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入大乘门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6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入大乘门」:

从各种不同观点长时这样修习生死轮回的过患后,便会看见三有一切如同火坑,于是我们便会全心全意求取证得惑苦息灭(即是苦、集尽灭)的解脱。只要我们学习「三学宝」的道轨,便能够证得了生脱死,决不退转的解脱,不会像轮回善趣盛事那般。不过,我们所断的过失及所证的功德尚未究竟,所以不能圆满成就自利,亦只能够以有限的方式成就利他。要到最后得佛陀策励,我们才会趣入大乘,所以,具有慧力的人在最初便应该进入大乘。如《摄波罗密多论》所说:

若我们永远舍离没有力量带来世间利益的二乘,即应趣入世尊释迦牟尼佛慈悲开示,纯以利他为主的(大)乘。

同论又说:

当世人看见「快乐」与「不快乐」犹如梦境,众生因愚痴之过而堕落时,又怎会为了努力追求自利而舍弃殊胜的利他事业?

当我们目睹有情众生和自己一样,由于慧眼已闭,无法分辨应取和应舍的事情而堕入三有大海,步履蹒珊,不能迈向正途。具有佛种性者若不悲悯他人,不努力利益他人,那还有道理可言吗?所以,同论又说:

任何具有佛种性,为饶益世间而工作的人,有谁不会对那些慧眼闭合,步履蹒珊的人生起悲悯,有谁不会精进净除这种愚痴?

这里我们应以大士(藏: skyes bu。或作士夫)的喜乐(藏: dga’ ba),大士的威德(藏:brjid bag)和大士的力量来担负起利他的重大任务,因为唯重自利是一种连旁生也会具有的性格。因此,唯独重视成就他人的利益和安乐才是大士的本性。《弟子书》说:

牲畜也会把轻易获得的一小口青草吃掉,在极口渴时它(母牛)们也会欢畅地喝掉所得的清水。于此,尽力利他的人,以其威德、喜乐及卓越的力量利益别人。大士的无私本性就像日光普照十方,如乘马车遍游世间,如大地承托世界毫不计较负担,他们只会关心那些能令世间有益和安乐的事情。

当我们目睹有情众生被上述各种痛苦逼迫折磨,而赶紧从事利他的工作,这样便称为「大士」或「智者」(藏: mkhaspa)。同书又说:

由于看见众生被覆盖世间的无明烟云扰乱,无助地堕入猛烈苦火之中,于是赶紧努力利他,如同要扑救自己头上的火焰。这样的人便是称为「大士」或「智者」。

所以「大乘」是一切自他利乐的根源,是能消除一切忧患的灵药,是一切有识之士所行的康庄大道,凡是见、闻、念、触此乘者,即能长养一切有情。由于他们真足广大善巧方便而从事利他,所以亦能间接圆满成办自利。能趣入此乘者,应思维: 「妙极了!我已经找到要找寻的东西了。」我们要尽自己所有的殊胜士夫力量来趣入这种无上胜乘之中。《摄法罗密多论》 :

大能仁的遍智便是从这种由净慧所证悟的胜乘产生。佛陀犹如世间的眼目,又如红日高升光明耀亮。

所以,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看见大乘的功德而对她生起大恭敬心后,就应该趣入大乘。

戌三上士道的修心次第: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分三: (一)说明发菩提心是趣入大乘的唯一门径。(二)怎样发起菩提心。(三)发起菩提心后应怎样学习菩萨行。

己一说明发菩提心是趣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问:)假如我们应以上述的方法趣入大乘,那能趣入(大乘)的门径又是什么?

(答:)胜者(佛陀)曾说,除了「波罗密多乘」和「密咒乘」之外,此外便没有其他「大乘」。在这两者之中,不论趣入哪一者,也是以「菩提心」为其不二门径。只要我们的心相续一旦发起这种心,那就算我们尚未生起其他功德,亦能被视作大乘行人,假如舍离此心,那就是具有通达空性等功德,也会从大乘退转而堕入声闻等境地之中。这一点在许多大乘教典之中已有说明,并且以理证成。

最初趣入大乘的门径,唯独取决于是否发起此心,以后离开大乘也是唯独取决是否退失此心。所以,是否大乘行人乃视乎此心的有无而定。发起此心之后,便会立即成为「佛子」。正如《入菩萨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说:

被系缚在生死牢狱之中的痛苦有情,只要发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便立即称为善逝之子。

同论(第三品「持守菩提心」)又说:

