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语空人心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5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观音菩萨《楞严经》今天承贵校晨曦社之邀,到贵校演讲有关佛教对爱的看法。学术股的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我,希望能谈谈“佛陀的爱”。我的意思是佛家的慈悲与博爱很接近,但并非完全相同。不过为了满大家的愿,还是把题目订为“爱、生活与佛法”,

所演讲的内容就是慈悲。引申而言,佛教认为慈悲就是生命力,就是万物并荣的条件,也是周遍含容的精神力量。所以我要向各位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有了慈悲心,必然使自己丰足坚强,在事业上所作皆成,在精神生活上优游自得,所以叫作慈悲纵横处处彰。

依照佛学经典的看法,特别是《华严经》,人类生活的范畴可分为三个部分,那就是器世间(物质的世界)、有情世间(感情的世界)和正觉世间(精神世界)。而贯穿这三个生活范畴的力量就是智慧与慈悲。智慧属于般若,慈悲属于识。前者属于性宗,后者属于相宗

。两者是不二法门,因为没有智慧就没有慈悲,没有慈悲就没有转识成智的可能。

慈悲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最珍贵的互动关系。慈的意思是给与众生欢乐安稳,悲的意思是拔除众生病苦与不适。这与博爱的意义是很相近的。现在我们来看看禅者在这三个生活范畴中,如何表现出他们的大慈大悲。

大自然的慈悲

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禅者为什么会把物质的世界,当做能散发慈悲心,启迪吾人慈悲心的主体。首先,你必须了解,佛教把一切的大地山河,花草树木,都视为一个存在的主体而予以尊重。因此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花有花神,稼有稼神,他们肯定它的“功能”,肯定

它的理则,把它视为生命现象,于是油然而生慈悲之心。

佛教可能是人类最早注重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先知。他们把山当做神,有其功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不随便动土。如果有需要与建宝塔寺庙,也必然仔细审慎,不随意砍伐,影响水土保持。甚至于日常的生活行动,也不破坏物质世界的原始风貌。

禅家对于器世间采取怀抱的态度,所以才有南泉禅师所谓的“昨夜三更月到窗”,才有大梅禅师的“一池荷叶衣无颈,才有景岑禅师的“始从方草去,又逐落花回”和他的诫斫松竹偈说:

“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在禅家的眼里,器世间的种种现象,被视为一种神性而予以肯定,它虽然是无情的物,但是无情却能对有情的众生说法,相对的互相肯定彼此的存在。这就显现出大慈大悲的精神力量。因此,不应该动心起分辨,把人从器世间中孤立出来,脱离自然。有一天,一位学生

问赵州禅师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所传递的心法?赵州说:

“庭前柏树子。”

接着有几个人都问相同的问题,而赵州的答案总是一样。庭前那棵柏树到底代表什么呢?有一天一位学生就去问他:“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肯定的回答道:“有。”

于是学生很机警的反问:“柏树子几时能成佛?”

赵州说:“待虚空落地时成佛。”赵州的回答显然是:肯定柏树子就等于肯定自己,这个问题不必再追问,追问下去只是徒增分辨,造成疏离而不契道罢了。但是学生还是不肯罢休,又问道:

“虚空几时落地呢?”

赵州说:“待柏树子成佛时。”

在禅者的眼光中,一株草,一棵树,都肯定它的存在。这种对自然的维护与重视,并不是现代人能及的。

反观现代人,为了盖房子,滥挖山坡地,为了生产果菜,树木砍伐殆尽,连深山里头的原始林也砍伐无遗。接踵而来的是无止尽的污染和破坏,我想山神是在痛心了,水神是在哭泣了,土地神也在愁眉不展了。这就是现代人对器世间的不慈悲,也就是现代人对生态及环

境的不知爱护。

各位!要生慈悲心呀!我们生活在器世间里,器世间肯定了我们的存在,滋润了万物,其慈悲无量无边,我们怎能任意糟蹋呢?

