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的重要
见悲青增
我们常会提到大乘种种功德,而大悲心就如同大乘的酱油,所谓的大乘功德一定要沾上大悲心的味道,才会变成大乘的功德。
月称菩萨的说法就是初如种子,有了悲心,利根者就会开始研究有没有度众的可能性,有的话他就会发心,这样说来悲心像种子一样。钝根的话,有了悲心,就马上觉得一定要成佛,之后就去研究方法,这也是在说明为何悲心如种子。
我们通常也会听到:如果你想修菩提心的话,修大悲心就好,因为如果修大悲心,即使不想要菩提心,菩提心也会缠着不放,如果不修大悲心,再怎么修菩提心,菩提心都不会生起。类似的说法有很多,总之就是要在大悲心是种子这方面多加思考。
如水的意思是虽然长出了芽,但若没有水份滋润,它会完全干枯。月称菩萨说,如果中间没有悲心的水份滋润,就不能集资净障,也会掉到声闻、独觉的涅槃中。
我们会说菩萨行六度万行,万行之中的难行,就有像地藏王菩萨般发心一样,地藏王菩萨不是特例,可以说菩萨都发过类似的愿,为什么为了别人可以发这样广大的愿?正是因为悲心的缘故,没有悲心的话,谁都不愿意去做种种难行之事。
不堕涅槃的说法应该已经包含了全部的内容,但是若要进一步去想,可以举地藏王菩萨的例子,或观世音菩萨的例子,为什么他们三大阿僧衹劫都不放弃众生,就是因为悲心,没有其他,可以说逼迫菩萨唯一的因素就是悲心,所以说“中如水”。
果是譬喻佛果,佛果可以利益有情。成佛后,如果离开了大悲心,声闻、独觉弟子就没办法享受他这个果。
“声闻中佛能王生”,为何声闻、独觉可以从能王生?能王为何要利益他们?亦如前说,佛其实也是被悲心所逼。很多经典会说,佛因为大悲心,做了种种事,常常会提到大悲心,这说明佛度众最大的动力就是大悲心。佛度众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就只有悲心能使这些方法动起来。这点和皈依中所提及应皈依之因相——佛陀很像,谈应皈依之因相时说可皈依的四个条件:
1、自己解脱一切怖畏;
2、善巧度脱他人之方便;
3、普于一切,无论亲疏,大悲遍转;
4、普利一切有恩无恩。
其中的重点就是悲心,有了悲心就会不顾名利等,所以后二项可以归到悲心中。由悲心推动,他自己已度脱,且有帮助别人的方法,也就是有了方法及推动方法的力量,所以众生自然就度脱了。从这个角度看,佛果位时最重要的也是悲心。
成佛之后,如果离开了大悲心,众生将无法享用佛果,因此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即成佛之后一直利生,直至虚空的边际,就是因为悲心才得以如此。因为住持到虚空的边际,自然弘法、利生也是到虚空的边际,众生也可以享用到边际,弟子与圣者就可以不断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