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所缘缘论义贯 目次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734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台湾大毘卢寺

美国遍 照 寺

敬印

佛海枢要(七)

相宗系列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目 次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三、何谓唯识学?

1、从唯识二字看

2、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3.从心所有法看

①从行心所看

②从别境心所看

③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

④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

⑤从无为法看

观所缘缘论原文

观所缘缘论义贯注者引言

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者

第二章 释论文

第一节 破斥外道计执

1.总破二邪计

2.破计极微是所缘缘(别破之一)

3.所缘缘的定义

4.明示外论以极微为所缘缘之条件不充分

5.破极微之和合体为所缘缘(别破之二)

6.明示外论以和合为所缘缘」之条件不充分

7.结论

第二节 破诸转计

叙述外论转计极微有和集相,能为所缘缘

2.破和集相之一

3.破和集相之二

4.外论再转计和集有衍生物能为所缘缘

5.破再转计──从形状与大小之觉知应无差别来破

6.预破再次转计(破极微本身亦有差别

7.结论:本宗极成

第三节 成立正义

1.成立内所缘缘是有

2.释疑

3.成立增上缘依不无

4.辨根境识一异

第四节 总结:所缘缘唯内境

附:唯识学与百法概要

第一节 唯识学概要

一、何谓唯识

二、五位百法

三、心识之构成

四、心识如何生起

五、研究唯识之目的

六、学佛的最难处──性相融通

七、通达性相的两种修法

八、学唯识之难处

大乘五位百法表


第二节 唯识五位百法概述

一、第一位──心法

二、第二位──心所有法(总共五十一法)

1.遍行(五法)

2.别境(五法)

3.善(十一法)

4.烦恼(六法)

5.随烦恼(二十法)

6.不定(四法)

三、第三位──色法

四、第四位──心不相应行法

五、第五位──无为法


第三节 五蕴与五位百法之关系

第四节 结论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二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罗跋多罗、青目、婆薮、佛护、青辨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基本上都属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且研习法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

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经典则为一经一论: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其根本经典,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则为六经十一论:

A、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又名厚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毘达磨经、最后二经未译成汉文。

B、十一论: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以上无著菩萨造、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分别瑜伽论、本颂亦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此论未传译、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十地经论世亲菩萨造、系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者集量论、陈那菩萨造、义净译、已亡佚,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

由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经典,其中之六经皆是佛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说或造,包括弥勒、无着、世亲、陈那等。

至于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无著菩萨系在佛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凭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爰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神于其中印度阿踰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辨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无著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系无着之弟,起初修学小乘,后受无着所化,归依大乘,并承无着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主,着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尤其是唯识三十颂,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法师入印求法,即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得其师承。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继承玄奘大师唯识之教者颇众,其著名者为: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窥基为绍承玄奘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亦时称慈恩宗。新罗古韩国名僧太贤从圆测之弟子道证学法,着有唯识论古迹,世称为海东瑜伽之祖」。

以上为狭义的法相宗之根本经典与传承。至于广义的法相,则泛指大乘唯识宗、小乘俱舍宗、及六足论、发智论、大毘婆娑论等。

兹将以上所说,简单表解如下:

大乘佛法中观学派龙树、提婆等(般若诸经、三论)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禅 宗(性宗)(相宗)瑜伽学派弥勒、无着、世亲(华严、解深密、瑜伽论)瑜伽学派之传承:尊释勒弥着无亲世那陈性无法护贤戒奘玄

最后,从瑜伽宗的根本经典之六经来看,除了最后二经中土未译外,其余四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皆是所谓性相圆融,亦即,有性有相,并非纯是法相之学。更有进者,这四部经同时也是性宗的根本经典;尤其是楞伽经,更是禅宗达摩祖师传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刚经。可见,即使在禅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圆融、性相不分的。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显密不分的:因为华严、密严、解深密,乃至楞伽也是显密二教所共尊的。然而其后,以众生根器转钝,不堪受持全体大法,因此分门修学,各擅其长。然而依法之本源与发展来看,此系不得已之事,并非法本有分派,而实系人根转浅所致:并非法有二种、三种或多种;种种法教实系如来法身之一体;众生不堪全体大法,故别受其部分之法。然其要者,若欲求无上菩提,切莫以自所修学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显或密,执摸象之解而言:这就是如来法的全部!因而得少为足,甚或是自非他、种种妄想分别,乃至互相攻讦、诤斗,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入正理。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

