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二节 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
 
{返回 佛法与婚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335

第二节、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

一、新世纪与佛教青年

1、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

以因果来看,婚姻很多是过去生某些前因所衍生的果报,此生既现,则有怨要化解,有恩要了结,不要在此生生命结束时,尚有遗憾而延续到来生。我们既已学佛,就要用佛法的,要观世间一切如梦幻,我们既要进入爱情婚姻的梦中,就要以慈悲心抱着成就家庭,而牺牲自己之心,成就短暂之美梦,使在时空交会的短暂中能发出家的光辉,那也是难能可贵的。

但也不要忘记时常提醒自己,世间毕竟无常,婚姻爱情之乐也是短暂无常,再甜蜜也有破灭之时(最多在肉身死亡之时)。当肉身败亡后,彼此就不相识,就是识中留有爱,但又如何?只是潜意识的幻影而已,来生要再相见要相识,毕竟机会很少。

男女要真正能长久在一起,只有双方一起修习佛道,若双方皆能修成佛菩萨的“化身”,则永生永世彼此了知,那才是永远在一起。双方可以在无尽的明天,共同出世间,行菩萨道,这是永久的“道侣”,这才是究竟。

各位也许认为很困难,但只要有恒心,亦会有成功的一天;建议各位在找另一半时,最好能找个志同道合,有慈悲心,能共修佛道的伴侣。

虽然夫妻恩爱和谐,也应观情爱过患,爱别离之苦,发出离心,虽居红尘而心不执着。

在恋爱、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佛法,可使恋爱易于成功;以缘起法则冷静观察自他,知己知彼,善体他心,可避免单恋、失恋的痛苦;勤观无我,可超越低级的肉欲和自私的占有欲;怀慈悲、平等心,常为对方着想,尊重、关心对方,夫妻关系易于和谐,家庭生活过得美满合理。

2、佛化婚礼

净化家庭可以从净化婚姻开始。受太虚大师等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影响,从上世纪以来,汉传佛教便开始提倡佛化的婚礼。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做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须依靠佛、法、僧三宝,为人生方向的指归;应该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乃至不饮酒(包括不吸毒)等的五戒。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纵然无法将五戒全部守持得清净,至少也要通过佛化婚礼,从此知道要学着遵守五戒,特别是不邪淫戒,那更是终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礼中,劝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礼让、互相关怀、互相谅解。要将夫妇中的另一半视为共同修行菩萨道的伴侣,所以佛教徒称呼自己的配偶为“同修”。对于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将他们当做成就自己修学菩萨道的“我家老菩萨”。如果能透过此种认识,彼此相待,则在遇到种种的家庭问题时,自然会运用佛法的慈悲和来化解。

所以说:净化人间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

在佛化婚礼中遵守素食,禁忌荤酒,不在婚礼中大摆宴席,也不大事喧闹,更不让亲友有致送厚礼的额外负担,由法师或学佛的长者,以三宝来为新人祝福,就是婚礼中最高的礼物,也是对于新人终身受用不尽的最佳礼物。

举办佛化的婚礼,可使参加婚礼的男女新人,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与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在中国大陆举办佛化婚礼的,尚不多见。但在台湾等地举办佛化婚礼,已成普遍习俗。佛教居士结婚往往请出家高僧、社会名流担任祝福、证婚人。如台湾法鼓山已举办了十届佛化联合婚礼,参加的共有470对新人。婚礼期间,由圣严法师祝福,社会名流证婚。

2004年1月,著名影星林青霞以居士的身分(2000年10月皈依佛门),应邀在台湾法鼓山佛化联合婚礼担任主婚人。第一次当主婚人的林青霞表示,她是应师父圣严法师之邀出席这项活动。她以10年婚姻生活经验与大家共享,并提醒新人,维系婚姻不只靠“忍”,还得消化所有的不愉快,彼此互相成长。她说,婚姻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许多人以为维系婚姻靠的是一个“忍”字,但她引述丈夫的话说,光靠忍是不够的,还要能消化生活中的不愉快、不开心。林青霞还指出,今年2004年是她结婚10周年,她也祝福所有新人都和她一样,共同携手度过许多个10年。

二、如何对待爱情、婚姻、性

1、守持不邪淫戒,防止婚前性行为

持戒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维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清净。

