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家庭手册
佛化家庭
过去佛教经常被误认为是消极、厌世、逃避现实的,甚至以为凡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就应该没有家庭;信仰佛教的人,就属于脱离人世的。
其实,释迦牟尼佛时代,在僧、俗、男、女四众的佛教徒中,只有少数人出家修梵行,而绝大多数的佛弟子,都还是在家人。因此,佛法的观念与方法对家庭必定是有帮助的。
基本上,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点来讨论:
一、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净化世界。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说的净土,在人间落实建立起来。
二、净化人间的着力点,是从净化家庭开始
净化家庭要从净化婚姻开始。家庭的组成,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近世以来,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法鼓山除了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并且也编了一本小手册,叫做《佛化家庭手册》。
三、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便是要把父母当成佛菩萨一样的恭敬、孝养。
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的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婆,必须两者兼顾。
(二)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对佛教徒而言,夫妻之间应彼此当成同修伴侣,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称,把对方当做共创幸福的善知识来看,彼此相敬、相让、互助、互谅并互相关怀。
(三)对于子女要像母鸡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的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徒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负责,毕竟每个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教导儿女建立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却不必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当指望变成失望时,便会衍生出无穷的烦恼。
四、家庭的成员当各尽其责任和义务
(一)现代人在婚后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1.婚后由男女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2.对父母的家庭,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二)婚后的男女,如果计划养育下一代,就应负起作父母亲的责任和义务。作父母亲应该有三个条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两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否则对胎儿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2.太太怀孕后,夫妇两人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否则会影响胎教。
或许会有人认为:「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吧?」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会影响妊娠中太太的心情,间接也影响了小孩子;因此夫妻两人都应该共同担负起胎教的责任;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父母都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而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3.除了胎教外,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作父母的,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更应该以身教、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长。此外,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是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来欢迎子女的出生,把他们当成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成就自己菩萨道的人,所以要跟他们一起成长。
五、佛化家庭的经济,应有的原则
1.用正当的方法,以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从事与佛教五戒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卖酒类等的行业。
2.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用钱则可依:家庭的生活、营利的资本、资产的增加、储蓄生息、布施行善等五个方向来规划。
3.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盈余的财产也应该用在孝养父母、救济帮助亲戚朋友,以及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慈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
总而言之,现代家庭应该要有宗教的生活,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应该由佛化婚礼开始,然后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同时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
(摘录自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