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法学佛
 
{返回 见悲青增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2

如法学佛

见悲青增

    有些学佛者抱着试探的心理,看看佛法到底在讲什么,或者想以后要如何反驳法师、反驳教法……,有部分是这种态度。至于真正想学佛者到底要以何种心态学法?如何学佛才是如法?还有对三宝的信心要如何产生?

    其实懂了四谛,才会对于佛法的核心百分之百的相信,要了解四谛则看是否了解空性。了解空性不容易,真正了解了空性,才会真正的相信三宝,因为真正相信与自己了解是完全可以划上等号,不了解的话,对佛法的正信是有些差距的。不了解的人当中,有的人信的成分会比较高,有的人就比较低,若问他人你相不相信佛陀?有的人可能会说完全相信,有的人就不一定,但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信佛,所以要百分之百相信,就要等到了解了空性,因为了解之后才会真信。

    对我们来说,开创了两条道:一条是先看有没有前生、来世及四谛——是利根者学习的内容,而当这些利根者懂了之后才会相信,针对此部分可以研读《释量论》的〈成量品〉;至于钝根者,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故要先培养信心、集资净罪,边学边信,再看可不可以了解空性及四谛。总之,无论如何一定要了解空性及四谛。   

    佛法讲“开悟”、“大彻大悟”,也会讲“证道”、“证悟”。其实“悟”、“证”都在讲“懂”或“了解”。换句话说,证、悟指的就是懂、了解,而前者可说是后者的敬语。这跟外道有很大的差别,外道赞美他们的主,都是从“创造”方面来赞美,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都是从“能力”来说,有能力移山倒海等。佛教并非如此,是从“全知”、“遍智”来赞美佛,“全知”、“遍智”讲的就是懂、了解一切法。我们可能会觉得即使了解又如何,只不过是了解。其实了解真的很重要,我们都是因为不了解,才会受轮回诸苦,无法解脱、成佛,所以解脱及成佛皆赖于了解。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说:“如是一切诸支分,能仁悉为般若说,欲求寂灭诸苦者,是故应令般若生。”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是为了通达空性的智慧而说,也因为这样,其他像菩提心、菩萨六度虽然伟大,但都是为了开发通达空性的智慧而讲,故与我们想像的不一样,我们会觉得智慧高不高无所谓,最主要是修,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佛教的修离不开智慧,没有智慧,什么也修不出来,有智慧就是在修。所谓的修行跟有无虔诚地礼佛、拜忏、绕塔等,没有绝对的关系。换句话说,很虔诚地礼佛、拜忏、绕塔等,也不代表在修行,反倒是对于智慧方面会非常提倡、非常重视,因为礼佛、拜忏、绕塔等都是为了培养智慧,积集能够证悟空性的资粮。
 
    若是为了灭佛教而来观察佛教,比如其他宗教为了灭佛教来学法,就会变成恶业,除此之外,为了产生对佛法真正的信心,尽量地观察剖析佛法的义理,就没有过失。

    有些人说我很信佛,有些人说我信一点点,这些都不过是自己的感受、想法罢了,其实二者的信心方面不会差距太大,当然我不是说大家的信心都是一样的,但都会只差那么一点点,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毕竟对佛法、三宝不是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之后才会真正的相信。连宗喀巴大师也是如此,他那么努力地修行,后来了解了空性,以此写出了《缘起赞》。龙树菩萨亦是如此,了解了缘起性空,才真正百分之百的相信三宝。   

    虽说我们目前正在学道次第,可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未提,不然修学整个道次第,行者在资粮道之前还是会有疑惑的,进入资粮道、加行道没有疑惑,可是还有疑惑不信的种子,只是自己感觉不出,对三宝不信的种子要完全铲除,必须达到见道,故获得见道之前都有不相信三宝的种子。

    资粮道、加行道对佛法的信心很强,虽有不信的种子,但自己感觉不出来,因为在资粮道中品时就懂了空性,故感觉不出来,资粮道之前,自己可以感觉得到。故尚未了解空性之前,没有产生对三宝真正的信心,应该算很正常。如阿难尊者的两个出家的侄儿,其中一个是因为犯了王法,为了逃避王法的制裁,才到寺院出家,因为当时规定,若是出家人,就不予追究;另外一个是遇到大灾荒,只因寺院里头有吃的,其他地方没有,所以才出家。这两位都不是因为生有出离心而出家,可是两人后来都即身成为阿罗汉。所以刚开始接触佛法,不一定是为了了解佛法,也无真正的信心,当然我并不是提倡像他们这种情况下出家,只是佛陀时代确实就有这种情形,不是为了了解佛法而出家,且对佛法一点信心都没有,即身成为阿罗汉的圣者当初也是这个样子,更何况像我们现代就更不用说了。   

