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因果与因缘 四、实相无缘生性空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72
因果与因缘
 
 
   四、实相无缘生性空
  
  从教理发展史上看佛教,自大众部而高扬了般若的空慧之学,自上座的有部开出了名数分析的唯识法相,此即构成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二系。唯识讲有,般若说空;有是说明假相的,空是说明实相的。若不从假相的分析,无从以理解来明白实相,实相的本身,绝不是可藉假相的分析而得理解,而是要从真切的修持中透悟,然在透悟之前必须明白了包围在实相之外的烦恼妄想,是些什么之后,始能逐渐除烦恼而得明心见性,洞彻实相。
  
  唯识法相之学,有人解释为佛教的心理学,其实不然,心理学的目的,止于心理活动的剖析,达于心理状态的正常化。唯识则对众生生死及生命之源流与波扬变化,作追根究底并截断众流,拔除生死根本的所谓正本清源的工夫。
 
  一般人,除了不可知论及唯物论者之外,大多相信人死后尚有灵魂之说,并且以为,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像房子和人的关系一样,房子破旧了或坏塌了,人可以搬进新房子去,又像是旅店和旅客一样,在旅途中的旅客,可以不断地换住不同地区的各种旅店,旅客本身是不会变更的。
  
  然在唯识的观点上说,并无一成不变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众生的生命之持续,是随时变迁的,它的主体,看来似乎是一,实则是由许多不同的业力所感的「识」所显现,只要身心继续不断地活动,业力感染所成的识的内含成分,也跟着继续不断地变化。
  
  只要有「我」的观念的执着,就有业力熏成的识,到了「无我」││不受贪欲、瞋恚、无明愚痴等烦恼心所动摇惑乱之时,业力的熏染,便不存在,生命主体的识,也就不存在了,此时称为转识成智,即是转凡夫为圣者。唯其由于生命的主体,本来是剎那变化的假相,所以它有彻底消除的可能。
  
  不过,烦恼的识,本身即是清净的智,故不会由于烦恼的消除,连智慧的功用也没有了。所以佛教不是断灭论者,要注意的是,到了智慧显现之后,智慧与烦恼的区别界限已不存在了。这也正是实相无相缘生性空的境界了。
  
  佛教到了中国,比较起来,是喜欢空的,但却并不喜欢印度的般若空,不论是天台、华严、禅之各宗,都是空与有的调和论者,总是要讲心和性。
  
  所谓清净心和实性、佛性、法性,都是在空去烦恼妄心之后,尚有一个菩提心或寂灭性,这称为唯心论的佛教,以心为中心,例如天台称一念三千,不出一心。或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的观念,均系空与有的调和论,讲真空的同时,又要讲妙有,这是由于中国的固有文化,喜简朴,所以对繁琐的名相分析的法相唯识学,未能作广大持久的弘扬;又由于中国文化,重视实际的生活,所以对于一空到底的般若之学,也不能作广大持久的弘扬。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因果与因缘 五、大乘菩萨道的正信行
下一篇:因果与因缘 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
 学佛的基础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认识 二、佛陀是创世主吗?
 因果与因缘 五、大乘菩萨道的正信行
 你是佛教徒吗? 七、正信的佛教
 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为何要皈依三宝?
 怎样做一个居士 三、解脱道与菩萨道
 怎样做一个居士 六、居士应具备的条件
 怎样做一个居士 五、菩萨道的重心
 你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
 怎样做一个居士 一、前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作好慈善工作?[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黑文殊师利菩萨灌顶开示 ——第八世德颂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安居第五十一日(三):警觉泛空无记的深渊[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相互体谅[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入菩萨行论广解卷三[栏目:隆莲法师]
 韶阳一路,云门家风——云门禅师述评[栏目:蔡日新居士]
 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不是还要回到人间修行?[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栏目:昌臻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六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藏传佛教为什么前面比汉传佛教多一个皈依上师呢?[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