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之甘露 第六章 不净观之一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52

第六章 不净观之一

现在我来进一步介绍一下五停心观中的第二种观法——不净观。而且梢后我们就可开始练习这个法门了。在作不净观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有三样东西对我们趋向菩提是绝对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我们称之为,三毒」;三毒即是贪、瞋、痴三苦。

倘若你的师父或老师所教的——不论是我教的,还是别人教的——都是要你在断除三毒上下工夫,则其所教便能令你走上菩提正路;反之,若其所教乃是为了任何其它目的,你就得当心了。灭除贪、瞋、痴三毒是佛法主旨的精要。任何一个法门,若其目的是要行者除灭三毒,那个法便能导引行者走向究竟解脱之路,因此它一定是正法;若与此相违背,那个法便非正法,无论行者修了它之后,能表演出什么把戏——令呼吸暂停、被人活埋、吞针、吃玻璃等等,皆非如来正法。

贪、瞋、痴三毒中的愚痴,其本身并无任何具体的独立个体存在,它主要是借着另外二毒——贪与瞋——而显现其相。贪、瞋二者看似只有二项,然而细分起来,却可有百干项之多——忿、恨、恼、伤、害……甚至于杀戮;杀是心中之瞋毒最激烈的一种表现方式。在不善心所(心所即是心所有法)当中,最粗显的一种为忿。心中有忿怒时,常会彤之于表,而爆发为粗显的大怒。恨则表面上较为保守,因为它并不明显地表露出来,它可说是一种隐藏在心中极为强烈的负性感情。这些都是瞋毒的第二代子孙。这第二代的瞋毒又会相继辗转而衍生出种种其它形式的毒素,来污染我们的心,而令我们更加远离菩提。

佛教中并没有所谓原罪( Original Sin)或邪恶 (evil译注:基督教所说的evil都是指与撒旦有关的言行、事物等。)的说法;佛法说:一切不善皆是自心无明愚痴所致。由于对不善得以了达如是,佛与菩萨才可能再三不辞辛劳地、来殷勤教化众生,因为他们并不把众生看成不可救药的坏蛋、或是罪有应得:因为他们了知:凡夫众生只因愚痴而造业——而愚痴的人是可以经由教育或教化而成为聪慧的——此与教育学上所说:人皆有可塑性的理念相通;因此佛法中确认—人人皆是可教之材,所以正觉或佛菩提是人人皆可成就的,不是某些特定的人或选民的特权。

不净观的主要目的是在断除贪毒。然应加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贪,并非仅指贪可欲之物而言,因为我们几乎什么都贪,不论是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可爱的、或不可爱的,想得到的、或不想得到的东西,我们的心都能一把抓。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皆是个中高手:无所不贪。心的容量其大无比—它像大地一样,什么东西都接纳。大地什么都可容受——清洁的、肮脏的,贵如珍宝、秽如粪土等等,无所不纳。大地虽把一切都收容进来,然而大地本身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所染。众生的心也是一样——心能生一切,所以无所不有,而且它也能持一切,所以无所不受。虽然如此,心体本身却像大地一样,自无始来丝毫不会为内外一切污垢所染。在禅宗里,这叫心地法门。倘若你能如此观心像大地一样,能持一切物,而实不为所染,你就更接近菩提正慧一步了。

有一点你必须牢记在心:佛谆谆教诲我们说:若欲员实修行,绝不可向外驰求,但应返回自心。因为依理而言,我们自己本来就已具足了一切,因此若能屡正了知自己,自然便能了知外界一切,其关键在于:你自身心之中就有一个小宇宙,而这个内在的小宇宙,正是外在万象森罗的大宇宙之具体而微的缩图,一却法尽在其中。所以,只要我们返求自身及自心,自然一切具足,无须向外追寻。自身、自心二者合起来,即是我们所称的我。