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与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合称为法相唯识。然而法相与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部,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俱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没有。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因为唯识一词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且为多宗所共享,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

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之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天台等学,都可以说是研修性宗之学。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至于相宗,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乏人问津;及至明末,方有蕅益大师、憨山大师、明昱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其后却又告式微。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识学,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切确、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学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分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

由于唯识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批注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批注之文,皆多深奥难解,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达;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斗诤、莫起违逆之意,更勿兴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直趋无上菩提。

三、何谓唯识学?

唯识学之义,一言以蔽之,即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

兹释如下。

近代由于科学昌盛,因此大众都十分崇尚科学。而于佛教中,亦有此风尚。其中以一些唯识学家之见,更为显着。他们看到唯识学中诸多法相,及其脉络分明的关系,觉得唯识学很科学,而且唯识学所研究的主题,亦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所以他们便把唯识学当作佛教心理学来研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1.唯识学虽然很科学,但它究非科学;因为佛法虽可以很科学,但佛法是超乎科学的。同理,唯识学也非佛教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世学世间的学问,所谈的是世谛,而唯识学则是出世法,所参究的却是出世谛,出世之正理;故两者不可混同;更不可因唯识学与心理学在题材上有少许相似之处,就因此令佛教徒觉得自己身价百倍,或赶上时髦,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若这样想,即是:以世法为贵,以及以世法来判别佛法的高下──也就是这种观念的错误,而令某些佛学家以科学的标准,来重新为全体佛法作判教的工作,从而导人疑、谤种种佛法。

2.若定要说唯识学是一种心理学,则须知它并非普通心理学,而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这是一切学唯识的佛弟子,必须要知道的事。因为佛及菩萨慈悲开示唯识正理,都是为了帮助佛弟子修习菩提正道,不为别的,故是助道心理学;又,唯识学所处理的心理问题,都是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会碰到的种种现象、问题、或困难,以及如何去面对、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学。故此助道心理学,其内容、题材、及目标,大大不同于处理世间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学。因此,唯识学可说是一套专为佛法修行人设计的修道心理学,故不能把它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

那么唯识学的唯识二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此外,并无他物,故说唯有识。易而言之,即华严经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而此语的另一半,唯识的部分,则在相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故知,性宗的唯心,与相宗的唯识,在真实内涵上,实无差别,只是所对的根机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别,如是而已;是故当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又,如来说法之常途,常是性中有相、或相中有性,乃至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只是广略开合不同,主伴有异。例如若对相宗之机,则广说相宗之法,而略说性宗,乃至点到为止。反之,若对性宗之机,则于经中广说性宗之法,略说相宗,乃至点到为止。至于显密的广略开合亦如是。如来如是说法之用意为:

1.令学者广种善根──以诸菩萨没有只修学一法便得成佛者,皆是三大阿僧祗劫修无量福德资粮,广度众生,然后方得作佛。

2.令菩萨于法知所会通──诸法之性本通,众生以自心闭固凝滞,故于法滞碍不通: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则法自然通达;如来欲令众生借着于法性之会通,而达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说。

3.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断除对法之偏执。再者,有些经典,所对之根机为圆熟之大机,于彼等经中,如来即为之开示性相融合之无上法教,例如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皆是。

其次,唯识学之意义,可再从唯识二字,及五位百法来研讨,便可更为详细:从唯识 二字看:

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缚,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

