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 六处篇 六处相应(1)
 
{返回 六处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6

六处篇 六处相应(1)

相  应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觉者

六 处 篇

第一 六处相应

第一 根本五十[经]品

[一] 第一 无常(一)内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于此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

  世尊作是言:“诸比丘!眼为无常,凡无常者,其为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耳是无常,凡无常者……

  鼻是无常,凡无常者……

  舌是无常,凡无常者……

  身是无常,凡无常者……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意是无常,凡无常者,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有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耳、厌嫌于鼻、厌嫌于舌、厌嫌于身、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由于解脱“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二] 第二 苦(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苦……鼻是苦……舌是苦……身是苦……

  意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

[三] 第三 无我(一)内

※三

  “诸比丘!眼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耳是无我……鼻是无我……舌是无我……身是无我……

  意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四] 第四 无常(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香……味……触1……

  法是无常,凡无常者,是为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九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色、厌嫌于声、厌嫌于香、厌嫌于味、厌嫌于触、厌嫌于法,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而得解脱,谓于解脱“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如是之生。”

注1 photthabba译为“所触者”较正确,但仿旧来之译例,唯译为触。

[五] 第五 苦(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法是苦,凡苦者,是为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六] 第六 无我(二)外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窦观。

四~七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法是无我,凡无我者是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对此应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证知……更不来如是之生。”

[七] 第七 无常(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常,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亦无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五

  过去、未来之耳是无常……过去、未来之鼻是无常……

  过去、未来之舌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舌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舌无所期望,对未来之舌亦不悦乐,于现在之舌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过去、未来之身是无常……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常,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对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离、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八] 第八 苦(三)内

※三~七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苦,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末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舌是……过去末来之身是……

  过去、未来之意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意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用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九] 第九 无我(三)内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眼是无我,何况现在之眼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眼无所期望,于未来之眼不生悦乐,于现在之眼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耳是……过去、未来之鼻是……过去、未来之舌是……过去、
未来之身是……

  过去、未来之意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意即?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意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意不悦乐,于现在之意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十] 第十 无常(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常,何况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末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一一] 第十一 苦(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苦,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去、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过去、未来之法是苦,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一二] 第十二 无我(四)外

※三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色无所期望,于未来之色不生悦乐,于现在之色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四~七

  过去、未来之声是……过去、未来之香是……过丢、未来之味是……过去、未来之触是……

  过去、未来之法是无我,何况于现在之法耶?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对过去之法无所期望,于未来之法不生悦乐,于现在之法为厌嫌、为离欲、为灭尽而履行[道]。”
   无常品第一 (终)
   其摄颂:
   无常苦无我
   三者有内外
   依无常说三
   各各有内外

第二 双双品

[一三] 第一 由于正觉(一)


  舍卫城。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成正觉之菩萨[时],生如是念:“以何为眼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何为耳之……何为鼻之……何为舌之……何为身之……何为意之甘味?何为患难?何为出离?”

三~七

  诸比丘!余生如是念:“凡缘眼所起之安乐喜悦,是眼之甘味。凡眼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眼之患难。凡对眼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眼之出离。凡耳……凡鼻……凡舌……凡身……

  凡缘意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意之甘味。凡意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意之患难。凡对意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意之出离。”

  诸比丘!余不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等觉。

  诸比丘!余因如实知如是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诸比丘!依此,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则宣示无上正等觉。

十一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也。””

[十四] 第二 由于正觉(二)

※二

  “诸比丘!余正觉以前,为未成正觉之菩萨[时],以生如是念:“以何为色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以何为声之……以何为香之……以何为味之……以何为触之……以何为法之甘味?以何为患难?以何为出离?”

  诸比丘,余如是念:“凡缘色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色之甘味。凡色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色之患难。凡对色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色之出离。

四~七

  凡以声……凡以香……凡以味……凡以触……

  凡缘法所起之安乐喜悦,此为法之甘味,凡法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为法之患难。凡对法制止欲贪、舍去欲贪、此为法之出离。

九~十

  诸比丘!余未如实知如是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十一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也。””

[十五] 第三 由于甘味(一)

※二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眼之甘味,终于发见眼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眼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眼之患难,诸比丘!余终于发见眼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眼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找巡行眼之出离,终于发见眼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眼之出离故。

三~六

  诸比丘!余耳之……诸比丘!余鼻之……诸比丘!余舌之……诸比丘!余身之……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甘味,终于发见意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患难,终于发见意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意之出离,终于发见意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意之出离故。