有情的慈悲

有情是指生命世界。这是一个有欲望、有意识的情性生活。人不但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也同时要生活在有情的生命现象——爱及意识。

人为了生活,在满足基本的需要之后,必须有其感情生活。这些感情生活就是爱。这些爱表现于亲情、友情及伦常上。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里所谓的恻隐就是有情世界的慈悲。

有情世界的慈悲是执著的,是感性的,所以这种慈悲往往令人动容、令人泣下,但也往往因为它是情性的,所以有许多困境。比如说,我们对自己的孩子都很慈悲,所以许多人为了孩子将来能生活得快乐无忧,于是未雨绸缪,为他积存许多财物,过度的呵护产生溺爱。

这种慈悲,是一种错误,往往造成反慈悲。唐朝无业国师说: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当一个人被有情的慈悲所迷时,就会招致许多烦恼,流转不息,永无安宁。

各位!禅家是否就因为有情世间具有遍计所执性,容易护生执著,而否定有情的生活呢?没有。《六祖坛经》上记载唐朝韶州利史韦璩问六祖慧能,在家应如何修行。慧能则指出伦理的慈悲心,作为修道的基础,他说: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凡人能做到恩、义、让、忍就是大慈大悲。因为它把有情的人性完全发挥出来,成为博爱,成就温暖,建造了人间乐土。现在请一起来看看恩、义、让、忍四种慈悲的内涵。

恩的慈悲,必须实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要报的恩包括父母恩、佛恩(师恩)、国恩和众生恩,学佛的人必须时时心存感恩,才能增长悲愿,慈航普度,济世度人。甚至对于堕入三涂的众生,如在地狱、饿鬼及畜生的众生,都存报恩之心,慈心救度。

义的慈悲,是指众生彼此相怜,手足情深,安稳得宜。相怜之心,就是民胞物与,其慈悲不但及于同胞,更及于一切众生。这种情怀有如寒山子诗中所谓:“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那样的喜悦和欢心。

让的慈悲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服务人群,给予别人温暖、协助、财物和智慧。布施起源于给予的意志,而终于自我丰足的回应。因此布施的人,总是能宽容别人,旷达自在。

忍的慈悲建立在对众生的尊重上,人唯有互相尊重才有真正的慈爱,真正的关怀。忍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好,使自己的心胸旷达,并净化情绪,产生智慧。

慈悲是情性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称它是一种由内在所发出来的意识行动。这种行动,使一个人由有情的生活,一跃而成为般若智,这种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精神生活的提升。

观世音菩萨慈悲三十二应,无非是恩、义、忍、让的表现。阿弥佛陀四十八愿,愿愿都为济度众生,无非慈悲的襟怀。维摩大士以众生病而病,亦不离慈悲大愿。各位想想!你我能以一天大发慈悲,从不退转吗?我们可曾日日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人、亲长、朋友,

乃至世人及一切众生发出慈悲的一念吗?

正觉的慈悲

正觉世间就是精神生活的范畴。这个精神生活不应以有情世间的博爱为满足,而是进一步作价值的实现——从物质的生活世界,进一步到尊重有情的生命世界,再到智慧的或精神的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套用方东美教授的话,是“一个人,依据内心的反省和体验,把自己

从生命的中心,变作最高的精神主体与智慧中心……最后把万有归属到极高的智慧与精神共同体,分享宇宙万有的佛性,都成了佛。”

当一个人能接触到上层的精神本体(佛性)时,我们发现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一种生命的资粮,它维持了生命有情,而有情的生命则成就了它的精神价值。于是物质世间、有情世间和正觉世间连续成为一个周遍含容的精神共同体。当我们功参这个“造化”的时候,我们就

是佛,每一个人都成为这个造化的主人。方教授所说的分享是透过证验与发现,提升有情的人生而及于精神世界时完成的。换句话说,那是透过一种净化与解脱的功德来完成,这个功德就是华严海会的精义: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是正觉世间的大慈大悲,业已证得法身,获得圆满的四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大圆镜智)。人不再以分别识来看世界,慈悲的发心也就没有差别,没有所求,所有的行动都是无所求,那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慈悲,所以叫作“无缘大慈”。

