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所问经要义
净空法师於达拉斯宣讲
黄念老的《大乘无量寿经解》,引《大宝积经》中弥勒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於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这十种心非常重要,即是发菩提心的具体落实。於是我就将《大宝积经》的这段经文查出。全经共有两卷,经文很长,我仔细看了两遍,觉得非常重要,世尊将现代学佛的四众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确是现代修学救命的一部经典。
学佛犯了严重的过失,自己不晓得,还以为将来一定能往生。若临命终时,业障现前,问题就非常严重。上次讲述《金刚经》,多半偏重在理论与原则上;而这部经的好处则是全落实在细行上,於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为我们指明。为什麽宣讲这部经,我深深感觉是三宝的加持。
《大宝积经》在大乘佛法是一部大经,全经共一百二十卷,这是第九十一卷「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会。《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其中唐译本就出自《大宝积经》第五会。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时,只有此本没见到,所以他的会集只依据四种原译本,很遗憾的是未见宝积经。我们很有福报,经典齐全,甚至会集节校等九种版本,都可以读到。今天,我利用此次短暂的聚会,将这部经的内容作重点的报告,此经对现代修学人关系重大。经文一开端,说明当年世尊的常随弟子们所作示现。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暗钝。善法微少,好於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着,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读此一段经文,想想自己,以及四周的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说,犯了这些毛病。他们皆是受了菩萨戒的菩萨,「业障深重,诸根暗钝」。这句是总说,所说的皆是原则,细说的还在下面经文。「善法微少,好於愦闹」,善根少,喜欢愦闹。「愦」是糊里糊涂,「闹」是热闹。喜欢谈论世事,迷於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之中。
「多诸戏论」,凡是无益於道心的言论,都称作戏论。「广营众务」,广是繁多,营是经营,喜欢经营一些世法。譬如建道场、做法会,都称作广营众务。「种种贪着」,染着境缘,增长贪嗔痴慢。「为所不应」,佛在经中教导我们不应该做的事却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佛是觉悟;他们是迷而不觉,世智辩聪,与佛不相应、与法不相应。 《金刚经》讲得好,「离相离念」,「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诸法实相。他们误以为众生与诸法都是实在的,这是错误知见,这就不相应,属於邪慧。
「下劣精勤」,他们在生活中,似乎也很精进、很勤奋,可是所做的都是迷惑行。「後五百岁」是世尊灭度两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指我们这个时代。所以,我们读到这部经,确实感到寒毛直竖。佛若不提醒,总以为自己修行得还不错;展开此经对照自己的心行,才知道毛病百出。
弥勒菩萨见到会中这麽多业障深重的初学菩萨,非常感慨的说,这些菩萨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佛门有句话说,「初发心者,成佛有余」。初发心的人非常勇猛,真有道心。同修们发心皈依、发心受在家五戒、菩萨戒。初发心出家,那时心是真诚的,真的是成佛有余。若能保持不退转,那还得了!可惜保持不久,所以又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加速度地退转了!有几人能保持不退转?这是佛门四众弟子修行的现象,弥勒菩萨见了,生起大慈悲心。
『此诸菩萨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我们要特别留意这句话,此即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若非成熟,不可能发心皈依、受戒,不可能发心剃度出家。这确实是善根福德因缘俱会。『皆已退转』,业障深重,内有烦恼,外有恶缘,使我们的道心像闪电一样,亮一下就没有了。虽然只闪亮这麽一刹那,已非常难得。无量劫来都在黑暗里,忽然有一道闪光,就很不容易了。弥勒菩萨发起慈悲心,要帮助这些菩萨,也就是帮助我们这样初学的人。
他很慈悲的问大众,「你们为什麽退转?为什麽不能精进?」这些菩萨们也都很诚实,对弥勒菩萨说,「我们现在对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的确没有增长,只有退转,因为我们的心常有疑惑。」他们於无上菩提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没有透彻了解,所以常怀疑自己该不该学佛,该不该作佛;於六道、十法界的事实真相也常生疑惑。佛说我们今天所作所为是堕落,我们到底是不是堕落?因为这个缘故,善法生起时也常被这些疑惑障碍了,所以修学佛法不能精进,唯有退转。
弥勒菩萨非常高明,并不直接教导他们,而向他们建议,「我们可以一同到佛那里,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佛成就无障碍!我们去见佛,佛一定有方法教导我们断疑生信」。这些菩萨众中有六十位,人数并不多,他们就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佛,见佛时自然就生起惭愧心,表现非常悲痛。此时,佛首先劝他们不要悲伤,说明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因果非常复杂。
『汝於往昔造作恶业。』这句是总说,你们在往昔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佛将它归纳为四桩事,『於诸众生以畅悦心。瞋骂、毁辱、障恼、损害』。「畅悦心」是自己痛快,骂人骂得很痛快,造业造得很痛快。「瞋骂」是以瞋恚之心骂詈一切众生,对自己看不惯的、不顺己意的,就动瞋恚。「毁辱」是毁谤、侮辱。「障恼」是障碍、恼害。这些都是对於善法,看到众生做好事,嫉妒心就生起,想方设法破坏他、障碍他,不让他成就,让他生烦恼。这就是对於众生种种的损害。
『随自分别』。「随」是随着自己的意思。自以为这样做是对的,其实皆是利己损人,造作种种恶业。不知道真实法中「无我」,而将此身当作「我」,凡是与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障碍、损害它。
『不能了知业报差别。』不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我们在般若经上得到一个总结论,「诸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转变与相续是不空的。「诸法」是世法与佛法。佛家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任意的造作,果报现前时才知道害怕,然已无济於事了。菩萨畏因,菩萨觉了,不怕果报;果报现前,只好承受。因为菩萨明了恶报之可怕,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十分小心谨慎,不造恶业,不恼害众生。佛提醒他们过去世的业因果报,今天虽然行菩萨道,欲求得无上菩提圆满道分,实在太难了!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这是非常难得的胜缘,却退转了,真是太可惜。
『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缚。於诸善法不能修行。』你们知道这是善法,可是欲尘境界一现前,自己作不了主,还是造业。有时造作之後後悔,就是一点善根发现,谚语说「良心发现」。这一点良心很可贵,此即是善根。有些人造作恶业之後,不晓得自己做错了,还以为是做对了,这就是愚闇到了极处,确实佛菩萨也无法救他。世尊如此提示,这些菩萨们也非常难得,他们真正忏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详细说明自己的业障。
唯有佛陀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所作所为。一般人不知道来生与过去生的事。阿罗汉只能知道五百世,超过五百世,就没有能力知道。遇到佛,机会太难得了,求佛说明。自己明白这些事,真正求忏悔,从今以後不敢再造。一个人在佛前发愿,真的求忏悔,知道过失,以後不再造了,这是佛的好学生。中国古圣先贤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不怕有过失,怕的是不能改过,「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人愿意改过自新,佛当然欢喜为他们说明。佛为他们说的这些话,我们听了仔细思惟、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些过失。如果有,也要学这些菩萨,发愿从今而後更不再造。
佛告诉他们,『汝曾往昔於俱留孙如来法中。』「俱留孙」是释迦佛的前一尊佛。他们曾经在俱留孙如来法会之中,『出家为道。』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多闻」是听经闻法的时间很长,大小乘佛法皆通达,自以为很了不起,又能「修持净戒」,多闻是慧解,净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双修。这样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难得,会有什麽过失?
