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逆缘是修心的良药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6

逆缘是修心的良药~衮却格西讲述

 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同时具足一切修学佛法的内、外在条件──八暇、十满的人身,应该庆幸自己。这么难得的机会,未来要再一次遇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的话,也不是永远拥有的。所以为了追求无量来世的利益,我们应该生起清净的皈依心,而且很谨慎地注意因果的问题,也就是何种行为该断除、何种行为该修持,按照自己目前能力好好做,然后逐渐使业更清净。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希望来世能够生到人、天善道,这个目标是很不够的,因为人天道的安乐只不过是短暂的,并不能永远保持。生死的本质是苦的,不管是苦苦、坏苦或者是行苦。

 在生死当中没有绝对的朋友或敌人,身处上层或下层社会,也都不是固定的,所以生死里面的现象不可依赖。我们在生死轮回的经历,就是经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不断地投胎到不同的生存状况。除非达到觉悟的境界,我们才能脱离生死苦。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只是由于你已经无法忍受自己的苦,而想脱离它,这个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所谓大乘,是指你发心学佛唯一的动机是要使一切有情脱离痛苦,成就究竟的安乐──佛果。为什么说「大」,因为这个心是很大的。

 因此,不管我们所用的法门是禅思、诵经或念佛,只要动的念头是为了能利益一切众生,那怕仅是诵一部经或念一句佛号,所造的功德就是像所关心的众生的数量那样大。假定这种随时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态能够维持,那么就连穿衣、吃饭等行为,都不会造恶业,因为它的基础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

 然后我们把一切善业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它变成众生安乐的因。也许你会想:「这样回向的话,那我自己什么都没有!」这个念头来自把我当做实有的那么一个无明,也来自爱惜自我的心。两者都是根本的惑、痴。事实上我们真的利益一切众生时,间接地也是在利益自己。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一切修持、所作所为都仅仅为了众生:如愿生善趣,只因期望利益一切众生;追求佛果,也只是希望能给有情安乐,也就是,修我们的心,培养这么一个利他的念头,那么我们碰到任何的困难,都会变得非常渺小。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发怒,拿武器来攻击我们,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心有问题,不但不想报复他,反而只会生起悲悯心。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什么敌人要夺取我们的财物,危害我们的身体、生命,我们也可以把他当做中了烦恼的毒而发狂的众生。如此思惟,可以减少对这类众生的嗔恨心。

 对一般行者来讲,如果他受的损害小,如小东西遗失、碰小伤,要忍受,还可以。但假定是重大的损伤,要在这种状况下维持平衡的心态,就很难。除非已经成就忍辱波罗蜜,而且调伏了嗔恨心。不过这是例外。对修菩提心的菩萨而言,无论遇到的伤害或损失有多大,他的反应是感到非常喜悦,而且深深感激。为什么菩萨在有损失的时候会感到喜悦呢?因为当财物丢了或身体受伤,他会感觉到这是还多世恶业的债。相反地,人家给他东西,并不会很欢喜,因为他了解这只是进一步造新的债,而且不只是债本身而已,还有利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他都不会很欢喜。

 一般而言,我们不熟悉这种观念,从未培养我们的心来习惯它,一旦碰到损失、伤害,很难马上有如法的反应,只会再造更多的恶业──生起种种烦恼、不善的念头,所以除了损失以外,还加上更大的损失。这是多么划不来!不如去思惟:宿世的债,现在就还了。尤其,那种感激的心,不能生起的话,最起码不要起嗔恨心。假定我们能够这样修心,是非常值得、有意义的。

 有故事说,某人曾接受一大块肉跟很多奶油,为要还这个债,来世便投胎为牛,生在送他奶油的人家,让那家人挤它的奶。多年后,有次天灾,牛被大水淹死,就冲往给过他肉的人家里,他们便吃它的肉,直到肉尽骨出,只见上面刻着字,说:「奶油跟肉的债已经还了。」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所谓逆缘──看似困难或不如意的情况,是可以怎样转化为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有利的条件。通常我们有损失时,感觉都是不很妙的,但实际上按照修心的这个法门来讲,可说是宿债已还。因此表面上是损失,其实我们获得很多。

 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一些物质的财产,但除了真正需要的以外,如果拥有的财富太多,真正的行者会把它视为一种障碍。有故事说,有个人获得了一大块田,可以抉择自己耕种或变卖。他选择自己来。而为了能自己耕作,就娶妻,努力生子。人家问:「孩子怎么那么多?」他回答:「我需要帮手。」所以他一辈子都花在那么一块田上面。

 可见,不管我们的财富有多少,所想的只是要维护或增加它。我们整个心不由得被卷入,相应的心所法如贪欲、吝啬,统统会一个个冒出来,也就是说,把我们困在生死里的因会不断加强。因此对修学佛法来讲,财富太多,是一个障碍。因为它防止我们把心放在佛法上,不能很清净地修持。如果没有很多财富的话,才是能够好好培养佛法的基础。

 有句谚语说:喝醉的人一直想喝酒。同样地,富有的人一心想怎样能更发财,甚至贪求很贫穷的人家所拥有的东西。所以财富变成不断贪着更多财富的基础。当然是有例外,也有人懂得善用财富,把它用在做善事、供养佛法僧。但假定只是不断想累积财产,并不拿来布施或做善事,那么这种人所拥有的财富,就等于他来世生到饿鬼道的因的宝藏──因多得犹如一座宝藏。