今日我已生于佛陀的家族,成为诸佛的子嗣。

这就是说,当我们发起这种菩提心,便可以称为「菩萨」。《圣弥勒解脱经》(梵: Arya-maitreya-vimoksa-sutra)亦说:

善男子,即使破碎的金刚宝石,依然胜过一切殊妙的黄金严饰,它不会丧失「金刚宝石」的名称,还能够消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同样,若能发起信解一切种智的菩提心金刚宝石,纵使缺乏修习,仍然胜过声闻、独觉功德黄金严饰,不会丧失「菩萨」的名称,还能够消除一切生死轮回的贫穷。

意思是说,即使尚未修学菩萨行,但是,只要具有菩提心,便可以称为「菩萨」。怙主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亦说:

倘若你们与世间希望证得无上正觉,那它的根本便是像山王一般坚固的菩提心。

《金刚手灌顶续》(梵: Vajrapany-abhiseka-maha-tantra)亦说:

“大菩萨文殊师利,这种最极秘密,最极深远广大,难以测度的密咒曼陀罗,是不适宜对那些邪恶的有情开示。”

“金刚手,你说这种曼陀罗是非常稀有,我是前所未闻的,那么应该对哪些有情开示呢? "

金刚手答:“文殊师利,当有情已经修习菩提心并成就菩提心的时候,文殊师利,这些修持能入密咒门的菩萨行的菩萨,便可以进入大智灌顶密咒曼陀罗。但是,那些未能圆满成就菩提心的人,便不可进入。此辈不但不应进入曼陀罗,就连看见曼陀罗也不可以,更不可以把「手印」和「真言」传授给他们。"

所以,教法是属于大乘之法尚未足够,最重要的乃是补特迦罗须是大乘的行人。还有,能否成为大乘行人是纯粹取决于菩提心的体证而定,所以,假如我们对于菩提心仅具有知识上的理解,那我们所谓的大乘行人亦是徒托空言。菩提心能究竟圆满,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乘行人,所以必须精勤修学。《华严经》说:

善男子,菩提心如同一切佛德的种子。

由于我们必须彻底了解这句经文的意思,因此必须加以解释。正如水、粪肥、温暖、泥土等各种「缘」与稻米的种子结合时,它们便会成为稻苗的「因」。假如它们与大麦、碗豆等种子结合,便会成为它们的苗芽之因,所以,这些「缘」是芽苗的「共因」。即使大麦的种子和这些「缘」会合,亦不可能成为稻苗等芽苗之因,因此,麦种才是麦芽的「不共因」而与麦种结合的水、肥等事情便会变成麦芽的「共因」。同样道理,无上菩提心就好像种子一般,是各种佛果芽苗的「共因」当中的「不共因」,而了解「空性」的智慧则是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大菩提)的「共因」,就好像水、肥等事情是芽苗的「共因」一般。因此《无上相续论》亦说:

信解(藏: mos pa)胜乘是种子,慧(藏: shes rab)是能生佛德之母。

这就是说,「菩提心」是像父亲的种子,而证知无我的「慧」则像母亲。譬如父亲若是西藏人,便绝不会生出印度、蒙古等儿子,因为父亲乃是儿子族性的「不共因」,相反,藏族的母亲却能诞下各种种族的孩子,所以母亲是其子的「共因」。依怙龙树菩萨于《般若波罗密多赞》(梵:Pra jna-paramita- stotra)说:

诸佛、辟支佛、声闻所依仗的解脱道就只有这一种,肯定没有其他。

由于「声闻」和「独觉」均须依仗「智慧」所以「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搜罗密多,梵: prajna-paramita。藏:shes rabkyi pha rol tu phyin pa。又作智慧波罗密多,智慧度彼岸、智慧度)是大乘所化(藏:gdul bya)和小乘所化的母亲,所以便称之为「母」。因此,小乘和大乘是不能以证空之「慧」来区分,而是以菩提心和菩萨广大行来区分。《宝鬘论》说:

既然在声闻乘之中未有说及菩萨的愿、行及回向,那怎能由此而成为菩萨?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以「见」(藏:lta ba。即是「见地」或哲学观点)来区分,而是以「行」来区分。如果证空性的慧尚且不是大乘的不共道,那么其他共道更不用说了。

若我们把菩提心视为心要教授,可是并未实修,而是在上座开始时,略略忆念(菩提心的)文句,然后便以极大的努力专念修习一小部分的道轨,这样便明确显示出我们对于正法的认识极为浅薄。