『常怀骄慢傲逸之心。』这就是他们的习气病根;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一个人没有学问、没有德行时,为人还很谦虚,样样不如人,谦虚卑下。经读多了,学问增长,如从前李老师所说,学问大了,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看不见人了,甚至对父母也不敬。父母是种田的,没念过书,自己大学毕业了,就瞧不起父母;自己得博士学位,老师没有得博士,连老师也瞧不起。真有这样的人!
出家造作的恶,自己不知道,经读得再多,种类、遍数再多,并没能体会入心。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卑下。《论语》中,孔夫子从未对任何人表示自己很有学问、有德行,未曾表示傲慢的态度,对於童子也很有礼貌。释迦牟尼佛对待任何人都恭敬、谦虚,连傲慢的念头也没有。
多闻、持戒,都是表面工作,没有实际体会,四众同修犯此毛病不轻。我们念佛、诵经,自以为将来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与事实往往有相当的距离。以上是第一类过失。
『又行头陀,少欲知足。』这是一类修苦行的苦行僧。「头陀」是苦行。这很难得,如住茅篷、住山,与外界社会很少接触,算得上是真修行。『於是功德复生执着。』以为自己有道行、有功德,执着在此。几个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不执着?说实在话,如果没有这些功德利益,他就不肯修了。一定要懂得,「执着」就坏了,得不到真实功德,只能得一点世间有漏的福报。功德变成福报,而福报相当麻烦。
多闻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慢心,而且放逸。这种嫉妒傲慢,将来生到阿修罗、罗刹、鬼道享福。修罗道就是这类业因而生的。阿修罗福报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长,造业就更重,死後堕落地狱。这是佛家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恶,第三世堕落。人天福报尚且堕落,何况修罗、罗刹,堕落魔道。我们好心来学佛,最後学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与魔的区别,佛心清净、慈悲,魔心傲慢、嫉妒。两者都是多闻,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报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以上是第二类过失。
佛讲这两类过失,都是原则。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希望我们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细细观察自己到底错在那里。佛举例说:
『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当时,有二位出家人发心讲经说法,『多诸亲友名闻利养。』因为听经的人多,也就是法眷属多,拥护供养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悭嫉心。』你对於这二位法师起了嫉妒心,这是从悭贪而生的。『妄言诽谤行婬欲事。』你在外恶意的诽谤他,说他破戒,离间闻法的大众。因为你的破坏,造谣生事,恶意诽谤,『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这是将众生闻法的机缘破坏了,罪过很重。
天台大师引用佛经说,讲经的法师,「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尚且要尊重他,他说的是正法,并没有说错,闻法依教修行,能得大利益。又说「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是国家之宝。能说不能行是国家之师,他能教化众生,自己做不到是另一回事,这就是古人讲的,「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学生为什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老师能说却做不到,而学生听了之後,能说又能做到,所以学生的成就在老师之上。
『彼诸众生於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恶意破坏讲经的道场与法师,令众生对法师疑惑而不生信受。我们学佛要从此处细心体会,境界现前时,立刻忆念佛在本经的教诲。深知断一个人的法缘与法身慧命,果报都堕在地狱,何况破坏许多人的法缘,如何得了!
『是故汝等由斯恶业。』佛说,因为造此恶业,其果报,『已於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六十百千是六百万。因为他生嫉妒心,恶意破坏弘法的道场,已经在阿鼻地狱受了六百万年的重刑。『余业未尽。复於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从阿鼻地狱再转到等活地狱,罪报比较轻一点,受罪四百万年。两处合计一千万年。
『余业未尽。复於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黑绳地狱的果报比等活地狱又要轻一等,受罪两百万年。这些地狱的状况,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很清楚。『余业未尽。复於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这是更轻一点的烧热地狱,罪报六百万年。别以为只造诽谤说法这麽一点罪,殊不知须在地狱辗转受罪一千八百万年。《大般若经》广说谤法之罪,千佛出世,救之犹难。善现请说苦报,佛竟不说。若欲说其所受之苦,闻者当吐血而死。是知谤法之罪,非可轻也。
『从彼殁已还得为人。』受完地狱罪报,再得人身。『五百世中生盲无目。』「生盲」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这是因过去世所造的罪业,还有五百世的余报。读了的确令人寒毛直竖,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千万不能以为自己不顺心、不满意,就任意障道,却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这就是愚痴、鲁钝,没有智慧。「生盲无目」是身体上的缺陷,「蒙钝」是心思昏暗,没有智慧。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由是余殃苦报,使一般人见了不会生欢喜心。又以『诽谤轻贱,戏弄欺嫌。』欺负他人、嫌弃他人。『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以致出生在文化落後的地区,受不到好的教育。他的生活也很困苦。这些经文皆不难懂,很清楚的描绘他在人间的贫穷下贱,受尽种种苦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没有人尊重他,没有人喜欢他。
『从此殁已。』五百世身为贫贱之人,这是地狱的余报;离开地狱後,还要受五百世的苦报。报尽了,『於後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末世五百岁中,是指现在这个时代,『还於边地下劣家生。』这比前面情况好得太多了。『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余报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设欲修行,多诸留难。』偶尔遇到佛法,想发心修行,障缘特别多。皆因过去障碍很多人闻法,所以他这一世得此余报。佛说他的余报有五百世,可见他障碍人愈多,果报就愈严重。『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这六十位菩萨,过去生中造种种罪业,所以虽发心出家修道,却有许多障碍。『汝等从彼,五百岁後。是诸业障,尔乃消灭。』。可见罪障消灭需要很长的时间,历受许多的苦难。菩萨有智慧,怎能不怕!众生实在愚痴,竟敢造业!
