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9

道前基础

甲三如何听闻及讲说具备上述两种优胜的正法:

如何听闻及讲说具备上述两种优胜的正法又分为三部分: (一)听闻的规矩。(二)讲说的规矩。(三)于完结时听说双方的共同规矩。

「听闻轨理」:

乙一 听闻的规矩:

前者分三:(一)思惟闻法的利益。(二)对正法及法师生起恭敬。(三)正式听闻的规矩。

丙一思惟闻法的利益:

《法集要颂经》(梵:Udana-varga,又作《优陀那品》)的「听闻品」(梵:Sruti-varga)说:

听闻能知晓诸法,听闻能降伏恶行,听闻能断除无义事,听闻能达证涅槃。

又说:

就像有人进入完全被黑暗覆障的暗室之中,虽然有眼睛亦不能看见种种色相。同样,善男子,即使具有慧力,但是在未听闻前,仍不能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就像有眼睛者以明灯看见种种色相,同样,由听闻即能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从而便知道应该怎样做。

《本生鬘》(梵:Jataka-mala) 亦说:

由听闻即能生起净信,爱乐善法毫不动摇,智慧出生,愚痴泯灭,所以即使要用自己身上的肉来购买也是值得。听闻是驱除烦恼暗冥的明灯,是不为盗贼所夺的最胜财宝,是击败愚痴怨敌的利器,是开示方便法门教授的最胜友伴,是我们的患难之交,是医治忧苦病患的妙药,是战胜罪恶大军的最胜雄师,是美誉及荣耀的无上宝藏,是与善士会面时的最佳赠礼,在大众之中最令智者喜爱。

又说:

由听闻即能趣入真实修行,这样便可以毫不艰难地脱离生死(轮回)的城堡。

所以,我们对于这些闻法利益应当至心爱乐信解。

无著的《菩萨地》(梵:Yoga-carya- bhumaubodhisattva -bhumi,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品》)亦说应以「五想」来听闻正法,亦即:

(一)由于诸佛及佛法出现于世实在极为稀有珍贵,因此应作「珍宝想」。

(二)由于在闻法时生起的智慧不断增长广大,因此应作「眼目想」。

(三)由此所生的慧眼能见「如所有性」(藏: ji lta ba。即是实相空性)及「尽所有性」(藏:ji snyed pa。即是一切诸法的差别) 因此应作「光明想」。

(四)由于教法最终能赐与「涅槃」及「大菩提」果,所以应作「大利益想」。

(五)由于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即能获得止观之乐,这是「涅槃」及「大菩提」之因,所以应作「无罪想」。

这样思惟便是思惟闻法的利益。

丙二对正法及法师生起恭敬:

《地藏经》(梵:Dasa-cakra-ksitigarbha-nama–maha yana-sutra)说:

专信恭敬听闻正法,不应毁谤嘲笑说法者,要供养说法师,对他们应生起如同佛陀的想法。

经文的意思是说应视师长如同佛陀,以狮子座及恭敬利养来供养他,断除不敬。

还有,应如《菩萨地》所说,应远离「杂染」(指以下所说的骄慢、轻蔑两种烦恼)而闻法,而且不应着意法师的「五事」。

「远离骄慢杂染」的意思是指依循以下「六事」而听闻: (一)于适当的时间听闻。(二)恭敬。(三)服从。(四)无忿恨心。(五)依教奉行。(六)勿伺机争辩。

「离轻蔑杂染」的意思是指敬重法及法师,两者也不可轻视。

「不应着意五事」是指要断除以下的想法:此人(一)失坏律仪、(二)种性低贱、(三)形貌丑陋、(四)不善辞令、(五)语言粗恶难闻,所以我不会随他闻法。《本生鬘》亦说:

应身处低下的座位,表现出庄严的威仪,以欢喜的目光正视(法师),恭敬虔诚犹如饮用法语甘露。应以极为清净无垢的欢喜心,恭敬听闻正法,如同病人听从医师所嘱。

丙三正式听闻的规矩:

正式听闻的规矩又有两种: (一)断除器三过。(二)依止六种想。

丁一断除器三过:

「器三过」就是:

(一)器口倒置。

(二)虽然向上,但不洁净。

(三)虽然洁净,但底部穿漏。

假如器皿具有这三种毛病,那即使诸天云行雨施,但是:

