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寻访上师
这部分说得是我们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上师来引导才能端端正正地走,才不入歧途。
修法之初,上师最为重要。格西博朵瓦说:“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上师,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因此必须依止一位上师,但靠自己读书是不行的。没有上师单靠读书能得成就的,以前一个也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开始修法时上师最重要,上师教我们该怎样修,我们才能正确地修。不然我们就会拿本经书自作聪明,自己认为:“我看了,我懂了,我自己会去修。”这就是盲修。我们要想得解脱,没有上师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怎么能行?所以说上师最重要。
[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假如没人教我们,我们成就什么呢?连做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用世间法来说:我们要学好专业要不要老师?要不要有心得的老师?要不要去找优良的老师?最简单的,就是自己想学个木匠也还是要有老师。连世间法都要有老师,何况是学修佛法呢?因此上师最重要。
[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这句话中大家要重视[无间]这两个字。我们刚刚从恶趣中爬出来,并不是已经得了多少世的人身,而且要去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要去修行走解脱成佛之路,我们自己怎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呢?怎么能不要上师呢?我们现在就和婴儿一样,走路是要大人教的,不然我们怎么会走路?
[因此必须依止一位上师,但靠自己读书是不行的。]就拿世间法来说,把各门课程的书拿给我们,没听老师讲以前是一个体会,听老师讲过以后就不同了,体会就变了。
[没有上师单靠读书能得成就的,以前一个也没有,今后也不会有。]没有上师我们能成就吗?不可能!可是现在就有这种人,我就曾经遇到过:和任何人接近他都不满意,就是要自己看书,要靠自己成就。我不敢说他对与不对,就是肯定他不会有成就,有成就也是他自己想的!这种狂妄的人确实有,他就是要靠自己来搞懂。换句话说,这种人他懂了七分,就有七分的收成;他懂了一分,就有一分的收成;要是他一分都没搞懂呢?那他就什么收成都没有了。一分收成都没有还不要紧,因为还没遭染污。假如他自己体会这个要紧,就天天修,直到在心上扎根了、牢固了,下辈子想改就麻烦了!光靠读书来成就自己,就有这么大的害处!
至于应该依止何种上师,譬如选择向导时,你应该找一个熟知全程的人,而不是只知一日之程者。同样你应该找一个能引导你通向解脱与一切智位的、合格标准的上师。寻找合格的上师最为重要,因为上师或优或劣,弟子也随之或优或劣,就像印出来的擦擦(小泥像)与刻出来的模子一样。
这一段告诉我们应该选合量的上师,因为什么水平的上师只能教出什么水平的徒弟。[擦擦]是藏文,就是小泥像。什么模子自然印出什么像,小泥像当然和刻出来的模子是一样的,这是举例说明上师与弟子的优劣一致。
比如大家出去旅游,如果要去玩个十几天,要是找个只知道一天路程的向导,那后面的日子该怎么办呢?那不成了瞎子摸团鱼了?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个能引导你通向解脱与一切智位的、合格标准的上师。]
这里[合格]应该译为[合量]才比较好,在佛法上用[合量]更恰当一些。
合格的上师应具备哪些功德?根据毗奈耶,应如【功德生源】等所说,具足坚固与善巧二种功德;根据密法,则如【善护三门】等所说。显密总体上讲,应如【具足何种】等所讲的,具足十种功德。
简单地说,最如量的上师莫过于《菩提道次第》上所说的要具备十法,上师要具备戒定慧的功德,能通达一切,要有悲心,要没有疲厌等等总共是十样,那才是最合量的上师。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没有这种福气,遇不到那么好的上师。其实不是上师没有功德,而是我们会把上师的很多功德都看成过失,上师本来是功德,我们的眼睛往往会看成过失,这一点在依师法中很重要。我们作弟子的如果选定了根本上师以后,上师就没有一切过失。假如你的思想不干净,福报不够,就会看到上师有缺点。这是很难的事,修和行上都会有这些问题。
一般人通常没有将‘修’和‘行’搞清楚,其实修和行是两回事:我们通过思维把道理想通了,得出了应该怎样做的决定见解,这就是修;我们下座应事接物如果与一切有情接触,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就有活动,这就是行。行要如法,必须和我们所修的一致,假如行和修的不一致就要造恶业,就要种恶因。大家一定要记住修、行是两回事:修就是无论是上座还是下座,去思维道理,结合自身想应该如何做,并且生起定见;得了定见以后下座按照定见应付一切万事万物,这就是行。行非常重要,因为行是在种因,自己做得好就种善因,将来得乐果;自己如果做损人的事就是恶业,将来就得苦果。反过来说修更重要,自己没有决定见怎么能起善行?所以说修更重要。修不是拿着仪轨念,“我今天念了,我天天都在念。”但这不是修,要结合自身想其中的道理,根据佛法想这个道理,这才是修。比如我们思维礼敬:“我该如何三业恭敬?我是不是在三业都恭敬礼敬了呢?”这些都要自己去思维,把这些道理仔细地想,从正面和反面反复想:从正面想有什么好处;从反面想有什么害处,才能得出决定见。
前面我讲过一个例子:丈母娘来了,家里只有一只肥母鸡,住在山上出去买东西又不方便,想到隔了一二十年老丈母娘好不容易才来了一次,应该盛情款待,拿小菜去招待又不恭敬,迫不得已就把肥母鸡杀了。世间上我们做的是顺意了,但是我们也种下了杀业。如果我们决定杀业会对今后有极大的害处,就会不杀,不杀还不够,还要坚决不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杀,得出这样的决定见。尽管老丈母娘老远来的,我会对她说:“我不杀生的,你老人家将就吃素菜吧。”大家想想:老丈母娘那么老远的来看你,就是想吃那只肥母鸡吗?你如实地说了她就喜欢了,你用什么菜招待她都高兴。你如果犯了杀业,地狱里就挂号了,你能说不去吗?所以我们要坚决不杀。这就是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回事,坚决要这么做才是决定见。我们学佛就是要在各种事情、各种情况下都有决定见,有决定见的好处就在于不会犯错误。
知道不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要坚决不做那些不该做才行。知道哪些有害处是不该做的,早上起来就要想一下,出家人早起诵戒就是这样,念自己今天要不做些什么事,比如守持五戒等等,如果做到了,自己就有念持五戒的功德。假如早起没有想过守持五戒,自己一天虽持了五戒,只是没有过失,却没有念持戒的功德,在这方面就是无记。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有这个心,早起发心做什么,不做什么,做到了就有功德。那些大菩萨,出家菩萨早起要诵戒,就是这个道理:早起检查一下自己犯戒了没有,今天决不作犯戒之事,如果一天坚持做到了,他就有念持戒的功德,否则即使一天无犯,也是无记,虽是无过也无念持戒之功德。
修行还是要会修行,是要具有智慧。修行要有智慧,我们最要紧的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做了也没有好大用处。
至少必须是能以三学调伏心相续,具足教功德与具足证功德。《经庄严论》说:“知识调伏而寂静,功德增上勤教丰,善达真实善说法,悲愍舍忧应依止。”学人应把这些上师的标准牢记于胸,然后去寻访这样的上师。上师功德的大小与弟子缘份的优劣一致,如果弟子亲近一位能引导显密全圆道的上师,此人便有听闻与理解全圆道的缘份,对全圆道能懂得大概者,其福报也比具有别的功德来得大。
[三学]就是戒、定、慧,上师至少要有戒定慧。为什么说上师至少要有戒定慧呢?他能守戒就不做一切恶事;他能有定力心里就不起烦恼;他能证了空性烦恼就干净了。这样的上师的心力是纯粹利益众生、纯粹发扬释迦佛教法的,不会含一丁点烦恼的东西。换句话说,总的来说他的心里应不含有一点名利心,只有慈心、悲心,所以他必须具有有戒定慧。上师首先要把自己的烦恼压服了:他守戒了——行为是干净的;他得定了——烦恼是压服了的;他证得空性了——烦恼的根根是断尽了的,他心里没有烦恼,只有一个纯粹利生的心念。