『於後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他们曾经念过「阿弥陀佛」,业障消灭之後,遇到善缘,往生极乐世界的机缘成熟了。此时身心清净,再不会有恶意对待一切众生。自己学佛的功夫如何?有没有进步,还是退步?最容易检查的是,我们过去对那些人事看不惯的,不喜欢的,今年遇到这些人、遇到这些事,会不会淡一点。过去十分恨他,现在只有五、六分恨意,这就进步很多,但还不能往生。过去最讨厌、最恨的人,现在一点也不恨,也不讨厌,往生的机缘就成熟了,因为业障消了。贪瞋痴慢是业障,看到合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顺心意的想排斥,这都是贪,都是瞋恚,都是愚痴。对待别人是自赞毁他,自认为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这种观念即是业障,决定障碍一生往生。
这部经确实教导我们,往生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完全从事上而言。大乘经上说明原则的很多,如「心净则土净」,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心净的程度如何?自己以为心很清净,境界一现前,该喜欢的喜欢,该讨厌的还是讨厌,这不是清净。本经的好处在此,让我们读了之後一一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过失,晓得这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预知时至的人,对此世间,心清净,对一切众生,心平等,以清净、平等、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就为你授成就无上菩提之记,这与《无量寿经》所说的相应。
此时这六十位菩萨,『闻佛所说,举身毛竖。』听得寒毛直竖!『深生忧悔。』「忧」是忧虑,「悔」是後悔。过去生中造这麽重的罪,现在还有习气,看人不顺眼、看事不顺眼,虽没有发作去障碍它,遇到时心里还是忿忿的,这就是习气。如果发作,就是造作罪业,即是现行。现行所造的罪业,又要经历一千八百万年的地狱罪报。如果只有习气而没有现行,就没有那麽重的罪,但是障碍自己修行,障碍自己的智慧,障碍自己的法缘,造罪也就轻得多了。这些菩萨们非常难得,听佛所说,真的生起忏悔心,向佛发露忏悔。我们读了,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
『世尊。我今发露悔其过咎。』後不再造,才是悔过。现在一般人都弄错了,在佛菩萨形像前修忏悔法,结果恶事照做,这是罪上加罪。「忏悔」二字是梵华合译。「忏」是忏摩,梵语音译,意即将自己所做的过失说出,让大家都知道;「悔」是後不再造,此是华义。两者意义很接近,古人翻译时就合用为「忏悔」。
『我等常於菩萨乘人。轻慢嫉恚,及余业障。今於佛前,如罪忏悔。』这句是总说。菩萨乘人,指发大乘心,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己学佛,也劝别人学佛,这样的心量就是「菩萨乘人」。弥勒菩萨说:「若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若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数万,即是阿弥陀。」中国人学佛,菩萨乘人最多,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国盛行。小乘法在隋唐时曾一度兴起,但是没多久就衰了。中国人确实是大乘根性、菩萨种性的人。我们对於这些菩萨种性的人,过去世曾轻视他们,傲慢、嫉妒、瞋恚,以及种种对他们造成的障碍,现在於佛前发露忏悔,後不再造。下文是别说所发誓愿,归纳为十三条。
第一:『我等今日於世尊前发弘誓愿。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於菩萨乘人。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菩萨乘人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包括出家说法与在家说法。在家居士升座说法,出家人总是嫌弃他是在家白衣,往往就轻慢在家说法的菩萨。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过失,所以这段经文主要说明出家人。这些菩萨在俱留孙佛时都是出家人。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现代人了解得太少了,纵然有人说明,大家也不相信、不能接受。总认为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这观念就是罪业,就是堕落。世尊当年示现成佛,就明白显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
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文殊、普贤示现的是出家等觉菩萨,而贤护示现的是在家等觉菩萨。出家与在家没有分别,升座讲经是代佛说法。不敬讲经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就是轻慢三宝,这是地狱罪业。因为我们的观念错误,所以极容易犯戒。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培养弘法人才。内学院学生以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师只有几位,太虚法师是这所学院的旁听生。欧阳大师在内学院训里讲得透彻,「佛法是师道,老师第一大,老师不一定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老师」就是佛门称的「和尚」,和尚第一大。和尚、法师、阿闍黎不一定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一定是出家人。
居士若是老师,出家人跟他学,就要尊重他,这是很多现代人不懂的。我出家之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他是在家人,老师第一大,我见老师也要顶礼。很多出家人看了奇怪,出家人怎麽可以向在家人顶礼?其实他们忘了,维摩居士讲经说法时,舍利弗、目犍连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正是世尊在世时就表演给我们看了。现代的一些出家人,穿上僧服就认为了不起,不明道理,不知是非。
我在台中学佛,只有一个人勉励我,就是周邦道先生。他说,你现在出家了,跟李老师学佛,他有道心,他是菩萨,你一定要以学生的身分对老师,不可以轻慢。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的说话。
居士升座讲经也是代佛说法,出家在家讲经皆是代佛说法,所以讲台前面一定供养佛像。大众礼拜法师时,佛像在前面,法师在佛後面,大众拜佛,法师不敢当。说法的人若有过失,不能说他,一定要让听众对他有信心,信仰他所说的,依教奉行,大众就得利益。他虽有过失,不可以举发他的过失,不可以宣扬,目的是希望大众得真实利益。他个人有过失,自有因果,如果宣扬而破坏整个法会道场,罪过就大了。何况他的过失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因为高境界的圣人,有时行持与下愚差不多。
譬如金山活佛,他的生活行为有点像济公,真的是圣人。一般法师跟他相处,都轻慢他,以为他不守清规、不守戒律,随随便便地,而他是四相皆破除。我们是凡夫,怎能看出圣人的境界,因此对於一切众生,无论在家出家,皆应常存恭敬心。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发心修行,照顾自己都来不及,那有闲功夫看别人的过失。如果我们见到这些菩萨乘人有所违犯,而举发其过失,这就是欺骗世尊。
第二:『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於菩萨乘人。戏弄讥嫌恐惧轻贱。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说明四桩事,皆是轻慢。佛在大乘经里常教导我们,尤其《华严经》说得究竟圆满,修学大乘的人,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要用如此的心态看待。五十三参明显的教我们,学生只有善财童子一人,他没有同学。此一示现用意很深,因为同学之间可以开玩笑,不必那麽尊重。若除自己一人之外,皆是老师,皆是善知识,则不能不时刻保有尊敬之心态。
诸佛菩萨当然是善知识,是老师;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不是二。未来佛就要看成现在佛,一样的尊重,十大愿王一切恭敬的心才发得起来。「一切恭敬」正是性德圆满的显露。「戏弄」是开玩笑,「讥」是讥刺,「嫌」是嫌弃。如果还会讨厌或轻视一个人,我们的性德就被烦恼遮盖了。必须将一切众生看作诸佛,才能做到「礼敬诸佛。」「普贤行」在大乘菩萨行之上,道理就在普贤的心是真实、清净、平等。我们常犯这些过失,所以「礼敬诸佛」的修习,对我们而言是高不可攀。
佛在《华严经》上这样教导我们,是不是有些勉强?丝毫不勉强!佛教化众生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心恭敬、普遍恭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换言之,凡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位不是这样的。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没有差别。大乘经上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自性的流露与变化,所以法界确实是平等的。凡夫之所以不能见性,就是在平等法界里起了高下之心,妄生执有,而起迷惑。由迷惑,起高下之心,起分别执着,皆是我们自己的过失。
学佛就是要恢复自性,宗门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学佛就是要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这必须将妄想、分别、执着一齐除去。佛教导我们从「礼敬」做起,儒家的教育也从这里入门。《礼记》第一篇首句:「曲礼曰:毋不敬。」可见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概念与方法上几乎完全相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正如谚语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礼记》编辑成书时,佛法还未传来中国,可见他们教学的起步完全一致,都是从「礼敬」着手,戒除我们的轻慢心。
学佛功夫得不得力,就看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切众生,恭敬心是不是与日增长,轻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们的功夫就得力,真有进步。如果处世待人接物的毛病丝毫也没改掉,念再多佛号、经文,也是白念,正是古德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消化,没有体悟,没有将经典的理论与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读经就白读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造恶业。造恶业的果报太可怕了!