佛教不邪淫戒的内容,除了不与非配偶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另外,还可延伸至年轻人,则是不应发生婚前性行为。面对情欲观点纷陈的社会,佛教提倡不邪淫戒,恰好可为红尘男女提供一条遵循的道德依归。

在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若能守持不邪淫戒,能从根本上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安定和睦,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

婚前性行为,这早已是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事,很多年轻人都是如此,甚至学佛青年也难以避免!但是,一时放纵,后患无穷;据研究统计:婚前有性行为的夫妻,离婚率大大高于守贞夫妻。这倒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始乱终弃。”

观看每天的社会新闻,因为第三者、外遇问题导致自伤伤人、身败名裂的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标榜一晌贪欢的“一夜情”、“一夜性”等看似你情我愿,但这种道德伦理逐渐模糊的两性关系,也正快速侵蚀着现代男女对性爱、婚姻的价值观。

婚前性行为不管出自何因,都会导致多方面严重后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种种不幸,所以在大多数民族和国家中,婚前性行为是不为社会舆论、宗教、伦理观念和法律所允许的。避免婚前性行为,不仅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也是青年日后建立稳固家庭,使婚姻美满幸福的需要。

婚前性关系的危害及后果,主要有七条:

(1)、婚前性关系容易使男女两人在结婚前分手。有些女孩为了怕失去心爱的男孩才勉强献出自己的肉体,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2)、许多男人不愿娶一个跟别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孩。尽管不少男人平时作风开放,但是到了结婚的时候,他们却不肯要一个“旧货”。

(3)、有婚前性行为的女孩,婚后的性生活常常比较不满意。婚前没有性经验的女性,婚后生活相对比较美满。理由之一,是有婚前性行为的妻子常会比较过去,因美化往事而生烦恼。总之,婚前性关系次数越多,婚后的生活越不快乐。

(4)、发生婚前性关系的女孩,离婚率较高。婚姻生活不快乐,是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5)、在婚前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孩,婚后容易对丈夫不忠实,容易发生婚姻外性关系。据统计,她们红杏出墙的机会,是婚前没有性经验的妻子的两倍。

(6)、在婚前发生性关系,可能会使少女嫁给不合适的人。“性能够使你盲目”——某些少女也许相信她已找到真正的爱,事实上使她和男友结合在一起的力量,是性而不是爱。

(7)、婚前性行为如果使女人意外地怀孕,假若多次人工流产,有可能使子宫穿孔破裂,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而因婚前性行为而感染上的性病,有可能会传染给配偶或子女。

另外,婚前性关系对未来婚姻也有影响:它破坏了婚姻的神圣性,使洞房花烛夜形同虚设,新婚大喜失去应有的甜蜜。同时,一旦失去童贞,会在心灵上留下鲜明的印象,因而在与配偶拿来与从前的性伙伴作比较,难以与自己选择的终生伴侣建立亲密关系。

婚前性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由于婚前性行为没有法律保证,使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有机可乘,如有的女性以性关系诈骗对方钱财,男方人财两空产生报复杀人念头;或女方失去贞操后,采取报复手段伤害对方;还有女方轻易委身于人后,欲作新的选择,遭到男方的纠缠、威胁等等。

因此,佛教徒应以身作则,化导世风,杜绝婚前性行为。

2、性与婚姻

性是婚姻的重要基石,是婚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年人结婚后,便自然有了正常的性生活。性生活既属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也是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适当的、有规律的性生活,是普通人必不可少的。

在婚姻中,性应该发生在适当的场合下。性不应被不健康地压抑,也不应该被病态地夸大。对于性的渴望,就如同其它情感般,应该规律化。虽然对大多数的夫妻而言,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我们必须明了:性不是一个人快乐与否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些人有着丰富的性生活却仍然不快乐,生活中常遇见一些大款级的中年人,结婚离婚数次,拥有N个性伴侣,但仍感叹未找到“真爱”。

真正的爱并非肉欲,而是一种契合的心灵状态。

性并非只是肉体上的满足,而是永久伴侣关系的基石。历经时间的磨练,爱和尊敬显而易见是亲密关系的基础。夫妻应该尽力培养贞节和忠诚等永恒的美德,这些美德会增进夫妻间的亲密程度。没有人能够免于因果循环的宇宙法则。社会成员间的和谐和个人成长,在于承认这些基础法则,而不是让自己屈服于动物的兽欲,为我们所爱的人带来痛楚。

