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原始佛教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14
原始佛教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原始佛教,讲民主,讲自由,讲适应环境,但它万变不得离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实悟的四圣谛。四圣谛是说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脱离生死的方法。现在逐层介绍如下:
  
  (一)什么叫作四圣谛?
  
  四种由大圣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不易之理,便称四圣谛。要想超凡入圣者,必须明此四种真理并且如此修行,所以叫作四圣谛。这四种真理的大意是这样的:
  
  1.苦谛
  
  生命的现象是苦的果报。一切众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爱离别的苦、怨家见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种种由于生理和心理互相冲突的苦。整个生命,无非是一大苦恼之海。虽在人的感受之中,并非完全没有愉快欢乐的时日,例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作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作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作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筵席,亦无不雕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手告别。若不解脱,死后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2.集谛
  
  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愚痴烦恼而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于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于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于人及天上的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
  
  3.灭谛
  
  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着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不生不死,无罣无碍,那是灭谛。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
  
  4.道谛
  
  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槃)之道的方法,称为道谛。也就是断「集」、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
  
  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二)十二因缘是什么?
  
  这是说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环的原理,共有十二个阶段。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而引导我们造作种种的善恶行为;由行为的余势(业力)而积聚成为生命之流的主体,叫作识;由识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现象,叫作名色;名色住胎而渐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叫作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触到外在的事物;由与外在事物的接触而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别作用而有瞋爱之心生起,瞋爱之心表现于外,便是取舍求拒的种种善恶行为;由于这种种善恶行为,便又有了必将接受未来果报的业因;既有了今生的业因,当受来生的生命;既有了来生的生,又必有来生的老与死。这是生命之流三世回环的因果定律:造业因的集,受果报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现在为便于增加印象起见,再将十二因缘配合苦集二谛的三世因果关系,列表如下:
 

 
 
 
  (三)三法印是什么?
  
  这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现象及本体的三条定律。

 
 
 
  宇宙万象在没有介绍这三条定律之前,先要介绍五蕴法。所谓五蕴,就是包摄一切现象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总摄一切现象而来说明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
  
  因此,五蕴法应分作两大类,列表如下:
  
  以五类名目包罗宇宙万象,称为五蕴。可见这个蕴字是当作类别或聚集之义来解释的。
  
  在这里,要讲到佛陀圣教的最伟大处,那就是悟透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均系因缘促成。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比如我们今天的讲座,本来是没有的,由于台北佛教界为了响应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号召,所以筹备成立,又因为善导寺提供了弥陀殿作为讲座的场所,又在《中央日报》登了广告,并在市内各处贴了海报;又由于我圣严略通一点佛学常识,所以被邀请来和各位见面。最要紧的,如果各位之中,谁也没有听我演讲的兴趣,这个讲座还是讲不起来。可见,仅仅这个讲座,就要仰仗许多的因缘。以此类推,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的聚散而已。
  
  神教徒说宇宙现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之观察的结果,便将神造之说彻底否定,而倡因缘生灭的道理。神造之说,是基于信仰的武断,因缘生灭,乃本于理性的考察。因为,由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古代人相信「天长地久」之说,实则以近代地质学及天文学的观点,天体永远都在变动之中,地球也在逐渐衰老之中。一切现象既非永恒,一切现象所产生的任何价值,当然也不可能属于任何人得而永恒占有。

 
  如果看破了万象非永恒,也认明了万象的价值之中不可能有个永恒实在的我,实证了这个无常与无我的道理,当下便可进入涅槃的境域了。无常、无我、涅槃,这便是三法印。为便于了解起见,再将三法印列表说明如下:
  
  这是一切法的准则或原理。所谓佛法,无非是从这准则的基础上开发出来,所以,凡是合乎这个准则的思想,不论出于何人的发明,均可称为佛法。以这三句话来印证一切的思想,只要不违背这三句话的准则,即是佛法。这是佛法与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称为三个佛法的印鉴。
  
  亲证三法印,便入解脱门的寂灭道。所以,三法印即是用作四圣谛的说明者。
  
  (四)八正道是什么?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即是修持解脱圣道的八种正确的方法,这也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但这八种圣道,有其演进的轨迹,现在分述如下:
 