第三:『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以五欲乐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於彼伺求其过。常生信敬起教师想。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范围更广了,偏重在家菩萨,他们担负度众生的责任。在家人「以五欲乐」,「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等享受。在家菩萨示现的是在家人的榜样。「游戏欢娱,见受用时,终不於彼伺求其过」。一般愚人见在家菩萨在五欲里享受,也生嫉妒障碍,便找他们的毛病、过失,恶意诽谤。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比出家人难得多。同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出家人讲得不好,大家还是恭敬;在家人讲得再好,听众对他的恭敬心总要减几分。这样的心态令自己得不到利益。
四众弟子发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因为他们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说法也称之为法师,只要上台说法都称「法师」,不一定是出家人。若称比丘、比丘尼,就一定是出家人。如果恶意诽谤他们,就是谤佛、谤法、谤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僧是「僧伽耶」,梵语音译的,意思是「和合众(团体)。」无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的团体,遵守六和敬,皆称作「僧团」。寺院许多出家人住在一起,假如不依六和敬修行,出家人也不够资格称「僧」。「僧」一定是和合的团体,被尊称为「众中尊」。「皈依僧,众中尊」,就是一切团体中最尊贵的。团结合睦的团体值得社会大众尊敬。
如一家庭有四个人,四人都修六和敬,这个家庭就是僧团(和合的团体),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诸佛菩萨、龙天护法见到和睦相处的团体,无论大小都尊敬。因此,居士讲经说法,我们决定不能有分别心,更不可以故意找麻烦,否则自己得不到法益。
一九七七年,畅怀法师邀请我到香港讲经。初到第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向我提出警告,一般外地来香港讲经的法师,都要经得起考验才行。这里有些听众是专门找麻烦的,他们听经听了一半发问题,故意为难法师,让他下不了台,所以一些老法师到此地都有这个顾忌。他说:「你还年轻,也不很出名,来听经的人可能只有两三位,要有心理准备。」我说:「我不在乎!没有人听经,还有桌椅板凳在。」
头一天来听的人不少,大家是来见见面,看看是什麽样子。那次我连续在香港讲了四个月—《楞严经》,每天都满座,找麻烦、捣蛋的人听说也都在座,但从未发一个问题。所以畅怀法师说:「你的法缘很殊胜,非常难得。」这些找麻烦的人还请我吃了一次饭。这种人就是「於彼伺求其过」,分明是来找麻烦,看你那些地方讲错或讲得不清楚,他就发问。
「常生信敬起教师想」,我们对於讲经的法师,无论在家、出家的法师,应当常生信心、尊敬心,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第四:『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於菩萨乘人。悭亲友家及诸利养。恼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文,也是现代人常犯的毛病,见到亲友供养法师,心里就难过。认为他们对法师供养太过分了,於是起心障碍,令修供养的人生烦恼,法师也生烦恼。特别是不信佛的亲友,他们看你迷了,赚钱不容易,轻易就被别人骗了。
现在佛教确有骗人的,许多打着佛教招牌到处招摇撞骗,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正法与邪法。众生没有智慧,总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凡是假的,也有声势浩大,场面很热闹。反而一些真的佛法,道场冷冷清清,此乃因为不求名闻利养,不愿多生事,「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末法时期的现象,我们都应当知道。
有人供养弘扬正法的大德,我们应当生欢喜心。须知接受供养,相当不容易!佛在本经具体说明,弘经的大德们接受供养的过失,无量无边。所以,佛教导我们应当发「无希望心,修法布施」。弘法利生绝不希求恭敬供养,不能因为那个地方利养多,就到那里弘法,这个地方供养很少就不去,那就大错特错。心不清净,自度的能力都没有,怎能度他呢!凡是有这种心理,无论在什麽地方讲经说法,实在皆是自欺欺人,欺诳佛菩萨。
第五:『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於菩萨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粗言」是粗恶难听的言词,令人听了不舒服。用这种态度、这种言语,令修学大乘的人听了心里难过,也是过失。
第六:『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於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昼夜六时是日夜不间断。恭敬承事之心不会间断,不会退转。礼是礼敬,事是奉事,也就是为人服务。
第七:『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从今天至未来际,我为了护持此誓愿,决定不退转、不变心,乃至不惜身命,纵然遭到危害,也不改变誓愿。
第八:『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於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於彼等不胜於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指修学大乘的人往往轻慢小乘人,泰国、锡兰、印度的佛教都是小乘。修学大乘的人见到小乘尊者,很容易生轻慢心,瞧不起他们。他们也有瞧不起大乘人的,彼此都不能尊敬,这是错误。大小乘的修学果证,差别实在很大,但是大乘人若不能如法修学,也比不上小乘人。真正修学大乘的,不敢轻慢一切众生,怎会轻慢修小乘的人。即使对造恶的众生都不敢轻慢,何况对世间的善人、对修学小乘佛法之人,当然不会生轻慢之心,这是一定的道理。
第九:『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於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说明克己功夫,非常难得。儒家讲「礼」,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自己在一切大众与团体中,要能谦虚卑下,断除贡高我慢的烦恼。「慢」是很严重的烦恼,「贪瞋痴」之下就是傲慢。儒家在《礼记》教我们「傲不可长」。傲慢的习气很难断,儒家劝人不要再增长,而佛法教人,傲慢的习气一定要断除。
从前台中李老师讲经时常举例说,人都有傲慢心,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乞丐没有财富、没有地位,贫贱到了极处,可是他还存傲慢,见到富贵人从他面前走过,还哼一声,有什麽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自己不比人低。这显示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所以佛教我们要谦虚卑下,即是断烦恼的妙法。「如旃陀罗及於狗犬」,这是比喻要卑下至这样的程度,才能伏断贡高我慢的烦恼习气。
第十:『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於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众生的大病,就是自赞毁他,赞叹自己,诽谤别人。《瑜伽菩萨戒本》中,此事列为第一重戒。自己再好,再有德能,再有学问,再有善巧,都应当谦虚;决不能诽谤别人。《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谦虚的说:「无量法门,我只知此一法门,我不如其他的善知识。他们的德能学问都在我之上,值得诸佛菩萨大众的赞叹」。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赞叹自己,宣传自己,这是世间的愚人。儒家尚且教人疑事毋质,直而勿有。何况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老师,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佛对我们教诲是有道理的。
第十一:『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小至一个团体的斗争,大至一个地区的动乱,学佛修道的人遇到斗诤的地方,应当躲避。「去百由旬」是形容远离之意,未必真的是百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一百由旬是四千里。这是比喻我们要远离动乱的地区,不要在这个圈子里障碍自己的道业。