[具足教功德]就是说上师对如何发心、如何成佛这些道理都应该懂,不懂怎么引导众生?[具足证功德]就是上师本人必须修证过,在内心中、在心相续中要生起功能。在心中生起功能与看经书、懂道理是两码事。尽管我们知道诸法是缘起有、自性空,可现在只能落在[缘起有、自性空]这个名词上,真正的[缘起有、自性空]在我们心里生不起。虽然我们会说[缘起有、自性空],但还只是在文字上面,真正的实际功能我们没有得到。没有功能我们怎么对别人说法?万一他们提出有什么问题,自己连修证都没有,像藏区里面说的:“哈莫果”(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怎么行呢?因此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先住持、然后再弘扬,就算达不到住持也要将全部道理都搞懂,就像这个教授里说要[具足教功德]。如果我们能够[具足证功德]那就殊胜了,法若在心里生起功能,那就深了一层了。我们现在嘴里念的一切缘起有、自性空,自己心里能缘念[缘起有、自性空]吗?我们是在念这些话,而真正的[缘起有、自性空]在我们心里却没有。这是需要我们在上座时天天串习、天天思维,直到心与法两者合一了,那时才知道缘起有和自性空是什么样子。
简单地说上师起码要具足三学,要具足教功德与证功德,能把自心调伏好了,又可以调伏众生的心,这就是起码的条件。
[知识调伏而寂静,功德增上勤教丰,善达真实善说法,悲愍舍忧应依止。]这个颂子中的[舍忧]就是断疲厌,也就是说上师应有十德。前面所说的是简单的条件,这里说的是圆满的条件。[功德增上]就是说上师的功德要超过弟子的功德。[勤教丰]就是有圆满的教功德。[善达真实]就是有能通达一切的诸法总相是什么样子的智慧。[善说法]是指能够应机说法,不是死搬教条说法,对不同的有情知道该怎么说。要引导有情脱离生死最终成佛,总的方向只有一个,但是具体方法却不只有一样。上师说的话要合众生的心量,如果不合他就不喜欢听,上师再怎么说他就是听不进去。所以这个[善说法]就是指要合众生的根器,或者说要合众生的脾气,不然他就听不进去;也可以说要合他的爱好,他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要合得起,他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不能光按照书本上说这个重要,就该这样说。你这样说了如果不合他的根器,众生一点也接受不了。再说简单一点,给众生说法的时候(先声明一下这不是说我,而是说上师给众生说法。),要合众生的烦恼才能说得他们能接受,否则他们就难以接受。比方说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水平当然各不相同,你说的话要使大家都听得进去,不仅高级知识分子听得进去,没有文化的也能听得进去;对佛法了解得很深的听得进去,初学的也要听得进去。宗喀巴大师的教义就是要我们为众生成佛,要三根普度,如果没有悲心这些是不能做得到的,所以说我们要好好修菩提心,慈悲心生起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学人应把这些上师的标准牢记于胸,然后去寻访这样的上师。]我们应该把上师的标准记在心里,一方面便于我们去寻找合量的上师,另一方面待未来需要去帮助别人进步时,我们一定要先将自己充实起来,这些条件我们要具备,不具备怎么能行?帮助别人要如是,帮助自己也要如是。我们要寻访这样的上师,不要像我说的笑话那样:一听到大德来了就赶紧扑过去,尤其是活佛来了更不得了,脑壳挤爆了也要伸过去,这就是没有选择上师的过患。
[上师功德的大小与弟子缘份的优劣一致,]这一点大家要知道:上师的功德大小与我们自己的缘分优劣是一致的。缘分由何而来?是过去生中我们通过自己的修学而来。我们修学得好就能遇到好上师,修学得差就很难遇到好上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现在自己要好好地修学,未来生中才能遇得到好上师。这里就含有这样的教授。
[如果弟子亲近一位能引导显密全圆道的上师,此人便有听闻与理解全圆道的缘份,]这里我要附带给大家说一下:大家现在不要忙着去找教授,佛菩萨每天都在关注着我们的修学,缺少什么教授他会给我们的。举个例子:我过去所得的教授在文革中全部被人烧干净了,可现在我屋里不是又堆起来了?需要的教授是会来的,问题在于自己是否实修。在诸佛菩萨智慧的觉照之下,我们缺少什么教授他们都知道,会有因缘让我们得到的。因此,大家不要去忙着去找教授,应该抓住主要的东西赶紧去修,如果还需要什么教授,都会自己来的。
如果我们认真去修,真正修到心和法相应了,自己现在的环境是会变的。因为我们的心和身起了变化,这是正报,正报变了依报也要变。因为我们的正报(自己该享受什么、值遇什么)都要依靠外境,这个外境就是我们的依报。只要我们修得有功德、有成就了,无论大小,依报都要变。从前见了面就要瞪眼睛的人现在会改变态度,会跟我们亲善;以前那些很不容易做到的事,现在会意外地一下做成了。大家一定要努力,今生就会见效的,并不一定要等到来世。
我给大家再重复一下:我们实修就是要变身心,身心是我们的正报,也就是我们正该享受的报身。报身要靠外环境而享受,这就是我们的依报。只要我们的身心变了,过去是仇人的见了我们也会笑嘻嘻的。这个道理可以拿世间法来想一下:你见了人家都是笑嘻嘻的,很恭敬、很客气,他会不会见面就给你两耳光、对你发脾气?不会嘛!这就是正报变了依报也要变的道理。我说这些都是大家做得到的事情,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可不是给你们空说道理,而是一定能够做得到的。你们可以去试嘛,只要大家修到有了功德之后,现在那些想求而求不来的东西,会涌起的来,挡都挡不住。
举个笑话例子,糊里糊涂有人给你送来一万元钱,你拿了晚上都要睡不着觉:放在家里怕强盗抢,放在银行里又怕出什么问题,人家会不会疑心我从哪里弄来的?这样就给你增加了无限的麻烦,这并不是好事啊。
只要我们的身心起了变化,主要是心起了变化,由于身和心是连在一起的,心起了变化身也就变了,身变了正报也就变了,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那些依他而受的报(也就是依报)要随之而变。比如,在你没有福报的时候,口袋里一个钱也没有,你两条腿就很累,因为要走路嘛,要依他而受报。如果你口袋里有一些钱了,出门至少可以喊个三轮车,安安稳稳地坐上就去了;如果口袋里钱再多一点,你就可以坐汽车了;你若再有更多的钱,就可以坐飞机到北京去了。这是要你的正报变了,依报才会变。修学并不是求这个依报变,只要你的正报一变它就会来的,那时候你挡都挡不住。我说这些还只是大家在物质上的享受,假如我们认真修学以后,内心的享受,那些由修法而得的快乐是说不出来的。这是没办法拿世间的道理来解释的,因为世间没有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解释,所以那叫‘不可思议’。比如我如果问你:糖是什么味道?你肯定说是甜的,我若再问你:甜是什么味道?能给我说说吗?你还能回答得出来吗?法的功能就是这样,修了之后你身上得了,自己确有感受,可拿世间的语言就是说不出来,这就叫‘不可思议’。修法中就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叫法乐。没有法乐哪个会去修?还不如天天去吃火锅,去跳舞娱乐,何必这么辛辛苦苦的?就是因为会有感受,而且是现生就能得到的感受,未来生中还会比现生还要好。可是如果你不修的话,今生的福报用完了、没有了,那你就会到比今生还差的地方去。比今生还差的地方是哪里?就是三恶道,最轻的也要让你变只狗。变只狗还要分有没有福报,有福报的会有人把它养起来,还能天天吃牛奶;没有福报的就要自己到处找食吃,找不到好吃的连屎都要吃,所以培福就很重要。要想不变畜生就要有智慧,生到畜生道的主要因素是愚痴:不知道因果,不知道善恶取舍,不知道如何种善因、如何除恶因。因此我们既要培福,还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不会到畜生道去。这就是培养好的兴趣习惯,哪一类的到哪一类去,爱体育的和爱体育的合得来,爱文学的和爱文学的合得来,爱音乐的和爱音乐的有交流,我们求解脱的人就和求解脱的人合得到一起。
[对全圆道能懂得大概者,其福报也比具有别的功德来得大。]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像我们就是学全圆道的,我们现在就比听闻任何法的功德大。大家要知道,今天我们共同学一次,就积起了无量的功德。因为我们发心不是为了个人,是为了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生生世世的母亲都要报恩,这样的心量好大啊!
