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原始佛教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06
原始佛教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原始佛教,讲民主,讲自由,讲适应环境,但它万变不得离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实悟的四圣谛。四圣谛是说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脱离生死的方法。现在逐层介绍如下:
  
  (一)什么叫作四圣谛?
  
  四种由大圣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不易之理,便称四圣谛。要想超凡入圣者,必须明此四种真理并且如此修行,所以叫作四圣谛。这四种真理的大意是这样的:
  
  1.苦谛
  
  生命的现象是苦的果报。一切众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爱离别的苦、怨家见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种种由于生理和心理互相冲突的苦。整个生命,无非是一大苦恼之海。虽在人的感受之中,并非完全没有愉快欢乐的时日,例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作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作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作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筵席,亦无不雕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手告别。若不解脱,死后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2.集谛
  
  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愚痴烦恼而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于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于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于人及天上的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
  
  3.灭谛
  
  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着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不生不死,无罣无碍,那是灭谛。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
  
  4.道谛
  
  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槃)之道的方法,称为道谛。也就是断「集」、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
  
  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二)十二因缘是什么?
  
  这是说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环的原理,共有十二个阶段。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而引导我们造作种种的善恶行为;由行为的余势(业力)而积聚成为生命之流的主体,叫作识;由识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现象,叫作名色;名色住胎而渐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叫作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触到外在的事物;由与外在事物的接触而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别作用而有瞋爱之心生起,瞋爱之心表现于外,便是取舍求拒的种种善恶行为;由于这种种善恶行为,便又有了必将接受未来果报的业因;既有了今生的业因,当受来生的生命;既有了来生的生,又必有来生的老与死。这是生命之流三世回环的因果定律:造业因的集,受果报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现在为便于增加印象起见,再将十二因缘配合苦集二谛的三世因果关系,列表如下:
 

 
 
 
  (三)三法印是什么?
  
  这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现象及本体的三条定律。

 
 
 
  宇宙万象在没有介绍这三条定律之前,先要介绍五蕴法。所谓五蕴,就是包摄一切现象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总摄一切现象而来说明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
  
  因此,五蕴法应分作两大类,列表如下:
  
  以五类名目包罗宇宙万象,称为五蕴。可见这个蕴字是当作类别或聚集之义来解释的。
  
  在这里,要讲到佛陀圣教的最伟大处,那就是悟透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均系因缘促成。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比如我们今天的讲座,本来是没有的,由于台北佛教界为了响应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号召,所以筹备成立,又因为善导寺提供了弥陀殿作为讲座的场所,又在《中央日报》登了广告,并在市内各处贴了海报;又由于我圣严略通一点佛学常识,所以被邀请来和各位见面。最要紧的,如果各位之中,谁也没有听我演讲的兴趣,这个讲座还是讲不起来。可见,仅仅这个讲座,就要仰仗许多的因缘。以此类推,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的聚散而已。
  
  神教徒说宇宙现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之观察的结果,便将神造之说彻底否定,而倡因缘生灭的道理。神造之说,是基于信仰的武断,因缘生灭,乃本于理性的考察。因为,由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古代人相信「天长地久」之说,实则以近代地质学及天文学的观点,天体永远都在变动之中,地球也在逐渐衰老之中。一切现象既非永恒,一切现象所产生的任何价值,当然也不可能属于任何人得而永恒占有。

 
  如果看破了万象非永恒,也认明了万象的价值之中不可能有个永恒实在的我,实证了这个无常与无我的道理,当下便可进入涅槃的境域了。无常、无我、涅槃,这便是三法印。为便于了解起见,再将三法印列表说明如下:
  
  这是一切法的准则或原理。所谓佛法,无非是从这准则的基础上开发出来,所以,凡是合乎这个准则的思想,不论出于何人的发明,均可称为佛法。以这三句话来印证一切的思想,只要不违背这三句话的准则,即是佛法。这是佛法与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称为三个佛法的印鉴。
  
  亲证三法印,便入解脱门的寂灭道。所以,三法印即是用作四圣谛的说明者。
  
  (四)八正道是什么?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即是修持解脱圣道的八种正确的方法,这也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但这八种圣道,有其演进的轨迹,现在分述如下:
 
  1. 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谓五戒,便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戒的前四条,乃为一切人类的基本德目。印度原来的婆罗门教,以及稍前于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犹太教与基督教,都有类似的规定。
  