有一年我在台湾中部禅林寺讲「佛学常识」,大概讲了三分之一,寺院里斗诤,老和尚因为建寺时派了许多徒弟各地募化,化得多的就要争著作当家师、作知客师,天天吵架,争权夺利。我到台中时,就将此事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不要讲了,那个地方不能去。」我说,「还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不要紧,不要讲了。」以後我就没再去了。修学弘法凡是遇到斗争的地方,一定要知道避开,否则别人误认为你也要争权夺利。避开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碍自己的道业;纵然是弘法,经没有讲完也可以离开。
第十二:『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於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一段是指自己修持,虽然戒律很清净,但看到别人破戒、不持戒,就生烦恼,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我的戒行清净,别人不如我。「身自炫曜」,指仗恃自己有修持,或者持戒,或是多闻,就是对教理通达,自以为值得骄傲。骄傲是烦恼。「头陀」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即使是你真正有修,修得不错,仗恃以自己修持的功德而骄傲,这就错了。
中国佛教史上有一则很有名的公案: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是律宗初祖,持戒精严,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需要托钵,吃饭时间,天人送供养给他。有一天窥基法师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精进,就去拜访他。
窥基是修学大乘的,富贵家庭出身(叔父是唐太宗的大将),人非常聪明。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後,度他出家,传说中称之为「三车法师」。玄奘大师要他出家,他提出三个条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带一车黄金;他喜欢读书,要带一车的书本;还要带一车的美女来伺候他。当然,他对於戒律、清规,就不太拘执。道宣律师听说窥基来拜访他,对於窥基大师的学问当然很佩服,但是对於他的行持就生起轻慢心,所以想藉此机会教训窥基法师,让他看看中午有天人送供养。他想表演给窥基法师看看,显示严持戒律的德行感应。那里晓得等了很久,吃饭时间都过了,天人竟没来送供养。
窥基大师离开後,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麽不送供养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山上,护法神围得密密地,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满身出汗,生惭愧心,才晓得自己的念头错了。有一念想炫耀自己,就错了。这样的大德还有这种烦恼习气现行,凡夫稍有一些长处,甚至未必真比别人好,都感觉值得骄傲,还能有什麽成就。所以,我们一切的修学,不能跟现代人比,而要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比,就觉得自己相差太远了。
修学佛法,应当依据一个榜样,这对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初学佛时(还没出家),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他就告诉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这两位都是佛门大德,堪称为佛学家。老师警告我们何以不能学他们,因为他们皆是有解无行,所以两人都不能往生,还在六道打转,不算成就。
我出家之後再返回台中,李老师教我,既然出家了,就应当学印光法师,以印光法师为榜样。印祖是他的老师,他谦虚,不教我学他,而学他的老师(净宗近代的祖师),可见李炳老非常谦虚。他教我的时候,明白的告诉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这都是谦虚话,没有丝毫贡高我慢的习气,真正能看出一个人在佛法修学所得的真实受用。这一条特别提醒我们,无论修学任何法门,有些成就时,千万不可傲慢。
第十三:『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这是「断恶修善」。所做的恶业要发露忏悔,所修的善法要能保持。菩萨法中,布施、持戒是修善,忍辱是能保持。修学善法不须宣扬,不须大众赞叹。赞叹也是福报,积了一点小善,这人赞叹一句,那人赞叹一句,福报就报尽了。而所造的恶,总是想尽方法隐瞒而不让人知道,恶愈积愈深,後果不堪设想。
世出世间的善人、圣人,教我们要懂得忏悔的真实意义。恶业尽量让别人知道,这人骂你一句,那人骂你一句,恶业就报掉了。所做的好事知道积阴德,就是不要让人知道,如此,善愈积愈厚,才能得到大善报。愚痴浅见之人,其想法与做法恰恰相反,他能欺骗现前一切愚痴的众生,而无法欺骗果报。果报不可思议!这些菩萨听佛说明自己过去直至今生,因果报应的事实,於是发了十三条大誓愿,真正改过自新。
『尔时世尊赞诸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这是世尊赞叹这些菩萨,能发真诚之心忏悔改过。由此可知,业障重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悔改。其实改过就在一念之间,将念头转过来。凡是造罪业的念头,都是起於「我执」,就是「身见」。《金刚经》说四相,着了「我相」,於是与我有利的就起贪心,与我不利的就起瞋恚心。贪心、瞋心都造恶业,都是从此身见而来的。如果知道这个身见是假的,身不是我,即是高度的智慧。《大般若经》正是说明此事真相,这才将此身及生活环境的事实真相看清楚明白,不再为身造业了。如果明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就能大行菩萨道,清净心、平等心就现前,即是大善。此处全是从事相上而言。
佛告诉弥勒菩萨,假如菩萨想获得清净心,消除业障,应当学习本经这六十位菩萨所发的大愿。世尊对弥勒菩萨说,实在就是对我们讲,我们的业障与经上所说,的确没有两样。我们应当多多读诵这十三条,常常反省,将它变成自己的誓愿。这些誓愿归纳,就是四弘誓愿之「烦恼无边誓愿断」,这十三条说的皆是烦恼。
弥勒菩萨代我们向佛请法:『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不退转,非常之难。如果能不退转,修行证果不需要那麽长的时间。《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下生之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只需十二劫。一般修行证果需三大阿僧祗劫,与十二劫相比,西方世界修行就显得太短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退缘,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所以成就快速。世间修行,进得少,退得多,所以很难成就。弥勒菩萨看出这桩事,所以向佛请教,佛很肯定的答覆他:「行菩萨道的人能护持如是大愿,宁舍生命也不肯退转,便能成就。」
弥勒菩萨又问:『於後末世五百岁中。』末世五百岁就是指现代,与《金刚经》上的「後五百岁」是同一个意义。『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这正是我们所希求的。「安」是平平安安,「隐」是稳稳当当,没有烦恼,而能成就。佛教弥勒菩萨要修两种「四法」,归纳成四条,就是纲领中的纲领。
第一、『於诸众生不求其过。』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特别要记住,不论一切众生犯什麽过失,都不要管他。这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修道人且自顾不暇,怎能顾别人的过失?天天想找别人的过失,这是极恶的念头,就是造作极大的罪业。
佛法教人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好好的修自己,外面一切境界都是诸佛菩萨,纵然似有过失,也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是一个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教我学他的善行,恶人教我不可学他的恶作,都是我们的老师。
在中国历史上,大家都晓得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大汉奸。西湖岳王坟上塑个秦桧铜像,跪在岳飞的坟墓旁,其实这两位都是我们的老师。岳飞教我们尽忠报国,秦桧教我们不要作奸臣,否则像他一样的下场。一位从正面教导,一位从反面教化,皆是民族的老师,皆是善知识。明白这个道理,对岳飞尊敬,对秦桧也尊敬。他提醒多少人不可做坏事,给多少人警惕,当然是老师,我们应以清净平等心看待。「於诸众生不求其过。」确实是非常重要!