一旦获得这样的上师就应如理依止,这里面有【近于佛位】等八种如理依止功德,以及相反的八种不如理依止过患。
如理依止上师前面我已经说过,就是心依止,行依止。心依止又分两样:认识上师是佛,同时念恩生敬。行依止就是承事上师、恭敬供养,最主要的是依教奉行。宗喀巴大师就给我们特别示现了依教奉行,他事事都向文殊菩萨请示,以此教后人要照着样依教奉行。你如果把他看作根本上师,上师教你如何做,你就应没什么可说的去照着做,要做到弟子不见师过,上师示现一切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我在康定值遇昂旺朗吉堪布仁波切并且跟他十二年,就是没有看到他有丁点过失,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上师。不要以为他老人家是自己到康定来常住的,他可不是像现在大德出来了、活佛出来了,他是奉帕绷喀大师和康萨仁波切两位上师的命令到汉地来弘扬宗喀圣教的,他是一代传承师到我们这里来的。上师的一位译师叫祝维汉,解放后他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的编译室作副主任。他给我的来信中说:“昂旺朗吉堪布仁波切在拉萨几万出家人中都是少见的!”我们有幸今天来学他传来的法流,不知道有多大的福报!你们的福报我说不出来,不知道你们有多大的福报今天才能感得来这里共同学习。
大法师传别的法我同样觉得了不起,传什么经、传什么法,乃至于修密法等等,没有一样不好,但是传《菩提道次第》就寥寥无几,除了海公上师和清定上师讲过《摄颂》以外,就再没有人讲过了,在内地简直没有人讲过《菩提道次第》。我这里只是说在西南地区,北京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北京有几位大德在那里,比方观空法师(他是依止帕绷喀大师的),法尊法师(他是依止安东仁波切的),在北京可能有他们的法脉。其他的地方只有海公上师在上海建了一个金刚道场,他最殊胜的道场是五台。其他的我没听说过,不知道的就不敢说。
关于[八种如理依止功德]大家可以看一下昂旺朗吉堪布上师讲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里面就有:有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离缺大善知识、不堕恶趣、魔及恶友悉不能胜、烦恼恶行皆自消灭、道地功德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眼前究竟一切义利,标出来一共八种。
至于[八种不如理依止过患]就让人害怕了,不如法依止上师的过患说起来相当可怕,《菩提道次第略论释》里面也有,同样是八种。其中最可怕的是生生世世不能遇到善知识,并且长期在三恶道中流转。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菩提道次第略论释》,那里面有详细的叙述。
宗喀巴大师也说:“所有现后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谓由意乐及加行,如法亲近善知识,纵至命缘终不舍,如教修行法供养,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这个颂子的前半部分说的是:我们将现在和今后的所有福报都汇聚起来,使我们获得最初的成就——有想修学的意乐以及知道如何去修加行。我们要如理如法地好好依止善知识,哪怕到临死的时候都不怀疑,一直都要依止上师。
人到临死的时候,心念细微到几乎不能思维。如果我们平时能够一心依止上师,到那时才能一心忆念、依靠上师。上师是诸佛菩萨的总聚体,我们忆念、依靠上师的心念能够生得起,怎么会去三恶道呢?我们的心念和佛的心念连在一起了,当然就不会去三恶道。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临死时的痛苦来了,自己的心念就会只顾痛苦而将与三宝相近的正念忘记了。人在临终的时候将有各种痛苦,可为什么没有人说得出临死的痛苦呢?因为那时虽然自己有感受,却已经说不出来了。如果有人死过一次又回到现生的人世,就可以告诉人们临死是怎样的痛苦,可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人死的时候会有各种苦境,简单地说有解肢节的苦:人的心识和身体原本是两者合一的,人死的时候心识要从身体上拉出来,要脱离肉身,就等于硬将合一的两者分离,当然是很痛苦!不要说别的,就是自己身上有个伤疤硬要抠掉都会很痛,解肢节的苦就更不用说了。这个痛苦我没受过,所以也说不清楚,只是从教授上知道一些。大家都应该做好准备,不要临终时的痛苦来了,心念就只顾痛苦去了,连一点正念都没有,那我们就会随业往生了——所去之处由自己的业力决定,得不到三宝的救护了。
我告诉大家一个最殊胜的,也是最保险的办法:乘着我们还在生,无论自己身上哪里有点痛,马上想我是在代为一切有情受此痛苦。大家要注意:不是空想我要代为一切有情受所有的痛苦,而是想我要代为一切有情承受与自己现在同样的痛苦,这样的心念一生就是菩提心了,有了这样的心念就不会随业力流转。这样的教授可不是谁编造出来的,而是释迦佛示现给我们的:他老人家在因地中堕地狱的时候,头顶上被大铁钻子去钻,大家想想脑髓被钻头钻的痛是什么滋味?因为他修的是菩提心,尽管他很痛,到痛极了的时候,他一下想到为一切有情代受这样的痛苦,于是马上就离开地狱生三十三天了。这就是释迦佛告诉我们要做好准备,不然万一将来堕到地狱里去,就要长期受苦了。如果我们也能这样做,虽然痛一会儿,很快就可脱离痛苦。
现在我们怎样做好准备呢?我曾在金沙庵跟大家说过,今天我再跟大家说一下自己的体会:平时我们就要练,比如脚痛时,自己要马上想到一切同样脚痛的有情,我要全部代替他们承受。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实际起了锻炼生起愿代为一切有情受苦的心念的作用,二是将自己的心念调开了,脚痛的感受也会轻些了。将自己的心念调开,当时的感受就不说了,自己还有修法的功德,这是双丰收的事情啊!大家从现在开始平时就要注意练习,不管身上哪里有一点痛赶紧想到一切有同样痛的有情,我要全部代为他们承受这样的痛苦。如果把这个本事练会了,等于在保险公司里拿到保险单了,以后万一去了三恶道,我们也能自己出来。
畜生道都是由贪、瞋心感果而去的,哪个愿意变狗呢?哪个愿意变猪呢?没有嘛!如果你有贪心,临死时一定会现一个你最喜欢的境相在面前,“这个我好喜欢哟!”你马上就会扑过去了;如果你有瞋心,临死时一定会现个你最不喜欢的有情相在面前,“找了一辈子都没找到,在这里遇到了,我非把你弄痛不可!” 你同样马上就会扑过去了,扑过去会怎么样?扑过去就入畜生胎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贪、瞋断了,不断贪瞋就要遭遇像现在的包装货一样,一下就把自己引进三恶道去了。
我说这些都是实修实做的问题,除了学道理以外还要看我们实际怎么做,大家从现在起要记住上面说的这些,最要紧的就是无论自己身上哪里有点痛就要马上想自己是在代为一切有情承受与自己同样的痛苦,这样现生就有修菩提心的功能,否则今后万一不幸堕入三恶道怎么办?