由于自重、尊严、惭愧心等人类特质在现今社会中,日渐腐蚀殆尽。故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乃是增进夫妻和睦幸福的关键。

3、防止婚外情

(1)、于己忠贞、与人慈悲。

不耽溺于感官享受,由于淫欲绝非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与他人的情欲纠缠,彼此爱怨情仇也由此产生。

修行,即是为断除任何感官欲乐带来贪着、爱恋的烦恼;而制戒、守戒,则帮助尚在凡夫阶段,却意向佛道、归趣身心清净的欲界众生,从心规范身口意三业,根本拔除烦恼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为佛门子弟的防腐剂、预防针。

虽说爱欲乃生死根本,离了爱欲即阻断了生死流转的漫漫长河,但是回归现实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须禁欲修梵行外,对在家居士则是以不邪淫戒为依止,期以个人节欲、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来维护家庭和乐、夫妻和睦。

在这看似节制的行为中,其实正展现出戒律的积极精神,是出于一份对人对己的慈悲心。从佛教强调“护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淫戒亦即将“护念配偶(众生)”的心念化为忠贞的行为,也就是慈悲的展现。

“忠贞”的精神原是建立、维护婚姻的基石,但是当为满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观念拋诸脑后,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乐,实际却布满各种痛苦荆棘的情欲陷阱,终将无法自拔。

台湾曾有一部名为《出轨》的电影,剧中栩栩如生刻画女主角在情欲与婚姻摆荡纠结,最后竟酿成丈夫失手杀害第三者的故事,使得外遇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出轨让亲密变成恐惧的总和”,一位影评家串用两部片名的撰述,成为当时的名言。

根据2002年台北市观音协会松山妇女中心公布“九○年代全国婚姻外遇现况调查报告”,推估全省约有四十六万的家庭,正处于婚姻外遇的风暴中。在面临离婚率居高不下,外遇问题首当其冲的情况下,圣严法师于每一届法鼓山所举办的佛化婚礼,总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淫戒,重视自己许下的婚姻承诺。

站在法律的立场,存在婚姻关系以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可能会触及妨害家庭等罪责,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甘冒不讳。

从佛教观点来看,须从“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章记述,有出家比丘人因受淫欲所苦,竟拿锯斧欲自断生殖器官,却被佛陀斥责“该断的不断”,此“该断”所指便是内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头,或许不容易做到,但试着从转变心念做起,经典中也都提供具体的方法——例如视老者为母、长者为姐、少者为妹、幼者为子,以礼相敬。或者运用禅修方法,将对他人的注意转而对己起心动念的观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响。

《法句经?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于色欲,若不看轻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贪心与私欲将如影随形。

提倡“心灵环保”的圣严法师经常强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无止尽的私欲是自找烦恼、自讨苦吃的开始,能够节制过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顿。

《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训。个人身心情绪能稳定,便是为家业奠基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代立下榜样。

(2)、建立正常情感生活

从不邪淫的定义来说,虽建立于已婚对象,对一般未婚男女同样受惠。现代社会年轻人,在重视感官刺激以求欲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展开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网络的发达,更让新世代的情爱观,呈现复杂多元的倾向。

曾有位作家以“轻、薄、短、少”四字,生动地描述时下年轻人情感交往的现况,即:“爱情质量轻、贞节观念淡薄、爱情维系时间短、交往禁忌少”,因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几所大学校园有学生发起回归纯朴本性,倡导贞节观念的运动,拒绝随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们的行动获得赞赏,同学纷纷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选择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

在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归不邪淫戒的制戒精神,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丝剥茧,看清情欲的本质,让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

4、性的升华。

现代人过于依赖、坚持一种观念,认为性是骚动的原因之一,今日的性观念却是过于推崇和怂动,因此阻碍了性价值观的进展与升华。

大众传播媒体特别强调了生命中色欲的一面,使人类受到各方面的性冲击而变得不健康。于是,有人以性为生活重心,忽视了其它重要的责任;追求感官享受、性欲刺激,成为“新新人类”的所好。

