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教法之东来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3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五讲之:教法之东来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教法之东来 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到后期,这么多大师提倡要把禅法汇归到教法体系当中呢?这是件似乎不合拍于禅门主流的事,但仍被提起,理由何在?

早期的佛教,在教法体系完成自身框架的构建之后,才由繁到简,转型成为以禅为特质的汉传佛教。

教法在中国传播和形成,基本始于西汉末年。从第一位求法人朱士行起,人们逐步开始去印度求法。不断有人去不断有人回,回来的是十分之一。从西汉的朱世行开始,一直到后来唐代的玄奘大师,其间去印度求法有成就的大师,在历史传记中数起来,加上玄奘大师,整整有一百人。玄奘大师是整整的第一百位。

玄奘大师学成归国,把唯识宗的教法在汉传佛教已有的基础上来进行整合。当唯识宗和相应的中观这些框架形成了以后,各宗全面成形,汉传佛教的发展就已经到了相当圆满的程度。到后期,我们对于汉传佛教一千多年的发展的理解,其实都是站在前人的成就之上的,并没有很多新的成果。

只是传来的过程异样曲折。

首先是刚刚传来的时候,中国原有的思想只有道家、儒家以及法家等诸家学说,所使用的语言都得用中国原有的。翻译经典的体例及语言(名相),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比如说安世高大师来到中国,所翻译的经典里面,“涅槃”都被称为“道”,就没有“涅槃”这个词,在后来即使有了“涅槃”这个词,也没有办法对它进行展开。很多时候“般若”被说成“无”,“真如”被说成“有”。

虽然那段历史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不过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现在继承者还是有很多,年代固然久远,串习大抵相同。在“有”和“无”上进行辩论的,还大有人在。

当时,“有”和“无”的辩论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他说的“有”,不一定就是对方辩论所指的“有”,他说的“无”,不一定是对方所指的那个“无”,没有共许成分,如何往下深谈?

所以经常无法确指地互相批评,争论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到最后却发现原来我所批评的不是你。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我们这个表格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段历史的教法发展形态。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真唯识量”的来源
下一篇:《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六家七宗(列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白骨观的问题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找来些许依靠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自生原颂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政教分离,沙门不敬王者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进入“止”的前提条件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辩破六家七宗,确立中国禅法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人类成段食,社会成封建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著魔之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好友(心亮)[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印祖故事 21、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佛教对“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栏目:董群教授]
 成为一个祝福的人[栏目:日常的佛心]
 人间佛教与儒家伦理(李明友)[栏目:人间佛教]
 六祖坛经讲话 第七 机缘品 译文[栏目: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人应该要尽孝道吗?[栏目:宣化上人]
 试论吉藏的净土观[栏目:华方田教授]
 浅谈佛教的孝道思想(温泉)[栏目:佛教与孝道]
 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执著,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