大家可能会这样想:“我觉得自己是善人,每天也没有做什么恶事,我是不是会堕三恶道呢?不见得我会堕三恶道吧!”但是大家要知道:业果不是一生的事情,业果有感一世受,有感多世受,最多有感五百世受的。过去的恶业有没有我们无法知道,万一有的话该怎么办?就算大家今生在世是善人,可过去生欠下的债没有还完的还要接着还,过去业果还要继续受,我不是说大家一定有,可万一有这个恶业怎么办?万一有要受五百世的恶业怎么办?就是证了阿罗汉也还是要受报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
释迦佛曾示现给我们的万一堕入地狱的办法,只要想自己是在代为一切有情承受痛苦,马上就可以离开地狱了,因为有这种心量的人不能在地狱里面,所以就能离开,而且一旦离开地狱就生三十三天,再继续修就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走这条近路呢?这个方法很简单,从今以后凡是身上哪里痛,你马上想代为一切有情受这样的痛苦,慢慢地把这个心修真了,才能在最痛苦的时候缘念得起。如果你没有把这个心识修得有力量,到那时候你不见得想得起来,因为痛苦比道理凶,你必须要练得习惯了才行。我们大家都要这样做,我说这些不是只叫你们这样做,我自己也是这样做,凡是身上哪里痛,马上想代为一切有情受这样的痛苦,因为我同样害怕万一堕入地狱。
[如教修行法供养,]这就是说上师教我们怎样做,我们就怎样做,这就是修行供养,修行供养在一切供养中是最殊胜的供养,拿若干财宝去供养上师都没有这种供养大。诸佛菩萨的享受不是我们世间的享受可以比拟的,他哪里会喜欢我们世间的东西?我们这样修行可以生福,他们就喜欢。诸佛菩萨的福报哪里看得上我们世间的东西,不说把世间的东西看成脏东西,至少也会看成无用之物,他们有什么可喜欢的呢?因为我们这样做能够生福,离解脱就近了一些,他老人家才喜欢。他们的心愿就是想我们能够如法修行而得解脱,我们这样做他就高兴。所以在一切供养中修行供养是最为殊胜的。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这就是说我们的恩师都是这样修行的,一切想求得解脱的人也要这样去做。
以前觉窝与仲敦巴等能有无与伦比的证德与事业,都是由于如理依止各自的诸位上师所出生的。不仅这些,以前的米拉日巴大师等也是这样的。
[觉窝]就是阿底峡尊者,他在西藏就是佛,大家尊称他,连名字都不叫了而直称觉窝。
一切功德都从依止善知识而生,[如理依止]就是依教奉行,依止上师最如理的地方就是上师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前面说过,大家在这里还是应该考虑一下:如果上师叫你杀人你就不能听,你一定要考虑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如果认为此事不能做,就只有到上师面前告诉他:“这件事我不敢做。”凡是上师叫我们所做的是如理的事,我们都要依教奉行。
当年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的时候,上师叫他一个人盖房子,而且没有别人帮他。那时盖房子就是用石头来堆砌,没有泥木工的什么用具,和现在相比都是落后的。(大家现在去康定还能看到那类房子,墙是土墙或是用石头堆砌的。)米拉日巴盖房子时,上师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上师说可以了就接着盖,上师说不行就拆了重来,房子建好了又拆、拆了又重新建,共建了九次、拆了九次,重复了九次他一点怨心不生。上师之所以叫他这样做是为帮他消业,使他即身成就。因为他依止上师的时候还有恶业,也就是过去的恶业没有忏干净。我们大家一定要仔细:不要认为自己是善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自己的前生是怎么样的?自己多生以来又是怎么样的?这些我们现在无法知道
此依止善知识法中,缘起善恶的利害极大,玛尔巴在那若巴跟前一时疏忽而缘起错乱;米拉日巴向玛而巴供养一只无垢空铜锅,缘起的善恶也随之而生。
所谓[缘起]就是我们一切作法都叫缘起,我们起心动念、说话、做事这些都是缘起,都是各种条件、各种因素的集合。这些缘起是善、是恶利害极大,假如是恶你就要感苦果,如果是善你就要感乐果。
米拉日巴因为一时地疏忽搞错了一点,原本他是好意将一只很好的铜锅供养给上师,但却忽略了在锅里装入东西,将一只空锅供养给了上师,因此他所得的成就未来就缓,这些都是缘起的关系。康藏地区的藏族人最讲缘起,他们认为缘起很重要,因为这是决定自己的未来。
赤钦·丹巴饶杰在雍增·阿旺群觉患疾时做了巨大的护理工作,结果他证得了中观见,萨迦班智达由于如法护理至尊扎巴坚赞,故能亲见上师即妙音,无碍通晓五明,为汉、藏、蒙等地众多上层人物奉为顶上庄严。
在一切见解中有有部、经部的见(这些是小乘的见解),有唯识的见,有自续的见,有中观应成的见。中观应成见在一切见中是最彻底、最干净、最圆满的。赤钦·丹巴饶杰在上师身体不好的时候,作了巨大的护理工作,他不是只做了一般的护理,而是做了很辛苦、很仔细的护理工作,他因此而证得了中观见。证了中观见之后才能真正、彻底地证得空性,其他的见虽然也可以证得空性,但是不圆满。要求圆满的话只有到需要的时候再进一步去求。
扎巴坚赞是萨迦派五大法王之一,历史上他们是即身成就者。上师是诸佛菩萨的总聚体,诸佛菩萨的法身、化身、报身都是同时具有的。我们有什么本事就能见得到与之相应的上师身:上师的法身就在面前,我们没有本事就不能注意到,就不能见得到;上师有报身功德时,我们要见他也要有报身功德;同样,我们要有化身的功德才见得到上师的化身。其实不是上师现什么身,而是我们能理解上师是什么身,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能懂,心里能领会得到。上师的法身、化身、报身都是有的,有本事的弟子才能认识得到他殊胜的身子。
我举个例子:清定上师是大成就者,在座的诸位谁能把他的身上的东西体会得到?体会不到嘛。我们要有他那种功德才能体会得到。清定上师讲完法大家将他送回去的路上,他又在笑、又在说、手还在比划。我们能懂他为什么这样做吗?不能吧!他可能是在对空中的非人或说法、或笑,我们没有这个功能就不能懂。能否见上师的功德不是上师是否展现给我们看的问题,是我们见不见得到上师的功德、能不能理解得到上师功德的问题。
[通晓五明]是很了不起的,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内明,佛法的道理对我们是最重要的。
萨迦班智达之所以为汉、藏、蒙等地众多上层人物奉为顶上庄严,是因为他自身清净,又在上师面前如理依止。如阿底峡尊者生病而大便失禁时,仲敦巴不顾污秽亲自用手舀取捧出室外,以此之力他突然生起了他心通,能知道大鹏鸟飞十八天所经过的地区中,包括蚂蚁在内的一切有情的细微的心理变化,这是他自身修证再加上如理依止上师得加持感得的。
这里也要指出依师法颠倒的过患,如《黑阎曼德迦难义疏》中引经说:“设唯闻一颂,若不奉为师,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时轮根本续》中说:“嗔师刹那数,等劫积善坏,等劫数领受,地狱等大苦。” 一弹指顷中有六十五【成事刹那】,假如对上师生嗔恨心达六十五【成事刹那】,就会在地狱中呆上六十五劫,这是小乘的说法,大乘的说法比这还要长。
[阎曼德迦]就是大威德。如果我们对上师生起了多少刹那的瞋念,就会将自己同样劫数的善根全都坏完,并且要受同样劫数的地狱苦,这一点很重要,大家要特别小心。
不仅如此,如果你的依师法颠倒,就会像《事师五十颂》中所说的那样,还会在现世中受到疾病、妖魔等的侵害,临终时遭受无量解肢节苦与恐惧,以及因十三种非时死缘导致死亡等。
当我们遭受那么多的痛苦和恐惧相现前时,自己还能缘念得起正法吗?如果自己不能缘念正法那就只有随业流转了,该堕地狱就只有堕地狱,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了。
还有其它的例子,如阿阇黎桑杰耶协眼珠突坠,格西乃邬素巴的弟子遭遇死缘等等。总之,据称对上师作诽谤的异熟果连佛都无法具说,后世必生无间地狱。
桑杰耶协的眼睛为什么会掉了下来?是因为他带了很多弟子上路,半路遇到上师,他装作没有看见就过去了。上师将他叫过来,问他是否看见自己,他撒谎说没有看见,这时他的眼睛立刻就掉了下来。这是告诉我们:在上师面前造的罪比在其他地方造的罪都大,因为上师是诸佛菩萨的总聚体,在上师面前造罪就等于在所有佛菩萨面前造罪。这里举例说明这种过患。
什么叫[异熟果]?就是调换一个身子,才能成熟的果,也就是我们舍了这个身子之后才成熟的果。诽谤上师的异熟果的痛苦连佛都说不清楚,为什么佛具有那么大的智慧都不能说清楚这种异熟果的痛苦呢?因为业里包含总业和别业,总业是笼统地说恶业感苦果、善业是感乐果,但是哪一种恶业感什么恶果、哪一种善业感什么乐果,就会有很多很多种。在上师面前不如法依止有各种各样的情形,那么所感的果也一定是各种各样的,所以连佛都说不清楚。其实不是佛说不清楚,而是太多了说不完。因为各种众生有各种烦恼,很容易在上师面前造罪,以至于佛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方便来说得清楚。