(一)雨露甘霖仍不能注入器内。

(二)又或虽能入内但被秽物污染,而不能成办饮用等功能。

(三)又或虽然未受秽物污染,可是随即漏失,不能留存于器内。

同样道理,即使我们身处说法会场,但是:

(一)但不专心。

(二)又或虽然专心,但是误解所听闻的教法或怀有贪执等不良动机而听闻。

(三)又或纵使没有上述这些过失,但是在听闻时,对所得的文义不能坚固忆持,任由它们因忘记等毛病而散失。

这样,我们的闻法便不会有很大的利益,所以必须令自己远离这些过失。在佛经之中曾以三句说话指出这三种过失的对治方法:

要认真地听闻,彻底地听闻,并要紧记于心。(汉文佛经中常译作:「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译按。)

《菩萨地》亦说:

为求通达一切,专注倾听,专心一意,极为冷静地思惟听闻。

丁二依止六种想:

六种想法便是:

(一)视自己如病人的想法-寂天(梵:Santideva)的《入菩萨行论》(梵:Bodhisattva-caryavatara)说:

倘若害怕普通的疾病,尚要遵照医生的指示去治疗,长久罹患贪嗔等疾病的人,该依教奉行就不用说了。

(原文为.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何况贪等患,宿疾恒缠身」。见「忏悔罪业品」)

如寂天所说,我们已患上贪执等烦恼病患多时,这种久病能生大苦,极难治疗,应认识到这就是我们的处境。迦玛巴(藏:Ka-ma-pa。迦当派大格西)说:

如果我们并非真实患病,但是却要观修自已的病况,那便是颠倒错谬。可是,我们已遭受(贪、嗔、痴)三毒顽固恶疾所侵染而且病情非常严重,但我们却全不知道自己有病。

(二)视说法者如医师的想法-如果我们患上风病或胆病(西藏医学认为风、胆、痰是引生病患的根由)等严重的疾病,便要寻找良医。若能延医诊治,便会欣然遵照医师所教,尊敬有加。同样,若我们能值遇善知识,也要这样恭敬善知识,要把此举视为自己的荣幸而非负担。《圣般若波罗密多摄颂》说:

所以,凡是志求殊胜菩提的具慧菩萨,定当降伏我慢。应像病者依止医师治病一样,精勤依止善知识。

(三)视师所教如药物的想法-就像病者极为珍重医师所配的药物一般,我们也要极为重视说法师所说的教授及开示,以极大的珍重恭敬心励力奉行,切勿因忘记等问题而把它们白白浪费。

(四)视殷重修持如治病的想法-病者知道不服用医师所配的药物便不能把病患治愈, 所以便会服用。同样,若我们知道不修习法师所说的教授便不能降伏贪执等烦恼,便会殷重从事修习。我们切勿以广闻法语而自足,不事实修。还有,身患严重麻疯,手足脱落的病人,仅服用一帖或两帖药物实无作用,同理,我们无始以来已遭烦恼重病所侵,仅修习教授内义一次、两次是不足够的,所以应如滔滔不绝的流水,不断思维观察圆满道体的一切支分。月官大阿阇黎(梵: Candragomin)于《忏悔赞》(梵:Desana-stava)说:

我们的心常常处于愚昧迷乱,就像丧失手足,久病多时的麻疯患者,试问只是偶然服一点药物又有什么帮助?

所以,把自己视作病者的想法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要具有这种想法,其余的(五种)想法便会随之而生。但假如这种想法只是口头空言,我们便不会为去除烦恼而修习教授的真义,而只是爱好听闻这些教授,这就好像求医的病者,仅爱好配药而不服用,其病患永远不能消除。正如《三摩地王经》所说:

病者身体多年以来饱受痛苦折磨,从未暂时减轻,由于他们长期被疾病困扰,所以四处寻求医师诊治。他们屡屡访寻,终于找到一位医术精湛的医师,并得医师同情怜悯,耐心地为他诊治,给他配制名贵的药物,教他服用。但是,病人若不服用这些治病的药物,那便只是病人的过失,而非医生的错误又或药物出了毛病。同样,当我们为佛法而舍世出家,并且开始对各种力、根、静虑有所认识(即开始认识如何修成就五根、五力、四禅的方法),那为何还不精进修行,现证解脱涅槃?