    若八暇十满全部圆满的具备就很好,但十满中的五个他圆满,我们有四个不具备,所以我们是否具备暇满?若说不具备是正确的,说具备也是正确的;以找代替品而言当然具备,不找代替品,非要正货就不具备。总之,八暇十满的「暇」就是从「无暇」的反面来讲:生到三恶趣没办法学佛、生到边地及长寿天也没办法学佛,这些全是应断除的部分;「满」则是自己要「具备」的条件,具有内外的顺缘。《菩提道次第广论》言暇满,会给我们两个资讯:第一、八暇十满不用一个个去数、一个个去背,要了解的是,我们是否生在一个有佛法的地方,此点基本上是肯定的,第二、无暇中谈到愚哑、不信三宝及因果或对其他宗教很有信心等等,这些是障碍没错,但是比较重要的是有没有佛法,有没有人教导佛法,以及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时间学习佛法,若有,就是有「暇」,若无时间学法,即使十八个佛围绕在你身边,亦是「无暇」,若能学法,即使离佛满远的,还是「有暇」,故是看你有没有学法的机会,《菩提道次第广论》归纳八暇十满最主要的意义即是如此。

    思惟八暇十满,主要是看我们是否有空闲学法,基本上大家都有,不过也要看程度,有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空闲,有的人必须分出八小时工作,八暇十满有其程度严松不同,有严格的暇满,亦有宽松、代替性的,可以分成好几个层次,所以我们不是不具备,只是也没有圆满具备。

    若真正值佛出世,威力就不可思议,成长的幅度会很高,可惜我们没有福气,但也不需要难过。世尊在世时,可能讲两句法就有很多弟子解脱,成就阿罗汉,现在没有了,所以真正的立功者还是佛,其他人没有办法,故一切功德的增上缘必须靠佛。佛陀座下的成就者,能值遇佛陀并非巧合,也不是忽然就变成阿罗汉,他们过去生也是学过很多法、发过很多愿,什么成就都没有,跟我们现在一样,学也学不会,证也证不成,换言之,那些阿罗汉过去生虽然学法,但尚未成熟,直至世尊出世时,他的相续刚好成熟,成熟的时候,世尊只要点一下,他的无明我执就破除了。

    每尊佛皆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可以寄托弥勒佛,因弥勒佛发愿,要救度在世尊座下信佛但是没有解脱的众生,所以可以保证,只要我们认真的信佛学法,在弥勒佛出世之前勇猛精进,今生也许会亲见弥勒;假若差了一点点,不是那么精进,往生后也有机会到弥勒净土听法;如果前两者都没有,那么当弥勒佛住世的时候,就能有成就的因缘,我们有幸听闻世尊的教法,相当于种下让弥勒佛救度的机缘。总之,要值遇佛陀才能救得了我们,至于为何碰不到佛陀,其实过失全在于我们自己,不能怪佛陀为什么要示现涅槃不等我们,如果真的具备成就的条件,佛陀一分钟都不会耽误。   

    现在有一本《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内容是修习菩提道次第而成就的圣者的传记。世界上学佛的人很多,出家人也不少,但真正有成就者却不多;许多人勇猛精进修行,但走错了路、不如法,自己可能不知道,这种情况很多;也有一些人会学,但修不出来。而某些多世累积许多善根的人,他们当生就有机会成就,历史上这样的人不少,但也不会太多。就这些人来说,佛一定会摄受他们,且他们一生下来就和别人不一样,也有学法的因缘,想要修什么法,都会求得到。

    有的师长为了等一个有缘人,甚至会好几百年住世不涅槃。如某个传承,两百年之后才会有一个有缘之人,且只有一个人,为了等传人,这位师长会等两百年,等到传人,教授完毕之后,他就走了。故外缘方面一定会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内缘不具备;要改变外貌可以整容,但要改变自己的内心却非常困难,连佛都没有办法强迫你改变自己的内心,只能跟你说“要有善良的心、要修行……”,若不听,佛也没办法,所以全部都是毁在自己手上。

    我们没有堕到三恶趣是何等庆幸,此生能够学到佛法真的很幸运,堕到畜生道变成猪,天生就注定不会读书写字,不会打电动玩具,可是生为人就有学会这些的可能性。人类会有苦,天人只有乐,欲界天人因为阿修罗找麻烦,可能会有点苦受,其他天没有苦,一出生万事具备,楼宇、天衣皆是现成,根本不需要他们创造,所以他们什么都不会。反观我们人类什么都没有,所以必须为生活打拼,从亘古以来打拼到现在,就有很好的成就,或许有一天会比天人强。典籍说长寿天不好,只有人好的原因,即是人类有很强的学法能力。为何有此能力?首先是头脑好,此外的助力就是受苦受难,若无苦难,人类还是不行,当有了智慧又遇困难,就易激发出创造力,所以学法的能力就会很强。