对一般人而言,性是必需的,但过分强调与夸大,则是不必要的;因为人具有众生(动物)性、人性、佛性;人潜在的追求至善欲求,能使人从爱欲中超脱。精神素养愈高,愈能摆脱对性欲的执着与迷恋,如印度的甘地。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独立之父,被尊为“伟大的灵魂”,一八八六年,曾渡海赴英国攻读法律专业,归国后执律师业。其毕生以抵抗不公正、侵略、民族歧视及恢复人性为最高理想。为此,先后入狱十余次,并以绝食抗议而获得英国政府之让步,最后终获全胜。甘地不但受印度全国民众之崇敬,亦备受世界仁人志士的推崇,

甘地的根本思想:为把握真理、不流血(无伤害)、保持身心之纯洁,严以律己,以正当手段使其理想得以实现。

甘地曾于1906年立下了夫妻终生“禁欲”的誓言,当时仅37岁,实践证明,他始终奉行不渝。甘地毕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非暴力社会活动及精神灵修生活中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人尊为“圣雄甘地”,至今也被印度国人视为圣人转世、菩萨再来。

三、让婚姻成为修行的助力

1、对家庭的爱,可成为爱一切人的动力。

儒家修行的理想是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最后才平天下。

佛教也强调要普渡众生。由于我们的家人和我们累世有着深厚的因缘,因此,当一个人想要扩展自己的灵修层面时,家庭即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若能以修行观点去了解,并以开悟为目标,就不是一种束缚;这种爱反而可以帮助我们,袪除狭隘自私的心理。家庭是我们将爱心从自身,扩展至他人的一扇门,爱与都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对家庭的爱,可成为我们学习爱一切人的动力,藉由修行可发展更多的及爱心。

如果不够智慧的话,可能会将整个婚姻带领到不正确的方向,走入生命中的沙漠里;如果爱心不够,则会因为不完美的个性而伤害对方。所以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无论家人和亲友是否学佛或修行,我们都应该和他们和谐相处,而不要一味地强迫他们接受佛教;应耐心等待他们,并展现出修行人应有的与爱心,这才是使他们接受佛法,并获得永远解脱最好的方法。

2、做个好伴侣。

夫妻相处并不意味着要去期待对方做我们所要求的事,而是应该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角色,展现自己好的品质,把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伴侣表现出来。比方说你想做个好妻子、宽容的妻子、忠实的妻子,这是你对自己所期盼扮演的角色,而不是每次都期待你先生应该是怎样的丈夫,或是他应该如何对待你、应该如何跟你讲话等等。

许多人的观念并不正确,他们会想:“哇!我终于找到另一半了,以后的日子将会变得非常美满,他(她)将会带给我幸福快乐。”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婚姻生活能不能幸福的关键在于你们自己,但人们大都期待另一半能带给他们幸福,期待另一半符合他们想象中的样子,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遗漏了自己要负责扮演的部份,忘了为自己安排一份工作清单,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对方该做什么事,要求对方配合我们的期望,双方都互相这样期待,所以婚姻关系才会失败。

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下面,来看一则人生经典笑话: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

“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只要检查自己就好,想想看在这种情况自己要怎么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展现自己?在另一半或世人眼前,要将自己哪些美德呈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对方要有所表现。不论他们想要如何表现,那是他们的事,我们只要管好自己的问题就好。

但是多数人结婚以后,或有了伴侣或朋友以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然后挑剔对方:

“喔!他这样做不对。”

“她做得真差劲。”

“她这个人没什么好。”

“他不够体贴。”

但一般人几乎都忘了检讨自己。其实重点是在我们自己,任何的人际关系或情况,都是给我们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要给对方学习。对方只是个催化剂,让我们有机会可以锻炼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多数婚姻才会不美满。

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而失去自我、忘了自己,你越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就越容易出错,对方就越会批评你,这样情况只会更糟而已。

 


{返回 佛法与婚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三节 家庭与社会
下一篇: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一节 修行与婚姻责任
 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第二节 出家与在家
 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一节 佛菩萨的故事
 佛法与婚姻 前言 目录
 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
 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二节 在家学佛的模范人物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二节 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三节 家庭与社会
 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第一节 节欲与禁欲
 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一节 修行与婚姻责任
 第四章 学佛的婚姻误区 第三节 消极与积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序文[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75 去了依赖性[栏目:大机大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二)[栏目:宽运法师]
 纪念佛陀[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衡量修行的标准[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生活中的佛法 第六堂课 菩萨戒与四不共加行 口诀教授[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深度与广度[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居士在家供佛的水果,应如何处理?[栏目:布施供养·净空法师问答]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栏目:玛欣德尊者]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九)[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