 因为他为了累积财富,造了许多恶业,使很多其他众生受苦,结果他带到来世去的是这种恶业,费心累积的财富却留给别人享用。对菩萨道的行者而言,财富不多,反而是他学佛的宝藏。因为他少欲知足,就有办法把心放在佛法上。讲到这里,请各位不要误会:要修学佛法,就必须当乞丐才对。重点是说,我们不要不断贪着更多,而要不管获得或损失,心都不受影响。获得时,不会高兴,而且懂得怎么善巧利用;有损失,也不感到难过,反而把它当做可能获得更多的基础。

 通常假定有人说我们的坏话或骂我们,我们就会感到很不是滋味、忿怒;相反地,人家讲了什么好话,就很兴奋。实际上,听到赞美的后果只会让我们感到骄傲、自大,进一步增长烦恼,妨碍我们好好修学佛法。所以下一个结论:当受人称赞,我们没有理由很高兴,而当被人指出错误,或被讲得一文不值,我们应该非常高兴。借着人家的批评,我们一方面可以注意自己有哪些缺点或不正当的行为,另一方面过去世口业的过失会净除,以免来世投生恶道。

 换句话说,批评我们的人是非常慈爱的。他就像是善知识、师父,把我们带离开恶趣。因此我们应该照顾我们的心,认识清楚:如果受到赞美,不值得高兴;反之,在别人的批评中,其实可以找到自己的安乐。

 朋友和敌人也是一样。世俗的想法是,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就觉得很亲切、高兴,而碰到所谓的敌人,就分外厌恶。然而我们思考得比较深入的话,可以发现:对亲朋好友的执着,只是我们进一步贪着的基础,犹如把人捆在生死里的绳索一样。而如果要成佛,则必须要有敌人。

 当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有个随行的侍者,脾气非常不好,连细微的小事,都可以很生气。尊者的弟子觉得很奇怪:「师父怎么会有那么一个侍者?」阿底峡回答:「他是我修习忍辱的一个对象。」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也提到,敌人比上师还珍贵。因为忍辱的无量利益,不能依止上师、三宝而生起,是要依止敌人才行,所以从这点来看,敌人比上师还珍贵。何以忍辱那么重要呢?因为恶业中没有一种比嗔恨心的力量还大。

 嗔心的果报是要堕落到热地狱。如果我们觉得热地狱里的苦会让自己受不了的话,就可以了解,碰到伤害或不如意的事,不用嗔恨心来回应,反而修忍辱,是很划得来的。更何况,不起嗔心报复和进一步思惟忍辱无数的利益,都有莫大的功德。

 因此不管我们跟什么人生活在一起,或在那个团体里,如果有那么一个可以生起嗔心的对象,就要好好利用机会来转化我们的念头,修习忍辱。尤其是利用他的念头来修我们的心。培养那么一个善心,对自己无量来世来说,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它不只是安乐的基础,也是取得成就佛果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至于有人学武术、拳击,为了赚钱或出名,跟别人拚,他也可以忍受皮肉之痛。因为他的动机不清净,跟在此所谓忍辱不同。

 再谈一般世俗的看法是,假定一切都很顺利,就高兴庆贺,而碰到苦的情形,就觉得受不了。然而对菩萨道的行者来讲,顺利、舒适的情形,不值得高兴,因为他了解,如果不把它用在成就佛果的善业上,那只是在耗掉过去世所累积的善业,反倒是苦的状况,让他觉得欢乐、值得。因为他平时发愿都要替一切众生代受他们的苦,一旦经历苦境,便是满了他的愿。这是菩萨的修行。

 至于我们虽然不应该刻意追求舒适、安乐,但经历的话,应该把它当成遍满虚空的海洋,然后供养出去。而遭逢苦难,可以把它想成是还恶业的一种方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患绝症的人,在那种情况下会想到佛法、三宝等归依处,想要布施、供养等等,可见,苦反而能促使我们的心生起善的念头。

 也许有人觉得自己修得很好,经常布施等等,却不断遭遇到障碍,他看到别人既不学佛,也从不布施,反而一切都很顺利。这样的思惟是对因果不了解,属于邪见,不应该这样想。

 修学佛法的人,平时看起来受的苦比较多,但事实上他把恶业都净除了,剩下的只是善业。而那些常常造恶业的,虽然一切都很顺利,没什么障碍,但是一旦他的善业用尽,他有的只是一大堆恶业,往生的时候,便直奔恶趣。

 如果我们能够修心,懂得用这些善巧方便来转化一切逆缘、困境,那么我们在佛法上的心便会不断地有进展,而且获得的利益很大,可以说,我们已经入了安乐城。

 又假定安乐来的时候,我们不去贪着它;痛苦时也懂得怎么转化它,则可以说,我们已经活在安乐城中。总而言之,这个法门的要点是,当经历很顺利的情况,我们就应该思惟:这全是一切有情的恩惠,是来自三宝的加持;经历到痛苦时,应该思惟:这是在消除过去世的恶业,而觉得很欢喜。以上是简单地说明,如何把逆缘转化成佛成佛道。


{返回 衮却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认识食子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关于水供的开示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度、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众——顺着生命的洪流前进[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杂阿含经选集 四十、自依法依[栏目: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三章 “观照”是消溶六道轮回天罗地网的如意宝珠 菩提之三[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为善要让天下皆知[栏目:人行道]
 宽恕他人就是给他新的机会[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少欲知足 美满人生(李豫川)[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一[栏目:无著菩萨]
 解脱之前的两条路[栏目:仁焕法师]
 诵药师经延寿[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三八)[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