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知足与不知足
 
{返回 人生佛教语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069

知足与不知足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一、多欲为苦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著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故多欲为生死的根本。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所以,《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二、知足为乐

  知足,谓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为守道之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出曜经》上说:“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不忮不求,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三、知足者的世界

  一个知足的人,能“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不比较、计较,不悲不恼,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开花谢、鸟啼虫鸣,……这一切莫不为其所有,是一个真正快乐富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塚间,过著头陀苦行的生活,却乐此不疲,不以为苦。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何其悠闲满足!
 迸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知足就是他们富乐安隐之处,所以《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四、不知足之苦

  在人的心里,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名位做到县长想当省长,当了省长又想做部长。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恰当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农,衣食两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干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死无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憾归。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这样生活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里,苦苦恼恼过了宝贵的人生。《佛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诚然也!


{返回 人生佛教语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报恩与息怨
下一篇:四摄化地
 治身
 端正的真义
 布施的方法
 恶心自贼
 第一福田
 救护众生之道
 修持之道
 交友
 常富之道
 离人我是非之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五品 思考题[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实例为主(温金柯)[栏目:原始佛教理论]
 蛇王的报复[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广论毘钵舍那[栏目:雪歌仁波切]
 二规教言论 第十二节课[栏目:二规教言论学习]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一章 胜利圆满大医王1[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忆念僧伽[栏目:明法尊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华严法界观门》略论[栏目:业露华]
 佛教的护国利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成建华)[栏目:佛教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