    总之,我们现在虽然没有佛陀时代的情况,但以后一定会有,没有的话就很难成就,现在的重点是,要有学法的机会。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修习轨理〉中阐述破邪执时,言学法分成闻、思、修三个阶段,经过闻、思阶段之后,必须要修,此时,修对行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但对于有闻但没有思的人来说,最主要的修行就是思,连闻都没有的人,最好的修行就是闻,因为对于尚未闻成的初学者来说,闻法就是修行、修行即是闻法,若他跨第二步去做另外的修行,就会错误。

    每部佛经皆言其内容为无上、稀有之法,如《金刚经》云:“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般若心经》亦云:“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通常我们受灌顶时也是一样,今天修弥勒,明天修文殊,后天又转到阿弥陀佛,上师都会说此法门是最殊胜的,可是到底何者才是最殊胜?以《金刚经》、《般若心经》来说,看来是名称不同的二部经,我们如何判断何者才是“无上”、“稀有”?其实每个法门都可以变成是最殊胜的,但若不能了解最核心的心要,看来就都不是最殊胜。   

    如何了解最核心的心要?就是要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所作,阿底峡尊者著述《菩提道灯论》,把它当成至宝,只传给种敦巴尊者,种敦巴尊者则传给了三、四个人。否则在阿底峡尊者之前,以前的上师教导弟子时,若觉得你适合修止观,就只传你止观,加强止观就可以了;若你适合修道次第就一直传你道次第,止观方面就不提;而道次第与止观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变成《菩提道灯论》,之后宗喀巴大师依此著述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必须体会三士道,任何修行皆要以三士道去行持,这么一来,任何修行、任何法门都会是无上的修持,无论是修阿弥陀佛也好,修弥勒也好,以此三士道修持皆是无上,否则就会变成片面的修持,例如只修布施会变成片面的一支,不是说布施不好,但会变成片面单一的,持戒或忍辱等亦是如此,修任一法门都会如此,故要思考用什么来连结。而三士道之心要即是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正见此三主要道。以三主要道来修,任何法门都会变成无上法门。我们能够有空闲闻修此法,能生为人而非天人,算是很幸运,应该庆幸!我们要学、修的就是三主要道,而促使我们学、修的推动力即是暇满。《菩提道次第广论》讲暇满义大难得,就是要让我们对自己难得的人身产生欢喜心,使自己提起心力学法,故讲暇满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

   促使我们学法其实还有另一个角度,且许多典籍都会从这个方向去谈:首先要知道明确的目的,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解脱及成佛,故解脱及成佛就是目的;目的明确之后,再看目的是否能够办到,也就是能不能的问题,比如目的很伟大,想让全世界都幸福,可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就会变成空谈。

    故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目的,再来就是能力,目的与能力二者非常重要,暇满基本上讲的就是能力,你可以、你能,而且有空闲,又遇到了佛法,怎么会不能解脱及成佛?所以最先应该跟我们交代的就是目的,即解脱及佛果,但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没有交代,许多典籍都会先把目的交代清楚,再谈有无能力达成,由此可知,《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已经学过五部大论的人之后再学的秘笈。

    总归来说,我们应该先了解四谛的合理性,特别是灭谛及道谛,那是很吸引人的东西,了解这个之后,再发现自己有能力证道,就会非常的高兴!但是,我们为何高兴不起来?有暇满那又怎样?不把暇满当成一回事,这就说明我们对于目的并不了解,以致于自己有能力也瞧不起,否则解脱、成佛是何等殊胜,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如果你知道有长生不老药,但它在天界,没办法拿到,即使坐宇宙飞船上去,也没办法,或者跟嫦娥一样,即使到了月球也看不到;又如果长生不老药是像中乐透,总算是有点希望,但也没有什么好努力的,因为那个是靠运气。佛法不同,先交代解脱及成佛此目标,只要你努力一定可以成就,不像乐透,有可能中、也可能不中,也不像长生不老药,根本没有可能,解脱及成佛一定可以成就,如此会推动我们去修行。

我们对于解脱、成佛的描述,要尽量去看,尽量去思惟,《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是道次第,讲的就是道本身,所以对于成果的描述非常少,几乎可以说没有,因此应该将《释量论》、《现观庄严论》等内容再纳进来补充。

 


{返回 见悲青增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悲心的重要
下一篇:三种悲心
 利根与钝根
 守十善
 胜义菩提心
 《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深观与广行
 考古不是研究经论的方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听闻轨理Ⅲ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学佛难?
 甘丹大手印根本颂略讲
 五取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替身食子[栏目:传喜法师]
 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栏目: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妙量法师十二大愿[栏目:妙量法师]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栏目:净空法师]
 用心增强智慧抗体[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一篇 莲花王 第七章 轻弃人王成法王[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洛阳城南伽蓝记卷第三(杨炫之)[栏目:宋元居士名家文集]
 怎样得到念佛持咒的功德[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调伏内心才能获得自在解脱[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栏目:自立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