最可怕是后面这句话:[后世必生无间地狱]。什么是无间地狱?就是痛苦无刹那停息。无间地狱在所有地狱中它的寿命最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阿鼻地狱,在地狱中最深的第八层。在那里时间长得不能统计了,而且没有一刹那会停止痛苦,所以才叫无间,也就是痛苦没有间隙。
当知依师法中,传法师与启蒙师(教字母等)这二者并无差别。在亲近上师期间,除了像为自利而作念诵等外,伺候、恭敬上师等一切承事都是【上师瑜伽】,是故不须别求上师瑜伽所缘。
传法的上师和启蒙教字母的老师是没有区别的,不要看成两样。藏区的启蒙师是从字母开始的,古代汉语启蒙师是从‘人之初’开始的,英语的启蒙师是从‘A、B、C’开始的。不是说教字母的启蒙师和传法上师都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是有差异的,而是我们当弟子的不能看成两样,要看成一样。以中国旧的习惯——状元回来拜蒙师就是这个道理:考了状元回来也还是要拜见启蒙老师的,他不能只去拜见后面教他大学问的老师,同样也要拜见教他‘人之初’的老师,因为根子是这样的。老师是有区别的,弟子敬重的心不能有区别,这是我要跟大家说清楚的。
什么是[为自利而作念诵]?就是念诵时想:“我今天念了经就可以得供养”。这就是为了自利。
我们不仅是在座上去修上师瑜伽,平时侍奉上师时就是上师瑜伽。什么叫[上师瑜伽]?就是视师如佛,看到上师是佛。上师本来就是佛,是我们心里没有生起。我们在上师面前,要达到心里只要一缘念就知道他是佛的水平。比如单位上来了新书记,以后大家连他的名字都忘了,见了他就叫书记,一见了他就知道是书记,不需要想他是新来的书记,要到那种水平。因此我们不需要另外再去求上师瑜伽的所缘,侍奉上师就是上师瑜伽。上师就是佛这种心平时要培养,看到上师就知道是佛,不要通过思维才知道:“经上说上师是佛,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是佛。”这就不是上师瑜伽了。
大家应该好好侍奉上师,这样就是在修上师瑜伽,这个加持力来得最大、最亲,因为上师是佛,他的加持力大,而最快的加持莫过于我们最亲近的上师。我们在上师面前殷重地亲身侍奉,就是在修上师瑜伽,我们得到的加持既是佛的加持,又是上师的加持。佛的加持大,上师的加持快,因此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好处。
阿底峡尊者有个弟子是专门给他烧茶做饭的,他看到道友们都在学修,就动了这样的心念:“自己整天都在烧茶做饭,不修怎么得了呢?”阿底峡尊者知道后就让仲敦巴帮助他一下,仲敦巴就对他说:“你烧茶做饭就是在如法修依止上师。”他心中的疑惑解了之后,就专心专意给上师做饮食。有一天他在烧火的时候突然就通达了,很多的道理他一下就明白了。所以说修依止上师、照上师所说的方法去修行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承侍上师同样是在修上师瑜伽法。帕绷喀大师也说过:“好好承事上师就是在修上师瑜伽法。”我们平时讲的是上师是佛的道理,自己现在能亲自给上师侍奉承事,不但可以受佛那么大的加持力,同时还能受到上师那么快的加持力。因此说专门给阿底峡尊者烧茶做饭的弟子,虽然他没有时间上座去专修,但由于他能够殷重地承事上师,所以可以生起通达。帕绷喀大师也特别说过:“好好伺候、恭敬上师,乃至于给上师伺疾这些事情,这一切承事的事情都是上师瑜伽法。”不是只有上座修的时候才是上师瑜伽法。
随着依师法的或好或坏,八种功德与过患也如影随形各各出生。依止时也应将【上师即佛是金刚持所许】等作【观察修】以教理成立之科判分摊而修。
如法依师我们就可以生起八种功德,不如法依师我们就可以生起八种过患,这些大家在《菩提道次第》里翻一下就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如法依师就可以近得佛位,诸佛悦意等等,如果我们不如法依师就会永远堕入地狱之中,永远不能值遇上师。没有上师我们怎么得了?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上师即佛是金刚持所许]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上师是佛不是一般人所说的,而是金刚大持说过的,金刚大持是不会说假话的。由于我们没有根器亲见佛,佛因为不舍有情,为了救度我们,他只有现与我们合适的身体,这种合适的身体就是人身。佛以人身来教我们就是上师,所以他只能现上师相来与我们接触,并教导我们。如果佛菩萨要度畜生道的有情,他同样要现身到畜生道去。大家看到狗在汪汪叫,它同样是在说话,不过是另一种语言罢了,就和外国人说话一样,我们不能懂。中国各地还有各地的方言,你如果不懂方言,去那些地方就麻烦了。
佛度生的时候既要合众生的种类,又要合每一个有情的烦恼,或者说是要合他们的毛病。比方你喜欢听音乐,他就给你讲音乐的道理;你喜欢文学,他就给你讲文学的道理。佛说这些世间事都是要丢舍的,假如佛直接说这些东西全部都要丢弃,就等于把大家都推到佛门外边去了。世间人现在还没有学成佛法,所以他只能先用大家喜欢的事情来联系感情,让大家听后感到是对的,才能慢慢将大家引导进入学修佛法。
说句老实话,就像大家现在的情形,生活压力这么大,我们不能说让大家把工作放下来只是学佛法,只能说:“你们还是要把工作搞好,把生活搞好,然后挤出时间来学佛法,不要只顾跳舞玩耍,用这个玩耍的时间来学佛法多好。”。
佛之所以是对机说法,就是因为众生难度,要是没有大悲心,就不会这样对机说法!比方母亲像带婴儿,她如果一会儿不仔细,孩子的粪便就会弄到自己的身上,就是这么困难,没有大悲心怎么能做得到这些事呢?还不要说度生这种难做的事,就以世间的工作来说,多数人对自己的职业都不大喜欢,因为天天都要做就容易生疲厌。别人跟你说些什么都高兴,一说到工作上的事你就要摇头:一是自己说不清楚,说了人家也不见得听得懂;二是自己也感到讨厌:“天天都在忙这些,厌烦透了,他还偏偏问我这些!”所以说没有大悲心就不能把度生这样难做的事情做好。
我们要学修佛法,现在就要赶快将修慈心、悲心这两样修得在心里有些模样,这样自己做什么都不觉得苦了。假如这两样心没有生起,你就会感到:“这样做我吃亏了,要是再叫我做,我就累了。”你会事事为自己想,为自己想就不会有度生的心。换句话说你所走的就是小乘道,求自我解脱,没有普渡众生的大乘心。这是两条路的分歧,我不是说只求自己解脱的人永远都不能成佛,他们的心量总有一天还是要转回来,但是要重新修,还是要从发菩提心开始修。我们现在走的是捷径,从一开始就向成佛的路上走,不管自己现在的程度怎么样,都是在造作菩提。由这种造作菩提心我们天天坚持修,修到熟极了的程度就变成真实菩提心了。
我们将来要成就佛位就要朝成佛的方向努力,那么小乘道还要不要呢?小乘道自然会在我们的修学中生起,不是说学大乘的不要小乘,小乘的内容是大乘的支分,小乘的下士道、中士道和大乘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小乘认为中士道是终点站,大乘则认为不是。因此下士道、中士道只是大乘的支分,大乘最终的目标是成佛。小乘修得再好,只是在定中享受法乐,而且还要享受非常长的时间,只有在他心力渐渐弱的时候佛才能把他引得出来,在他的心力强的时候佛拿他也没办法。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殊胜之处在于叫我们不要走弯路,就像帕绷喀大师所说的:“渡河时要先将衣服扎好,不要渡一次河,扎两次衣。”在岸上扎好衣服比较容易,在水里扎衣服就困难了,因此渡河前要先将衣服扎好,不要让衣服被水打湿了。我们应该学自己最需要的,走大道才是最稳妥的,那就只有遵循宗喀巴大师的教义。
我们开始的发心就是要成佛,虽然目标是成佛,但必须从低级的入手,要从最起码的基础修起。这就等于盖万丈高楼先要将地基打好,地基没打好房子就要跨。学佛法的道理和盖房子相同:前面法的基础没打好,后面的法就修不起;前面法的功德没生起,后面法的功德生不起;前面法的功德生得很小,后面法的功德想生得大也不可能。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是:必须将前一个法修合量了(也就是本书上所说的合格了),才能修下一个法。如果前一个法修得不合量就忙着修下一个法,那么以后的法都会修得不合量,都不能修得圆满。因此我们修佛法时先不要求快、不要求多,对一个法就是要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天修,修到法与自己的心合一了,这个基础就打好了,以后修其他任何法都容易达到这个水平。这时再修下一个法不是不需要鼓劲,而是不需要鼓那么大的劲就能生起功能了,因为修前一个功德已有力量,修后一个就容易一些。
后面的法肯定比前面的法更好,如果我们修着前面法的同时又想修更好的,那么前面的法修得有多高的水平,后面的法无论怎么修都不会超过前者的水平,这个话是噶当派的教授。帕绷喀大师依止吞珠仁波切的时候,他和吞珠仁波切各住在一个山洞里。吞珠仁波切把一个法(比如死无常)教给他该怎样修,他就认真地如是修,修到自己觉得合量了,就到上师面前去汇报。上师听后觉得可以了就教他修下一个法,如果上师觉得他修得还不够如量,他就只能回去再修。这就是因为如果前一个法修得合量了,再修下一个法就容易些。现在开始修佛法的人最好不要求广的,免得把精力浪费了。先抓着一两个法门用功地修,修到身上生起了功德之后,自己身心上就有力量了,修后面的就那么不吃力,这个结果与广修比较起来要快些。
