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五讲之:心无宗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心无宗 支愍度把心无宗先确定下来。
支愍度道人当时跟一位仓道人会面时,两人互相商议:“现在佛教发展了,社会发展了,我们过江东要是没一点新思想,恐怕不办得食(恐怕办不到斋食),我们就还是创造一些新思想吧。”后来等到创造完了,发展开了,他们自己就考虑着:“哎呀,不能这么发展,我们对不起佛了,佛教思想不是这样的。”但是他的“心无宗”俨然已经成立了。这个心无宗在大江南北,在湖北、江西这一带长江的两岸互相传播很兴盛。
心无宗说的是些什么事呢?
“不滞于外”。
不执于外,就是求心静,乃主要目的。他们表面上说:
“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
心不要去执着外境,外境的万法有就随它有,无就随它无,就是不管它。
“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这其实留下了一个麻烦,万物“有”和“无”是可以靠你不管它就能解决的问题吗?这其实是不行的,到后面必然出问题。
到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虽然心不停滞在外境的色上面,不为色所扰,能够求得一个心静,但是万物终极的微尘是不空的。微尘不空,就是所谓的四大不空。万物就是再怎么分,分成最小的微尘,它还是有存在,所以万物的存在最终都还是保留了。剖析到了四大的程度,但保留了万物的存在,何以存在,也弄不明白。当时的大江南北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微尘破掉。就是说,哪怕事物细到了最细的微尘,它总有一个实有破不开的,成为它最小的实有单位,让它永恒存在下去。物质之间可以由这些微尘互相组合,这就是现在很多唯物理学理当中所谓的物质互相转换的道理。
因为空不掉,所以避开环境。避开外境,所达到的作用是什么呢?作用是认境实有,回心避境。把心拉回来,回避这个环境。心静境实,心虽然是静了一点,但外境是实的,对外境的执着并没有动摇。心虽然静,但外境是实的,所以安置了色法实有。表面上没有管色,但实际上从内心里,确认了色是实有的。你不管它、并没有解决它,所以它还在,它成为了烦恼之因,你反倒不许管他,所以这派没有什么大的受用。
这一个见地,慧远大师早年还没有跟桓玄进行讨论。
后来,桓玄已经推行了慧远大师的主张,有时执弟子礼,到庙里来给慧远大师行礼,也参加慧远大师经论的辩论。桓玄也修行,他是跟着支愍度道人学的心无宗,就在九江边上学的,学好了以后他就要用。受他影响的还有刘遗民。刘遗民是庐山东林白莲社里一百多位高贤中的第一人,这一百多位高贤都是非凡人物。
当时,谢灵运要求参加白莲社,被慧远大师和刘遗民坚定地拒绝了:“不能参加,你这个人太放旷了,不谨慎,修学不够谨慎,不能参加白莲社。跟陶渊明和陆修静(陆修静是道家的,陶渊明是儒家的)以朋友相称是可以的,(谢灵运)你也可以跟着他们学。但你进入白莲社来参加净土宗的修行,这个不行,我们的修行,那是绝对要谨慎而且是绝对投入的,够这个条件的人才能够进。”
一天,慧远大师在一个公共的场合与桓玄进行辩论。桓玄把他心无宗的主张说出来以后,慧远大师就直接用鸠摩罗什大师刚刚翻译出来的《摩诃般若经》的大意,直接把桓玄给破倒了。因为慧远大师说话的风格是十分幽默风趣的,当时的大众满堂哄笑,桓玄就再也不好意思坚持他的“心无宗”了,以后他放弃了。桓玄虽然遭到慧远大师当面的辩破而放弃,但他这个宗派的影响力并不知道火车头已转了方向,仍旧在喜欢此派的人群中大为传扬。
最终来清理掉这种影响的是谁呢?是僧肇大师的一本书。僧肇大师的《肇论》里,辩破心无宗用了十个字。十个字就把这个宗派给辩破了:
“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收获就是神、心灵、神识能够有所安静。失误在哪里呢?对于一切的外物,都没有真实的了解,永远是模糊的、不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