另一方面由于精神主体已功参圆满周遍,所以成就了极乐世界,契合了十方佛土。这时我们“不再把世界当丑陋的世界来诅咒,而当作一个庄严的世界来欣赏。”并发出回向之心,把自己的智慧与有情世界分享,然后忘掉自己是佛,回到平常的心境,顺着器世间和有情

世间的情景和条件去生活,去教化布施,去实践大慈大悲,过安祥自在的生活,那就是“同体大悲”了。

禅家非常注重这一层次的参悟与证验。因此禅宗对于渐修的训练谈得较少,难怪许多人说禅宗的修行,有如一步直登精神法界的堂奥,倍感困难重重了。事实上也不尽然,禅家认为平常的修行就是磨练,那是渐修的功夫,渐修就是有情世界的修行法门,只要你能在这个

阶段,慧智双运,一跃龙门,悟入精神法界,并不困难。有一次神会和尚问他的老师慧能:

“修行是先顿悟而后渐修,抑或渐修而后顿悟呢?”

慧能说:“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

各位!精神世界的悟入,是顿渐兼用的。

当我们悟入正觉世间时,我们再度回到平常心来,心不存慈悲而行慈悲,所以是大慈大悲。这时的心境,有如罗汉和尚所谓:

“宇内为闲客,人中作野僧,任从他笑我,随处自腾腾。”

讲到这里,我们不免要想起过去在非洲行医的圣哲史怀哲(公元1875年至1965年)。他为了人道,为了救度苦难众生,排除万难,“任从他人笑”,去非洲行医。那种“随处自腾腾”的自在与胸襟,不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典范?

此刻,你也许会问,史怀哲并不是禅家,但是,请注意!道是没有界限的,这也正是禅的精神。

慈悲增长福慧

慈悲是最尊贵的人性,它不但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它同时兼具福德性与功德性,因此是心灵上转识成智的关键。透过慈悲的情性,可使一个人迈入理性生活的领域,成就种种事业。企业家和资本家,透过慈悲心,才能消除劳资对立,周遍含容双方的力量,提高

生产力,建立健全的企业制度。而劳工代表和工会,透过慈悲的力量,才能与资方协调,透过参与感而共同创造。

慈悲可以使一个人庄敬贤淑,佛陀的八十随行好,是慈悲的化身。心地慈悲的人,总是丰足自在,他的仪表一定优美调和。各位!最好的美容术就是慈悲,最好的结缘与沟通也是慈悲。

自私的人多攻心机,多用心机的人不慈,所以其面目缺乏柔和之美。懂得喜舍的人心地少欲,常常觉得富足,显得福相圆满,所以福慧兼得。父母之爱发于慈悲,因其含容智慧,故不溺爱,所以有好子嗣。夫妻情深,因其有慈悲之缘,所以能相互体谅,建立美满安稳的

家庭。

人生很短,也很珍贵,万不可入此宝山空手而回,这个多苦多难的娑婆世界,正是磨练慈悲心的好地方,是成就精神法界的道常一念慈心,五蕴化为净土,一念悲愿,何处不安。法眼禅师的弟子问:

“什么是古佛的心。”

法眼禅师说:“是从那里流出慈悲喜舍出来的……”

各位!慈悲心是心灵的资粮,是转识成智,道行圆满,成就法身的法宝。大家珍重,大家力行。(1987年春讲于台大晨曦社)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下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禅·生命的微笑 自序
 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禅语空人心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
 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三章 “观照”是消溶六道轮回天罗地网的如意宝珠 菩提之四[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善根、福德皆自心地培植[栏目:慧光法师]
 杀戒的犯罪要件有哪些?[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魔箭与花朵[栏目:慧光法师]
 相应8经 尼干陀若提子经[栏目:相应部 41.质多相应]
 十三、忏法[栏目: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法喜——真正的欢喜[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14.说蕴品[栏目: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净土法门的修学要领 二、念佛的福德因缘[栏目:达照法师]
 04-041《净宗语录》[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