如果我们前面的法修得不好,后面的法再怎么努力也修不好,始终修得不合量。等到以后岁数也大了,福报也没有了,这两样没有了,此生自己的寿命就结束了,到那时还是没有一个法修得合量。因此大家现在修法就是不要求多、求广,一定要选重要的法、学过的法去修。初学时学了哪个法就修哪个法;已经学过的法要权衡一下自己应先修哪一个,要把哪一个法先修好,然后就拿出全部的精神来修这个法,直到达到合量。
修定虽不是求解脱方面的主要内容,但又是必须的。修定和外道是相共的,其本身不具备解脱的意义,也不具备永远不去三恶道的功能,但是我们有了定力,修学佛法的速度就可以快些。这就像我们做事应先将工具准备好,有句俗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拿一把钝刀连小菜也切不好,换一把锋利的刀切什么都切得好。定就好比工具,虽不能令我们得解脱,但可以帮我们在修佛法时容易生起功能,因此大家应该鼓劲修定。前面我说过,把定修起了是我们的一个小有成就,把因果法掌握好、搞清楚了又是一个小有成就,我们现在头一步就要先努力修的就是这两样。这两样如果修成了,我们就不是现在的初业有情,而是小有成就的有情。现在大家都是初业有情,因为一样功能都还没有生起。我们大家在这里学习仅仅有点闻慧、思慧的效力。
我要先声明,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菩萨。我们大家都算是初业有情,还算不上修行有成就的。修行要有成就起码要得定了或是把业果搞清楚了,这才只能说是小有成就。我们搞清楚了业果就等于关了去三恶道的门,《菩提道次第》就完成了下士道,这就是小有成就。假如我们把定修好了,就可以离开欲界。现在我们是欲界众生,离开欲界就没有了欲界中的痛苦,依此我们就可以修空性,就可以解脱生死。那些修外道的,认为修四禅八定就可以生什么天,于是就不断向上爬,到最后爬不动了,福报享尽了,定力消失了,还是掉头向后退。我们不要走他们的路,得定之后就一心一意地修空性。我说这些是没有离开出离心、菩提心的,修出离心是我们的正修,修定只是起帮助作用的。
什么叫[观察修]呢?就是反复思维这些道理,最后得到确定的见解,这就是观察修。我们修佛法的人用观察修得出决定见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依照修止的方法再将所得出的决定见和心两者合一修止,这个法才能在心上生得起,心才变得过来,否则就变不过来。
单知道道理就像我们内地的说法那样:某处内学院了不起,某某大师了不起,对唯识很有阐发,他的唯识几乎超出了藏地所许,与中观几乎要合一了,很了不起啊。但是我听此人的弟子讲,他临终时死相还是不安宁,这是他的弟子所说的。死相不安宁就是临死的时候法不起作用,是业在起作用,什么解肢节苦,什么恐怖相都会现。
把道理搞清楚了之后我们一定要实修。实修不要想:“一开始就修金刚大持的法,自己就成佛了!”不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从基础抓起,先从下士道开始用功,把依师法修好,把死无常修好,把业果取舍修好,把三恶道的苦弄清楚,生起怖畏。修下士道为什么修死无常呢?如果不修死无常我们就会向后推:“现在我没时间,等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了再修”;“我现在这么大的生意摊子,如果我不管生意不是要垮?”可是等把这些事情做完,自己也成了白头老翁了,还又有什么精力、什么时间来修呢?就算有时间修,自己坐也坐不起,心力也摄持不住了。我本人就有这个体会:现在和过去的区别就是我修以前三个小时的内容,现在三天也修不完,心力也摄持不住了,并且人老了之后,多坐一会儿昏沉也要和自己亲热一下,掉举也简直是非来不可,自己接触过什么就会在脑子里现起。说老实话,大家修学佛法的时间就是在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二十年最关键,这二十年的力量大,三十岁以前的大都是没弄清楚(你们三十岁以前学好的例外啊!), 三十岁以后社会的经验也有了,佛法的书也看多了,现世的因果法也看到了,和书上的也结合得起。在座的这些年轻小伙子现在就要准备好,将来你们真正生定见的时候,一定要有十来年的社会经验,你才知道当真是这样。不然你会说:“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未必会假?佛是这样说,老师也是这样说,我觉得也是很好!”佛所说的当然都是真的,你只能达到这个水平。真正将业果取舍在心里生起,需要自己有修学经验和社会经验,这两者合一之后自己才弄得清楚。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智慧的最好办法,这是我的体会:遇事情想因果,智慧就会开。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就想因果,用世间法也好,用出世间法也好,只要学会找因果,就可以生智慧。什么是智慧?对一件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智慧。智慧不是一件东西,别人也不会给你智慧,而是你对于一件事情清清楚楚、圆圆满满地知道应该怎么样做,并且得出决定,这就是智慧。这个不经过思维、不经过修行,是不能生得起的。单听固然也好,但必须加以思维,这个东西才是你的;在你加以思维之前,这些都是书本上的。
我们做观察修时就是要加以思维,反反复复地想这个道理,正面想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反面想不这么做有什么害处,最后得出个决定见,这就是观察修。得出决定见之后还要专注修,也就是天天将决定见放在心上修定,以这个决定见为所缘,天天缘念直到得定。这就好比将两个东西间刷上胶水才能粘和为一体,用定将法和心合到一起,这需要天天想、天天想,直到熟极了,才能生功能,没有达到熟极了的水平就不能生功能。
为什么要[以教理成立之科判分摊而修]?这是个道次第,前前没有生起,后后就生不起。所谓科判就是目录,就是排列的次序,必须要这样。我们的目录只是说明有些什么内容,科判的不同在于不但有目录,同时具备的还有道次第的意义,这是科判和目录不同的地方。
所谓[分摊而修]就是散分摊开,一个一个地修。修佛法不能囫囵吞枣,不能说因为这个法好,就想整体来修,整体修的结果就是将来生功能也是个笼统功能。分摊而修就比如是上面我给大家讲的,三种智慧属于一切智,你只知道总相,至于道种智以及各个的分别相,你如果不知道就必须一个一个地弄清楚,然后再合到一起,这时的含义就不同了。我们自学一门科学知识是这样的:先将教科书各个部分弄清楚,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知识,都有些什么内容,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这样才能学好。修学佛法也是同样的,除了两者的目的不同,用功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佛法是为了求解脱、为了成佛;世间法是为了世间圆满,含义不同,学习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这种观察修是不可或缺的,在西藏,能知观察修为修的只有宗喀巴大师。循文作观的是【速修】;回忆各节科判心想【这是某科,那是某科】的是【温习】。【观察修】则不同,它是把所修之法固定于心中,用许多教理来作观察。
[不可或缺]就是少不了的意思。如果我们得到了法就修,就好比拿到一个馒头,咬都不咬就一口吞进去了,连馒头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用类似于观察修的方法才能使我们明白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
为什么说[能知观察修为修的只有宗喀巴大师]呢?过去的人们是不是知道修法呢?当然知道要修法。但是只有宗喀巴大师一个人才知道将详细思维的方法用于修法,其他人只会说:“今天得到的法好,今天得到的是无上密修本尊之法,将来我就可以成本尊了!”他们就知道这样地修,殊不知如果心念没有改变,还是贪著世间的安乐,这样修下去,就是修成大威德本尊的也有可能变成饿鬼,因为他们的内障没有改变。
比如我们请来一尊很殊胜的佛像,外观看起来很了不起,里面如果是空的,这种佛像就一定不能供。我们必须在里面装东西,装什么呢?要装经书,经书是佛的语功德;还要装一些宝贝,说明是很殊胜的,是表示佛的殊胜功德的,我们在佛像里装上这些并进行供养,是希望我们将来能生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请来佛像之后里面一定要装藏。
我们这些学佛的,乃至各位出家的菩萨都要这样,不要只具相,肚子里面是空的就不得了,肚子里要有货啊!万不能肚子里面是空的,就如不能供空佛像一样,要好好地装藏,这样的佛像就是我们生功能的资粮田了。