八~九

  诸比丘!余不能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

[十六] 第四 由于甘味(二)

※二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甘味终发见色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患难,终于发见色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患难故。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色之出离,终于发见色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色之出离故。

三~六

  诸比丘!余声之……香之……味之……触之……

  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甘味,终于发见法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甘味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患难,终于发见法之患难,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患难故。诸比丘!余寻觅巡行法之出离,终于发见法之出离,此余以智慧善观法之出离故。

八~九

  诸比丘!余未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曾宣示无上正觉……则宣示……

  而于余起智与见:“确实余心解脱,此为余最后之生,而无再生。””

[十七] 第五 若无者(一)

※二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爱着。然诸比丘!于眼有甘味故,有情于眼有爱着。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厌嫌。然诸比丘!于眼有患难故,有情于眼有厌嫌。

  诸比丘!若于此眼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出离。然诸比丘!于眼有出离故,有情出离于眼。

五~七

  诸比丘!若于此耳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八~十

诸比丘!若于此鼻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十一~十三

  诸比丘!若于此舌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十四~十六

  诸比丘!若于此身无甘味者,则……患难……无出离者……

十七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爱着。然诸比丘!于意有甘味故,有情则于意有爱着。

十八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厌嫌。然诸比丘!于意有患难故,有情则厌嫌于意。

十九

  诸比丘!若于此意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意无出离。然诸比丘!于意有出离故,有情则出离于意。

二十

  诸比丘!诸有情未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有情则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活。

二一

  然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诸比丘!有情等则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

[十八] 第六 若无者(二)

※ 二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眼无爱着。然诸比丘!因色有甘味故,有情爱着于色。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色无厌嫌。然诸比丘!于色有患难故,有情则厌嫌于色。

  诸比丘!若于此色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色无出离。然诸比丘!于色有出离故,有情则出离于色。

五~七

  诸比丘!若于此声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八~十

  诸比丘!若于此香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十一~十三

  诸比丘!若于此味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十四~十六

  诸比丘!若于此触无甘味者……患难……无出离者……

十七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甘味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爱着。然诸比丘!于法有甘味故,有情则于法有爱着。

十八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患难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厌嫌。然诸比丘!于法有患难故,有情则于法有厌嫌。

十九

  诸比丘!若于此法无出离者,此等有情则于法无出离。然诸比丘!于法有出离故,有情则由法有出离。

二十

  诸比丘!诸有情不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诸有情则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二一

  然而,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离为出离,则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由集而令出离,离系、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一九] 第七 因欢悦(一)

※ 二

  “诸比丘!欢悦于人之眼者,则为欢悦彼苦。欢悦于人之苦者,则不能离脱彼苦……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欢悦于人之意者,则欢悦彼之苦。欢悦于人之苦者,则不得离脱彼之苦。

  诸比丘!不欢悦于人之眼者,则不欢悦彼之苦。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离脱……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不欢悦人之意者,则不欢悦于彼之苦。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离脱。”

[二O] 第八 因欢悦(二)

※ 二

  “诸比丘!欢悦于人之色者,则欢悦于彼之苦。欢悦人之苦者,则未能离脱彼之苦。我谓:人之声……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触……欢悦人之法者,则欢悦彼之苦。欢悦人之苦者,则不能离脱彼之苦。

  诸比丘!不欢悦人之色者,则不欢悦彼之苦,不欢悦于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离脱,我谓不欢悦于人之声……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触……不欢悦人之法者,则不欢悦于彼之苦。予谓不欢悦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解脱。”

[二一] 第九 因生起(一)

※ 二

  “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三~四

  耳之生起……鼻之生起……

五~六

  舌之生起……身之生起……

  意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诸比丘!眼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

九~一三

  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二二] 第十 因生起(二)

※ 二

  “诸比丘!色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三~四

  声之生起……香之生起……

五~六

  味之生起……触之生起……

  法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苦之生起、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

  诸比丘!色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九~十三

  声之……香之……味之……触之……法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灭尽、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双双品第二 (终)
   其摄颂:
   正觉以云二
   甘味更有二
   若无者于二
   欢悦又更二
   生起亦云二
   此品因此,名为双双品。

第三 一切品

[二三] 第一 一切

  舍卫城……于其处……曰:

  “诸比丘!我用汝等说一切,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耶?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是。诸比丘!此名之为一切。

  诸比丘!若人有如是言:“余弃此之一切,令知他之一切1”者,则彼仅为言说,逢他人之问,则无能作答,则更陷于苦难。何以故?诸比丘!此犹如[对]相违之境[故]。”

注1 除此世尊所说之“一切”,而说示其他之“一切”

[二四] 第二 舍弃(一)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舍弃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一切舍弃之法耶?