  佛教是主张智慧,并重视理性的宗教,故以为若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于前四条之后加一条不饮酒。不饮酒的确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条戒的功用,这是前四戒的防腐剂。
 
  由五戒之前四条的伸张,发展为十善,即是将妄语一戒之内分列出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更发现犯戒的动因,是由于心念中的贪欲、瞋恚、愚痴的主使,合上杀、盗、邪淫,正好成为十种恶业。对治十恶的方法,便是反过来修行十种善业。
 
 
 
  2.由十善会成三业
  
  十种善业的表达,是由于身体、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称为三业,可以列表如下页:

  
  3.由三业出八正道
  
  从性质上说,十善业尚只是消极的不作恶,到了八正道,才是积极的行善。所以,行十善,仅是修的人间及天上的福业,尚非解脱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脱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业的积极化,说明如下:
 
  (1)正见:此为正确的知见,乃以三法印为指导。
  
  (2)正思惟:对正见作深入的思考。
  
  (3)正语:用口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4)正业:用身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
  
  (5)正命: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
  
  (6)精进:策励三业,日新又新,至于清净。
  
  (7)正念:系念于圣道的实践,心不旁鹜,意不散乱。
  
  (8)正定:心力集中,不动不摇,不受五蕴的诱惑束缚,便可出离生死,而入涅槃。
 
 
  4.由八正道会成三学
 
  此所谓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就是前面所曾讲过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实又不出戒定慧,它们的会合关系,可如下页表:

 
 
  5.由三学而出六度
  
  六度在梵文称为六种波罗蜜多,即是六种将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在五戒十善,是消极的不作恶;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积极的修持解脱道;到了由三学而出六度之时,便是修的自他兼济的菩萨行了。例如仅修八正道的人,不做布施,不会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财物布施、说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励(无畏)来布施的三种。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智力与劳力),无财无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赞叹心、欢喜心可做布施。这是菩萨以利人为第一要务的原动力。
 
  现在将三学开出六度的配属关系,列表如下:

 
 
 
  一般人以为六度法门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其实在原始佛教时代已有六度,例如被传统的中国佛教徒贬称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经》卷一九,就明白地载有六度法门。同时,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系由六度而继续开展出来的。
  
  六度的涵义极其深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详细研究了。如有机会,再和各位研究两个重要的项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间先后次第的发展,均有脉络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缘生法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龙树中观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蕴分析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无着瑜伽系的唯识大乘。
  
  谢谢各位的光临指教,连续耽误了各位三个晚上宝贵的时间。这几天的台北市,阴雨连绵,各位能够风雨无阻地每晚必到,使本人非常感激;尤其今天晚上,因为准备资料较多,我又未能把握住时间,以致多讲了半个小时,各位仍能毫无倦容地听完为止,太使我感动了。
  
  以我的学养而言,实在不够也不敢来向各位演讲,所以,我是抱着向各位请教并求各位印证的心情而来。最使我安心的,我在大陆时代的两位老师也都在座,那就是白圣老法师及南亭老法师,如果我讲错了,他们两位老人家会给我开示和纠正的。
  
  最后,谢谢本讲座的主持人道安老法师给我的赞誉和慰勉,谢谢各位,祝福各位晚安。
  
  (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讲于台北佛教界「佛教文化讲座」第五次,本文现收录于《学佛知津》)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怎样修持解脱道 一、什么叫作解脱?
下一篇:原始佛教 三、原始佛教的教团生活
 怎样修持解脱道 五、谁该修持解脱道?
 你是佛教徒吗? 四、佛法僧三宝
 佛教的修行方法 三、修行的器量
 因果与因缘 一、受邀演讲因缘
 你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
 怎样做一个居士 五、菩萨道的重心
 佛教的基本认识 五、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原始佛教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因果与因缘 五、大乘菩萨道的正信行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三、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多年豆腐帐可追 Recalling the Tofu Debts of Many Years Pas..[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一坐四十年[栏目:禅话禅画]
 勇敢去做[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一零二、不要恶口伤人[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122.百丈道恒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一[栏目:体光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七)[栏目:《普贤行愿品》讲记·达真堪布]
 CHAPTER 6 The Threefold Division of the Noble Eigh..[栏目:The Buddha's Ancient Path]
 佛舍利[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上师的一切智慧融入自己的相续?[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