我们学修佛法,不管是取得大成就还是小有成就,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就,今生也要争取有。就算我们连小有成就都没获得,那么小有成就的样子总该有一点嘛!未得定以前不说别的,所缘总要有,要保持所缘现得起,宗喀巴大师天天都在自己的面前没有走,我们至少要有这个本事。就算业果没有全部弄清楚,至少我们要知道坏的不能做,要尽做好的。好坏怎么分呢?损人损己就是坏的,利人利己就是好的。做一件事情既不伤害别人、又不损害自己,这就是好的,就应该做。如果这件事情能够利人,自己受点影响也没关系,能够舍己度人,都是善业。因此,就算是造作的,我们也要创造点小有成就的样子,这样才能合得起佛的心。这就和小孩子一样,从小就要学规矩,将来长大就知道守规矩。从小就调皮,不知道守规矩,长大了就会在社会上乱来。在学佛方面我们的水平现在还只相当于小娃娃,但是要学点像有成就的样子,不说真正有了成就,总是要创造点成就的样子。我说这话也不是客气,这是真实的。
我们在能够有成就之前的修习都属于创造菩提,属于创造菩提阶段。在创造菩提阶段都没有生起一些感受,真实的功能怎么来呢?就像天上不会落财宝一样,我们也不会凭空生起真实的功能,只有我们在创造菩提期间肯去坚持不懈地去做,真实的功能就一定能生起。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这样。若想这个事情能够成就,我们必须要用心、用身、乃至于用气力,这样才能最终成就。总不能说自己天天在屋里睡大觉,这个事就会成功了,肯定办不到嘛!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自己看低了:我们毕竟不同于那些不知道学修佛法的人,虽然我们是在创造菩提,目标是为了最后得解脱,在断恶、修善、修圆满,求得究竟菩提。没有圆满之前就是暂时菩提,我们现在则是在创造菩提。尽管不是真实菩提,我们已经在创造菩提,修行人都是从创造菩提开始,这个是必经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水平很低,但是我们找到了方法,找到了路,并且开始做了。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心生起:不管成就大小,心里变一点儿总比不变强,总比不变高,总比不变殊胜!只要我们的心能够开始变就止住了倒退,假如不变就会倒退到三恶道去。这不是你愿不愿意去的问题,谁愿意去三恶道呢?是业力要让你去,是贪、瞋、痴要让你去!临终时现起来的对境就是你最喜欢的、最恨的,你就非扑过去不可,一旦扑过去你就会随业往生。我说这些就是给大家鼓劲:我们大家都来创造菩提。
我们在创造菩提,简单地来说就是比只知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成佛快得多。他们将来还是要成佛,就是时间上有长短的区别,我们这些修学宗喀巴大师教法的人是走在前面的。就算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也有三品九级,我们总不会是生末品末级,起码自己身上有点底子,不说到上级,至少也该是在中级。就像看电影,你买的是楼堂票就只能到楼上看,你买了包厢票就可以到包厢里去看,大家当然都想要买个包厢座。
[循文作观的是【速修】]怎么理解[速修]呢?我就此举个例子:将来大家要背‘马车’科判就是速修,这种速修只能说不忘失道次第是些什么内容,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自己的心里要有个轮廓。修习时见到是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应‘急修’的,不是这些内容就不是我们应‘急修’的,就是起这样的作用。我们所修的内容较‘马车’科判不多一样,就不会白费气力;若是少了一样,就要赶紧补起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天天要念‘马车’科判的道理,它比《菩提道次第》的科判还详。虽然是看起来念‘马车’科判好似无关紧要,但等于自己每天过了一遍道次第,整个道次第在自己心里有了。帕绷喀大师说过:格鲁派里面随便修什么法,发心都需要缘念全圆道次第。大家可以去看嘛,上师每次讲法都是从人身义大难得、死无常说起,然后依次是如何修好下士道,如何修好中士道,最后发心修菩提心。发心修大乘法的人要生起菩提心,有了这样发心的人才能说自己现在是在修大乘法。是否殊胜从那里看?就是要从这里看:不管每次修什么法,都要叫你缘念全圆道次第,详与略就要看当时的情形。其他教派大都不重视这些:他们大都说:“今天修观音法,你们应该怎样怎样修。”他们认为修法就是修法,所以不会在未修之前缘念一下整个道次第。只有格鲁派才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你不修就算了,你不讲法算了,一切说法修习之前都必须缘念全圆道次第。
我们现在简直没有办法再给大家在每次说法开始时都缘念一个全圆道次第,因为没有时间。但是我们开始时都要求大家作一个发心:【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二十八个字就是一个全圆道次第,从皈依起,一直到完成六度、究竟成佛,这是不是一个全圆道次第?但仅是这样还不够,这只是提醒我们要这样做,如果认为这就是以菩提心在修法那就成笑话了。真正有修行的人在念这四句时的内心感受就不同,他的内心含义也不同。没有修学过佛法的人只是念这二十八个字,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有过修学的人讲【诸佛正法贤圣僧】时会将这里面很深层的意思表达出来,它代表了上师的总聚体,虽没有说皈依上师,可上师就是三世诸佛的总聚体。【直至菩提我皈依】就是说我们从发心起一直到成佛都要皈依你老人家,有过修学的人对这里的含义的理解又变了。【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就是说我们修六度四摄的目的就是为报母恩,为利有情愿成佛。其实整个菩提道就是这些,开演出来就是三藏十二部,浓缩起来就是这二十八个字。如果你对佛法是有修学的,你曾经在哪个方面用了功,你在念这四句时领会的含义就不同。比方说【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在字面上只看到这七个字,可是修菩提心的人念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为利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我自己要成佛。”这是需要有了修学,字里行间的内容才知道,如果不修,就只知道字面上的。
同样的道理,大家在看《菩提道次第略论释》时,如果自己不修,里面隐含的很多内容就不知道。大家以后自己可以去试试:初修时去看感觉好得很啊!是好嘛!修久了以后自己再看,就会发现里面还有这么多东西啊!等自己进一步提高了再看,又会发现更多的内容。佛经都是扼要地提出来,很多教授都包含在里面。就拿《菩提道次第略论释》来说,随便提出里面的两行,可以说讲两个小时都讲不够。如果单是看一遍,你会觉得自己看懂了,看明白了。有的人想要自己修,里面隐含的内容你哪里看得到嘛!里面的黄金埋在哪里,你挖不到嘛!以现在人的智慧和理解能力,怎么能理解真正的佛义是什么?这就需要经过修。初学的时候我们的理解是这样,修过之后自己的理解就不是初学时的这个样子,再修之后自己的理解又会不同,反复地修后自己的理解就会一步步增高,逐步扩大。我们是在做取心要的事,福报也在扩大,福慧是连在一起的,并不是单一的。培福的时候不见得没有智慧,因为我们需要动思维;修慧的时候不能说没有生福,所以说福慧是相关联的:培福的时候就是在修慧;修慧的时候也连带在生福,两者是不分离的。只有佛法才这么善巧,其他的方法是找不到这样善巧的。
按哲学来说,只有佛法才圆满,世间任何哲学都有局限性、片面性,都不圆满。一切哲学只有佛法才最圆满,它不会偏向哪一边,它对一切万事万物,乃至畜生都是没有偏爱的,因此它的道理才能成立。能遍一切境最宽,理才最正确,有偏向就有局限,就不圆满。就算你的道理很好,但也不是圆满的。
举个例子说吧,我们对贪欲境数数作意,就是一种【观察修】,由此贪等烦恼愈来愈强烈,直至出生觉受。相反,如果你对【上师即佛是金刚持所许】等依次作观察修的话,证悟的觉受就会速速生起。
帕绷喀大师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观察修。假设你喜欢上某件东西,如果你天天想“这个东西是可爱啊,真是可爱啊!”越想就会越爱得厉害,越想贪欲就越强烈,直到产生意乐的感觉为止,受用这样的境界,就是一个观察修。我们对佛法也要这样,我们越想:“这个道理好啊,这是我要学修的!”才能生得起修佛法的心念。不仅如此,我们能做观察修才能将正反两面的道理都搞清楚;正反两面的道理都思维清楚了,我们才能选一个好的,而不会选一个坏的,观察修就是起这个作用。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是观察修,观察修就是要大家肯去想,才会生起认识。