同经又说:

虽然我(佛陀)已经开示最善妙的教法,但如果你们在听闻之后没有如法实行,这就像病者仅背着药囊,永不能治愈身上的病患。

《入菩萨行论》亦说:

应把这些教授身体力行,徒尚空谈怎会成功?仅是阅读药方对病患有何帮助?

(原颂为「应当躬谨行,徒说岂能成?唯阅疗病方,于患有何益?」见《入菩萨行论》第五品-译按。)

所以「视殷重修持如治病想」之中的「殷重修持」意思便是要实践善知识所教应当奉行(取)及应当舍弃(舍)的事情。若要这样做的话,就必须知道这些教诫,要知道这些教诫就必须听闻。由听闻认知这些教诫的目标就是要实践这些教诫。所以,把所听闻的法义尽力实行是最极重要。正如《听闻品》所说:

纵然广求多闻但是不善守护戒律(尸罗)由于(不善守护)戒律而被人鄙夷,这种听闻即不圆满。纵然寡闻但是善于守护戒律,由于(善守护)戒而被人称赞,这种听闻便是圆满。既不多闻 又不善于守护戒律,由于这两种理由而被人鄙夷,其人的行持即不圆满。既能广求多闻且能善护戒律,由于这两种理由而被人称赞,其人的行持便是圆满。

同经又说:

即使能由听闻而知晓佛说圣教的心要,又或知晓修习三摩地的实义,但如果行为放逸粗恶,这种听闻及认知并没看多大的意义。爱乐圣者所说教法,身语依教奉行的人,他们有忍耐力,得朋友们的喜爱,而且有自制力(指能防护根门,守持戒律),定能究竟达至听闻及认知的彼岸。

《劝发增上意乐经》(梵:Aryadhyasayasamcodana-nama-ma hayana-sutra。即是《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亦云:

愚人死时心生忧苦,他们会后悔地说.:「我的修行这样低劣,现在还有什么作为? 」由于他们未能精益求精,于是产生极大的苦恼,这便是爱好空谈的过失。

同经又说:

就像在观众面前演戏的艺人(此处包含两种譬喻(1)即使艺人能演活所扮演的角色,也和他的真实身份无关。(2)观众即使懂得欣赏艺人的演技,但自己却不能粉墨登场),又如大谈某位英雄的事迹,但自己却失坏了殷重修持,这便是爱好空谈的过失。

又说:

甘蔗的外皮毫无精华可言,内里才有令人喜爱的味道,啃嚼蔗皮是不能获得甘蔗的甜味。空谈就像甘蔗的外皮,思维内义则像甜味,所以不应徒尚空谈,要时常不放逸地谨慎思思维内中的意义。

(五)视如来如同善士的想法-应随念世尊便是说法的人师而生起恭敬心。

(六)愿正法长住的想法-应思维:「假如听闻这些教法能令薄伽梵的圣教长住世间便好极了! 」

还有,当我们在说法或闻法时,假如心与教法相分离,那不论讲说任何法门,也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确定怎样才能令这些教法契入自心而听法。譬如,要知道面上有没有污垢,便要持镜自照,把污垢清除,同样,在听闻正法时,我们的恶行执着等过失,便会显现在法镜之中,这时我们便会对自己的心念竟会变成这个样子而感到后悔,然后便会断除过失,修习功德。因此,必须随法修学。《本生鬘》说:

由于看见自己的恶行明现于法镜之中,便会生起悔意,令自心趣向正法。

苏达萨(梵:Saudasa)请求普明太子(梵:Sutasoma)说法时,菩萨太子知悉苏达萨的意乐已成合宜法器,所以便为他说法。总之,应发起菩提心,思维:「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当成就佛果。为了成就佛果,就必须修学佛果之因。要修学佛果之因,就必须认识它们。要认识它们便一定要听闻,所以我必须听闻正法。」应思念闻法的利益,断除「器三过」等过失,以大欢喜心从事听闻。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讲说轨理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正宗分 教授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仪轨受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发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次第决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修习毗钵舍那之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奢摩他法 修止资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暇满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是肉七分毒 -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栏目:是肉七分毒]
 热水瓶 Thermos Bottle[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困境[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81-500)[栏目:冯学成居士]
 舍利弗(智慧第一) 接受得救之道[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丰赡的史料,缜密的论证——评《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栏目:陈士强教授]
 透过大德视频或书本而实修是否如法[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无染着的清净佛性[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华雨集第五册 四、南传大藏对中国佛教的重要[栏目:印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