第二、『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此菩萨是指弘法利生的大德。若举发他们的过失,必然使听众及跟他学的人丧失信心,果报即是前面所说一千八百万年的地狱苦报。
第三、『於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着。』正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住」就是执着,「无所住」是绝不执着,这才能在境界里得清净心、平等心。
第四、『永断一切粗犷之言。』平常我们接触大众,言语要真诚、柔和。下文四句偈就是说明此事,『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举」是举发,「悭吝」是於施主家不生执着。这是佛说的第一种「四法」。弥勒菩萨问,佛说:「果能修此四法,在末法时期就能得安隐、无烦恼,而得解脱。」接着佛又说第二种四法。
第一、『不应亲近懈怠之人。』亲近懈怠懒散的人,一定会受影响。
第二、『舍离一切愦闹之众。』一定要避开热闹的场所。
第三、『独处闲静常勤精进。』
第四、『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当舍於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这一首偈是以上四句的结论。弥勒菩萨向佛请教,现代人如何安稳度过这一生,在道业上不受妨碍,佛就教他这两种「四法」。
下文说明末法的菩萨应当修学八种法,而後佛告诉我们,弘法利生决定要以无希望心,才能得二十种利益。说完之後,又说二十种利益,共说了四十种利益。假如我们为了得如是四十种利益,以无希望心修法施利益,还是落在有希望心。现在不求世间名闻利养,独得佛法的利益,还是错用了心,所以依照这个方法修,还是得不到如是四十种利益。这不能怪佛说的话不灵,其实是自己错用了心。因为看到弘法的利益有这麽多,才修无希望心,此「无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用心太难了。真实的清净平等觉心,才是佛说的无希望心,我们不可不知此义。
经文一开端,世尊说明末法时期,出家与在家的四众弟子,想离开烦恼消除一切业障,而得自在。佛为我们说出八个方法,就是这八句经文。
第一、『应当舍离愦闹之处。』此是现代社会所谓的欢乐场所。「愦」是人在热闹中迷惑颠倒,「闹」是热闹。如迷恋歌舞,卡拉OK等场所,都不是正法,常到那些地方,自己身心很难不受污染,因此佛教我们应当远离。
第二、『住阿兰若寂静林中。』这是教我们应当选择清净的住宅区。古今社会型态、生活方式皆不一样,住宅区一定要安静,邻居说话的音声都听不到,这是最好的。现代人居住环境,外国比中国讲究。在台湾及大陆,邻居吵闹,确实会受到干扰。美国的居住环境,因为地大人少,所以住宅总有空间的隔离,邻居确实没有音声打扰,居住安静。凡夫没有定功,生活决定会受环境的影响,这是中国人常说的「风水」。风水就是指居住环境影响自己的身心。有定功的人,不受环境影响;没有定功的人,则心随境转。我们的居住、工作环境,都要选择,尤其居住要在安静的处所。
第三、『於不应修而修行者。』这一句开示很重要,佛教我们不应该做的事而去做了,那就错了,违背了佛陀的教诲。
第四、『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懒惰懈怠不是学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一定要克服。前四项,佛教我们在生活环境上要注意的;後四项,说明真正学习如何用功夫。前者是修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後者是佛教导我们消除业障,而得自在。
第五、『但自观身不求他过。』这句教诲,佛在本经讲了很多遍。凡是说很多遍的,就是提醒我们特别注意,可见这个毛病太深重。佛多次教我们要「观身」,就是要观察自己,反省检点,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那与我们不相干。修行是修清净心,时常想找别人的毛病,自己的心如何能清净!这对自己的道业有很大障碍。「道业」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合理合法,业就是生活。若我们的生活能如理如法,则生活多麽快乐、幸福、自在。所以,道业就是幸福快乐圆满的生活,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佛教导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达到圆满的生活;佛经教我们生生世世都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很自在。我们明白事实真相,才晓得佛法不能不学。
第六、『乐於恬默。』恬默是清净,身心清净。清净的乐是真乐,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体会的。世间人只知道欢乐场所的快乐,其实那是刺激,不是真乐,所以歌舞过後,乐就消失了。安静的快乐像泉水一样,从内心发出如泉涌般的喜悦,即佛经常说的「法喜充满」。《论语》一开端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是由内心发出的,乐是从外在的刺激而感受的。清净之乐才是真乐,所以要能体会清净之乐,喜欢享受清净之乐。
第七、『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我们的生活行为,包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般若波罗蜜是圆满高度的智慧。佛与大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智慧是从清净心生出的。「乐於恬默」是定功。「禅悦」是禅定中所感受的喜悦,即是清净心。定心中的喜悦表现在生活工作上,表现在处世待人接物上,这是高度的智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第八、『若欲於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以上八句开示,前七句说明「自分」,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第八句说明帮助别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就不能教化众生。自己先要成就,而後生起大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智慧,不懂得享受。净空最初接触佛法时,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学佛与出家的人说不出这句话,方先生读经研教享受法乐,才懂得其中有真乐。世间人心不清净,欲望很浓,贪瞋痴慢天天增长,怎知定净安乐的乐趣,他们没有这种常识与经验。我们得到真实快乐,得到真正幸福,一定要告诉还不明了的一些众生。这是我们应当帮助他们的,而心态上必须遵守「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着名闻利养果报。』菩萨心里绝不因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而希望众生对自己恭敬、供养、承事。若有此念就错了,这是很大的过失,增长贪瞋痴慢,清净心与定慧都没了,所造的必是恶业。「不着名闻利养果报」,决不能将这些放在心上。『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弘法利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众生得到最丰饶的真实利益。「饶」是丰富的意思。除此之外,决无自利的念头,这才是「以无希望心行法施」。
『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常」是不间断的。菩萨为众生演说大乘佛法的心,确实没有中断。即使事上中断,那是缘不具足,因为没有人启请,菩萨就不能说法。有人来请,不能推卸,以无希望心修法布施,功德利益无量无边。
世出世间圣人,常教我们要冷静的思惟、观察。凡是常赞叹我们的人,不见得是善知识,若听了几句赞叹的话,就迷惑颠倒,不知道天高地厚者往往有之。肯说我们过失的人,也不见得是恶人,因为不晓得自己的过失,有人肯为我们说出,这才是真正善知识。这个时代肯说人过失的人,愈来愈少,也许一生也遇不到。
在古代,有两种人一定会说我们的过失,第一是父母,第二是老师。他们见到我有过失,不能不说,他们有责任。其次最亲密的同学才肯说过失,否则都是谦虚、客气。佛在前文说,不说人的过失,不要找他人的缺点,但是真正好朋友是善心劝导、帮助,希望他能觉悟,这是可以说的。说过失必须记住一个原则,决不能有第三者在场。成年人都要面子,在别人面前说他的过失会令他难堪,甚至反目成仇,这是伤害人的自尊心,说过者不可不知,所以要关起门,没有第三者听到,这是忠言劝告。世法、佛法都讲求这种方式,因此不能在一般人面前说过失。我们唯一能检点自己过失的方法,只有读经。
现在很少人愿意讲这部经,原因是不但骂人,也骂自己。自己没做到时,心里很难过。现在有讲经的法师,没有讲戒律的律师,因为讲戒律,自己条条戒都犯,讲不下去了。但是,这些戒经真的能救命,说好听的没有用处。一定要将自己的毛病都说出,发露忏悔,提高警觉,後不再造,对我们才有真实利益,真的消业障,真正能得福。这些微细之行,实在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不能不谨慎留意。下文是佛说明末法时期,修菩萨道的人之种种过失与造恶,我们应当深深的警惕。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後五百岁。』「未来後五百岁」即是指现代,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後,第五个五百年,称为「後五百岁」。『有诸菩萨甚为无智。』这是指修学大乘的人,凡是受菩萨戒的都称菩萨。现在受戒的地方很多,受了菩萨戒都是当作菩萨,然而没有智慧。