虽然我包括了身与心二者,然而心却比身来得更幽微、细密,若非佛以其智眼了了观见,而对我们开演此心之实相,否则凡夫之人是不可能见到自心的。因此,初学之人应先从较粗、较明显处开始下手:也就是说,先观身。身是什么呢?一个知识欠缺、智能贫乏的人所能看到的身,只是一个驱体—亦即,他只能看到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个体 (这在金刚经中称为一合相) 。然而以佛菩萨的智慧来看,身体确实还是可分析的,它绝不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众生之身至少可分成六大部分:眼、耳、鼻、舌、身、意。不过这里所称的意,并非看不到的意识,而是指物质性的意根而言。

我们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又称为六入 (或六门) ,以其如门,能使我们通往外在世界,而且内在与外在之间的交通又全赖其传递,故要维持生命,便非有这六入不可。

当六根中之任何一根与外界接触时,亦即当此根与其相对应之尘接触时,便会生起识——此识一生起,便能对尘相有所觉知、了别。根、

尘、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表来说明:

现在我们把这个知识应用在静坐上。作不净观时,一般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观起,也就是说从六根开始观,继而观六尘,六尘观了之后,再观六识。

我们为什么要观身不净呢?因为对身体的贪爱,是障碍菩提道的贪爱中最强的一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怕死的原因;我们对我们这个身体的贪爱深切无比,甚至只为了保有此身,我们可以放弃其它的一切。

倘若我们把自身分成六个官能(六根) ,再以此而修不净观,且系心思惟这六根之不净处,如此则要去掉对自身的贪爱,便容易得多。不过,所谓去除贪爱,并非教我们要去除掉这个身体,而是只要除掉1对身体的贪爱」即可——问题并不出茌身上,而是出在心的贪爱上!我们的心一旦能去掉对自身的贪着,我们就自由了:想到那儿,就到那儿——解脱自在!举例来说,如果你有一块奇珍异宝,但你对它并不贪着,不论你把那珍宝放在何处,你都可自由自在地随意游往他方,毫无呈碍。可是你若深深爱着那块珍宝的话,你便极可能把它带在身边,走到那儿,就带到那儿,如影随形、两不分离,唯恐被人偷走了,或被人损坏了。我们对自己的这个宝贝身体也正是如此:我们是如此这般地深深爱恋着此身,以致说什么也不肯与它暂时分离—尤其是频临命终、死亡来临之时,我们更是对它紧紧捉住不放,因而徒然于临终、身心必须分离的那段时间,更加痛苦而已。

在不净观中,观眼根不净(即眼不净观)的用意,是为了令我们能离于对形相或色彩的贪着,这可说是最难作的一件事了,因为我们在所爱的东西之中,多牛是先由眼睛看到,而后生起贪爱之心的。不过你要知道:过错并不在眼睛,也不在于所见的形相与色彩,而是在于自心——自心起妄想而去攀缘执取那些外在的形相,才有贪着之事产生!

由是之故,我们与其只观外在世界的不净,不如返观内在根身之不净,如是可使我们在断除贪爱上所下的工夫,会有更丰硕的成果,因为对自身的贪爱,才是一切贪爱的根源。

佛开示我们说—人身中有九个孔窍,一 一孔窍中皆不时含藏着及排泄出各种秽物(例如:鼻中流涕,喉中出痰,毛孔中出汗等等) 。这些排除出来的秽物,没有一样是闻起来、尝起来、或摸起来会令人感到舒服的。它们在本质上即为不净之秽物。我们何以会乐着这个会产生种种无量秽物的身体呢?佛说因为世人颠倒。