二、、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唯识百法,大类分析一切法为有为法及无为法,这两大类法即摄尽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世尊开示此法,为令诸佛子了有为、证无为,其宗旨则在出世的无上圣道,亦即是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亦即唯识之胜义性,也就是圆成实性见唯识三十论颂及成唯识论。故知如来一切所说,皆是为了拔济一切有情出于有为生死之苦轮,达于涅槃、菩提此即所谓二转依的出世圣道。可叹当今末法,有人讲说如来法,却作颠倒说,令人贪着世间法,于有为有漏之福,种种营求,却自诩为修行大乘,或说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殊不知这是误解及曲解禅宗六祖大师之意。六祖是说:不离世间觉,并未说不离世间迷,此其一;又,不离世间觉之义为:不能离于对世间有情的悲心、菩提心,而能证得大觉;此是正义。因此祖师之意,并非教你继续贪爱、恋着世间,而能证得大觉。是故莫错用心。若错用心,错解佛经,一切所修,枉费辛勤。故知正见之善根在学佛上,极其重要:以正见故,能正思惟,抉择正法;如是一切所修,功不唐捐。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这四位之法,总名为有为法,也就是说,这四位法即该摄一切有为法尽。如来如是开示,为令众生了心为本,其它一切有为诸法,若色若心等,皆是心体心王之作用与变现。如是了已,行者返求自心,不向外驰求,得达其本。

3.从心所有法看

1、从遍行心所看──
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了知心识的作用中,普一般的条件,共有五个:作意、触、受、想、思。

2、从别境心所看──
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知修行中诸善法生起之相、状、及要件,共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所以,修行人想要修行善法、或断恶修善,或灭罪生善,必须具备这五个条件,才能奏功。

3、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
这就显示了唯识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令人断恶修善。而佛法中所谓善,不是世间法中之善、或有漏福报,而是能成就无漏圣道之究竟善法,共有十一个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佛是为了断烦恼的烦恼,到底是什么?烦恼依唯识百法,则分为二大类: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根本烦恼又称大烦恼,简称为烦恼,共有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共有二十个: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读者大德您若仔细看一下这六大烦恼及二十个随烦恼的内容,便知为何唯识学是修道心理学之因;因为这些烦恼及随烦恼,只有对佛法的修行人要证菩提的人来讲,才是大病,才是恶,才须断除;若是世间凡夫人及外道人,并不以此为当除之病;因此,狭义而言,唯识学上修断之事,乃至广义而言,一切佛法上的修断之事,所欲断之恶、烦恼、不善法,皆是以此六根本惑及二十随惑为代表。是故修学唯识法相,不但不会与他宗抵触,而只会令所修、所知更为充实、明晰、精当;易言之,即令行者更加清楚要修什么善、断什么恶。故此三位心所有法善、烦恼、随烦恼,即指出了一切唯识学的基本骨干:修善断恶。换言之,唯识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即是教人修善断恶,以断惑故,故能证真,通达趣入第六位的无为法。若通达无为法,即是三乘贤圣。

4、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
唯识之义,为令行者了知:除心所有法外,尚有与心不相应的行蕴所摄之法,以及内外的十一种色法,以俾于修行时不迷于色、心等内外诸法。

5、从无为法看──
此为令知唯识学最终之目的,不在名相言说,而是与一切如来所说法一样,在于断惑证真,达于无为之境。此乃唯识宗与一切佛法之共相。而且,由于唯识学是大乘法,故亦与其它大乘法一样,其最终之修证旨趣悉在于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即是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论颂所说的唯识实性唯识三十论颂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亦称圆成实性。因此唯识瑜伽行者所欲修证者,即是大乘共法的真如无为;然此真如法却是不与其它四乘法共的:不但不与人乘、天乘,乃至不与声闻、缘觉乘共,更不与外道共。唯有大乘根人,方能正信解、修证、趣入。此亦是一切如来成佛的密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切诸佛的因地法行、净圆觉性大方广圆觉经。是故当知,释迦如来及弥勒菩萨未来佛于唯识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及唯识性,实与大乘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无二无别,悉是最高、最上之法,以诸如来皆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故称如来,诸正见佛弟子,皆应如是知。

由以上从唯识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则更可了知唯识学实际的意义及旨趣,皆是为了修证无上菩提,亦为护持如是正义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斯有相宗系列之撰注,以期一切有情,于如来正法悉得解行相应,共同护持正法,远离魔事,疾入无上菩提。是为序。

释成观识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佛历二五四六年四月初四日

(公元2002年5月15日)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所缘缘论义贯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下一篇:《心经系列》成观法师 作者简介
 禅之甘露 第十章 习禅五阶(下)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三)
 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观所缘缘论义贯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一、释论题、论主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真理观[栏目:达照法师]
 彻悟人生 第三十八个故事[栏目:觉真法师]
 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栏目:张秉全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