比方我们天天想【上师即佛是金刚大持所许】,上师即行佛之一切事业者,现在没有佛在世上做,只有上师在做,上师不是佛吗?佛从不舍众生,他仍然在度有情,哪个在这世间度有情呢?只有上师在度,如果上师不是佛,他怎么会度有情呢?这样的事情只有佛才能做,而现在是上师在做,上师是否就是佛呢?还有一条: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有时可能会把上师的功德看成过失,会有这种情形的。这些道理我们通过反复地修,才能认识到上师就是佛的道理,就能生起上师是佛的心。如果我们知道上师是佛的道理,却没有反复地想,知道道理和心里生起是两回事。这就像修定一样:上师告诉我们该怎样找所缘,该怎样修,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了,可是如果自己不去实修,所缘就不能现得起;所缘修得现起了,后面还有九住心呢!每一住心都有修的方法,都需要自己去实修才能生起功能。
一切修法都先要进行观察修,整个修法中大约百分之七十都是观察修,这个数字恐怕我还说小了,应该说几乎全是观察修。比方说修定是否只是专注修?修定用不用思维?只要用思维就是观察修。自己不作观察,一会儿昏沉来了,一会儿掉举来了,那该怎么办?自己总要想:“昏沉来了是我用功没有用好,心力太放松了,对于所缘没有抓紧,我要赶紧抓紧。”所缘抓紧之后掉举又来了,自己心里还是要清楚:“掉举之所以来是心过于用劲,所以要缘念其他的东西,需要将心念放松一点让所缘回来。”心力放得太松昏沉又要来了,就要再抓紧,这时就要用正知。正知是用来观察自己的心力用得如何,这些都离不开思维。不能像有些人所说的:修个什么也不想。如果你什么也不想,昏沉来了怎么办?掉举来了怎么办?要么昏沉来了就随它去,昏沉太大了就干脆睡个觉!有些人说:“我什么也不想就是在修空性。”这其实是自己骗在自己,什么都不想的所缘就是什么也不想,心里就要想着什么也不想,这不是所缘吗?没有所缘就不能起思维,用世间法来说无论想什么都有一个对境,没有对境就起不到思维。
有人来问我什么叫闷绝位?,闷绝位就是将遍行风全部收回,遍行风与心是相连的,心无所缘,心看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闷绝位。但是闷绝位不等于睡着了。我们修法到了最后的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是要把遍行风全部收回,是要经过闷绝位的,但不是现在的修法,而是修到最后的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才需要通过这个闷绝位。如果我们把经过闷绝位的情形都修得有把握了,等到自己死的时候就有了保险,就不会出问题了,因为死的时候还是要经过闷绝位的。
我们要知道:学修佛法与我们的现在有关,与我们的死有关,与我们未来成佛有关。一切修法之间都是相关联的,不是某些人错解《金刚经》中关于过渡船的说法,认为任何修法都是起过渡的作用,过后就不需要了,那是错误的。《金刚经》中前面说有,后面说没有,是为了让大家对法不要执实。
我们从凡夫修成圣者,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有造作心的,按现在说法就是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必然有这样的阶段。有人问:佛为什么现在还在?从世俗方面讲,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因为他是从凡夫修成佛的,是有为法造作心而修成的。有造作心就有生、住、异、灭,成佛之后他不出定,还在在定中不断地修,他的功能就能不断地出生,由于他的功能不断出生,永远都在出生怎么会灭亡呢?所以佛现在还在。
我们现在的修学水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可能,但只要我们坚持不停地修学,生功能的东西天天都不丢,也就是不断地出生,就能继续修下去。今生可以修,来世可以修,未来生还是能不断地修,一定能修到成佛的那一天。我们只要修到入定了,就是在修出生、成长。佛度生不是用他的报身而是用他的大悲心,他的大悲心不舍一切有情,当初他要成佛度生就是这样的心,成佛是为了实现他的愿力,无论哪个有情缘念他,他就能现在其面前。
人们传说清定上师是康萨仁波切再来,康萨仁波切是四十年代圆寂的,清定上师现在九十几岁了,在康萨仁波切圆寂的时候清定上师早就出生很长时间了,反过来说,清定上师出生时康萨仁波切还没圆寂,怎么能说清定上师是康萨仁波切再来呢?从世间法的道理上这个说法是讲不通的,但是从佛有无量数化身的道理上就能讲得通。佛只要一动念就有一个化身,他只要觉得需要就可以来一个化身,他觉得因缘该到内地来,他的化身就可以来了。虽然在世间法上是说不通的,但是从佛的化身上说,我们现在的清定上师就可以是西藏的康萨仁波切,不存在是否转世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凡人在这里受生就不能在那里受生,根本不能用同一种说法来解释。
一般说天天想就叫做修,天天思维就是修,从道理上来说,思维就可以得出决定见,但是有些内容不结合自身修就得不到决定见。比如我们只是从道理上知道三恶道苦,堕三恶道恼火,自己心里就生不起。这如同隔岸观火一样,看到别人家里失火,远远地看那里的火烧得好厉害,虽然也会感叹火烧得这么凶怎么得了!但是和自己亲临火场的感觉就是不同。我们在修断三恶道时务必要结合自己:“三恶道如此的苦,我堕了三恶道怎么得了?”这样才能生得起害怕三恶道苦的心,隔岸观火是生不起这样的心的。修法必须要结合自身,只有将自己结合进去才不会隔岸观火,如果不将自己联系起来想,就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和自己没有关系吧?其实如果不断恶、不忏罪,我们就肯定会去三恶道。什么时候会去呢?当自己的呼吸只有出没有进了的时候就会去了,用不了很久的时间!如果我们天天这么想,就会生起害怕三恶道苦的心。
有人会这样想:“管他的哟,我的寿命至少还有二三十年,或许还有三四十年,甚至四五十年,慢慢地修就是了,未必我就要死了?”但他不想想:假如自己明天出门遇到车祸该怎么办?这是谁也保不了险的,就是有再好的身体,被汽车一撞,生命就完结了,这样的事情是防不胜防的。学修佛法为什么要念死无常?我们念死无常才能生起马上修佛法的心。有人说:“管他的,自己才二十多岁,以后起码还有几十年时间。” 如果这样想你还肯鼓劲修佛法吗?也有人说:“慢慢来嘛,现在我的生意还没做好,等过了这阵子再来修。”如果你的生意永远做不好怎么办?死会等你将生意做好吗?还有人说:“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把家里的担子交给他以后我再来修。”实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万一孩子调皮不听你的话,你一天到晚为他操碎了心,家里的担子还能交得过去吗?所以修佛法不能等条件完备了才开始修,要在现有的时间里挤出时间来修,这是很重要的!
初修佛法先不要求多,不要什么都学,学多了会修不起。开始修的东西越简单越好,生起功能之后再增加。就像我们感觉自己有挑起一百多斤的能力,就挑一百斤;以后感觉自己有挑起一百二十多斤的能力了,再挑一百二十斤,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我们的能力只能挑起一百斤,都不要用尽一百斤的气力,气力用满了就不能坚持。这时如果只挑八九十斤,那么天天都会轻松愉快。如果自己只能有挑一百斤的气力,天天都要挑一百斤累不累啊?万一哪天自己休息得不好或是感冒了,还挑得动吗?帕绷喀大师的教授是要我们培养堪忍性,有了堪忍性还要适量地用,总是要留点余地。举个小例子:吃饭时你吃得太饱了能舒服吗?如果吃个九成饱是不是觉得舒舒服服的?如果吃得快胀到喉咙了,你就会感到很不好受。修佛法的时候障碍很多,修过量了,自身的疲劳和堪忍性不够就是我们的障碍:“哎哟,修不起了,今天我太累了,管他有没人看见,我休息一下再说!”这就是来自自身的障碍,而不是来自外界障碍。
《三主要道颂》中,依止善知识法是以【敬礼诸至尊上师】这句话来表示的,随便说一下,这里所说的【主】、【尊】(汉文合译为【至尊】)、【上师】三者可分别配合下中上三士。
这是帕绷喀大师给我们解释的[依止善知识法],这里的[敬礼]可不是仅仅是行礼,其中包含着要依止善知识。历代的上师有亲传、有疏传,亲传是免受教授给你的上师,疏传就是历代的传承上师所传教授。比如说昂旺朗吉堪布上师教我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就是亲传,帕绷喀大师的教授就是疏传,中间是由昂旺朗吉堪布上师传过来的,这就是这部书里分为亲传上师和历代传承师的含义。
这里的[主]、[尊]、[上师],帕绷喀大师给我们讲的是: [主]指我们要把上师看成金刚大持。[尊]指我们要把上师看成佛,[上师]就是指亲传上师。这在我们修《上师供养法》、修《六加行》里面都有:宗喀巴大师现的是上师的像,他的心里是释迦佛,释迦佛的心里是金刚大持。黄教不共的是在这三尊的背后,还有文殊菩萨(这在《六加行》里面也有),这三尊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父,多少佛都示现上师,当其成佛后又示现弟子像,当其护持圣教时又现护法像。黄教之所以殊胜就在于上师、本尊、护法,都是文殊菩萨三合一的化现。现在我们修的就是亲见上师,当修到有一定水平我们就可以亲见释迦佛,再修到有一定水平我们就能亲见金刚大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