『行法施时。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无论出家、在家,发心讲经说法,供养很多就很高兴,讲得很起劲;若没有供养,就没有精神,脸上光彩也没有,经也讲不下去了,後面马马虎虎,念念就算了。我们确实遇过这些事,我初学佛时,听法师大德讲经,这种现象很平常;甚至有些法师讲经前先谈好价钱,一定要多少供养,讨价还价。这些皆不如法,都是错误的,但是人人都这麽做,似乎就变成正常了。
有一年我应邀到迈阿密讲经,曾居士跟我开玩笑说,「有很多仁波切来此地灌顶都定有价码,每人灌顶一次收二十元美金。法师,您在本地办皈依,价码愈高,人愈多,他们认为这是真的;若不收钱,就生疑心,大概不灵,人就不来」。由此可见,现代众生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虽然风气如此,我们仍要守住正法,不能因为他们做得不如法,我也随缘,那就错了;随缘须能导入正智。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作如是心」是存这样的心态。『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於我。』亲友就是佛法所谓的法眷属。出家、在家的听众都皈依我,都作我的弟子;这不是皈依三宝,而是皈依某一位法师,这种皈依与传戒都变质了。「檀越」是施主。希望有身分地位、有财富的人都来护持我,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是造业、作恶。
『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於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此种四事供养现今已为黄金美钞而取代,且多多益善。『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这些人讲经弘法是为名、为财、为利。『若无利养心生疲厌。』如果没有人恭敬供养,他就不讲经说法。这一段是佛先说出总纲,後面还有很长的经文细说这些现象。这在现前社会上,几乎处处能见到。我们讲习此经,许多地方只能点到为止,自己应好好的读诵、反省。
『弥勒。当知於後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世尊当时已预知今世众生迷惑颠倒。『於诸一切无利养处』。此处没有人恭敬法师,没有人懂得仪轨,也不知道供养。『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因为此地对法师没有好处,没有名闻利养可得,所以他不住在这个地方。『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於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於此徒自疲劳。』
此是佛告诉弥勒菩萨,当时与会的五百菩萨中,有二十位菩萨的业障比较轻。这五百菩萨就是前文所说的,业障深重,造作罪业,不净说法。为众生讲经说法,但心中充满贪嗔痴,贪求名闻利养,贪图众生的恭敬,这是「不净说法」。
『後五百岁还来生此。』业障轻的,在末法时期还能得人身,还能如法修行的,实在太少了,只有二十位。『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数术工巧皆能善知。』这几句是说业障轻微的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聪明智慧善巧方便」。这是真的,因为『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这正是他们聪明之处,虽有智慧,表现在外的,似乎是迷惑颠倒,装糊涂,装愚痴。此即大智若愚,避开许多嫉妒障碍,因此佛赞叹他们。
譬如讲经弘法,只会讲经,其他的都不会,人家就轻视你。轻视是好事,消灾免难!恭惟你的人多了,嫉妒障碍就来了。所以,要知道隐藏自己,谦虚卑下,一生中自行化他才能减少障碍。贪图享受是别人攻击的目标,所以生活要清苦。
香港的圣一法师,他着有《地藏经讲记》,是在九华山讲的,我为他写了一篇序文。这位法师是潮州人,住在香港的大屿山,他是参禅的,很有道德,生活非常清苦,穿着很旧的衣裳。我在香港讲经时,许多师父都劝徒弟不必要听经,只有圣一法师,他来听了几次之後,劝他的信徒听经。决不是因为他劝信徒来听我讲经,我就赞叹他。他修苦行,而且真正有道德。香港信佛的潮州人很多,布施供养的财富很多,他将这些供养收集起来,送到大陆修复寺院。圣一法师到中国大陆,普遍受到欢迎,帮助大陆复兴佛法,自己却过最清苦的生活,实在令人佩服。
圣一法师的道场在大屿山宝莲寺的後面,从宝莲寺到他的寺院只有小路,一定要步行约五十分钟,所以游客稀少。这是正确的。他请我到道场接受他的供养,饭後邀我为大众开示。他们都是参禅的,我是念佛的,我到他那里不能说参禅不好,念佛才好,否则就不懂佛法,也不懂礼貌。到别人的道场,一定要懂得赞叹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所修的法门。佛门有句话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赞叹,佛法就兴了。所以,决不能破坏别人的道场。他要我讲开示,我就引《六祖坛经》为大家讲。
我赞叹圣一法师、赞叹宝林道场、赞叹他们所修学的法门。这道场的确如经上说的,选择在很安静的环境,游客不容易到达。其中有不少听众知道我修净土,就来问我,「法师,既然禅这麽好,为什麽你不来参禅?」我说老实话,「禅是接引上上根人,我是下下根,不如你们。」我说的句句都是实话。菩萨造业最重的是「自赞毁他」,赞叹自己,诽谤别人,这是菩萨戒的重戒。
我在新加坡见到一位谈禅法师,他是福建人,也是一位奇人。他不住在佛寺里,而住在城隍庙,摆一个小摊子卖香烛、纸钱。城隍庙里烧香求福的人很多。谈禅法师,衣服穿得破旧,喝自来水,饮食非常简单,一道菜,真是清苦至极,比台湾一般寺院苦得太多了。其实,他真有钱,他的钱都帮助别人建寺院。
美国旧金山的大觉莲社,买道场时正好碰到他,他捐了四十万美金。听说他到大陆道场,一捐就是几十万美金。这些钱都是卖香烛赚来的,自己不用一分钱,而去做这些好事。钱捐出去之後绝不过问,只说「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我将钱交给你,你如何运用,我不管。你作善有善果报,造恶有恶果报,与我不相干。」他的心清净,捐出去的,问也不问,各人有各人的因果。见解正确,非常难得!我到新加坡一定去看他,他买一杯冰水招待我,那是他待贵客,很希有,我也非常欢喜这位法师。
我们在末法时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许多的过失、恶业,若非佛为说明,我们不知道,还是天天造作,以为自己做得很正确。读了本经,才知道过失太多,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过失多、过失重,要懂得忏悔、改过,这是佛说法的真实意义。经後的总结,非常重要。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於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多次劝告这些业障深重的菩萨,应当念佛求生净土。弥勒菩萨重提此事,向佛请教,佛说「发十种心」。因为佛并没有具体说明,此处弥勒菩萨代我们请问,佛就一一为我们说出。请看经文: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十种心」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备的条件。如果只知道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而没发菩提心,仍不能往生,就是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能做到这十条,就是「发菩提心」;即使不知道什麽是菩提心,具足此十心必得往生。其实,这十种心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实。
佛说,有三种人想发心也发不起来。第一、「凡愚」。我们都是凡夫,包括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能听得进别人的劝告,能认真接受,反省改过,这是有智慧的凡夫,他们听闻经教能发心。不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排斥、反驳,而且还怨恨说他过失的人,这是愚痴的凡夫。愚痴的凡夫无法发这十种心。第二、「不善丈夫」。包含的境界很广,此等人在世法可能很有成就,如佛经中所说的歌利王,近世之希特勒一类人物,一般所谓的大丈夫,但是他不善。这类杀人魔王,要他生起这种心,他做不到,而且不能接受。这一类是不善丈夫。凡是称丈夫的,大都是大小团体中的领导人,但他不能接受善法。第三、「具烦恼者」。此指烦恼习气很深重的人,这十种心也发不起来。佛说这十种心,先说不能发心的三种人,其意是教我们要反省、忏悔、改过自新,才能发心依教奉行,求生净土。
『何等为十。一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慈无损害心。』我们想在这一生中,得到真正的身心安稳、事业顺利,与一切大众皆能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十种心太重要了。果能做到,就一定得到效果,将来寿命终时,自己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一念十念即能往生。我在讲席中常说,临终时不生病,预知时至,晓得自己往那里去,这是人生第一大福报。
