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七月二十四日
此初所取分别,颂文云“自性”,即阿练若,亦即大般若一切种智。体为本体,行为六度,果为净地。自性由此中出。“种性”谓大小乘二种各各八地,此虽本体自性,而求证之量不足。“道”谓修行次第,次第错乱,则不能衔接。“所缘”
谓反应征相。由此见修行是否得正加持。“不共”谓过失,“对治”谓功德,此入行以后了知德失。对治重在警觉,须依辨识阿含,由临事经验而得方便。“自证”者,即自觉也。“能作”者,了知应生应灭,舍此别立真如,有无皆不可说,云何证入?第八利生次第,第九谓应待机缘,皆利他事也。
【狮子贤义疏】:
所取行相分别第二还复之因,凡其九种是何?
颂云 堕生死涅槃(一) 智德下劣证 无完善摄受(二) 道相不全备(三)
由他缘强行(四) 所作因颠倒(五) 果限及复杂(六) 行住入愚昧(七)
随行(八)所作(九)中 分别九体性 退还类所依(因) 生声闻等意
如颂所云者:
一、二、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随一相应吸入之堕性,知解之下劣性。
三、善知识方便善巧及离弃性完全摄持无。
四、智障究竟对治错乱非是,是修行成道之过失。
五、于如来等教授教诫观待,俱有他缘之行。及一切有情之尊胜大心等于中不趣入,与大义所作颠倒。
六、烦恼障之对治性,能作与道之界限不清。
七、所缘及俱有性之果,最初了解有差异性。
八、饮食睡眠不知,一切应断不断,不知行住。
九、大乘一切所摄,万千法性,一切种智性,解脱涅槃一切之行,于众生罪恶及俱有性,所取所为一切非是之性,是退回之所作也。
此之所取行相分别性行反回退堕品类之因,是依声闻及缘觉相续受取所作而出生有此九种也。若菩萨等见道心,心业出生入行之住品,如是所作,是应断之教也。
【清凉记】:
第二、所取分别退还九种者:
一、或贪着生死,或怖畏生死唯取涅槃而舍俗谛,不知离生死与证涅槃互为因果之方便,称为堕性,皆由我执出生也。以涅槃之理用于生死中,成佛亦如此,即是无着涅槃。趣向涅槃,终必成佛,如太子必绍王位,只争迟早。时间是假法,由我执起。
二、谓离善知识依止,不得摄护加持。摄持之自在在善知识。未得摄持要取得。取得之方便,应学事师五十颂及菩萨魔事品,总要在如教修行。不如教行,虽供养承事不得加持也。如教修行,从具信出。
三、谓不学别解脱戒事义,或不学法相,或偏学一部,学未学好,故成所知障。将好事当坏事,药病相反,修行既错,终难证果。
四、为名利等世间目的而学法,如为薪金而求当教师也。
五、不趣向三大,对人无悲心,或唯有空言,如口说爱国,而于个人权力丝毫不能放弃。无热爱三宝之心正法久住之愿,成就甚难。
六、谓道杂烦恼,界限不清。如是胜入心修行,或以懒惰为不求胜,为躲烦恼而闭关,谓众生难度,大乘退成小乘,小乘退成凡夫。修行夹杂烦恼,定要出障。吃药不守禁忌,反怪药方不好。此中夹杂染净、非细心不能辨。
七、所缘谓修行境。发心与修行,与所求果不合,因果不一致,必于道无成。
八、饮食睡眠瑜伽相应,详四阿含及别解脱戒中,密法更有别别不同之饮食睡眠瑜伽。应断不断者,由执著不舍,如担麻者,宁弃金而不舍麻也。行住者,集异门论说一切有情皆依行住。心谓心行,即是愿力。身行依止律藏。柬埔寨泰族法师终日诵八法,即是法犍度所说之客旧比丘法、大小便法、乞食法、阿练若法、食上法、涴染衣法等,此为法师法。虽精通二谛,无法犍度,不能弘法也。有此则当下与佛行仪相同,先有外表,再充实内德,成就自易。
九、谓众生品类不齐,当方便引导,不可以最高尺度责人,嫉恶如仇,退失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