不过我们并下认为、也不自知自己颠倒,这样的无明颠倒,才令问题更加严重。

前面提到,在修不净观时,我们先从诸根之不净下手,继而进观六尘之不净,最后再观根尘相接所产生的识之不净。

可是今天我们只观六根之不净,时间就不太够了。等我们在六根上花够了时间、下够了功夫之后,再进入下一阶段——观尘不净。这里的六根不净观也可称为身不净观。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不净观是用来抑止自心之贪欲的。至于由贪、瞋能产生多少苦,则因人而异:有的人贪欲较多,有的人则性多瞋恚、或多愚痴、或两者兼多,甚或三者都多,只是三者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坐禅理应每人各自修习各自不同的法门,以适应不同之根性。然而,所应了解的法门却是多多益善,如是才能检选出奂正最适合自己的法门来修。所以,倘若你最弱的一环是贪着,则此不净观便是你应该先选的法门。

身不净的观法是:先从眼开始观起,依次再观耳、鼻、舌等不净。你也可依照次第,一一观身中之九孔不净,其排泄物亦然。 (按:九孔又称为九窍,系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处、小便处这九处也是人体与外相通之孔道。)

不净观之修习可分为好几个阶段。其最粗(也是最初)的一个阶段,是在与外界交接的根上用功,然后逐渐向内深入,愈深入即愈细——先从根修到识,再从识修到心 (心为诸根之统领,故又称为心王) ,最后又由心而修到性,如此始达于我们本性源头,而此本性即是一切法之本体与根基。倘若能够观察、修习而直入本性之源头,是则名为最胜、最上,甚难希有!如若不能,我们亦可依前所教之八识图(即心识构成图) ,由浅而深,渐次修习而达于本性——这便是菩萨道的修行次第。

安那般那观 (出入息观)与不净观两者,又合称为如来之甘露门,此二法门亦为小乘的基本禅观。小乘行人迫不急待地想早日脱离这个烦恼的世间,跳出轮回,因此其根性强者,即一心精勤地专念世间与人身之丑恶不堪,以随时做好充分准备,一俟时机成熟,便可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

然而大乘之修习并不以适种成就而感到满足;相反的,我们会更进一步,继续往前修下去,以求返回到自己的本性——例如:我们会参究是谁在用这些根?,或是谁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躲在这一切的背后的,究竟是谁?这种修法显然更加深入了问题的核心,而且也能更彻底而究竟地解决这些问题。此为大乘智者之所共修,也是何以大乘比小乘来得更深奥微妙、更殊胜究竟的原因。

要想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就必须像所有的菩萨行人一样,广泛修学一切法门才成,并非只知道区区二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法门就够了。 (切记,切记,我们之所以必须广修一切法的原因是:一 、佛转*轮并非只为度你一人而已;二、佛法并非单独只为你一人而设!顺便告诉你,能够为一切众生而心甘情愿、不嫌麻烦、不辞劳苦地去修学及通达一切佛法,这才真正是成佛的秘密呢!)虽然我们于自学时,应广修一切法门,但在教化众生时,对那些心思不够慎密精巧的人,便只须教他简便之法即可,因为他们无法信解较深的法;你既身为菩萨道行人,必须随众生根器之大小,悉能摄受教化而说出对方能信、能解、又能奉行的法门来。所以广学一切法门是有其必要的: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一切法门我们皆须通达。

不过,这里有一个陷阱你千万要小心,莫堕其中!我们在已通达了所学的法门之后,绝不可反而贪着这些法门!也就是说:我们若能以这些法门除掉了旧有的贪着的毛病之后,此法门本身不应反而成了我们新的贪着对象,否则岂不是太反讽、太尴尬了吗?可是话又说回来,要想度过或超过这反讽、尴尬的局面,实是难之又难——因为勤修苦练,好不容易才能于二一法门上专精熟练;而于专精一法之后,又要我们远离所得之专精,远离到几乎忘了自己还有此一专精法门的地步,这不是太困难了吗?打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明白,此等法门仅为达到菩提正觉之方便工具。切记:1莫把『方便』当『究竟』」亦即:莫把工具当目标——法门本身只是个方法而已!你若把方法当成了目标,便会反为其所障,而不能真正得至菩提。此处所谓忘掉它是比喻的说法,并非字面的意思;其义只是要我们不贪着所成就之法门而已。若说要把它抛弃,则绝无此必要。虽然你能作到不贪着那些法门,但它还是一样会一直跟着你,随时备你使用——因此,无论如何你都不必真的舍弃它,但你确实不能贪着它。这还真不容易呢:你既耍保有它,又要用它,而且还得忘掉它,有如未曾拥有一般,而且三者须一时并行,岂为易事?然而这正是菩萨的秘行——菩萨禅之精髓所在。

问:您是否能给我们举个例子,说明舌怎么个不净法?