四~八

  诸比丘!眼应舍弃,色应舍弃,眼识应舍弃,眼触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耳应舍弃……鼻……舌……身……

  意应舍弃,法应舍弃,意识应舍弃,意触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应舍弃。

  诸比丘!此为一切舍弃之法。”

[二五] 第三 舍弃(二)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耶?

四~八

  诸比丘!由知解、晓了于眼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眼识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眼触而应舍弃,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于此亦应舍弃……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此……

  由知解、晓了于意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意识而应舍弃,由知解、晓了于意触而应舍弃,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于此应舍弃。

  诸比丘!此为由知解、晓了一切而应舍弃之法。”

[二六] 第四 晓了(一)

※ 二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尽苦。

  诸比丘!对任何之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

四~八

  诸比丘!于眼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于舌……于味……于身……于触……

  于意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得尽苦,于法……于意识……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此等者,则不得尽苦。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不得尽苦。

十一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

十二

  诸比丘!云何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而善能尽苦耶?

十三~十七

  诸比丘!于眼知解、晓了、离欲、舍弃,则善能尽苦。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耳……于声……于鼻……于香……于舌……于味……于身……于触……

十八

  于意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于法……于意识……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善能尽苦。

十九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谓善能尽苦。”

[二七] 第五 晓了(二)

※ 二

  “诸比丘!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

  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则不能善尽苦耶?

四~八

  凡眼、凡色、凡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诸比丘!于此一切不知解、不晓了、不离欲、不舍弃者,谓之不能善尽苦。

十一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则为善能尽苦。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为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堪善能尽苦耶?

十二~十六

  诸比丘!凡于眼、凡于色、凡于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

十七

  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

十八

  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谓之善能尽苦。”

注1 PTS本应是十而误为一一以下各节即有龃龉。

[二八] 第六 燃烧

  尔时,世尊住伽耶象头山,与一千比丘等俱。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为烧。诸比丘!云何一切为烧耶?

三~七

  诸比丘!眼为烧、色为烧、眼识为烧、眼触为烧,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此亦为烧。缘何为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因愚痴之火高烧,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烧。其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是烧、法是烧、意识是烧、意触是烧,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为所烧。缘何而烧耶?我说因贪欲之火、因嗔恚之火、因愚痴之火高烧,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烧。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于眼亦生厌嫌、于色亦生厌嫌、于眼识亦生厌嫌、于眼触亦生厌嫌,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厌嫌。于耳亦……于鼻亦……于舌亦……于身亦……于意亦……凡缘此意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生厌嫌,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来此生。”


   世尊言此,彼等比丘心生欢喜,欢受世尊之所说。

十一

  然而宣说此教法已,使彼等比丘无所取着,其心已由诸漏解脱。

[二九] 第七 盲闇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是盲闇。诸比丘!何者是盲闇耶?

三~五

   诸比丘!眼是盲闇,色是盲闇,眼识是盲闇,眼触是盲闇,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耳是……鼻是……

  舌是盲闇,味是盲闇,舌识是盲闇,舌触是盲闇,凡缘此舌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

  身是盲闇……

  意是盲闇,法是盲闇,意识是盲闇,意触是盲闇,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谓:因生、老、死、因忧、悲、苦、恼、绝望而致盲闇。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乃至……缘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因解脱而“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为如是来此生。”

[三十三陵] 第八 适宜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且谛听,善思惟,我当说。

  诸比丘!以何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耶?