总者,正如生孩子必需父母两者同在,同样,圆满的道轨亦须完具「方便」(梵:upaya。藏:thabs)。「智慧」(梵: prajna。藏:shes rab)。别者,我们必须具备主要的方便-「菩提心」,及主要的智慧-「通达空性」。

假如我们只修习其中之一,纯粹追求解脱生死轮回,那我们就必须修习无我空义,而且切勿把「寂止」错误认作「胜观」。但是,若我们是以大乘行人自居,这样便一定要修持菩提心。其理何在?因为我们必须以「慧」来防止堕入「有边」(生死轮回),以「悲」来防止堕入「寂边」(寂灭涅槃)。所以,「慧」是不能防止我们堕入「寂边」的。正如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梵:Abhisamayalamkara)所说:

「智」能令我们不住于三有。

「悲」能令我们不住于寂灭。

假如我们是大乘行人,便一定要修持菩提心,因为即使在小乘之中也不会堕入「有边」,但是,在菩萨道上主要要断除的事情,便是堕入「寂边」。

当那些能正确阐明胜者密意论典的佛子,内心生起这种宝贵的菩提心时,便会因为这种妙道已经生起而惊叹不已。但是,若他们成就某种凡夫喜爱的微小功德,却不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利益品)说:

其他人即使为了自利,尚且不能生起饶益有情的心。若能发起这种殊胜的心灵珍宝,那就真是稀有难得了。

(在「菩提心利益品」)又说:

怎会有和这相等的善行呢。怎会有像这样的善知识呢。怎会有像这样一般的福德呢。

(同品)又说:

谁人生起这种殊胜的心灵珍宝,我便会礼敬他的身体。

(《入菩萨行论》持守菩提心品)又说:

它是从搅拌正法鲜乳而得出的精纯醍醐。

(醍醐,梵语manda。是从牛乳精制而成的酥酪精华。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合称「五味」,而醍醐便是牛乳之中的最上美味,所以经典常以醍醐来比喻最殊胜的教法)

意指「菩提心」是出自圣教精髓的最胜教授。

所以,虽然吉祥阿底峡尊者是奉持「中观见」(梵:Madhyamaka。藏:dBum ma),而他的师长金洲大师(藏:gSer-gling-pa) 则奉持「实相唯识见」。但是,阿底峡尊者是依止金洲大师而获得「菩提心」,所以尊者把金洲大师誉为恩德最大的上师。了解圣教心要的人只要观看尊者传记的这一部分,便会对道的扼要取得广大了解。(实相唯识,梵:Satya karavadin。藏:mam bden pa。又作「真实唯识」。西藏所传的唯识派是分为「实相」和「假相」两派。当眼识认取青色、黄色等境时,认为在眼识之中生起的青相或黄相是真实者,便是「实相唯识见」,反之便是「假相唯识见」。)

如果我们经精勤修习而真实生起这种心,那即把少许食物施予鸦雀,也会受菩提心所摄持而被视为菩萨行。但是,假如我们缺乏这种心,那就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作供施,也不会被视作菩萨行。同样,从「持戒」至「般若」等「波罗密多」,与及修习自成本尊或脉(藏:rtsa)、风(藏: rlung)、明点(藏:thig le) 等等,亦不算是菩萨行。

若我们的珍宝心(菩提心)未能实证修持的扼要,那不论我们以多长时间努力修善,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就好像用一柄极钝的镰刀割草。然而,若我们的菩提心已能实证修持的扼要,这就好像割草和磨利镰刀一样,就算我们现在不用割草,但是也要把镰刀磨利,待我们要割草时,只要花很少的时间便能割下大量青草。同样,这种圆满实证的菩提心,在一刹那之间便能迅速清净罪障,积集福慧资量。即使微小的善行亦能令它增长广大,那些在某些时间之后将会罄尽的(功德)也不会罄尽。《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利益品)说:

罪恶的势力极度巨大强烈,除了圆满的菩提心外,还有什么善法能克制它?

(在「菩提心利益品」)又说:

(菩提心)其好比劫末的烈火,能在一刹那间烧毁各种罪恶。

(同品)又说:

如果有人仅想到:“我要消除有情的头痛。”能具有这种利益意愿的人即能获得无量福德,何况想要解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不安,及成就每一位有情的无量功德呢?

(同品)又说:

其余的善行就像芭蕉树一般,长出果实之后便会枯萎。菩提心则像如意树一般,常常结果但却永不枯萎,而且欣欣向荣。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发菩提心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止观自性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修习毗钵舍那之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深信业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三恶趣苦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暇满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四摄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