答:我们可从三方面来采究。第一 ,在物质形相上,舌上有许多味蕾,味蕾在饮食后都会卡住很多食物的细渣,这些细渣发酵之后,常会生出酸臭之味,而令人口臭,尤其是早晨起床时,最为明显:这是从物质形相上来观察舌根不净之法,此其一。其次,我们再从舌的功用来采究。舌有两个功用:尝味与说话。首先,我们尝味时须要咀嚼;食物经咀嚼后,即便成一坨烂团。说实在的,它会变得丑恶无比、不堪入目,万一从口中吐出来,掉在地上,绝不会有人会再把它捡起来、放回口中继续嚼的。可是正在口中的这坨烂团、与掉在地上的烂团究竟有什么差别呢?在嘴里时,我们之所以觉得它美味可口,只不过是因为没看见罢了。以上这是从舌根咀嚼的功能上来观察舌根的不净。其次,你可再从舌的说话功能上,来观察舌根的垢染不净:一般凡夫依于舌根所造的口业,可以说是三业中害人、伤人最多、而且最速的业:口的四种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以及各式各样的脏话、苛毒的话、恼人的话,皆是以舌根而造、从舌而出。你便可如是作舌根不净的思惟与观察。

然而,如我前面所说,问题并非出在能尝味的舌,也不出在能说话的舌——甚至也不在于所咀嚼之食物,更不在所说的话。究其症结所在,真正污染的、不净的、臭秽不净的,其实是这个心使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贪欲之草已在心地上生长、茁壮,而且根深蒂固了。虽然如此,当你有朝一日,以无量修行之力,将你心中所长的贪欲之草、尽皆连根拔去时,你这块心地便会立时清净、完好如初,复其本源清净之相。因此,杂草虽从地而出,但它绝不会与土地和合而成一体。丛生之杂草纵然令土地凌乱不整,杂草却绝不是真正属于地的一部分——因为你总有办法把草与地分开来,而无损于土地本身。生长在我们心地上的莠草 (贪瞋痴等)也是一样:心地与贪心之草从未真正合为一体。一旦将心草连根拔起之后,心地便立时恢复其本来面目之整洁、清爽。所以我们要了解,以究竟第一义来说:心地(本性)从未屡正被种种心草(贪、瞋、痴、忌妒等烦恼)污染过!诸位善思此义。因属这跟大乘佛法最高深的自性清净、以及诸法本不生的无上妙旨,乃至整个大乘修行的解行证悟都有莫大的关系。

——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五日

讲于纽约,庄严寺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之甘露 第七章 不净观之二—九想观
下一篇:禅之甘露 第五章 五停心观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三)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二章 释论文 第二节 破诸转计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七节 唯识与生死相续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三节 通达位
 冥想三部曲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九、二种无我
 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二章 释论文 第一节 破斥外道计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25经 五学处经[栏目:相应部 14.界相应]
 唐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玄奘(高杨)[栏目:玄奘研究]
 速度、广度与深度[栏目:禅林衲子心]
 消除压力[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领导者一定要以身作则[栏目:蔡礼旭老师]
 大勇阿奢黎传略[栏目:陈士东居士]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二十一 心常随顺行四摄法[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欲海回狂[栏目:周安士居士]
 佛教文化是觉悟最高的文化[栏目:仁焕法师]
 念诸佛菩萨的心咒时,是直接念诵还是先要念仪轨再念诵?[栏目:阿宗白洛仁波切·学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