四~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有色,不因色而思量,不思量色为我有。不思量眼识,不思量有眼识,不因眼识而思量,不思量眼识为我有。不思量眼触,不思量有眼触,不因眼触而思量,不思量眼触为我有。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对其……对鼻……

七~八

  不思量舌,不思量有舌,不因舌而思量,不思量舌为我有。不思量味,不思量有味,不因味而思量,不思量味为我有。不思量舌识,不思量有舌识,不因舌识而思量,不思量舌识为我有。不思量舌触,不思量有舌触,不因舌触而思量,不思量舌触为我有。凡缘舌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于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不思量此为我有。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为我有。

十一

  彼无如是之思量,而对世不予执着一物,无执着则无爱慕,无爱慕而独自入于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十二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适宜之道。”

[三一] 第九 有验(一)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四~八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识……不思量眼触……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思量,因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者而有着,世人唯有欢喜此执着。于耳……于鼻……于舌……于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为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因意识而思量,不思量意识为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因意触而思量,不思量意触为我有。凡缘意触所生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变异,由此不安、变异而有着,世人唯有欢喜此执着。

  诸比丘!于蕴、界、处,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为我有。彼无如是思量,不执着世之一物,无执着则无爱慕,无爱慕则独自入于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十一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三二] 第十 有验(二)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对此且谛听。

  诸比丘!何者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耶?

四~八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者,是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识……眼触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为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是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法……意识……意触是常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是常耶?抑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为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厌嫌于眼识、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厌嫌于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厌嫌于意、厌嫌于法、厌嫌于意识、厌嫌于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苦、或乐、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彼。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得解脱,于解脱则“我解脱”之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十一

  诸比丘!此为灭除一切思量有验之道。”
   一切品第三 (终)
   其摄颂曰:
   一切二舍弃
   他二之晓了
   燃烧与盲闇
   适宜二有验
   是称一切品

第四 生法品

[三三] 第一 生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诸比丘!一切是生之法。诸比丘!何等之一切是生之法耶?

三~七

  诸比丘!眼是生之法,色是生之法,眼识是生之法,眼触是生之法,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乐非苦,此亦生之法。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意是生之法,法是生之法,意识是生之法,意触是生之法,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生之法。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生。” [三四]

第二 老

  “诸比丘!一切是老之法。”

[三五] 第三 病

“诸比丘!一切是病妒。”

[三六] 第四 死

  “诸比丘!一切是死之法。”

[三七] 第五 忧

  “诸比丘!一切是忧之法。”

[三八] 第六 污秽

  “诸比丘!一切是污秽之法。”

[三九] 第七 破坏

  “诸比丘!一切是破坏之法。”

[四0] 第八 消亡

  “诸比丘!一切是消亡之法。”

[四一] 第九 生起

  “诸比丘!一切是生起之法。”

[四二] 第十 灭尽

  “诸比丘!一切是灭尽之法。”

  生法品第四 (终)

  此摄颂曰:
   生老与病死
   以及忧污秽
   坏消亡生起
   灭尽合为十

第五 无常品

  舍卫城。于此处彼等……

[四三] 第一 无常

  “诸比丘!一切是无常。”

[四四] 第二 苦

  “诸比丘!一切是苦。”

[四五] 第三 无我

  “诸比丘!一切是无我。”

[四六] 第四 应所了解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了解。”

[四七] 第五 应所知悉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悉。”

[四八] 第六 应所舍弃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舍弃。”

[四九] 第七 应所实证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实证。”

[五十] 第八 应所知解而晓了

“诸比丘!一切是应所知解而晓了。”

[五一] 第九 所累

  “诸比丘!一切是所累。”

[五二] 第十 所压

※ 二

  “诸比丘!一切为所压。诸比丘!何者为所压耶?


三~六

  诸比丘!眼为所压,色为所压,眼识为所压,眼触为所压,缘此眼触所生 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其……声……鼻……香……舌…… 味……身……触……

  意为所压,法为所压,意识为所压,意触为所压,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 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为所压。

  诸比丘!如是观者,多闻之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色,证知……不为如是再 生。”
   无常品第五 (终)
   其摄颂曰:
   无常苦无我
   应知解晓了
   应舍弃实证
   所知解晓了
   所累及所压

  其摄颂曰:
   所闻品与若无者
   一切品及生类品
   无常品为五十经
   如是称为第五品


{返回 六处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 六处篇 六处相应(2)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第六 目犍连相应
 第一 六处篇 六处相应(1)
 第一 六处篇 六处相应(4)
 第一 六处篇 六处相应(2)
 第四 阎浮车相应
 第八 聚落主相应
 第十 无记说相应
 第三 女人相应
 第九 无为相应
 第二 受相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让内心远离无所事事的生活[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楞伽经概说(印海法师)[栏目:楞伽经思想研究]
 占便宜是祸害,懂得吃亏是福[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八关斋戒[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因为有上师,一切都会改变[栏目:阿松·桑昂丹增的故事]
 不要被鬼神摆布[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13、所知障[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6讲[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禅道与养生 结束语[栏目:印良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