世间的名利再大也没有用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令自己不生病,走得自在潇洒。有很多人站着往生、坐着往生,他们可以做到,我为何不能?他们所凭藉的就是这十种心。前两种就是「慈悲心」,就是对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平等的关怀爱护。中国古德教人,「仁者无敌」。仁慈的人心里没有冤家对头,即使别人与他敌对,他也没有这种意识。这就是佛法说的「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决无损害的念头。
『二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悲无逼恼心。』「逼」是逼迫人,「恼」是令人生烦恼。没有这种存心,心就清净平等,种种障碍界限全部化解了。《无量寿经》的经题中,「清净、平等、觉」是全经的总纲领。觉心就是大慈悲心。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成就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如何守护如来正法?一定要依教奉行!有些菩萨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享受,他们也知道应当如法修行,但为何做不到?他们是恐惧,如果没有利养,身体就要受苦难,甚至明天没东西吃就活不了,为了活命,就起贪心,贪不得,就不择手段,可见都是为了身命。这是不明了事实真相,身不是真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为这个假身造作罪业,是最大的错误。因此,宁舍身命,也要护持正法,也要依教奉行。
佛教导我们布施、放下,若我们全舍,全都布施了,明天吃饭怎麽办?明天尚未到,何必想明天!这样心才安。想明天、想明年,还要想世界的动乱,心如何能安?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真相,佛法说得透彻。世法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福报是愈布施愈多,这是真的。
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一定要记住,得的财富愈多,愈要布施,「舍得」义为舍施所得,而不是将财富守住、保存,那就错了。所以,真正肯发无希望心布施,修习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以没有任何希求的心修布施,所得的果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皆是无量无边。明了事实真相,我们就肯做,也敢做,没有忧虑欢喜去做。这是真正不惜生命,欢喜守护心,守护如来正法,决不敢为非作歹。
『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一切法皆是佛说的,佛法是世出世间真实希有之法宝。佛不固执,也不自大,佛经有五种人说,只要所说的内容与佛说的原理原则一样,佛都承认这是佛经(觉悟人心的经典)。所以,佛经不一定是佛说的,只要内容是说明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不管是什麽人说的,佛都承认它是经。因此,大乘经以「实相」印定,「实相」就是事实真相。
佛经,除佛之外,有菩萨说、有弟子说、有仙人说、有变化人说。仙人包括各种不同的宗教,耶稣、上帝、先知所说的,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佛门都承认是佛经。这才明白佛的心是多麽清净平等,没有界限。这些理与事,我们都必须懂得,才能与一切法发生殊胜的忍。「忍」就是承认、肯定的意思。殊胜的承认、肯定,没有执着,就是《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执着心」是应无所住,「发生胜忍」是而生其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於佛法与世法,绝对不可贪图利养。「利」是利益,「养」是指物质的供养,「恭敬尊重」属於精神生活。没有贪恋之心,心才清净,清净里有真乐。
『六者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修学有纯正的目标,就是求智慧,求佛的「种智」。种智即「一切种智」,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佛说此智慧是真的,而且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求得来的。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前的世界,他方无量无边的星球刹土,无一不清楚。佛说,一切众生智慧德能本来如是,但是目前我们的能力智慧都丧失了。佛又说,丧失并非真的失去,而是暂时的迷失。因为智慧是自己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其迷失的原因,《华严经》云,「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有幻想、有执着。执着是「烦恼障」,妄想是「所知障」,这是佛说的两大障碍,障碍了我们的智慧本能。
我们学佛,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圆满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而来的,自己必须有信心,一定可以恢复。只要将烦恼、妄想、执着放下,我们的能力智慧就恢复了。一般人就是放不下,就苦在这里。佛说,放下一分,能力就恢复一分;放下两分,就恢复两分。佛不是说全放下才恢复,而是放下一分就得到一分,非常有效果。
现代人都追求财富,但不懂赚钱的理论与方法,用心机赚钱,其实都是命里有的。若命里没有,多一分也赚不到。命里没有的也能赚到,就真的会赚钱。用什麽方法?布施!世间人不懂,不相信,不肯做。愈施愈多,实在不可思议。我早年学佛时,章嘉大师教我布施,我很听话,照做。甘珠师说,「你有聪明智慧,没有福报,过去生中修慧不修福,所以这一生一点福报也没有,生活过得很苦,而且短命」。
如何修长寿?他教我要发心弘法利生,一切为众生,不为自己。若是为自己,则得不到长寿。为众生,就是自己的寿命尽了,而现前的寿命是众生的福报。因此,我学布施,果然就有福报,而且福报愈来愈大。有一次甘珠活佛遇到我,他说,「你现在的面相、命运,整个都转了,不但有福报而且长寿」。甘珠是我的老朋友,也是很难得的善知识。我们有此纯正的目标,求智慧、求清净心,无量的智慧福德,自然在其中。
『七者於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前两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对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尊重恭敬,不可轻慢。
『八者不着世论於菩提分生决定心。』世论是世间的言说,可以用,不能贪着,否则道业就产生障碍。净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生於东晋时代,与中国的两大文学家,陶渊明、谢灵运同时代。他在庐山建莲社,欢迎陶渊明,而不欢迎谢灵运。因为谢灵运贪着世论,喜欢诗词歌赋,这与道业相妨碍。诗词歌赋都是生於感情,佛法是要将感情转成智慧。谢是很重情感的人,慧远大师很尊重他,但是不欢迎到道场共修,免得扰乱别人。
「於菩提分生决定心」。「菩提」是正觉,真正帮助我们觉悟的典籍、言论,我们肯定它。儒家的「经」是帮助我们开智慧的,「史」是帮助我们长见识的,所以经史是正说。四库的「集部」就是世间言说,属於文艺,抒发感情的、欣赏的。佛法重智慧,而不重感情。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世法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世间所有的善法从此处而生。所以,贪瞋痴称作「三毒」,无量无边的罪业从贪瞋痴而生。从贪瞋痴转过来就是三善根,身心皆不受污染,清净心就能现前。
『十者於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此句说得究竟圆满。学佛的人最尊敬的是诸佛如来,对诸佛如来也不执着,这才真的清净了。我们要跟佛学,但不执着他,《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绝不执着成佛之相,菩萨也绝不执着成菩萨之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和光同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皆大欢喜,多麽自在快乐。佛法的生活,活活泼泼地,确实充满法喜,而没有丝毫的过失,这是真实的幸福快乐。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具足这十种心的人,念佛决定往生净土。
『弥勒。若人於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这是佛从反面而言,假如一个人具足这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他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不能往生的道理。决定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