  1. 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谓五戒,便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戒的前四条,乃为一切人类的基本德目。印度原来的婆罗门教,以及稍前于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犹太教与基督教,都有类似的规定。
  
  佛教是主张智慧,并重视理性的宗教,故以为若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于前四条之后加一条不饮酒。不饮酒的确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条戒的功用,这是前四戒的防腐剂。
 
  由五戒之前四条的伸张,发展为十善,即是将妄语一戒之内分列出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更发现犯戒的动因,是由于心念中的贪欲、瞋恚、愚痴的主使,合上杀、盗、邪淫,正好成为十种恶业。对治十恶的方法,便是反过来修行十种善业。
 
 
 
  2.由十善会成三业
  
  十种善业的表达,是由于身体、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称为三业,可以列表如下页:

  
  3.由三业出八正道
  
  从性质上说,十善业尚只是消极的不作恶,到了八正道,才是积极的行善。所以,行十善,仅是修的人间及天上的福业,尚非解脱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脱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业的积极化,说明如下:
 
  (1)正见:此为正确的知见,乃以三法印为指导。
  
  (2)正思惟:对正见作深入的思考。
  
  (3)正语:用口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4)正业:用身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
  
  (5)正命: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
  
  (6)精进:策励三业,日新又新,至于清净。
  
  (7)正念:系念于圣道的实践,心不旁鹜,意不散乱。
  
  (8)正定:心力集中,不动不摇,不受五蕴的诱惑束缚,便可出离生死,而入涅槃。
 
 
  4.由八正道会成三学
 
  此所谓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就是前面所曾讲过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实又不出戒定慧,它们的会合关系,可如下页表:

 
 
  5.由三学而出六度
  
  六度在梵文称为六种波罗蜜多,即是六种将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在五戒十善,是消极的不作恶;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积极的修持解脱道;到了由三学而出六度之时,便是修的自他兼济的菩萨行了。例如仅修八正道的人,不做布施,不会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财物布施、说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励(无畏)来布施的三种。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智力与劳力),无财无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赞叹心、欢喜心可做布施。这是菩萨以利人为第一要务的原动力。
 
  现在将三学开出六度的配属关系,列表如下:

 
 
 
  一般人以为六度法门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其实在原始佛教时代已有六度,例如被传统的中国佛教徒贬称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经》卷一九,就明白地载有六度法门。同时,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系由六度而继续开展出来的。
  
  六度的涵义极其深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详细研究了。如有机会,再和各位研究两个重要的项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间先后次第的发展,均有脉络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缘生法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龙树中观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蕴分析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无着瑜伽系的唯识大乘。
  
  谢谢各位的光临指教,连续耽误了各位三个晚上宝贵的时间。这几天的台北市,阴雨连绵,各位能够风雨无阻地每晚必到,使本人非常感激;尤其今天晚上,因为准备资料较多,我又未能把握住时间,以致多讲了半个小时,各位仍能毫无倦容地听完为止,太使我感动了。
  
  以我的学养而言,实在不够也不敢来向各位演讲,所以,我是抱着向各位请教并求各位印证的心情而来。最使我安心的,我在大陆时代的两位老师也都在座,那就是白圣老法师及南亭老法师,如果我讲错了,他们两位老人家会给我开示和纠正的。
  
  最后,谢谢本讲座的主持人道安老法师给我的赞誉和慰勉,谢谢各位,祝福各位晚安。
  
  (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讲于台北佛教界「佛教文化讲座」第五次,本文现收录于《学佛知津》)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怎样修持解脱道 一、什么叫作解脱?
下一篇:原始佛教 三、原始佛教的教团生活
 佛母摩耶夫人 三、佛陀度化母亲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六、慧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一、佛学与学佛
 皈依三宝的意义 三、皈依三宝的方法
 怎样做一个居士 六、居士应具备的条件
 学佛的基础 四、佛教的特色
 学佛的基础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基本认识 五、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怎样做一个居士 二、三类法门
 怎样做一个居士 一、前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全球化趋势下的信仰价值观与教育—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的对话 开启对话,求同存异[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唯一的寂静(释德明)[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心灵环保 心灵环保是全球性的运动[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二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五、厂里有的,我家都有[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