染污了。嗔心也是一种染污的东西,不要让它生起,来扰乱我们的内心。

不乐所求仍不得 且令诸善皆失坏

“不乐所求仍不得”是什么意思?别人伤害我们时,我们心里会不快乐。但即使不快乐,我们所希望的事还是无法办到,所喜欢的仍然得不到,不快乐又有什么用?而且还让我们之前所修的很多善法失坏。

若求补救犹可及 此时何用不乐为

碰到某些违缘或伤害,犹可补救,仍来得及把事情做好,用不着不高兴。事情可以挽回,理应高兴才是。正如房子暂时出现屋漏、或即将倒塌,我们还可挽救、还可修理,所以也没必要不高兴,好好地去做事更快。

若於此事无补救 为之忧恼有何益

如果事情本身已经没法挽救了,也没必要不高兴。不高兴也没用,只是白白地不高兴而已,为它忧恼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我今任为何因缘,不应动乱欢喜心;不乐所求仍不得,且令诸善皆失坏。若求补救犹可及,此时何用不乐为;若於此事无补救,为之犹恼有何益。”将这颂文背下来,心里不高兴的时候,有时遇到很后悔、对事情很惋惜的时候,念一念这个颂文,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不高兴除了使自己难过之外,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二,如何修习安忍。此中分二:第一,认识安忍的境,我们要对什么样的境去修安忍;第二:正式修安忍修忍辱的方法。

第一个认识安忍的境,有一个颂文:

众苦逼恼轻蔑行 逆耳恶名粗恶语

不欲施我及所亲 岂能禁敌不出此

这里讲了世间八风。八风分为好的四个方面和不好的四个方面。若对自己、或自己的亲友被这四个不好的方面对待,便会产生嗔心。哪四个方面?

“众苦逼恼”,世间八风里的“苦”,我们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受苦。

“轻蔑行”,世间八风里的“衰”,他人讲自己和亲人的缺点,担心会因此会得不到名闻利养。

“逆耳恶名”,世间八风里的“讥”,当面讥讽自己和亲友。

“粗恶语”, 世间八风里的毁,在背地里说坏话。

以上是世间八风里四个不好的方面,是不希望在自己和亲人身上发生的。“苦、衰、讥、毁”这四个不好的,“不欲施我及所亲”,不希望对我和我的亲人做这样的事。好的方面,如快乐、利养、名声和赞扬等,就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得到。对于怨敌则正好相反,希望他得到痛苦,失去利养,遭到讥毁;而怨敌得到快乐等好的方面,自己便心不愉悦。就是于世间八风这几个方面上产生嗔心。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六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九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七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一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朴素的心[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济群法师)[栏目:净土宗文集]
 说禅[栏目:禅宗文集]
 先积厚德,遇白兔坟[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No Ajahn Chah《163》[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螺丝钉 Screw[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要修持对临终有益的正法[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福德日记12月1日─善心是生长菩提心的沃土[栏目:福德日记]
 四念处禅修开示 一、身念处修行法要[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藏传因明学 附录(2) 正理滴论[栏目:汉土论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